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工程师:澎湃S2处理器芯片仍在研发中

小米工程师:澎湃S2处理器芯片仍在研发中,第1张

雷军 曾透露, 小米 公司打算做处理器芯片时,特地向大量的行业人士进行了请教。

很多业内人士告诉 雷军 ,芯片行业至少需要 10 亿人民币才能起步,并且预计要持续投入 10 亿美元,花费 10 年时间才会有相应的结果,仅仅是会有 结果 ,还不一定产生有效的 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未知的风险。

事实上,早在 2014 年, 小米 就和 大唐电信 旗下的 联芯 科技 进行了技术 合作 。大唐电信将旗下全资子公司 联芯 科技 有限公司开发并拥有的 LC1860 平台,以 103 亿元的价格,许可授权给了北京 松果 电子有限公司。

然后,以 联芯 科技 的前期研发团队为基础班底,融入 小米 公司的部分成员,共同组成了 松果澎湃 芯片的研发团队。最后,也正是得益于这次与 联芯 科技 的合作,才让 小米 在如此快速的时间内,实现了 澎湃S1 芯片的量产。

外界盛传 小米 松果 澎湃S1 仅是 联芯 科技 的芯片换了个马甲,尽管这种说法不是那么靠谱;但是相对于 小米 公司团队的新加入, 联芯 科技 前期进行基础研发的技术性积累,对最后量产 澎湃S1 芯片来说无疑是贡献最大的。

——澎湃S1芯片处于什么水平?

从CPU上看, 小米 松果 澎湃S1 处理器和 华为 海思 麒麟650、 高通 骁龙616 / 625 联发科P10 基本类同 均采用 ARM 的 Cortex A53,同样都集成 8 个 Cortex A53 CPU 核心,差异性也在于主频高一点,或者低一点。

从制造工艺分析, 小米 松果 澎湃S1 采用的是 28nm HPC+制造工艺;相比之下, 华为 海思麒麟 650 采用的是 台积电 16nm 制造工艺;高通骁龙 625 采用的则是 三星 14nm 制造工艺。仅从制程比较, 澎湃S1 并无优势。

小米松果 澎湃 第二代芯片,如今已经接近两年没有任何实质消息。倒是外界盛传 澎湃S2 芯片流产无数次,由于芯片的质量、性能不达标而造成 小米 公司的巨额 亏损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 小米 公司或许会因此而 放弃 研发。

然而, 小米 工程师似乎不那么认为,并亲自回复了 米粉 的疑问,说澎湃第二代芯片还在研发中,并保持着持续的投入。(令人 尴尬 的是, 小米 工程师认为是由于 中国 在自研芯片行业起步 基础 ,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

或许, 小米 公司的这位工程师,如果改口说 自家 在芯片行业起步晚基础薄,也还说得过去。当前, 中国 在半导体研发,尤其是芯片领域的突破,早已是日新月异。比如, 华为 旗下的 海思 半导体公司,尤其是 麒麟980 处理器。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 科技 人员的技术不 达标 ,而是受限于国外行业巨头部署了大量 专利 阻碍 。同样的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做出来,但是必须绕开那些已经存在的 捆绑 了专利权的技术,新技术的 研发 实际上就是另辟 新路

——当前存在着一些声音:

“小米买来 联芯 科技 的成品芯片, 打包 换个标变成 澎湃 芯片,实际上是为小米公司 上市 获得更高的 估值 ,现在公司上市了,澎湃芯片的 使命 也就完成了”

“小米没有 专利 壁垒,也没有 技术 积累。就算突破了技术 阻碍 ,没有专利壁垒的保护,别说被别的 巨头 绞杀,就是小米的基石股东 高通 公司也不会放任”

小米 公司与 联芯 科技 成立 松果 电子,似乎并不单是为研发 澎湃S 系列手机处理器芯片那么简单。不仅是移动平台和PC平台,都存在着 巨头 的芯片技术 专利 壁垒。还有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 雷军 的野心根本不是要做什么手机。

雷军 成立小米公司,初期以软件技术起步,携 性价比硬件铺路,为的是打造完整的 闭环 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了 智慧家庭 物联网 等诸多更高级别的领域。 松果 电子的意义,就变成像 华为 旗下 海思 半导体一样的属性。

尽管 小米 公司旗下的 松果 电子,还不能像 海思 半导体那样助力 华为 开疆拓土;但是,如果松果电子真的发展起来,非常有利于小米向智慧家庭、物联网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渗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依靠别家技术框架。

试想下,就像 小米 行车记录仪那样,使用的却是 华为 公司的芯片和技术标准。

那么,小米公司拿什么去 立项 未来?继续联合更多子公司,永远靠贴牌吗?

​-

点击关注作者,获取更多资讯

​小福利:免费获取Win10正版授权Office

阅读延伸:

阿里巴巴结盟高通?未来或与华为小米争锋

小米造车有新进展:整车焊装开始招标

小米造车有新进展:整车焊装开始招标,近日,招标代理公司受委托,发布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焊装线体项目供应商招募公告,小米造车有新进展:整车焊装开始招标。

小米造车有新进展:整车焊装开始招标1

自小米于2021年3月底宣布造车计划之后,一举一动就备受外界关注。近日,有招标代理公司受委托发布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焊装线体项目供应商的招募公告,招募公告邀请全国供应商参加投标。

根据招募公告显示的额内容来看,本次项目的招标范围为:整车焊装线体范围,招标项目分为1个标段,即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整车焊装线体项目。

根据先前的新闻报道称,小米汽车工厂正式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其地块面积为718046平方米,约有100个足球场大小。目前,该地块正在进行平地整理工程,进度接近一半。

小米在此前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造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未来十年投资将达到100亿美元,小米汽车预计会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时至今日,小米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依旧是性价比出色。

小米造车热度如此之高,除了因为跨界之外,还因为大家希望小米造出老百姓都买得起的精品车。

所以大部分人希望小米第一台车卖999万元、1499万元、1999万元,而不是3999万元、4999万元。

换个角度来看,与其说小米自己要造车,倒不如说大家希望小米造车,造大家都买得起的车。

此前,雷军发起的一次关于“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大约是什么价钱”的投票中,“10万以内”的得票数最高。

小米造车有新进展:整车焊装开始招标2

2021年3月份,雷军正式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号称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压上自己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而小米汽车的进度也十分迅速,火速落户在北京亦庄,并紧锣密鼓的开始建设工厂。

而据中国经营网最新报道,近日招标代理公司受委托,发布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焊装线体项目供应商招募公告,邀请全国供应商参加投标。

据悉,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于3月17日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YZ00-0606-0101地块的招拍挂公告。

公告显示,该地将以六通一平”形式供地,用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土地面积7180461平方米,租赁和出让总年限50年,交易挂牌起始价为人民币610339185万元。

也就是说,小米工厂的地块面积大约有100个足球场的大小。

据了解,小米汽车项目预计投资630亿元,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按照计划,小米工厂一期计划于2022年4月开工,2023年6月竣工;小米二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3月开工,2025年3月竣工。

小米在财报中表示,预计车辆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网上曝出一份小米汽车供应商招募公告。文件显示,该项目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焊装线体项目,项目所在地为上海。根据这份招募公告,有分析认为,除了已经开工建设的北京工厂之外,小米将会在上海新建第二座工厂。

但有小米汽车内部人士称,小米汽车目前没有在上海建立工厂的计划,网络上流传的截图信息理解有错误。该人士表示,小米在上海新建工厂是“乌龙”事件,小米汽车只是委托了一家上海的招标公司进行相关项目的招标。

小米造车有新进展:整车焊装开始招标3

近日,招标代理公司受委托,发布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焊装线体项目供应商招募公告,邀请全国供应商参加投标。

据介绍,该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为:整车焊装线体范围。本招标项目划分为1个标段,本次招标即为其中的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焊装线体项目。

汽车工厂已开始建设

据媒体报道,小米汽车北京工厂所在地块已经开工建设,该地块正在进行平地整理工程,约已完成了十之四五。

据悉,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于3月17日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YZ00-0606-0101地块的招拍挂公告。公告显示,该地将以“六通一平”形式供地,用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土地面积7180461平方米,租赁和出让总年限50年,交易挂牌起始价为人民币610339185万元。

这块地约有100个足球场大小,目前正进行平地整理工程,进度已接近一半。

除了工厂开工,近期小米汽车还曝光了首项专利。据了解,小米汽车所发布的这项专利叫作多相电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该专利的简介显示,在多相电机发生缺相故障的情况下,获取转子的当前位置,确定其所属的目标区域,按照目标区域对应的控制策略对多相电机进行控制,就可以在不额外增加器件和改变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电机的容错进行控制,进而提升电驱动系统的可靠性。

产业互联网资深分析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中心研究员钱文颖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小米现有优势来看,首先是品牌忠诚度和粉丝基础,以及智能网联设备的网络外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群小米粉丝,因为手机,智能家居都用的是小米,会因为选择的一致性,继续购买小米汽车,将大幅降低一个初创车企早期的单车营销成本。

“沿着上面的智能家居思路来讲,小米已经有了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用户基础和产品服务生态,小米汽车在智能软硬件服务体系上应该会比较容易搭建,也比较容易与已有生态形成链接和影响。

另外,小米具有产业链生态圈整合管理能力。虽然智能硬件和汽车行业不同,但都需要非常强大的供应链整合和管理能力,这方面小米有着很强的能力和经验,可以迁移到汽车制造业,也就是说相比‘蔚小理’当时从零开始探索,小米的学习曲线可能更陡峭。”钱文颖说。

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新造车”领域的企业已超过100家。而早在2021年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渗透率已达2062%,如何在群雄并起的电动车市场中切一块蛋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谈及小米汽车的劣势,钱文颖说:“一是入局时间比较晚,等小米量产车开始交付时,可能行业第一梯队市场格局已经要稳定下来,再想破局较难。二是小米的粉丝画像注重极致性价比,小米的品牌定位也被‘刻板’在性价比之上,这对小米进入中高端市场造成了阻碍。”

投资汽车产业链

“作为一个具有强生态链体系的公司,小米系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早已形成,多家上市企业组成了小米生态链,能够支撑小米长期的直接发展。所以和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汽车公司相比,小米汽车有一个强大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来进行支撑,但劣势是小米之前没有造过汽车,必然会有很多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和探索的东西。”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本报记者。

此外,在汽车产业链上,小米还收购/投资了一大批相关的汽车企业。

去年9月,小米宣布以77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系资本在汽车产业链上投资超40家企业,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各个环节都有布局,把小米汽车薄弱的车载芯片和动力电池等领域都补齐了。

此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做汽车业务并不是为“出风头”,现时电动车已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加上有同行已经在做,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小米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及智能办公,属全智能生态,若跟电动汽车好好整合的话,将有极强的扩张性。

雷军还曾表态,小米造车最大的底气是“亏得起”,对造车业务的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投资额为100亿美元。小米汽车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根据小米2021年财报,小米集团总收入3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5%,净利润为220亿元,同比增长695%。小米集团本身较快的营利增长成为小米造车的一个重要根基。

不过小米造车依然面临不少现实难题。据悉,小米当前面临没有造车资质的问题。公开信息显示,生产并销售新能源车,需要两个资质:一是发改委的许可资质,并且在发改委认可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开始销售车辆;二是工信部的认可资质,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关于小米汽车的定价,也是个难题。此前雷军曾多次描述小米汽车可能的样子:一是售价区间10万~30万元;二是可能是SUV或轿车;三是一款高端的汽车。

虽然雷军很希望小米汽车能打造成高端车型,但现实骨感,大家期待的小米汽车的价格并不高。雷军本人前段时间在微博上搞过投票,票选米粉希望的小米汽车价格,结果是,10万元以内是最多人选的,其次是10万到15万元。

“我还是比较看好小米汽车的。首先,从小米在智能硬件生态圈的布局和发展来看,小米已经有丰富的‘跨界’能力,其能将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产品设计的理念、投资并购的经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经验迁移到不同的领域。

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小米打造出一款受欢迎的产品,我认为对他们来说是不难的。其次,小米拥有较大的粉丝基础,这个基础会让小米相比‘蔚小理’更容易且更低成本度过生存期。”钱文颖说。

江瀚则认为,当前小米的几大业务板块整体还是不错的,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整体而言依然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小米汽车的未来,觉得小米汽车,只要能够把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就会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尖端行业,都要以电子专业为基础。

1电子专业可以从事人工智能行业

我们说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典型的代表技术,也就是说,谁如果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最尖端技术,谁就掌握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和发言权。可是人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学专业技术的支撑,因为再尖端的技术,也需了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基本都是由电子元件组成的,也就是如果没有电子专业,人工智能很可能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点看,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青年学生,毕业后完全可以胜任人工智能行业的工作。

2电子专业可以从事通信工程行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有一个分支叫通信工程,从字面上大家都能够看到,这个分支主要学习的就是通信工程方面的知识。我国目前有两大通信公司,一是中国移动,一个是中国电信,所以,学习这个专业的青年学生毕业后,到移动或者电信去从事技术性的工作,完全没有问题,相信其提供的待遇也不会差。

3电子专业可从事物联网工程行业

电子信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门有一个神经工程的研究方向,其服务的方向主要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是当前最前沿的一门科学技术,其最终要突破的是将高度智能的设备或机器与人相连接,通过人机互联联互动,共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就是应用物联网的一个代表。所以,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青年学生,毕业后加入到高端的物联网行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可以的。

4电子专业可以到电子企业工作

学习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一些电子类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开发,是最对口的。像在我们潍坊地区的歌尔集团,其主打产品是生产手机配件,如果来这些企业工作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像小米、华为、中兴等一些生产手机的企业,也会需要大量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

当然,由于各类技术之间的协作越来越紧密,所以电子信息类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行业还会有很多。

雷军、赵明、余承东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是知名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雷军是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而赵明是上海交大的硕士,余承东是清华大学的硕士。而黄章高中就辍学了,由于对电子产品的爱好,所以进入到了这个行业。

赵明和余承东,基本都是一直在华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更多的是面向产品,不是面向技术,因此,他们两个的共性自然也是最大的。都是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各种定位是非常清晰的,特点非常的鲜明。
例如Mate系列就是商务系列,从定价到设计,都围绕着这个点来做的。

而雷军呢?

是一个技术出生,而后加入金山,慢慢成长起来的,因此,雷军身上的技术气息比较浓厚。这个从很多对雷军的采访中就能够看出来。
因此,小米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发烧而生”,也就是从技术角度出发的。当然,价格的因素也是小米能够走到现在非常重要的原因。

到现在,小米开始布局物联网生态,其中有投资者背后推动的原因,当然也有雷军作为一个技术出生的人,对于技术的一种野望。也正因为小米布局物联网生态,小米3发布后,由于在小米3的资金投入上不足,差点让小米凉凉了。

黄章,魅族,其实曾几何时,我也是比较喜欢的,不过黄章的身上,生意人的基因非常多。小米当时玩饥饿营销,但是到最后还是会把消费者给喂饱的,饥饿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产能。对于魅族来说,产能自然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也玩饥饿营销,可是,却总是吃不到。消费者被晃点的次数多了,也就不去信你了。
要说看好谁,余承东和赵明都是比较看好的,因为一直在华为这样的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很难不优秀。雷军当然也是看好的,特别是小米的生态布局,未来是非常可期的。至于黄章,机会已经失去了,想要再翻身,有点难了。

说是看好手机品牌的掌门人,其实还是在看品牌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小米的雷军、荣耀的赵明、华为的余承东、魅族的黄章四个人做一个排名的话,下面就是我的答案;
第三名:魅族的黄章

从市场份额上来看,魅族在其他三位面前连挣扎的余地都没,去年400万的销量真的就是其他品牌的零头;我没有用过魅族的手机,也不怎么了解黄章,但是黄章在米9发布会后说的那句“贱惯了高不起来,贱人贱己贱行业”真的让人感觉到了一股小家子气和气急败坏;
第二名:小米的雷军

讲真对小米一直都让人感觉都不错,不管是小米手机的超高性价比、可爱的米兔、雷军的风趣幽默都让人很喜欢,雷军那句“Are you ok”一直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如果小米不用一直抢购那就更好了;小米和其他两位的差距更多的是在体量和技术上。要是让我选最喜欢的老总,雷军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第一名:荣耀的赵明、华为的余承东

本来我想给他俩排个名次,发现两人相似度太高了;都是依靠华为这棵大树生长、手机的销量也非常相近、个人也有足够的魅力。况且一直有传言华为未来的接班人竞争者肯定有这两个人,足以显示外界对这两人的看好;毕竟实力不过关的人,连成为华为这个超级航母备选掌舵人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非要选择个第一名,我可能更加看好荣耀的赵明;把一个荣耀品牌从无到有的做起来,并且在销量反而实现了对华为的反超,这个并不容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能把荣耀做出今天这样的成绩,那只能是赵明的个人实力。
雷军,赵明,余承东,黄章。题主给出了四个选项,我反而会更看好的是余承东。虽然,大嘴讲话有时候过于夸大,不过,“余大嘴说的大话基本都实现了。”当然,看好余大嘴的原因可不是因为他敢讲!而是,他的工作成绩和他的靠山决定了,我的看法。
我们先说雷军。雷军将小米壮大至今,确实不容易。我们对于雷军的评价从来没有低过。但是,我并不看好雷军。因小米发展限制还是存在的,小米首先在技术上,每一个真正的可以自主的技术,在手机的领系统和处理器。这两项的制约,不得不依靠外国技术。

我为什么不看好,原因不仅仅是技术,如果深究根源,应该是性价比路线。因为,性价比带来的是利润的下降,而利润的下降,自然是不能对后续研发带来绝大的帮助,这种情况下,如果雷军不改变思路,那么,小米发展着实受限。
赵明和与余承东都属于华为的员工。按理讲,荣耀的发展,依靠华为这个集团,有着华为的技术,不可能发展差的。但是,荣耀的问题是,因为性价比路线,所以它的品牌价值永远比不过华为手机,这就导致了,即使它和华为是双犄角发展,可是定位的限制,就让荣耀难以做大。

黄章,人品真的很重要。直接怒骂雷军的行为确实让人有点大失所望,其实,我对于黄章是极度佩服的,用偏执和坚持,将魅族做成了。虽然,魅族的发展并不容乐观,但是,魅族仍然是我们值得肯定的手机品牌。
它的问题是,技术,资金,渠道以及黄章的偏执,让我们对于它的未来很担心。

反而,余承东背靠华为,资金不缺,技术不差,渠道很广,而且兼包并蓄,华为手机也打出了高端品牌,这就让华为很难被淘汰,余承东,我会更看好一些!
事实上我们都忽略了赵明,赵明是这几个人里面最最最有潜力的,说实话荣耀总裁的他,是把一个子公司做到了让小米疯狂畏惧的地步,每次的与友商对比,必有荣耀,不知道的以为打广告的呢,我来具体说说赵明的格局在哪里:
对于余承东来说,他们两个就是华为的日与月
作为正统的华为来说,更多是讲究的是研发科研,对于高端机型的冲击,其对手更多的是苹果,三星,而荣耀不一样,它的出生就是在互联网这片土地下,进行争夺对抗,相比来说更加的激烈,而对于米粉还有果粉,以及喷子,每次的荣耀机型都是在剑指小米,使其粉丝经济不被垄断,这点上赵明做的真的非常的优秀
对于华为来说,一直都是掌门人备选
在华为,他的履历是华为最认可的一种经历,赵明算是典型的华为名校毕业,先从研发做起,历经销售、市场等多部门历练,主持过集团纵向研发项目,也做过海外公司的CEO,这多方面的培养历练,最终的目标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带领走向辉煌!
互联网的弄潮儿,极可能是双品牌的未来
作为华为的布局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荣耀这个不是像红米,他更多的是一家成熟的手机公司,也有其对应的研发设计,宣传发售的完整体系,所以华为为了市场的全面覆盖,所以给与荣耀的自由度上也是极大的,这点就给了赵明更多的可能性,正所谓皇帝是一个,但是你做个王爷割地自治又为何不可呢??
国内各个手机品牌的掌门人,你最看好哪一个?
那就是小米的雷军,雷军从小米创立以来,一直到小米上市,其实用的时间相对都是比较短的,当初小米只是做UI的一个小团队,而现在的小米已经算是手机行业中的佼佼者啦!不仅仅创了新的互联网销售模式,而且也让其他厂商相继模仿。
小米手机做的是全方位,不仅仅是做手机,还有牵扯到智能家居行业,不仅仅有更多的小产品,而且红米高性价比,低价格,也让很多人都用起来了智能手机,这就是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再者就是对于其他手机品牌造成了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人们的选择更多了,不仅仅其他手机价格相对不敢太高,而且产品也要不断的创新,毕竟价格要比小米高,肯定是要拿出来自己一点真本事。
格局和想法,在5G投票中,雷军投票给了华为,那个时候高通是小米的股东,而华为是小米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雷军的格局出来了,再者就是雷军的想法和思路,小米的负责任就是雷军,而雷军作为一个CEO,其实不管是性价比路线,还是智能家居系列都是雷军的想法,再者就是雷军的营销水平确实是很高。
另外就是vivo的沈炜,我们对于vivo的总裁很少了解,而且对于沈炜,很少有人知道,但是维沃移动通信的这两年的发展确实不错,而且iQOO作为vivo的子品牌, 这次确实给vivo长脸啦!当然不仅仅佩服vivo手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线下销售渠道和模式,更对于沈炜默默在背后付出感觉到很惊艳,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沈炜和其他厂商有相比,而且也没有经常在微博上面露过面,这个确实很低调。
雷军的想法和营销方式给手机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vivo虽然很多人说会营销,但是总裁确实相对来说很低调,而且vivo这两年的发展确实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两个人一个有想法,一个又耐用很低调,确实更加值得配置,不骄不躁。
回答完毕
讲真,这个比较难选,他们都比较强,如果选最看好的三个,我会选雷军、余承东、陈明永。

先说雷军,他的最大优势在于创业、投资都非常成功,决定了他在融资、管理、营销等方面经验丰富,并深谙人性,无论是与投资人打交道、招聘员工还是面对用户,他都游刃有余。因此,小米在2016年最低谷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渡过难关,在2017年重新崛起,这种抗压和抗风险能力是二流厂商所不具备的。

然后说余承东,余承东既没创过业,也不是常见的大公司职业经理人,而是一路参与、见证华为从小到大的资深员工。由于他在华为先后担任多个要职,对华为文化的理解透彻,因此带兵打仗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很强。同时,由于华为业务版图遍布全球,因此手机业务天然具有全球化基因,这是小米所不具备的,后者是从中国拓展至海外。

最后说陈明永,与雷军张扬的性格截然不同,他非常低调。当然,高调、低调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而且并不妨碍他们都走务实路线。我最欣赏陈明永的一点,就是OPPO一直以来坚守本分价值观。我对本分的理解,套用雷军”性价比与友商无关“这句话来说,就是OPPO在手机行业打拼与友商无关。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OPPO会全心全意做好份内事,聚焦用户,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来鞭策自己进步,而不是盯着友商不放,亦不会参与撕逼。简单来说,本分就是尽全力做好自己,成为更美好的自己,成绩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从小米、华为、OPPO三大手机巨头市场表现来看,华为领先,小米紧随其后,OPPO垫底,但这只是一时的成绩,手机行业还没有迎来终局,排名变化一切皆有可能。我预测,小米、华为、OPPO依然会很强,彼此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座次轮换的可能性很高。

波导创始人徐立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双雄称霸市场时,以“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连续多年占据国产手机销量榜首,如今转型手机ODM方案商,退居幕后。徐立华也曾折戟于造车梦,竟然和乐视贾跃亭如出一辙。深圳传音创始人竺兆江给徐立华谏言开拓拉美非洲市场未被采纳而选择创业,如今传音一直是非洲手机之王。
中华酷联声名鹊起的时代,中兴手机创始人侯为贵以小灵通入手,与另一家在深圳发迹于小灵通业务的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同台竞争,如今分拆出努比亚,还活跃在智能手机的舞台;华为手机掌门人余承东,立的Flag是赶超苹果,三星成为全球第一,5G技术与应用被全面打压、缺芯少软(GMS被禁),唯有拆分剥离荣耀,4G续命、发展鸿蒙打造生态,但华为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打响了。酷派创始人郭德英是全球双卡双待的专利发明人,与360、乐视等合作引狼入室,现今已离开了手机修罗场也退居幕后。联想手机创始人常程,在运营商定制手机大行其道时,有过短暂辉煌,如今被小米创始人雷军撬走,联想与小米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纠葛。
魅族创始人黄章,是国内智能手机学苹果和做社区最早的,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师傅,雷军创业做手机肯定有拉过黄章入伙,奈何并未成功。如今魅族守着一亩三分地,继续服务着魅友,也为友商培养了不少大将。

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新东方的英语老师跟风做手机,想要干翻苹果的勇气很大,奈何手机供应链、工艺和制造的难关没有闯过,但是罗永浩在锤子发布会的单口相声比其他友商说得都好,牛皮吹起来连自己都怕。

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程序员&工程师出身的雷军,创业、打工和投资生涯光鲜亮丽,学习能力强,师从苹果、魅族,也早早的财务自由,以智能手机行业的价格屠夫入场,1999元的定价,预售和饥饿营销,各种套路玩得贼溜。

Vivo创始人沈炜、OPPO创始人陈明永和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的恩师都是步步高&小霸王创始人段永平,都继承了低调做人,重视渠道,营销高举高打一脉相承的风格。厂妹机的口碑可是和街机诺基亚不相上下的。

中国的手机市场足够大,全球智能手机的蛋糕也不小。给予了国产手机掌舵人足够的施展拳脚的空间。我最看好的还是段永平系,智能手机还得看销量,其他都是虚假。你最看好哪一个呢?
Are you OK 肯定雷军了我用过塞班系统,后来ios系统崛起,安卓那时候也不怎么样。到2010以后开始飞黄腾达,这是风起云涌,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猴王降世,他就是雷军。2011年发布手机,害我们班一个组请假去抢手机,那时候去网吧抢大家都是磨掌擦拳,等着开抢到时间死活打不开,打开的时候就是已售罄 有几个同事加价淘宝买,而我却变成黑粉一黑就是7年(期间用过索尼爱立信1年港版没多久爱立信分出去了,6年Nubia粉)2018年正式黑转粉……

还是雷布斯吧,目前来看应该还没有哪个品牌的老大在粉丝心中的地位能与雷军相比较,而且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应该感谢他。

看好余承东,他是我校友。西北工业大学的校风非常务实。再有华为有基本的通信技术5G,基站等基本面的支持是其他的通讯公司无法比拟的。

非常不错的。
1、毕业生可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2、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3、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等。

原标题:小米要造“年轻人的第一辆新能源车”?造车传闻一出,市值就飙500亿, 汽车 专利、产业布局“一箩筐”,小米这样回应…

小米将要发力年轻人第一辆新能源车?

网传小米造车,小米集团股价尾盘一度暴涨10%

2月19日下午,有媒体报道称,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消息一出,小米集团股价随即大涨,涨幅一度超过10%,截至收盘,涨幅收窄至625%,报306港元/股,总市值为7723亿港元。

随后,小米集团对于最新造车传闻回应称,“等公告”,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雷军此前曾多次考虑造车

早在2013年,雷军就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撰文称,“我对Musk的Tesla 汽车 很感兴趣。”

在拜访马斯克和试驾特斯拉后,雷军认为,Tesla的成功依赖的是准确的定位、先进的产品思维,以及用当下尖端成熟的技术把超前产品构想稳健、可靠、经济实现的超强系统工程能力。马斯克造特斯拉“也是软件、硬件加互联网,铁人三项”。而用“铁人三项”的互联网模式做手机,一直是小米的商业模式。

2015年,雷军曾流露出造车想法,但反馈并不乐观,没有继续推进,雷军转而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 汽车 A+轮的融资。不过,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 汽车 C轮的融资,投资5000万美金。

据悉,2018年,小米在内部启动了名为 “micar” 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时任小米参谋长的王川,多次与蔚来、小鹏等中国新造车公司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

有媒体称,2019 年第三季度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再提造车,王川拿出 汽车 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认为 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

不过,小米始终没有官宣造车,种种相关消息,也都被辟谣。

小米积极布局 汽车 领域

尽管小米尚未正式加入造车大军,但一直积极布局 汽车 领域。

企查查APP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 汽车 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

企查查投融资显示,小米关于交通运输类的投资事件达到17项,其中,2012年,小米曾投资木仓 科技 ,据资料显示,北京木仓 科技 是一家专注于 汽车 领域的实用应用开发商;2014年,小米投资了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商凯立德,和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商睿米等。

具体业务上,小米此前已公开的发力点是物联网大版图里的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2019 年 6 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 汽车 人机交互系统。两个月后,小米 MIUI 负责人在 “MIUI 负责人在线” 活动中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 MIUI 的车载服务系统。2020年6月,小米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有分析认为,“时间点让他(雷军)下定决心”。就目前来看,新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在供应链方面,特斯拉等先行者已帮助培育了相对成熟的供应商和具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才。市场也对智能电动 汽车 情绪高涨。

根据2020年9月正式实施的《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小米造车的第一步,可能是选择一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整车厂合作。

科技 巨头纷纷杀入造车赛道

2020年,新能源 汽车 是当之无愧的风口。特斯拉股价上涨近7倍,登顶全球市值第一大 汽车 公司,是传统车企龙头丰田的三倍有余。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股价屡创新高。

风口之下,恒大 汽车 市值已超6000亿港元,贾跃亭创立的FF也即将纳斯达克上市。

目前,新造车运动正开展地如火如荼。 科技 巨头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造车梦”。

2020年12月底,外媒报道,苹果正在美国设立 汽车 组装厂,并开始与全球 汽车 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合作洽谈,预计2024-2025年,“Apple Car”就会正式亮相。同时,苹果目前正在与台积电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 汽车 行业,吉利控股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表示,此次合作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展开。

腾讯、阿里、华为、滴滴、亚马逊、谷歌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造车赛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149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