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政府采购服务中心中采购业务 *** 作规程基本概况:
中心各部室:
为规范中心业务 *** 作流程,使部室间能够各司其责、相互制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吕梁市市本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特制定本 *** 作规程。
一、政府采购业务受理
受理部室为综合部。各单位持《政府采购计划表》及《政府采购方式审批表》委托中心采购时,首先到综合部备案登记,登记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技术规格、采购方式、资金来源、资金预算、采购单位、联系人、、委托时间等。
综合部于项目受理当日填写采购业务审阅卡,提交中心领导审阅。中心领导审阅完毕综合部应及时将领导批示随受理文件转相关业务部室办理。
二、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综合部将中心领导审阅文卡及受理资料转相关部室。相关部室收到综合部转来的采购文件后要及时审核采购人提交的采购计划表和采购方式审批表是否完备,同时进行商情调查(包括:市场行情、货源情况、项目技术等)。并在受理当日与采购人联系,核实项目技术参数、商务要求(包括:采购数量、计划使用时间、供货地点、资金落实情况、付款方式与其它要求等),与采购人协商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提出拟实行的采购方式提请中心领导审签。
三、编制招标(采购)文件
各部室在与采购单位签订完委托协议后,于3个工作日内编制出招标或询价(采购)文件,经中心领导审阅并征求采购单位无异议后报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备案。征求采购单位意见包括:公告时间、开标时间、采购项目技术要求等。
四、发布信息公告
各业务部室在招标(采购)文件审定后当日草拟采购公告,报中心领导审签后转采购三部,采购三部在收到承办部室转来的采购公告后,当日内在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公告。
五、招标(采购)文件发售、供应商资格预审
属招标(采购)项目,各业务部室负责对报名供应商进行资格预审,并填写资格预审表,资格预审合格后,财务室凭业务部室出具的告知单收取招标文件工本费,业务部室凭财务室出具的收据发售招标(采购)文件。
六、评标人员的组成
在未建立政府采购专家库前暂由市人大、市财政局相关科室、政府采购办、市审计局、采购单位代表(2---3人)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监督单位为市纪监委综合监察室。
七、采购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
各业务部室组织对既定招标项目的开标工作(包括:接收招标文件、组织开标、唱标、评标的具体工作等)。采购三部做好签到、开标、评标记录。综合部负责开标前会场的布置,通知评标人员及发放评标补助等。
八、中标通知及公告
各业务部室于评标结束后草拟中标通知书,报中心领导审阅,中标通知书于招标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通知中标供应商;采购三部于招标结束后编制中标公告,报中心领导审阅后,三个工作日内在指定的媒体上公告。
九、政府采购合同签订与备案
采购结束后,各业务部室将此次招标文件、供应商投标文件、评标人员签字表、中标通知书等相关资料转采购三部,采购三部按中标通知书及《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事项审核卡》及时组织供需双方签订合同,合同履行完毕后将采购方式、采购结果报综合部。
十、采购项目验收
由采购三部会同承办部室、采购建筑单位根据投标文件所列事项、合同补充内容,对所采购货物进行验收,并要求采购单位填写《政府采购验收报告》表;验收报告由中心出具,采购人、供应商、中心三方签章(由采购单位组织验收的要注明“由采购单位自行验收”字样)。
十一、采购项目归档
采购三部负责项目档案整理归档工作。采购项目自签订政府采购委托代理协议之日起建立项目归档,项目实施完毕,采购三部进行统计分析,按月累计汇总,报出统计报表和分析资料。
吕梁市政府采购服务中心网站:>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2000米。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43'—38°43'和东经110°22'—112°19'之间。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年平均气温89℃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517——28717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33——178天。全市东西宽约14216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人口35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4%。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 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吕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历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2004年7月撤消地区设立地级吕梁市。全市辖一区,即离石区;二市,分别是汾阳市、孝义市;十县,分别是交城、文水、中阳、柳林、交口、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石楼。148个乡镇(81镇67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 离石区是吕梁市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吕梁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蕴藏着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三晋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沿革 吕梁地区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蔺、皋狼、中阳、离石、土军、隰成、临水为西河郡辖县;蒲子县为平阳郡辖县。王莽代汉后,兹氏县改兹同,大陵县改大宁,平陶县改多穰,临水县改监水。东汉始立后各县遂复旧名。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离石、蔺、皋狼、临水、中阳、平周为西河郡辖县;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蒲子县属河东郡。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同年,临水县并入离石。中平年间美稷县“南徒于兹氏县界,寻废”。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内附”, 左部居于兹氏,中部居于大陵。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治兹氏县,辖离石、中阳等县;大陵、平陶二县仍属太原郡,蒲子县仍为平阳郡辖县。 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镇下设岭东、岭西二县,平陶县移出区境,大陵县改受阳。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废蒲子县,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县属西河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受阳县仍属太原郡,离石境域仍设离石镇。 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南朔州系由汾州改称,治所仍设隰城,西河郡隶属之。离石镇改怀政郡,辖县有昌化、良泉等县,蔚汾县属神武郡,受阳县属太原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后因裁郡改属怀政郡。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 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离石、修化(窟胡县改)、太和(乌突县改)、平夷、定胡(即今柳林县孟门镇)、宁乡等县属离石郡,西河郡辖县有隰城、永安二县,受阳县仍属太原郡,岚城县属楼烦郡,石楼县属龙泉郡。 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西河(隰城县改)、孝义(永安县改)二县属汾州,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属石州,宜芳、合河二县属岚州;石楼、温泉二县属隰州,交城、文水二县属并州(太原府)。 五代时期,吕梁境域内所属未变。 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离石、平夷、方山为石州辖县。西河、孝义为汾州辖县;宜芳、合河为岚州辖县;石楼、温泉为隰州辖县;定胡、临泉为晋宁军辖县;交城、文水二县为太原府辖县。 金代,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 (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0年1月中旬,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石安(今孟门镇石安村) 成立,首任县长梁延檀。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1951年3月27日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1952年7月1日,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1954年7月1日,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人吕梁县。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年汾阳撤县建市。 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吕梁市。
行政区划
全市现辖1区10县,受省政府委托,代管两个省辖县级市。总人口3727057人,国土面积达21095平方公里。(2006年数据) 吕梁市 面积21143平方千米,人口350万(2003年)。吕梁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离石区 面积1323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033000。区人民政府驻交通路。 孝义市 面积 948平方千米,人口43万。邮政编码032300。(山西省计划外单列市) 汾阳市 面积1176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032200。(山西省计划外单列市)山西省并没有计划单列市。 文水县 面积1064平方千米,人口42万。邮政编码032100。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中阳县 面积1441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033400。县人民政府驻宁兴镇。 兴 县 面积3167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033600。县人民政府驻蔚汾镇。 临 县 面积2979平方千米,人口58万。邮政编码033200。县人民政府驻临泉镇。 方山县 面积1433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033100。县人民政府驻圪洞镇。 柳林县 面积1288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033300。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 岚 县 面积1509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033500。县人民政府驻东村镇。 交口县 面积1258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032400。县人民政府驻水头镇。 交城县 面积1821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030500。县人民政府驻天宁镇。 石楼县 面积1736平方千米,人口10万。邮政编码032500。县人民政府驻灵泉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有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布依族、黎族、羌族、藏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黎族、白族、土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0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全市现辖1区10县,受省政府委托,代管两个省辖县级市。总人口347万,面积21095平方公里。吕梁是资源富区,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矿藏有40多种,含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0%以上,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白云岩、煤气层等。其中含煤面积1146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43%,远景储量1101亿吨,探明储量404亿吨。4号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储量达62亿吨;铝矾土品位高、埋藏浅,预测储量达44亿吨,为山西之冠;铁矿石已探明储量987亿吨,占全省睥2941%。地上核桃、红枣、沙棘等经济资源得天独厚;野生动物有国家珍禽褐马鸡以及金钱豹、鹿、獐等,鸟类140多种;小杂粮品种齐全,质优量大。
自然地理
位置 吕梁市组建于2004年,辖一区十县,代管二市,总面积21095平方公里,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介于北纬36°43'—38°43'和东经110°22'—112°19'之间,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 交通 铁路 [1] 吕梁市境内有介西、太中银和孝柳等多条铁路。孝柳铁路目前没有开通客运列车,介西铁路南起介休市,北到孝义境内的阳泉曲镇,在介休与南同蒲铁路相连接,已开通每天往返于阳泉曲和省会太原之间的客运列车。列车途经孝义、介休、平遥、榆次等地,太原站的发车时间是早上7点,阳泉曲站的发车时间为下午2点,全程需要4小时40分钟。 2011年1月11日通车的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吕梁境内有交城、文水、汾阳、吕梁等站,其中吕梁站为太中银铁路第三大站,使吕梁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铁路时代,太原至吕梁路程缩短在三小时之内。 公路 307国道与209国道纵横贯穿整个吕梁市,是吕梁与外部联系的重要通道,它们和境内的九条省道、夏汾高速等组成了遍布全市的快速公路交通网络。位于市政府附近的离石汽车站是吕梁汽车客运交通的枢纽,有开往太原及周边地区的客运班车。 气候 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吕梁关帝山主峰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河一带较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 水文 (一)、水资源总量及其特点 吕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111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9亿立米。水资源总量中河川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重复量,重复量包括河川基流量4069亿立米,柳林泉年径流量123亿立米,河道渗漏、山前侧向补给地下水的地表径流0207亿立米,共计551亿立米。根据吕梁的自然社会状况,水资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非常贫乏。按1999年全区人口33454万人计算,人均占有量为433立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0%,比全省平均水平还少30立米。按1999年全区耕地878万亩计算,亩均占有量为165立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15%,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0立米。二是分布极不均匀。首先干旱年和丰水年相差悬殊很大,降雨极值比相差达593倍。其次年内分配不平衡,占有水资源总量767%的河川径流,近三分之二的量集中在汛期,且以暴涨暴落的洪水出现。再次是区域分配不均,平川区每平方公里9万立米,而山丘区每平方公里只有65万立米,占平川区的72%。三是日趋衰减。根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1997年)公布,1997年吕梁市水资源总量仅有8821亿立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成,地下水占6成。 (二)、水系 吕梁市全境均属黄河流域,以吕梁山为界,河流分为直入黄河和通过汾河流入黄河两个水系,即黄河支系和汾河支系。 1、黄河支系 黄河支系流域面积13786平方公里,河流多源出吕梁山西麓,水源多为潜层地下水涌出,水源不稳定,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并且受年度间降水量影响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其中较大的河流有: 黄河干流 自保德县而来,至兴县北会村牛家洼入境,为吕梁市与陕西省界河,经兴县、临县、柳林至石楼县后北头村出界,境内全长296公里。据吴堡水文站观察记录,年平均径流量3973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209公斤/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达268万立米/秒(1940),枯水期最小流量仅有395立米/秒(1978年)。 岚漪河 发源于岢岚县荷叶坪山马跑泉,至兴县木崖头乡青草沟村东南1公里处入吕梁境,至裴家川口汇入黄河。河道全长120公里,其中吕梁境内36公里。流域面积2167平方公里,吕梁境内为54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859%。多年平均径流量094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1170万吨,1967年实测洪峰流量2740立米/秒。该河季节性变化较强,冬季有四个月为结冰期(上年12月至下年3月)。 蔚汾河 发源于岚县野鸡山,由界河口入兴县境,至张家湾村汇入黄河。据县志载:“管涔以西至合河,皆汉汾阳县城,汾阳北山,汾水出焉”。又因河流经县南蔚山脚下,故名蔚汾河。较大的支流有南川河和交楼河。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478平方公里,河床比降973%,多年平均径流量0757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440万立方米。据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840立米/秒。该河冬季结冰,封冻期三个月,(上年12月至下年2月)。 湫水河 古称临水,亦名龙泉水、秋水。《水经注》谓之“陵水”。发源于兴县白龙山下湫水寺,流经临县湫河川至碛口镇汇入黄河。河全长122公里,流域面积198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65%,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400万吨,平水期流量11亿立米/秒,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670立米/秒。主要支沟有郝家沟、油坊沟、代坡沟、太平沟、城庄沟、榆林沟、安业沟、大峪沟、车赶沟、招贤沟等,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沟共有26条。 三川河 由北川、东川、南川河及三川河柳林段合称,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四县市,于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村汇入黄河。三川河全长168公里,河床比降414%,流域面积4161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284亿立方米(含柳林泉流量123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4070立米/秒(1966年),年平均输沙量2440万吨。其北川河为三川河正源。发源于方山县北赤坚岭,至离石县城西与东川河汇合。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1456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64%,常年清水流量约06立米/秒,年平均输沙量202万吨,年平均径流量0949亿立方米。北川河上源多为花岗岩和古老变质岩山区,降水较多,水量丰足,河谷双较开阔,宽约1000--2000米,由于河流弯曲,谷中形成了极不对称的两级阶地。东川河位于离石县东北,上源分小东川河和大东川河,在五里铺汇合,全长44公里,河床比与北川河相汇。东川河流域总面积为944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804万吨,年平均径流量0306亿立方米。南川河古称宁乡水,发源于中阳县刘家坪乡界牌岭,由南向北流经中阳县城、金罗等地,在离石县交口镇汇入三川河。南川河上源偏东为枝柯河,偏南为其干流。主河道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835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上游为16%,下游为10%。年平均径流量0458亿立方米。南川河流域上游为土石山区,面积为5976平方公里,植被较好,年平均输沙量246万吨,中下游为黄土丘陵区,面积238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5693万吨。三川河柳林段,一名清水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河自离石县城至交口镇间汇合而成,向西至柳林县两河口村汇入黄河。全长78公里,河床比降038%,流域面积9255平方公里,河谷宽度500--1200米,年平均径流量0236亿立方米。 屈产河 又名龙泉水,发源于石楼县东石楼山西侧。流经城关、西卫由曹家垣入柳林县,至石西乡下塌上村汇入黄河。全长749公里,流域面积120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093%,年平均流量为0342立米/秒,洪水期流量为130--240立米/秒,结冰期由上年11月开始至下年1月开始解冻。 2、汾河支系 汾河支系流域面积7309平方公里,河流源出吕梁山东麓,水源系潜水的断层水。由于水源不稳定,河流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其中主要河流有: 汾河干流 自太原市清徐县而来,文水县阎家堡村东一公里处入吕梁境,为吕梁地区与晋中地区界河。在文水县徐家镇村南一公里处出境,又经平遥、介休市至孝义市霍家堡村折而重入吕梁境,至东董屯村南二公里处出境,境内长度共计40公里。据兰村水文站实测:平均流量为218立米/秒,含砂量442公斤/立米。 岚河 亦名岚州河,《岚县志》称:“绿水河”,发源于岚县河口乡马头山脚下,上源亦称岚城河,有普明河、合会河等较大支流,至曲立入娄烦县境后江入汾河。吕梁境内河长567公里,流域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本区境内为10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68亿立米,年平均输沙量为547万吨。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平水期流量仅有18立米/秒,洪水期流量为170立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879立米/秒(1958年)。 磁窑河 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内贺家岭,故名。瓦窑河为其最大的支流。河出磁窑沟后进入平川区,至石侯村合瓦窑河入文水县境,经汾阳至孝义北桥头村汇入汾河。现河道为原汾河故道,河原由交城境内入汾。河全长121公里,流域面积为568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沟口以上为333%,以下为1%,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0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万吨。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百分之九十的径流集中在汛期,均被下泄出界,上游极少用于灌溉,文水县以下可得洪灌之利。 文峪河 古称文谷水,又名文水,为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元和郡县志》谓:“文谷水,出交城县西南文谷”。又因河水多波纹,故名。河发源于关帝山脚下,自上而下接纳了东西葫芦水、窑儿河、三道川、二道川水、西冶河、头道川水、峪道河、禹门河、向阳河、阳城河、虢义河、孝河等,至孝义市南姚村东15公里处汇入汾河。全长155公里,流域面积41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3203平方公里,平川区909平方公里。据1956年——1984年实测资料,年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其中最大值584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值0921亿立方米(1972年),汛期径流量为111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43%;最大洪峰流量为1751立米/秒(1959年)。该河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12月至下年1月为结冰期。 孝河 正源为况镇河,至薛家会以下先后接纳下堡河、柱濮河、曹溪河,经孝义古城南,东流至芦南村05公里处汇入文峪河。全长565公里,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016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2100立米/秒。 双池河 上源为村川河,发源于交口县,先后接纳了大麦郊河、院川河等,至双池镇以下称双池河。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为1111平方公里,其中吕梁地区境内98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107%,年平均径流量为0184亿立方米。 (三)主要泉水 吕梁市境内大于100升/秒的泉水,共有七处,总年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 柳林泉 位于柳林镇东龙门会、寨东一带的三川河谷中,属于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内出露的上升泉。泉水呈集中和分散状出露,泉水海拔高度为8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3亿立方米,(流量39立米/秒),泉域范围4400平方公里,其中石灰岩裸露面积1700平方公里。泉水来自不同的方向,反映在水质上有明显的差别,河谷北侧的水质较好,南侧因受煤系地层的影响,水质略差。 吴城泉 出露在吴城镇驿沟与大东川交汇处,由于呈城逆断层上盘古老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自东部汇集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流量为170--530升/秒,钻孔单位涌水量436--76升/秒·米。大者可达2666升/秒·米。 神头泉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神头村,泉水出露在北--北东向断层带上,地下水由北--西向寒武奥陶系内溶洞水补给,涌水量316--450升/秒,矿化度025克/升。泉口标高海拔112707米。 峡口泉 一名向阳泉,位于汾阳市城西15公里的向阳村西峡口一带,故名。因沟谷的常年侵蚀,使寒武系石灰岩出露在地表,中统石灰岩中的地下水溢出成泉,为一下降泉,泉水由北侧寒武--奥陶系内溶洞水补给,流量为150--175升/秒,矿化度026克/升,泉口标高海拔115088米。 西冶泉 位于中阳县南川河东源枝柯河上,出露在北--北东向离石油房坪--中阳枝柯一线的断裂带上。由于西侧古老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由东部而来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该泉属于间歇泉,泉水大约以14年为一个周期,每次流出时间为一年,呈散泉。流量150--210升/秒,泉口标高海拔1240米。 水神头泉 位于交口县康城镇解家坪村以西,泉水出露自奥陶系中统石灰岩,流量20--252升/秒,水量的瞬间变化很明显。泉口周围的钻探调查均未见到水,据分析该泉为局部上层滞水泉。 枣林泉 位于离石区枣林乡枣林村,出露于北--北东向断裂带上,矿物质丰富,水质极好,经质检部门检验,具有极大的保健作用。 (四)地下水 吕梁市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79074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为70304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的8891%,其中河川基流量4957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总量的70%以上;平原区内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264亿立方米,其中重复计算量为11494亿立方米。 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量为23819亿立方米,(不包括河川基流量),其中平原区18504亿立方米,山丘区05315亿立方米。 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内的各条河道上,上游多为变质岩类裂隙水,区内降水量较大,自然植被较好,水源较为充足;中下游一般为碎屑岩类裂隙水,区内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河川基流很不稳定。此外碳酸岩类岩溶水是吕梁境内的主要地下水资源之一,区内碳酸岩类地层出露较广,约在4000平方公里左右,在出露区内形成了一系列的小泉水,如柳林泉、神头泉、峡口泉等,受山前断层影响,一部分作为平原区的补给水源,转入平原区内,一部分补给了境外的郭庄泉和黄河。区内的渗入区,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平原区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地势平坦,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开发程度较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一些城镇、居民地和工业区内,往往造成地下水超采,形成了“漏斗”。 土壤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西依黄河,东连太原盆地,辖13个区县市,148个乡镇(81镇67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126个居委会,347万人口。全市东西宽约14216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全市总面积2113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5%,折合面积31699万亩,其中农业用地230817万亩,建设用地12178万亩,未利用地73995万亩。在农业用地中,耕地803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35%;园地22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71%;林地119309万亩,3764%;牧草地97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8%;其他农用分类: 商业/理财 >> 财务税务
问题描述:
急用!!!!!!!!!谢谢
解析:
下面的将就着用吧
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正式把“促进中部崛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六省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可以说,中部崛起已经迈出新的步伐。
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正式把“促进中部崛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六省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可以说,中部崛起已经迈出新的步伐。在实施中部崛起中,山西应该如何作为,如何定位?基本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我认为,实现中部崛起,在重点产业定位和选择上,中部六省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形成互补性的产业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竞争;在发展战略和政策途径选择上,中部六省应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区域战略一体化格局,实现共同崛起。基于这种思路,中部六省应当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点途径和共同的战略选择。下面,我结合山西实际,着重从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对山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认识
山西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以煤、焦、铁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经济强县和经济大县,主要是一些城郊和资源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决策后,我省各市、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全面开花的新格局,全省县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和好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县市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凡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县市,县域经济也很活跃;二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一批加工型、资源型、生态型、旅游型、商贸型等特色县涌现出来;三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我省河津市名列第96名,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市。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发展速度排名中,我省进入全国发展最快百县行列的县市达到22个,较上年增加6个。其中,古县、保德、乡宁、蒲县、翼城、襄汾等县市连续几次榜上有名。
总结探索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和做法,有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解决一个县域的经济问题,更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我省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部构成看,主要是在县域经济,而不是城市经济。全省119个县级行政区域,除去23个市辖区外,96个县和县级市占据着全省95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735%的人口,但GDP的占有量只有57%,平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城市;二是从全国来看,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较小,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平均规模为:GDP647亿元,财政收入76亿元,人口848万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GDP3204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人口4553万人。而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GDP1447亿元,财政收入051亿元,人口2493万人;分别为百强县平均规模的88%、67%、2940%;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2%、421%、548%。即使是2004年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也仅为: GDP1827 亿元,财政收入069亿元,县域人口2484万人。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在全国省市区竞争力评价中,山西位居第23位,落后于中部其他省区。综上所述,山西尽管县域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省的大头,但经济发育水平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全省经济的问题和差距在县域经济,基础和重点在县域经济,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提高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兴县强省”的重大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县域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仅决定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决定着社会事业和文化生活水平。县域经济不发达,不仅农民收入上不去,县域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同样上不去,县级财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力顾及社会事业。我省多数县市属于小县小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财政实力较弱。要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以,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促进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不是要就县域搞县域经济,而是要在大的市场格局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县域经济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但并不是资源配置只能局限于本县域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方面的教训也很深刻。比如上面号召要搞开发区、经济园区,一些地方首先在本地划一片地,挂一个牌子,然后放上一些当地的资源产品,就算大功告成。究竟这些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在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和销售情况,则了解不够,或懒得走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封闭式的发展经济模式,十之八九做不大、做不强,往往是昙花一现,应景而已。与之相反,我们省还有一些大企业,他们都是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生铁等资源优势,再加上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品牌、科技和人才优势,内外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既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更要两眼外向,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聚合外部大资源、大要素,以外力促发展,为县域经济 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高度关注。既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省有不少大型化工、炼焦企业,尽管都是对环境高污染项目,但现实污染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在上项目的同时就注意了环保问题,做到了工程措施和环保措施同时并举,同期设计,同期开工,同期建设,同期投入使用。当然,对一些项目,如煤矿等资源型开采项目,对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来讲也是不可弥补的,但也要从长计议,千方百计延缓其破坏的程度。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决杜绝出现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考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绩工程。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把握的三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近几年山西的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几个重要关系:
第一,把握好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关系。山西省委、省 提出要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是当前山西经济工作的中心和主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只有将各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才能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要把结构调整融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改变过于依赖煤焦铁等资源性产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我省企业的主导产品主要是能源和初级原材料产品,这类产品的显著特点是,价格对供给十分敏感,供给稍微不够,价格会大幅上涨;供给稍微过剩一点,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因此,对我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支配性地位的资源产品,要适当控制总量,做到既有效保证对全国的供应,又不导致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努力维持“紧平衡”的市场格局,防止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焦、铁、镁等资源性产业的无序增长。
第二,把握好强县兴省与强县富民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强县,更要富民,强县兴省和强县富民是一个统一体。就县域经济本身,强县和富民是“两翼”,不能偏废。近几年来在结构调整的带动下,我省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了8个百分点。但是与总体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明显偏慢。从1999年到2004年,全省GDP增长了100%,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00%,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不到50%。这说明,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从而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现在我省一些资源大县近年来财政增长很快,但绝大多数农民却没有富裕起来。有的县引进了几个大项目,财政一下子翻了身,但这些大项目却具有“飞地”性质,与县域经济联系少,对当地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强;有的县通过发展小煤窑、小炼焦、小炼铁,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却只富了极少数人,广大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只能忍受环境的污染。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煤炭资源开采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加大排污收费力度,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尤其要大力发展围绕大项目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另一个问题是一部分县特别是农业县农民收入得到了增长,但县级财政却无力办事,影响了农村经济尤其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财政的奖励和补贴支持力度,对农林牧生态县、旅游特色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对财政增收的县、消化赤字的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县给予奖励;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各县既要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上下功夫,努力培植财源,又要在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既要强县,更要富民,努力使二者有机统一,努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第三,把握好发展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区域合作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不能自我封闭,而必须立足县域、面向全国和全球。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特色的确立,新型产业基地的布局和发展,都要胸怀全球和全国情况,面向全国和全球大市场,立足于承接大范围的产业转移,从全国乃至全球吸引投资。县域经济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处于有机的区域经济联系之中,因而必须高度注重区域合作,尤其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纽约的GDP占美国GDP总量的24%,东京的GDP占日本GDP总量的26%,伦敦占英国GDP总量的22%,巴黎占法国GDP总量的18%。中国的城市群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组团式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高端载体。从我省经济布局的情况看,太原市、晋中铁路沿线的6个县市区、吕梁平川的4个县市,地理上、经济上的联系都比较密切,将构成一个大太原经济圈,也可以称作是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带;北部许多县市,更多地与晋冀蒙经济圈发生联系;南部运城地区,与西安经济圈联系密切;长治、晋城,与中原经济圈联系紧密,阳泉与石家庄联系紧密。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板块,将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各县市区都应该强化区域合作的意识,找准自己在大的区域分工中的定位,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向城市融合,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重点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山西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山西发展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继续把发展当作首要任务,继续推进体制创新,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到“十一五”末,力争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上有新突破;在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上有新成就;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上有新局面,逐步形成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新格局。
重点工作是:
(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
山西大部分县市的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省情,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放到全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引深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装备提升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养业结构,把畜牧业建成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调整生产结构,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稳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二)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纵观我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的产业结构,纵观这几年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县市的产业结构,其共同的一点是县域工业比较发达,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的观念。我省大部分县域工业是资源型产业,普遍存在着能耗大、技术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七大支柱产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加工,培育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以及大型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新兴产业成长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三)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
城镇化是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效结合点,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载体。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准确把握功能定位,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发挥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要完善小城镇功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设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适宜产业向小城镇流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促进发展,走出一条在 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要继续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吸引和推动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壮大园区经济。然后以此为依托,吸纳农村服务业和农民进入,逐步向小城镇发展。
(四)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
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特色经济,关键要选准特色。这些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选准了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我省介休的焦炭产业,山阴的奶牛产业,平遥的旅游产业,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选准特色的基础上,必须下功夫培育拳头产品,尽快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品,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要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引进那些适合当地条件的、有发展前途、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对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色产品,要进一步壮大规模,努力做大做强。
(五)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农副业和农村经济占主导的县域内发展县域经济,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发展民营经济。近几年,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发展较快的县、市,无一不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县域经济。要充分调动民资民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省省委、省 《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继续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放手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切实落实政策、放宽领域、降底门槛、创优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要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通过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各类公益性中介机构和社会性、商业性中介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 大数据兴起预示逗信息时代地进入新阶段
11 看待大数据要有历史性的眼光
信息时代是相对于农业和工业时代而言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同时代的生产要素和社会发展驱动力有明显差别。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发明是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和互联网(万维网)。尽管媒体上大量出现逗大数据时代地的说法,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目前还没有出现与上述划时代的技术发明可媲美的技术突破,难以构成一个超越信息时代的新时代。信息时代可以分成若干阶段,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信息社会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考察分析100年以上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发展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电气化时代与信息时代生产率的提高过程惊人地相似。都是经过20~30年扩散储备之后才有明显提高,分界线分别是1915年和1995年。笔者猜想,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扩散储备后,21世纪的前30年可能是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的黄金时期。
12 从逗信息时代新阶段地的高度认识逗大数据地
中国已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但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经济和科技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是对时代的认识不到位。18-19世纪中国落后挨打,根源是满清政府没有认识到时代变了,我们不能重犯历史性的错误。
中央提出中国进入经济逗新常态地以后,媒体上有很多讨论,但多数是为经济增速降低做解释,很少有从时代改变的角度论述逗新常态地的文章。笔者认为,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是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跃迁,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倒退。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成的IT架构逗第三平台地是信息社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对整个经济的转型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互联网、创客、逗第二次机器革命地、逗工业40地等都与大数据和云计算有关。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新常态下提高生产率的新杠杆,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13 大数据可能是中国信息产业从跟踪走向引领的突破口
中国的大数据企业已经有相当好的基础。全球十大互联网服务企业中国占有4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其他6个Top10 互联网服务企业全部是美国企业,欧洲和日本没有互联网企业进入Top10。这说明中国企业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服务业务上已处于世界前列。在发展大数据技术上,我国有可能改变过去30年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大数据应用上中国有可能在全世界起到引领作用。
但是,企业的规模走在世界前列并不表示我国在大数据技术上领先。实际上,国际上目前流行的大数据主流技术没有一项是我国开创的。开源社区和众包是发展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对开源社区的贡献很小,在全球近万名社区核心志愿者中,我国可能不到200名。我们要吸取过去基础研究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不够的教训,加强大数据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究,努力攻克大数据核心和关键技术。
2 理解大数据需要上升到文化和认识论的高度
21 数据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数据文化的本质是尊重客观世界的实事求是精神,数据就是事实。重视数据就是强调用事实说话、按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定性思维而不是定量思维。目前许多城市在开展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工作,但是发现多数老百姓对政府要开放的数据并不感兴趣。要让大数据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首先要大力弘扬数据文化。本文讲的数据文化不只是大数据用于文艺、出版等文化产业,而是指全民的数据意识。全社会应认识到: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只有政府和大众都关注数据时,才能真正理解信息化的实质;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的利用可以改变资本和土地等传统要素在经济中的权重。
有人将逗上帝与数据共舞地归纳为美国文化的特点之一,说的是美国人既有对神的诚意,又有通过数据求真的理性。美国从镀金时代到进步主义时期完成了数据文化的思维转变,南北战争之后人口普查的方法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形成了数据预测分析的思维方式。近百年来美国和西方各国的现代化与数据文化的传播渗透有密切关系,我国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强调数据文化。
提高数据意识的关键是要理解大数据的战略意义。数据是与物质、能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涉及每一个行业,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技术。从硬技术到软技术的转变是当今全球性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从数据中发现价值的技术正是最有活力的软技术,数据技术与数据产业的落后将使我们像错过工业革命机会一样延误一个时代。
22 理解大数据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论
历史上科学研究是从逻辑演绎开始的,欧几里得几何的所有定理可从几条公理推导出来。从伽利略和牛顿开始,科学研究更加重视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在观察基础上通过归纳方法提炼出科学理论,逗科学始于观察地成为科学研究和认识论的主流。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大流派都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甚至走入极端。理性主义走向极端就成为康德所批判的独断主义,经验主义走入极端就变成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被后人称为逗证伪主义地的认识论观点,他认为科学理论不能用归纳法证实,只能被试验发现的反例逗证伪地,因而他否定科学始于观察,提出逗科学始于问题地的著名观点[3]。证伪主义有其局限性,如果严格遵守证伪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原子论等重要理论都可能被早期的所谓反例扼杀。但逗科学始于问题地的观点对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大数据的兴起引发了新的科学研究模式:逗科学始于数据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大数据分析方法与逗科学始于观察地的经验论较为接近,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避免滑入否定理论作用的经验主义泥坑。在强调逗相关性地的时候不要怀疑逗因果性地的存在;在宣称大数据的客观性、中立性的时候,不要忘了不管数据的规模如何,大数据总会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人的偏见。不要相信这样的预言:逗采用大数据挖掘,你不需要对数据提出任何问题,数据就会自动产生知识地。面对像大海一样的巨量数据,从事数据挖掘的科技人员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想捞的逗针地是什么看这海里究竟有没有逗针地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逗科学始于数据地与逗科学始于问题地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逗原因地的追求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但是,原因是追求不完的,人类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找到逗终极真理地。在科学的探索途中,人们往往用逗这是客观规律地解释世界,并不立即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传统科学并非只追寻因果性,也可以用客观规律作为结论。大数据研究的结果多半是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模型,这些知识和模型也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可以认为是一类局部性的客观规律。科学史上通过小数据模型发现一般性规律的例子不少,比如开普勒归纳的天体运动规律等;而大数据模型多半是发现一些特殊性的规律。物理学中的定律一般具有必然性,但大数据模型不一定具有必然性,也不一定具有可演绎性。大数据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人的心理和社会,在知识阶梯上位于较高层,其自然边界是模糊的,但有更多的实践特征。大数据研究者更重视知行合一,相信实践论。大数据认识论有许多与传统认识论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因其特点不同就否定大数据方法的科学性。大数据研究挑战了传统认识论对因果性的偏爱,用数据规律补充了单一的因果规律,实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数据化统一,一种全新的大数据认识论正在形成。
3 正确认识大数据的价值和效益
31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的驱动效应
人们总是期望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逗大价值地。实际上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驱动效应,即带动有关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提高各行各业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困难问题和增值的能力。大数据对经济的贡献并不完全反映在大数据公司的直接收入上,应考虑对其他行业效率和质量提高的贡献。大数据是典型的通用技术,理解通用技术要采用逗蜜蜂模型地:蜜蜂的效益主要不是自己酿的蜂蜜,而是蜜蜂传粉对农业的贡献。
电子计算机的创始人之一冯·诺依曼曾指出:逗在每一门科学中,当通过研究那些与终极目标相比颇为朴实的问题,发展出一些可以不断加以推广的方法时,这门学科就得到了巨大的进展。地我们不必天天期盼奇迹出现,多做一些逗颇为朴实地的事情,实际的进步就在扎扎实实的努力之中。媒体喜欢宣传一些令人惊奇的大数据成功案例,对这些案例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据Intel中国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吴甘沙在一次报告中透露,所谓逗啤酒加尿布地的数据挖掘经典案例,其实是Teradata公司一位经理编出来的逗故事地,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4]。即使有这个案例,也不说明大数据分析本身有什么神奇,大数据中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件事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现象比比皆是,关键是人的分析推理找出为什么两件事物同时或相继出现,找对了理由才是新知识或新发现的规律,相关性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大数据的价值:一位老农民临终前告诉他的3个儿子,他在他家的地中埋藏了一罐金子,但没有讲埋在哪里。
他的儿子们把他家所有的地都深挖了一遍,没有挖到金子,但由于深挖了土地,从此庄稼收成特别好。数据收集、分析的能力提高了,即使没有发现什么普适的规律或令人完全想不到的新知识,大数据的价值也已逐步体现。
32 大数据的力量来自逗大成智慧地
每一种数据来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融合、集成各方面的原始数据,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各种原始数据的相互关联之中。不同的数据可能描述同一实体,但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数据能提供互补信息,可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大数据分析中,汇集尽量多种来源的数据是关键。
数据科学是数学(统计、代数、拓扑等)、计算机科学、基础科学和各种应用科学融合的科学,类似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逗大成智慧学地[5]。钱老指出:逗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地。大数据能不能出智慧,关键在于对多种数据源的集成和融合。IEEE计算机学会最近发布了2014年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报告,重点强调逗无缝智慧(seamless intelligence)地。发展大数据的目标就是要获得协同融合的逗无缝智慧地。单靠一种数据源,即使数据规模很大,也可能出现逗瞎子摸象地一样的片面性。数据的开放共享不是锦上添花的工作,而是决定大数据成败的必要前提。
大数据研究和应用要改变过去各部门和各学科相互分割、独立发展的传统思路,重点不是支持单项技术和单个方法的发展,而是强调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协作。数据科学不是垂直的逗烟囱地,而是像环境、能源科学一样的横向集成科学。
33 大数据远景灿烂,但近期不能期望太高
交流电问世时主要用作照明,根本想象不到今天无处不在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也一样,将来一定会产生许多现在想不到的应用。我们不必担心大数据的未来,但近期要非常务实地工作。人们往往对近期的发展估计过高,而对长期的发展估计不足。Gartner公司预测,大数据技术要在5~10年后才会成为较普遍采用的主流技术,对发展大数据技术要有足够的耐心。
大数据与其他信息技术一样,在一段时间内遵循指数发展规律。指数发展的特点是,从一段历史时期衡量(至少30年),前期发展比较慢,经过相当长时间(可能需要20年以上)的积累,会出现一个拐点,过了拐点以后,就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但任何技术都不会永远保持逗指数性地增长,一般而言,高技术发展遵循Gartner公司描述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最后可能进入良性发展的稳定状态或者走向消亡。
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的问题往往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比如社会计算、生命科学、脑科学等,这些问题绝不是几代人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宇宙经过百亿年的演化,才出现生物和人类,其复杂和巧妙堪称绝伦,不要指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就能彻底揭开其奥妙。展望数百万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大数据技术只是科学技术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对10~20年大数据研究可能取得的科学成就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 从复杂性的角度看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和人类探索复杂性的努力有密切关系。20世纪70年代,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兴起对几百年来贯穿科学技术研究的还原论发起了挑战。1984年盖尔曼等3位诺贝尔奖得主成立以研究复杂性为主的圣菲研究所,提出超越还原论的口号,在科技界掀起了一场复杂性科学运动。虽然雷声很大,但30年来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解决复杂性的技术。
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研究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大数据技术将复杂性科学的新思想发扬光大,可能使复杂性科学得以落地。复杂性科学是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基础,大数据方法可以看作复杂性科学的技术实现。大数据方法为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辩证统一提供了技术实现途径。大数据研究要从复杂性研究中吸取营养,从事数据科学研究的学者不但要了解20世纪的逗新三论地,可能还要学习与超循环、混沌、分形和元胞自动机等理论有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大数据机理的理解。
大数据技术还不成熟,面对海量、异构、动态变化的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难以应对,现有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大数据应用的效率较低,成本和能耗较大,而且难以扩展。这些挑战大多来自数据本身的复杂性、计算的复杂性和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41 数据复杂性引起的挑战
图文检索、主题发现、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数据分析工作十分困难,其原因是大数据涉及复杂的类型、复杂的结构和复杂的模式,数据本身具有很高的复杂性。目前,人们对大数据背后的物理意义缺乏理解,对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律认识不足,对大数据的复杂性和计算复杂性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刻理解,领域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人们对大数据模型的发现和高效计算方法的设计。形式化或定量化地描述大数据复杂性的本质特征及度量指标,需要深入研究数据复杂性的内在机理。人脑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千万亿级的树突和轴突的链接,大数据的复杂性主要也体现在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理解数据之间关联的奥秘可能是揭示微观到宏观逗涌现地规律的突破口。大数据复杂性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大数据复杂模式的本质特征和生成机理,从而简化大数据的表征,获取更好的知识抽象。为此,需要建立多模态关联关系下的数据分布理论和模型,理清数据复杂度和计算复杂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大数据计算的理论基础。
42 计算复杂性引起的挑战
大数据计算不能像处理小样本数据集那样做全局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迭代计算,在分析大数据时,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它的可计算性、计算复杂性和求解算法。大数据样本量巨大,内在关联密切而复杂,价值密度分布极不均衡,这些特征对建立大数据计算范式提出了挑战。对于PB级的数据,即使只有线性复杂性的计算也难以实现,而且,由于数据分布的稀疏性,可能做了许多无效计算。
传统的计算复杂度是指某个问题求解时需要的时间空间与问题规模的函数关系,所谓具有多项式复杂性的算法是指当问题的规模增大时,计算时间和空间的增长速度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传统科学计算关注的重点是,针对给定规模的问题,如何逗算得快地。而在大数据应用中,尤其是流式计算中,往往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时间、空间有明确限制,比如网络服务如果回应时间超过几秒甚至几毫秒,就会丢失许多用户。大数据应用本质上是在给定的时间、空间限制下,如何逗算得多地。从逗算得快地到逗算得多地,考虑计算复杂性的思维逻辑有很大的转变。所谓逗算得多地并不是计算的数据量越大越好,需要探索从足够多的数据,到刚刚好的数据,再到有价值的数据的按需约简方法。
基于大数据求解困难问题的一条思路是放弃通用解,针对特殊的限制条件求具体问题的解。人类的认知问题一般都是NP难问题,但只要数据充分多,在限制条件下可以找到十分满意的解,近几年自动驾驶汽车取得重大进展就是很好的案例。为了降低计算量,需要研究基于自举和采样的局部计算和近似方法,提出不依赖于全量数据的新型算法理论,研究适应大数据的非确定性算法等理论。
43 系统复杂性引起的挑战
大数据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耗提出了苛刻要求,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效能评价与优化问题具有挑战性,不但要求理清大数据的计算复杂性与系统效率、能耗间的关系,还要综合度量系统的吞吐率、并行处理能力、作业计算精度、作业单位能耗等多种效能因素。针对大数据的价值稀疏性和访问弱局部性的特点,需要研究大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架构。
大数据应用涉及几乎所有的领域,大数据的优势是能在长尾应用中发现稀疏而珍贵的价值,但一种优化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很难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碎片化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像昆虫种类一样多(500多万种)的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如何形成手机一样的巨大市场,这就是所谓逗昆虫纲悖论地[6]。为了化解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需要研究异构计算系统和可塑计算技术。
大数据应用中,计算机系统的负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计算机系统结构需要革命性的重构。信息系统需要从数据围着处理器转改变为处理能力围着数据转,关注的重点不是数据加工,而是数据的搬运;系统结构设计的出发点要从重视单任务的完成时间转变到提高系统吞吐率和并行处理能力,并发执行的规模要提高到10亿级以上。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从根本上消除不必要的数据流动,必要的数据搬运也应由逗大象搬木头地转变为逗蚂蚁搬大米地。
5 发展大数据应避免的误区
51 不要一味追求逗数据规模大地
大数据主要难点不是数据量大,而是数据类型多样、要求及时回应和原始数据真假难辨。现有数据库软件解决不了非结构化数据,要重视数据融合、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和数据的互 *** 作。采集的数据往往质量不高是大数据的特点之一,但尽可能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仍然值得重视。脑科学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采集的数据可信度差,基于可信度很差的数据难以分析出有价值的结果。
一味追求数据规模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很好。多个来源的小数据的集成融合可能挖掘出单一来源大数据得不到的大价值。应多在数据的融合技术上下功夫,重视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所谓数据规模大与应用领域有密切关系,有些领域几个PB的数据未必算大,有些领域可能几十TB已经是很大的规模。
发展大数据不能无止境地追求逗更大、更多、更快地,要走低成本、低能耗、惠及大众、公正法治的良性发展道路,要像现在治理环境污染一样,及早关注大数据可能带来的逗污染地和侵犯隐私等各种弊端。
52 不要逗技术驱动地,要逗应用为先地
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领域不断冒出新概念、新名词,估计继逗大数据地以后,逗认知计算地、逗可穿戴设备地、逗机器人地等新技术又会进入炒作高峰。我们习惯于跟随国外的热潮,往往不自觉地跟着技术潮流走,最容易走上逗技术驱动地的道路。实际上发展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检验一切技术的唯一标准是应用。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一定要坚持逗应用为先地的发展战略,坚持应用牵引的技术路线。技术有限,应用无限。各地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一定要通过政策和各种措施调动应用部门和创新企业的积极性,通过跨界的组合创新开拓新的应用,从应用中找出路。
53 不能抛弃逗小数据地方法
流行的逗大数据地定义是: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集。这是用不能胜任的技术定义问题,可能导致认识的误区。按照这种定义,人们可能只会重视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同走路的人想踩着自己身前的影子。其实,目前各行各业碰到的数据处理多数还是逗小数据地问题。我们应重视实际碰到的问题,不管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
统计学家们花了200多年,总结出认知数据过程中的种种陷阱,这些陷阱不会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而自动填平。大数据中有大量的小数据问题,大数据采集同样会犯小数据采集一样的统计偏差。Google公司的流感预测这两年失灵,就是由于搜索推荐等人为的干预造成统计误差。
大数据界流行一种看法:大数据不需要分析因果关系、不需要采样、不需要精确数据。这种观念不能绝对化,实际工作中要逻辑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白盒与黑盒研究相结合、大数据方法与小数据方法相结合。
54 要高度关注构建大数据平台的成本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大数据中心,吕梁山下都建立了容量达2 PB以上的数据处理中心,许多城市公安部门要求存储3个月以上的高清监控录像。这些系统的成本都非常高。数据挖掘的价值是用成本换来的,不能不计成本,盲目建设大数据系统。什么数据需要保存,要保存多少时间,应当根据可能的价值和所需的成本来决定。大数据系统技术还在研究之中,美国的E级超级计算机系统要求能耗降低1 000倍,计划到2024年才能研制出来,用现在的技术构建的巨型系统能耗极高。
我们不要攀比大数据系统的规模,而是要比实际应用效果,比完成同样的事消耗更少的资源和能量。先抓老百姓最需要的大数据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大数据。发展大数据与实现信息化的策略一样:目标要远大、起步要精准、发展要快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