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应该怎样发展呢?!

中国的农业应该怎样发展呢?!,第1张

中国现代农业未来五大发展方向:
第一、规模化。过去中国的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现在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中国和美国之间比较更明显,说明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农业规模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高价值。农业价格未来趋势肯定是高价,农产品价格未来持续上涨,人均土地面积因素,决定了农产品持续价格提升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农产品种植成本相对来讲比较高,就拿大豆来比方,中国为什么大豆进口这么多,没办法,我们的种植成本太高,比巴西高一块多,比美国高一块多。如何竞争
第三、品牌化。通过品牌来提供安全的食品。什么是安全,什么人种的?怎么加工的?品牌化经营将来会是趋势。如果大企业都不想这样做可能就有问题了,所以,品牌农业未来机会将比较多。
第四、生态化。日本对于化肥每年都有一些严格要求。欧洲要求更高,美国则是规模化农业,日本和欧洲的生物技术在肥料、在农业上要求非常高。食品安全包括粮食保障,生物技术运用将会加大。
第五、装备化。以色列土地资源非常匮乏,土地整体农作物生长环境比较恶劣,想做好就这能靠生产效率、靠装备。美国大规模农业生产也是靠装备,有一些区域里面仍然使用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机,所以未来装备农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前景,在现代农业里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面临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化耕作。

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能够有效的解放人力,解决我国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智慧农业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慧农业行业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团(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大北农(002385)、大华农(300186)、吉峰农机(300022)、华英农业(002321)、雏鹰农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赛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红太阳(000525)、四川美丰(000731)、辉丰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观点:在我国逐渐失去劳动力红利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智慧农业也成功凭借现代物联网等技术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压力。

1、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1240万亿,较2018年同比增长915%。

粮食是我国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而肉类和鱼类的供给是我国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食物,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足以说明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但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减少,未来我国面临着农业领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我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从我国人口出生率来看,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据国家统计局在公布2018年数据时显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952年以来的新低。但随着时间推移,2018-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50%,较2019年下降198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8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26%,我国人口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综合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我国正在失去人口红利优势,未来或面来在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我国农村而言,生育率本身较低外加青壮年和部分以务农为生的中年人不得不选择机会更多,制度更为完善的城市打工,造成了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口变少使得务农人员减少,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3、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解放人力

近年来,智慧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智慧农业是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是我国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高效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且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建立溯源系统,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农业食品安全。

在我国智慧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植保无人机、农业无人车、自动采摘机器人、自动分拣机器人等现代设备对农作物进行播种、采摘使得老人和小孩在经过培训后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农作物生产,大大解放了人力。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华为的“智慧养猪”项目方兴未艾,对应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发酵。

金新农趁机释放了生猪养殖向智能化迈进的信号,低迷多日的股价随即开始上涨;唐人神公开表态称智慧猪场管理平台正在有序推进,公司将全面推动智能化养猪;正邦 科技 和新希望也陆续对外表态,智能化、自动化养猪将是大势所趋……

不出意外的话,继网易、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跨界养猪,碧桂园、万科等房地产企业进军养猪业后,华为的“南泥湾”项目将再度把“养猪”推向风口。
人类对猪的驯化,据说已经有9000多年的 历史 ,西汉第一位布衣丞相公孙弘在发迹前就有“海边牧猪”的故事。但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所谓的现代化规模养殖仅有40多年的时间。

而中国的生猪养殖又有一些特殊:中国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万吨的猪肉,几乎占全世界总消耗量的50%,但中国养猪行业仍然以散养户为主,市场前20企业的占有率都不到10%,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的格局。

为何看起来有些“畸形”的市场,偏偏在过去几年中屡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以至于出现了上千家房企转行养猪的一幕?

答案离不开“养猪”的高利润。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58%,平均一头猪的利润为1500元,相当于两瓶贵州茅台酒的利润。

仅仅将原因归于养猪的“暴利”,恐怕还不足以吸引华为们的眼球,毕竟生猪行业每隔三四年的时间就会出现一轮猪周期:猪肉价格上涨——养猪行业扩产——生猪产能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猪大户转行——生猪供应下降——猪价再次上涨。倘若错判了猪周期,哪怕是行业的头部玩家也可能被迫出局。

真正诱导局外人鱼贯而入的变量其实是“非洲猪瘟”。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直接导致国内的生猪存栏量减少40%以上,猪肉市场随后开启了近3年的涨价潮,并深深改变了国内生猪养殖的市场格局:无情的“非洲猪瘟”迅速淘汰了散养户,一直悬而未决的模式之争也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国内养殖行业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是牧原代表的“自建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二是温氏代表的“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

2020年以前,牧原的市值被温氏牢牢压制,但在2020年后却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牧原的市值一路暴涨,温氏的市值却在持续下跌,最终拉开了2000亿元的差距。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牧原对产业链的严格把控验证了集约化、标准化在对抗不确定因素方面的优势,而温氏赖以生存的轻资产模式遗憾错过了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红利。

生猪养殖的重资产模式被深层次验证,或许就是 科技 大厂们看到的机会。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猪”几乎是没有技术门槛的生意,以至于“北大才子卖猪肉”的行为成了十几年前的现象级新闻。这样的偏见显然成了一种常识,房地产企业的闻风而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恰恰是房地产企业的“诚实”,让外界看到了生猪行业复杂的一面。

2014年末的时候,喜欢定小目标的王健林宣布在贵州投资10亿元,目标是建设30万头规模的土猪扩繁厂、屠宰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然而刚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万达就放弃了自己的养猪计划,彼时给出的解释是:“盖个十万头猪的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不信邪”的许家印在万达终止养猪计划同年,高调宣布斥资3亿元在贵州援建110个养猪农牧基地;到了2018年,万科和碧桂园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开始部署养猪大业……结果告诉我们,看似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只是在猪场内外反复试探,并未在“养猪”的征途上坚定的走下去。

并非是房地产企业不贪恋养猪的暴利,而是踏出了半只脚便感知到了养猪的水有多深。

以2020年赚的盆满钵满的牧原为例,沉甸甸的成绩单可谓在资本市场出尽了风头,关于牧原的58份研报都给出了“买入”或“增持”的评级。可稍微细究下牧原的经营状况,诸如大股东频繁的股权质押、短期借款比例较高、业绩增长的不确定性等内部问题,远没有奠定与市值匹配的市场地位。

确切地说,牧原的暴涨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对于一家市场份额仅有3%的龙头企业,想要在市场中上演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还需要给出足够的硬实力。比如当猪肉的价格下行后,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注定将被压缩,而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局面下,围绕安全防控的刚性投入将不断增加,牧原们如何继续保持领先态势?

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降低成本,以低成本作为穿越“猪周期”的筹码。

牧原们寻找的路径是提升生产效率,对应的例证也有很多。牧原曾经以不低于2万的月薪在部分高校中招揽人才,目的正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养殖业,补充生猪行业所欠缺的智力资源;同样的道理,金新农、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在华为曝出进军“智慧养猪”消息后的动作,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养殖业的诉求。
网易、阿里、京东、华为等 科技 大厂先后推出的“养猪计划”,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解决牧原们的切肤之痛。

网易的“养猪”充满了小资情怀。据说是烫火锅时吃到了一份可疑的猪血,丁磊萌生了自己去养猪的想法。不管这些故事是否属实,单就网易味央最近的战略方向来看,选择的终归是一条对外赋能的路。

阿里、京东等与“养猪”的渊源,甚至可以归结为To B的产物。在互联网向To B转型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阿里云的AI养猪,还是京东数科的“猪脸识别”,本质上都是以新技术对传统的养殖模式进行改造。

华为似乎也没有例外。按照华为在2020农牧数智生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所谓的“智慧养猪”无外乎向猪场输出ICT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重心在于猪场设施的升级。

简单来说,房地产企业进军养猪行业的考量可能是从中分一杯羹,而 科技 厂商的目的在于赚猪场的钱。如果说房地产企业是牧原们眼中的“野蛮人”, 科技 厂商则善意地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作为养殖“门外汉”的 科技 厂商,能否撬开猪场的大门呢?至少可以找到两个有利的积极信号。

一是网易味央和浙江基投的合作,后者将承担味央猪场的投资和建设。经历了“自建自繁自养自销”的重模式后,网易味央有意将模式进一步变轻,即向合作伙伴输出养殖模式,自身专注于营销和运营。诸如浙江基投等玩家的加入,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网易 探索 出的养殖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被外界所接受。

二是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的表态。比如牧原曾多次向媒体开放“智能化养猪场”,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爆发时采用巡检机器人进行消毒、监控等工作。虽然牧原等头部企业尚未透露和 科技 厂商合作的消息,单就彼此对“智慧养猪”模式的理解来看,猪场的智慧化转型中终究绕不过华为、阿里、百度等 科技 企业。

只是需要厘清的是,目前“智慧养猪”只是一种共识性的存在,尚未成为生猪行业的主流模式。即使是温氏、牧原、新希望等养殖规模最大的头部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仍在于产能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智能猪场”方面的投入并不明显。华为、阿里等“养猪新势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站在 科技 厂商的立场上,“智慧养猪”可能不是一条容易走通的路,却是不可错失的蓝海市场。简单算一笔经济账的话:2020年末国内的生猪存栏为407亿头,猪舍的成本在1000元/头左右,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千亿级市场。

何况从潜在的市场趋势来看,并不缺少短期内破局的可能。

一方面,生猪期货已经于2021年初在大商所上市,参考美国生猪养殖规模的集中化进程,生猪期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型养殖企业可以通过生猪期货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而不断倒逼中小散户退出市场。至少在美国推出生猪期货的20多年里,5000头以上特大型生猪养殖场的存栏量占比从20%提升至74%,国内不无存在依靠生猪期货加速集中化进程的可能。

另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平稳的市场供应,继而平抑“猪周期”,迫使生猪行业的竞争重心转向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而“智慧养猪”的想象空间在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人解放出来,不仅减小了疫情等不确定风险,也将加速猪场向标准化、无人化过渡。在国内生猪行业开启集中化进程的背景下,“智慧养猪”注定是牧原们跳不过的必选题。

也就不难理解华为在这个时间节点进军“智慧养猪”的动机,中国养殖业持续千年的“小农模式”正在出现瓦解的裂痕,生猪养殖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是 社会 上下的主流意志,此时进场无疑是拿到先手棋的绝佳时机。

可以预见的是,华为绝非是最后一个宣布“养猪”的 科技 大厂,当国内生猪养殖的市场格局进一步明晰,还将有越来越多的 科技 玩家涌入。

核心提示

热点: 前不久,华为首次公开提及此前传言已久的“南泥湾”计划,即生产自救,包括在煤炭、钢铁、音乐等领域,并表示华为不靠手机业务也可以存活。同时宣布要在智慧养猪上发力。

分析: 养猪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联网大厂为什么扎堆儿养猪场?养猪的风口真的是“躺赢”吗?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养猪,这个世人眼中的“土鳖”行业,却能总能一次又一次地迎来高光。从北大才子陆步轩到互联网新贵网易、京东、阿里,再到房地产大亨恒大、万科、碧桂园,都在前赴后继地建起猪圈,响起“猪哼哼”。

如今,又轮到了 科技 巨头,一场“芯变”让一贯强势领先的华为转而展开“南泥湾”计划,开始生产自救,其中就包括智慧养猪,因此也再度将养猪业推向风口。网友调侃:手机销量不够,要用养猪自救?

那么,养猪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联网大厂为什么扎堆儿养猪场?养猪的风口真的是“躺赢”吗?华为所涉足的养猪业与之前在猪圈内外徘徊的大佬们,会有什么不一样?

1、“跨行”养猪的背后:利润率高达50%

从互联网圈到房地产圈再到 科技 巨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跨行”养猪?

答案首先不外乎逐利掘金。中国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万吨的猪肉,餐桌上的“硬菜”,猪肉的占比超过6成,人均年消费量约 59 公斤,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600克的猪肉,世界上一半的猪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几大传统养猪企业用亮眼的数据,证明了这一市场的丰厚广阔:2019年,新希望净利润5042亿元,同比增长19578%。其中,生猪养殖业增幅为公司5大业务板块之首。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58%,平均一头猪的利润为1500元——这相当于两瓶贵州茅台酒的利润,利润率高达50%。

生猪养殖所带来的高额利润,让他们跑赢了90%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以11738亿元的身价,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9名,让万达集团王健林、网易丁磊、拼多多黄峥都只能望其项背。而温氏股份、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猪企业的业绩也从2019年起迎来了井喷。

当然,猪肉市场开启了近3年的涨价潮,与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直接导致国内的生猪存栏量减少40%以上,有着直接关系。但即便没有非洲猪瘟时,牧原股份的利润率也达到了20%。

要利润有利润,要体量有体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外行”们开始垂青于养猪市场。首先是互联网企业的争相入局,阿里、京东已经宣布推出猪脸识别,通过智能识别系统了解每头猪的养殖情况及 健康 数据。再早之前的网易丁磊,也是在实践 科技 养猪这条路上坚持了多年。

同时,前来分羹的还有房地产公司,早在2014年,恒大集团就高调宣布斥资3亿元在贵州援建110个养猪农牧基地;到了2018年,万科和碧桂园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开始部署养猪大业。至此,四大房企已经有三家涉足养猪业。

2、养猪,正成为 科技 大厂的新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打起猪圈的主意,但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公司掘金的方式并不相同:房地产纯粹是要通过养猪来分一杯羹,而互联网和 科技 厂商的目的在于用新技术对传统的养殖模式进行改造,赚猪圈的钱。

国际认证金融理财师、私人银行家庄锦兴向中外管理分析:房地产政策趋向收紧,各大房地产公司面临房地产周期末端转型的压力,所以凭着自身的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介入空间广阔的养猪业,是房地产企业产业转型的一种选择。

互联网企业走进猪圈,则意在技术赋能、追求效率。美国的生猪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超过80%以上的猪肉来源于大型养殖场,规模化养殖让饲料、机器、水电动力等成本大幅下降。而中国的规模化水平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便导致了中国生猪市场的极不稳定。

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所以,无论是阿里的“ET 大脑”还是京东的“神农大脑 ”,核心都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AI技术应用,提高养殖端的效率、降低成本。未来的商业路径也绝不是猪肉销售,而是通过输出技术,为行业提供养殖端解决方案,从而获取利润。

后来者居上的还有华为,众所周知,2020年第四季度因为芯片供应不足,导致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至第6名。而手机的盈利一度占到华为总收入的50%以上。芯片问题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华为就必须展开自救,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华为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多的员工,想要自救就必须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得华为本身的技术沉淀能够进行价值变现。”庄锦兴谈道:养猪市场既然可以孵化出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大型企业,说明市场是足够大的,自然可以接纳华为这样的巨型公司。

3、万亿养猪市场:“门外汉”掘金不容易

虽然高 科技 赋能下的养猪场充满了金属色调的高级感和未来感,但这不代表这些“门外汉”们能够轻易撬开养猪场的大门。除了深耕多年的几大传统猪企的业绩迎来大涨之外,后来的“跨行”者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也只是在猪场内外反复试探,脚步并不是那么坚定。

比如,万科一年25万的出栏量还不足新希望集团一年355万出栏量的零头,规模有限,只是牛刀小试。

万达集团则是知难而退,王健林曾在投资10亿元之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养猪计划,给出的解释是:“盖个十万头猪的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按照华为相关人士在2020农牧数智生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所谓的“智慧养猪”无外乎向猪场输出ICT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重心在于猪场设施的升级。也就是说,华为想要去做的是智能化养猪的集成系统,而非把猪从小养到大,推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京东已经推出了类似的互联网技术,且各有优势。网易作为最先介入养猪业的互联网企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也走在了华为前面。所以可以判断,华为想在养猪行业推广其应用技术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国内生猪行业开启集中化进程的背景下,智能化养猪固然是“牧原们”跳不过的必选题,但目前智能化养猪其实也还在路上,尚未成为生猪行业的主流模式。据了解,即使是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养殖规模最大的头部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仍在于产能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智能猪场”方面的投入并不明显。

其背后原因,还在于智能化养猪的可行性不强,没有能落地实践且成本合理的应用场景。比如,“猪脸识别”技术一度炙手可热,宣称可以为个体猪只身份识别提供一种无接触、全自动的解决方案。但由于生猪生长周期短,脸部变化大,识别模型训练难度大,使得识别准确性并不能满足“个体精准识别”的基本需要。

微猪 科技 产品经理、合伙人王瑞年曾撰文写道:人工智能养猪有其应用场景,但从实际 *** 作来看,应用场景仍是养殖环节的某个或某几个点,而非成体系的技术方案。因而,对于人工智能养猪的畅想,都是对未来养猪的美好愿景,都需要在养猪业的现实状况基础上从点到面到体系,一步步来。

互联网大厂们如果没有做好打10年攻坚战的准备,那么掘金万亿养猪市场的机会恐怕也只存在想象中。

研究智慧农业大有可为。
农业中的智慧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管理领域的差异化、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智慧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做好规划引导,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未来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来帮助他们实现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较好。随着农业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对智慧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深化。智能农业的高效特征逐渐显现,因此智能农业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智慧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做好规划引导,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农学专业就业岗位有:区域经理、农技销售见习、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农艺师、区域经理、化肥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销售代表、浙苏皖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工程师、化工销售代表营销专员等。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面临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化耕作。

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能够有效的解放人力,解决我国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智慧农业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慧农业行业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团(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大北农(002385)、大华农(300186)、吉峰农机(300022)、华英农业(002321)、雏鹰农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赛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红太阳(000525)、四川美丰(000731)、辉丰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观点:在我国逐渐失去劳动力红利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智慧农业也成功凭借现代物联网等技术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压力。

1、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1240万亿,较2018年同比增长915%。

粮食是我国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而肉类和鱼类的供给是我国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食物,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足以说明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但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减少,未来我国面临着农业领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我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从我国人口出生率来看,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据国家统计局在公布2018年数据时显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952年以来的新低。但随着时间推移,2018-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50%,较2019年下降198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8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26%,我国人口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综合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我国正在失去人口红利优势,未来或面来在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我国农村而言,生育率本身较低外加青壮年和部分以务农为生的中年人不得不选择机会更多,制度更为完善的城市打工,造成了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口变少使得务农人员减少,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3、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解放人力

近年来,智慧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智慧农业是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是我国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高效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且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建立溯源系统,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农业食品安全。

在我国智慧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植保无人机、农业无人车、自动采摘机器人、自动分拣机器人等现代设备对农作物进行播种、采摘使得老人和小孩在经过培训后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农作物生产,大大解放了人力。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04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0
下一篇 2023-06-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