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手机的更新都离不开硬件的强大
我所在部门的业务是物联网平台,围绕该平台我们提供了设备端的多协议接入支持,完善的设备端和应用端SDK,应用的定制化开发以及数据展现和数据分析服务。
接入我们平台的客户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能够实现设备接入和整套应用层面的开发。第二类只关注设备接入,应用程序的开发交由我们定制。第三类也是只关注设备接入,不同是他们不想要应用的定制化开发,而是想通过系统配置自动生成App产品界面。
中移和物这款产品就是为了解决第三类人员的需求,所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设备如何联网,二是App控制界面如何展示。文/杨剑勇
早前格力电器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全年营收将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3333%,对比小米披露数据显示,全年营收为1749亿元,至此2013年一场围绕小米营收超越格力,并豪赌10亿,依据双方披露报表告显示小米失败告终。
老实人雷军最终还是输给了女强人董明珠,这一场维持5年的赌约,输赢没有那么重要,就如董明珠所说,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他们获得5年热度,足以看出这一场横跨5年的营销将会成为商业史的经典案例,只是这种公然豪赌做法有待商酌。
全球智能手机下滑,而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8年下滑14%,有意思的是华为和OPPO则逆势大涨,其中华为同比增长16%,占据国内27%市场份额,领先小米与苹果等手机厂商,而小米则下滑6%,这数据来自Canalys。智能手机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创新已见顶,消费者对新机需求不高,尤其昔日风靡全球的iPhone,也因缺乏创新以及高售价导致需求低迷,仅iPhone营收在最新一季度下滑15%至520亿美元。
不过依据小米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共卖出19亿台智能手机,同比增长298%,智能手机带来的营收相比上一期增长413%至1138亿元。在全球智能手机下滑的大环境下,小米依旧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此外,来自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增长尤为迅猛,同比增长869%至438亿元,主要得益于小米大家电业务。在智能手机取得高速增长的格局下,带动小米整体营收同比增长526%至1749亿元。旗下生态链手环、米家电动滑板车和米家机器人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12月31日,拥有超过5台小米IoT设备用户约为230万名,同比增长1095%,可以看出米粉忠诚度。
为了更好推进生态链智能硬件发展,小米在年初制定以手机+AIoT双战略,在手机以外寻求增长点,并将在未来几年投入百亿支持AIoT,不过在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看来,小米AIoT战略其实就是一个做杂货铺战略,频繁向市场推出各种智能设备,且对消费者来说,实用价值并不高。
小米多年前就在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透过百家生态链企业生产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智能设备,因具有规模和小米销售渠道等 游戏 ,培育出了如云米和华米等独角兽企业。小米也因生态链初具规模,营收由2015年50亿增长到2018年438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9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至此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更是自去年开始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尽管小米生态链取得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我看来这光鲜数字背后也暗藏一定的风险,毕竟带来营收规模过于集中化,虽然小米没有披露具体硬件销售数据,但依据去年智米CEO苏峻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200亿营收中,其中80%来自不到10款产品。这组数据可以折射出大多数产品不能创造价值。根据小米年报给出的数据显示,小米生态链营收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在于大家电,例如小米智能电话出货量同比增长225%至840万台。
但小米作为国内智能家居第一阵营,生态平台连接了,智能音箱和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也挤进全球前列,小米生态连接了151亿台智能设备,搭载小爱同学并激活的设备数量高达1亿台,月度活跃用户为3880万人,拥有超过5个小米物联网设备用户同比增长109%至230万人。可以说,当华为等手机厂商还在挺进阶段,小米率先取得突破,但能否保持这样规模优势有待市场检验,
小米在登陆香港市场前,曾对于估值预测飙涨,千亿美元,甚至两千亿美元各种估值预测和各种吆喝,然而在资本市场买入是真金白银,最终每股发行价为17港元,对应市值543亿美元。到如今市值为2919亿港元(约372亿美元),早已跌破发行价,甚至相比高位一度腰斩,当然动荡剧烈的资本市场是主因。但投资者对小米未来也面临考验,智能手机有华为、OPPO等强劲竞争者,智能家居因竞争技术门槛不高,各界积极涌入对小米AIoT战略也将带来冲击。2019年竞争异常白热化的智能家居领域,小米能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对于投资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系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2016年中金在线十大 财经 自媒体,2017和2018年度网易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说起具备生态链企业,最常被提起的无疑是华为、苹果及小米,而vivo、OPPO、魅族这些品牌并非不拥有自身生态链,不过目前为止,只是成熟度“华米果”比较有代表性罢了。
但这三家的构建当时却大有不同,苹果生态链简单说起来就是对 iPhone + iPad + Mac 的全家桶设,但是单个产品和系统很难体现出苹果生态系统的优势。这种局限性的布局方式无疑是自断臂膀,所以目前为止苹果生态链成效还并不明显。
近年来华为也在不断加强生态链建设,提出了“1+8+n”的战略布局,凭借自身强大的 科技 实力不断完善体系,相比于苹果思路则明显清晰多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未来的潜力也是不可限量。但要超越如今的小米生态链年300亿的销售量,恐怕很难达到。
当其他企业正在打磨自己的“船只”时,小米已借助先发优势扬帆起航,现在的小米生态链已经建立了以手机为核心,以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耗材为代表的产品生态系统,这种更加开放的体系,也是小米生态链迅速壮大的原因。
目前,小米生态链已经涵盖到了用户的衣食住行,小米生态链下的产品业已成为中国的世界级消费品牌。如今的小米生态链已经成功帮助小米成为了世界领先的物联网企业,在全球消费级物联网市场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在极为重要的AIoT领域小米也在加强布局,在今年年初,雷军将小米的AIoT目标更进一步,他在新年信中表示在“5G+AIoT”战场上,未来5年小米将至少投入500亿元!
虽然BAT、TCL、海信等“各路兵马”都在极力争夺,但相比之下小米的维度更广,并且其前期的积累沉淀运用起来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小米生态链也发展迅猛,这除了得益于小米的品牌背书及营销渠道外,更在于小米选品上的“固执”,单在这一点的严谨性就已把苹果甩开太多,苹果想弯道超车并非易事。一直以来小米并不干涉生态链企业的运营管理,但在品质要求上小米对每个产品都会严格把控,做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而在小米旗下的小米有品电商平台选品也同样不例外,就拿其上架的这款70迈 汽车 轮胎充气泵青春版来说,其解决了不少车主的痛点。胎压作为车辆的关键点,不稳定的状态下可能会引发爆胎等危险事故,影响车辆的安全出行,这款充气泵的在连接后内置芯片可监测胎压当前数值,并在大屏上显示。
在半路遇到轮胎没气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利用这款充气泵进行快速充气,还可以预设好胎压防止过充,420ml/s的气流基本6分钟左右就能充满一条空胎。37米长的充气半径,即便大七座的SUV的四个轮子也可以轻松连接。
充气泵配置的3种充气接口,也提供了更广的应用场景。家里的山地自行车,篮球甚至泳圈都可以轻松应对。它的一体收纳设计也让其更加轻巧便捷,放在 汽车 后备箱也并不会占用太多空间。
从70迈 汽车 轮胎充气泵青春版这款产品就能看出,小米生态链并不仅仅只是做单纯意义上的产品延伸,而是把握用户消费升级的脉搏,以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而这也是小米生态链目前独树一帜的底气所在。
优秀的企业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小米生态链的模式继承了小米“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产品”的理念,而这也无疑会让小米在未来的生态体系领域,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华为5G手机有:华为 mate 30 Pro 5G、华为nova 8、华为 Mate 40 Pro 5G、华为 Mate 40 5G、华为 P40 Pro 5G、华为畅享20 Pro 5G、华为nova 7(5G)、华为nova 7 Pro(5G)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