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被朋友问,华为在华东地区到底有几家研究所?各研究所干啥?假期有空就来梳理一下。
华为在华东地区,只在江浙沪包邮区,有四大研究所,分别是上海研究所、南京研究所、杭州研究所、苏州研究所。
为什么在江浙沪一下子设了四所研究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量。
江浙沪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人才聚集,仅985高校就7所,是京城之外最多的;
江浙沪是海外归国人才聚集地;
江浙沪相比较而言,经济发达,产业聚集。
去年夏季,任正非密集走访高校,首访沪、宁四所985高校,并发出著名的“若果有人拧熄了灯塔,我们怎么航行?”,可见华为对江浙沪的重视。
接下来,先看看这四大研究所的共性。
四大研究所都是华为自购土地,自建园区,自持物业;
四大研究所的园区都很漂亮,按不低于三星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
四大研究所的研发人员容量都是1万余人;
四大研究所的园区都有人工湖,湖里都有黑天鹅。黑天鹅的存在,一说明这里生态和谐;二提醒华为人,“黑天鹅”不知何时降临,必须时刻有危机感!
逆境中闯出来的任正非,一向有很强烈的忧患意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其《华为的冬天》一文在IT界广为流传,至今仍是华为的“教科书”。
回到主题,下面具体聊聊这四大研究所。
一、上海研究所1996年,华为着手研发2G(GSM)无线通信系统,因为缺人手,目光瞄准了复旦、交大的优秀人才。于是,在斜土路的一幢商务楼租下了四间办公室,这就是最初的华为上海研究所。1997年10月,北京通讯展上,中国人自己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成功打通电话。
后来,上海研究所搬到陆家嘴的金茂大厦,当时金茂大厦刚建成,陆家嘴的“厨房三件套”的另外两件还没有,金茂大厦是上海及中国最高大楼,华为在此包下了近十层楼办公。后来快速扩张,又在旁边的证券大厦和信息大厦租了办公场地。再后来搬至陆家嘴软件园、金桥软件园,直至上海世博会前搬至现在的新金桥路上海研发基地。
或许华为人有“金茂”情结,新金桥路的上海研究所园区建筑的设计方,居然是和金茂大厦相同的SOM建筑设计事务所。长度达880米的独栋超长办公楼,相当于2个平放的上海金茂大厦,很有气势。建筑面积达36万平米,接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面积。
华为上研金桥园区尽管已经很大,然而,华为的业务发展太快了,搬进去没过几年,就人满为患,不得不在外面租办公场地了,所以,青浦的新的更大的研发中心正加紧建设中。
从华为上海研究所成立至今25年的不停搬迁,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高速发展,看到华为从2G,到3G,再到4G,再到5G的不停的追赶与超越。
如今,华为上海研究所业务部门更多了,主要有以下一些部门。
无线通信。无线通信包括无线接入网、核心网、企业网等,现在主要是5G/55G/6G开发及预研,4G以前的进入维护阶段就去西安研究所了。
智能汽车。华为的智能汽车研发主要在上研,当初开始于9年前的车联网研究,后来做4G/5G车载通信模块,再后来遇上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这就爆发了。上研主要侧重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云。
海思半导体。华为海思在上海主要是与无线通信、智能终端、IoT等相关的芯片设计开发,无线通信和智能终端大量自研、自用芯片在此开发,另外,IoT芯片外卖。
智能终端。华为高端旗舰手机Mate系列和P系列的主要开发团队在上研。
数字能源。主要是站点能源,及车载能源。
2012实验室。华为有个神秘的2012实验室,这些年,华为很多黑科技都是从2012实验室走出来的,2012实验室主体在上研。
二、南京研究所华为南京研究所,1999年成立,起初在新街口金鹰大厦租了几层楼办公,后来,搬至雨花台软件大道那边。现在的南京研究所园区,近15万平米建筑面积,花了6年打造,融合自然、人文、现代、科技元素。
南京研究所,当初主要做运营商业务相关的软件开发,如运营支撑(彩铃、客服等)、智能网、IPTV、宽带电视等。后来增加企业网数据通信,如路由器、交换机等IP融合通信。再后来,有云计算及部分海思芯片开发。总之,华为南京研究所主要是软件开发及算法。
三、杭州研究所华为杭州研究所成立这事,最早要追溯到2003年,思科与华为的那场“世纪诉讼”开始后,为应对诉讼,华为与美国3Com合资在杭州成立华为3Com公司,华为与3Com各占51%和49%股份,华为将北研所数通产品线的中低端交换机放在杭州的合资公司。
这样,大概到2005年,成立杭州研究所,最初规模并不大,主要做数据通信产品研发。后来,华为分两次将51%股份都转让给3Com,公司改名“H3C”,华为变现约9亿美金。再后来,3Com公司没能熬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要转售H3C,华为想全部回购,被老美否决。然后,H3C被惠普购得,改名“华三”,再后来紫光控股华三,改“新华三”。
华为失去H3C后,继续在杭州研究所做自己的数据通信产品。后来,杭研所增加了视频监控产品,因为视频监控领域的两大头部企业海康和大华在杭州。视频监控现在变成了机器视觉产品线,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成为了现在杭研所的主打产品。
近些年,华为杭研所又增加了一块拳头产品即云计算,上研有不少骨干去杭研搞云计算了。
所以,总结一下,杭研所主要三大块业务:数据通信、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云计算。
另外,华为在杭州还有一个全球培训中心,是华为面向客户的重要窗口,为全球170+国家的高端人才提供ICT培训服务。华为全球培训中心,拥有7大产品线实验室,覆盖华为5G、大数据、云、物联网、AI等前沿新技术。
四、苏州研究所华为苏州研究所成立更晚,2012年才成立,2020年底新建园区才全面交付,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美丽的桑田岛。苏研所园区,总占地647亩,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还是蛮大的。
苏研所因为比较年轻,没有太多故事,但,苏研所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
今年初,1月4日,苏州市与华为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华为在桑田岛苏研所园区组建华为公司“四总部”,包括华为公司中国区政企总部、华为公司中国区云与计算总部、华为公司EBG全球OpenLab总部、华为公司WLAN全球研发总部。“四总部”的落地,将推进华为政企业务的发展和云计算、人工智能、WLAN等技术的创新。
同时,华为将在苏州研究所落地华为的“六中心”,包括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数字产业链协同中心、数字化治理与服务示范中心、ICT人才培养中心,这六大中心均为华为的核心产业。
至此,可以看出华为在华东的四大研究所各有特色,产品各有侧重,其中,上海研究所最大,产品最多,未来青浦研发中心建成后,更是全球最大。
有。2022年辽宁省将投资110亿元以上,建成2万座以上5G基站,网络覆盖全省14个地市,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华为5g网络在辽宁有网,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鸿蒙:HarmonyOS 20,9月10日正式发布!这是华为核心技术自主突破的高光时刻。更是,我国科技产业摆脱外部枷锁束缚的关键里程碑之一。对于深陷“制裁”风波的华为,这也将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华为脖子上的“绞索”
根据美国商务部8月17日对华为作出的额外制裁决定,使用美国企业的设备、软件和设计生产的半导体9月15日起未经美国政府批准不得向华为供货。最新消息称,根据这一美国制裁措施,韩国三星和海力士,将不能再向华为提供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NAND闪存产品。
这是美国对抗“华为科技进步”和我国企业科技进步“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制裁封锁措施,也是美国对于扼杀华为这件事情的“第二步”:
早期,对于华为的打击,美国集中在“市场需求端”。例如,要求美国国内不能用华为设备,现在用的也要换掉;要求盟友禁用华为设备。但是,这一策略出了两个问题:1华为设备在4G时代是最好的、也是最便宜的之一;在5G时代这两个优势进一步加强;2三到五年内,全球5G建设的主战场在中国,只要中国市场继续大量采购华为设备,华为通信产品在全球就会保持必要的份额和竞争力。
市场需求端制裁不成,2020年中之后美国‘想起了’供给端制裁”——为何最后用供给端制裁呢?因为这个手段太霸道,太破坏美国的“灯塔”形象。更如华为所说,“从芯片问题上看,中国所有行业都应该清醒了吧?”
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完全能排除美国设备的产品几乎没有:而且是计算芯片、DRAM、NAND、调制芯片、功率芯片等这些产品,只要一个能完全卡住,就能掐死一个企业。所以“美国芯片禁用”是一个“大杀招”,也基本上是美国制裁华为的“最后武器”。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产业大丰收:基本可以看到,产业链上,无论是华为自己、还是供应商们都在用最大力度支持产业链完整,在美国的制裁生效之前,为华为多储备库存。甚至市场传闻,作为华为核心代工商,台积电将其他公司订单尽可能压后,为华为全力提供备货:当然,这背后有华为“真金白银”的付出,但是也体现出这个科技产业链对美国制裁措施的不满与无可奈何。
面对如此局面,9月15日之后,华为必然迎来至暗时刻。此时此刻,华为将以怎样的策略和面貌摆脱困境呢?
万物互联,鸿蒙20正当其时
智能产品的核心往往包括三部分:通信标准和技术——华为5G全球第一;半导体芯片等部件——国内的短板;OS生态平台——华为有鸿蒙备胎。
2020年12月将发布手机版本,明年华为智能手机将全面升级支持“鸿蒙”20。这是华为TV产品采用鸿蒙系统之后,华为OS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业内人士评价,如果华为要把鸿蒙做大做强,无论是否开源,都必须在手机上去用——手机是华为最大的消费终端产品,这个产品上华为不敢上鸿蒙,鸿蒙牺牲的不仅仅是“流量规模”,而且会带来“信任信心”下降。
所以,反过来讲,鸿蒙20上华为手机,乃至于在美国制裁后,预期2021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大减的背景下,依然上马鸿蒙手机,这体现了华为内部对鸿蒙的信心,也体现了“技术迭代下”,OS这个门槛正在被“踢破”。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OS不是垄断行业。大大小小能说出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S产品几十个。但是,为何手机的安卓、IOS和PC的windows成为王者呢?答案并不在于OS的技术水平,而在于“应用生态”的构建:也就是,一个OS到底有多少软件支持。这件事情就如同“聚沙成塔”——急不得。更会导致后来者“壁垒重重”。——不是技术垄断,而是市场垄断,这是OS产业的基本竞争规律。
智慧社会,软的方面是OS、硬的方面是5G,中间连接纽带是芯片。”行业专家指出,这样的一个三元格局的判断,让本土OS面临“历史难得的崛起机会”。因为,5G+智能社会是一个新场景,必然需要全新构建应用生态。无论是WINDOWS还是安卓,在5G+智能社会,都没有“太多存量优势”——手机智能设备,安卓超越windows的秘密,也就在于“抓住了一个新的场景升级”“天时”机遇。
更何况,全球的5G建设目前多一半在中国,外来三到五年全球5G基站,中国市场占半数是大概率事件;物联网产业、车联网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产业,中国市场都将是全球NO1。即5G+智能社会的全球很长时间的创新中心就在中国。这样的“地利”条件,是鸿蒙OS千古难得的机遇。
尤其是在华为、TikTok等遭遇“美式”霸权的背景下,国内产业界从未像现在这样认为“自主”是生命线、没有像现在这样团结一致的致力于提升产业链安全度。“国内科技企业有两个选择,或者像华为一样强大起来,或者甘心做美国佬的奴才”,行业专家指出,这样的唯二选择是美国人制裁制造出来的国内科技产业危机,却也是“压力下团结一致的‘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9月10日,鸿蒙20的发布,绝不仅仅是例行的版本升级了而已,它更可能是一次国内科技产业基础平台的颠覆性里程碑。”
迎接所有的挑战,华为加速变身
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华为的困境用这句话说最为妥帖。遥想80年代末华为刚刚开始创新,那时候面临的技术困境、海外企业的敌意(准确的说是蔑视)岂不比现在更强大;2000年前后,国家提出发展自己的3G标准,大唐、华为、中兴三剑客,谁都没有“能成”的把握,海外对手森林般的环绕,甚至等着看笑话——最后TD标准虽然成功,却也仅仅是国内市场能开花……
相比之下,无论是芯片、半导体制程,还是华为鸿蒙+ HMS Core,或者是5G通信,今天的华为至少能在技术上说“只是时间问题”!更可以在市场应用的前景端说,物联网、智慧社会、工业互联网,中国不行还有谁可能行呢?
美国制裁,三年来步步加码,已经到了基本的脸面都不要的赖皮程度!”行业人士对此基本认识是:只有你足够强大,你的对手才会“歇斯底里”。所以,美国的制裁是华为实力的“最好的、最高的打分”!
替代进口、自主标准、再到全球引领:敌人对华为从蔑视变成了疯狂打击!”35年,几重压力下,华为也已经质变成参天大树。“1+8+N”体系,华为提出5G的主要应用是“产业端场景创新”,这意味着华为正在从平台技术和设备提供商,变成“场景整合者和未来数字社会的粘结剂”。——“美国人还在思考打败旧的华为,华为已经用新的进化重塑自己。”
国内大循环为主!一定要看到,在未来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上本土产业的规模优势和超前性优势。”这就是华为“脱困”的路径所在。当国内信息产业在经历5-10年质变,确定全产业链循环走上国际前沿的时候,也就不存在被别人“制裁的瓶颈”。一个智慧社会生态和技术服务商的华为,要比一个通信设备和终端供给者的华为更为强大,也更为伟大。抓住智慧社会的质变历史机遇,华为之“变”就是战胜敌人的最好武器。
这一仗的利弊,要放在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评估。这几年毫无疑问是华为痛苦的几年。但未来的华为一定会更加强大。”——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如此表示。作为本土OS产业链的领头羊,鸿蒙20的新时代,不仅是华为软件补短板,更是华为勾勒未来产业版图的核心节点之一,也是华为战胜外部敌对势力的“又一有力武器”。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物联网产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物联网应用者使用情况调研
微软发布的第三版《IoT Singal(物联网信号)》报告显示,2021年物联网的应用持续保持增长。91%的受访组织是物联网应用者。
物联网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2021年,29%的物联网项目处于学习阶段;处于试验/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比例仍保持不变,2020年和2021年均为25%;处于购买阶段的项目比例增加了1%,从2020年的21%增加到2021年的22%;处于使用阶段的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保持稳定,均为25%。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初步统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263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
2、企业竞争: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根据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来看,企业在各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有所布局。
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21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一、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位居第二和第三,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大华股份、阿里云、联通数科物联网、科大讯飞、神州控股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关键是老余能打又能扛,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他的职业生涯就是在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把云BG带起来就基本上可以接班了!加油老余
时势造英雄,如果当时华为头号技术天才李一男不走,现在估计没余承东什么事,华为的路也许没今天这么难走,李一男是技术型天才,余承东就不一样,他是多面手全方位大才,余承东撑起华为手机的半边天怎么样的荣誉和赞许都不为过,现在转行云计算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余大嘴不会让支持他的所有人失望。
1、雷军雷布斯谈到创业时找伙伴一定要找那些有过几次成功创业经历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余承成从过往整合无线和终端两大业务板块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其能力,威望也足够震慑那些华为老臣,杀伐决断由老任撑腰应该问题不大。
2、在整合华为终端的战役中余承东对云并不陌生,接管起来连学都不用学。另外从四五年就布局鸿蒙 *** 作系统,专注于物联网业务,可以看出对未来的布局已经很深了。未来一定是c2m的格局,C端消费者互联网业务,掌握客户需求;M端机器个性化生产。这两者纯天然是联系在一起的,负责人不统一,很容易打架。让余来负责顺理成章。
3、综合分析这几十年ICT行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1980到2010这三十年产品服务新技术是从政府企业到个人;未来2010以后发展趋势是新技术先从移动互联网发展出来,然后延伸到政府企业。这是大趋势,余从负责终端延伸负责企业云业务是暗合这个趋势的。
4、从无人驾驶和物联网云服务这两大事关华为未来命脉的业务委让余承东来负责。任务很重,但离封神的距离很短。祝福华为成功,这也事关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能否成功。
首先必须承认余承东是真的厉害,能干事,能力强,很拼,对任正非也十分忠诚,能短短几年把终端业务做出全球第一,真的很了不起!
从余承东的经历来看,他就是典型的理工男,而且绝对是个理工科大神。 余承东当时是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又考上清华大学的硕士。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当时华为名气也并不大,但他居然一呆呆了25年。
网上有很多人挺佩服余承东的,他在华为是类似于《亮剑》中李云龙的一个形象。一个敢打硬仗、作风顽强,把队伍带的嗷嗷叫,蔑视强大对手,从心理上就不怵任何强敌。可能不是个帅才,但肯定是个将才。
当然余承东能做出成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华为企业文化的成功。唯才是举,所以任正非一再强调,华为不要完人,要有缺点的英雄。
平时说的头头是道,为人四平不稳,到处传经布道,就是没有成绩,公司一塌糊涂,现在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 最稀缺的就是余承东这样的人,余承东是情商不高,说话有欠考虑,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没办法忽视他,毕竟这个 社会 还是以成败论英雄。
做人先做事,你连做事都不成功,还有什么资格谈做人,这个世界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别忘了余承东接手华为终端的时候,华为手机是个什么样子,就是低端贴牌手机。 而现在华为手机又是个什么存在,世界第一,国产手机头把交椅,国产手机中唯一一个高端品牌,谁的功劳?余承东的贡献肯定最大。
要知道华为之前是搞B2B业务出身,对应的客户是运营商,但是现在要搞B2C了,对应个体消费者了,这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试错。 对于当时线上还是线下问题,华为当时也很犹豫,而且十分焦虑,有种彷徨不知去路的感觉。当时他们的做法是都弄,都试试。
可见余承东在手机业务的成功是华为方法论的成功,不能仅仅归到余承东个人身上,但余承东也确实是华为体系下不亚于李一男的人才。
余承东在负责终端线之前,已历任过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等职。他在欧洲片区时,正是华为全面突破欧洲市场时期,应该说单就欧洲战绩,就足够一个人吹上一辈子了。
而在承继了前几位同事的失败教训之后,余再次在终端业务上大展宏图,有时运成分,有能力成分。但是,还是那句话,这都是在华为体系下取得的成功。
不过据说余承东快要从终端CEO下来了,但本人还是希望他继续执掌,抛开傲慢与偏见,你会佩服这样的一个真性情的人。
余承东于1993年加入华为,已经在华为待了二十七年,是地地道道标准的华为人。
进入华为,余承东先是在华为无线部门,也就是现在的运营商业务。
1998年,余承东带队3G网络项目,华为在研发上投入了40多亿元,此前的2G GSM上华为也投入了16亿元的研发。
但由于国内迟迟不发牌照,华为2G国内几乎颗粒无收,3G也是迟迟没有突破,华为亏损很严重。
当时任正非见到无线产品的负责人就经常问: “你们什么时候给我把60亿拿回来? ”这搞得无线产品总裁徐直军和3G产品总监余承东压力巨大。
华为无线被迫走向海外,香港是出海的第一站。
在香港,华为通过给运营商提供借款和入股,获得了香港WCDMA订单,并以此作为标杆案例,接着拿到阿联酋电信的3G订单,自此,华为无线的海外业务,开始突飞猛进。到了2005年,华为的海外收入超过了50亿美元。
余承东还主导推动了2G和3G的一体化基站解决方案 。 余承东顶住压力拍板,倾尽无线部门全部的力量,调动了全球顶尖的专家,用了一年多时间,攻克了多载波技术,推出了SingleRAN——一体化基站建网理念和解决方案,有效解决运营商多制式建网难题。
这个解决方案几乎横扫欧洲所有运营商,让华为无线产品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二,逼近当时的爱立信。
可以说,在无线业务时, 余承东已经成了任正非眼里,一个能打硬仗、敢打硬仗、会打硬仗的大将 了。
在2011年之前,余承东并不为人所知,他似乎是隐身的,外界根本不知道余承东是干嘛的。
彼时,华为手机业务正在经历一波三折。
终端业务自从诞生就不太顺利,任正非坚持“华为不做手机”, 在3G业务部张利华的一再建议下,任正非终于在2003年同意立项做手机 。
但华为手机的早几年做得并不成功,主要为运营商贴牌做定制,价格低廉,性能一般,甚至连自己的员工都不愿意使用。
2008年,任正非一度决定将华为手机业务出售,但在当时“蓝军首长”郑宝用的力阻下,华为终端才得以保留。
直到 2010年,任正非将余承东从无线调到了终端,华为手机才开始逐渐上了轨道,余承东也开始成了“余大嘴”,成了常常和雷军的名字排在一起的手机界大佬 。
余承东到了终端,陆续三板斧出手,砍掉3000万部运营商定制机,定为中高端路线,力主使用海思自研的芯片,虽然经历了前期的挫折,但从2013年全球销量一举超过400万台的P6机型开始,余承东“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终端路线,终于获得了成功。
此后,对标小米的“荣耀”独立成一个品牌,华为的P8、荣耀7和Mate7相继面市,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收入开始逐渐增加。 到了2019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已成为华为第一大营收贡献者 。
一波三折的华为终端,起于张利华,中途郑宝用力保,余承东手上崛起,真可谓三个人,一部华为手机史。
华为被断供芯片和GSM系统后,受影响最大的是华为终端。
在余承东的带领下,华为终端确立了 “1+8+N”的战略方向,虽然由于芯片短缺导致华为手机的出货影响,但华为可以有更多的战略力量在“8+N”上发力,华为智慧屏、车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等等,正成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新主力。
两个月前,余承东刚刚被赋予了统领 汽车 BU的重任,1月27日, 华为发布最新的人事任命公示,余承东兼任华为云与计算 BG 总裁。
余承东兼任华为云和计算业务负责人,也就意味着余承东将同时负责手机、 汽车 以及云业务。
如果考虑到当下终端手机业务的困境,这个“能打硬仗、敢打硬仗、会打硬仗”的余承东,危机之下,一并统领手机、 汽车 、云业务,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一场华为终端的破局之路,也是华为芯片断供的破局之路,更是华为未来的破局之路。
而 余承东,正是这一场破局之战的先锋大将 。
可以说,华为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在每每经历危机之时,任正非慧眼识人的启用余承东并在“倒余运动”中力挺,可谓是极具战略眼光和超前格局。
眼界有多宽,境界就有多远,凡成大事者,必有过人的眼界。
任正非凭借超越常人的眼界和智慧,将华为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商。在《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中,任正非用32年创业经历、75年人生智慧,为您讲述华为领袖的超前眼界、非凡气度、宏大格局和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心得。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分别从眼界、战略定力、创业纲领、企业价值观、奋斗精神等角度,剖析了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人生智慧。通过本书,任正非告诉你,创业史我们应该做什么,创业要想获得成功,不能只靠“狼性文化”,领路人还必须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眼界和大智慧。
国人最容易被忽悠。谁善于忽悠,谁最能忽悠,谁就能掌握绝大多数消费者。余承东号称“大嘴”,再加上华为这个平台,可谓珠联璧合,大有用武之地。余承东为华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贡献仅次于创始人任正非,他为华为赚了不少钱,尤其是手机全部是溢价卖出的,还为华为圈了不少粉丝,难得的人才呀。
余承东为华为贡献很多他曾经忍辱负重赴东北开拓市场又远赴欧洲开辟英国德国市场其功劳不亚于何庭波,关键是他许下的承诺基本都承诺都实现了,如此能打硬仗的牛逼人可谓一将难求,没有余承东华为可能都垮了一大截这也是任总如此器重他的重要原因
什么叫华为选择了余承东?选择他当部门领导、还是当接班人?
以前的李一男,特别是孙亚芳,都曾经被认为无限接近接班人的位置,结果呢?
任总在大家心目中跟神一般的存在,你都能猜到他会怎么想?
除了老于能力强,出业绩,还有就是有个轮值CEO太强势,功高震主。老板早就想下手,现在在传说这个轮值要离开
这个问题不要问大家了,直接问问任老板[大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