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央王朝鞭长莫及的地区。从汉代开始,中央开始将云贵纳入到了版图之中,并且开始了羁縻治理。到了魏晋南北朝,云贵一带的大族兴起,逐渐成为了地方势力的代言人。隋唐统一后,也承认这些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并委任为都督、刺史等官职,允许子孙世袭。在这个时期,
贵州逐渐形成了四大族,分别是水西罗氏、
水东宋氏、思州田氏和播州杨氏,后来在宋元时代演变为四大土司。其中水东宋氏位于黔中一带,地处于黔中的地理中心,是滇、楚、粤、蜀的交通枢纽。因此,水东宋氏的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在贵州的开发历史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水东宋氏的形成 汉武帝时期,将夜郎等地纳入到了版图后,在此设置了牂牁郡、犍为郡等。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汉武帝「 ”募豪民田西南夷”,将许多中原豪强迁徙到了黔中。这些豪强具有很强的家族势力,他们到达黔中一带后,其势力依然十分强大,有的甚至逐渐成为了当地民族的领袖人物。在贵州清镇和平坝一带的汉墓中出土了「 ”樊千万”、「 ”赵千万”和「 ”谢买”等印章,这些极有可能就是从中原迁徙到了黔中一带的大姓。其中谢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黔中势力最强的大姓,时代为牂牁太守。而宋氏,也是其中的大姓之一。 东汉三足铜水注:出土于贵州平坝 隋唐时期,中央在黔中一带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任命当地的大姓担任刺史,并允许世袭,开启了土官制度的先河。根据史料记载,唐初宋鼎为蛮州(今开阳)刺史,曾两次入朝。在五代时期,宋朝化为清州八郡(今清镇)刺史。水东宋氏祖先是否来源于中原,目前还存在争议。不过,水东宋氏十分具有布依族色彩。水东宋氏所居住的乌当、开阳被称为「 ”十二马头”,马头正式布依马头制的体现。在今天开阳县,水东宋氏的聚居之地依然叫做「 ”马头寨”,这附近还有一些布依族的村寨。这至少可以证明,水东宋氏和布依族存在了文化的融合。 黔中道示意图 而水东宋氏的族谱则记载宋氏是在北宋初期入黔,其始祖为宋景阳。根据其记载,宋景阳为河北真定人,是唐末秦王宋文通(李茂贞)之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宋景阳率七子一女南征,并且答应道:「 ”汝等父子,待南疆平定后,可长期留守,子袭父职,世袭罔替。”其后宋景阳平定了蛮州叛乱,苏、兰、高、赵、周、蔡、容举族附之,成为了当地的首领。然而,这件事情仅仅记载于家谱之中,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史料中留下记录。因此,我认为,这是水东宋氏攀附中原大姓,显示其家族名望而制造的假世系。在中国古代,改造家族攀附大姓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唐朝李氏本为鲜卑族之后,却攀附于关陇李氏;明太祖朱元璋自称是朱熹的后人。 水东宋氏居住地 当然,宋氏家族的记载说明了宋氏在北宋初期和宋朝建立了政治联系。北宋建立之后,基本统一了十国的割据,而黔中一带的大姓也纷纷表示臣服于宋朝。宋朝也继承了唐朝在此地的羁縻政策,册封、委任这些大姓为当地府州的刺史、总管等。其中宋景阳被委任为「 ”宁远军节度使”、「 ”蛮州总管府都总管”等职,而宋景阳的七子一婿也得到相应的册封,总称为「 ”七司八印”。于是,宋氏正式成为了黔中的一大土司。 宋氏土司总管府遗址 二,贵州的形成和水东土司的灭亡 贵州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独立行政区划,如汉朝有牂牁郡,唐朝中期之后又设置了黔中道。原来的牂牁郡之地在唐朝成为了黔中道的羁縻府州管辖之地,称为「 ”黔南”,其治所在矩州(今贵阳)。在北宋之前,牂牁谢氏是黔中最强一族,在五代到北宋前期,罗甸国(毕节一带)的乌蛮攻入矩州,驱逐了谢氏,强盛一时。宋太祖之时,乌蛮首领普贵进京。由于方言原因,普贵将矩州念为「 ”贵州”,于是贵州之名开始出现于历史记载。于是,宋太祖封普贵为贵州刺史,以羁縻黔南一带。在此后的数百年的时间里,贵州多次易手。如1119年,思州的田祐恭势力强盛,将整个乌江下游和黔东南和黔南等地纳入了其势力范围,其中自然包括了贵州(矩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了贵州防御史。 宋朝时期的贵州局势 而蛮州宋氏本来只有蛮州一地,其地方方圆不过50公里。之所以宋氏能够走向强盛,和其地区出产的丹砂矿产有关。在今开阳县的西部,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丹砂产地。蛮州刺史宋鼎和清州刺史清州刺史宋朝化都曾经向朝廷进贡丹砂500两。占据这个重要的丹砂产地,也就使得宋氏拥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为了后来的扩张提供了基础。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末期宋永高之时,宋氏走向了强盛,占据了乌江以东许多地区,因此称为「 ”水东宋氏”。宋永高占据了黔中的贵州城后,移居此地。1209年,宋朝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总领九溪十八洞。 南朝铜盏托出土于平坝 元朝建立了,黔中四大土司纷纷臣服。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土官制度,并加以推广。其中,元朝在黔中设立的最大的机构为八番顺元宣慰司,并在贵州城设立顺元府,以管辖黔南之地。其管辖面积大致和唐朝的矩州羁縻范围、宋朝黔南府州范围相当,大致北到乌江,南到红水河一带。而水东宋氏成为了八番顺元宣慰司下的一个部分。元朝在贵州设立府州,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改土归流”,不过这必然会触犯地方土司的权益。1301年,宋隆济起兵反元,不久攻下顺元府贵州城,杀死知州张怀德。之后,水西土司也起兵响应。最终最长反元战争到1304年被镇压。此后,元朝又封宋隆济侄宋阿重为顺元宣抚同知,并将府衙迁徙到了蛮州。这场反元战争虽然失败,但是宋氏在黔中的自 却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成为了顺元府的长官。同时,经过这场战争,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实际上已经结成了联盟,奠定了明代贵州的行政格局。 贵阳古城模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遣大军进入黔中,四大土司纷纷臣服。于是明朝在贵州设置了四大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和贵州宣慰司。其中贵州宣慰司也就包含了水东和水西两大土司,朱元璋分别任命水西安氏(明朝赐姓)和水东宋氏的首领为贵州宣慰使。另外,明朝也开始在贵州进行「 ”改土归流”,开始修建贵州城墙,设置贵州都司,建立大量的卫所。如此,明朝就可以通过贵州城以控制四大土司。1413年,朱棣平定了思州田氏内乱,撤销了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设置了八个府。朱棣又将思州八府和贵州宣慰司合并,组建为贵州布政使司,省会位于贵州城。从此,贵州省建立了。此后,贵州省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张,其附近的都匀府、普定府等不断纳入。1600年,播州杨氏灭亡,其地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划入四川,平越府纳入了贵州。明朝贵州省的版图就此奠定。 明代贵州省 随着明朝势力的不断深入和「 ”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的土地不断减少。到了明朝后期,水东宋氏已经完全退出了贵州城,退回到了蛮州本部。1569年,贵阳府设立,标志着贵州城的改土归流实现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水东和水西自然不愿意善罢甘休。1630年,两大土司联合叛乱,结果很快被镇压。之后,水东宋氏土司被撤销,其地区进行了「 ”改土归流”,改蛮州为「 ”开州”。 三,水东宋氏的历史贡献 1630年,水东宋氏在黔中1000多年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黔中地区全面进入和中原接轨的时代。不过,水东宋氏在黔中经营1000年,对贵州的经济开发、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 开阳丹砂文化遗址:宝王庙 关于水东宋氏对黔中的农业经济开发,难以找到相关的史料。不过水东宋氏对贵州的交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明朝初期,水东的刘淑贞水西的奢香夫人联合修建古驿道,奢香修建了从四川到达黔中的龙场九驿,刘淑贞修建了从开阳到播州的「 ”黔蜀周道”。这无疑加速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此后,以贵阳为中心,贵州形成了通往四川、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的几条驿道,使得贵阳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 刘淑珍画 而水东宋氏在文化方面方面的成就在史料中记载较多。明朝初期,水东宋氏首领宋斌喜爱儒家文化,于是在境内大力推行文教。他支持贵州宣慰司学的建立,成为了贵州最早的官学。后来宋昂又鼎力捐资扩建,成为当时贵州最大的官学,使得贵阳一举成为贵州教育中心。1398年,宋斌在水东乖西(开阳县双流镇)大龙井旁创办了宋氏私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司私塾。宋斌开办私塾后,不仅高薪聘请廖驹等名士讲学,而且亲自严格督促子孙向学。 宋氏土司遗址——马头寨 在宋斌的培养下,其子孙出现了三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分别是宋昂、宋昱、宋炫。宋昂、宋昱兄弟曾经合著诗集《联芳类稿》,并刊行于南京,这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诗集。诗人罗玘在《联芳类稿序》中称赞宋昂诗歌「 ”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不仅在其主编的明代诗歌集《明诗综》中收录宋昂兄弟诗歌数首,还称赞其诗「 ”风韵翩翩,试掩姓氏诵之,以雅以南,莫辨其出于昧任侏离(边鄙之人)也。” 甲秀楼 秋江送别杨知事——宋昂江水澄清树叶丹,临岐人送柏台官。十年帷幄参机务,一旦云霄振羽翰。风净洞庭高浪远,月明扬子暮潮寒。京华到日风光好,花柳无边马上看。 送汪公子还嘉禾——宋昱城上楼鸟下女墙,城边行客倒壶觞。一天风雨秋萧瑟,千里关河路渺茫。乡梦已随云去远,离情空与日添长。凭谁为道南湖道,早晚还来理钓航。 宋炫是宋昂之子,著有诗集《桂拙轩稿》,《黔诗纪略》收录其题甲秀楼《渔矶二绝》,其诗曰: (一)水光潋艳接云霞,汤漾扁舟泛水涯。云锁空庭闲白昼,两行归燕接阳斜。(二) 烟霞常作画图看,尽日矶头意结宽。钓罢归来天欲暮,笑呼稚子接渔竿。 同时,在宋氏的推动下,贵阳的文化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从1425~1536年的百余年间,贵州宣慰司中进士9名,举人140多名,而同时期全省的进士为28名,举人300余名。可见,贵阳的教育已经在全省占据主导的地位。该时期的贵阳出现了王训、詹英、易贵和徐节等一批著名儒士,「 ”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1537年,明朝在贵州开科取士,结束了贵州科举考试附于他省的历史。贵州文化在明朝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明朝在贵州大规模移民,设置学校等政策。但是贵州各大土司大力学习和支持汉文化,也是成为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水东山川秀丽,历史悠久。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苏轼题诗描绘的虔州八景,水东就有两景,即马祖岩和尘外亭。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景观发生了变化,知县张照乘便在宋代八景的基础上重新评定了赣州八,水东占了两景,即天竺睛岚和马崖禅影。1997年赣州市政府组织专家重新评定宋城八景,水东仍占而两景,即马崖禅影和榕风窑韵。明代右丞相、赣州知府汪广洋在赣州为官时曾写下赞美水东风景秀丽的诗篇《赣城水东》:“烟江水花净,风潭云树齐。倒藤悬宿鸟,绝壁挂晴霓。岑岭步忘返,空冥思欲迷。尘缨如可浣,予亦赋幽栖”。
水东名胜古迹遍布全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为了保护好境内的文保单位,市文化局和当时的水东乡政府1992年联合下文成立水东乡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黄圣茂,有业余文保员12人。 位于马祖岩村第10村民小组,沿垇村第11村民小组境内,离市区3公里,岩巅为佛日峰,海拔264米。据清同治《赣县去》记载:“马祖岩在城东六里许,昔马祖曾欲栖于此,故名”。
马祖,唐代著名僧人,本姓马,名道一,或称马祖道一。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住南昌附近的钟陵开元寺传法,被称为“洪州宗”,贡水东岸的马祖岩即以马祖为名,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马祖岩古木参天,离闹市而入山林,似脱“红尘”而入“仙境”,居云端而观人间。宋代,马祖岩已是赣州著名的游览胜地,当时,山上建有尘外、云端、驹岩、一憩、吸江5亭供游人休息和观赏。苏轼、李朴、廖刚、文天祥等人均登岩观赏,并留下诗篇。
明代万历(1573~1619)初,僧人悟学与其徒本慧在佛日峰建马祖岩真如寺,当时香火旺盛。清后期,香火逐渐冷落,民国时期仅存寺一座。建国后,香火清淡。1966年,马祖岩附近的几个生产队将寺拆毁。寺庙前峭壁上有一洞穴,穴内原有宋代以来的题刻6品,现仍保存元、明、清题刻4品。1988年12月,赣州市人民政府将马祖岩题刻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渤公祠是李老山村的李氏先民为纪念其祖先李渤而兴建的宗祠,位于李老山村的西北角,始建于唐代,迄今已1100多年。
李渤(773~831),字浚之,河南洛阳人,唐贞元年间(785~804),在庐山白鹿洞隐居,号白鹿先生。长庆年间(821~824)来赣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为赣州百姓免除赋米2万石,废冗役1600人,移税钱200万,深受赣州老百姓的爱戴。后任信州、江州刺史等。李渤为人孤 *** 刚直,精通诗文书画。李渤次子李默随父亲来到赣州,非常喜爱赣州的山水风光,因家虔州水木洞(今李老山村)为虔人,从此在赣州定居,迄今已49代、1100多年。赣江之滨的水木“山水奇胜,大姓李氏,世居其先,以仁者之道,表示其乡,乡人尊敬之,尊称其山为老山”,说明李氏在此处定居久远,影响巨大。李渤公祠自唐代建立后,历代不断维修,香火不断,现该建筑物墙上仍保存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的铭文砖。1995年冬,李老山村的李姓村民又自筹资金对李渤公祠进行维修。
李渤公祠坐西北,朝东南,土木结构,是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唯有中间的正厅部分高出数10公分,祠堂进深925米,宽1120米。门前右边一株,左边两株古樟将祠堂覆盖。三株古樟的树龄均在500年以上,祠堂四周绿树成荫。李渤公祠199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沿垇村竹山自然村,为赣县桃源通住贡江小溪河上的一座条石单孔拱桥,原名白塔桥。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邑人郭世传、郭绍宗建。南宋淳祐元年(1241),进士王庸立桥碑。南宋咸淳十年(1274),邑人池梦鲤中恩科状元,为庆祝池梦鲤中状元而将此桥改名为状元桥。明正德十三年(1518),郭仁重修并立碑亭。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洪水荡击,桥被冲坏。乾隆三十六年(1771),贡生袁家祺倡建,袁家德作白塔桥记。乾隆四十二年(1777),袁家保在桥头建茶亭。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邱安校又组织邑人重修。状元桥长226米,宽49米,用红石砌成。199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4月12日13时许,交通事故肇事人张某某(男,1963年出生,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人)迫于交警的电话攻势及自身的内心恐惧,侥幸逃逸的心理防线全面崩溃,终于到水东镇派出所投案,至此,宣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大队“411” 死亡交通肇事逃逸案成功告破。此案在支队副支队长沈海涛的指挥督促下,成立以袁南平大队长为组长,大队20余名警力全力追查的专案组,最终将交通事故肇事人张某抓获归案,使死者及其亲属得以慰藉。
一、清晨铃响,两人遭遇横祸缘起交通事故
2014年4月11日06时07分,直属三大队孙埠中队接市局110指令称:在水东镇稽亭村安安橡塑厂路边,发现两名死者,疑似交通事故,迅速出警。接警后,直属三大队孙埠中队、事故中队当日值班民警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并及时向大队领导汇报相关情况。
到达事故现场后发现,现场除了几块玻璃碎片以外,没有其他散落物,值班民警立即在事故现场进行防护,同时事故勘查人员,按照分工对事故现场进行仔细勘查和走访。随后,支队副支队长沈海涛带领三大队大队长袁南平及大队班子成员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更深入的勘查和走访调查,果断判定这是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直属三大队迅速启动《三大队逃逸交通事故侦破预案》,立即成立以袁南平大队长为组长的专案组,一张肇事逃逸侦查大网迅速撒开。迅速启动《直属三大队逃逸交通事故侦破预案》,成立以袁南平大队长为组长的专案组,一张肇事逃逸侦查大网迅速撒开。
二、精心部署,领导带头找寻逃逸事故线索
事故现场位于S104线204KM+200M(水东镇稽亭村高梅组“安安橡塑”厂路段)处路边,经鉴定两名被撞者均已死亡。现场除了几块玻璃碎片以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线索,且清晨6点左右路上行人车辆相对较少,事故发生时间也无法准确锁定,同时该事发路段无监控设备,唯安安橡塑厂厂内有监控,但视频录像的区域是否涵盖交通事故路段也不得知,给破案带来很大难度,但是二条人命,案情重大,周围群众对此事故反响很大,此案不破,无法给群众一个交代。
当日9时许袁南平大队长立即召开事故分析会,通过亲自走访勘查现场留下的胎纹痕迹及死者身上的体部特征的信息与民警进行分析后,将肇事车辆车型锁定为蓝色三轮汽车或三轮摩托车。会上,袁大要求大队全体民警取消休息,并分工到位,科学安排,各司其职,全力侦破案件。袁大首先安排事故中队全体民警队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卡口的所有视频进行反复认真勘察,并对当晚路过卡口的蓝色三轮汽车或三轮摩托车进行初步走访,争取在第一时间侦破此案,事故中队按袁大要求彻夜加班加点勘察卡点及安安橡塑厂厂内监控视频,经过比对走访后将案发时间确定在凌晨一点左右。
三、细致梳理,民警尽职排查案件成功告破
案发时间和肇事车型锁定后,次日上午8点袁大再次召开事故专项会议,锁定侦查方向,明确侦查措施,合理安排警力,孙埠中队全警参与,大队还组织了事故、机动、综合中队的全部警力参与破案。按照袁大要求参战人员兵分多路首先对案发现场水东周边的所有乡村的三轮摩托车进行走访排查工作。在走访排查过程中,孙埠中队民警对夜间从事蔬菜运输的三轮车辆进行重点走访,并对周边三轮车修理店进行走访排查,均为发现线索。就在案件陷入僵局的时候,袁南平大队长、余治安副教导员、李德亮副大队长在水东镇稽亭村后胡组走访农户的过程中,李德亮副大队长向袁大汇报从案发时间和案发地点来看,有可能与水东镇夜晚从事打渔的人有关。听完汇报认为这条线索有破案价值,袁大立即指派方四清中队长对水东周边的所有乡村打渔农户进行重点排查,方四清中队长带领民警董俊杰、彪明举首先来到水东镇七岭村段家湾找到打渔人段某对她驾驶三轮摩托车进行排查,在排除段某作案可能的情况下,段某向民警提供另一打渔人张某某的****,中队长方四清电话通知张某某和他所驾驶的三轮摩托车在最短时间到水东派出所,然而此时此人声音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显得异常紧张。方队长立即判断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并进行说服教育,让其投案自首。在强大的法律威慑和自身内心恐惧下,交通事故肇事人张某某(男,1963年出生,宣州区水东镇人)于4月12日13时许到水东镇派出所投案。
经查,2014年4月11日凌晨零时17分,张某某驾驶皖P0W621号正三轮载货摩托车,沿S104线由孙埠方向往水东镇方向行驶,当车行至S104线2042km处,碰撞前方右侧路边行人冯某、黄某夫妇二人,造成冯某、黄某死亡。事发后,张某某驾车逃离现场的事实。至此,经过36小时的连续奋战,“411”死亡交通肇事逃逸案成功告破。目前,张某某已被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编辑:陈俊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