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第1张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经济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扩展资料: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

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

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

二、主导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交易需求,即人们为了满足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x0d\2预防性需求,即人们为了预防某些突发事件而持有货币的动机\x0d\3投机需求,即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时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x0d\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性需求被认为是收入y的函数,与y同方向变动;L1=L(y)投资需求被认为是利率r的函数,与r成反向变动。L2=L(r)\x0d\L=L1+L2=L(y,r)=ky-hr

货币论》中的货币分析
在第4章我们已经指出,《货币论》分析的基本命题是“信用周期”和标志着这一周期特征的就业和产出的波动。凯恩斯对产出(和就业)周期性波动的研究,可归结为对引起价格和成本不同变化的各种原因的研究,其中,凯恩斯特殊定义的“利润”概念是分析的核心(1930,V1,中译本第104-105页)。凯恩斯认为,利润是超过资本正常报酬的部分,它是经济的动力。它等于一单位产出的“需求价格”(即市场价格)与“供给价格”(即生产成本)的差额。由于利润的存在,促使企业去增加各自的产出,从而增加它们对作为投入的各种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如在亏损时情况则相反。凯恩斯的分析表明,他与魏克赛尔和哈耶克之间有某些类似之处,但凯恩斯的生产结构并不是哈耶克的“时际均衡分析”,正如哈耶克对凯恩斯的批评那样(参见本文第4章),即并不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消费的时间偏好,而是基于货币量值计量的利润差额,并且把这种生产结构直接与货币的流转和股票市场的分析结合起来。
但是,对于《货币论》中的基本命题与基本方程式的关系问题,人们一直是难以理解,也是极具争议的。争议来自于基本方程式是新古典的货币价值方程式,还是暗含着一种后来后凯恩斯主义所说的相对价格理论或一种全新的价值理论?帕廷金(1987a)认为,《货币论》中的货币理论首先是一个解释价格水平如何决定的理论。因此,如果《货币论》的论证是围绕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开展的话,这些方程(第10章的标题表示的很清楚)就是“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凯恩斯,1930,V1,第151页)。与帕廷金的观点相反,哈考特(1987)则认为,“但在为《货币论》制定他的基本方程式时,他却无心提供了一个和数量论对立的理论,一个关于部门价格水平的理论,在其中货币—工资水平和利润差额分别成为价格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哈考特,1987,中译本第990页)
因此,如果把《货币论》中的基本命题理解为商品市场两个部门(即消费品部门和投资品部门)的价格波动与货币市场股票价格波动(即公众的“多头”状态与“空头”状态)的关系,这一问题就容易理解了。事实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命题。这一命题至今尚未给予充分的讨论,或者说,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货币数量论不可能用于这一讨论。因此,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正是为这一目的设计的,以表明其基本方程式中的总量变量是与一种可以和股票价格波动相联系的总量理论,即利润差额和产出波动与货币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反应。这一问题在《通论》中依然是一个核心命题,这涉及到一种新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在信用周期理论的争论中,哈耶克基于自己的资本和货币理论批评凯恩斯由于无视生产的时际结构,特别是各个生产阶段的时际补充性,使得凯恩斯未能辨明能够实现时际协调的市场过程:“凯恩斯先生的总量掩盖了最基本的变化机制”(哈耶克,1931,第227页)。
在基本方程式中,凯恩斯的总量是如何“加总”的呢?凯恩斯提出把异质品加总为同质的总量只能采用同质的劳动单位或货币单位。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先区分了“消费品”和“投资品”,然后在总量或合计数意义上定义了宏观变量来讨论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决定。使用这些宏观变量,凯恩斯建立了他的基本方程式,以表示由储蓄和投资的变动所导致的成本和利润变动,由此联系到两个部门的价格决定。我们的分析将从基本方程式出发。
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是:
PR=E-S=E÷O(R+C)-S=E(R÷O)+(I’-S)
P=E÷O+(I’-S)÷R (51)
P=W1+(I’-S)÷R=W÷e+(I’-S)÷R (52)
在方程(51)中,P是消费品的价格,R是消费支出,E是货币收入,S是储蓄,O代表特定时期的总产出,C是投资增量,I’是新投资的成本,设W是单位人类劳动的报酬率,W1是单位产品的报酬率,e是效率系数,这样,W=eW1 。
方程(51)和(52)表示,当储蓄等于新投资的生产成本〔(I’-S)=0〕和价格等于生产成本(P=W),货币价值是不变的(P=E÷O),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不变的生产成本。按照方程(51)和(52),凯恩斯表明:
因此,上述第一项所决定的物价水准,由于产品在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的分配不一定等于收入在储蓄于消费支出方面的分配而不能成立……消费品的物价水准和投资品的物价水准完全无关。只要知道效率报酬水准以及新投资品成本(不是售价)与储蓄量之间的差额,消费品的物价水准就可以完全不涉及投资品的物价水准而明确的得出来(凯恩斯,1930年,第114-115页)。
假设新投资品的价格是给定的,用P’来表示,I 是新投资的价值,总价格水平()为,
=(PR+P’C )/ O =(E-S+I)/O=E/ O+(I-S)/ O (53)
或者
=W1+(I-S)/ O =W/e + (I-S)/ O (54)
方程(53)和(54)表示,价格稳定的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这里,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是由不同的方法决定的,其关键因素是储蓄与投资。当储蓄与投资不等,将会产生利润差额。凯恩斯引入利润差额使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设Q1为消费品部门的利润量,Q2为投资品部门的利润量,Q为总利润,其公式为:
Q1=PR-(E÷O)R=E-S-(E-I’)=I’-S (55)
Q2=I-I’ (56)
Q=Q1+Q2 =I-S (57)
以上方程表明,消费品部门的利润等于新投资的成本减储蓄,资本品部门的利润等于投资减去投资的成本,总利润等于投资减储蓄。还可以推论出下面的方程:
P=W1+Q1÷R=W÷e +Q1÷R (58)
=W1+Q÷O=W÷e+Q÷R (59)
方程(58)和(59)表明,消费品的价格等于消费品部门的成本加利润,总价格水平等于总成本加总利润。
从基本方程式的形式上看,凯恩斯的方法似乎是相当传统的,正如在本文第4章所分析的那样,类似于魏克塞尔(1898)、熊彼特(1934)、罗伯特森(1915)、庇古(1927)、哈耶克(1931)等在关于经济周期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部门模型。对于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如瑞典学派俄林认为,凯恩斯只是重新表述了瑞典学派的观点,而没有增加新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不同于这些作者,凯恩斯抛弃了基于边际生产力利息论和“可贷资金”的数量论的相对价格理论。《货币论》中强调价格调整,即产出的波动来自于成本和利润差额的变动,这和传统的方法不同,以表明他的“寡妇的坛子”和“节俭的悖论”,其中,利润作为投机的动机联系到由收入和支出计算(见上卷“第三篇第10章”);此外,凯恩斯在《货币论》第6篇“投资率及其波动”开头指出的,这一篇“属于题外话的性质,在论述货币的时候去讨论它是有问题的”(见下卷,第27章,中译本第78页)。与这种观点一致的看法是,(劳动或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这样的术语在《货币论》中并未出现,这与《通论》在边际价值概念从而在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一体化基础上分析这样一种体系的努力(《通论》P292-293)形成鲜明的对照。虽然如上面提到过的那样,凯恩斯的“自然利率”被认为来自魏克塞尔,但他并未象后者那样把它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联系在一起(魏克塞尔,1898,P102-104、171;1906,P192-193;1907,P214-219)。因此,凯恩斯的分析与这些经济学家是有根本区别的。魏克赛尔、哈耶克的资本或货币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函数和货币数量论,而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则完全抛弃了生产函数的分析,其价格水平理论也完全不同于货币数量论。由于在许多的经济思想史和货币理论史著作中,都认为凯恩斯的《货币论》和其中的基本方程式只不过是对货币数量论的一种表述,而这一结论是对比凯恩斯《通论》中的灵活偏好理论而言的。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把数量方程作为他的基本方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利息率是使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利息率,它表明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那么,货币利息率不等于自然利息率,将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变动;或联系到储蓄与投资不等,正值的利润差额将使货币利息率超过自然利息率而导致货币供给超出均衡水平,从而造成经济波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储蓄和投资、货币供给和需求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按照魏克塞尔(1898)和哈耶克(1931),当货币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投资将超过自愿储蓄,或“生产时期”的延长超过了自愿的时间偏好,投资的增加引起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升,由此导致“强制储蓄”。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货币供给将适应货币需求,从而引起一个累积过程。只有当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储蓄(即可贷资金)减少而使银行提高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一致时,累积过程才会结束。因此,实际部门(储蓄和投资)与货币部门是通过“可贷资金”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货币部门和实际部门依然是分离的。换言之,当储蓄和投资由货币供求相连接时,货币利息率偏离自然利息率而使储蓄与投资不等,会反映到货币部门,但利息率并不调节货币的供求,而是反应货币储蓄与货币投资的数量。虽然货币利息率的变动会影响价格水平,但货币利息率只是自然利息率的“货币利息率”,从而与“边际生产力”和‘时间偏好”决定的相对价格无关(参见柳欣,1996)。
凯恩斯对《货币论》曾寄予厚望。该书出版后不久,他在1931年6月哈里斯基金会作的题为“对失业的经济分析”的演讲中,直接引用了这本书的分析,并公开宣告:“我向你们讲的对繁荣与不景气(应当说还有其他许多)科学分析,是我内心尚未披露的思路”(《全集》第13卷,第354页,转引自帕廷金1987)。但凯恩斯的希望落了空。因为很快成为定论的是,这本书的理论部分并不成功,并且确实也遭到了剑桥和伦敦的经济学家如罗伯特森、庇古、哈耶克和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如米尔达尔,英译本1939)的尖锐批评。主要包括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方程”实际上只是在步人后尘;另一方面,这本书解释了那些引起产出增减的因素,但没有解释是什么决定某一时期的实际产出水平(即不能表明一种新的价值理论)。
如前面表明的,与传统理论相对比,基本方程式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基本方程式作为两个部门的恒等式本身并不能表明一种新的价值理论,但它作为一种思考方法对于建立新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不受传统理论的限制。即给定一个定义式的恒等式,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以表明因果关系。基本方程式扩展了数量方程式到两个部门模型,来表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凯恩斯使用它表明了一个由利润引发的非均衡过程,但它并没有构造一个完整的模型来说明他的移动均衡,并进而说明一种新的价值理论。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的缺陷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模型并没有考虑成本和资本品价格的变动;二是它不能构成一个一般均衡理论,因为它缺少实际部门和货币部门之间的明确联系;第三,对比传统理论,基本方程式没有能够明确表明人们的行为假设以便说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在《通论》中均予以一一纠正,如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与资本边际效率表、预期的关系等),从而不能说明均衡的变动和它的稳定性。
因此,凯恩斯在《货币论》出版后即着手写一本新书即以后的《通论》。实际上《通论》的主题思想在1933年的某个时期已基本成熟(见帕廷金,1987;塔希斯,1987)。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的《通论》正是要回答这些批评,并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从《货币论》出版后到《通论》主题形成期间,凯恩斯和他的“剑桥园地”(当代人称之为“剑桥学术讨论会”)讨论了这些批评与问题。虽然《通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失业问题,但它与《货币论》不同,它谈的只是理论,正如它的书名所示,阐述理论是全书的宗旨。凯恩斯在《通论》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主要是为我同行经济学家写的。。。本书主旨,乃在讨论若干理论上的困难问题”(中译本,P1)。

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归根到底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太多了,所以也可以说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因素。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以不同形式(包括显性和隐性)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1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丁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凯恩斯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亏了再赚,毕竟技高一筹,果然名利双收。
在伦敦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已经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经纪人通话,为他自己、一所大学、一个辛迪加的巨大投机业务作决定。
这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男爵,他不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他的两本主要著作给他带来了巨大且历久不衰的声誉),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剑桥大学学监、政府官员和顾问等。凯恩斯男爵还是一位富有的投资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学者们总是这样介绍凯恩斯:他从小聪明,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与俄国的漂亮芭蕾舞演员结了婚,担任过国王和总统的顾问。在业余时间,他为自己、为剑桥大学进行货币和商品投机,并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内容中很多纯粹是编造出来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凯恩斯的祖上是英国的贵族,他父母在剑桥大学任教。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伊顿公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
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学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他去世。凯恩斯主讲的众多课程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不久,凯恩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在概率论方面,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出现金融危机,作为货币问题专家,凯恩斯去财政部任职。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说服首相劳合·乔治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
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些当时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劳合·乔治等人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分析。
华特·利普曼把凯恩斯的著作编成一个系列,凯恩斯承担出版费,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著作在爱丁堡印刷,用船把它运到伦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经济后果》被海水冲到丹麦海滩。按丹麦法律,书在当地公开拍卖。这本书最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大约售出了14万册。
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得到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1920年4月,凯恩斯预见德国即将出现信用膨胀,以此为理由,卖空马克。此前马克一直下跌,但现在开始反d。4、5月间,凯恩斯自己损失了13125英镑,他任顾问的辛迪加也损失了8498英镑。经纪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镑的保证金,于是他从一个敬慕者那里借来了5000英镑,又用他的预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镑,才得以付清。他承认,自己已经破产了。
1921年,通过写作,凯恩斯的经济状况好转,又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交易
都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
1924年,凯恩斯投资57797英镑,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镑,在证券业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利润虽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业绩。
凯恩斯的官方传记作者说,凯恩斯在1937年放弃了投机,原因是他身体欠佳。实际上,那时他的病已经好了,而且身体不错,以致可以在接下来的9年里继续影响经济学和政治的发展。但近年来出版的传记指出,凯恩斯在1937年美国股市上损失惨重,考虑到第二次破产可能会损害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声誉,于是及时退出了投机行列。
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谈到了他的投资哲学,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之为“选美理论”共有100幅候选美女照片,由公众从中选出4人。然而,人们并不投票给他认为是最美的人,而是选择他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最美的人。
像许多伟大的金融家一样,凯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普通投资者,刚进入股市,不管是学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实战起来,都是比较危险的,因为股市本身就是利润和风险的结合体,对于新股民来说,很多人是一张白纸,实战 *** 作很难有好的结果。

对于新股民,我还是不建议学习价值投资,而应该去学技术分析,这可能也就是你说的,刚入市就学价值投资是危险的吧。

其实,不管是哪种投资,只要学好实战应用好,都可以赚钱。但是为什么我建议散户学技术分析而不是价值投资呢?

价值投资不是分析一下报表那么简单。即便看财务报表,真正能读懂分析透彻的人又有几个?经济学本科的人我估计也很难把所有报表都看透,甚至可能被报表数据所蒙蔽吧。要想了解企业的真正情况,一定要实地调研,谁有时间和金钱?即便你去了,公司肯定还不接待你个人。即便接待了,你看到的可能也不是全部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君不见,好像每年都有绩优白马股出现踩雷的事情啊!

总之,目前的状况下,学习价值投资,我认为不适合散户。

对于散户而言,学好技术分析,就能从图表上掌握主力的动向。从而及时跟进,享受拉升的快乐。

主力做一只个股目的一定是为了赚钱,一定会有建仓买入,洗盘,拉升,出货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管是从成交量还是K线图,以及均线、MACD等技术指标上,都会有所反映。

只有主力资金关照的个股,才会有好的走势。没有资金介入的个股,一定是长期低迷的个股。因此,只要掌握了技术分析的内容,在实战中不断总结应用, 不断提高,就能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 *** 作理念和模式,最终走上高手的行列。

当然,学好技术分析以及实战应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学习和实战,并且总结提升,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 *** 作系统,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一般至少需要8-10年,这也差不多是一个牛熊周期的转换。

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又痛苦的磨砺,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越。

价值投资就是个噱头,好公司谁上市啊,上市了就等于裸奔,好公司上市了也不会有好结局,原因很简单,上市公司的每一个决定,每一项事件都要公告,公司是透明的,老总是透明的,不然你就涉嫌违规,这是证券法规定的,不然,你公司借了广大散户股东的钱,不受约束那还了得,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老总铤而走险,透露信息, *** 纵股价,被罚款进局子去了,所以价值投资也就是个说法,只是那些聪明的老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能把股价合理的推高的本事,最终还是会跌回来的,所以投资者和菜市场的低买高卖的菜贩子没多大区别,眼睛不亮,看走了眼,做了赔钱的生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至于说危险不危险,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收益和风险并存,所谓的危险,只是那些想从普通投资者手里,借用普通投资者的弱点多敲一笔的借口而已,普通投资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韭菜的而命运,不过泱泱世界中也不缺乏火眼金睛者,获利丰厚,全身而退,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话说的没毛病。初入股市就学价值投资绝对是危险的 。

价值投资的真谛是上市公司 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 ,或者 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快于股价的上涨速度,能够化解高企的估值 ,在具备安全边际的条件下买入并长期持有,以期价格向价值靠拢,从而实现盈利。

1、初学者机械使用估值模型,套用PE/PB

很明显价值投资的核心问题是对公司未来的估值,而估值不是一个数学问题,也不是记住且会使用某某估值模型这样简单。在估值模型的应用基础上,还要加上经验、阅历、商业模式、行业、甚至人性等一些非量化的东西来综合考量,而这些的初学者所不具备的,但是问题是这些偏偏又极其重要,甚至重要性高于定量化的计算。所以才有估值的艺术而不是科学这样的说法。

2、长期持有错误的标的

由于在估值方面的欠缺,初学者就有可能买入错误的标的,而且这种概率相当高。但是在实际的 *** 作执行中,忠实的执行巴菲特说的长期持有,如果有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的理念。例如:在A股市场,如果投资者错误的持有中国石油,那么从2007年到现在,我估计投资者应该开始怀疑人生了,中国石油从48元之巅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中,时至今日股价零头都不及。

3、初学者往往比较年轻,没有什么经验,往往无法经受市场的颠簸,或者阶段性的颠簸,这往往导致初学者老是被市场打耳光。股票老是不涨,卖了就涨,且价投标的价格d性较低,初学者通常会不知所措。

总之:价值投资绝不是价格低于价值,长期持有那么简单,那是一个系统工程 。

非常荣幸能回答您的问题。

股票中有五个投资派别,价值投资属于其中一个。价值投资,顾名思义,其本质和逻辑就是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因为一张股票就是代表着一个公司,价值投资中的获利有两种方式:

1低买高卖

2分红

为什么说价值投资危险?其实也不全对,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不管是学习价值投资还是其他投资,都需要经过学习相关知识和独立思考。

价值投资的难点在于你是否会给公司估值,在股票被低估的时候买进来,在股票被高估的时候卖出,能做到这点就很厉害了,但是估值无神,连股神巴菲特都不能做到精确的判断,更别说是一个股市小白。

对于小白,不建议直接购买个股,因为风险高,而且小白没有经验和知识,很难挑选出像样的股票。不过可以考虑指数基金,也是投资股票,只不过是交给基金经理复制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

注意:不要直接看大盘点数和走势图来判断涨跌,因为这种方式根本就不靠谱,也不要随便听别人荐股。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投资的,怎么分散风险的。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学价值投资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经验,还需要通过长期的时间来检验的。

就连巴菲特也不是一下就学成股神的:

1987年年报上,巴菲特非常感慨地说自己曾经浪费了20年,其中包括经营巴菲特合伙公司的那段时间。他一直苦苦追求“便宜货”,有些时候也误入歧途。

巴菲特 早期 师从格雷厄姆,遵从的是 捡烟蒂股的思路,要买便宜货。

所以他早期踩过三个大坑:一个农具生产商邓普斯特、位居第三的百货公司霍柴德孔恩和大名鼎鼎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些虽然便宜,但长期经营困难的烂公司,让巴菲特的20年都头痛不已。

1985年他告别了纺织业务,因为他已经不愿再继续追加投资勉强维持这桩生意了。

后来巴菲特受到芒格的影响, 逐步将投资策略调整为: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

股神都走过20年的弯路,何况是大多数的普通人。

没有人敢一开始就说自己学会了价值投资,没有十年以上的时间检验是否赚钱,一个人是否学会了价值投资是无从验证的。

而且价值投资就是要非常了解公司的价值,这需要对行业、公司、业务、财务都理解得足够的深入才行,这些基本的技能都还是需要学习和经验的。

我觉得一入场就学价值投资是可以的,但如果很快就觉得自己学会了,那是相当危险的。

学价值投资,本身不是坏事。

但首先要理解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巴菲特和芒格就严格在能力圈范围内投资,比如不了解的 科技 股从来不碰,哪怕和比尔盖茨那么熟悉,因为不懂都从来没有买过微软的股票。

其次,就是要深入学习,在做投资决策前深入了解和分析公司。

最后,如果学有余力,还需要博览群书,很多问题需要有多元化的思维格局才能看的更准确,这需要长期坚持去学习的。


因为价值投资的前提是懂价值。连股票的价值都搞不懂,何谈价值投资?

不说普通投资者,刚入市的新手,就算是在股市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老股民也未必真正明白一只股票的价值,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看股票的价值,那么价值投资也就无从谈起。充其量也就是伪价值投资,自己骗自己罢了。

价值投资的高手们说过下面这些话:

巴菲特:一年只求一个好主意;

段永平:平均两年投资一家公司,看懂一家公司不比读一本科容易;

林园:一家公司跟踪3年后再投资;

芒格:一生只重仓3笔投资(伯克希尔、好市多和李录基金);

伯克希尔去掉最成功的十笔投资就是一笑话。

所以价值投资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看懂一只股票需要时间,所谓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平庸公司的敌人。

另外,不是好公司就可以无条件购买,还有个时机的选择,因为大多数投资者等不起,要知道,市场持续非理性的时间总会比你能撑住的时间更长。

凯恩斯说过:股票的价格最终会回归价值,但人们往往等不到那个时候就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刚入市场就学价值投资是危险的?


这句话, 我是100%不认同的。我觉得价值投资是基础逻辑,一下子就能明白是顿悟,慢慢明白是渐悟 。价值投资能给投资者提供安全边际,越早了解,对于投资者越有利。

首先、啥是价值投资? 顾名思义哦,就是给公司算账,到底值多少钱。通过评估行业地位,公司销售额,净利润,销售及净利润成长性等等因素,我们可以给上市公司毛估估值水平。结合整个市场的人气状况,给买入的公司称称重。我大体的思路是低估的时候开始买入,越跌越喜欢,因为估值越来越便宜,风险越低。这就好比去菜场买菜,上次还是10元一斤的猪肉,这次只有8元一斤了,我的本能反应是划算了。如果有需求的话,会多买一点。根本不会有上次买贵的挫败感。只会有这次买到便宜货的窃喜。我觉得猪肉还是那个猪肉。便宜买到才是正道。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故事里面,我也是如此,所以会越跌越喜欢。并且我深知将来一定能回到它应有的位置。这是价值投资的内在逻辑。所以价值投资者一般都是做中长线的。短线做价值投资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或者做法。

其次、怎么做价值投资 我觉得有必要的花一点时间去研读下投资大师的经典投资理论。巴菲特,彼得林奇,费雪的书籍比较适合初学的投资者。加上适当的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段时间的感悟,应该是能找到一些心得体会。巴菲特从小就开始做投资,评估投资方案,是天生的价值投者, 后期 透过模式修正,终究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投资家,他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投资者去学习,去模仿。而不要把隔壁老王,老刘说的片面观点来评估市场。那就有点滑稽了。

最后、价值投资适合哪些人?价值投资是股票投资的底层逻辑,我觉得适合所有人 ,当然目前资本市场上有太多的投资流派。不管哪个流派,我觉得不以价值投资为基础的投资模型,最终总会出现问题。这有点类似空气对于人的那种意义。这好比买东西总会货比三家,不看产品,不看价格的任性行为只适合少数土豪。或者说沙雕更加贴切一点。

总之,普通投资者刚刚进入市场,我觉得不要马上就参与交易,买卖股票。 应该先了解一些 底层逻辑,股票是什么?做股票买卖的意义是什么?普通人怎么通过买卖股票,获得稳定的复利回报? 或许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普通投资者也很快就能认同价值投资者。千万不要听信周遭的人谈技术面,你可以问问有几个人炒股票是赚钱的, 不然不会有七负二平一赢的概率分布了。 他们大多跟麻将牌友一样,一直在谈自己的牌技有多么出色,很少谈一年下来赚了多少钱, 如果拿着钱,花着时间,冒着险,只是求一个刺激。那我觉得这根本谈不上是投资者 。可能用投机者更加贴切一点。

价值投资是个伪投资说法,股票是只有价格没有价值的东西,提价值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价值投资”的初衷是想伴随上市公司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获取上市公司红利来实现投资增值,想法是没错,只是能发放红利的上市公司太少了,90%都是铁公鸡。庄家喊“价值投资”已经很多年了,市场中除了那么几只股票涨得好,其它的股票都是跌,说明“价值投资”是使市场一潭死水的罪魁祸首,因为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有价值。普通投资者没有研究上市公司和调研的能力,“价值投资”无从谈起,你硬要去学也永远学不会。

在股票市场,所谓价值投资,简单地说,就是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公司,并长期持有。或者换一种说法,叫以做实业的心态来投资好的公司。

价值投资的理念在理论上当然是可行的,可投资不是空口讲理论,是要落实到行动的。而这种行为的落实对投资者来说,有三个巨大的障碍:

确定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是困难的,因为不光它的市场价格在不停地变化,企业本身以及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基本是一个普通投资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A股市场现在有约3700家上市公司,阵容还在不断地扩大中。可真正伟大的公司(价值投资理念要求的)能找出几家?不用往久里说,50年后,至少90%的公司都将消失。所以找好的公司,不光是个技术活、脑力活、力气活,更是个运气活。

投资者进入市场是来寻求利润的。价值投资着眼于长期的利润积累,忽略短期的价格波动。可这个期限是5年?10年?20年?或者更久?问题是99%的投资者只怕都没有那个耐心和毅力。人生能有几个10年!伟人说,100年太久,只争朝夕。投资者也只能看到眼前的和短期的利益。太久了,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基于此,所谓价值投资在A股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或者简化版、变异版上,缺少实行的土壤和人群。

贵州茅台被树为价值投资的典型,可明眼人可以认出那不过是一群机构抱团取暖精心包装出来的“酒泡沫”。

伟大的公司凤毛麟角,价值投资的理念也缺少用武之地,属于屠龙技。

普通投资者学习它,得了精髓还好,不过是在市场里犯犯选择困难症。如果只能学到皮毛,学个四不像,那输的不光是金钱,还有宝贵的时间。这也是题主所言的最大危险。

绝大部分刚入市的普通投资者或新股民,由于没有投资经验以及对市场风险无论在认识上还是重视程度上都远远不足,很容易产生亏损。股市投资可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尤其做为一名价值投资者,不光要拥有专业的投资常识,更要经历实战的历练,对市场的运行逻辑也要有较深的领悟与体会,成功的价值投资本身就是一门修心课,在市场波澜起伏不定的复杂市况下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宠辱不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是经历过几轮牛熊市的投资高手,可谓凤毛麟角。

刚入市的投资者初来乍到,就像刚见世面的孩子不知江湖险恶,即使做一般的投机在风险面前就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更何况门槛更高的价值投资呢,首先选股的这道关就迈不过去,就更谈不上后续的盈利了。所以新股民或普通投资者刚入市学价值投资是危险的,需要经历常年的各种艰苦的实战历练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要领,才能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34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