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实绝大多数互联网的技术开始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智能设备也就是——物联网领域开始拓展,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球物联网的连接数量在过去的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增速明显加快,目前市面上各类无线连接技术齐头并进,并没有谁有主导的优势,随着LPWAN技术以及5G的崛起,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将会变得更为迅猛。目前使用的物联网设备总数达到了70亿连接。
而在这当中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占比达到了多少吗?答案是超过了75%,也就是说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物联网连接应用都发生在中国,而这在世界物联网 历史 上连接数量超过非物联网设备!而且我们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5G!到今天5G其实还没有完全像大家手机当中的4G信号那样普及,但是 以物联网占比全球四分之三的基础加上领跑全球的5G通信技术,中国未来由互联网创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是爆发式的。
在数量基数上我们已经占据了优势,但是对于在物联网这块目前行业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一些涉及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使用一套“自己独家”的标准,导致了在一些领域上大家无法实现互通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消费者的体验感也停滞不前。
拿智能家居举例,国内一些不同设备制造商的设备接入不同的智能家居平台,不同平台之间协议、标准均不一致。为此设备制造商要耗费成本针对每一家平台进行适配。而不同标准的设备之间不能交互,即使目前有云端对接和语音服务融合的处理方式,依然有很多路走不通,例如近距离M2M通信、云平台之间的适配问题等。这样的问题既限制了物联网设备的发展,也阻碍了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因此,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其市场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但是大家别急,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像华为、小米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物联网界的一套标准了。近日,国内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巨头终于“强强联合”,成立了一个开放智联联盟:Open Link Association,业界称之为OLA联盟,联盟的管理人才已经吸引了像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国信通院院长刘多、倪光南院士等多位顶尖业界大佬,并且已经将属于我们自己的物联网标准初具雏形,这对于以后我国在智能物联网领域、智能一体化、互联网生活相通上的技术设备大统一将会产生里程碑式意义。
而这套联盟居然是大家熟知的“欢喜冤家”华为和小米两家公司带头制定的,小米多年来研发的IoT智能家居领域还和宜家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宜家的全系照明产品全面接入小米IoT生态,小米的IoT生态开放趋势越发明显。
然后是华为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华为HiLink将与京东小京鱼智能平台打通,实现华为的终端产品:手机,路由器,PC,穿戴式设备等将与京东全系列的智能硬件互联互通。这意味着,无论消费者购买哪一个平台的产品都能彼此兼容、比如,华为智能音箱、智能传感器可以联动采用京东协议的家居设备。
而一些国外及 科技 公司的技术产品,例如智能家居、手机控制、现代化 汽车 等等要想进入到中国庞大的市场物联网设备产品的体系当中来,可想而知肯定都需要遵守OLA联盟所制定的中国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而随着我们率先制定的物联网标准的出炉应用,凭借5G网络的绝对领先、物联网核心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庞大 科技 型公司企业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仅可以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标准的“大统一”,甚至可以引领、推动全球在物联网技术标准上的联合,推动物联网的长效发展和进步!
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加速推进,国内5G网络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物联网等产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也必将推动我国移动物联网进入一个爆炸式的发展阶段!
焦点是集成
SOA、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M2M乃至物联网等技术的焦点都是信息集成,目标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泛在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的要点是要消除“物-物相联的信息孤岛”,而SOA的目标是要消除所有的IT信息孤岛。
SOA和EAI作为重要的应用集成中间件技术,必然是物联网所依赖的重要技术之一。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独立应用系统”(Packaged Applications)和“集成应用系统”(Integrated Applications)两个主要阶段,随着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早年普遍存在的“独立应用系统”越来越少,或“被集成”为“集成应用系统”的一部分。集成应用系统和技术的发展和演变主要围绕EAI和SOA两个理念,SOA是对更早出现的EAI技术和理念的演变和提升。SaaS技术也和SOA密切相关,都强调“服务”,可以说,SaaS是SOA技术和理念的一种扩展和特有的存在形式。
EAI是一种将使用各种不同技术和平台(CORBA、NET、JavaEE、LAMP等)构建的各种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技术和方法。国外往往习惯加Enterprise(企业级)这个词,说成是“企业应用集成”,但EAI不只是面向“企业”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IBM、Oracle、微软、SAP等软件巨头都是EAI公司,早期的EAI公司还有很多,如BEA、WebMethods、SeeBeyond、TIBCO、VITRIA等等。
从架构上看,EAI主要有两种方式:Hub/Spoke和BUS。Hub/Spoke方式好比“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的构架,所有外延(Spoke)的系统都通过适配器(Adaptor)与中心枢纽(Hub)系统实现多点对一点(非P2P)连接和集成。BUS方式是一种更开放和通用的架构,使用一个统一总线,一般是MQ(Message Queue)或ESB(Enterprise Serice Bus),子系统把消息发送给总线,总线负责消息的路由,可实现P2P服务或总体应用集成。
SOA将各种应用或子系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自包含并良好定义的服务或组件(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通过把这些服务进行组装,统一注册,并在网络系统中发布,让(泛在)网络上的别的应用能够查询、发现和调用这些服务,实现应用集成或构成新的应用。SOA(包括相关的Web Service、SOAP、SCA等理念)的出现,一统了CORBA、NET、JavaEE乃至LAMP(Linux、Apache、MySQL、Perl/PHP/Python)等几大技术阵营多年来“水火不相容”的“不妥协”竞争局面, 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SOA的愿景同样是实现“无处不在”的泛在计算和服务。
业界一般认为SOA这个理念和技术比EAI晚出现,其实也不尽然,笔者记得SOA的理念早在1996年就在BEA公司内部实现TUXEDO系统的升级开发时就提出来了。从SOA概念诞生之日起,围绕SOA与EAI的重合、关联及差异所展开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顾名思义,EAI以集成应用为己任,通过接口标准化整合应用,而这恰恰也是SOA的核心任务。SOA将一些EAI功能模块进行封装,并使之标准化,以满足应用的整合、拼装和复用的需要。在Intranet(内网)、Extranet(专网)和Internet(互联网)部署环境中,独立应用一般运行在内网,EAI一般运行在专网, SOA一般运行在专网和互联网上。
SOA和EAI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EAI理念近几年提得较少,笔者在这里再重提EAI,是希望其在物联网、M2M应用中能够得以广大发扬,以MAI(M2M Application Integration)的方式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和大集成,进一步发展到以M2M as a Service(MaaS)或TaaS(Things as a Service)的基于云计算的营运方式提供大规模IOT服务。
SODA:将设备“统领”起来
笔者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中提出并强调“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中间件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指出了面向于RFID应用的RFID中间件EPCIS、Savant和Edgeware(边缘件),以及ONS、PML等标准对总体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而基于SOA技术和理念的SODA(Service Oriented Device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设备架构)的提出,包括类似的基于OSGi技术框架的ECF(Eclips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等,对物联网数据标准和中间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SODA是一个由IBM和美国Florida大学发起的倡议(Initiative)和联盟(Alliance),通过引入基于服务(SOA)的编程模型,以规范和简化智能设备(Devices)与企业应用的集成。SODA致力于充分利用嵌入式系统和IT领域已有的标准,为智能设备与SOA技术的融合提供一个标准平台。 SODA的目标是让软件开发者能够像用SOA技术实现IT业务集成那样在诸如远程医疗、军事以及RFID等物联网系统中实现与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集成。
具体来说,SODA提供标准接口,把硬件设备功能转换成与硬件无关的可调用的软件服务,实现如下目标:
1 将应用集成商与设备和传感器制造商无缝对接;
2 Integrate once, Deploy everywhere, 使用户专注于整体应用方案而不是陷于设备连接工作;
3 在应用和众多(泛在)设备协议之间建立一个通用接口和DDL(设备描述语言),形成统一数据交换标准;
4 作为一个中间件平台,为众多行业应用提供应用支持。
在SODA的系统架构中,设备集成接口定义是关键,也就是所谓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和设备描述语言(De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的定义。由于末端设备对实时性以及footprint大小要求较高,一般用REST而不是用SOAP来定义和实现Web Services接口。
目前SODA的工作基本上还处在研究阶段,中间件和数据接口标准作为物联网的关键和核心,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统一标准。SODA属于美国在开展的几个类似项目之一,欧盟已经有了基于SOA的HYDRA物联网中间件项目和EPoSS项目。中国急需参与或自己成立一个联盟,开展类似SODA这样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数据标准和中间件参考实现,这是占领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的关键之一!
联联看
烟草物联网全国布局
9月16日,全国烟草行业物联网建设规划研讨会在无锡召开。中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秦前浩、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尉彭城等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围绕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对行业物联网提出的“全面覆盖、全面感知、全程控制、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要求,对行业物联网建设规划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与会代表着重就《烟草行业物联网总体框架与卷烟物流物联网规划》(讨论稿)的六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交流,并对《规划》提出了改进完善的建议。
秦前浩在总结讲话中阐述了打造烟草行业物联网的意义,提出了深化行业物联网建设规划工作的具体思路,要求成立烟叶工商各物流环节的专业化工作小组,明确了先行试点单位、试点内容以及试点完成时间,确定了《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实现的步骤和措施。他要求各单位强化组织领导,调动和发挥力量,汇聚资源,共同推动行业物联网建设工程。
尉彭城在讲话中指出,打造中国烟草物联网,是实现“卷烟上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要多听取各方面的好经验、好建议,用创新的思路做好烟草物联网的规划工作,努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江苏烟草将在物联网规划与实施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为打造中国烟草物联网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以及无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物流中心。
中移动“宜居通”亮相通信展
物联网应用“宜居通”是中移动在“2010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展出的、中移动首个基于TD的典型物联网应用。据了解,该业务已于今年5月17日在重庆试商用,随后在北京的一些小区进行了试推广。“宜居通”作为中移动的全国一类业务,在移动内部深受重视。一方面,它是首个基于TD的物联网产品,此前中移动的物联网业务很多用的是GPRS网络;另一方面,它将TD 3G网络以及家庭内部的小型传感网络融合在了一起;再有,此前中移动的物联网业务大多都是政企行业应用,而“宜居通”则是首个面向大众的物联网产品,能将中移动的用户资源与TD业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宜居通”整合了家庭安防、智能家居和通信等各种功能。未来,用户可通过家中的TD家庭多功能信息终端和TD手机来 *** 控“宜居通”,如远程控制空调等家电,预警温度、烟雾等危险,使家中的各种设备通过传感器连成了一个小型传感网,并与TD网络进行信息交互。
据了解,“宜居通”最晚将在明年1月在全国大规模试商用,明年6月将正式商用。
为了这一产品的顺利推广,中移动专门制定了家庭场景下的传感网通信标准,目前产业链内上下游厂商针对此标准已经开发了相应的产品。
(作者系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公司CTO)周洪波
云计算的浪潮让“上云”和“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被迅速普及,许多人也认识打到数字化转型需要找合适的云服务提供商购买云的算力、存储等。不过,这只是对数字化转型最为粗浅的理解。想要实现理想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云服务提供商对细分产业的深入了解,更需要多方的深度协作,这也是腾讯云与英飞凌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楼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腾讯云与英飞凌的合作将如何推动智能楼宇的发展?
智能楼宇市场已经爆发
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楼宇的City Place于1984年在美国诞生,这座经过改造的大楼,所有空调、给排水、供配电设备、防火、保安设备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相比之下,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发展相对较晚,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
如今,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的智能楼宇迅速发展。未来,人口和 社会 结构的变化将进一步增加对智能楼宇的需求。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翻番,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到那时,给超大城市提供能源并且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都将成为关键问题。另外, 社会 的老龄化问题也需要更加智能的城市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显然,我们需要借助AI、云计算、IoT等相关技术来应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智慧城市将会成为这些技术应对未来挑战的载体,智能楼宇作为智慧城市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智能化也将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7月4日,在腾讯云与英飞凌的合作签约仪式上,英飞凌 科技 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事业部总裁Andreas Urschitz先生指出,要让楼宇和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有三个关键: 第一是要在楼宇中安装传感器,它们可以监控楼宇的温度、人流分布和其他情况;第二是这些传感器收集的所有数据要实时上传到云;第三是需要在数据收集和云计算之间有一个很好的接口或者连接点,这正是目前智能楼宇缺失的。
图 左:腾讯云副总裁万超,右:英飞凌 科技 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事业部总裁Andreas Urschitz
Andreas进一步指出,智能楼宇收集的大量数据会上传到云端,然后结合AI技术在云上进行数据分析,生成一些洞察或者是结论。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楼宇的能效,同时大大减少楼宇的运行成本,还能提高楼宇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Andreas认为,智能楼宇市场马上要进入一个很好的发展期。腾讯云副总裁万超更加乐观,他认为智能楼宇市场现在已经到了爆发的时间,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会有一个持续的提升。
巨头携手推动智能楼宇发展
智能楼宇明确的市场需求自然会吸引众众多公司进入这一市场,腾讯云和英飞凌就是其中的两大巨头。雷锋网了解到,去年9月,腾讯云发布了智慧地产解决方案,包括腾讯微瓴、腾讯数字中台、腾讯海纳。发布智慧地产解决方案的同时,腾讯云还与多家房地产领域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7月4日,英飞凌与腾讯云共同宣布将在智能楼宇领域展开合作,合力打造更加环保、更加安全的未来楼宇。
据了解,在双方的合作中,英飞凌将会提供模拟人类感官的传感器,比如智能麦克风,它就像智能的耳朵;还有气体传感器,它就像智能的鼻子;压力传感器就像智能的触觉;还有雷达或者是3D传感器,就像人类的眼睛。腾讯云将采用包括英飞凌智能筒灯等解决方案,并将英飞凌的传感器(如XENSIV雷达技术)集成至腾讯智能楼宇系统中。智能筒灯系统集成多个传感器,可以对人流量进行监控,且无需改动基础设施或室内设计。它通过使用24GHz XENSIV雷达技术,可对灯头下方的人流量进行计数。
图:智能筒灯Demo
智能筒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将会通过Welink(微瓴,腾讯自主研发的物联网 *** 作系统)上传到云,再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传回Welink,然后进一步控制相关的传感器,实现根据人流量调节照明强度,最终提升能效和便捷性,实现楼宇的智能化。
可以预见,腾讯云和英飞凌的合作将会成为智能楼宇的重要推动力。不过Andreas也表示:“未来在智能楼宇的 探索 中有两大挑战,一个是数据安全,这不仅需要英飞凌的端到端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还需要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进行加密,云端也需要安全技术保护数据不受攻击。另一个是人机交互,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语音或者手势进行人机交互,让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也是我们大量投入语音识别和手势控制的研发的重要原因。”
腾讯云和英飞凌为何牵手?
图:智能楼宇指挥中心
万超接受采访时表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都需要不同的行业的解决方案,也需要不同的工具。腾讯云更多的是希望做好连接器,希望能更好地在互联网产业端做好我们的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跟大量的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服务。”
“作为云服务提供商,不是简单的让客户够买云的算力和存储。我们经常谈到云要深入到产业里面去,所谓的深入到产业里,就是要把云的能力跟各行各业结合。比如我们和英飞凌的合作中,筒灯里面的传感器采集数据,就是通过云的能力和技术深入到了建筑产业,而不是说产业买云就好了。所以我们一直反复讲,拥抱产业互联网,不是简单地让产业把数据交到腾讯云上,还是要更多地为产业做服务,要下沉,所以我们也需要与更多的像英飞凌这样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万超同时表示。
英飞凌为什么选择直接和云服务提供商合作呢? Andreas表示:“对于英飞凌来说,了解云分析整体能做什么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生产更好的芯片,为云提供服务。通过我们与腾讯云的合作,以及在这个合作中获取的一些信息,我们可以生产更好的产品,也会有助于我们和系统集成商的合作。”
至于在与不同云服务提供商合作时主要考量的问题,Andreas指出,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不同的垂直细分领域,我们会仔细观察并且挑选在每一个垂直领域最优的合作伙伴,我们也相信腾讯云是智慧楼宇方面最优的合作伙伴。
雷锋网小结
随着人口和 社会 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多让城市的能源提供成为一大挑战,老龄化也需要城市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成为必然,市场需求巨大。楼宇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程度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我们看到众多的巨头都争相进入这一市场。腾讯云与英飞凌在智能楼宇领域的合作,既是腾讯云拥抱产业互联网,加深对细分市场了解的重要一步,也是英飞凌更好与系统集成商合作推出更好智能楼宇解决方案的基础。
1月20日,运营商 财经 网发布了《2018年通信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次报告涵盖十大板块,涉及运营商、设备商、云计算、物联网等四个行业领域,并推出了各项排名及年度榜单。
电信业务量收差显“鸿沟” 短信业务结束7年负增长
根据工信部相关部门的统计,截止2018年11月,电信用户规模已达到156亿,其中4G用户超过116亿,2G/3G清退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对于第二卡槽的争夺将是运营商的重点。
2018年1-11月,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7844亿元,同比增长1392%;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981亿元,同比增长29%。通信业依旧“双增”平稳,11个月近三倍完成工信部定调的预期目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信业务量收剪刀差已经达到48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15倍,今年手机上网流量616亿GB,同比增长20490%,呈“井喷式”发展。但在激烈价格战的背景下,这不意味着流量消费带来了通信行业的收入增加。
报告特别指出,在今年短信业务结束了7年负增长局面,1-11月短信业务量为74117亿元,实现8%的正增长。在类别上,点对点短信业务占比逐年下滑,目前占比不到20%;主要是企业短信增长,诸如服务登陆、身份验证等,成为短信业务由亏转增关键。
三大运营商改革动作频频 业务架构加速调整
在三大运营商总体营收格局上,中国移动仍然全面领跑,尤其是宽带业务成为“亮点”。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联通“混”已完成,正向“改”纵深。同时,中国联通“瘦身健体“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各级管理机构大大精简。
从整体来看,受流量漫游费取消、4G流量下调资费价格等影响,ARPU值下降不可逆,运营商增量不增收压力加剧,由此引发的“价格战”竞争也似乎难以遏制,引发业内的担心。运营商 财经 网的报告呼吁,三大运营商应尽快停止价格战,实现和谐共赢。
云市场收入规模超千亿 公有云五家份额占比近八成
报告指出,2018 年全球云计算行业持续增长,我国行业规模超千亿级,而随着2020年新增的百万上云企业,云计算市场前景更加广阔。但就目前来看,云市场规模效应凸显,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占据着709%的市场份额。
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增速将有所减缓,但随着政务、工业等传统行业的上云加快,私有云增长空间大,并且运营商在私有云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针对2018年云计算厂商的市场表现和综合实力,腾讯云、天翼云等占据公有云前列,在私有云行列中,天翼云、华为云、沃云、大云以及浪潮云排名靠前。
报告还分别对IaaS、PaaS和SaaS的市场形势进行了总结,目前云市场总体以IaaS、SaaS层为主要市场,PaaS层“腹背受敌”趋向与IaaS层融合。
此外,报告指出,自2017年至2018年获得融资的大部分云服务商主要领域在私有云,其中青云、华云、云途腾均获获10亿以上融资,而从2018年云市场发展来看,资本战、价格战、卡位战的竞争路径已经向价值战过渡。
物联网NB-IoT市场开始爆发 呈现四大趋势
就物联网前景来看,2019年可谓是关键。2019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45亿个,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60%的企业和组织应用物联网产品和方案,而2018年我国虽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尤其是工业物联网增长空间还有很大。
2018年是NB-IoT技术大火的一年,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分别开出300万片与500万片NB-IoT通信模块项目大单,加速了物联网布局。目前,三大运营商基站数过百万,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报告指出,目前物联网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市场动力加码,向规模化市场聚焦,二是物联转向智联,边缘核心成为重点,三是应用范畴扩大,向低功耗技术演进,四是马太效应增强,产业竞争进入白热化。
同时,报告还详细分析了物联网网络、平台、模组、传感器、芯片等关键环节进展情况,并对产业链企业进行了排名。在物联网芯片厂商方面,联发科、紫光展锐发展居前列。而在2018年表现优异的模组厂商中,高新兴、上海移远通信、中移物联网等位居前列。
针对2018年国内物联网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华为、中国移动、阿里巴巴、中国电信、小米、海康威视、海尔集团、中国联通等八家企业位居前列。
通信设备商巨头喜乐不均 重大事件频发
“中兴遭禁”、“大唐烽火合并为中信科”、“华为孟晚舟事件”,2018年无疑是设备商领域动荡的一年,不过也这是设备商收益颇丰的一年。报告指出,承载网带来光纤光缆、传输接入设备以及光模块海量需求,终端元器件研发、网优/测试服务等都直接受益。
报告指出,专利技术对设备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综合2018年创新研发设备厂商来看,华为、中国信科、烽火通信、普天、中天 科技 等企业名列前茅。
在营收上,2018上半年,华为上半年营收超3257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系统设备领域,中国的光纤光缆厂商成长较快,2018上半年,中天 科技 营收额最高达到157亿,亨通光电次之,通鼎互联、长飞营收较少。
但在服务器、路由器等领域,仍是外资品牌占据优势。
运营商 财经 网还总结了运营商、终端、云计算及物联网产业链各种榜单,给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 | 尼古拉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1990年,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麦迪那区买了一块地皮,开始为自己建造一幢豪宅。七年之后,这幢豪宅终于完工,盖茨为此花费了113亿美金。这其中还不包括地价。
与传统豪宅相同的是,盖茨的豪宅地域广大,景观优美,功能齐备,极尽奢华,但与此同时,它与传统豪宅之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它还是当世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典范之作。
盖茨为这套豪宅取名“未来之屋”。
这就是人工智能赋能之下的万物互联,这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联网”)。
很多人以为未来屋离我们还很远,其实未来屋早就来了。
站在2019年的时点上,很有必要地回头看看,物联网这颗潜伏多年的种子,将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
1
手环背后的蝴蝶效应:万亿级别信息产业
1982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三个懒于去买可乐的程序员聚在了一起,认真地 探索 了如何科学购买可乐。他们在可乐机里安装了微动开关,并连接到服务器上。这样,人们可以在电脑里查询可乐的数量及冷热。
这台可乐机叫做“Only”,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当时唯一物联网设备。随后一系列的物联网设备开始诞生。
那么,何谓物联网?
与互联网把人连接起来不同,物联网是把万事万物连接在一起。物体通过传感器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产生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互,交织在同一张网络上, 最终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并进行无所不在的计算; 而数据连接成巨大的神经网络,可以自动产生决策。
以时下流行的小米智能手环为例,只要戴着这个轻巧的小东西,它就可以记录你的运动量,监测你的睡眠质量。你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走路和跑步的效果,及时调整健身计划,还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 健康 状况。
物联网是智慧世界最后一张拼图。 高效、精准、解放人力,这是物联网的关键词, 而物联网背后大数据的积累,则是新的生产资料。 物联网之上,无数从未被搜集统计的信息被数据化,万物信息上传到云端,成为数字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环。
你身上带上的小小的手环,可能成为你的生命系统重要的监护人。 物联网这只蝴蝶,扇动几次翅膀,足可引起中国大地上的一场龙卷风。
互联网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物联网的世界正在到来。
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这一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地球上人口的数量。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 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并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
米家会是“未来之家”?
GSMA智库预计,从2017年到2025年,产业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47倍的增长,达到138亿产业物联网连接;2017年到2025年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25倍的增长,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将会有18亿消费物联网链接。 互联网在枯竭,而物联网将成为推动 科技 市场增长的最大风口。
从物联网连接的渗透率来看,渗透率最高有智能计量、车联网、智能家居和安防。在这些领域的数据最有可能率先实现闭环,最先落地。
尤其智能家居。它是2019年物联网最大的变化的领域,以超预期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StrategyAnalytics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数量为164亿户,市场规模为84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智能家居数量预计将达到293亿户,年消费额将达1550亿美元;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908亿元,预计2017-2021年GAGR为4812%。
目前,“未来之家”的中国市场,已经突破了千亿体量。但是,“未来之家”究竟局里我们还有多远呢?
答案是,近在咫尺。
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大大加速了未来之家的落地。近年来,NB-IoT技术的普及,能解决能耗、覆盖率与成本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满足地下管网、室内及偏远地区监测邓物联网需求,而5G的落地更是大大加快了物联网的进程——它能使网络时延降至1ms、速度高达20Gbps、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00万终端,更能解决高要求的物联网需求。智能家居一触即发,巨头们早早布局,加码抢滩。 “未来之家”最可能先将由谁来实现?
美国有谷歌、苹果、亚马逊,而中国有小米 。
目前,全世界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第一是小米,占全球市场份额19%,第二、第三、第四是世界级巨头——亚马逊(12%)、苹果(1%)、谷歌(09%)。超乎想象地,小米超越了BAT巨头,也超越了美国巨头,成为全球第一。
小米在物联网基础之上,衍生出了“米家”,空调、电视、扫地机器人、电饭煲、洗衣机、智能门锁等都可以链接到米家上,实现语音智能 *** 控。可以说,进入米家,就是进入当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屋了,而目前小米开发的米家APP上,月活用户不断增长,已经突破了260万,单纯非小米手机的米家APP用户就超过了50%。
自1990年比尔盖茨开始建造未来屋以来,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诞生,但几十年来智能家居一直离普通人非常遥远,这其中的推广之难显而易见。
那么,小米IoT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3
小米提前布局的IoT生态链
智能家具有三大痛点:第一、商业通道的封闭性,非智能化的家居产品不能接入平台;第二、技术上没有打通,不同设备有不同的生产商,彼此不能互相连接,前两点都妨碍了智能家居间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第三个痛点是成本高,质量差,性价比低,导致渗透增长率低下。
小米打造了庞大的产品线,构建了小米之家IoT生态链,IoT产业自此迎来转机。 今天,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智能硬件平台,没有之一。
小米对家居物联网关键领域都进行了卡位。2014年,小米推出智能手环开始,陆续推出空气净化器、路由器、净水器、电饭煲、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电动滑板车、声波电动牙刷、小爱音箱、蓝牙温湿度器、智能闹钟、行车记录仪。各项产品接入IoT生态链,能实现统一控制,互相协同,打造智能家具场景。
图:小米部分产品一览
此外,小米研发并生产了智能的互联互通的模组。 虽然产品不是同一个公司做的,但是只要用了小米的模组,不同设备就能互相连通。 这能帮助更多的产品接入到小米IoT生态链中。 例如,小米已经和宜家达成合作。宜家所有的全系智能照明产品,统统能通过ZigBee协议接入小米IoT生态链中。用户可以通过小爱同学和其他入口等控制宜家相关产品,并与小米其他IoT智能设备互联互通。除了宜家,小米还在全季上海虹桥中心酒店,与全季共同开发了智慧酒店系统;与”车和家“一起打造小爱同学车载解决方案。爱空间则推出了智能家居安装服务小米智能照明家装套餐。小米生态链渐趋完整。
第三点是小米一直坚持极致高效为根基的“性价比”路线。 这得益于过去的沉淀。小米一贯坚持高性价比路线,建立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而小米有一个以“米粉”为核心的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产品能快速规模化生产,把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图:小米家居保持极高性价比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产品的“专注”,保证了质量。小米产品这么多,但是只有手机、电视和路由器是小米生产的,其他的产品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孵化出不同的产品。小米直接在市场“抢”在细分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合作,每个公司都是专注在各自领域沉淀多年的企业, “专注性”保证了了米家的智能化设备保持高效和稳定。
2019年Q1,小米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171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70%。高连接数使得产品保持高速迭代,IoT开发者平台全生态已经建雏形。
4
IoT的未来谁主沉浮,小米会一直领先?
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观,国内各领域巨头陆续布局。BAT等互联网巨头基于自身云计算优势,主要布局B端大型客户,只有阿里在C端消费级IoT相对成熟。而智能设备供应商中,华为、小米起步较早,通过打造自身设备连接平台,构建消费级IoT平台;OV在消费级IoT的布局尚未成形。
而阿里、小米、华为三者模式看似类似,但是细看大有不同:
从控制中心来看,小米、阿里起步较早,布局较全面。小米的小爱同学和阿里云的天猫精灵起步相近,华为起步较晚。
但从种类看,小米和华为控制中心布局较全,华小米和华为在手机端优势明显,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比小米的高,但是小米的手机IoT配套显然比华为齐全。除了智能音箱和智能音箱外,小米还有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环等作为入口。
云计算方面,阿里无疑拥有最强的云计算能力。华为云整体优势大于小米,但是优势主要针对B端,在整体的应用层面,并不一定比小米突出。
IoT平台方面,阿里平台视之为物联网重点,因此阿里的平台搭建最成熟;小米次之,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平台搭建不如前两者。
每个部分强弱不同,和各巨头发展的重点不同有关。阿里重点在于应用管理平台搭建和数据处理,华为凭借着海量连接以及NB-IoT技术,重点做底层的设备连接平台。而小米注重智能家居的整体生态。
而从C端物联网的流量分布来看,小米遥遥领先。全世界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第一是小米,占全球市场份额19%。小米名符其实地超越了BAT巨头,也超越了美国巨头,成为全球第一。
也就是从目前布局来讲,小米遥遥领先。
为什么是小米?而这样的成功有没有护城河呢?
首先,流量是物联网竞争的关键,能帮助小米避开BAT的流量垄断,小米手机+其他控制入口+智能赢家设备+IoT平台,构成了完整的闭环,自成护城河,而不需要导入BAT的流量。
随着生态链的完整,IoT业务开始呈现规模效应,在2019年Q1,IoT版块财务数据亮眼。2019年Q1,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部分营收达人民币120亿元,同比增565%。小米AIoT特征显著,呈现爆发式增长,反映出小米的AIoT领先优势。并且,AIoT业务已经开始兑现收入,未来预计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年手机出诞生,人们只视之为可携带的通话工具,认为取代PC是痴人说梦;而未来屋的幻想的提出,当时也被无数人认为是幻想。而现在,小米经过了多年布局,梦想中的“未来之屋”真的要来了。
雷军在2019年之初再次喊出了,小米要全面AllinIoT,未来五年持续投入高达100亿,抓住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的新风口。这是对业务战略重点布局方向的清晰界定,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建立深厚基础,迎接5G、人工智能及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周期。
小米的未来是什么?
小米的未来依然只会是小米,是AIoT最终及最初的幻想。
参考及引用:
[1]丛林基于技术、应用、市场三个层面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
[2]苏 美文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3]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4]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M],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中信出版社
[5]从亚马逊飞轮看小米的护城河[R],西南证券
[6]小米纪录片,一团火
[7]以硬件为入口逐步推进互联网变现的 科技 巨头[R],光大证券
[8]从亚马逊飞轮看小米的护城河[R],西南证券
[9]雷军致投资人公开信
[10]访谈,王自如对话小米副总裁
[11]虎嗅:小米生态链的未来在哪里[Z],江浩Corli
智慧医疗投资迎黄金时代 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撑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科技巨头布局智慧医疗的创新点,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医院”概念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再度提升了智慧医疗的热度。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智慧医疗能够显著提升医疗效率、挖掘基层医疗设施潜力,因而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十年,医疗健康行业的创业投资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智慧医疗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将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并实现良性互动,以保证人们及时获得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医疗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整理显示,2016-2018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约60%,至2018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如远端监测、诊断设备、生活辅助、生理数据监测等,有望达290亿美元。2016年我国智慧医疗投资规模将近500亿元,到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投资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智慧医疗的广阔前景吸引以BAT为首的企业的积极布局。腾讯、丁香园、众安保险三方合作打造的互联网医疗生态链已现雏形,目前新三板公司也早已开始布局智慧医疗,多家公司主业涉及智慧医疗领域,包括宁远科技、道拓医药等互联网医疗公司,以及远图互联、鑫亿软件等主营产品为医疗信息化软件的公司。
然而,当下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中,各个环节均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医疗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医疗资源的效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通过机器、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的优势来帮助医生解决难题,成为了如今智慧医疗的建设难点。随着“智慧城市”、“健康中国”政府规划的政策落实,“大健康”时代拉开帷幕,智慧医疗的市场空间正在全面打开。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智慧医疗的核心,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从而建立起实时、准确、高效的医疗控制和管理系统。
随着智慧医疗在企业管理中重要地位的不断凸显,以及我国“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智慧医疗的研究将形成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新天地。
目前,医疗物联网发展日趋成熟,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不过我国智慧医疗要想实现更快发展,还要在医疗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处理、分析等方面寻求突破。
观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物联网终端连接数”,从连接数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截止至到2017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达到了1535亿个,相比2016年增长了698%。初步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突破20亿个,在2019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3125亿个,同比增长3852%。并预测在2020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到40亿个,相比2017年增长约160%,而且这还是产业视角的保守估计,从物联网的连接构成看,目前应用最多三个方向为智能硬件、智能家电和智能计量,细分行业中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的发展最快,这一切应该与巨头的推动有关。
5G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物联网时代
从中国高层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近期最受舆论关注的概念之一莫过于“新基建”。其中,5G被多次提及,成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作为颠覆性技术,5G的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融合各行各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他表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应加快推动布局,抓智能化转型机遇。
物联网行业就业前景怎样
根据报告,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采取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其他地区逐步跟进的方法来推动发展。因此,物联网安装调试人员的就业以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无锡、杭州等试点地区为主。随着产业发展,尤其是5G技术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二三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试点规划,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企业的频频布局,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调查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人才需求量近500万人。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