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能耗是什么?

大数据能耗是什么?,第1张

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就能源管理在日常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能够积累非常多的数据,随着时间的积累其数据量还在不断增加。

能源大数据有大量、多样、高速、低价值密度和真实性五大特点。数据在云计算中心进行处理、归类、分析、大数据挖掘,形成各类有价值的应用,转而形成对企业、商住楼有价值的服务。

能源大数据理念,是将电力、石油、燃气等能源领域数据及人口、地理、气象等其他领域数据进行综合采集、处理、分析与应用的相关技术与思想。能源大数据不仅是大数据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入应用,也是能源生产、消费及相关技术革命与大数据理念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推进综合能源服务的产业发展及商业模式创新。

大数据从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控制能源消费、降低能耗,到绿色建筑和智能电网建设都将发挥巨大作用。以智能电网为例,电网互联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必要加强研发大规模互联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先进可靠的配电网与共用技术及微电网技术为主的分布式电力系统。因此,采集、分析并有效应用大数据是解决能源与公共事业关键业务的重要因素,可以实现向智能电网转型,改善分布式可再生发电的资产预报与调度,提高发电效率及改变客户运营模式。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正纷纷着手相关研发与部署。综合能源服务中的大数据应用主要意义在于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化。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天然气或其他能源的购买量、预测能源消费、管理能源用户。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等。大数据与电网的融合可组成智能电网,涉及从发电到用户的整个能源转换过程和电力输送链,主要包括智能电网基础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智能输电网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及智能用电技术等,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

虽然能源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但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将对大数据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带动其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完善,而大数据技术又会反过来加快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不断对全球能源互联网进行完善、相互补充,二者相得益彰。在此过程中定要充分尊重行业的基本规律以及市场需求,做好能源大数据管理以及能效数字化建设。

能源大数据管理

微电网可视化完整复现的园区能量系统,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综合管控。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建筑能效管理、综合节能管理和“源网荷储”协同运行。

将 Web 智慧“双碳”微电网场景进行数字孪生,有效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整体场景采用轻量化重新建模的方式,设计师就有“设计”的发挥空间,展现更多美学创意。支持 360 度观察虚拟园区内源网荷储每个环节的动态数据,突出能量路由器、变压器、配电室等设备模型,提供图形化组态 SCADA 能力,以线条流动的方式表达光伏从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到设备供电、储能全流程。当日超标电量、累计用电量、光照时长、辐照度分别统计,利于整合分析。利用柱状图动态显示 24 小时内的交流源出力和指令,掌握每日数据变化,提高电力调控能力。

储能箱三维可视化设计上,可d出 2D 面板对当前容量、电池温度、SOH 电池健康状态、累计充电量、累计充电次数、火灾风险进行统计和故障预警,保证集装箱系统的安全。提供完备流水线作业工具链,从视图组件设计、图标设计、2D 图纸设计到 3D 场景设计皆有一站式的开发工具,设计师和程序员能实现协同作业开发,快速落地 2D、3D 可视化成果。

微电网作为一种靠近用户侧的微型综合能源系统,涵盖太阳能、风能等一次能源及电力二次能源,涉及电、热、气多种能源输配网络和负荷需求、储能、控制和保护设备及信息化平台,需以电能为核心,通过多能互联、信息能量耦合及市场经济引导,实现多能“供-需-储”协调优化和自平衡。

建筑能耗特别是大型公建的能耗在城市总能耗中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如何有效监控和分析建筑能耗,并对大型建筑进行智能化、节能化管理,减少日常运转的能源消耗,已成为各大企业的主要关注点。Hightopo轻量化的建筑全集成能源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 2D、3D 等可视化的手段对建筑用能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有效管理,提升节能工作的管理水平,达到节约能源、供需互动的多种能源耦合目的,实现了对能源的集中监控、管理以及分散控制,包括配电照明、空调、供热、建筑物的供水和排水等。

核心系统通过后台数据接口,实现自动上下架设备,对供、排水系统中所有管线、设备与构筑物进行智能控制管理,并结合 2D 视图进行关键信息查看,全面掌握水务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包括各楼层无线水表、LORA 开关、能效管理平台,保证供水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二三维可视化引擎,对楼宇供电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形成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做到每一处细节均可实时交互与反馈。包含传感器、智能物联网 GPRS/4G/NB-LOT、大数据系统平台设备信息,实现甚至手机端都可随时随地查看的 2D 组态效果。通过搜集相关国家省、市用电限额标准,对全面数据进行汇总,对于超限电状态设备进行实时预警。

为绿色制造作出新贡献: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消耗后可获得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的优点。通过智能化、可视化手段,进一步发挥能源优势,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能源发展全局和绿色构造做出贡献。

全线节能:全集成能源管理系统可全面采集供电、照明、空调和供水等各专业的能耗数据,让能耗直观可视、清晰透明,也便于分类统计。使全运营管理人员对楼宇耗能情况掌握更加全面及时,确保系统可以运行在最佳节能状态,获得节能收益。

在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网运行逐渐呈现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急需“云大物移智链边”其中的云计算、大数据、电力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手段,让电网系统配备拥有海量数据处理分析、高度智能化决策等能力的云端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各类能源资源整合、打通能源多环节间的壁垒,让“源网荷储”各要素真正做到友好协同。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

物联网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碰撞数字经济时代火花 倾听“十四五”能源电力声音

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关键词搜索

记者 赵冉

9月22日是距离“十四五”开局100天的日子,能源电力行业对“十四五”的谋划已到了最后梳理阶段。9月22日至23日,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助力电力数字化转型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电力“十四五”规划发展中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新基建”如何发力和能源结构如何转型成为与会代表谈论较多的话题。

“数字新基建助力电网数字化转型”、“大规模海上风电发展对电网影响及应对措施”、“新能源高比例情景下储能的发展机遇”、“氢能产业发展形势与实践”……这些话题让人们对“十四五”能源电力可以有更多的预知。

“新基建”蕴藏勃勃生机

“新基建的时代已开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已到来,电力行业已经迎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蓝海,更灵活、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电网形态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也将成为解锁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密码。” 在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做主题发言时,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辛永如是说。

据辛永介绍,国家电网公司“新基建”涉及除铁路和轨道交通之外的其余六个领域,其中,以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数字新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5日,国网公司向 社会 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分别是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大数据应用、电力物联网、能源工业云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能源互联网5G应用、电力人工智能应用、能源区块链应用、电力北斗应用。

“技术创新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驱动力,综合考虑国网公司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任务及信息通信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近几年战略 科技 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电力行业建设数字新基建中,芯片技术、5G+北斗关键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电力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及推动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辛永谈表示。

作为新能源领域新基建的核心组成部分,国网新能源云目前累计注册用户142万人,入住企业9206家,8月访问量4278万次,日均访问人数614人。国家电网发展部副主任王劲松介绍了国网新能源云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和“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新能源开放服务体系。

“数字经济是一种高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开启了对传统工业经济的裂变式改造,成为各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对的重要砝码。” 国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沈亮指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特征是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机遇,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可以不必完成工业化再去走信息化之路,而是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随着我国数字技术工具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新基建的热潮下,许多电力企业都在进行工业互联网 探索 与实践。与会的华能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范伟宁介绍说,华能工业互联网项目分为集团侧、区域侧和电厂侧三个层面。“华能Aidustry工业互联网有五大核心点,分别是IT基础设施云化,提供强大存储与计算力;工厂设备数据上云,海量工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业务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化,以中台为基础,构架企业运营中心;智能应用是核心,以IT为工具,为生产赋能;众创共赢,打造全流程企业生态。” 他说。

电动 汽车 充电设施是“新基建”的重点内容之一。据国网电动 汽车 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阙诗丰介绍,2025年,全 社会 专用桩充电量将达到423亿千瓦时,公共桩充电量365亿千瓦时;预计“十四五”期间,全 社会 专用桩和公共桩共计产生充电量2532亿千瓦时,全 社会 单位桩和私人桩共计产生充电量272亿千瓦时。

“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市场前景广阔。”他表示,2030年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的功率总理论潜力将超过10亿千瓦,相当于50个三峡电站;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的电量总理论潜力将超过2万亿千瓦时,电动 汽车 与电网互动服务按005元/千瓦时估计,总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要加强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推进科学互联、有序互通,强化充电安全监管,提升可持续能力。” 他建议道。

南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电力规划中心主任黄豫从实践中分析了电力规划研究数字化的难点:在多源异构的数据环境中,数据来源多、口径不一,往往混杂不完整、不正确或不相关的脏数据;能源行业数据获取难度大,电力行业数据分散在各省及地市,分工收集困难;在当前电力规划研究中各环节的一些主流应用软件相对独立,封装性强等等。

“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设备等需要维护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协同的网、省、地协同管理体系、统一管理权限、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平台运维机制,已经成为了平台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难题。”他表示。

能源转型加快踩油门

“发挥我国在清洁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方面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示范先行、中国引领’的思路,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等事关能源转型发展全局的方向,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使用等领域技术和装备创新,促进产业化发展,抢占全球能源技术制高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隽在畅谈电力“十四五”规划时表示。

她指出,能源转型总体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四五”是增量替代,煤电踩刹车、清洁能源踩油门,煤电从主力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新增需求由风光储输满足,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持续提升,比分别达到57%和45%。能源系统实现碳排放达峰。2025~2035年是存量替代,煤电加速退出,加快向调节性电源转变,清洁能源和电能分别成为生产侧和消费侧第一大能源。2035~2050年是全面转型,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煤电转变为季节性备用电源,清洁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作为“有分量”的清洁能源,核能被预计在“十四五”将会加速发展。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核能分会会长邱建刚介绍说,到“十四五”末,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按低位和高位预计将分别达到9000万千瓦和11000万千瓦。“初步预测,2025年核电机组在运规模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核发电占比6%;相对高效燃煤发电,年度可实现碳减排45亿吨左右;在建规模4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力争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枢纽地位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匮乏且成本较高的华中地区,适时启动内陆核电建设。”他同时表示。

中国华电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罗锦华在分享了“新能源高比例情境下储能的发展机遇”。他建议,重视储能定位,做好储能在各环节的布局;强化产业扶持,促进储能在各领域的发展;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进程;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引领储能技术标准推广。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华投资公司(氢能公司)总经济师梅竞谊对氢能在“十四五”的发展非常看好。她指出,全球氢能发展大趋势已确立并一日千里,国内氢能的上下互动和横向竞争日趋频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氢能发展,各地纷纷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布氢能发展规划。今年9月16日,五部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以奖代补’,将有力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指出产业链的形成。”

但同时,梅竞谊也指出当前氢能存在的问题:氢能全链条关键技术性能差距明显,装备和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加氢站初始投资高昂;氢能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体系缺乏,在制氢、储运、加注方面都缺少技术标准体系。“需要政府明确市场预期与技术攻关规划,氢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各方合力,推动行业 健康 可持续地发展。”她建议说。

2015年2月3日《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首次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论构想。
核心观点
该理论在分析全球能源电力供需格局与电力流、“一极一道”(北极和赤道附近地区)和各洲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的基础上,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实施路径、技术创新以及工程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推动“一极一道”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开发外送,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根本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 2012年4月10日,《中国电力与能源》图书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该书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撰写的一部综合性能源专著。书中提出,树立大能源观,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实施“一特四大”战略(特高压电网、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进而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战略转型,是一条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途。
核心观点
《中国电力与能源》坚持以大能源观来研究能源问题。所谓大能源观,是指以系统论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全局的、整体的、历史的、开放的、普遍联系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能源问题。以电力为中心推动能源发展,是指把电力平衡作为能源平衡的重要支撑,把发电作为一次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方向,把电网作为能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平台,把提高电气化水平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举措,把实施“一特四大”战略作为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推动能源发展转变的战略基点。而发展特高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充分发挥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是实施“一特四大”战略的关键。 2013年12月6日,特高压电网发展研讨会暨《特高压交直流电网》首发仪式在京举行。该书由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编著,书中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是解决能源和电力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
核心观点
首次对其“平台”作用作了系统论述: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能源布局深刻变化,随着特高压输电等先进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电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能输送载体,还是功能强大的能源转换、高效配置和互动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多能互补、协调开发、合理利用;能够连接大型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率输送,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能源配置;能够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相互融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服务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发展,是我国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平台。 2013年1月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由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并主持实施。
项目成就
“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也是我国整个电工领域在国家科技奖上收获的最高荣誉。特高压交流输电代表国际高压输电的最高水平。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特高压标准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认为中国的特高压工程是 “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举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世界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物联网连接数超120亿个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19%;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126亿个。“万物物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万物互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下游制造业/工业占比最大

从下游领域来看,根据IoT Analytics的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行业下游占比中,制造业/工业占比22%排在首位,其次是交通/车联网,占比15%。智慧能源、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能物流分别占比14%、12%、12%、9%和7%,排在第3至7位。

2020年物联网链接内容90%属低功耗、广域网领域

2020年整个物联网90%连接属于低功耗、广域网领域。万物互联趋势下,传统移动蜂窝网络的高使用成本和高功耗催生了专为物联网连接设计的低功耗广域连接技术,对应中低速率应用场景,拥有广覆盖、扩展性强等特征,更符合室外、大规模接入的物联网应用。

2026年市场规模接近155万亿美元

根据知名国际信息技术数据公司lDC的测算,2019年全球loT市场规模为6860亿美元,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突破万亿美元;与此同时,2019年全球通过万物互联传输的数据规模已达到14ZB,2025年传输规模则将达到80ZB。在loT行业本身的从全球来看,目前全球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产业、应用、服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整体上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正在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连接和工业互联网连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根据lDC的测算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749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20%;预计2026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会接近155万亿美元。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在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发展史中,苏州始终处于引领者的地位。

无论是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经济总量的增速,还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苏州的发展状况都与全国整体情况极为相似。

而今,随着苏州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超八成的工业用能占比 给这座原本能源就不甚富足的城市带来了考验。

一面是仍需稳进的经济,一面是越发紧张的能源。如何突破桎梏,成为当下不少“资源小市”面临的难题。

而苏州,正是这一难题的解决者。

近年来,苏州在城市发展中全面推进能源变革,打造出新的城市发展样本。

近日,苏州一项新的能源变革举动引发诸多关注。据了解,苏州正在规划建设三座 储能电站 ,总容量达到242兆瓦时。

这不仅是 全国首个城市级储能群 ,也是国内已有规划中规模最大的储能群。

业内专家表示,苏州市这一储能行动,为其他城市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预计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影响到百余座城市的能源供应模式 。 

01

超大型城市“充电宝” 

20世纪90年代,工业企业的大批涌入,使得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的壮大对能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而苏州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既没有煤炭、油气等丰富的化石能源,又缺乏建设大规模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条件。

数据统计,2018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包括加工转换投入量)超过8500万吨标煤, 全市电力消费超过1562亿千瓦时 。

与节节攀升的消费需求相比,苏州本地的能源生产能力明显不足。

截止到2017年底的数据显示, 苏州本地装机容量为2292万千瓦, 其中煤电占比高达73%。

此外,从苏州现有的规划来看, 已经没有新建火电厂的空间 ,加之风、光条件一般,清洁能源替代也并非可行之路。 

想要解决苏州的能源供给问题,只有依靠区外来电,而储能电站则成了储存电能、调峰调频的必要选择。

此次苏州市规划的三个储能电站,构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储能城市群,对推动城市能源变革意义重大。

三座电站的储能充放功率总计达1386兆瓦,总容量达242兆瓦时, 预计2019年年底建成 。

三座储能电站的规划与城市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其中, 昆山 储能电站规模1936兆瓦时,用于满足当地 千亿级集群IT产业发展需求 。

任阳、乐余 储能站规模分别为132兆瓦时和352兆瓦时,可缓解 常熟、张家港地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行业 电力负荷压力。

各自发挥作用的同时,三个储能电站还通过220千伏电网互联互通,彼此协同,实现全国最大城市储能群内部毫秒级精准控制联络。

另外,在 苏州庄田 ,一座200兆瓦时的储能电站也正在建设中,苏州城市储能群正在进一步扩大。

苏州在发展储能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自身资源,走出了一条独有的道路。昆山、乐余、任阳三座储能电站的 选址均是 退役变电站旧址 。

利用变电站旧址建设储能电站能够有效 节约土地成本 ,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中,退役电站土地的再利用,是能源变革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思路。

实际上,苏州的探索打开了电网侧储能电站建设的开关。

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苏州的储能动向,将会在国内掀起一场能源行业的新风潮。未来的几年内,将会有一批超大型的 “城市充电宝” 出现在全国各个地区。 

02

电网侧储能爆发,哪些城市将受益? 

城市储能群是苏州城市能源变革的重要基础,每一个储能电站与电网、物联网、数据网相连,随着越来越多储能电站的加入,最终构建成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除了苏州,同样面临着能源与生产矛盾的北京也在近期开展了电网侧储能的工作。

上周, 北京首个电网侧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怀柔北房储能电站 正式投入运行。电站终期规模为3万千瓦时,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5万千瓦,充满电时可供一万户家庭同时用电2小时。

同苏州储能电站建设的选址类似,怀柔北房储能电站处于怀柔科学城,周边有很多 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科学装置 。一旦出现电网故障,储能电站可以以毫秒级的速度“替补”上场,满足用电需求。

此外, 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南京 等地都开始储能电站项目的规划建设。

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多处于南方,经济水平发达、工业体量大。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能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的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建设储能电站的方式来缓解电网压力,从而推动城市的能源变革。

而从行业角度来看,储能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英国数据分析和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伍德麦肯兹)公司的最新调查报告,未来五年内, 中国将超过韩国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储能市场, 并有望成为亚太地区储能行业的主导地位。

随着国内储能市场的增长,一场城市与城市间的储能较量也将拉开帷幕。苏州、北京等一众城市已经率先起步,奔跑在能源变革的前线。 

03

能源变革的样本:苏州工业园区

除了在储能上的行动外,苏州在其他领域推动的能源变革也十分富有借鉴意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苏州工业园区 。

但凡关注苏州发展的人,都会对苏州工业园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2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苏州后续经济爆发的关键点。2017年,苏州工业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占全苏州全市GDP的138%。

但细究近五年工业园的GDP增长,尽管总量维持上涨趋势,但增幅并不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本地能源。

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5年的发展, 电网建设和公共资源已经接近饱和 。

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网供负荷密度超过090万千瓦/平方千米, 已经达到了江苏省平均值的10倍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州工业园区采用了 “分”与“合” 两种手段,进行能源优化。

其中“分”是指 分布式能源建设 。苏州工业园采用了因地制宜的多能互补方式,发挥各自企业的所长,从供应端解决部分用能问题。

与居民区相比,工业园区用户之间的能耗需求差别较大,基于这一点,园区内企业因地制宜,布局分布式能源建设,例如 中衡大厦的地源热泵、餐厨垃圾沼气利用、四洲食品的储能 等等。

当然,这种“各自为政”也会增加能源供应的复杂性。

针对这一问题,苏州工业园应用了 “四网一云” 的能源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以 “云平台” 做指挥部,监测数据,实现管理。同时以 电网、热网、冷网和天然气网 围绕,并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作为枢纽,实现能源间的转换。

而“合”则是在集中用能区域,苏州工业园开展了 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 ,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综合效率达70%左右。

分分合合之间,苏州工业园区的能源问题逐渐找到解决的出口,并成为苏州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能源变革的先锋地带。

一场工业重城之变,正在悄然上线。

苏州工业园区的能源优化成为了苏州的一个缩影。而苏州的能源转型,则是中国未来许多工业型城市能源转型的样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641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4
下一篇 2023-06-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