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互联网+税务”“物联网+税务”建设,为纳税人提供了更多智能化办税的渠道。
2022年,纳税人信息将能基本实现税费信息智能归集,税务机关可以对此进行自动分析管理。换而言之,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将更加透明化。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目标及具体工作做出安排,旨在到2025年形成一流智能化行政应用系统,全面提高税务执法、服务、监管能力。智能税务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依托“互联网+”平台所开展的新型税务模式。智能税务包括“云开票”系统的扫码开票新模式,以及办税服务厅的智能办税终端,移动端办税app和小程序等税务模块。
智能税务的推行,极大程度地简化了纳税人办税程序,提高了主管税务机关的办税效率,有利于激发税务服务的潜能,通过着力于打造智能化纳税服务的新体验,可以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多样办税需求,建立智慧便民办税的新环境。
“智慧税务”的建设让纳税人体验到了更佳的涉税营商环境,同时也减轻了涉税机构的负担。例如,近年来推广的“互联网+税务”、“物联网+税务”建设,为纳税人提供了更多智能化办税的渠道。《意见》明确,将加快推进智慧税务的建设。2022年,纳税人信息将能基本实现税费信息智能归集,税务机关可以对此进行自动分析管理。换而言之,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将更加透明化。
发票电子化——2021年建成统一电子发票服务平台
此外,发票电子化改革将继续稳步实施。国家税务总局自2015年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随后在试点基础上又逐步推广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电子发票开具便利、便于保存,很大程度节约了纳税人的成本。根据《意见》,国家将于年内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届时,纳税人可以随时在线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电子发票。铁路、民航等领域发票电子化也将有序推进。
大数据应用
根据《意见》,中国政府接下来将深化大数据在涉税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保险费征收、房地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等方面的应用。到2025年,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涉税涉费数据共享将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转向“以数治税”——税务监管和检查将得以强化
从“以票管税”转向“以数治税”
《意见》明确,税务监管方式将从“以票管税”转向“以数治税”。“以票管税”,即通过加强发票管理来对纳税人的涉税行为加以管控,是税务机关一直以来实施税收征管的重要方式之一。税务局通过发票系统对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进行实时传递,达到全程监控涉税风险的效果。
至于“以数治税”,在大数据时代,预期税务机关将依托“金税四期”建设,通过强化大数据云平台、外部信息交换等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更多领域涉税数据的归集整合和共享互用,更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提升税务监管能力;同时,也能利用大数据了解企业和经济环境的基本情况。
观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物联网终端连接数”,从连接数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截止至到2017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达到了1535亿个,相比2016年增长了698%。初步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突破20亿个,在2019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3125亿个,同比增长3852%。并预测在2020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到40亿个,相比2017年增长约160%,而且这还是产业视角的保守估计,从物联网的连接构成看,目前应用最多三个方向为智能硬件、智能家电和智能计量,细分行业中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的发展最快,这一切应该与巨头的推动有关。
5G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物联网时代
从中国高层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近期最受舆论关注的概念之一莫过于“新基建”。其中,5G被多次提及,成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作为颠覆性技术,5G的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融合各行各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他表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应加快推动布局,抓智能化转型机遇。
物联网行业就业前景怎样
根据报告,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采取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其他地区逐步跟进的方法来推动发展。因此,物联网安装调试人员的就业以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无锡、杭州等试点地区为主。随着产业发展,尤其是5G技术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二三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试点规划,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企业的频频布局,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调查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人才需求量近500万人。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