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看似雄心壮志背后的无奈之举

小米造车,看似雄心壮志背后的无奈之举,第1张

1987年,18岁的青年雷军手握清华北大的两张入场桊,却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2007年,38岁的中年雷军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却从金山辞去CEO职务,

2010年,41岁的雷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却冒着巨大风险成立了小米公司。

2021年,52岁的雷军公司市值已经达到6665亿元,却宣布未来10年来投资100亿美元制造 汽车 。

可以说,雷军似乎已经触碰到了一个普通人能够触摸到的天花板。每当已经可以“当个安乐公享尽荣华富贵之时”,雷军总是把自己的筹码全部压上,为了理想和目标开展新一轮的冒险。

本次小米发布会,雷军罕见地分了两场,以致米粉措手不及。在次日的第二场会上,雷军语气悲壮, “这是小米 历史 上最重大的决定”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 。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不成功便成仁之势,以致大家忽视了发布的近20项的新品。

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在投资上就越偏向保守,是什么“逼得”雷军破釜沉舟?

2011年,小米在北京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一款和三星旗舰配置相同、和苹果外观相似、价格仅为1999元的小米1完成了市场上的“通杀”。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群体,抢小米的热度和难度不亚于今年的抢茅台。抢到后立即转手可以为带来一笔错的收益。

从此, 饥饿营销 低价、高配 成为了小米的标签。

然而, 成也低价,败也低价。

苹果 凭借着 系统优势 客户粘性 占领手机市场 6成以上的利润 华为 凭借着 品牌效应 占领 高端安卓市场 OPPO、VIVO 凭借着广告、线下店占领 中低端安卓市场。

虽然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的一直名列前茅,但利润率始终不高, 小米手机最近两年的硬件业务综合利润率不足1% 。为此,小米成立了低端的红米品牌,着力将小米打造成安卓机皇,以提升利润空间,从2999到3999,再到到现在的6千元以上价位,小米每年以一千元的台阶试探着市场反应,缓步登上了高端区间。

与此同时,小米努力将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打造成收入的另一支柱。2019年年会上,雷军宣布“手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双引擎战略,称“这就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后又升级为“手机 AIoT”。但如今IoT增速也大幅下降,2020年该项业务的营收增幅同比下降331%。

2020年财报发布后,小米股价一度大跌8%,最终报收于239港元,股价下跌44%,市值蒸发27721亿港元。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小米急需要讲好一个 新故事 来向 资本市场 证明自己的潜力

早在2014年,小米就已经嗅到了车联网时代的投资机会,当时小米就注资了地图厂商凯雷德;2015年,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造车新势力蔚来 汽车 。在蔚来 汽车 上市成功尝到甜头后,顺为资本再度投资了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又投资了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可以说, 小米很早就进入了 汽车 投资领域,但投资企业和自己投资毕竟不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如果 汽车 年销售总量是2500万辆, 20%的比例是500万辆 。相较新能源 汽车 在2020年1367万辆的销量, 市场机会明显

汽车 工业有 系统复杂、投资大、周期长 等特点,极度依赖前期的现金输血,一旦资金紧缺极可能功亏一篑,中途翻车。从公司成立到第一批产品交付, 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市场上留给小米的时间还多吗?

国内新势力造车品牌有 理想、蔚来、小鹏、哪吒 等后起之秀,还有 上汽、北汽、广汽 等财大气粗的国企老大哥,尚且还有 国外品牌 虎视眈眈。

2018年之后,中国的 汽车 行业销量增速达到了顶峰,之后已经连续几年增速放缓,对一线城市来说,私家车的便捷性并没有公共交通和共享 汽车 便利。

小米生产出来后,如何确保销量?

蔚来4年烧掉约220亿元,仅2019年便亏损113亿元。2020年,小米集团的 净利润是130亿元 。小米的钱,能烧多久?

发布会上,雷军一度哽咽,员工激动无比,股市也在当天上涨22%,股价报256港元。

资本不相信眼泪,资本只为实力买单。

这是一篇问答,写完感觉还有点意犹未尽,先发上来和大家沟通交流,等有时间再继续完善下

阿里系、腾讯系、小米系这三个体系是中国商业生态里非常重要的三个典型案例,但如果以规模及潜力来说,还需要增加头条系与华为系、其他系,中国因为市场规模足够大,能够包容这些足够规模的单体商业生态体系。

回到话题中,我们在谈论商业生态时,既需要看表面,也需要分析更深的一面。何为生态?我们在看大自然的时候,无论多大的生态系统,他一定有自我循环的体系,以确保生态的稳定,并有成长性,在本话题中三个体系中,其实小米目前为止严格来说还不能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生态,因为构建小米生态的土壤并不肥沃,且容易被颠覆。再者,一个健康的生态,构成生态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是相互独立且互相影响,他们彼此的重要性是相对对等的。从这个标准看,小米还没有构建好自己的生态,目前只有阿里与腾讯构建了相对完整且健康的生态体系。

1、阿里生态:

阿里是以电商起家,所以对于阿里来说,丰富和拓展电子商务的消费场景更为重要,且一直是阿里系重要的能力,并以为基础不断拓展新的边界。

与电商具有天然联系的支付、服务器、物流等次级业务也能发展起来。换句话说,因为阿里天生具有To B端的能力,钉钉与阿里云这些重量级或者次重量级的业务才能在阿里发展起来。

有人会问:微信的使用人数明显高于淘宝啊,为什么不是腾讯?还有人拿今年百度在春晚期间没有出现宕机的行为,所以得出结论百度的技术一定高于阿里。且不论百度和阿里的技术能力究竟怎么样,但电商交易环境的复杂性一定高于百度与微信,这是毋庸置疑的。12306为什么最后会选择阿里的技术方案,也是肯定阿里的技术能力。

还有物流,只有阿里有能力组建菜鸟网络,因为物流依托电商而生存,京东的规模也可以,但阿里系涉及的商业个体更多,物流订单更大,所以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谁能带来业务,谁就是老大。况且京东还有自己的物流体系需要竞争。

所以,我们总结阿里生态的循环:电商——支付——物流——服务器(云服务)——垂直业务(外卖、售票、OA等)——线下智能消费场景

但大家发现没有,阿里系的业务彼此关联性是最强的,这个能力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阿里跨界业务很难有突破,而腾讯却能不断将业务拓展到阿里的范围内,并对部分业务产生一定的压力。

2、腾讯生态

(备注:第二张图有点老,但是可以用来阐述腾讯系的生态体系)

截止到目前,我一直认为腾讯系所链接的产业及规模是要大于阿里系的,大家可能关注了腾讯最近的财报,感觉腾讯在走下坡路。这里需要阐述下阿里与腾讯两家不同的投资理念:阿里系倾向于整合,而腾讯系倾向于关联。由此导致的后果是阿里系在面上越来越庞大,而腾讯系感觉变化不大。

但,腾讯系的产业基础可能要好于阿里系。腾讯系的基础是社交,以社交为基础构建了To C的生态。这样的业务体系链接的群体更为庞大,但也容易局限一个特定的国情与环境之中,就像无论是微信还是腾讯其他业务,出海都并不理想,最成功的可能就是游戏业务了。但这并不能忽略腾讯体系吸金的能力。我们深入腾讯生态的内部会发现:腾讯生态中的各个因素既互相影响也相互独立,以微信为基础,能够轻易为美团、京东这样的体系内公司获取流量。但无论是社交业务、电商业务、游戏业务等都能够自我造血。更为关键的是掌握了C端这一个庞大的用户规模,拓展边界的能力无疑会大大加强。我们纵观腾讯系在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商业战争:1、与360的竞争;2、与头条系的竞争,莫不是在守护自己能力业务,确保这个腾讯生态基础设施不被破坏,但事实是这个领域也容易遇到挑战。

腾讯生态里掌控的资源决定了他可以四处出击,并能获得一定的战果。比如:内容生态(阅文集团、腾讯音乐等)、支付领域(事实上也只有微信这样的产品能够在支付领域给阿里一击)等。

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一款由腾讯开发的To B端的优秀产品,微信也开发了企业版本,但使用的人好像不多,体验真的很不友好,但奇怪的是又说不上来。甚至包括腾讯云产品。

我一直在想,随着科技的发达,科技赋能个体,个体越来越强大。假如有一天,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个体商业单位,那么阿里生态的强大会超越腾讯生态?这个答案,目前看来还没看到这个可能。

3、小米生态

我在前面为什么说小米生态还不健全,因为小米的生态非常依赖于手机业务,他更像是中心控制系统,以手机为中心,延伸其他业务,看似规模与种类也很大,但一旦有公司或者品牌突破到手机这个核心业务,那么是不是小米的生态很容易出现问题?

华为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也宣布开始布局生态,OPPO等厂家也在跟进。可以预见这个类型的生态竞争会更为激烈。小米也好,华为也好,更接近物联网的系统,通过互联网以各个智能设备为一个个点形成链接,组建成某一个某某网络,例如:家居网络,健康网络等,然后在后台生成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消费个体具体行为的追踪。这个想象的场景可能更为接近小米生态,但能否让消费者形成习惯并产生依赖,这在现阶段依然是问号?假如这个成立,那么小米生态就合理并成立。否则,难以下定论。

写到这里发现突然写了很多,先描述到这里。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沟通交流,谢谢。

以上。

第一部分 手机市场已到顶,存量市场代替增量市场
2019年一季度,智能手机市场:
中国市场同比萎缩 3%,为六年来最差的市场表现,,喊了多年的手机业寒冬,已到来。
华为逆势增长,出货量飙升50%,超过苹果,成为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机经销商。
小米跌幅最大,跌幅达13%。
OPPO和vivo,均小幅下滑。
来源:知乎古小帅
2018年,小米手机销量、销售额、利润等都是远低于对手的,在四大里面是垫底的。
赛诺数据(国内出货量)显示,2018 年华为手机出货量6490万部,荣耀手机出货量为 5427 万部,小米为 4796 万部,即荣耀单品牌就领先小米 132%。
荣耀 2018 年同比出货量增长率也高于小米,达到 13%,小米是 7%。
荣耀销售额达到783亿,小米659亿,小米销售额也远不如几大竞争对手。
小米在2014年、2015年曾达到15%市场占有率,成中国市场第一。
2016年,华为迅速成为国产手机第一,而VIVO、OPPO也赶超了小米。
意味着,小米从2015年起,虽然整体销量是在上涨,但一直是在原地踏步或退步的(从市场占有率上和从竞争对手看)。
2019年起,存量市场代替增量市场,存量市场意味着刀刀见血的市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市场。
柿子总是挑软的捏,国产手机开始了群殴小米的模式。
vivo的IQOO、OPPO的realme、一加7等纷纷开始抢占性价比市场。
我们不禁想到,2011年,京东,大打图书价格战,直接在当当网的根据地大开杀戒,导致了当当网一路颓败,直至被收购,此后京东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国内最大的B2C企业。
小米站在了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
第二部分 小米模式与极致性价比
“小米是谁?”
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简单的说,小米的模式,糅合了亚马逊+好市多+无印良品(MUJI),即以互联网+极致性价比+科技杂货店,用IOT(物联网)串起来,形成了小米自己独特的模式。
这是小米一直引以为傲的模式。
小米 IOT 生态的核心在于智能设备连接数,客户数的增加和供应商数目的增加会大幅提升智能设备连接数,从而带来 IOT 平台维护成本的快速降低,随着也带来用户粘性的极大提高。
来源:知乎罗劼
来源:知乎罗劼
小米,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公司,不依靠硬件利润的“互联网公司”,不是手机公司。
雷军曾在上市前表态,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
这种模式和思维下,小米不再单纯靠硬件获取主要利润,而是通过控制硬件利润带来的性价比来迅速积累、扩大用户基数,带来高活跃度、高转化和持续高留存率(留存在小米IOT平台)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小米依靠性价比武器迅速打穿了几个核心品类:手机等硬件、电商、互联网服务,而且发动强悍的品类扩张,电视干到国内第一,手环、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平衡车等是全球第一。
不得不说,小米的模式,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
小米的生态系统,已经成型,成为小米的双基石之一,从增长势头和对利润的贡献,IOT和生活消费类业务已超过手机业务。而且未来想象力巨大。
可以说,小米目前的市值有2/3是小米生态链撑起来的。
但是,这个系统依赖的核心,小米手机既是AIoT战略未来的控制枢纽,也是互联网服务的终端载体。
手机业务之于雷军,如搜索引擎之于李彦宏。
手机,却成了小米模式的BUG!
雷军认为,互联网思维+极致的性价比,手机,也自然能够做行业第一。
的确,在2014年、2015年,小米手机达到了巅峰时刻,国产手机第一。
但,很快被华为、OPPO、VIVO、荣耀等甩在身后?
为什么?
第三部分 手机行业本质,及偏离手机行业本质的小米手机
我们必须从手机行业的本质出发,寻找答案。
手机是什么?
时尚电子消费品!
1、时尚、社交
手机在现代人手里,不仅仅是一台手机,已经成为了最重要最重要的随身之物,人类“新的器官”。
一刻不离手,随时随地用,而且是在公开场合、在社交的网络里用的,有很强烈的心理价值和情感诉求。
那就必须时尚、有档次、有面子,绝对不能Low。
人赋予了手机生命、价值、理念、情感,反过来手机也给人们带来了身份、地位乃至价值观的象征。
这样的观念在社会上一形成,不利于强调性价比的品牌。
而小米本身,不仅形象外观一直落后,而且在品牌建设上,始终主打性价比,没有去与消费者产生品牌共鸣。
2、电子
手机在普通消费者眼里是一个高科技的产品。
厂家宣传的很多技术,消费者是不知道技术含量的,只有切实的看到、感受到,才会认可这很牛、高科技。尤其在三、四、五及以下区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这也是导致即使麒麟处理器部分性能比不过骁龙处理器,但消费者还是认可华为的技术就是比小米牛的感觉。
而到了三、四、五线市场,消费者更会认为OPPO、VIVO的手机技术实力强!
消费者,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信息透明,而达到清晰认知!
小米这种跑分、性能比分的宣传模式,只对一、二线年轻消费者有些用,也让消费者忽视了更多技术和内涵。
3、消费品
大众消费品、每个人都用是手机商品的属性,需要让消费者随处可以看到、买到、有质量问题能解决掉。
2000元以上的手机,尤其对于3000左右的旗舰机,消费者,尤其对于很多年轻用户,特别是三、四、五线城市,已经是生活中属于大件、重要的购物。切切实实看到、感受到,手机店主推、促销员演示、完善的售后,都是实现购买的因素。
这些都直接演化到小米的渠道之痛了!
OPPO、VIVO从2005年起进入手机行业开始,就已经用快消品的渠道模式去打造自己的手机分销渠道,真正实现了深度分销。
手机行业是一个综合体,因为它结合到很多行业的属性,比如与有时尚属性、IT属性以及快消品属性。
手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而言,时尚》电子》消费品。
品牌共鸣是手机行业本质阶梯最重要、最上面的一层,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和持续成长的主要因素。手机行业必须建立品牌共鸣,来满足消费者的身份认可,情感诉求。
小米在这三个方面,都无法达到最优,相反,却向反方面滑落,偏离了手机行业的本质。
时尚,始终无法满足消费者身份认可和情感诉求,被大众认知为廉价!
电子,极致的性价比,始终是小米最大的卖点,而不是发烧、极致的科技!
消费品,极致的性价比产品,只能通过网络,及部分一二线城市门店销售,无法做到深度分销。

肯定是小米好。。
第一:同价位的手机,小米配置高。
第二:小米手机支持红外功能,可以遥控电视机,空调等等家用遥控电器。
第三:小米支持坐公交车刷卡等等功能。
第四:小米支持来电报号、报姓名、读信息功能。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万物互联时代,市场竞争更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生态链之间的竞争态势,不是看地上能冒出多少竹子,而是看地下的根系有多么发达。

小米生态链先发优势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小米生态链模式已较为成熟,它主要由小米+投资+米家品牌+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这一套组合拳构成,涉及投资、产品模式、品牌、渠道等各个方面。

营收也由 2015 年 50 亿增长到 2018 年 438 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 9 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也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小米生态链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依托投资+小米模式,围绕 IoT 智能家居形成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即小米“集团军”。这也暗合小米生态的“竹林理论”,通过小米的模式和打法在不同的行业中创造一群“小小米”,以此构建小米的护城河。

华为和小米两大阵营的核心较量在于谁能快速扩大智能家居产品的品类,覆盖不同家居场景的需求。

小米的做法是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小米的股权投资下,出现了一支以紫米、华米、智米为代表的队伍,在智能家居、配件等领域,复制小米模式,采用小米的协议接入智能模块,形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的最原始生态。

小米曾经尝试联合大的家电品牌,但因为互联网的品牌模式跟传统企业格格不入,同时,家电厂家不希望受制于某套标准的限制,所以小米才破釜沉舟,从生产制造开始塑造自己的智能生态链。

华为 HiLink 生态链的理念则是“求同存异”,尽管华为提供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标准、开源硬件、嵌入式 OS 等,但厂家依然可以保留自己标准。

这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的态度,得到了不少厂家的响应。根据华为官方的数字,到 2018 年底 HiLink 生态将会引入 70 多个品类的 500 多款智能家电产品,在全国 1000 多家零售体验店销售,让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与小米相对封闭的生态不同,HiLink 的模式为各行各业、各个厂商打开了一扇物联网的接入之门,更促进了这些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

华为这种让其他厂商向自己靠拢,围绕自己的平台、技术,实现高度耦合的目的,显得野心勃勃。问题在于华为对这些企业管控力较弱,或者说完全不参与研发,线下也是通过苏宁、京东等开设 Hilnk 专柜,目前实际效果不如米家。

作为智能家居的后入场者,华为在近两三年间逐渐形成了华为 HiLink 智能家居平台+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华为智选品牌+方舟实验室等涉及平台、产品、渠道、品牌各个维度的“华为智选模式”,与小米的“小米生态链模式”直接形成对垒。

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华为+合作伙伴,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共同打造产品,并给合作伙伴留足够的利润,通过自身品牌、技术、渠道力量,获得用户的认可。

由于两大阵营互不兼容,用户一旦选择了一方阵营,也就意味着要适配相应设备。因此,在智能家居兴起之时,捕获足够多的用户芳心,才能产生持续的延展性。

对比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两方生态都以智能手机为核心驱动力,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流量直接决定双方生态规模的上限。

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生态链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小米模式的延伸,围绕小米构筑了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可以称之为“集团军”。而华为智选模式则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业头部玩家的联合,可谓“联盟军”。

而无论是集团军还是联盟军,他们已将战局核心聚焦在 IoT 平台、产品、线上线下渠道等几个维度。从阵势来看,两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玩法,可以预见未来华为与小米必有一场酣战。

华为能否在 IoT 生态上逆势突围?

小米生态链产品主要以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对外输出,米家 APP 是小米智能家居的核心平台。

截止到 2017 年底,约 400 家生态链伙伴为米家用户提供了超过 800 余种不同设备,米家 APP 已经连接了 8500 万台设备,日活设备数量超过 1000 万,其中超 300 万用户拥有超过 5 个的联网设备。

截止 2018 年第二季度末,小米的 IoT 连接设备已达 15 亿台,环比增长 15%。可见小米生态链已布局 5 年,无论在产品品类的丰富性、平台设备量以及用户基数上都呈现出先发优势。

华为在智能家居上入局较晚,但凭借着华为智能手机的用户基础,智能家居平台也在快速跟进。

小米较早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并通过高性价比、爆款的理念通过渠道引爆,无论在产品种类、平台规模等方面均保持领先优势。

但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问题也同样明显,一方面平台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很难打造一整套智能家居能力;另一方面小米既有的生态链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平台的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未来这都会限制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小米生态链而言,华为 HiLink 平台的不足之处在于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类、设备规模上距小米还有一定差距;相比小米的米家品牌,无论是华为 HiLink 平台还是华为智选品牌,用户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但华为 HiLink 平台的开放性,与各个领域头部玩家合作的模式,能够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近两年华为的迅速扩张,加上华为在品牌优势、无线、通讯技术上的优势等,这都为华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多可能。

如果说小米凭借先发入局、高性价比、线上渠道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那么第二阶段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小米继续保持优势,还是华为逆势突围?

靠性价比能否 PK 一切?

小米生态链模式与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差异是产品合作模式,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投资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驱动,是小米模式的延伸;而华为智选的产品则是华为与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基础上探索的共同研发模式。

但从产品诞生路径来说,二者却较为接近。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与生态链公司共同研发,尤其是在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上小米参与的程度更高,由生态链伙伴负责生产,然后小米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经由小米渠道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

目前华为智选产品也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打造的全新产品,针对产品重新进行立项、设计、开模、生产等,并且华为智选产品是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来做的,产品也主要由华为的渠道负责销售。

华为在产品定价上高出小米一个区间,同时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这也与华为手机的用户人群有更高的契合。而小米高性价比的产品主要瞄准年轻群体。

小米生态链企业在研发能力上整体较为薄弱,主要打一些行业门槛较低的成熟市场,然后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性价比撬开市场,但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并不高。

而华为智选模式下,无论是华为还是各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在产品研发上都具有较强的实力;新成立的方舟实验室更像一个产品实现、智能场景探索、技术协作与赋能的平台。

一面是高性价比、具有先发优势、研发能力较弱的小米生态链,另一面是研发能力强、质量管控高但入局较晚的华为,同样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谁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呢?

小米渠道的隐忧

目前,小米生态链与华为智能家居平台都在围绕着线上、线下渠道全力布局,渠道竞赛的火药味已十分激烈。在线上,手机销量带来的流量成为带动 IoT 产品销售的关键;在线下,二者都争先恐后将智能家居铺设到体验店中。

双方在渠道上的对标意味已颇为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家会围绕 IoT 领域继续深化线下、线上布局。随着华为手机在销量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其所带来的流量优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小米的渠道优势在衰退。

小米、华为代表了手机巨头进军智能家居平台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智能家居平台领域的两个重要玩家,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够在平台的规模化上进一步取胜,谁就有可能赢得这个赛场。

而规模化取胜的关键是平台有更多的品类和单品,这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而更多合作伙伴的参与需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销量,这同时也需要平台有大量的用户与广阔的渠道支撑。

其中合作伙伴尤为关键,能否为他们留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带来更多的销量,这都是两大平台成败的关键。

小米生态链模式的核心盈利是靠流量驱动的,而流量来自于小米手机。随着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小米手机所带来的线上流量也遇到了瓶颈。

一边是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硬件综合净利润不超过 5%;一边是小米手机所带来的流量遭遇瓶颈,小米生态链的合作伙伴从小米平台获得的流量也将遭遇瓶颈,甚至可能销量下降。

此时留给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靠小米/米家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打造自有品牌之路又极其艰难。如果小米不能够解决生态链企业的利润问题,“集团军”的优势便难以释放,生态链企业的生存以及产品研发能力都将难以保证,平台的规模化只会趋缓。

而反观华为智选模式,华为采取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产品,并且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打造产品,这保证了产品品质。

问题在于“联盟军”式的合作,合作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也是其他  IoT 智能家居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这些头部玩家愿意拿出多少精力与华为合作,能够合作到哪种程度目前还有待观望。

华为智能家居起步较晚,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内部资源仍不够充足,留给华为智能家居短期内的市场空间也有待验证。

小米与华为的人群定位不同,小米平台主要以自有品牌产品为主相对封闭,小米的目标用户是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群体;而华为平台更加开放,用户的选择性更广,并且目标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二个平台都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小米的流量瓶颈能否解决,华为能否探索出合适的路,还需时间验证。

随着小米手机国内销量减缓,小米生态链模式发展到当下似乎遇到一个瓶颈。而华为能否成为小米在IoT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华为集团战略层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多大的资源和人力做 IoT 平台与智选产品。

本篇是 科技 终局系列之《小米的终局》

我们将小米的终局分三块:

1、世界级品牌 :基于中国的第三次消费浪潮觉醒,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有着广泛 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

2、平台级技术 :基于to Things唤醒万物的次时代 科技 浪潮,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聚焦 人居的物联网2T生态

3、生态级资本 :与腾讯背靠微信流量赋能战投类似,小米同样基于巨大终端吞吐量,产业投资赋能和绑定上游零部件供应链生态,成为 硬 科技 全栈+全场景的资本生态

飞轮模型:持续增长的模型。 我们此前基于亚马逊原始飞轮的核心思想构建了小米成长的飞轮模型,其终局的实现仍需要以下三个飞轮的快速正反馈:

1、智能手机是飞轮旋转的起点,以获取流量和客基为战略目标,以销售额扩大为战术目标,以超低毛利带来的极致性价比为实现手段,最终实现小米整个生态开启的第一步。

2、IoT硬件生态是智能手机的第二曲线,通过在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在全球范围内宣导小米式的极简美学和iPhone级别的工业设计,最终实现扩大销售额和留住客户的战术目标以及创造可连接的粘性MAU的战略目标。

3、互联网业务则是小米实现战略自洽的核心落脚点,以10%左右的营收体量实现了将近80%的净利润,通过巨额利润驱动小米三大飞轮的可持续发展。

终局本质:为 社会 创造价值。 互联网的盈利并不是小米的终局,终局是一个更高维度的价值表达,本质是为全 社会 创造的价值,是帕累托改进的增量博弈,而不是存量市场的零和厮杀。我们再次回顾小米的三大终局:

1、小米的 IoT生态 终局,将是物联网时代四大场景之一,占据未来世界 科技 的制高点。

2、小米的世界级品牌,将作为载体把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成为 中国的Sony、MUJI、大众

3、小米的产业投资,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硬 科技 产业链(纵向) 小米生态链(横向)股权投资生态,成为下一个腾讯战投或是硬 科技 的红杉。

小米集团:为消费者让利。 我们将企业家分为两种,雷军很明显属于第二种

1、优秀企业家以盈利为终极目标;

2、伟大企业家以创造 社会 价值为目标。

小米公司硬件超低毛利倒逼供应链提高效率,通过极致的成本管控和升维盈利,造就了自身无与伦比的效率护城河,并让利给广大消费者,创造了巨大 社会 价值。基于此,我们重申小米的推荐评级。

盈利预测: 我们长期看好小米集团的公司文化、产品竞争力和业绩成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收入2,515/3,233/3,988亿人民币,GAAP净利润分别为110/161/219亿人民币,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疫情或对2020年业绩产生影响;行业竞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正文如下:

1 小米成长的飞轮模型

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无论从小米的价值观、商业模式还是小米目前的发展路径来看,我们认为小米已经具备发展成为如亚马逊一样伟大公司的基因,被奉为亚马逊成长真理的“飞轮效应”在小米同样适用。

我们基于亚马逊原始飞轮的核心思想,借鉴该理论从三大业务板块、四个层次构建小米成长的飞轮模型。

1)底层飞轮。 智能手机是飞轮旋转的起点,以获取流量和客基为战略目标,以销售额扩大为战术目标,以超低毛利带来的极致性价比为实现手段,最终实现小米整个生态开启的第一步。

2)第二层飞轮。 IoT硬件生态是智能手机的第二曲线,通过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在全球范围内宣导小米式的极简美学和iPhone级别的工业设计,最终实现扩大销售额和留住客户的战术目标以及创造可连接的粘性MAU的战略目标。

3)第三层飞轮。 互联网业务则是小米实现战略自洽的核心落脚点,以10%左右的营收体量实现了将近80%的净利润,通过巨额利润实现小米三大飞轮的可持续发展。

4)第四层飞轮:小米的三大终局。 我们认为小米的终局分为三块:基于to Things唤醒万物的次时代 科技 浪潮,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聚焦人居的物联网2T生态;基于中国的第三次消费浪潮觉醒,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有着广泛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腾讯背靠微信流量用资本战投赋能互联网生态,小米同样基于巨大终端吞吐量,产业投资赋能和绑定上游零部件供应链生态,成为硬 科技 世界级资本生态。

2 小米业务版图的战略价值

21 智能手机

手机的战略价值在于以出货量支撑起整个供应链体系,基于对未来竞争格局的预判,我们认为小米有成长为全球前三的巨头潜质。

作为小米根基的智能手机业务在其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总计2830万台,市占率在全球50个市场排名前5,25个市场排名前3。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多款手机斩获618京东销冠;在境外市场,高端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99%,其中欧洲智能手机第二季度出货量排名第三,增速第一。巨大的手机出货量帮助小米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了客户群体基础,获取更多高活跃度流量,从而达到支撑起小米上下游供应链体系的目的。

通过复盘4G的换机周期以展望小米手机在5G时代的表现。目前我国5G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叠加目前重塑的竞争格局,我们预计5G手机换机潮即将到来。凭借明确的产品定位,我们认为小米将在5G换机潮有突出的市场表现,预计从2020年到2022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速将分别达到9%、24%和16%,2021年和2022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68亿部和195亿部,在未来全球手机市场中冲进前三。

目前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版图贯穿整个低、中、高端手机市场,千元以下价位段持续发布极具竞争力的入门级机型;1000-3000元中端价位段手机将5G技术向大众市场普及;3000元价位段以上高端手机市场逐步站稳,重塑小米智能手机在市场思维固化下的品牌定位。随着5G换机潮拐点的来临,根据营收=ASP出货量,我们预计2023年小米智能手机分部营收为29652亿元。

22 IoT及生活消费品

IoT及生活消费品业务的战略价值在于打造全方位的品牌形象,实现其中国Sony的全球品牌目标。

在众多领域小米都以一流的品质、紧贴成本的定价彻底改变了行业面貌,大大加速了产品普及。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已投资了300多家物联网设备初创企业,涉及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两千多种产品SKU,覆盖用户多元化的生活场景,精准触达客户。IoT在帮助小米不断扩大用户群体时,与手机一同发挥乘数效应,进一步巩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索尼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领头羊,为消费者带来一系列极具开创性的产品,行业地位相当于苹果之于手机。而小米的奋斗目标是在影响力上像当时的索尼一样,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进步,实现其中国索尼的全球品牌目标。

索尼公司开拓市场的秘诀就是不断开发高 科技 的新产品,以新制胜。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晶体管收音机、“特丽珑”彩色电视机等代表Sony的众多商品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迅速抢占了市场,为Sony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索尼立足于电子领域,又不断超越电子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在新的领域不断拓展,强化索尼的全球品牌形象。

我们认为如今的小米通过研发创新,推出了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实现以扩大销售额和留住客户的战术目标、和创造可连接的粘性MAU为战略目标,有望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可以复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索尼的辉煌 历史 。

23 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服务的战略价值是公司利润的落脚点和最终粘性的总集合。

通过控制硬件利润带来的性价比迅速积累、扩大用户基数,带来高活跃度、高转化和高留存率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并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我们在此前《小米集团:估值方法论》中得出2020Q1智能手机综合税后净利率为-22%,略有亏损;IoT及生活消费品综合税后净利率为25%,略有盈利;互联网服务收入综合税后净利率为409%,盈利能力最强。由小米互联网广告业务的独特商业模式,可以管中窥豹至整个小米的战略高度,而这也是其有资格定义物联网时代新的营销法则的底气所在。

3 衍生的飞轮:小米的三大终局

在最后一个衍生的飞轮,我们分为三个并行的小飞轮分别对应小米的三大终局:第一个是全球最大可互联的IoT平台:AIoT生态的领跑者;第二个是成就中国的世界级消费品牌;第三个是小米产业投资基金。

31 终局一:AIoT生态的领跑者

基于to Things唤醒万物的次时代 科技 浪潮,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基于人居的物联网2T生态。

我们将IoT物联网定义成toThings的创新,按场景分为四类,分别为:家庭IoT、 汽车 IoT、城市IoT以及工业IoT。家庭IoT由于应用场景成熟、智能化终端丰富,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传统通讯、家电企业、以及垂直领域初创公司重点布局的方向。我们认为现在正处于AIoT时代的前夜,黎明很快到来,家庭IoT作为整个2T物联网最新落地的场景,小米已经领跑全球,占据未来 科技 的制高点,小米的IoT生态将是小米终局的第一块。

在IoT的家庭场景,小米提前布局,已经将手机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家庭场景的方方面面。小米利用IoT开放平台和推出的多款小米系列智能终端产品挖掘家庭物联网的价值,具有极强的先发优势。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米连接设备数已达到271亿台,拥有5个及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上的设备的用户数已达到510万户,小米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级AIoT平台。

32 终局二:成就中国的世界级消费品牌

基于中国的第三次消费浪潮觉醒,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有着广泛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将作为载体把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中国的Sony。

纵观 历史 上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他们的共性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而不是泛泛的国际性,拥有能够为全世界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值理念。

美国公司素来是高 科技 的代表,英特尔、英伟达、苹果等都是享誉全球的 科技 公司;瑞士人对于精细手工的执着和专注,使得欧米茄、劳力士等成为世界名表品牌;日本制造曾经风靡全球,松下、索尼等全球性品牌更是品质的代名词;而中国企业虽然已经高喊走出去的口号,但是真正为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国际品牌却寥寥无几,海尔、联想等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迟迟没有看到丰收的硕果。

我们认为,能够真正成为国际化品牌的行业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消费基础,再加上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够被各国消费者接受,而小米正是具备这种品牌国际化的潜力。小米的IoT硬件生态包罗万象,拥有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未来它的触角正在向用户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延伸,小米式的极简美学和iPhone级别的工业设计正在逐渐被全球的消费者接受,小米的终局是成为第一个具有正真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到全世界。

33 终局三: 探索 产业投资的星辰大海

我们基于小米产业投资逻辑认为,小米的产业投资作为小米终局的第三块,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硬 科技 产业链(纵向) 小米生态链(横向)股权投资生态,或将成为下一个腾讯战投或是硬 科技 的红杉。

在过去,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打法让小米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面向未来,小米的产业投资将是小米深入布局产业上游的关键举措,得以让整个投资生态变得硬核。

小米拓展供应链产业投资布局,主要看重两大方向:一是国产替代。当前的竞争格局开始倒逼国产核心器件快速崛起,面对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小米愿意也有能力帮助中国的芯片快速成长。二是新兴技术,投资与国外差距不大的新兴技术更能推动中国电子产业链的前进步伐,而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正是小米布局产业投资的第一步。

成立于2017年的长江产业基金已经对外进行了42项投资,其中有17家隶属于芯片行业。这些企业如芯来 科技 在RISC-V架构,隔空智能在AloT触控交互传感器、射频模拟专用芯片,芯原微电子在IP设计, 比亚迪半导体在功率模块等方面,从浅层、中层、深层要素对小米进行补充以强化其硬 科技 。硬 科技 纵向全栈要素创新配合软 科技 横向全场景创新(小米生态链),小米产业投资未来可期。

以腾讯为例,投资作为腾讯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根据腾讯二季报,若以其他收益净额粗略计算,2020Q2腾讯投资收益占比高达26%。随着小米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成功经验将再次在产业上游进行复刻,新的投资架构驱动下,小米有着更大的战略期望。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投资的账面价值已达368亿元。

我们将企业家分为两种:1、优秀企业家以盈利为终极目标;2、伟大企业家以创造 社会 价值为目标。小米公司硬件超低毛利倒逼供应链提高效率,通过极致的成本管控和升维盈利,造就了自身无与伦比的效率护城河,并让利给广大消费者,创造了巨大 社会 价值。基于此,我们再次强调小米的三大终局并重申小米的推荐评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15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