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如下:
1、亚马逊是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国外知名度较高,买家和卖家的比例大。
2、亚马逊相对国内淘宝入驻门槛高,监管严格,严禁刷单等不良 *** 作。
3、亚马逊重商品不重店铺,所以新店也不用担心流量的问题。
4、国外的收入和消费习惯和国内不同,以及汇率差,使得单件产品利润高。
5、亚马逊都是邮件往来,不需要专门的客服,没有及时的沟通工具,所以单人可 *** 作,轻松又自在。
本质上就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对自己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亚马逊做的是B2C,意思是企业对消费者,他们搭建一个平台然后让商家和消费者自由交易,相当于中介的工作。而阿里则做的是B2B,意思是企业对企业,也是搭建一个平台,但是是服务于企业之间,促进企业间的合作、磋商和交易的。
其实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同为阿里系的淘宝天猫的性质就和亚马逊差不了多少了,要比较的话也就是,亚马逊相当于是一家超市,而淘宝相当于是一家菜市场。
因为我们可以从马云的话里看出,阿里对于整个在线交易,干涉是不多的,没有自主产品,物流还被外包,阿里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到了为卖家提供服务方面,所以他们有一套独有的生态系统。
而亚马逊做的事情就很杂,既有自己的产品(Kindle),还有专属物流,也就是在自己的平台里给第三方卖家留了一席之地,角色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京东。
所以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阿里系与亚马逊相比较,都有一定的不同点。想当初大家都对马云自建一体的道路产生了质疑,认为不复制亚马逊和eBay就是离经叛道。如今结果如何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只能说“世界上可不止一条成功的道路”。
入驻门槛更高
两个平台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沃尔玛平台入驻门槛更高。卖家必须被邀请,才能在沃尔玛平台销售产品,这可能需要2-4个星期。也许会让很多卖家失望,但它实际上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因为沃尔玛希望更多在亚马逊和eBay上拥有良好声誉的卖家入驻平台。卖家的订单缺陷率须低于1%,且卖家反馈良好。
竞争不激烈
由于入驻门槛限制,沃尔玛平台上的竞争并不很激烈,这意味着进入平台的卖家将有很大的机会脱颖而出。据估计,沃尔玛有大约1000个第三方卖家,每月增加数百个新卖家。与亚马逊的200万第三方卖家相比,几乎等于沧海一粟。卖家越少,赢得Buy Box的机会也就越大。目前,沃尔玛Buy Box是基于谁以最低的价格销售产品;而亚马逊的Buy Box则综合考量卖方的绩效、价格、销量、订单履行状况、以及订单缺陷率等一系列因素。沃尔玛Buy Box以后是否会变得更复杂?这很难说。但沃尔玛希望购物者在这个平台享受绝对的低价。
更少的产品选项
相比起亚马逊庞大的26亿库存产品,沃尔玛目前的库存产品仅1000万件,每月新增100万。不难看出为什么亚马逊被称为“万货商店”。但是卖家和购物者不应该因为当前的产品量而忽视沃尔玛。产品少意味着沃尔玛有足够的空间成长。沃尔玛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不要忘记,沃尔玛最近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电商初创公司Jetcom。因此,沃尔玛未来在电商方面还将取得多少成就,值得卖家进一步关注。
沃尔玛物流(FBW)
与亚马逊物流(Fulfillment by Amazon)类似,沃尔玛正在采用类似的流程来为客户挑选、包装和配送产品。FBA和FBW的主要区别是沃尔玛有多种方式来履行订单。沃尔玛可以通过“配送中心、超市分销中心、4500个商店和公司的世界级运输车队来运送在线订单。”亚马逊履行订单,则是通过旗下配送中心、MFN自发货中心和Seller-Fulfilled Prime这三种方式。沃尔玛正在利用其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来满足其购物者的需求。它可能不像亚马逊那样完美,但也无法抹煞沃尔玛取悦客户的能力。
前段时间研究物联网,我发现亚马逊云科技的物联网技术还挺厉害的。Amazon IoT Analytics是一项完全托管的服务初心,它可以轻松地运行和实施大量IoT数据的复杂分析,而不必担心构建IoT分析平台通常所需的成本和复杂性。我印象比较深的案例是,可以使用这项服务更好地预测相关货运车辆上的加热和冷却系统何时会出现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维修,以防止装运损失。
亚马逊:做 游戏 的“定义者”,而不仅仅是“玩家”
文/王子威@零售威观察
在商场中,比对手玩得更好确实可以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可是如果你能改变规则,让竞争对手和你在你的世界中玩,那就真的是赢家了。
2005年,亚马逊在投行的一片嘲讽中“大张旗鼓地”改变了 游戏 规则——它推出了Amazon Prime,并提出了“2日免费送达”这个明显不知天高地厚的“提议”。很多年以后,其他零售商才意识到“灾难来临”,开始应对这场来自付费会员体系的浪潮,而亚马逊也在这期间成为北美最大的电商,并跻身全球最大电商市场的行列当中。
于此同时,两日免费送达,也成了整个零售行业的“新标准”。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传统零售商也迎头追击,在电商、全渠道等领域投入巨资,希望能挑战Amazon Prime的地位。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亚马逊的两大死敌,沃尔玛(Walmart)和塔吉特超市(Target)。
2016年,沃尔玛以33亿美元收购了电商平台Jetcom,并将其首席执行官Marc Lore收入麾下,在电商和物流领域进行转型,目前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
尽管这些投资在短期内可能带来利润的降低,不过长期看是值得的,在今年2季度,沃尔玛美国的同比销售增长28%,电商业务的营收增长37%。
通过Cartwheel这个APP,塔吉特早已经开始将消费者的店内体验实现数字化了,后来这个APP也成为了塔吉特的官方APP,为消费者提供无缝的全渠道体验。
2017年12月,塔吉特收购了Shipt,这给塔吉特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让塔吉特的购物体验再上一层楼。
塔吉特在2019年的一些亮点还包括:
从今年的2季报看,塔吉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同比销售增长34%,电商渠道的销售也增加34%。
有趣的是,亚马逊没对此做出任何回应,而是继续加快自己的步伐,因为在亚马逊的眼中,各大竞争对手更像是在应对亚马逊从2005年就开始干的事儿。
近几年来,一直微利的亚马逊终于产生了漂亮的利润数据,这可以说是2005年开启“第二曲线”之后取得成功的标志,于是亚马逊似乎又打算开启新一个“第二曲线”了,因为它又开始把利润丢到各类新项目进行测试、调整和迭代,以撬动下一个飞轮增长周期——换句话说,亚马逊又打算再定义一次 游戏 规则了。
以下这些就是亚马逊开始投资的领域了:
免费一日送达与加速同日送达
亚马逊宣布对超过1000万种商品实现全美免费1日送达,并在部分大都市实现300万种商品的同日送达——这一切,亚马逊已经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等方式“通电全美”了。
亚马逊已经把大部分的利润都再投资到了中程(Middle-Mile)和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造、合作、收购上,以扩大其规模、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附加品和“Prime独享产品”消失
亚马逊曾经搞出很多价格低廉、利润极低的“附加品(Add-On)”,这样,消费者不得不为了这些产品而买一大堆其他的,以凑出25美元的最低消费;同时,亚马逊还有不少仅供Prime会员购买的“Prime独享产品”。这些本身都是为利润服务的套路。
然而,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随着亚马逊重新定义自己的增长模型,以与沃尔玛、塔吉特们PK,此类产品几乎完全消失了。
Prime Pantry成为Prime服务的附加价值
本身,亚马逊在Prime服务之外,还有一个Prime Pantry服务,其本质是扩大低价、小包装食品和快消品的种类,并鼓励消费者大批量购买。对于所有Prime会员来说,每月可以额外支付5美元来获得Prime Pantry的免费配送。
现在,Prime Pantry被免费整合进了Prime服务当中,只要求单笔订单大于35美元就可以免费配送,并且当消费者大批量购买时就给与更大折扣(例如买15件,则额外减15美元等),通过低障碍、少摩擦的方式来提升消费者购物篮中商品数量,进而从消费者的钱包中抢占更多份额。
注意力之战
据Reelgood在2019年最新的一项研究,Prime Video在可观看和节目数量以及高质量的数量上超过了它的竞争对手Netflix和Hulu——亚马逊目前只是在高质量节目的数量上落后。
简化退货政策
根据Avionos在2019年的消费者调查,50%的受访者将“简单的退货政策”视为一个积极的体验。于是,亚马逊就改进了自己的退货政策,在亚马逊书店(Amazon Books)、四星店(Amazon 4-Star)、全食超市(Whole Foods)、科尔氏百货(Kohl's)和UPS店中提供“免费的无箱退货”(在其他的地方也可以免费退货,但是需要带着箱子)。
生鲜杂货配送
尽管亚马逊生鲜(Amazon Fresh)的扩张已经落后于Prime Now服务(目前覆盖超过88个城市),但是它的扩张依然在继续。亚马逊正在美国推进一项新的计划,旨在于开设新的连锁杂货店,目前已经在洛杉矶签署了多份租约,并计划在中期将业务扩展到其他大都市。
亚马逊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生鲜杂货领域,未来将基于既有的基础设施来加速扩张。
亚马逊正在通过所有这些领域的再投资来巩固自己的生态体系,并推动下一个飞轮的旋转,未来亚马逊可能还会在更多领域改变 游戏 规则——比如亚马逊已经在医保、药品领域投资了。
没有人能免于颠覆性的变革,但是如果这个变革来自内部,就会好很多:在过去的15年时光里,亚马逊一直在玩一场长线的 游戏 ,并且设计了这场 游戏 的规则。
正如今年的3季度财报,亚马逊的利润出现下跌,本质上是因为1日免费送达业务鲸吞了利润,但是谁又能知道,5年以后,免费1日送达会不会成为行业的新标准呢?
“
可以的,他家的IoT Events技术能带来很多便利。生产商能够跨设备识别事件,快速解决问题并赢得客户信任,对未来的设计需求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借助IoT Events,用户可以为每个设备模型定义事件检测器,添加传入的遥测数据和条件逻辑来定义和检测事件,以及定义对这些事件的响应。每当有新产品上线时,IoT Events就会为该设备启动事件检测器的新实例。IoT Events使用该设备模型持续检测数百万客户的事件,并迅速做出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