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建美丽乡村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建美丽乡村,第1张

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同年,河南省以中央政策为依托,发布了《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这些政策是“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在省一级的落实。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自发展开,使我省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上而下模式硕果累累

我省以“竞争立项、标准管理、环境整治、运行维护、绩效考评”的机制确立了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搬迁、传统村落保护等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项目制、试点制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的活力,2013年至2016年间,我省共确立了562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省财政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试点项目。2017年,我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竞争立项工作,共有31个县被确立为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县的确立标志着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由点带面的阶段,乡镇政府所在村、重点中心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镇村人口集聚效能增加。2017年,我省还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与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申报立项”的通知,经过筛选,驻马店遂平县获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试点工作。2018年以来,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一系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组合拳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其间共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37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8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市场化保洁机制,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众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

我省的成绩也获得了国家的肯定:在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名单上,“信阳市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扬帆村村庄规划”赫然在列;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上,“汝州市蟒川镇、巩义市竹林镇等11个镇”上榜;在2017年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名单中,河南省有保障基本示范村3个,环境整治示范村4个和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中,我省商丘市永城市和信阳市光山县上榜,农业农村部推荐的特色休闲美丽乡村中,河南省有8个入围。

综上,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于国家及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以项目制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上级制定政策和下级落实执行,激发基层组织干事创业的精神,激励村民挖掘特色产业及文化,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促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自下而上模式是必要补充

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则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它主要依托于民间资本,以社会贤达参与为主,通过低成本、高标准、人性化的方式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对乡村人文进行净化,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乡村原住民的幸福感,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感,打通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下文以几种常见的模式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发展旅游和民宿经济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孟州市莫沟村原是交通闭塞的偏僻小村,这两年一批村民返乡创业,充分挖掘当地山水资源和地坑窑洞,建设生态水系,开办家庭宾馆、农家乐餐馆,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村里人气在集聚,文化活动在丰富,给乡村带来了一股文明新风。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80%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不挖山,不填坑,不扒房,不砍树,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古老村落、民俗风情为村魂,让村庄融入大自然,使“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第二,经营有机循环农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新乡市原阳县小刘固村原是贫困村,农场主李卫和日本专家川崎广人改造原来的养猪场,发展有机循环农场。70岁的川崎在农场办公室的窗户上贴着“白天不喝白酒”“不抽烟不吐痰”“打扫厕所要勤快”等标语,通过躬身示范,使附近的村民养成了自觉打扫庭院,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农场的贡献有:通过培训业务吸引外地人来小刘固参观学习;蔬菜大棚依靠有机肥和人工养护,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制作堆肥和液肥供村民免费使用,村民贡献原料。小刘固农场目前挂牌“循环农业示范农场”,农场的循环农业逐渐改善了当地生态,这个黄河边的贫困村庄也吸引了大雁、白鹭等动物的归栖,贫困村变得人美、景美、产业美。

以上是社会人士通过动用资金,驱动产业发展的方式改善乡村面貌。产业发展也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建美丽乡村的政策建议

自上而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有效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应该继续推进,服务好广大农村居民。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补充政策覆盖不到的乡村区域,比如荒山、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等,应该鼓励和动员各方力量自发地改造这些空间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服务社会需求。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要求继续推进建制村的规划编制、村庄建设、村容整治、乡风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等,这部分活动无法交给市场来完成,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财政资金、政治压力进行改善。而我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力度还不够大,我省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及争取上级财政的能力有待加强。加强获取上级财政的能力可以保障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第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拓宽宅基地、耕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延长流转周期,做好产权认证和保护,扩大市场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展有机种植、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搭建平台促进大型家庭农场和小型农场合作,在采购、种植、销售等环境使用统一渠道,降低产业成本。制定措施扶持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鼓励资本在乡村开展康养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同时,做好农村地区违法建设的监管,通过卫星数据等手段,杜绝资本大兴土木、建设楼堂会馆、违法建设别墅等。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见缝插针式地发展农村产业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第三,引导科技赋能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提高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社会服务等信息化水平;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导金融科技公司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鼓励官员、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以“新乡贤”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新乡贤是传递新旧文化的“转换器”,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国家政策和现代知识,凝聚人心;新乡贤也是缓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他们可以利用较高的群体地位化解村民之间及村民和政策之间的矛盾。因此,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贤达人士归隐乡村,解决其在乡村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治理文明”的全面完成。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重视条件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

2022天津市公务员考试公告 (>>>公告详情) 于2022年2月22日发布, 招录2607人 (>>>职位表) 。 2022天津公务员考试已延期 (>>>延期公告) 。 我为大家推荐 >>> 1元省考延考高能自学教案

11元申论精研政治素养专项  |  11元申论素材集锦

申论范文

近年来,不少人因为国内疫情的再次爆发而被迫“宅”在家中,手机不仅仅是我们娱乐的工具,更成为了保障我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从网上订菜到关注疫情防控形势,从线上办公到开展在线教育……手机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满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需要,而手机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数据!十四五中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但很多人依然对数字经济这个概念很陌生,其实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的经济形态,它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高的高度 ,提起数字经济我们会联想到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模式、新业态。这些都是当今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而我国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均已占据了领先水平。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这种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地图让我们可以说走就走,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正是导航软件把城市信息化的一种体系,借助数据资源为我们提高出行效率。网上购物让我们满足消费需求,同时我们的浏览记录等数据资源被软件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数据资源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在产业发展之上。如工厂根据物联网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数据资源预测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后续维护和更新提供精确的依据。不仅如此,数据资源在城市管理、乡村治理方面也大有可为,“超级大脑”交通大数据平台为城市交通编织了一张智慧大网,监测交通压力,实现点对点快速处置堵点。可以说数字经济在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就能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力 ,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正向引领作用,也助力我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那么首先就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除此之外,更要规范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动能我们既要包容更要审慎,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凡是在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都要依法严厉查处,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经济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方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制高点,让经济稳中求进,让国家发展壮大。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作者:万木

近期,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在2022年全国 科技 活动周期间开展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以“走进 科技 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金融 科技 活动周”。5月21日至28日活动期间,各银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公众展示了 科技 促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科技 赋能银行高质量发展等成果。

工商银行:极智工行

活动期间,工商银行面向公众展示了其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体系,主要包括“贴心工行、极智工行、无界工行、放心工行”,旨在以“服务+、智慧+、场景+、安全+”为核心表达,更进一步促进工行“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的实施。其中,“极智工行”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平台,打造一系列体验式活动,体现“更开放、更实惠、更便捷”的价值理念,提升个人客户体验,塑造良好服务口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实现从“做功能”向“做体验”的转变。工行将“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提供什么”作为产品创新的基础逻辑,打造了工银智能资产配置、AI投、工银e缴费、工银e账单、工银无感支付、工银速汇等明星产品。

二、用技术创新让服务更便捷。工行创新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推出了一系列以工银融e借、工银小微e贷为代表,无面审、无担保、无抵押,完全基于信用的新型融资产品。这类产品申请便捷,期限灵活,秒贷秒放,使客户感受到集 科技 与业务于一体,汇智能与便捷于一身的产品创新成果。

三、更加精准地回馈客户。为了让客户更直观地体验到“获得感”,打造工银爱购、e商助梦计划、工银惠聚、品悦美好生活等特色品牌,让客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农业银行:精准服务助力乡村建设 为“三农”插上 科技 翅膀

活动期内,农业银行向公众展示农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推动 科技 规划落实,以 科技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普惠民生,为客户提供智慧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聚焦广大县域农村客户的痛点和难点,将服务“三农”70多年的深厚积淀与数字化新兴技术相结合,强化 科技 赋能乡村振兴。深入研究农户金融需求,创新推出“惠农e贷”线上金融产品;研发推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推出“富民贷”惠农信贷产品,为乡村振兴引入“金融活水”。

农业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 科技 强国、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等战略部署,着力打造客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三农”普惠领域最佳数字生态银行。

中信银行:建设一流 科技 型银行

中信银行在活动中面向公众大力宣传各类金融知识、金融 科技 创新成果。

近年来,中信银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发展趋势,始终坚持建设一流 科技 型银行的目标,先后落地了多个 科技 创新项目。2021年,中信银行在人行 科技 司的指导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暨金融业生僻字治理工作成果发布会活动,正式将解决生僻字问题的全套“中信方案”开源,推广生僻字产品标准化,与全行业共享成果。同年,中信银行全面启动了“信创全栈云项目”,致力在十四五期间,搭建全面支持云原生、国芯国魂的“分布式全云架构”,在 科技 服务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提升中信银行的综合 科技 竞争力。

中信银行表示,将持续积极践行服务客户的使命担当, 探索 新技术的业务应用,使金融 科技 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公众,全力打造“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价值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

中国银联:积极开展全国 科技 活动周线上宣传活动

除上述商业银行之外,中国银联也积极响应全国 科技 活动周,在5月21日至5月28日期间,通过线上高校专场公开课、金融数字化论坛、线上展厅等形式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金融 科技 线上公开课”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开放,中国银联邀请大数据、风险控制、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专家,介绍相关课题技术研究与应用,便于高校师生增进对金融支付行业前沿 科技 的了解;

“金融数字化线上论坛”是中国银联联合上海金融数据港、上海金融 科技 产业联盟,邀请同业单位开展金融 科技 发展的技术应用交流,论坛涵盖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和移动支付等多个应用场景,从行业趋势、技术发展、业务创新等不同维度和视角畅谈行业金融 科技 发展新成就;

为提升公众参与体验,活动期间,银联面向 社会 公众开放银联“金融 科技 成果虚拟展厅”,该展厅全面展现银联成立20年来在金融 科技 领域的创新成果,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沉浸式线上观展体验。此外,银联还策划了“金融 科技 及科普宣传展示”,整理了涵盖金融 科技 、安全科普、便民创新等领域的科普图文及视频,通过各渠道向公众展示。

除线上外,各银行还采用电脑播放宣传视频、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折页、受理咨询答疑、利用营业网点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及知识,让广大公众在体验到金融 科技 带来智能化、便捷化金融服务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了身边的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提升了金融 科技 活动周的影响力。

近年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通过深耕金融 科技 领域,银行业进一步释放 科技 价值,推动全栈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流程管理效率、风险定价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服务效率持续提高,有效助力银行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通过此次活动,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5G、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 科技 创新能力,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责编:方杰)

数字化乡村建设有什么意义,有没有意义?
乡村数字化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表现,通过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加强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的工作能力,乡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线上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收集整理群众需求和意见,及时精准的回复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提升群众参与度与满意度。再者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进程中,数字乡村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80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