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物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第1张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关于物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的问题,物联网可以联系到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可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集中决策,进行自动规划,所以叫做智慧城市,具体主要包括就是交通调度、城市各种数据检测、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物流管理、政府工作、医疗卫生、消防环保、智慧园区和教育等等,接下来详细阐述。

整个智慧城市里面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智慧交通,城市越来越大,车辆人口越来越多,拥挤堵车是常态,所以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造实时自动调度的交通系统,能够对交通复杂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在高峰时期合理调度车辆和路线,这就需要对全市的车辆进行登记,安装物联网设备,同时,对整个城市主要交通节点进行检测和车流量分析,反馈给决策系统做出调度决策,保证整个城市是交通调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城市各项参数检测监管,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各种污染物,以及天气预警,实现整个城市的各项参数可视化,在各大主要区域进行展示,参数异常就进行预警派人处理。这里面同样包括消防,对整个城市是建筑进行监测,安装各种物联网系统,实时检测分析,出现问题能够讲预警信息直接传输到所有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接着就是智慧应急处理,那就是城市在紧急时候进行全城管理,为紧急事件让步,这就需要政府的数字化办公,能够及时的收到应急事件并启动统一管理。

大城市有一个问题就是流动人口多,不好进行管理,智慧城市在物联网时代应该借助物联网系统对流动人口加强监测,主要就是开发物联网设备,在主要路口进行人员跟踪识别,信息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大数据比对,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信息。这个不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更是智慧园区、社区的一部分。在教育方面,大家都知道教育资源发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在物联网时代,借助5G高速低延迟的特点,可以借助智慧教育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城共享,促进公平公正的教育事业。主要技术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涉及到传感器网络布局、数据传输、调度算法、决策算法等等方面。

1、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在线教育机构充分挖掘新兴教育需求,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2、推动学校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的研发和共享力度,加快线上线下教育融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
3、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课程,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四是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密切合作,推进在线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五是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结合社会需要和办学特色,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和在线教育人才培养力度,积蓄发展动力。

法律依据:
《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四项 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在线教育机构深度合作,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充分挖掘新兴教育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线教育模式,增强在线教育体验感。针对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研发课程包、课件包和资源包,建设一批通识课程、五分钟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课程、“三农”特色课程等专项共建共享课程,提高教育供给精准度。(教育部负责)
第五项 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鼓励学校通过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享力度,扩大名校名师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的辐射面。支持学校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高校应保证纳入高等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质量不低于本校原有的面授课程。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到2022年,培训10000名中小学校长、20000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教育部负责)
第六项 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汇聚互联网教学、科研、文化资源,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教育课程,探索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转换制度。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到2022年,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6000门左右国家级和10000门左右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一流课程、10000堂基础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英语、数学及音、体、美等在线教育资源,补齐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教育部负责)
第七项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密切合作,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围绕在线教育打造资源共享、开放共建的创新联合体。鼓励在线教育企业在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建立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科研与教学实现良性互动。加强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AI)教师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八项 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结合社会需要和办学特色,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各类急需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搭建在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人才的双向流动,培训一批会技术、懂教育的高水平从业人员。
第九项 建立规范化准入体系。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完善在线教育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制定在线教育准入负面清单,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领域,对负面清单适时动态调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契机,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学校网络和接入条件,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一项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各地完善政府购买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制度,将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财政部、教育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二项 拓展金融支持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在线教育特点的金融产品。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在线教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线教育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创业公司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三项 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服务机制,在知识产权创造、转化、交易、托管、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四项 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教育与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各项法律制度衔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备案、选用、监督、检查、通报、退出等全周期制度体系。推动在线教育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质量标准,明确服务规则。畅通在线教育消费投诉渠道,完善投诉响应、纠纷处理和多方调节机制。加大在线教育机构信息强制公开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的外部监督作用,实现共治共管。(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五项 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大数据比对分析,通过信息监测、在线识别、源头追溯等方式,识别行业风险和违法违规线索,实现以网管网。强化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在线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完善身份认证、双向评价、信用管理机制,维护良好教育秩序。(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六项 加强部门协同监管。适应在线教育跨领域、跨区域的特点,加强监管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工作、职业教育工作、“互联网+”行动、网络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提高监管效能。借助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基本信息和各类许可信息的归集力度,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形成管理合力。(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十七项 强化行业自律。支持在线教育行业组织建设,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根据在线教育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公约,开展在线教育机构服务质量认证和从业人员能力认证。鼓励行业协会加强政策宣传,积极推广在线教育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物联网的三项关键技术与领域包括,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领域:公共事务管理(节能环保、交通管理等)、公众社会服务(医疗健康、家居建筑、金融保险等)、经济发展建设(能源电力、物流零售等)。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 1999 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也就是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新技术。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报告指出, 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年3月在苏黎世举行了全球首个国际物联网会议“物联网 2008”, 探讨了“物联网”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与如何将“物联网”推进发展的下个阶段 。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20生态,需要对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进行升级改造,创新和重构当前的教育治理体系,并实现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系统动态相融和相互促进。
探索“三通两平台”的智能化升级和创新应用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全面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开展信息化教与学活动和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智慧教育20建设与发展中,应该重点依托“三通两平台”来推动教育环境的智能化升级和在智慧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一方面,应该在有条件的发达地区,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优质资源和教学工具的接入,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逐步升级为面向智慧教育20的智能化环境,用数据实现不同平台的联通应用甚至是完全整合;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三通两平台”在自适应学习、项目式学习、设计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新型教/学的方式中的创新性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教/学向智慧教/学的转变。
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创新供给模式与机制
开展智慧教育20和培养多元创新的人才,需要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和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服务提供支持。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20初级阶段,政府、教育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协同合作,对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供给进行改革创新。

(1)对所沿用的10阶段的教育资源服务建设模式进行改革,推动政府向市场购买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提升智能化和个性化教育资源服务的精准供给和供需平衡。

(2)政府要加大“人工智能+教育”和“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培育,提升市场供给智能化和个性化教育资源服务的品质,并通过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技术和创新要素含量高的资源服务的价格。

(3)政府部门要创新供给符合智慧教育20发展的机制,如资金投入机制、供需对接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教育数据保护机制等。
坚持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顶层设计和管理决策
在智慧教育20的发展中,应重点开展好各类教育数据的收集、联通、汇聚、存储、挖掘和保护等工作,推动教育大数据在各类教育系统、各个教育部门和各项教育业务中的应用,以教育数据来驱动教育治理工作。

(1)智慧教育20的顶层设计,应从传统教育所依靠的经验判断和依据的小规模数据,转向以教育大数据的挖掘结果为依据,使智慧教育20的发展方向兼具先进性和科学性,使具体的落实推进过程更具可行性和 *** 作性。

(2)在智慧教育20的管理环节中,要坚持让教育数据“流”动起来,通过实时流动的数据促进管理工作走向扁平化,促使不同教育部门和教育环节厘清权责利,实现各项教育工作的管办评分离。

(3)要通过教育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决策,一方面,既要让各个层面的教育管理决策有据可依,也要让教育管理项目的实施在每一阶段都有迹可循;另一方面,既要让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数据,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进行选择与调整,也要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相关教育资源服务的选择提供建议。
坚持智慧教育20与智慧城市系统的全向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在推动部分地区的城市交通实现智慧化,如,浙江杭州的“城市大脑”就是通过对海量的各类城市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实现了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控。理想的教育系统也需要与所在的城市系统或社会系统完全融合,并且以动态平衡的方式促进彼此向前发展。智慧教育20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一方面,应通过物联网和高速互联网技术,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发生在学校内外的学习活动数据能够实时联通汇聚,让发生在校园内的正式学习和校园外的非正式学习实现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教育、企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的互联,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岗位中的教育需求,在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不断“充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不断发展的城市社会系统,成为终身学习者。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推进着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10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20发展。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智慧教育20,也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推动的智能教育,其已逐步拉开重构教育生态的序幕,将推动智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落地。一方面,它将推进教育领域构建起协同进化和良性循环的新教育生态平衡系统,推动无缝式和泛在化的终身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2035”的实现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更好地融入未来的智能化城市系统,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智能化社会生活环境的构建。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是不本科。根据查询教育部高等教育认证信息网站,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本科院校,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学科领域,很多高校都设有相关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或课程,可以在本科阶段进行学习,这些专业或课程的设置都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中:1信息教学2教育管理3智慧校园
生活中:1智慧物流2智慧交通3智能安全4智慧能源与环境保护

学习中:
1信息教学
利用物联网的意义建立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智能标签可以用来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来调整学习内容。2教育管理
物联网可用于人员出勤,图书馆管理,设备管理等教育管理中。3智慧校园
控制物联网的智能教学环境还可以用于校园交通管理,车辆管理,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智能建筑,学生生活服务等校园领域。
生活中:
1智慧物流
目前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仓储、运输监控、快递终端三个方面。
2智慧交通
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公交、自行车共享、车联网、充电桩监控、智能交通灯和智能停车。
3智能安全
目前智能安防的核心部分在于智能安防系统,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传输存储。
4智慧能源与环境保护
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电、气、水、路灯等能源和公共设施,以及垃圾桶、井盖等环保设备。
物联网(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技术、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和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和交互的物体或过程,以及声、热、电、光、化学、力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的采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00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