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富士康,为学技术去蓝翔。蓝翔毕业包分配,结果还是富士康;故人再辞富士康,发奋考进新东方,借问毕业何处去,校长遥指富士康!”
这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当不得真,但从侧面反映了曾经的富士康对在中国大陆巨大的影响力。
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买地建厂以来,这家位于深圳宝安的企业,最高峰时,拥有员工45万人,几乎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总人口相当。
在此后历年的发展中,郭台铭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搭乘上大陆人力成本低廉、人口基数大等时代福利列车,从珠江三角洲到环渤海到长三角,再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多个 科技 工业园区,员工人数高达至少在82万人以上,如果把富士康所有员工算起来,富士康所有员工总人数高达百万。
尤其是深圳富士康,在40多万员工的辛勤努力之下,仅2010年富士康的出口额便达到了 480 亿美元,创下了同比增长 50% 的纪录,连续 11 年拿到了大陆“出口冠军”的称号。
富士康在为大陆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税收。
据税务部门公开统计的数据显示,光是作为富士康主体的鸿富锦,在2009年纳税就高达5个多亿,而富士康每年贡献的税收就有几十个亿,在2021年,富士康交税更是超过百亿。
这样的“巨无霸”企业,说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龙头企业之一并不为过。
而事实上,除了在中国大陆拥有如此庞大的体量,令人震惊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巨额的缴税能力,富士康也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这些企业如果全部加在一起,更是体量惊人。
正是由于多年以来,富士康对大陆经济的贡献、人员岗位的就业和税收的交纳方面表现突出,因此,郭台铭曾在2019年台湾地区的一档电视节目中曾表示,在大陆有那么多厂,创造了那么多就业岗位,养活了大陆很多人。
如果单就几十年以来,富士康在大陆各方面的贡献来谈,郭台铭这话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曾经的富士康在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后来,都给大陆的经济、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承认富士康几十年来对大陆的贡献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富士康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以最小的损耗,获取最大的企业利益,其主要的做法自然就是压缩成本和削减人工开支。
然而,近些年以来,随着大陆的快速发展,各项成本也是在不断增加,人工成本更是水涨船高,就连国内很多企业都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
虽然富士康暂时没有出现“用工荒”等问题,但不断上涨的成本和人力资源使得郭台铭开始考虑海外建厂,转向国外,毕竟,作为代加工企业,各项成本的上扬对它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另一方面,郭台铭的这番考虑,其中也不乏最大的“老东家”苹果公司的“示意”。
众所周知,富士康是苹果公司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光是为苹果公司工作的员工就占六成。
根据苹果公司的最新业绩显示 ,苹果公司2022财年一季度(2021年10月-12月)的营收为123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7800亿,净利润达到3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200亿元,一个季度的利润快要赶上工商银行全年的利润。
而这其中,苹果公司的营收入和利润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 iPhone,尤其是iPhone 13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频频登上销量榜榜首背后离不开富士康的发力。
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2021年营收达到了 历史 新高,超过2100亿美元(约合135万亿人民币),而且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0%,达到211亿人民币,而在这些狂飙突进的盈利中,其中给iPhone 13代工所产生的利润几乎占据了富士康总体收入的半壁江山。
因此,富士康能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旧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这其中的功劳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苹果公司给它分享的“蛋糕”。
也恰恰因为富士康与苹果公司这层紧密协作的关系,苹果公司在富士康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基于这层特殊的利益链条,面对国内日渐上扬的成本压力和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摩擦不断,苹果便开始有意将供应链拓展到海外地区,而富士康也为了能缓解自身的压力,迎合苹果的战略需求,也逐渐将在东南亚和印度等海外地区建厂。
可令郭台铭意想不到的是,本来以为凭借着东南亚和印度低廉的人工成本、庞大的人口基数等区位优势,富士康能实现企业利润的再翻翻。没想到,富士康在东南亚和印度建厂后,发现这些地方的人们工作懒散、技能素质低劣,再加上一波波的疫情冲击,郭台铭海外建厂的进程一波三折。
这个时候,富士康才意识到,尽管大陆的成本上扬了,但较高素质的工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疫情防控的有序等条件,是海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因此,富士康海外建厂归来后,把重心放在了大陆,甚至其位于郑州的代工厂开出了包吃包住,月薪万元招手熟练工人的优厚条件。
富士康预判失误的另一方面还在于,除了大陆拥有高素质的技工熟练人才,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勤奋工作的工人队伍外,他们还发现,国内的其它代工业企业的实力也不容小视,甚至例如OPPO这样的企业直接跳开了代工厂的模式。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就出现了不少代工企业,手机组装工厂更是多如牛毛,这些企业一开始山寨某些国外品牌机,到了后来,随着组装工艺的进步和相关制造业的突破,这些企业都基本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
比如, 比亚迪电子和立讯精密两家新代加工巨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就连华为、荣耀和小米等手机就是由比亚迪等公司完成的。
除了比亚迪和立讯,甚至就连OPPO和VIVO这两家手机巨头企业也都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厂,在面对手机代工问题上,这两家公司真正能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制造为一体的一条龙式包干。
在这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手机企业OPPO,之所以重点提OPPO,是因为OPPO直接省略掉了代工厂这一环节,跳过了代工厂后,要生产手机直接从它自有的工厂生产,这样一来,手机的质量不仅有保障,而且品控也相当严格,生产出来的机型质量方面绝对有扎实的保障。
所以,从OPPO这家公司生产的真我GT Neo3这款手机来看,代工厂或许是生产、制造手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不是非有不可,以中国目前的整体综合实力、完备的工业体系、高素质的人才和日渐成熟的技术,富士康海外建厂再归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此时郭台铭才意识到一时失算带来的多大损失。
而如今,富士康也加紧发力大陆市场,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重新拿到当年“龙头一哥”的位置,郭台铭此时对曾经的决策后悔了吗?只是这种竞争局面伴随着它短暂的离去再回来变得愈发激烈起来,更多的企业正在加入这场精彩纷呈的角逐大戏,未来,究竟是谁主沉浮,我们拭目以待!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疫情后的富士康:将重心转移印度,砸10亿建厂,你怎么看呢?1982年对郭台铭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他把公司鸿海塑胶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把目光看向国外工作,试图把鸿海打造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在1982年以前,郭台铭手里拿着富二代媳妇从老丈人手上借过来的70万余元,依靠生产制造黑白电视的旋纽已经有所小成,三年赢利200万余元,在那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年代,郭台铭早已算得上成功者了。郭台铭是一个商业奇才,
在管理好公司的前提下看到了一个新的机遇,对资产的渴望使他不满意于简单的生产制造旋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他毫不犹豫地涉足计算机行业。刚起步的时期,郭台铭有一次为了能取得一家美国企业的订单,在一家极其简陋的宾馆里住5天,每日只吃2个汉堡包。持续5天的焦虑等候,顾客才同情地分到他5min碰面时长。
费尽心力争得来的订单,有时候又由于机械设备不足优秀,制造出来的制成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郭台铭一面痛骂员工能力不行,一面又会带着人亲身登门拜访向客户赔礼道歉,他满不在乎自身董事长的铁架子。
可是即便郭台铭放下面子,美国的本土企业对鸿海实力仍怀有怀疑态度,真真正正给的订单并不多。郭台铭过去参军遗留下来的不撞破南墙不再回头的勇气,使他绝不会放过美国销售市场那一块蛋糕。1985年,以便更为融入美国市场需求,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取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FOXCONN”,这便是富士康。
为了能富士康,郭台铭的付出远不止于此,是富士康内卷第一人据调查,他天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上班的人,也是每天最迟走那一个人;有时即便是出来谈业务,夜里从外地飞回,他也要先回到公司加班才能回家了,通常回到家已是三更半夜,睡不了多久又该去公司了。在企业创立后十几年间,郭台铭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出来要超过15小时,他这样不怕死一样投入,收到的意见反馈都是显而易见的。
富士康涉及到的业务流程从主板、电视游戏机再从射频连接器,都以“量多”、“廉价”优点快速打开市场,并且以自此年平均20%比例持续增长。富士康在稳步发展中创下了年薪破10亿人民币的突破,让有野心、敢拼搏的郭台铭的欲望也变得更加大。借着内地改革开放的车风,他把眼光瞄向了深圳特区。
郭台铭与他的“代工王国”若说1982年是郭台铭从低谷期、负债累累迈向成功的开始,那1988年乃是郭台铭及其它的富士康走向巅峰的开端。1988年,郭台铭带上资产,只身一人赶到深圳,他大笔一挥买下了一片500亩的山上。没多久,那片山上拥有一个全新的名称——富士康厂房。
富士康提出了比一个中学校长月薪水还强的200元月薪的招聘职位,中国改革开放前期,很多勤快、不怕吃苦且又急缺挣钱的农户看好富士康给的的高工资而选择进到富士康。郭台铭还记得,富士康的第一代工人多是农民,她们挣钱的冲动非常强烈,分外爱加班加点,每个人都想取得超过8个小时上班时间外15倍加班费,更想要礼拜天2倍加班费。
在这样的职工期盼赚钱的氛围中,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高效的工作高效率让原有的工厂规模逐渐无法满足富士康的创新需要。
只是5年之后,郭台铭能够毫无压力地指向挨近深圳市区的龙华一带对随着一块过来看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资源我都要了”。占地面积1500亩的龙华科技工业园从此问世,富士康的全球代工厂经营规模日趋完善。接着富士康与BIM、英特尔展开合作,继续努力拿下苹果公司几近垄断市场的代工权,并紧随苹果的脚步变成代工大佬。2001年,鸿海集团完成1442亿台币的营业收入,一举变成台湾1000家大民营企业的领头。
到2002年,鸿海集团的营业收入完成了翻一番,达到3450亿台币,郭台铭构建了包括了手机上、显示屏、PC系统软件,主板、电脑主机箱、LED、无线路由器等各个行业,串连了详细的高科技产业链的“代工王国”。有着几十亿个人财富的郭台铭,在私底下却是一个低调的老板,他从来不开豪车、不穿知名品牌,连办公室里的办公室桌子都是由多张餐桌拼接成的,桌子上放着小闹钟也是使用了十几年。
在生活、工作上节俭,在回报社会层面可是他很慷慨大方。郭台铭在台湾建立了慈善机构永龄基金会,一直持续向诊疗、文化教育、科技行业共项目投资可达近千亿元。
任何巨头都不喜欢强势的供应商。
苹果也是。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最近对负责其蓝牙耳机代工的中国供应商立讯精密公司提出建议,让他们投资于另外一家苹果智能手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金属外壳供应商,可成 科技 。
这一鼓励主要是苹果希望打击一下富士康的锐气,为其创造一个强大的挑战者,苹果从中坐收渔利。
“御用工厂”翅膀硬了
外界总是调侃富士康,称其是苹果的御用工厂。
从苹果大火的2007年,全球第一代工厂的富士康就与这家手机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富士康而言,苹果订单至关重要。前些年,为了深度绑定苹果,郭台铭几乎对苹果有求必应,从接受苹果的成本、品质、交货期限等各种命令外,还不断配合苹果扩厂需要,像极了小跟班。而且,即使在苹果营业利润率高达30%的时期,富士康也可以忍受不足2%的代工利润。
但双方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
肉眼可见的一个趋势是,苹果正处于下行风口。国内手机巨头的蓬勃发展、自身影响力和品牌的式微、销量在大中华区的降低等都在削弱苹果的“强硬作风”,这从侧面也为富士康的“谈资”赢得了空间。尤其是,随着国内手机巨头的崛起,向富士康伸出橄榄枝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其中就包括全球第二大手机供货商华为。
就拿此次疫情期间来看,由于订单减小,富士康一季度营收暴跌12%,为307亿美元,创下数年来最差记录。不过,好在华为伸出援手,订单加持下,富士康季报没有过于难看。
业界表示,富士康需要开始重新审视它跟华为、苹果之间的合作关系,到底是继续深度绑定苹果,还是加深跟华为之间的联系,需要给出一个答案。
苹果“唆使”内斗
对于富士康的“变心”,苹果显然也在采取对策。
苹果“掌舵人”库克曾经说过,对待全球供应商时,必须侵略性十足而且不合理。如果哪家不听话或是苹果感到威胁,“多元化”供应商这一招屡试不爽。
回顾过去,在苹果供应链背后,许多供应商因为苹果而辉煌,但也有很多因为苹果供应链调整策略而倒下。
此前,宸鸿长期为iPhone与iPad生产屏幕,一度因傍上苹果而暴涨,并成为触控屏幕领导者。但当后来苹果抽单后,宸鸿股价暴跌。其内部人士表示,本以为苦熬出的技术优势可以领先对手3年,但没想到,最后决定生死的竟是客户而非对手。
感到不安就抽单,分散订单后供应商谈资自然下降。
这一招屡试不爽后,苹果终于对准了“老朋友”富士康,而苹果欲培养的是立讯精密。
富士康的“劲敌”
说起立讯精密,富士康根本不陌生。
立讯精密创始人曾经就是富士康的打工妹。
在富士康一干十年后,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打工妹选择离职,创办立讯,也以代工为主。而且最初,立讯精密得到了不少富士康的订单,为富士康做贴身配套服务,深谙富士康打法。2010年,立讯精密赴A股上市,当年营收10亿、利润1亿。
不过,富士康没有想到的是,曾经市值几十亿的小小帮手如今却成了2600亿元巨型航母,而且还被苹果用来对付自己。
从数据来看,立讯精密的壮大和当初富士康的路径如出一辙,即与苹果进行深度绑定。
单从其2019年的年报中就能看出,苹果已经是立讯营收不可或缺的大客户了,占比高达55%。而且甩身后的其他重要客户一条街,可以说立讯精密几乎是一心扑在苹果身上。
从其发展轨迹来看,立讯精密用几年时间就搭建了精密制造大平台,完成了“机、电、声、光”的全覆盖。被贴上“AirPods生产组装商”、“华为概念”、“5G”、“无线耳机”等等各类标签后,立讯精密股价飙涨。
但很明显,立讯精密被炒作的背后也有业绩支撑。
疫情当下,立讯精密仍能在一季度逆势实现收入1651亿元,同比增长831%;归母净利润982 亿元(之前预期指引 955-986 亿),同比增长 594%,贴在指引最上限。
同时公司预测,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有望达到21-24亿元,同比有望增加40%-60%。
反观富士康,由于其代工厂在国内、越南、美国、印度等均有分布,因此疫情在全球的波动导致开工反复。其首席财务官黄秋莲表示,公司已经大幅下调了2020年的收入预期,疫情正在损害智能手机需求,并削弱全球经济增长。
风声不断。
一向被认为苹果权威分析师的天风国际郭明錤在报告中就预判,在2021下半年或更早,苹果可能会让部分配件代工厂分担更多的制造任务,比如将较旧款的iPhone机型,交由AirPods 无线耳机和Apple Watch智能手表代工厂立讯精密去生产。
富士康要被抛弃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富士康要被抛弃了呢?其实也不尽然,毕竟一下子抽单对苹果自身也没有好处。而且对于苹果的“转向”,富士康想必也不会坐之不理。
目前外媒报道称,富士康国内代工厂均已复工,且希望第二季度表现更好,帮助苹果生产2020年款iPhone系列机型。 还有消息称,双方还在一起为iPhone 12的量产铺路。
我认为,苹果主要还是希望给富士康个下马威,而且供应商多元化确实是苹果保持谈资的策略之一。从市场捕风捉影的态度来看,其实苹果对于立讯精密投资台湾可成 科技 的要求早有源头。
有信源称,立讯精密与可成 科技 的谈判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并在近期进入了更深入的一轮谈判。一旦投资交易达成,立讯精密将获得一部分iPhone生产订单。
而且从立讯精密在互动易的回复上也能看出,对这一传闻,立讯精密并未予以否认。
而可成 科技 这家市值高达1845亿台币的代工巨头则在5月7日的公告中辟谣称,目前并未在大陆厂区与其他供应商深度合作。
是否合作或收购,尚无下文,不过市场仍然为之振奋。
今日收盘,立讯精密涨近4个点,股价接近前高。
而富士康在这样千亿巨头的威胁下,显然也不敢太过于有恃无恐。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
史喆 富士康 科技 集团首席数字官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智能维护系统中心机械工程博士,曾任北京天泽智云 科技 有限公司解决方案负责人,负责战略大客户。
2020年加入富士康,担任富士康 科技 集团首席数字官、工业互联网办公室主任,并组建工业互联网办公室,负责集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战略规划,推动灯塔工厂、数字化平台及工业互联网的落地 。
—
文 | babayage
编辑 | 笑 笑
1978年,高考恢复第二年,史喆的父亲考入了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前身西军电最重要的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无线电厂。
自史喆记事起,便熟知与通信、导航相关的技术名词。2008年高考填选志愿,虽然对火热的金融专业有一丢丢眼馋,但心水的上海财大在全陕西只招四人,“那就学工科吧,清华有点难度,就选了北航”。
这当然是自嘲的玩笑,事实证明史喆选择人生方向的眼光和运气都是上乘:本科就读于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专业 ,不仅是体制内总体单位的优先录用专业,也是华为、中兴、商飞、中车这类大型企业的关键岗位,要说美中不足就是鲜有出国机会(当时不流行出国,大家都选择读研或进入系统);可到了史喆毕业那年,又赶上GRE从纸笔转机考的变革,英语本是短板的史喆拿下了全额奖学金,自此走上了高起点、大跨步的智能制造之路。
辛辛那提, 自动化流水线屠宰业 的发源地,亨利·福特看到德国人“生猪进去,香肠出来”的生产线之后得到启发,反其道而行之,研发出“零件进去,整车出来”的 汽车 制造流水线。
在辛辛那提大学,史喆度过了整个硕士和博士生涯,他师从于世界知名的工业大数据与工业智能专家李杰教授,而李杰教授的老师,便是举世闻名的“2毫米工程”发起人:密歇根大学吴贤铭教授。
Tips·2毫米工程
全球 汽车 制造业公认的车身质量控制模式,涉及薄板件冲压成形、自动装配线、焊接、检测等技术,包括对车身尺寸“全方位检测”、“数据分析”、“实时改进”等分系统,是否应用“2毫米工程”被认为是 汽车 企业在车身尺寸控制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衡量标准。
辛辛那提大学的独特传统:Co-op带薪实习项目,让史喆在读博士期间就得到了在顶级企业工业项目实践的机会,一年级暑假他被派到远在Austin的美国国家仪器(NI)总部实习,承担当时很重要的某对外项目,二年级时又得到了在伊顿电气和Alstom实习工作的宝贵机遇,“最有趣的还是与阿尔斯通合作,项目启动的时候帮助阿尔斯通的高铁做检测系统,就在合作期间《美国陷阱》(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中的事情发生了,等到最终集成的时候合作方已经成为了GE。”身处其中的史喆倒是没感到巨大波折,“就是接收方邮箱变了而已。”
2016年,工业互联网——或者叫信息物理系统、工业大数据——在国内风声渐起,史喆感受到一个 历史 级的机遇摆在眼前,毅然决定在博士毕业之前便回国发展。
史喆本没有创业的计划,归国只是参与国内相关科研项目。可在与信软司合作编写了《信息物理系统白皮书》之后,大家一合计,以校企合作的框架无法真正解决甲方企业痛点,“既然信息物理系统的框架已经确定,还不如我们自己去做应用和服务”。2016年,服务于央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天泽智云正式创立,提供工业智能全套解决方案及服务。团队阵容堪称豪华,来自IBM的企业服务团队负责架构,脱胎于美国国家仪器的测试团队负责边缘计算硬件。创建以来,无论资本市场升温或骤冷,坐拥“精兵强将+主干赛道+头部客户资源”的天泽智云,始终是投资人追捧的宠儿。
可即便有着天纵之资,创业该趟的坑,还是要趟上一遍。
科创人:在乙方团队负责BD和大客户的这些年,总结了哪些To B服务的深刻体验?
史喆: 大家都知道To B千万不要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可即便对方认可你的价值,也一定要把握对方的推进节奏,一边认可你一边拒绝你的场景可太多了:
首先,“你的能力很强,但你要做的事不是我们最着急的”,对于超大型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首先是 社会 问题,其次是组织问题,最后才是技术问题。
其次,“你的能力很强,但你能解决的问题不是我们最想解决的”,你跟对方说我们能检测出所有轴承的故障,他却只关心偷油的问题怎么能赶紧解决。
第三,“你们做的事很有价值,可它发生的时候我可能不在这了”,不多赘述。
第四,“你们能做9999件事,可跟我有关的到底是哪几个,别的我可不掏钱啊”。这是To B采购的特殊性,一个手机有多少功能是我们不用的?但大家习惯了购买价格包含了这些沉睡功能的成本。但在To B领域,只有客户能用起来的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客户只愿意为这部分价值付费。
科创人:面对有需求但没有第一时间启动的客户,To B企业能够做些什么推动事情的进展?
史喆: 有件事可能是中国To B企业必须要做的:不断进行价值布道、宣讲。中国To B团队很多都源自甲方或者大型乙方团队,对于需求点的把握没有问题, 但企业服务领域真的没有理所应当四个字 ,你要帮客户理解事情的重要性、可行性、风险和成本,帮助客户攒到足够的资源、打消内部的阻力。
有些人睡眠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身体节律和社交节律不一致,解决方案就是调整自己的作息去适应社交。To B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要适应甲方并推动甲方向你接近,两边都需要你去想办法。
科创人:To B的采购决策链条上,谁是最关键的角色,项目责任人还是拥有采购决策权的人?
史喆: 我认为是项目责任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 为所存在的问题最痛苦的那个人 。 当然这里有一个约束条件,天泽智云服务的客户对于数字化转型并没有“要不要做”这一层的顾虑,他们一定会做,只是选谁做,因此责任人的建议最重要。到了执行环节更是如此,他和你的目标一致,能够全情投入只为解决问题。
我相信随着企业服务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不仅市场规模会变大,从业者的成本也会降低,效率和服务质量更是会快速增长。打个比方,我们创业之初连专业的IoTDB都找不到,只能用MongoDB来做,现在可选的产品就很多了。
数字化转型
“工业智能化就是去除复杂过程,直接解决最终问题并带来价值的过程,其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数据和模型”,而工业智能化落地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 探索 阶段,“欧美也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我们也只能按照我们的模式摸石头过河”。
富士康,工业制造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自然也有此苦恼。自2018年起,这家全世界最大的精密制造公司愈加重视智能化升级,组建了专注工业互联网的公司工业富联(Fii),并与天泽智云针对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技术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史喆也由此开启了常驻深圳模式,代表公司入驻富士康与其共同规划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2020年,富士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制定了F20数字转型战略,并首次设立了首席数字官这一岗位,组建工业互联网办公室,负责集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战略规划,推动灯塔工厂、数字化平台及工业互联网的落地。
这一年,史喆正式加入富士康,担任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工业互联网办公室主任。
科创人:参与过高起点的乙方创业团队,又在绝对巨无霸级别的甲方企业任职,是怎样一种体验?
史喆: 你能充分的感受到当初坐在对面的那位朋友是怎么思考问题的(笑)。严肃说,不太好比较,富士康太特别了,一家40年的企业,峰值员工120多万人,眼下要做的事奠基未来5到10年的发展,占据全球精密制造业315%的份额(据IDC统计),那些物联网、产能共享、智能协同等等我们这里都有,在这里你要达成的目标是之前完全没有触碰过的: 提升 整个产业链的效能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能有一万件事要去做,每天只能从中选三件解决,每个事都要持续做对,还要跟更多的部门去协调……
所在这里要承担的责任巨大,但这种巨大本身就是意义。 与富士康合作之初,还没卸任董事长的郭台铭有一次问我工业互联网什么最重要,我说数据基础和人才基础最重要。他当即就开始大规模招募人才,开始准备集团内工业大数据分析竞赛。 这种效率和决心,让所有参与者都对达成目标有着十足的信心。
科创人:如何理解一个企业的数字化推进,能带来整个产业链的效能提升?
史喆: 所谓龙头企业,其实是一个产业链上最大程度聚合资源的主体,因此它的一举一动都将带来产业链变革。
举个例子,苹果对供应链的带动让供应链上每一家企业有了今天辉煌的业绩,甚至成为了行业龙头。当年仅仅是手机后盖从塑料材质到金属及玻璃材质这一变动,就救活了国内一大批机床厂,因为金属或者玻璃材质的后盖必须要机床切割技术,需求量一下子上去了,而在此之前国内很多机床厂的日子不太好过。这并不代表这些机床厂做得有多好,重要的是行业龙头的产品演进,带动了产业链竞争力。
国家层面也意识到了产业链竞争的重要意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特别要重视作为“链长”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链条上的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最终实现价值链的集约式、高质量发展。
科创人:身为CDO主导企业数字化进程,在您看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史喆: 确定KPI,也就是目标,定低了没有价值,定高了是“好高骛远”,所以一个刚刚好的目标是数字化转型主责人最需要费心考虑的。 此外还有两个关键要素, 首先这个目标的制定一定是多方共同参与、协商的结果,其次这个目标不能是系统建设的目标,一定是组织发展层面的目标。
此外,就是 明确中间产出 ,这又是很难的事情,它没有模板、没有标准化。这里分享一个技术模型,最底层是科学science,中间层是技术technology,上层是工程方法engineering method。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层,有一部分技术层,但最终要投入发力的,大部分是在工程方法层面,如何将IT技术与组织更好的集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中间过程可能是效率提升、人员精简、成本降低,大部分企业做到这个程度就OK了,但对于龙头企业而言,它最好能带来价值增长、效能提升,而不是单纯的成本降低。
而且,龙头企业要创造的还有 社会 价值,而不单单是企业价值。举个例子,现在全球最大的议题是ESG(环境Environmental, 社会 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如果数字化带来了企业增长,但没有在减碳、环保方面做出贡献,那也不值钱。我们也制定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认为可持续发展=EPS(earning per share)ESG。
科创人:面对海量的资源和巨大的责任,您的每个角色都意义重大,怎样能建设一套反馈决策推进情况、避免太大损失的机制?
史喆: 我觉得目前没有一个普适的方案,我们想发展,想革新,就要不停调整组织结构、用系统平台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像老中医一样号脉。 一个组织的形成经过了很长时间,每一个逻辑、每一个系统、每一件事情都有当年“它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必要性 ,所以你要把脉把好,从有限的药材里精挑细选配方、制定剂量。这些药方就是数字化,而 数字化的核心是尊重机体原本的机制同时提升号脉能力。
科创人:没有普适的方法,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通用的衡量数字化对错、优劣的标准?
史喆: 我认为是这样,因为数字化并不是今天才发生,它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影响了很多事,我们无法推断如果换条路走一遍是不是更好,而只能去确保我们选的路能够走出效果。
打个比方,手机摄像头的布局,如果乔布斯没有去世,苹果的后盖会不会是今天的设计?应当不会,可是不是减少摄像头的设计就是好的?那也不一定,从现实来说,用户需要更多的摄像头,你不能盲目定义今天的iPhone就是弯路、就是错的。
当然,数字化的优势就是高频次的迭代优化,今天我们用的很多系统,界面早就固定、甚少变化,但背后的系统依旧在不断升级、强化。从这一点上说,似乎有一个很俗但很能描述数字化的老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源康智慧农厂成立于2018年3月,深耕于深圳龙华富士康,运用富士康AR大数据及8K技术,目前是全亚洲最大的全温控制农业生产基地,在深圳实现最大日产量的植物工厂,富士康以物联网硬件整合,农业云,农业+互联网,提供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持,发展自动化室内垂直智慧水耕,在台湾打造最大的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及农业研发中心,并以成功经验对外输出;
企业文化:
整合+智慧+创新,农业是富士康『+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利用 科技 及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创新,农民丰收乐业,实现产业兴旺;
用 科技 助力农业升级,富士康智慧农业让大家“吃得放心”
郭总裁谈打造富士康智慧农业的构想二十多年过去了,在龙华园区原本隆隆作响的B9栋冲压厂内,如今仅剩下两根11米高的大柱子还立在那里。7月14日,站在B9栋二楼观光区,透过10米多高的落地窗,可见富士康源康植物工厂南一区的12层种植架上,上百种蔬菜正在发芽长大。从2017年10月到现在,从冲压厂到源康植物工厂,冲压厂度过了不平凡的9个月。这是一场 科技 的洗礼,是富士康进军智慧农业进行跨界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让人欣慰的是,在全国4万多家植物工厂中,源康植物工厂正在有序运行着。“建立一个现代化种养业基地是多年的想法,我要让富士康员工吃上放心肉、蛋和蔬菜。”打造富士康智慧农业的构想,可追溯到2002年郭台铭总裁考察河源时谈到的现代化种养业基地。16年后的今天,紧跟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热潮,富士康在智慧农业的布局已提上日程,智慧农业成了集团转型的方向之一。
种植层架上的蔬菜正在 健康 成长 14层种植架,上百种蔬菜 穿好防尘服,戴好头帽、鞋套,风淋室是进入源康植物工厂的最后一道工序。“风淋室有杀菌、除尘的作用,为了保证培育的蔬菜安全、绿色、无公害,我们必须保证零污染的工作环境。”植物工厂的技术人员王璐瑶介绍。走进源康植物工厂的工作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穿着蓝色防尘服的工作人员和几台正在运作的机器。“这是一台全自动播种机,机器左边是震种盘和吸种针,震动的频率和吸种的时间是预先设定好的。吸种完毕后会移到机器右边,由吸种针向放好的介质上播种,一次播种数量为96颗,成功率基本达到99%。”播好种的种植盘要经过压水来为种子创造生长环境,随后放入秧苗盘编号并移送至暗房进行萌发。种子露白,即破除障碍物萌发后便可搬至见苗区。“蔬菜慢慢长大,长至叶片相互遮挡的时候会移入育苗区,之后蔬菜由于汲取更多营养,需要更宽敞的生长空间,这时候需要移到栽培区。栽培区的蔬菜成熟后,就可以采摘了。”在种植区,整整齐齐的立着13座种植架,最高的一座有14层。“这只是南一区,种植区共7个区,分别为南一、南二、南三、北一、北二、北三、北四。目前南边3个区已投入使用。”负责植物工厂推广工作的余平资深专理说,“每个区都是独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目前,富士康源康植物工厂种植面积已超过23万平方米,栽培种类上百种,日产量高达25吨,是亚洲产量最高的植物工厂。这吸引了不少知名高校和企业来访参观。今年6月,正值集团三十周年庆,源康植物工厂也迎来了第一波大丰收,已完成采收京都水菜、福山莴苣、大将莴苣、芝麻叶等几十种蔬菜。“我要让富士康员工吃上放心肉、蛋和蔬菜。”从中央食堂到源康植物工厂,郭总裁一直心系员工饮食安全,希望员工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绿色、无公害,可随摘随食的植物集团产出的第一批绿色、无公害蔬菜,已通过免费试吃、赠送等多种员工福利方式,成功送达部分员工的手中。未来,富士康的每个员工都可以吃到集团种的菜。
4大核心技术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4万多家的植物工厂,但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却寥寥无几。是什么让富士康源康植物工厂日产量高达25吨,位居亚洲第一?除了规模大,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拥有的4大核心技术,即营养液的配比、人造太阳灯板、超微细气泡水、植物的莫扎特效应。与土耕不同,植物工厂采用营养液栽种培育。每种蔬菜所需的营养元素不同,营养液的成分和配比很重要。源康植物工厂的营养液中还会根据一定比例选择性添加草木灰、烟叶粉、蚵壳粉以及益生菌。“我们会根据最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按一定的比例去配制营养液,其中添加的益生菌可以保护植物,促进其营养吸收。”植物光合作用只吸收太阳散发的部分光,像红外线、紫外线等光,不仅对植物生长没有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源康植物工厂研发的“人造太阳”,更节能,它较一般常见的LED光源可节能70%以上,使用寿命可超过10年;更智能,它可以针对不同植物生长需求,过滤掉有害的、无用的光,提供最适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人造太阳光板散发的光的颜色不同,也可以亲手触摸感受温度。”植物根茎除了吸收营养,还要进行呼吸。若营养液中溶氧量不足,坏菌就会很快遍布栽培水道,造成植物根茎病变。超微细气泡水技术,可使水中富含氧气,它的气泡直径小于10-6公尺,每1ml水中有1亿颗气泡,静置可维持19小时以上。这样不仅为蔬菜的根茎提供了足够的氧气,而且抑制了根茎周围厌氧菌的生长,让蔬菜拥有活力和 健康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听古典音乐,对于增进脑内掌控记忆和学习的基因活性有所助益,科学家称之为“莫扎特效应”。“如同人和动物,植物不仅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视觉,也会有情绪,有自己偏爱的音乐。”王璐瑶介绍,“植物听到舒缓的古典音乐,会向着音乐生长,听到暴躁的摇滚音乐,就会远离音乐生长。给蔬菜听轻柔舒缓的轻音乐、古典音乐,蔬菜就会生长得很开心很愉快。”6月7日,郭总裁陪同李开复博士等参观植物工厂时提到,“未来我们要 探索 种子基因,研发自己的育种技术。”
1个智慧农业数据库 “用 科技 助力农业升级”是源康植物工厂的宗旨。如何将 科技 与农业联系起来?“将8K+5G影像大数据、 健康 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运用于蔬菜种植过程,做富士康智慧农业。”源康植物工厂以实体经济+互联网的思维推动农业生态体系建立,努力朝着自动化、无人化迈进。在种植区内,安装着数以百计的高清摄像头,它们24小时不停歇地智能监控,实时洞察着上百种蔬菜是否有异常发生。“目前,营养液的导入就是自动化控制。在种植层架的两端是营养液导入的管道,不同区域营养液的叶面高度有所不同,整座种植架24小时循环体系,为蔬菜的 健康 生长营造了完美的环境。”与传统农业靠经验耕作的方式不同,源康植物工厂每棵蔬菜从一粒种子开始,都会全程跟踪记录建立大数据库,包括生长排期,环境的温度、湿度,营养液的EC值、PH值、DO值等不同属性的参数。“每天积累起来的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到每种蔬菜最适合的生长数值,再将这些数据反馈到种植过程中,良性循环以达到预测、预防蔬菜生长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王璐瑶介绍,未来富士康智慧农业提供技术输出,赋能中小企业。富士康智慧农业数据库会为其提供关键有效的参数和有关智能计算的技术支持。将集团研发的8K影像大数据技术运用于蔬菜生长过程,是智慧农业数据库的一大亮点。用8K摄像机观察种植盘中的种子,可自动检测种子的发芽率;拍摄蔬菜叶片,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智能计算叶片的褐化面积。“蔬菜的生长过程中一直在吸收养分,运用8K影像大数据技术,在它很小的时候就能检测到是否存在不良,以便尽早摘除,节约成本。”
源康植物工厂的i3Veg餐吧 3I+B打造品牌优势 二楼观光区一隅,有一间名为“i3Veg”的高端饮食餐厅。据说不久之后,整个餐厅会引入智能餐桌,用餐的同时享用 科技 的力量。米白色的吧台上摆着几杯刚榨出来的活力蔬果汁,玻璃冷藏柜里放着几盘营养蔬果沙拉。“这是源康植物工厂打造的品牌i3Veg,爱上讲究的蔬菜。在园区D区商业街,还有一家i3Veg水吧,也很受欢迎。”心肝宝贝、活力优格、窈窕淑女、粉红豹……i3Veg餐厅的菜单上的蔬果饮品和沙拉,是营养师根据营养 健康 搭配调配而成,食材为源康植物工厂产出的新鲜蔬菜做成。“未来,这里会配备智能化餐桌和VIP室,你可以边听音乐,边点菜吃饭、视频会议。”源康植物工厂的品牌理念3I+B,即整合(Integration)智慧(Intelligence)创新(Innovation)+品牌(Brand)。3I主要围绕技术开展,让B更具有核心竞争力。除餐厅、水吧外,源康植物工厂三楼科普区,还会开展亲子教育、烹调厨艺、营养 健康 讲座等活动。“卓乐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参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有关蔬菜、 健康 类的知识,富二代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体验非常好。”园区内部是源康植物工厂推广的第一步。随后还将通过开放参观,餐厅、水吧加盟,与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平台链接,通过专家论坛、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外推广,最终实现富士康智慧农业的服务输出。
#民以食为天,先行先试深圳勇立潮头!#
3月8日,富士康股份在A股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一个3000亿级的超级巨无霸即将登陆A股。
36天!!!从递交招股书到最终过会,富士康在A股的IPO审核堪称“史上最快”。
而在此前,A股平均审核周期高达3年。
在这个注册制改革按下暂停键、IPO正值审核最严期的春天,富士康书写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一旦上市,作为创始人的郭台铭身价也将超千亿。
富士康闪电上市,赞d交锋激烈,撇开宏大叙事不表,富士康的真相却已相当令人吃惊
郭台铭是谁?
说起富士康。
先得认识郭台铭。
1950年,郭台铭出生于台北,家庭并不富裕。
作为长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郭台铭工半学的读完专科学校,就去服兵役了。
复员后,他在台湾复兴航运公司上起了班。
郭台铭并不满足于此。
1973年,郭台铭揣着母亲给他攒的10万新台币,和朋友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
当时只有70平方米和15个工人。
这就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前身。
1985年,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创立“FOXCONN”品牌,也就是富士康。
史上第一家员工百万的工业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是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
2015-2017年,富士康实现营业收入2728亿元、272713亿元和35454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1435亿元、1439亿元和1621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8579亿元、20958亿元和8514亿元。
富士康的主要客户包括 Amazon、Apple、ARRIS、Cisco、Dell、HPE、华为、联想、NetApp、Nokia、nVidia 等,皆为全球知名电子行业品牌公司。
工业流水线的鼻祖亨利福特曾说:没有人能管理100万人。
然而,早在2011年,富士康员工总数已经超过百万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家百万员工的工业企业,工业流水线登峰造极的产物。
郭台铭曾这样吐槽:“想到每天要管理一百万人就头痛”。
但还是把管理做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牛掰状态。
反应速度、效率,都不亚于小企业。
连续十几年里,富士康霸占中国出口第一(占出口总额约5%),旗下企业分居粤、鲁、豫、晋等五六个大省出口第一。
让日本人恐慌的精密制造能力
2016年,富士康作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斥资35亿美元,收购陷入困境的日本电子巨头夏普公司。
拿下了夏普,郭台铭立刻帮夏普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公司。
2016年的最后一天,郭台铭在广州砸下610亿人民币,开建105代线液晶面板工厂。
610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引进的单个最大投资项目。
按照郭台铭的构想,8K超高清精细影像液晶显示屏将会给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娱乐、医疗、社交、教育、安全等领域带来一场影像数据革命。
郭台铭宣布:“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富士康未来将以珠三角为根据地,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龙头,并打造包括工作、教育、娱乐、医疗等领域在内的智能生态系统。”
收购不到一年时间,富士康将夏普从历年亏损的深渊里,拉回盈利的轨道上。
富士康为何这么牛?全球40%的消费电子产品,富士康造。
郭台铭在一次采访中说:“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最畅销的前十个产品,有7个是富士康做。
我想大家都看到这个报道。
比如你手上这个照相机,这个伸缩镜头,就没有其他公司做得出来。
这个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
(如果有谁做得到)你告诉我,我马上把那家公司买下来。”
日本BP社曾深度研究富士康,基调是:老家的企业别自我牛逼了,有个叫富士康的赶上来了。
BP社评论:时至今日,如果还不去了解鸿海精密的实况,并研究应对之策,日本民用产品厂商恐怕将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谷歌都来买富士康的专利
富士康的知识产权部门名称是智权管理部。
旗下有500多人的团队,运营富士康数万件专利。
2013年到2014年,谷歌连续向富士康购买了通信技术、显示器、可穿戴设备的专利。
因为不买这些专利,谷歌就没法切入硬件领域。
从此有了吹牛资本?NO,早就有了。
2011年鸿海集团获美国专利量居全球第九,华为直到2014年首次进入50强榜单。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年度专利排行榜中,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华人企业。
中国大部分叱咤国内的品牌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专利授权,在国际上寸步难行,动辄被告。
今天几乎所有企业跪舔阿里腾讯的时候,能让这两家抢着合作的企业,只有富士康了。
2015年3月,郭台铭、马化腾和郑州和谐汽车共同签署“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平台”协议。
之前,富士康和腾讯已共同投资创建电动车公司FutureMobility。
2015年6月,阿里巴巴、富士康向软银旗下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SBRH分别注资145亿日元。
2015年8月,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分别以2亿美元和5亿美元入股印度电商Snapdeal,此次投资方还包括了日本软银集团。
2015年10月阿里云和富士康共同发起“淘富成真”项目,开放富士康世界级的设计、研发、专利、供应链、智造等能力,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能力,阿里电商天猫淘宝的平台能力,同时引入银杏谷资本、云锋基金、猪八戒网、洛可可等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全链路创新创业服务。
2016年8月,腾讯控股和富士康牵头参与印度通讯应用商Hike的新一轮投资。
关键是大多数合作里,富士康占主导权。
广大等着阿里腾讯勾搭的双创企业一脸干着急。
富士康想干什么?
富士康的英文名FOXCONN,是狐狸和连接器的拼接词。
这两个词是郭台铭最喜欢的东西。
它在连接,疯狂地连接。
只是这是建立在过去30年积累的洪荒之力上。
郭台铭说:“富士康一直在制造技术上创新。
我们认为将来网络、设计,将来尤其再走e-merce,或者是走上B2B的商业模式,我们在搭建一个平台,可以帮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今天怎么使用网络、怎么使用电脑,还可以给他全套的软件,他在卖他的商品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IT部门。
我们可以帮他整个的解决。
他只要把他的创意放上去,就可以很快的销售。
这些我们都已经在做。”
他想做的,可以简单形容为制造业供应链的系统开发商、集成商、渠道商。
从软银孙正义、阿里马云、腾讯马化腾这些顶尖的脑袋抢着跟富士康合作投资就能体会得出,富士康积累了多么强大的话语权。
对互联网,郭台铭认为真正的网络经济在中国还没开始,因为现在的网络经济只是年轻人在杀时间(kill time)。
“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很成功,目前算来叫做都很成功。
但在下一波真正走向剧烈的竞争,谁能胜出,其实还在未定。”
“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
过去网络在中国是机会主义者的天堂,将来应该是实力主义者的机会。
e-merce也好,云端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
这三个每个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强项。”
富士康去向何方?
富士康是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史里集约性最强、链条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成者。
上与顶级品牌商连接,下与千万中小企业连接。
郭台铭自己吐槽过苦恼:在台湾和大陆,都认为代工没前途,没有看到专利技术的有价值,认为土地等等才有价值。
而研发、申请专利、商品化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他坚持现在布局研发就是鸿海的前途。
一度有一种怀疑:富士康会离开,因为,从综合成本角度,中国已不占多少优势。
如果没有对劳动、知识、技术投入的支持,没有对实体生态的敬畏,沉迷于炒作和投机主导的泡沫经济,富士康没有理由留下。
"富士康没有走,我们选择在今年的最后一天签约最大的项目,把最好的技术落户在这里。
富士康也在转型升级,富士康不会走,会留在这里。
”郭台铭在广州项目落地后说,“从项目谈判到落户广州进行签约不到50天,可以看到 的效率和对高科技的执着。
大陆现在推动实体经济,去虚返实,软硬整合,我觉这是一个对的方向。”
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说:就制造业而言,苹果对富士康看透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任何一家企业。
如果把富士康的能力开放出来,就可以提升(中国制造)整体的创新水平。
谁是郭台铭最痛恨的敌人?答案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谁掳获了巴菲特的心,答案还是一样,王传福!「无惧」,是王传福单挑鸿海郭台铭的武器,也因此赢得巴菲特的青睐。王传福出身贫寒,一无所有,当一个人没有可失去的东西,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害怕。这样的性格,造就比亚迪事业版图快速扩张的传奇。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二日,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这个展素有「中国 科技 第一展」称号。在会展中心正前方的北门广场,鲜花和栏杆围起一大片场地,舞台中间放了一辆用布幕包裹着的 汽车 ,在大太阳底下显得有些神秘;在隐隐骚动的情绪中,群众都在等待一个人出现。一个声音像突然打亮的聚光灯,「王总来了!」他从容地,没有停下脚步多看一眼蜂拥而上的媒体们,而是径自走向这次被视为高交会「亮点中的亮点」——比亚迪油电双模电动车F3DM。打开车门,王传福毫不犹豫地坐进副驾驶座,一位助手发动车子,人群的视线就这么跟着他们,迅速地绕场两周。行进过程中,车子几乎没有发出一点噪音,现场屏息看着王传福表演,王传福脸上始终带着自信的笑容。
油电双模电动车
目前市面上的油电混合车,只能利用汽油引擎发动时,同时为电动引擎充电。比亚迪这次推出的「油电双模(Dual Model)电动车」,研发出可以直接使用家用电源为电动引擎充电的技术。只要用一般的家用插座,就可以为 汽车 电动引擎充电,大大提高便利性;而当电池没电时, 汽车 会自动转换为利用汽油引擎发动,非常实用。
这辆油电双模混合车将在今年十一月领先丰田上市,明年也将成为巴菲特波克夏股东会上的成员。王传福一手创立的比亚迪,不仅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供应商,他更一脚跨进 汽车 业,企图从电池大王变成 汽车 大王。
不过四十二岁的王传福,在台湾,这样的年纪要坐上副总的位置都不见得容易,他却已经当了十三年的总裁。
比亚迪从二次充电电池起家,四年前开始从手机电池切入手机零组件市场;至此开始,比亚迪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像鸿海,步步进逼郭台铭:鸿海自行生产所有零组件进行垂直整合,比亚迪如法炮制;鸿海切割手机业务部门富士康到香港上市,比亚迪也把手机部门分拆为比亚迪电子在香港挂牌;鸿海和富士康利用低价抢走竞争者的订单,比亚迪用更低的价格抢走富士康的订单;最后,甚至毫不客气地从富士康挖角四百名陆干,挖走富士康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移植富士康的经营模式。
几近宣战式的举动,大大惹火郭台铭,剽悍的代工皇帝张牙舞爪地对比亚迪兴讼,还提出人民币五十亿元的天价赔偿金,鸿海不时发布重大讯息更新官司进度,郭台铭也在各种场合大剌剌地表达他对比亚迪的不满和不屑。
郭台铭大概没料到,官司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他已经从单身又再婚;但更想不到的是,官司缠身的比亚迪和王传福,竟然还能得到股神巴菲特的宠爱。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透过旗下的中美能源斥资新台币七十五亿元,一口气买下比亚迪一成的股权。
早在八月底,巴菲特接受美国CNBC电台访问时就曾说,「在合适环境下,你们将会在中国看到我的大量投资。」其实,巴菲特在说这句话时,中美能源董事长大卫.索克尔早已悄悄飞到深圳比亚迪总部,王传福亲自接待这群贵客,大开从来不开放的生产线大门供他们仔细考察。比亚迪的电池和电动车技术,完全符合干净能源趋势,从来不投资「市值小」和「 科技 股」的巴菲特,这回大大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选择投资比亚迪,让熟悉巴菲特的专家们全跌破眼镜。
这位电池大王,从郭台铭最痛恨的对手,摇身一变为股神巴菲特的新宠。
身高约莫一米七,脸形和身材都很圆润,还有一双厚实的耳朵,王传福拥有中国人所谓的天生福相。只不过,这位中国的新实业家,却不是含着金汤匙出身,他曾对员工高举着双手说,「这就是我的靠山。」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王传福就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打下今天的江山。
曾经,北京城下是世界中心,如今变成世界工厂。中国 科技 业以廉价劳工和土地不断压缩成本,惟一行销全球的品牌叫做「Made in China」,品牌精神是便宜好用,这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悲歌。「技术恐惧症弥漫在中国实业界的上空。」中国媒体这么形容,为求生存,只得用更低的毛利率自相残杀。
联想和海尔,是中国 科技 业发展的样板。他们从贸易活动起家,随着企业规模变大,开始自行制造产品,拿着外国技术,靠大量生产赚到了钱,「就开始搞搞品牌。」《中国企业家》的资深编辑申音说。
但是,就有一个不迷信的人,硬是跳过贸易和制造,直接挑战远在山巅的自主技术,初生之犊,就想冲撞跨国企业用专利建构的铜墙铁壁。一九八七年,王传福考取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他的指导教授李国勋回忆,「他对专业知识抱着追究到底的精神,每次研究都弄到半夜;学习成绩很高,是很聪明的人。一毕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做研究。」当年李国勋和王传福共同实验室的镍金电池材料组装研究,正是比亚迪崛起的核心技术:电池冶金。
后来,李国勋举荐王传福到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合资企业「深圳比格公司」担任总经理,这个从学者转到商界的过程,是王传福动心创业的第一步,对于王传福来说,李国勋不仅是引他进入电池冶金领域的导航者,更是他后来创业的贵人。
然而提起这段往事,李国勋相当低调,再三强调这是王传福自己的努力,很谨慎地推辞所有「曾经协助」的字眼,「如果你一定要采访我,请先取得王传福的同意,我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李国勋的回答,留下许多想像空间。
九三年,已研发电池数十年的日本宣布不再于本土生产镍镉电池,「这机会千载难逢。」王传福想要轰轰烈烈干一场,这是他创业的起始。靠着在广州搞投资的表哥吕向阳资助人民币二百五十万元,王传福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
虽然有创业金,但后续庞大的设备投资,才是难题。没有钱、没有后台,王传福只有双手双脚和脑袋,他不断地思考,「咱们中国有什么优势?」
《经济学人》曾经探讨,如何在合适的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利用创新方法制造产品。无法确定王传福是否看过这篇文章,但他的确想出一套惊人的办法。
在比亚迪一条条六、七十公尺长的生产线上坐满了作业员,穿着绵布制服,手上都拿着一支特制的夹具;这支夹具不过几块钱,却是王传福设计来协助人手得以做到精准如机器手的辅具。还有,王传福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了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掉。一条上亿美元的标准化生产设备,硬是被王传福拆解为人力流水线,三洋一颗电池要卖十块钱,比亚迪的电池,三块钱成交。
「早期的工业革命,是因为人力太贵才发展机器;但王传福做的是现代工业革命,用人力革机器的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比亚迪董事武常歧说。
因为相信没有人比自己更懂电池,王传福让比亚迪站上全球第一大镍镉电池和第二大锂电池供应商的位置,击溃了日本长期垄断电池工业的神话。
做成了电池,王传福更加「没在怕」,想要挑战更不可能的任务——把电池技术带到 汽车 领域。王传福曾说, 汽车 已经是发展一百年的传统工业,「说穿了不过是一堆钢铁。」用经营IT产品的眼光看,王传福认为, 汽车 的引擎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发迹在深圳,但王传福却是出生在安徽无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王传福的父母便相继过世,五位姊姊先后出嫁,妹妹送人寄养,哥哥王传方休学赚钱养家;兄弟俩惟一的财产,是一家十口相依为命的茅草房。
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敢冲敢拼的性格,成为王传福事业版图快速扩张的关键。
二 三年,在大家不看好的情况下,王传福坚持购并陕西的秦川 汽车 。比亚迪 汽车 总经理夏治冰,当年第一个跳出来大力反对;在和秦川签完合约、走出会议室的那一刻,夏治冰仰头望天,脱口说出,「愿上天保佑比亚迪。」
王传福坚信,比亚迪已掌握电池技术,有足够实力造电动车。没有多久,投资法人的电话涌入王传福办公室,「你要做 汽车 ,我们就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电话那头几近喊叫的声音,就连站在王传福身边的夏治冰,都听得到。
王传福的 汽车 梦并不顺遂; 四年,在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的广场上,停着几辆比亚迪的新车。这些车子的性能还过得去,但外观实在很难让人满意,经销商们的心情,像天气一样阴沉。天空在此刻下起了雨,一位经销商向前对王传福说,「王总,这款车你们不要上市了,否则会把你们的牌子给砸了。」
这难堪的场面,并没有让王传福难过很久,反而让他更义无反顾的往前冲。他买回十几辆高级轿车:有宾士、BMW和凌志。名贵的轿车就放在工程师面前,王传福要大家把这些车拆了,从头开始了解 汽车 设计。
这些才二十多岁的年轻工程师,别说开过这种等级的车,可能连摸都没摸过,哪敢豪气地上前拆车。王传福见状,立刻拿起钥匙,在宾士车门上用力划了几道,「现在你们可以拆了。」以今年上半年来看,比亚迪一共卖出了七万二千多部车,其中F3就占了六万七千多辆。
比亚迪这个品牌,比起丰田,简直是婴儿。既然原本就没有市场,也就不怕失去市场,这让王传福可以比丰田更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入电动车的生产。
至于面对富士康的诉讼,王传福丝毫没有惧色地说,「告就告呗。」比亚迪的市值只是鸿海的零头,既然规模还没有大到有包袱,用更激烈的手段抢市场,也不会造成公司的损伤。
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有着典型的工程师性格。沉默寡言,不喜交际,对 科技 和技术有近乎偏执的热爱,这些特点,在王传福身上,都看得到。
在王传福的办公室里,堆着满满的专业技术杂志,机械类、电子电机和 汽车 类统统都有,惟一有点色彩的是一辆法拉利F1赛车模型。直到现在,王传福还是常往 汽车 设计部门跑,有时一待就是一天。
王传福有一双「奶油桂花手」,但一有机会,他还是会挽起袖子,和工程师们一起满手油污的拆解 汽车 零件。
郭台铭出身晋商的故乡——山西,而在中国 历史 上能与晋商齐名的,就是徽商,在王传福的血液里,就流着徽商的基因。贫困山区让安徽人种地无以为生,先天劣势逼得他们只有一条险峻的出路:经商;自然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使徽商在经营活动中更胜一筹。
王传福老同学,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三 一研究室主任的车小奎说,当时王传福一心研究,从未听他提过经商的想法,却显露出商业上的才能,「当时,我们晚上常出去喝酒,我的印象里,他曾经说过如果 汽车 能用电池自动发电,可以降低很多成本。我认为他是一位很有胆识、也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由此可知,王传福在担任学者时,就显露商人头脑。
徽商中,当属胡雪岩最具代表性,大清帝国只有盐商戴过红顶子,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史上仅有胡雪岩一人,「红顶商人」自此声名大噪。
王传福虽是工程师出身,却也明白政通人和的道理。他担任深圳市人大代表,和政府以及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在高交会这一天,王传福不厌其烦地向书记、秘书长介绍这辆自行研发的可充电油电双模 汽车 ,更拉着这些「领导」们亲自试乘。
讽刺的是,当王传福激动地说,这辆车将领先丰田两年,成为全球第一辆上市的油电双模 汽车 ,「而且非常环保,真正降低人类对燃料的依赖。如果深圳的上班族全部都开这辆车,深圳的空气将会多么干净。」
对不熟的人,王传福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但对自己有帮助的,王传福却总能展现热情和柔软的态度。这样的作风曾招来「现实」的批评,王传福不以为意,他是工程师,但他更是一位商人。
二年十二月,王传福曾和旗下副总一行三人,到台湾拜访郭台铭。对于郭台铭为了拿到订单可以站在客户门口,做一些很卑微的事,王传福最是敬佩;但郭台铭常是谈到一个问题就按一下电话,让守在门外的相关负责人进门汇报,汇报后还不许走,最后所有被叫进来的人都必恭必敬地靠墙一字排开。
这样的霸气让王传福觉得很不舒服。王传福更希望,能在比亚迪营造一种「家」的文化。
比亚迪 汽车 公关经理王建均说,王传福从来不给压力,「而是给一个拼命的机会。」王传福敢用二、三倍薪水挖角人才,但这些人都不是为了股票分红和高薪而来,而是因为比亚迪提供了一个让员工们参与 历史 的舞台。
王传福造就了一支万人工程师队伍,他不再只利用廉价的人力,现在更拥有相对欧美廉价的「脑力」,这是他想要从电池大王变身 汽车 大王最雄厚的资本。
一八九六年六月四日凌晨三点,亨利福特亲手制造的第一辆 汽车 终于完成,当他迫不及待地要到外头试车,但车体却比房门大得多。
亨利福特飞奔回家,取回一把斧头,举起来就向两侧的墙面劈开。早已熟睡的邻居们被砸墙的声音惊醒,看到一辆底盘安了四个自行车车轮的改装马车,用一条连结发动机和后轮的链条行进,「真是疯子。」这是当时,大家对这位美国 汽车 大王的评语。
二 八年的十一月,比亚迪领先丰田推出的可充电油电双模混合车将会上路, 九年,五十辆F3DM油电双模混合车,将会出现在波克夏的股东会上。这一刻,没有人敢再说:「王传福是疯子。」他的无惧,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市场挑战和质疑,也为比亚迪赢得了刮目相看的 历史 评价。
王传福大事纪
1966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无为县
1987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2年以26岁之龄破格担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301研究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其他企业合资成立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被指派担任总经理
1994年离开比格,决定自行创业,投入二次充电电池研发
1995年2月表哥广州融捷管理集团董事长吕向阳出资250万人民币赞助,成立比亚迪 科技 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拿下第一笔订单,台湾大霸电子舍三洋就比亚迪,比亚迪手机电池跨出第一步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近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趁势崛起。飞利浦、松下及新力向比亚迪大笔采购;用三年时间抢占全球镍镉电池市场40%的市占率
2000年拿下摩托罗拉锂电池订单2002年拿下诺基亚锂电池订单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创下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纪录
2003年首度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Forbes》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名列第13位。同年11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2003年1月23日闪电收购秦川 汽车 ,宣告比亚迪跨足 汽车 市场
2004年比亚迪推出第一款 汽车 ,未上市就夭折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再推出 汽车 F3,拿下全国产量增幅、销量增幅和国内单品中阶家庭轿车销售三冠王。
2007年6月12日富士康与母公司鸿海联合控告比亚迪促使前富士康员工泄露商业机密,索赔人民币50亿元
2007年12月比亚迪电子在香港上市
2008年9月29日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2008年10月12日亲自在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比亚迪最新的油电车双模技术,并在中外CEO论坛上发表演说
王传福语录
1 「我下半辈子就干 汽车 了。」(王传福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表示自己下半辈子最重要的事业,就是 汽车 )
2 「没有人比我更懂电池。」
3 「竞争就是这样嘛,当你要上市,对手出来给你捣点乱。」
4 「比亚迪做电动 汽车 就是要让中国三峡大坝的水都变成油,让中国所有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样蓝。」
5 「 汽车 技术的核心是发动机,比亚迪自己研制的发动机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发动机技术。」
6 「我们有10万名的 *** 作工,未来要发展到30万至40万人。这支队伍在哪一个国家都不得了,这是中国的优势。中国企业家就要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否则你谈什么核心竞争力。」
7 「(创新)这就像打仗,信念坚定就一定能赢,犹犹豫豫就会把机会耽误掉。」
8 「我看房地产这种暴利应该是暂时,不会是长期的。但是长期来看,像制造行业我们知道财富怎么积累,因为我们从制造业走过来,你只要有核心技术,利润毛利率还是很高的。」
9 「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巨大聪明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它比几百亿元的市值更可靠,不会忽高忽低。」
10 「我有3万名中国工程师,这和3万名美国工程师,成本会是一样吗?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公平。」
11 「别人做多元化,90%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比亚迪干一个成一个?因为我们过度地重视技术,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容易的事。」
官司案缠讼不止
富士康与比亚迪的官司案,始于2006年6月,富士康首先在深圳提出民事诉讼,指称比亚迪盗用商业机密。之后,中国政府展开调查,发现事态严重,提出公诉,此案变成刑事案件,富士康于是撤销民事诉讼,静待刑事审理。
由于深圳公安与检调掌握证据,因此收押许多比亚迪员工。根据熟悉法律的人士指出,中国认定公诉的门槛很严,必须握有非常有利证据,才能提起公诉,之后被告得提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无罪。因此,当深圳法院决定受理这起刑事案时,对比亚迪相对不利。
另外,富士康在香港也提出民事诉讼,指控比亚迪七项罪证,包括控告对方建立一套「极度相似」的手机生产系统。虽然比亚迪提出许多理由延后审理申请,但是八月已遭到香港法院驳回,审理法官甚至在判决书上,指名会加速审理这起案件,并绝对会给予「公理」。
截至2019年4月,富士康总裁为郭台铭。
郭台铭,祖籍晋城市南岭乡葛万村,1950年10月8日出生于台北县板桥市,毕业于台北市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台湾第一大企业鸿海精密(下属最大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
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1985年创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发展成为富士康龙华基地,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3个。
2010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团分别在深圳和昆山建成两大资讯科技工业园。郭台铭是台湾著名的企业界人士,根据《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信息,郭台铭以55亿美元的身价,在台湾富豪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扩展资料
郭台铭考虑富士康在大陆上市 未来3至5年内完成
新京报讯 (记者李媛)制造业大户富士康可能要在大陆上市。鸿海精密董事长郭台铭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鸿海精密正考虑在未来3年至5年内让其中国大陆业务部门在当地交易所上市。
郭台铭称,分拆很有可能提升庞大的大陆业务的价值。尽管鸿海精密制定了近期在印度的扩张计划,但是并不计划缩小在大陆的制造业务规模。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鸿海精密集团在大陆的业务主要是代工制造商富士康,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等3C产品的制造。资料显示,富士康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目前拥有上百万员工,2014年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35%。
关于分拆细节,郭台铭没有详细说明,富士康公司也没有给出具体回应。但是从鸿海精密集团以往的战略动作来看,分拆计划顺理成章。
鸿海精密具有庞大业务体系,是全球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等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集团,集团旗下多家公司在台湾、香港、伦敦等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14年,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鸿海精密集团将执行分权分利的方法,集团未来会走向邦联式。
郭台铭曾在2013年的股东大会上宣布过分拆业务、结构重整的决议,计划将集团的事业群升级为12个次集团,每个次集团独立扶持3~5家上市公司,希望以此实现收入的增长。
从过去的分拆进展来看,鸿海精密旗下从事芯片封装业务的讯芯科技已经于今年1月在台湾证交所挂牌上市。除此之外,鸿海精密还分拆过几项业务,包括工业主板制造商Ennoconn、乙盛精密工业(Eson Precision)、LED配件部门Advanced Optoelectronic以及触摸面板显示部门英特飞科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士康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郭台铭考虑富士康在大陆上市 未来3至5年内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