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号”属于一个基于卫星通信的天基物联网 星座 ,整个 星座 计划由80颗卫星构成。
这个名为“行云工程”的项目,计划为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通信服务。未来,无论汪洋大海、深山还是沙漠,卫星 星座 能覆盖的地方就有信号,为海洋、船舶、电力等领域提供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服务。
行云02号卫星。中国航天科工
供图
为何命名为“武汉号”?
根据公开信息,快舟与行云卫星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是我国两家航天央企之一,航天三江为其下属企业,总部位于武汉。
2018年3月15日,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行云公司)在武汉揭牌,对外发布天基物联网组建计划,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启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行云公司董事长张镝当时介绍,该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并组网形成 星座 ,建设天基物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
实施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一款成熟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此前已完成8次商业发射,次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团队身处武汉,为表对医护人员的致敬与感激,火箭箭身涂刷了“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
此次火箭箭身涂刷的“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上天所为何事?
3月29日,“行云工程”卫星团队已经全部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计划,4月中下旬将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行云工程项目两颗首发星送入太空。
此次发射的是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其中,“武汉号”就是行云二号01星。
根据官方信息,两颗卫星由航天三江下属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研发,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的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行云公司天基物联网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α、β、γ三个阶段。2017年1月,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乘快舟一号甲火箭已成功发射入轨。
具体而言,α阶段为试运营、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建设由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组成的系统。β阶段实现小规模组网,完成小 星座 系统构建,并开展第一阶段系统运营和市场开拓工作。γ阶段完成全系统构建,进行国内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外市场的开拓。
本月的这次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两星入轨运行后,就将启动项目α阶段。
据项目方介绍,与传统物联网相比,天基物联网具有许多优势。系统覆盖区域地域广,能够实现全球无盲区通信。现阶段,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都无法覆盖,在海洋、岛屿、沙漠等偏远地区,天基物联网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云工程建成后的服务领域示意图。
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市场环境如何?
近年来,小卫星 星座 成为商业航天市场热门领域,众多航天企业先后公布雄心勃勃的 星座 计划,规模从数百颗卫星到上万颗不等。
其中,竞争最热门的领域为低轨通信卫星 星座 ,也就是为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的 星座 。例如同属于中国航天科工的行云 星座 “兄弟 星座 ”——虹云 星座 ,计划构建156颗卫星组成的卫星宽带互联网,让沙漠、海洋、飞机上的用户也能享受优质互联网服务。
国内类似计划还有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的“鸿雁”通信卫星 星座 。2018年12月29日,“鸿雁” 星座 首颗试验星已经在酒泉发射成功。
据官方发布的消息,“鸿雁” 星座 计划到2022年完成系统一期60颗卫星的组网运营,成为中国首个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鸿雁” 星座 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在全球,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starlink)走在了前面。
2019年-2020年,SpaceX用6枚猎鹰火箭,以每次60颗卫星的速度,将360颗标准化的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星链计划规模庞大,第一步就准备用1600颗卫星完成初步覆盖,轨道高度1150公里左右。第二步,用2825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第三步,一共12万颗卫星组成低轨 星座 ,为全球提供5G级别的高速互联网服务。
此外,还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Project Kuiper项目,以及Inmarsat、Intelsat SA和Eutelsat Communications SA等公司提出的相关 星座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就建设过66颗卫星组成的铱星 星座 ,但遇上海底电缆和光纤技术突飞猛进,加之铱星用费高昂,导致用户不多,运营15个月后破产。
航天专家、小火箭公众号创始人邢强认为,星链与铱星相比,发射成本更低、用户面更广、通信技术更为先进,因而比铱星前景更为乐观。
编辑 张畅 校对 卢茜
农业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以人力和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以机械化为主的小型规模化农业、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装备为主的自动化农业以及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的智慧化农业,这农业四个阶段分别定义为农业10、农业20、农业30、和农业40。智慧化农业是以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数据的智能化运营,实现农业的科学、高效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收,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目的。农业10——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10阶段是以户为单位,小规模的方式进行生产,依靠的是农民个体劳动和畜力劳动,此时需要靠天而作,通过勤劳的劳动来满足基本的农产品需要。我国农业10阶段基本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由于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替代方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产品的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个阶段主要以产量高为主要目标。
农业20——以机械化为主的小规模农业
农业20阶段是以机械化为主,同时伴随着一些农场的出现,农业开始出现种养殖等大户。通过使用机械机器而取代了传统农民的部分工作,也改善了部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此时仍然以产量高为主要目标,但也慢慢向高质量方向上发展。一些农业生产企业向产业下游加工行业延伸,或加工企业向上游延伸,此时出现了中粮集团、新希望等农业类企业。而此时土地规模化程度不足,生产与销售环节严重脱离,企业缺少足够的品牌经验,使得一些农业电商公司及农产品品牌商出现,如“淘乡村”、“褚橙”等。
农业30——以信息化为主的自动化农业
农业30代表的是农业信息化、专业化阶段,伴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业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得农业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实现普及应用。此阶段,由于农业10和农业20阶段的农业耕种不规范、农民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了专业化的农民、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人员及农业科技类企业,企业使用无人机进行遥感监测、无人机喷洒农药、使用智能化农机进行精准作业等,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发展。而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共同促进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40——以数据驱动的智慧化农业
农业40是资源整合、数据驱动的智慧化农业时代。随着土地流转,农业土地规模化程度加深,资源集中于少部分专业的农民手中,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无人化的管理。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获取数据后,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农业全过程可控和高效地发展,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使用机器人收获待收获的农产品,经过机器人运输到加工车间,加工完成后,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销售,最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国农业耕地种类多样,幅员广阔,区域发展不均衡,从农业10到农业40均在各地有所分布。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6%,其中,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4%,79%和83%,假如以按照70%的覆盖率视为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农业20向农业30的过渡阶段,而预计农业30可在2050年完成。微电子技术主要面向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半导体芯片,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封装与测试、检验、质量控制、设备维护、工艺改进以及中小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技术工作,生产管理和微电子产品的采购、销售及服务工作。
而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在移动监测、智能可穿戴、POS机、气象、医疗和能源等行业用途很大,而且是实现设备联网不可或缺的产品,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和农产品安全溯源等方面。
一、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
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利用各种资源卫星收集国土资源情况,利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传输和互联网等综合化信息监测、传输、分析平台实现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和资源监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的林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加州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相应部门提供实时的资源利用信息,为统筹管理林业提供支撑。欧洲主要利用资源卫星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其中,法国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对病虫害进行测报。
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农业物联网主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先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感知生态环境变化。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大鸭岛上海燕的栖息情况进行了9个月周期性的环境监测,采用区域化静态MICA传感器节点部署,实现了无人侵、无破坏的对敏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监测。美国、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主要综合运用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
在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将光、温、水、气、土、生物等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布局于大田作物生产、果园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实现不间断化感知、实时化决策、精细化生产。如2002年英特尔公司率先在美国俄勒冈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葡萄园。通过采用Crossbow公司的Mote系列传感器,每隔一分钟采集一次光照、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实时监控葡萄生长环境的细微变化,确保葡萄的健康生长;2004年美国佐治亚州的两个农场使用了与无线互联网配套的远距离视频系统和GPS定位技术,分别监控蔬菜的包装和灌溉系统。荷兰VELOS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自动供料、自动管理、自动数据传输和自动报警。泰国初步形成了小规模的水产养殖物联网,解决了RFID技术在水产品领域的应用难题。
四、在农产品安全溯源领域
在农产品安全溯源领域,利用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等来跟踪、识别、监测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过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如2001年起,加拿大肉牛使用一维条形码耳标之后又过渡电子耳标;2004年日本基于RFID技术构建了农产品追溯试验系统,利用RFID标签,实现了对农产品流通管理和个体识别。近年来,RFID的应用更加广泛并由此形成了自动识别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据美国市调公司ABIresearch2007年度第一季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RFID市场为3812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已跃为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为1407亿美元。Web前端开发就是创建Web页面、或者APP等前端界面呈现给用户的过程,通过HTML、CSS及JavaS等衍生出来的各种技术、框架、解决方案,来实现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界面交互。
前端开发需要学习的技术有:
1、掌握基本web前端开发技术:HTML、CSS、JavaScript、DOM、BOM、AJAX等,而且要了解它们在不同浏览器上的兼容情况、渲染原理和存在的Bug 。
2、必须掌握网站性能优化、SEO和服务器端开发技术的基础知识 。
3、必须学会运用各种web前端开发与测试工具进行辅助开发。
4、除了掌握技术层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理论层面的知识,包括代码的可维护性、组件的易用性、分层语义模板和浏览器分级支持等 。
5、未来web前端开发工程师还要研究HTML5、web视觉设计、网站配色、网站交互设计模式等相关技术。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web前端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千锋教育。千锋教育成立教研学科中心,推出贴近企业需求的线下技能培训课程。采用全程面授高品质、高体验培养模式,学科大纲紧跟企业需求,拥有国内一体化教学管理及学员服务,在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