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三大特征为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处理。
“一句式”理解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应用案例:
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
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扩展资料:
随着电子化、智能化发展,人们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但是,随着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激增,黑客也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一领域。
首先,物联网设备内置的安全性薄弱,安全更新时有时无,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商生产的设备更是如此。其次,用户往往不会主动更新设备。此外,物联网设备存在于网络外围,导致用户和企业经常忽视它们。
上述几点原因为黑客植入恶意软件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安装僵尸恶意软件,降低设备处理能力,网络罪犯就可以借此牟利。
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为恶意软件只能制造小麻烦,不是真正的威胁。毕竟,恶意软件没有试图窃取信息,只是减慢它们的速度,降低它们的性能。
但事实上,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恶意软件很可能成为启动其他攻击的后门,威胁更多设备安全。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2019年10月19日,在首届跨国公司青岛峰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表示,应对物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企业应实现三个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导向的转型。企业应该从追求规模的扩大转向创建物联网时代的生态。物联网生态的本质就是人联网,就是创造人们在物联网时代的生活质量和最佳体验。
第二个是品牌的转型。企业应该从工业时代的产品品牌转向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品牌。企业与用户共同创造场景生态,比如智慧厨房、智慧卧室、智慧客厅等等。在以5G为基础的物联网场景下 探索 应用场景生态,逐步提高物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第三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企业应该从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即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转化为物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系统模式。
张瑞敏的表述是基于传统企业的物理层面来理解物联网生态的,而全面的物联网,自然不是只有物还有网,如果说形形色色的传感器和5G通讯技术为物联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近些年来丰富的互联网商业应用生态和多元的互联网开发技术则为物联网的未来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互联网企业向物联网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却面临着向物联网转型的艰难,一方面是对过去十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辉煌恋恋不舍,总期待着互联网还能梅开二度;另一方面却是面对物联网的物理层面有点不知所措,一时不知从哪开始。
我们九米 科技 的开发工程师们习惯了在互联网空间里驰骋,也曾经一度想回避物联网的存在,不愿意去介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然而基于智慧互联的现实,我们却接到了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与设备端连接,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传统的物联网企业对线下物理设备通讯管理信手拈来,可是对于云端管理构建和应用场景的想象表现出了束手无策。
而这恰恰就是一种机会,一种现场与云端双向互通所倒逼的机会。
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自已的不足,我们的目光不要对物理端有太多的锁定,但对物理端上云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互联网技术开发优势。我们的不足是要尽快熟悉物联网领域的MODEBUS协议、CDT协议和485通讯方式,然后结合我们对云上软件开发的经验,积极地开拓更多云端应用场景下的功能,更好地为线下物联网基础企业服务,这将是互联网企业向物联网转型的必经之路。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而已。今天我们的挑战在于踏准物联网时代的节拍。否则,不管你是多大的企业都会被时代所抛弃。”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说的颇有些道理,审时度势,把握时代机会,互联网企业一定能够走出自已的春天。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催生物联网未来的主要技术,分为两块:一个是连接,一个是计算。
前者就是连接各个物体,它们互相“通话”,有短距、中距和广域的连接技术。后者包括CPU、GPU、多媒体、图像、传感器、定位等这些在手机里的计算技术,将被转移应用到物联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