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缺点是:
1、安全性:物联网系统互联互通,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尽管采取了任何安全措施,系统几乎不提供任何控制,并且可以引发各种网络攻击。
2、隐私:即使没有积极参与用户,物联网系统也能提供最详细的大量个人数据。
3、复杂性:设计,开发,维护和支持大型技术到物联网系统是相当复杂的。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优点:
1、高效的资源利用:如果了解每个设备的功能和工作方式,会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监控自然资源。
2、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当物联网设备相互交互并相互通信并完成大量任务时,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
3、节省时间:因为它减少了人力,所以它绝对节省了时间。 时间是通过物联网平台可以节省的主要因素。
4、增强数据收集:联网并收集相关数据。
5、提高安全性:系统能够将所有这些内容相互连接,那么就可以使系统更安全,更高效。
物联网是一个超级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多,其中又有很多细分技术,而且应用碎片化。2020年,工信部发出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意在推动移动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将物联网碎片化的应用“串”起来。2020年,我国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数和5G基站数均超过了70万个,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了108亿。2021年,物联网发展将有哪些主要趋势?NB-IoT仍在爬坡
目前我国NB-IoT的连接数已经超过了12亿,应用创新不断深化,水表、气表等领域应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物流等百万级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信的NB-IoT用户近8000万,NB-IoT连接数全球第一,NB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同时,中国电信还部署了全球物联网领域首个异地多活NB-IoT设备服务平台,可提供亿级以上物联网设备服务,确保端到端业务流程安全。
凭借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大连接等特点,NB-IoT已经成为蜂窝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技术。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IoT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在2025年突破50亿大关,其中NB-IoT的贡献比将接近一半。
2021年,由于NB-IoT的规模应用,芯片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即使考虑到近期芯片、元器件缺货,NB-IoT模组整体价格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城市管理智能化的深入,NB-IoT的商业部署只会进一步加快,这将带动提高NB-IoT基站的使用率和新基站的部署。但期望NB-IoT能够在越过1亿连接数后,产生“滚雪球”的产业效应,只是一种乐观估计,主要原因是NB-IoT的应用场景、接入平台还比较分散,从梅特卡夫定律看,NB-IoT目前处于连接数的积累阶段,发展拐点还没有到来。
同时,NB-IoT也面临一些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挑战体现在NB-IoT功耗、网络覆盖、商业模式三个方面。
NB-IoT的主要优势之一是低功耗。当前在移动物联网上,普遍采用的还是2G模块,NB-IoT的功耗比2G略好,但在中等频率和高频率实时使用时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NB-IoT深度待机模式的功耗和2G掉电模式相差不多。所以以目前NB-IoT模块的实际功耗看,十年的超长待机时间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低功耗一项上,NB-IoT优势并没有预计的大,所以采用NB-IoT的动力不够强。在网络覆盖上,NB-IoT相对于2G/3G/4G网络,其覆盖范围和网络质量还需提高,这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信心。在商业模式上,即使运营商开启高频服务功能,每年NB-IoT资费可以提升到35~40元,虽然提升了物联网业务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但对于运营商的直接收入贡献还非常有限。
LoRa发力室内场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1亿个LoRa终端接入节点,中国作为最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占了近半的LoRa节点部署数量,在一些能源、公共安全、智慧楼宇、电力、军事工业等行业得到应用。目前,LoRa技术也正在发力于室内场景应用,这将会成为LoRa最值得期待的市场。
LoRa最早于国外起步,在欧、美等国获得应用,但是应用相对分散。相比国外,国内起步较晚,LoRaWAN 协议的标准化落地情况比较差,但是发展速度快、应用丰富、规模大。作为和NB-IoT相似的技术,LoRa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缺少政策及运营商的大力支持,但因为LoRa有其适用的场景,连接数一直在增长。
LoRa的问题是严重碎片化,这不仅制约LoRa产业的发展,也制约着LoRa企业的发展,且目前的产品丰富度无法满足碎片化应用需求,而且国内已有应用领域的市场增量有限,需要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拓展市场。目前电力和家居行业转向通过LoRa技术来解决问题。
从LoRa产业链看,相比于其他多数的无线通信技术,LoRa技术除了技术层面上的优势以外,丰富 健康 的产业链生态也是其优势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从LoRa芯片、模组、网关、终端、平台、系统集成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格局。
哪些领域机会更多
疫情暴发以来,非接触式的远距离测温仪、巡逻无人机、防疫机器人等物联网产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2021年,这些应用会进一步升级,并将向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发展。Forrester的研究预测,物联网会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主动的医疗保健参与,这将是2021年物联网应用的一大趋势。
Forrester认为,消费者将在2021年获得更多种类的无线连接。不仅有5G和移动物联网设备,蓝牙、Zigbee和近场通信(NFC)都在解决类似的物联网使用案例。Forrester的报告指出。诸如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之类的互动和主动参与将激增,它们可以检测患者在家中的 健康 状况。COVID-19之后的医疗保健将以数字医疗经验为主导,并将提高虚拟医疗的有效性。在家中监视的便利性将激发消费者对数字 健康 设备的赞赏和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对自己的 健康 有更深入的了解。数字医疗设备的价格将变得对消费者更加友好。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许多患者留在家里或延误了必要的护理,这使慢性病得不到控制,可预防的病得不到重视。医疗机构可以利用接入物联网的医疗设备增进对患者 健康 的了解,跟踪个性化医疗的结果。
另一方面,智能办公的利用率也会大大增长,Forrester期望至少80%的公司为未来的办公室制定全面的战略,其中包括IoT应用程序以增强员工安全性并提高资源效率,例如智能照明、电源、能源、环境监控和基于传感器的空间利用率等。高流量区域的活动监视对于优先进行站点清洁,管理拥挤区域以及修改办公室布局以实现 社会 疏远非常必要。
新华网杭州11月24日电(凌纪伟)“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11月23-24日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围绕疫情科学防控、助推数字经济与 科技 创新等主题,邀请国内外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及产业界代表展开交流。
论坛期间,新华网就5G助力疫情防控、5G扩展、全球化合作等话题,专访前来参会的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朴。他在采访中表示,5G在赋能数字经济、助力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有目共睹,5G正在加速向更多行业扩展,高通愿继续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力量,希望为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促进作用。
图为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期间接受新华网采访
5G赋能数字经济潜力巨大
远程诊疗、防疫机器人、线上课堂……疫情防控期间,5G大显身手,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作用。
“2019年是5G商用的元年,2019年年底又提出今年是5G扩展之年。我们认为5G将进入各个垂直市场,将进入千行百业。那时大家对此曾有疑虑,但是今年就有一系列5G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即将实现。”孟朴说。
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基于高通RB5平台打造的庞伯特乒乓球机器人成为展会一大看点。孟朴认为它是5G进入千行百业非常生动的一个例子。
“5G与AI的结合能够赋能千行百业,不仅是乒乓球、羽毛球或网球,甚至是更深更广的领域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让人们对智慧生活的想象变为现实。”孟朴坚信,5G与AI的结合,将会在数字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日,IHS Markit发布《5G经济》报告更新版显示,5G赋能经济产出的增长趋势没有改变。
“5G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孟朴认为,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5G推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不变。未来15年,5G在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中将发挥特别大的作用。
高通加速推动5G扩展应用
从2G、3G、4G一路演进至今,5G正在显著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移动上网体验。
孟朴认为,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前景的确广阔,但也不能忽视5G在改善人们移动上网方面的作用,“改善用户的应用体验是对5G的刚性需求”。
他解释说,纵观工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 历史 ,智能手机是规模最大、更新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所以5G能大幅度带动许多成本昂贵的专业应用发展。若没有广大普通消费者的带动作用,工业互联网中的很多应用其实不能达到足够的经济效益。
相比市面上售价超百万元一套的专业 体育 训练系统,庞伯特乒乓球机器人系统只需要几千元。在孟朴看来,这印证了真正做到规模化才能使成本降低,使行业应用变成可能。
在物联网领域,高通的第二代5G芯片X55已经实现商用,并且在全球广泛应用。今年7月,高通联合20余家领军企业共同发起“5G物联网创新计划”,希望对终端形态的创新以及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扩张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希望‘5G物联网创新计划’能够像‘5G领航计划’推动智能手机产业发展一样,帮助物联网产业推出更多更好的5G模组,方便大家应用。”孟朴说。
愿为推动全球化继续献力
从服贸会到进博会,今年中国陆续举办多场展示对外开放成果的大型展会。高通在数场重大活动中从未缺席。
“中国持续推动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对高通而言意义非凡、至关重要。”孟朴说,高通横跨无线通信和半导体两大行业,过去20多年,这两大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特征最为全面、深刻。从移动通信全球标准的制定到最后的实施落地,与全球运营商共建全新网络,高通一直在参与、在贡献,高通也一直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高通希望各国政府、全球企业家,都能够共同努力,一起继续推动全球化发展。
“植根中国、分享智慧、成就创新”——多年来,高通一直秉承这一经营理念从未改变。
孟朴表示,即使今年全球疫情突发情况下,当全球的政治、经济遭遇众多挑战,高通仍愿重申立场,推动产业全球化进一步完善。
“我们希望坚持做正确的事,和大家一起继续推动产业全球化,因为中国、美国以及整个 科技 界的发展都得益于全球化,也得益于中美两国企业的合作。”孟朴说。
过去几年,包括高通在内的产业界一直强调,5G就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现在各方都已意识到5G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作为跨国企业,孟朴希望高通能在5G时代,加大加深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为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促进作用。
本文源自新华网
物联网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在智能互联产品时代,企业该如何创造和捕捉价值?产品产生的(高度敏感的)海量数据应该如何利用和管理?如何改进与传统业务伙伴,例如渠道商之间的关系?随着行业边界的极大拓展,公司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企业将面临上述一系列新的战略抉择。
随着智能互联产品数量不断增多,为了阐释随之而来的新机遇,“物联网”一词应运而生。但它的诞生无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现象及其影响。无论是涉及物或人,互联始终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机制。智能互联产品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互联,而在于“物”,正是产品的新能力其产生的数据将开创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因此,企业不应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应聚焦于竞争本质的变化。
重塑行业架构
要了解智能互联产品对行业竞争和利润能力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研究它们对行业结构的冲击。在任何行业,竞争都是由5种竞争力量所驱动的: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现有对手竞争的强度和性质,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些力量的构成和强度共同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本质以及现有业内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当新技术、客户需求或其他因素对这5种力量产生影响时,行业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与前两次IT潮流一样,智能互联产品将对众多行业的机构产生冲击,其中制造业所受的影响最大。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智能互联产品将极大地扩展差异化的可能性,单纯的价格竞争将越来越罕见。了解客户如何使用产品,公司就能更好地对客户进行分层,定制,定价并且提供增值服务。此外,这些产品还大大拉近了公司与客户的关系。由于公司掌握大量的历史数据和产品使用数据,购买者转换新供应商的成本大大提升。通过智能互联产品,企业大大降低对分销渠道和服务机构的依赖,甚至达到去中介化,从而在价值链中捕捉更多利润。这些因素都削弱了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GE航空在飞机引擎上安装了数百个传感器,基于收集的数据,公司可以分析引擎实际表现与预期的差距,进一步优化引擎性能。一旦了解产品的真正性能,购买者也能在不同供应商之间寻求制衡,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拥有产品使用数据,购买者还可以减少对制造商信息和支持的依赖。与原先单纯的购买模式不同,通过PaaS(产品既服务)和产品共享等新商业模式,购买者可以降低转投新制造商的转换成本,从而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
竞争对手的竞争。智能互联产品可能对竞争带来重大影响,创造无数产品差异化和增值服务的机会。企业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自身产品,以对应更加细化的市场分层,甚至根据个人客户进行定制化生产,进一步增强产品差异性和价格均价。
通过智能互联,公司还可以将价值主张扩展到产品以外,比如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增强服务。百宝力(Babolat)生产网球拍和相关装备的历史长达140年,公司最近推出了Babolat Play Pure Drive系统,将传感器和互联装置安装到球拍手柄中。通过分析对击球速度、旋转和击球点的变化,公司可以将数据传送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中,提高选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与普通产品不同,由于前期的软件开发、更加复杂的产品设计以及搭建“技术架构”的高昂费用,产品的固定成本将大幅提高;因此,新型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会更高,而可变成本的比重降低,这使单纯价格竞争的空间缩小。因为高固定成本行业的价格d性较低,公司必须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数额巨大的售出产品上。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得到极大扩展,这使公司容易陷入“谁的功能更丰富”式比拼,产品性能的提升则被忽略。这会进一步推高产品的成本,蚕食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最后,就像我们在下文中讨论的,随着智能互联产品成为更广泛产品系统的一部分,竞争范围将进一步升级。例如,家用照明公司、音响娱乐设备制造商以及智能温度控制器公司过去并没有交集,但现在它们每一家都要在整合智能家居系统里分一杯羹。
新进入者的威胁。在智能互联的世界,新进入者要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产品设计、嵌入技术和搭建“技术架构”带来的高昂固定成本。百多力公司(Biotronik)公司最初只生产心率调节器和胰岛素泵等设备。现在公司生产智能互联产品,例如家庭健康监测系统,它包含数据处理中心,医生可以远程监控患者的医疗设备和临床状况。行动敏捷的在位公司还将获得关键的先发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利用累积的产品数据改进产品和服务,重新设计售后流程,这无疑抬高了新进入者的门槛。智能互联产品还可以提高购买者的忠诚度和转换成本,进一步提高行业进入壁垒。
然而,当智能互联技术飞速跃进,使在位公司的技术和优势作废时,行业的进入壁垒反而会降低。有些在位公司不情愿采用智能互联技术,妄想保持自己在传统产品上的优势和高利润的产品或服务,这无疑为新进入者敞开机会之门。
替代产品的威胁。与传统的替代产品相比,智能互联产品的性能更佳,定制程度和客户价值也更高,这降低了替代产品的威胁,提升了行业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但是在很多行业中,新型的替代产品正在涌现,它们提供更全面的功能,将威胁传统产品的地位。例如Fitbit的可穿戴健身设备,它能捕捉不同类型的身体数据,包括运动水平和睡眠状况等,它将替代传统运动手表和计步器。智能互联产品还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它们将替代传统的产品所有制。例如PaaS模式,用户只需按使用量付费就可使用产品的所有功能。
自行车分享系统是另外一例,它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普及。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App找到自行车租用和归还的站点。系统则监控用户使用自行车的时长,并收取相应费用。显然分享模式会减少城市居民购买自行车的需求,但也免去了购买和停放的麻烦,因此,这刺激了更多市民使用自行车。便捷的分享模式不仅会替代自行车购买模式,也能替代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正是智能互联产品的出现,才让分享模式替代完全所有制成为可能。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智能互联产品改变了传统的供应关系,重新分配了议价能力。由于智能和互联部件提供的价值超过物理部件,物理部件将逐渐规格化,甚至被软件替代。软件也提高了物理部件的通用性,减少了物理部件的种类。在成本结构中,传统供应商的重要性将会降低,议价能力随之减弱。
智能互联产品也让一批新的供应商崛起,包括传感器、软件、互联设备、 *** 作系统、数据存储以及“技术架构”其他部分的提供者。这些供应商中不乏谷歌、苹果和AT&T这样的大公司,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过去传统制造企业并不需要和它们打交道,但如今这些公司的技术对产品的差异性和成本至关重要。这些新供应商拥有极高的议价能力,往往能获得价值蛋糕中更大的一份,进一步挤压制造商的利润。
由于新型供应商与终端用户的紧密关系以及掌握的产品使用数据,这些“技术架构”的提供者拥有更强大的议价能力。不仅如此,这些供应商还可以利用手中数据开发新的服务,就像GE航空与Alitalia航空公司的合作。
新的行业边界
智能互联产品不但能重塑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生态,更能扩展行业本身的范围。因此,行业的竞争基础将从单一产品的功能转向产品系统的性能,而单独公司只是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
不仅如此,行业边界还会继续扩展,从产品系统进化到包含子系统的产品体系(System of Systems)——不同的产品系统和外部信息组合到一起,相互协调从而整体优化,就像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甚至是智能城市。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对整体系统的性能影响最大,那么它将取得主导性的地位,并分得利润蛋糕中最大的一块。
智能互联产品带来的网络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大趋势已日渐清晰。
首先,行业进入壁垒的提高,加上早期积累数据带来的先发优势,很多行业将进入行业整合期。
其次,在边界快速扩张的行业,行业整合的压力会更大。单一产品制造商很难与多产品公司抗衡,因为后者可以通过系统优化产品性能。
最后,一些强大的新进入者会涌现,它们不受传统产品定义和竞争方式的限制,也没有高利润的传统产品需要保护,因此它们能发挥智能互联产品的全部潜力,创造更多价值。一些新进入者甚至将采用“无产品”战略,打造联接产品的系统将成为它们的核心优势,而非产品本身。
发掘科技一家专业的物联网硬件方案公司:发掘科技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科沃斯(603486);石头科技(688169);天智航(688277)等
定义
根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
12643-2013)中关于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编程的轴,以及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预定任务的执行机构。
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领域机器人。根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
12643-2013)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自动化应用外,能为人类或设备完成有用任务的机器人。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现状:市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下,2021年市场增速出现回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公共服务需求的持续旺盛,加上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地质情况复杂,社会发展多元化特征明显,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因此我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市场规模及总体占比也将持续增长。经中国电子学会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包含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933亿元。
注:由于本报告采用的服务机器人的定义包含特种机器人,此数据为中国电子学会公布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之和。
2、细分市场一: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
——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分析
个人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家用安监机器人、个人运输机器人等。
伴随国内经济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社会对科技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城镇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居民具备产品消费能力,使得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凭借高需求和使用频次受到企业、资本方关注,产品经过一定的发展期,技术相对成熟,逐步在市场放量;娱乐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由于技术复杂性、产品功能实现存在挑战,产品普及仍面临一定瓶颈。
公共服务机器人的范围则较为广泛,只要能够为公众或公用设备提供服务的机器人都属于该类型服务机器人。
——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服务机器人智能性提升,改进用户体验,加快提高了家庭应用渗透率,其中扫地机器人作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的代表性产品,成为众多家庭对于机器人的首选。而且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在不断增多,需求增大。伴随技术提升,服务机器人成本呈下降趋势,社会劳动力成本上升带动机器人换人需求,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有很大潜力
因此中国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以较快增速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0260亿元。
3、细分市场二:特种机器人
——医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分析
目前,特种机器人最大的应用领域为医疗领域。医用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创新拓宽了产品应用领域,也提升了诊疗的专业度。例如,早期的胶囊内镜机器人进入体内后不可控制,而近年来,随着磁场精准控制及光电成像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研发与突破,胶囊内镜机器人实现了革命性的可控性与精准定位功能。如安翰医疗的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对胃部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度可达934%,已在国内广泛推广使用。
医疗服务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手术领域,当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增长潜力巨大;系由于中国的患者人数庞大且可能需要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常规微创伤手术数量众多。根据Frost
&
Sullivan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76亿美元,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08亿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558亿美元。
2022年6月,由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德本咨询联调的2021医疗机器人企业排行榜出炉。其中,天智航、上海微创、哈工大机器人、安翰科技、精锋医疗、威高集团、楚天科技、新松机器人、神方机器人、赛诺微等十家企业荣登TOP10。
——其他特种机器人市场分析
除了医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还在安防、水下、水上、管道、消防、煤矿等领域面向特定场景实现应用突破。
——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
目前,中国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持续提升,各种类型产品持续出现,带动市场较快发展。特种机器人受到技术驱动,智能性及工作环境适应性不断提升,有望在医疗、军事、消防、安监等应用场景快速落地。2020年疫情爆发,全国范围内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特别是医用服务机器人与相关救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都得到了明显的增长。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907亿元,同比增长363%。
市场竞争格局
从各区域的重点布局来看,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相对较好,集中度也较高。
从地区来看,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沈阳、哈尔滨、广州、江苏、西安、湖北等地。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以及科研能力,为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上,这些地区主要依托于各研究院以及院校的取得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地区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研发中心,上海地区有上海交大自主机器人研究所、复旦大学媒体计算研究所等。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行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1 服务机器人行业的界定
111 服务机器人的定义
(1)机器人定义
(2)服务机器人定义
11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服务机器人行业归属
12 服务机器人行业分类
13 服务机器人行业专业术语说明
14 本报告行业研究范围的界定说明
15 本报告的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151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152 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2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21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
(1)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主管部门
(2)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自律组织
21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1)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2)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标准分析
(3)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即将实施标准
(4)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重点标准解读
21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
(1)国家层面相关政策规划分析
(2)地方层面相关政策规划分析
214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分析
215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国家层面重点政策解析
(1)《“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16 政策环境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
22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GDP增长情况
(2)中国三次产业结构
(3)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
(4)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5)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情况
(6)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2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1)国际机构对中国GDP增速预测
(2)国内机构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223 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
231 影响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中国人口增速不断下滑
(2)人口老龄化严重
(3)中国劳动力人数下降以及人力成本持续上升
(4)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5)城镇化进程加速
(6)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
232 社会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4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
241 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
242 服务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分析
(1)导航技术
(2)路径规划技术
(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243 服务机器人共性技术分析
(1)自主移动机器人平台技术
(2)机构与驱动
(3)感知技术
(4)交互技术
(5)自主技术
(6)网络通信技术
244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科研投入状况
245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
(1)中国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概况
(2)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热门专利申请人
(3)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热门技术
246 中国服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1)云-边-端的无缝协同计算
(2)持续学习和协同学习
(3)知识图谱
(4)场景自适应
(5)数据安全
247 技术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3章: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预测
31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311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
312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销量
(2)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
313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应用现状
314 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科研机构发展分析
(1)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和智能实验室
(2)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3)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
(4)早稻田大学仿人机器人研究院
(5)筑波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室
32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区域发展格局及重点区域市场研究
321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区域发展现状
322 重点国家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1)美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分析
(2)日本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3)德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33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及代表性企业案例分析
331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332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
(1)美国iRobot Corporation
(2)美国Intuitive Surgical Inc
(3)丹麦乐高集团
34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
341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342 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
第4章: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痛点分析
4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及市场特征
41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
41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特征
(1)行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业内业外多家公司积极布局
4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42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参与者类型
42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供给状况
(1)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参与企业数量
(2)中国主要服务机器人企业产品供给情况
42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需求状况
424 中国机器人主要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425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出口市场
(1)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2)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出口趋势分析
4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痛点分析
第5章:中国服务机器行业竞争状况及市场格局解读
5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11 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512 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
513 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514 行业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515 行业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516 行业竞争情况总结
5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521 行业投资发展状况
(1)投资事件汇总
(2)投融资金额及数量
(3)投融资所处阶段
(4)投融资区域分布
(5)投资趋势分析
522 行业兼并与重组状况
(1)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2)兼并与重组动因分析
(3)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4)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5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53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53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区域竞争格局
54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第6章: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梳理及全景深度解析
61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梳理
611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结构
612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图谱
62 服务机器人行业上游核心零部件市场分析
621 减速器市场分析
(1)减速器分类
(2)减速器市场发展现状
(3)减速器市场竞争格局
(4)减速器对行业的影响
622 机器人用伺服电机市场分析
(1)机器人用伺服电机分类
(2)机器人用伺服电机市场发展现状
(3)机器人用伺服电机市场竞争格局
(4)机器人用伺服电机对行业的影响
623 控制器市场分析
(1)控制器市场发展现状
(2)控制器市场竞争格局
(3)控制器对行业的影响
624 传感器市场分析
(1)传感器分类
(2)传感器市场发展现状
(3)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
(4)传感器对行业的影响
625 AI芯片市场分析
(1)AI芯片市场发展现状
(2)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3)AI芯片对行业的影响
63 服务机器人行业上游软件系统开发市场分析
631 人工智能市场分析
(1)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现状
(2)人工智能市场竞争格局
(3)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
632 SLAM市场分析
(1)SLAM市场类型分析
(2)SLAM市场发展现状
(3)SLAM对行业的影响
633 *** 作系统市场分析
(1) *** 作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2) *** 作系统市场竞争格局
(3) *** 作系统对行业的影响
64 服务机器人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分析
641 服务机器人行业细分市场结构
642 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分析
(1)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
(2)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竞争
(3)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分析
(4)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发展趋势
643 特种机器人市场分析
(1)特种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
(2)特种机器人市场竞争
(3)特种机器人应用分析
(4)特种机器人发展趋势
第7章: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重点区域市场解析
7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全国空间格局
711 区域发展情况
712 区域发展问题
(1)部分区域机器人产业导向不够清晰,难以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2)各地机器人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现金流回流较慢
7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重点省市发展分析
721 广东省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1)区域行业发展经济环境
(2)区域行业发展政策
(3)区域行业技术环境
(4)区域行业发展现状
(5)区域产业园建设情况
(6)区域行业发展前景
722 江苏省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1)区域行业发展环境
(2)区域行业发展政策
(3)区域行业技术环境
(4)区域行业发展现状
(5)区域产业园建设情况
(6)区域行业发展前景
723 浙江省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1)区域行业发展环境
(2)区域行业发展政策
(3)区域行业技术环境
(4)区域行业发展现状
(5)区域产业园建设情况
(6)区域行业发展前景
724 上海市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1)区域行业发展环境
(2)区域行业发展政策
(3)区域行业技术环境
(4)区域行业发展现状
(5)区域产业园建设情况
(6)区域行业发展前景
725 北京市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
(1)区域行业发展环境
(2)区域行业发展政策
(3)区域行业技术环境
(4)区域行业发展现状
(5)区域产业园建设情况
(6)区域行业发展前景
第8章: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链代表性企业案例研究
81 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链代表性企业发展布局对比
82 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链代表性企业案例研究
821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业务架构
(4)企业销售网络
(5)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2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业务架构
(4)企业销售网络
(5)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3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业务架构
(4)企业销售网络
(5)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4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业务架构
(4)企业销售网络
(5)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5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4)企业相关资质及技术能力
(5)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6 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4)企业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
(5)企业相关资质能力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7 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业务架构及销售网络
(4)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5)企业相关资质能力及专利技术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8 创泽智能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销售网络
(4)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5)企业相关资质能力及专利技术
(6)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9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4)企业相关资质能力及专利技术
(5)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8210 深圳市卫邦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现状
(3)企业服务机器人业务布局
(4)企业相关资质能力及专利技术
(5)企业发展服务机器人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第9章: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及投资策略建议
91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911 行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识别
912 行业发展驱动与制约因素总结
(1)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2)行业发展制约因素
91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914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92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921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922 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93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价值评估
94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41 产业链投资机会
942 区域投资机会
(1)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2)区域服务机器人行业演变趋势
943 产品投资机会
(1)室外封闭商区配送机器人
(2)建筑机器人
(3)商用扫地机器人
(4)医疗、护理服务机器人
95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951 行业投资策略建议
(1)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2)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资方向建议
952 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机器人的分类(按应用领域)
图表2:国家统计局对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定义与归类
图表3:服务机器人的分类
图表4:服务机器人行业专业术语介绍
图表5:本报告服务机器人行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图表6: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
图表7: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图表8:本报告的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说明
图表9: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监管体系构成
图表10: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主管部门
图表11: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自律组织
图表12: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单位:项)
图表13:2020-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国家标准汇总
图表14: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行业标准
图表15: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地方标准
图表16: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部分企业标准
图表17: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团体标准汇总
图表18: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行标准属性分布(单位:项,%)
图表19:截至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即将实施标准
图表20: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重点标准解读
图表21:2015-2022年4月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汇总
图表22:截至2022年4月年各省市地方服务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规划汇总
图表23:“十四五”规划关于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分析
图表24:《“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主要任务
图表25:2010-2022年中国GDP增长走势图(单位:万亿元,%)
如需完整目录请联系客服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记者 卜文娟
近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申请,工信部向四家企业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自此,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深圳市通信学会秘书长李银松对本刊记者表示,国家将5G发展放到很高的战略地位,坚定了国家发展5G产业、中国5G技术的决心,牌照的发放预示着中国庞大的5G市场投资机会出现,这一利好将快速推动5G产业投入和发展,影响全球终端、芯片、软件产业的格局重新分布,推动我国芯片、集成电路产业大规模发展。
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2017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5G的决心。进入2019年,5G商用也成了各国通信竞赛的主战场,此次颁发商用牌照将加速我国5G的相关建设,向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整个5G的设备和产品应该说已经基本成熟,具备了商用的条件。今年4月,韩国和美国相继启动了5G商业应用,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我国发放5G牌照,一方面是通过我国5G网络的建设带动5G产业链,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上下游的发展,促进整个5G产业链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5G是构建 社会 经济的一个基础设施,通过5G的建设,能够带动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赛迪智库无线电研究管理所副所长彭健认为,5G牌照的发放对于5G产业链整体是利好的,消息公开后股市5G板块的表现也反映出了市场对于5G的期待。
据了解,不同于3G、4G时代,此次工信部共发放了4张5G牌照。除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牌照。
“从整个市场来说,未来几年内对市场格局影响并不大,有助于推动广电转型,尤其是在三网融合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有3到4家公司有助于充分竞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
深圳市通信学会行业专家易维平对本刊记者表示,广电多年来在无线通信领域是被忽视的重要力量,5G时代,作为一支技术和基础都不错的“老牌新人”,对于提升市场竞争活力显然是好事,尤其广电在700M和高频卫星通信等领域其实也有多年研究和耕耘,这次是个自我提升跨越的好机会。
此外,李银松认为,引入中国广电作为第四家移动通信运营企业,中国广电建设5G网络并提供服务,为5G业务创新增添生力军,将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础网络,有利于广电网络转型,有利于促进广电网络和电信网络共同发展。
5G牌照下发后,运营商都在积极部署试验网络。
中国移动称,今年9月底前在超过40个城市提供5G服务,客户“不换卡”“不换号”就可开通5G服务,后续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中国联通也表示,目前已率先开通国内40个城市的5G试验网络。
据了解,首批支持5G网络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4个直辖市,合肥、福州、兰州、广州、南宁、贵阳、海口、石家庄、郑州、哈尔滨、武汉、长沙、长春、南京、南昌、沈阳、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济南、太原、西安、成都、拉萨、乌鲁木齐、昆明、杭州等27个省会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雄安、张家口、苏州、温州等城市。
李银松分析,中国移动获得26g频段,频率传播特性好,而且可以从4G同址升级至5G,可采用4G&5G双模技术建设,相比而言,投入较少可实现连续覆盖,建设难度小,工程周期短。对传输资源丰富、4G站址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快速建设一张连续覆盖的商用网络。
以北京为例,今年4月底,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北京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的信息,截至5月底,北京地区铁塔公司已交付给三家基础运营企业的5G站点共计4983个,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共建设完成了5G基站4300个。目前主要覆盖区域为城市核心区、冬奥会相关园区、世园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典型应用场所等。随着5G牌照的落地,包括基站在内的接入网部署将开始提速。
据了解,除了北京,近期各大城市政策频出,并且均透露出2019年建设近万个基站的规划。
盘和林表示,为了配合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已陆续发布协同发展方案。蓄势培育万亿产业集群,相关企业也在加快抢滩布局产业链。应该来说,这些5G试点城市的5G基础比较好。
运营商积极在各地部署试验网络,市场反应强烈,业内人士均认为5G将催生万亿市场。那么,5G市场到底有多大?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0至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达33万亿元。
李银松预计,未来三家运营商3年内陆续投入1万亿才能实现网络的立体深度覆盖,随着5G的商用和应用创新发展,将带来10万亿产业投入。
易维平表示,5G时代对于整个产业链的设备商、运营商甚至外围企业都可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效益机会,能否把握和企业自身实力以及布局关系很大。5G技术的创新性以及当前业务和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决定在创新、技术底蕴、横向合作和实力强的公司会脱颖而出。同时,对于4G业务参与更多的企业,也许对于5G的把握会更具备“先发优势”。
此外,类似路由设备、宽带传输、人工智能、 汽车 电子、物联网芯片&方案等公司机会更多。“对于掌握核心 科技 的高新企业是一次飞跃的契机。”易维平强调。
盘和林认为,未来5G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不仅能促进国家对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也是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引领创新发展,激发我国的消费活力十分有利。但是最终人们能从5G中获得怎样的体验,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5G适配的各种硬件的发展、应用场景的开发以及产业生态的融合程度。
“我认为发展过程中必须软硬兼施,即既要重视5G基础性硬件设施建设,更要注重应用场景及产业生态建设及融合。”盘和林强调。
彭健也强调,牌照发放后终端、运营、应用等环节还需要时间成熟,比如终端的价格需要时间回落到合理区间、5G商业模式需要时间摸索、5G与其他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更需要各方一起挖掘。总之,建好网不是目的,用好网才是5G价值的最终体现。
那么,5G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5G可以与4G基站同址,但是现有的4G基站数量是远远不够的。5G需要的基站数是4G的4-5倍,基站的建设包括室内的覆盖需要一个过程。“6年来,4G网络建设到目前的水平大约花费了8000亿元;如果5G要建成大规模商用,约需要1万亿元甚至更多。因为5G的频率高、容量大,所需要的基站数量比现在多得多。”
此外,他认为,5G提速还有诸多瓶颈,芯片和 *** 作系统等基础核心技术需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毫米波频段的产业差距需尽快弥补,毫米波频段已分配的应用还需要协调,以便为5G腾出频率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