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未来卫星导航还会有哪些功能?

说说未来卫星导航还会有哪些功能?,第1张

从横向功能拓展来看:

多功能融合:卫星导航系统将在定位授时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提供特色服务,如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等。

车道级导航:卫星导航系统将利用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车辆在道路上的车道级导航,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与其他太空和地面应用领域相结合:卫星导航系统将与其他太空技术如遥感、通信、天文等相结合,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如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智能城市等。

从纵向功能升级来看:

更高的精度: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将继续提高,从目前的米级别提高到厘米级别,甚至毫米级别,为更多行业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服务。

更快的响应速度:卫星导航系统的响应速度将进一步提高,从目前的几秒钟缩短到毫秒级别,以满足更多高速运动的应用需求。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卫星导航系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物联网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更高的安全性:卫星导航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采用更加复杂的加密算法和安全措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更低的成本:卫星导航系统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以满足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 *** 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q。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q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在本文中,我们将向您展示如何使用阿里云IoT平台轻松将Android Things连接到您的物联网(IoT)网络,我们将为该项目构造一个示例:功能性甲醛和温度传感器。有些人可能不了解Android Things,简单来说, 它就是让开发者可以使用Android开发工具开发嵌入式设备

项目设备清单

NXP iMX7D

设备接线图

在设置硬件之后,是时候在阿里云IoT平台上配置软件了。

首先,导航到物联网控制台并激活阿里云IoT。创建高级产品并添加产品属性定义:

Android Things设备开发

1、使用Android Studio创建Android Things项目,并授予网络权限

2、将“eclipsepahomqtt”存储库添加到gradle

3、通过I2C读取DHT12数据

4、通过UART获取Ze08CH2O数据

5、创建阿里云IoT连接并报告数据

设备启动后,您可以在阿里云IoT控制台上查看设备的实时数据, 设备管理 - >运行状态

此项目在GIT上的地址是:>

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将举行

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将举行,作为全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三大示范区之一,长沙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逐步完善,这些年,湖南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政策,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北斗企业和人才汇集,支持北斗产业发展

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将举行1

再过两天,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将在湖南长沙举行。

这么重要的国际峰会,为何选在湖南举行?

我发现,这里头大有文章。

论北斗企业,长沙可是撑台子的

网红长沙,火遍全国。

小龙虾、茶颜悦色……,这是大家常听常见的。其实在北斗这个高精尖领域,长沙也是佼佼者。

2020年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的建成催生了北斗产业迅速发展。

目前,全国已形成北斗五大产业区,并已逐渐呈现以重点城市为主的集聚式发展格局。北京、上海、长沙、深圳、广州等九大城市,聚集了业内绝大部分龙头企业。

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拥有的卫星导航企业位居全国第三。

北斗产业“一条龙”服务

不说别的,专业化从事北斗领域的企业,长沙就有100多家。

长沙还圈了一块地,建立了长沙中电软件园,其中近一半北斗企业汇集在此。

好政策、大平台,自然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北斗企业“奔赴”长沙“赶集”。

“楼下生产,楼上检测。”湖南中森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告诉我,成都综合电子产业发达,但长沙北斗产业链更完整、发展潜力更大,在园区就能实现产品生产到应用的“一条龙”服务。2011年他将公司从成都迁到长沙中电软件园。

目前,长沙已形成了芯片、模板、板卡、终端、系统集成应用与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湖南的应急救援、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现代农业中得到运用。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湖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空间段有国防科大、天仪研究院、迈克森伟、斯北图;地面段有国防科大和北斗产业研究院;用户段则更多,有长沙海格北斗、北云科技、北斗微芯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

一个以北斗应用为基础的'千亿产业集群,正在长沙形成。

北斗“湘军” 接续攀登技术高峰

北斗系统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湘籍航天****。特别是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自1994年组建以来,完整见证北斗系统建设全过程,为北斗系统研发了众多核心系统、突破了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了一个个急难险重的任务和难关,是北斗三号系统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队。

有如此深厚的支撑,湖南汇聚的众多企业在北斗高端技术上接续奋勇攀登。

在芯片领域,北斗高精度组合导航芯片等众多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在技术创新领域,激光高精度测距通信卡已成功应用于第五十、五十一颗北斗三号卫星;矩阵电子、湖南卫导占据90%的国内市场份额;卫星导航信号增强已进入国家京张智慧高铁建设,纳入交通运输部“新基建”的指导意见等政策。

“领着深圳的工资,享受长沙的房价”

不得不吹嘘一句,湖南在吸纳人才、鼓励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方面,实打实的地做了很多。

我落户长沙,就能拿到5万元的人才补贴。

从长沙中电软件园转一圈,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者。园区众多北斗企业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

“领着深圳的工资,享受长沙的房价。”长沙海格北斗公司,不少拥有博士学历的技术骨干对落户长沙的选择不悔。

长沙中电软件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璐告诉我:“长沙房价低,还有人才补贴,非常吸引人。此外,园区还推出了性价比很高的公租房以及人才补贴。”

这些年,湖南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政策,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北斗企业和人才汇集,支持北斗产业发展。例如,长沙市政府 2019年设立北斗应用专项,连续5年,每年1亿元经费用于支持北斗应用推广。

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将举行2

“长沙产业链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强,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越来越多,楼上楼下就能直接对接。”14日,在长沙中电软件园内的湖南中森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依托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校的人才优势,长沙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北斗卫星导航企业,聚力打造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集群。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高新区,中电软件园则是大本营。

北斗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中森通信作为我国北斗手持双模型导航用户机三大供货商之一,占全国通装市场75%以上;环球信士的北斗卫星追踪器,已成功追踪200个野生动物物种、7000多个个体;北云科技做出的板卡,可精确到厘米级……走近长沙高新区中电软件园,各种北斗应用场景百花齐放,各类“北斗+”技术让人大开眼界。

铁路运输沿线中,许多隧道、场站等相对封闭,卫星导航信号几乎被完全遮蔽,接收设备根本无法定位,怎么办为解决定位盲区的问题,长沙北斗研究院自主研发了北斗导航覆盖增强系统,实现了在不改变导航终端情况下,提供与室外完全一致的全天候、全天时、高可靠性导航服务,并成功应用于京张高铁隧道工程。“未来该技术成果还将应用在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地下停车场等多个场景。”北斗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在智慧 旅游方面,长沙海格北斗为红色旅游量身打造的“智慧 旅游管理平台”,通过北斗卫星导航技术+高分遥感技术、5G窄带物联网和 VR等新型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入境旅游质量和水平。如今,北斗智慧 旅游首期已在井冈山、瑞金、兴国、于都、龙虎山风景区等地获得规模化应用。

“目前园区的北斗产品及技术已应用到智能驾驶、驾考驾培、桥梁监测、野生动物追踪、水路安全畅通、防灾减灾、司法、邮政运输、工程机械等诸多领域。”长沙中电软件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璐说。

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作为全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三大示范区之一,长沙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发展载体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长沙先后获得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产融合作示范城市等称号。

如今,长沙北斗产业的“朋友圈”还在持续壮大。目前,湖南80%、长沙90%以上从事北斗导航产业的企业聚集于长沙高新区,实现了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的全覆盖,并初步形成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系统集成应用与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以长沙中电软件园为例,园区依托国防科大搭建北斗支撑服务平台,北斗产业链逐步完善,成为长沙主要的北斗产业集聚地。园区里的企业,因为北斗走到一起,并逐渐形成了北斗芯片、仿真测试、北斗信息安全、北斗特色应用四大特色领域。这些企业不是单打独干,而是联手打通从核心技术研究、芯片、板卡、终端到市场应用、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数据显示,2020 年园区集聚北斗企业 50 余家、实现产值约 40 亿元。据悉,未来园区还将依托北斗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基地,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北斗领域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等,并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与技术协同创新等。

企业聚集,产业兴旺。当“北斗+”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北斗照亮未来将不是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42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