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中的异构网络融合包括哪些

物联网中的异构网络融合包括哪些,第1张

异构网络的融合和自治是物联网的最显著特征之一。由于应用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在物联网的架构下将是多种网络同时共存的局面,包括用于感知信息在内的个域网、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等。这些性能特征各异的网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缝融合和自治管理,更加有效灵活地满足用户需求是物联网面临的重要技术挑战之一。
异构网络的融合和自治从技术上讲主要包括海量地址和数据的管理,接入机制的选择和异构资源的自治管理等方面。首先,在物联网中,由于物体数目巨大带来的海量地址空间的分配和管理、物体地址和标示之间的映射、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等成为异构网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由于各种网络性能特征各异,采用传统的单目标决策理论很难找到真正最优的接入选择方案。因此需要引入多目标决策理论,在有限资源和各用户要求的多个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多目标最优化目的。最后,由于物联网资源的异构性、网络的动态性等特点,资源的自治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以自组织为主要形式的信息传感层中,关键是自感知与自配置的核心协议,包括时间同步协议、分布式定位协议、拓扑控制协议、自组织路由协议和能量管理协议等。在接入/网络层中,为支持用户和节点的移动性,除了需要在同一网络内不同小区间的水平切换技术之外,还需要从一种网络到另一种网络的垂直切换技术。由于异构网络在数据速率、频谱、QoS等方面的差异性,垂直切换所需要的精确位置测定和快速切换机制将更加复杂。同时,在异构环境中,基于上下文感知技术,进行分布式频谱(带宽)的自感知动态分配也是资源管理的趋势之一。多无线电协作(MRC)是实现上述资源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指在单一节点配备多个独立的无线电系统,各无线电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及不同信道。由于一个节点可以同时与不同的接入系统建立连接,也可以同一时刻与一个接入系统保持多个连接,因而有助于实现快速垂直切换和动态资源分配。
(1)数据融合和信息处理
物联网中的节点具有数目多、体积小、能量有限、数据海量等特点,因此从提高信息准确度和降低能耗角度出发,需要有效的数据融合和信息处理技术。这些技术渗透在物联网的各个层次中。在信息感知层,可以通过移动中继、节点分组轮流工作、选取代表性上报节点、压缩感知等机制达到节能目的,同时又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接入/网络层,主要是通过汇聚处理和各种路由控制协议来进行数据重组和融合,减少数据传输量;在应用服务层,则主要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达到数据融合的目的;同时,根据用户和环境数据信息随时空变化的动态特性,对其进行基于多层次融合的上下文感知处理。
(2)服务搜索和发现
和传统的电信网、互联网服务模式相比,物联网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服务的主动性提供,因此需要更高级、更复杂的服务搜索和发现技术。目前的Web服务搜索和发现技术主要有直接搜索、集中架构式搜索和分布架构式搜索三大类。直接搜索是指使用者向服务提供者直接索要服务描述的副本;集中式架构搜索是指服务提供者在一个中心目录中注册服务、发布服务公告及引用,供使用者检索;分布架构式搜索是指在Web站点上存有对服务提供者提供点处的服务描述的引用,使用者通过指定检查Web站点来获得可用的Web服务。物联网服务的搜索和发现需要在以上技术基础上增加主动性环节,即根据用户需求,自动搜索、发现和组装合适的服务,并在动态变化的异构网络环境中实现服务的可靠传送和主动提供。
(3)安全可靠性保障
物联网中的安全可靠性保障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网络安全包括硬件平台、 *** 作系统、应用软件在内的系统安全和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则是指对信息的精确性、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保护。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由于节点的微型化和能量能力的受限化,在物联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是算法计算强度和安全强度之间的权衡问题,即如何通过更简单的算法和更低能耗实现尽量强大的安全性。

互联网对于物联网而言,有点类似“父与子”的关系,毕竟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核心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不过在使用形式上有着一定差别。
其一,物联网的覆盖范围要远大于互联网络。互联网和物联网可以从他们的主要作用来区别两者的不同之处,互联网的产生是为了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其服务的主体是人。而物联网是为物而生,主要为了管理物,让物自主的交换信息,间接服务于人类。既然物联网为物而生,物比人笨,因此,物联网的真正实现必然比互联网的实现更难。另外,从信息的进化上讲,从人的互联,到物的互联,是一种自然的递进,本质上互联网和物联网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而已,人的智慧对自然界的影响才是信息化进程本质的原因。
物联网比互联网技术更复杂、产业辐射面更宽、应用范围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更强。但是没有互联网作为物联网的基础,那么物联网将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互联网着重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这样就为物联网关于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决策控制问题而提供前期的沟通渠道。
特别是物联网通过IPV6技术赋予任何电子产品一个固定IP,并接入网络,真正意义上将把智慧城市及智能家居等概念逐一变成现实;
其二,互联网用户通过端系统的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和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资源,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阅读新闻;写博客或读博客;通过网络电话通信;在网上买卖股票,定机票、酒店。而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结点需要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汇聚结点接入互联网;RFID芯片通过读写器与控制主机连接,再通过控制结点的主机接入互联网。因此,由于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不同,所以接入方式也不同。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或RFID应用系统接入互联网。互联网需要人自己来 *** 作才能得到相应的资料,而物联网数据是由传感器或者是RFID读写器自动读出的。
这个环节中,物联网更多要依靠无线传输来达到一个联网目的,3G、4G都将是其理想的网络类型。
其三,物联网涉及的技术范围更广。物联网运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无线技术、互联网、智能芯片技术、软件技术,几乎涵盖了信息通信技术的所有领域。而互联网只是物联网的一个技术方向。互联网只能是一种虚拟的交流,而物联网实现的就是实物之间的交流。所以技术导致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前景是互联网的好十几倍都不止。

题库内容:

物联网的解释

中国 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 定义 为当下 几乎 所有技术与 计算 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 之间 :环境以及 状态 信息实时的实时 共享 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 执行 。广义上说,当下 涉及 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重要 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此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 基础 仍然 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 识别 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 融合 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 拓展 ,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 创新 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 灵魂 。

词语分解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 具体 的 东西 :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 物质 。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 言之有物 。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 相对 的环境:物议( 群众 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联网的解释 若干 单个的设备 相互 连接成网络;若干较小的网络相互连接成更大的网络:~发电|计算机~。

物联网基础技术:

1、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因此互联网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

2、信息采集技术,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完全融合,而信息采集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基础,物联网要获得发展,必须突破信息采集技术的瓶颈。

3、网络通信技术,剥去物联网的神秘外衣,其实物联网实质上就是在诸多行业和领域已有应用的无线传感网,无线传感网通过节点中内置的不同传感器检出被测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等信息,并通过内置的数据处理及通信单元完成相关处理与通信任务。

4、物品编码技术,物品编码是物联网的基石,是物联网信息交换内容的核心和关键字,是物品、设备、地点、属性等的数字化名称。

5、数据库技术,在物联网时代,作为代表物品的标签数量是万亿数量级。如此大量的数据需要通过数据库管理。数据存储在当地数据库中,标签阅读器与当地数据库相连接。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即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可靠传输是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即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根据物联网的以上特征,结合信息科学的观点,围绕信息的流动过程,可以归纳出物联网处理信息的功能:

1、物联网是物的联网,互联网是人的联网
从字面上看,“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就很明显: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网(物物相连);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网(人人相连)。
我们平时上网,聊微信,发邮件,视频聊天等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在交流,这就是互联网。
家里的抽水马桶水位到了,它就停止,不再抽水了;空调温度到了,它就不再制热或制冷了;洗衣机洗涤时间到了,她就自然停止了;闹钟到了定时,它就开始响……这些都是最直白的物联网。
2、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
互联网已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纽带;那么人和物、物和物之间是不是也能有这样一种对话工具并且反映真实的物理世界呢?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物联网应运而生。它的提出和使用让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有效通信变为可能。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益效果,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高度的智能特性和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景。
所以,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 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作用: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

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与互联网不是同一个概念。物联网——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智慧中国网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加强版。物联网实现所谓的“物物相连”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即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网络。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57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3
下一篇 2023-06-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