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术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传销吗

上海术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传销吗,第1张

不是。
上海术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06月26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申昆路1999号2号楼308室,法定代表人为孙荣兵。经营状态正常,无风险记录,实际经营与证件一致。
上海术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从事网络专业技术、物联网专业技术、汽车专业技术、新能源专业技术、大数据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互联网销售,软件开发,信息咨询服务。

魏臻先生:1965年3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司创始人、技术研发领导者。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钢铁行业铁路运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信设备分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担任分布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矿山物联网与安全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铁路智能运输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中心及平台主任。魏臻先生于1985年7月至1990年3月,任安徽省传感器厂工程师;1990年3月至1995年7月,任合肥市煤气制气厂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5年7月至2001年7月,任合肥工业大学电子所副所长、所长,微机所副所长、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6月至2003年10月,任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2003年10月至今,任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4月至今,魏臻先生兼任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此外,魏臻先生还曾担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以及“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2000年12月创办工大高科,历任工大高科有限总经理、董事长职务;2011年至今,任工大高科董事长。魏臻先生长期致力于我国工业铁路信号控制与智能调度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撰写科技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6项。2011年,魏臻先生被国务院选调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专家组成员。魏臻先生自2001年享受国务院津贴,2014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入选2017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9年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此外,还荣获“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人才奖”、“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2022年7月6日,阿里巴巴和京东同时传出消息,两家互联网顶流大厂各自与国电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次合作非同一般,从合作方国电投的“咖位”上就能体现出来。我国共有五大电力央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华电集团和大唐集团,在营收和资产等指标上,国电投常年位居第二或者第三位。此外,国电投还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

在这次合作中,京东和国电投将以共建综合能源生态体系、共创数智化供应链为目标,主要围绕县域综合能源、数字化升级、物资采购、智慧物流、能源供应、碳中和规划、产业生态等领域进行合作;阿里与国电投将在“新能源”和“数字化”结合提升生产力、“三网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战略机遇研究与技术创新等领域进行合作。

简单来说,京东与国电投的合作偏向用供应链能力为能源企业“赋能”,阿里则偏向以数字化能力帮助国电投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力等等。

合作也是相互的。在互联网公司助力能源行业的同时,也将收获回报。比如,国家电投将在运营减碳、价值链减碳、带动生态减碳等方面助力阿里巴巴的“碳中和”目标。

“从人类使用能源的 历史 来看,电力与互联网一样都很年轻。”阿里巴巴在公布与国电投达成合作的消息时写道。

这场“年轻”的合作,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刻达成呢?

详解阿里、京东、国电投合作

就在这次合作协议公布前半个月左右,2022年6月20日,国电投发布公告,显示阿里、京东分别以18亿元和117亿元,中标其天枢云、天枢一号、电投云建设等项目。

其中,天枢云是一个工业物联网平台,根据国电投的要求,应具备设备连接、边缘管理、终端控制、应用商店以及数据统一、汇聚、转发等功能,还要搭建国家电投集团和其各级下属单位之间互联互通、多层联动的智慧物联底座,对外提供端到端在线智能化的云上能源服务,数字驱动三网(能源网、政务网和社群网)融合;

天枢一号是一个综合能源管控与服务平台,由国电投发布于2021年,集成了能源监视、调控、预测、分析、运维等9类功能;

电投云是一个企业私有云,全面建成后,将具备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应用灵活、组件标准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电投将集团级数据中心放在了贵州的贵安新区,以支撑其私有云。这里也是腾讯、苹果、华为等企业数据中心的所在地。

其中,阿里拿下的是电投云和天枢一号(服务器型)项目。这也不难理解,目前,阿里云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云计算厂商。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数据显示,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市场份额为955%,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

京东收获的是天枢云和天枢一号(网关型)建设项目,由京东 科技 负责实施。京东 科技 是京东集团对外输出技术的渠道,在AI、云计算等领域有着比较强的技术实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6月底阿里、京东中标数字化转型大单后,7月初国电投宣布和阿里、京东进行合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但其合作范围远不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个很重要的合作领域是物流。

其中,京东物流与国家电投上海能源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向国电投综合能源生态体系注入供应链优势能力,就光伏领域的产品仓储、配送、安装、运维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全力推进县域清洁能源布局,共建县域综合能源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

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乡镇农村的单位、工厂或者居民,可以在网上下单订购光伏发电产品,短时间内就能收到由京东物流配送的货物,并快速组装、并网发电,就像在京东上订购家具家电那样。

能源企业转型,少不了互联网大厂

能源巨头们和互联网大厂之间的合作,其实早有伏笔。

2021年1月26日,国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就曾到京东 科技 参观调研,并与京东 科技 CEO李娅云进行座谈交流。

当时的报道称,国电投方面参观了京东视界、京东无人装备、京东无人超市、京东线上线下门店等。在随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京东 科技 支持国家电投数字化转型,国家电投支持京东集团清洁智慧用能、率先“碳达峰”“碳中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并且“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合作对接机制,抓紧开展具体对接,争取尽快落地见效。”

阿里巴巴和国电投的接触稍早一些。2020年8月18日,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等一行人,来到国电投总部拜访了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双方就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数据平台建设等业务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

互联网行业的数字化实力和供应链能力,是能源企业在新能源时代迫切需要的。特别是2021年底,国资委对央企“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规定: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要达到50%以上。

当前,国电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已经超过了60%,已经提前完成了国资委的规定。其中,遍布各个县城、农村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贡献良多。2021年12月,国电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的县域破百个。在国家和各地政策的不断支持下,县域屋顶光伏产业还将继续深入发展、普及。

为了实现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更强的供应链能力,帮助能源企业将光伏的触角伸向县域、村镇基层。这正是在自营供应链上积累深厚的京东所擅长的。

而在数字化转型上,国电投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天枢一号”综合智慧能源管控与服务平台,促进能源网、政务网与社群网“三网融合”。而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领域有着持续投入,技术经验丰富,也能在短时间内拿出面向B端客户的解决方案,因此是能源大厂数字化转型的较优选择。

互联网大厂为何“拥抱”能源大厂?

互联网大厂涉足能源行业,并不是最近一天两天的事。

阿里和京东,都在物流领域进行过光伏发电的布局。从2018年开始,菜鸟物流就利用仓库屋顶的空间布置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21年菜鸟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增城园区、东莞清溪园区、杭州下沙园区等6个园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超过2500万度,大致相当于节约了一万吨煤炭;2021年,京东完成在12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还将用3年时间搭建1000兆瓦光伏发电能力,为京东85%智能产业园提供绿色能源。

与电力、能源系统的直接合作,互联网大厂在近年积累了一定经验。

比如,阿里云和蚂蚁金服早在2015年,就和南方电网下属的深圳供电局共建“互联网+”城市电网服务;京东零售曾经中标过国家电网2019年度办公物资采购项目,京东以企业业务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国电单位提供智能采购方案,服务国家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公司和能源行业的合作不断向深远推进。

2020年,京东为陕西省属能源国企陕煤集团搭建了“运销云”,促进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帮助陕煤业务流程缩短了40%、煤炭运输效率提升了30%、服务器成本下降了30%以上,助力煤炭的高效、绿色、清洁利用;

同年,国家电网一口气与阿里、腾讯、百度等41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几乎囊括了所有“顶流”互联网大厂,并发布了围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十大任务”;

2022年6月,腾讯云发布了“能源连接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数字孪生(Tencent EnerTwin)”两款能源自研产品,其中“能源连接器”打通了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微信小程序等大量腾讯系应用,便于应用在各类有人场景;“能源数字孪生产品”为能源产线打造1:1生产模型,帮助客户实时监测运行状况,起到节能减排和提升故障预警能力等作用。最近,腾讯也与国家电网等能源巨头达成了合作。

在C端市场增量见顶之时,发力以能源行业为代表的B端赛道,成为了互联网大公司的普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能源赛道前景广阔,有数据表明,单单国家电网在2020年一年,投资电力信息化的资金就达4605个亿;另一方面,助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互联网大公司承担企业 社会 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看来,做传统行业的B端生意,对于互联网大公司来说是一件既能得到实惠,又很有面子的事情。

再加上能源行业和“双碳”紧密相连,特别是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占了碳中和市场相当大的部分,助力能源行业的数字化,也有助于互联网大公司进入碳中和市场。碳中和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来30年为达到碳中和目标,近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规模,就将达到100万亿元。

从公益的角度看,互联网大公司与能源企业的合作,也能帮助其达成承诺的“减碳目标”。

比如,京东在2020年提出“到2030年,京东的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的总体目标;阿里巴巴2021年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指出,阿里将于2030年实现自身碳中和,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的碳排放强度减半,且在15年间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这些宏伟蓝图的实现,必然需要在自身和合作伙伴身上一笔一笔勾画。

受制于能源企业的相对封闭性和业务复杂性,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仍对互联网公司在进一步进入能源行业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不论如何,此次阿里、京东与国电投的合作如果能顺利落地,一定能为互联网大厂拥抱“能源大厂”开一个好头。

本文源自刺猬公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756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 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