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立信公司的简介.

有关爱立信公司的简介.,第1张

爱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 LMEricsson)1876年成立于北欧的瑞典,迄今已有129年的历史。从早期生产电话机、电话交换机,发展到今天,爱立信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提供端到端的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爱立信的业务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为运营商用户提供全套通信系统设备解决方案、专业通信服务,向业内进行技术授权,为企业用户提供
企业解决方案。2001年10月,爱立信与索尼公司成立了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向市场提供25代和3代终端设备。
爱立信是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供应商,全球40%的移动呼叫通过爱立信的系统进行。爱立信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所有国际上主要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设备的厂商。爱立信拥有全球30%的移动系统市场份额;40%的GSM/WCDMA市场份额;近一半的GPRS(25代通信)商用合同;爱立信支持固定网络平滑向下一代网络过渡的ENGINE软交换解决方案已运行在34个全球运营商的商用网络上,同时率先支持固定移动融合的3GPP IMS体系架构在固定网络中的商业应用。
在3G这场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爱立信同时面向WCDMA、CDMA2000和EDGE标准为运营商提供演进支持。目前,爱立信在全球获得60多个EDGE的合同,在EDGE市场 占有40%以上的份额,在全球48个投入商用的EDGE网络中,爱立信为29个网络提供设备;爱立信拥有全球WCDMA市场 40%以上的份额,在全球106个WCDMA(3G通信)合同中,爱立信拥有56个;在全球60个商用WCDMA网络中,爱立信为36个网络提供设备(到2005年1月),是无可置疑的领导者。爱立信在CDMA2000市场中的份额也在快速增长,也是CDMA网络的主要提供商,在过去3年中爱立信在赢得新增CDMA合同数方面位居第二。
爱立信作为良好的企业公民,以更广泛的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一丝不苟地奉行公司的社会责任。2001年11月,爱立信被评为道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通信技术领域内可持续发展的领头羊;2001年12月,爱立信因其出色的环境管理系统获得了英国标准化协会颁发的世界第一个公司全球范围的ISO14001认证。这些都充分肯定了爱立信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尽责的企业宗旨,同时说明了爱立信高质量、全范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
2004年爱立信在中国2004 PT/ExpoComm展会上完成全球首次HSDPA现场演示
爱立信第一批由中国本地研发并制造的3G/WCDMA基站售往海外市场
爱立信著名的AXE10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北京通信公司圆满服役20年
爱立信中国百年
爱立信同中国的业务来往可追溯到1892年。1894年,2000部爱立信电话远渡重洋来到上海,翻开了爱立信与中国的合作篇章。1985年,爱立信在北京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办事处;1994年成立了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目前,爱立信在中国已拥有5家独资企业、11家合资企业和26家办事处,为中国用户提供全套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
为推动爱立信业务在中国的本地化,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和在华合资企业在1996年10月就已联合建立了“移动通信国产化指导委员会”,其宗旨是对国产化和从中国出口爱立信产品与服务进行规划。爱立信公司制订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本地化计划,以协商、实施和监管其本地化进程,让生产本地化、研发本地化、人才本地化全方位地扎根于这片沃土。爱立信正在继续强化其扎根中国的生产、供应、研发、培训等体系,目前无论是在生产供应和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在爱立信全球的核心中枢地位越来越被凸显。
2002年,爱立信将建立在中国的产业基地进一步升级为全球产品供应三大中枢之一,与其它两个分别设在欧洲和北美的中心共同承担管理爱立信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为继续扩大服务于爱立信全球运营的出口,爱立信正在打造更为坚实的中国基地。
爱立信在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同时,尤其注重对研发和培训的投入。2002年,爱立信在北京成立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 整合爱立信在中国的所有研发资源和项目,全面提升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水平,承担爱立信全球更多的重点研发任务。自2000年起,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2001年至2005年,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将新增5亿美元。
1997年,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北京成立,为中国的电信产业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爱立信一向积极在全球各地分支机构中推行做优秀企业公民的理念。在中国,爱立信坚持不懈地通过多种项目支持中国的教育环保等公益事业的发展。自1990年至今, 爱立信累计向中国公益事业包括救灾援助的投入已超过一亿三千万人民币。
2004年11月,爱立信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特别增设爱立信中国西部区作为新的区域组织,以强化爱立信在西部地区的技术和服务资源。2004年12月,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大厦暨中国地区总部大楼在北京正式奠基,进一步体现了爱立信扎根中国、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人才培养
爱立信在中国现有员工近3000人,本地员工占97%,爱立信提倡“专业进取、尊爱至诚、锲而不舍”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学习、创新,并为本地员工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随着人才本地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本地员工进入公司的中高管理层,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本地化管理队伍。爱立信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对中国市场、经济文化具有深入认识的优势,结合爱立信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爱立信服务中国通信市场,积极推动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长期承诺。
为给爱立信的员工、客户以及中国信息产业相关的主管部门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环境,爱立信在中国成立了爱立信中国学院,开设了信息通信管理硕士课程、微缩工商管理课程和国际管理硕士等课程,并创办“学院论坛”,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重要经济问题提供一个发表演讲和讨论的平台,力图营造一个适合中国未来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学习环境,爱立信中国学院集科技传播、商务技能训练为一体,为中国未来信息产业提供所需要的广博知识和技能培训。截至2004年7月,爱立信中国学院硕士学位项目共招收学员700余名,其中500多名学员已顺利完成学习,获得管理硕士学位。
经营管理
从中国的电信产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伊始,爱立信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和中国的电信产业共同发展。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高速增长的产业,开放的经济环境,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爱立信也成为了促进中国电信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
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也体现出这一紧密联系:爱立信将扎根中国,建立起全方位的本地化,将中国搭建成一个面向全球的中枢。为中国运营商提供端到端的通信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加强在华本地研发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爱立信全球市场提供强大的本地生产和供应。
爱立信中国供应中枢地位确立,全球供应链带动中国本地企业。
爱立信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提出和推广产业供应链的公司。随着电信行业从纯高科技和创新阶段过渡到逐渐成熟的大规模市场阶段,正如很多高科技消费品走过的道路一样,电信行业在供应系统上也发生了战略性的结构改变,新型的资源采购战略使供应结构由垂直向水平转变。
为适应这一变化,爱立信早于20世纪80年代就调整了运营策略,制订了采购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生产外包以及出售制造部门。1997年至2000年间,爱立信的水平一体化全球供应链逐渐形成,简单而言,以前爱立信机柜中的产品多数部件是由爱立信制造,现在则由许多家供应商制造并提供给爱立信。这是电信行业对生产和供应结构的一场优化,从而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使整个行业更加高效,同时也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商机。
在爱立信全球供应链中,中国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爱立信全球三大供应中枢之一,这一部分体现了更为重要的价值。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ENC)是爱立信中国供应链中的龙头,为了更有效地调配资源,爱立信于2002年8月份完成了中国生产制造的重组,以ENC作为系统设备生产中心,以北京爱立信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作为移动电话产品制造中心。
ENC自成立之初就是江苏省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江苏省最大纳税和出口企业之一。2004年前三个季度,该公司的销售额近73亿人民币,本地采购额超过了22亿人民币,出口额近5亿人民币。
2003年4月,ENC向中国和全球市场成功推出了新产品--CDMA2000 RBS 1130 并作为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厂。这一产品发布对于爱立信的CDMA产品系列以及中国市场的供应能力而言,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2003年9月,ENC又成为了CDMA2000 RBS 1140以及WCDMA RBS 3402两款最新产品的主生产商。这一系列产品的成功发布证明,高效运营的ENC具备制造新产品尤其是3G产品所必需的经验和能力。ENC还宣布成立了“新产品发布中心”,确定ENC未来能够有更多有效的经验和能力,将更多的新产品推向市场。2004年11月,由ENC生产的首批中国本地研发的3G/WCDMA基站运往欧洲市场,证明了爱立信已经在中国建立起强大的3G生产研发能力。
爱立信中国供应中枢的地位还提升了对本地采购的需求,爱立信已经在中国成功建立起了由一、二、三级供应商构成的庞大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其中包括超过70家全球供应商应爱立信的要求在华建立生产基地,这些供应商绝大多数分布在沪宁高速公路沿线一带,与这一地区其他通信企业构成了闻名全国的“通信谷”。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促进了许多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至2002年底,这些供应商在中国的投资额就已逾百亿。
爱立信中国供应链不仅带动外来投资,增加本地采购,还积极培植本地企业,将相当多的本地企业纳入了供应链中。一方面提升了当地企业的技术、产品质量和管理,另一方面协助当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以爱立信的本地化促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
目前,供应商伙伴最密集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除ENC之外,爱立信在重庆的合资公司重庆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是爱立信微波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BMC)是索尼爱立信公司全球最大的生产供应中枢。据官方统计,自2000年起,BMC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二大出口企业。
研发业务整合,中国核心位置凸显
爱立信对研发的注重与投入业界知名,2002年爱立信全球年度研发支出达到了销售总额的15%。爱立信不仅在各种标准化组织中承担举足轻重的角色,做出巨大贡献,还拥有着世界最多的2G,25G和3G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爱立信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0000多项专利,是2002年美国第二大电信专利拥有者。
在中国,爱立信的目标并不止于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基地,还关注如何使爱立信中国更多地具备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更深入的研发本地化会带动更多的本地采购和出口,而且更多的设计和研发活动也将使中国在全球工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加强在华本地研发和产品开发工作是目前爱立信在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高科技人才资源,以及有竞争力的成本水平,并且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市场,加重中国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有助于更贴切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作为爱立信全球研发机构的有机组成,中国将承担完整产品的开发,并扩展更加靠近本地市场的网络业务层上的研发。利用爱立信在中国广泛的本地供应链,本地研发将会更加经济高效。
自1997年开始,爱立信开始大力度发展在中国的研发事业。爱立信通信软件研究与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是年成立,该公司针对移动系统,3G,宽带,NGN,消费产品等进行软件开发,由成立伊始的86名员工发展到今天拥有230名研发人员的规模,成为了爱立信全球研发中心之一。2003年,该公司更多地承担起了消费品本地应用开发的责任。
1999年,爱立信在中国成立了无线研究小组,1999年至2001年间,爱立信在数个合资企业成立了研发小组,并且与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合作关系:向合资企业转让技术和专有知识;与本地大学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与信息产业部(MII)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便在技术和其它促进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进行多方合作。
“爱立信移动世界”(EMW)作为爱立信的全球研发项目之一,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商提供25G/3G网络测试平台和技术支持来全力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数量与水平。2001年5月,“爱立信移动世界中国部”正式启动,整合了爱立信在中国原有的五家开放试验室,从商业运营、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三个层次与中国的应用内容提供商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目前已拥有了1000多家注册合作伙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水平和进程。
自2000年起,爱立信在中国研发领域的投入以每年25%的高速增长,2002年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成立以来,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得到了有效的优化整合,所有的研发活动在其旗下进行,爱立信(中国)承担起了更多的全球研发任务。目前爱立信(中国)有15%的员工从事研发,研发领域涉及GSM,WCDMA和CDMA等移动标准以及NGN,宽带等技术,爱立信(中国)现在承担着无线网,核心网以及业务网络产品的研发,还包括在合资企业进行的研发活动以及与政府相关机构和各大高校进行的合作项目。预计2005年,爱立信在中国研发领域的投资增长将超过五年计划的目标。
自2000年起,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加活跃的阶段,一系列的举措和成果证明了爱立信中国的研发实力和逐步凸显的中枢地位:
2000年,爱立信与信息产业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日本移动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合作,完成了中国首例WCDMA评估系统测试和报告。
2001年,爱立信移动世界中国部成为了中国移动唯一授权的“移动梦网”应用测试认证机构。
2001年,大连爱立信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有限公司与海尔公司合作,开发蓝牙家电产品。
2002年,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成立。
2002年,爱立信通信软件研究与开发(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爱立信全球软件研发重要基地之一,荣获了“上海软件出口第一”。
2002年,爱立信在中国建立CDMA2000核心研发基地,爱立信CDMA2000系统的生产已全部转移至中国。
2002年至2003年,爱立信在中国成立了新的无线网络开发机构,极大地扩展了移动系统领域的软件开发,并成立了新战略资源采购小组。
2003年,爱立信CDMA交换系统和21G Hz基站的产品研发工作全部转移至中国,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CDMA研发活动面向爱立信的全球市场。
2003年9月, 爱立信发布第一款在中国本地研发并面向全球生产的3G/WCDMA基站RBS3402, 意味着爱立信在中国的3G研发实力有了重大意义的提升。
2003年爱立信将更多主要产品的研发、生产及服务转移到了中国。
2003年,北京爱立信普天通信有限公司作为索尼爱立信在亚洲最大的区域分析和研究中心,承担起了亚洲地区的产品分析和研究。
2004年6月16日,爱立信在成都正式成立爱立信无线技术(成都)有限公司,该研发中心为爱立信全球和中国市场开发基于GSM,CDMA及WCDMA等移动标准的无线基站产品。
2004年11月,爱立信在增设西部区域组织的同时宣布在成都设立CDMA应用中心。
2004年11月――爱立信第一批由中国本地研发并制造的3G/WCDMA基站RBS3402售往海外市场。进一步证明了爱立信在中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3G研发生产能力。
回报社会,公益事业
爱立信坚持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融入社会的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切记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承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爱立信不仅被评为道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通信技术领域内可持续发展的领头羊,还因其出色的环境管理系统获得了英国标准化协会颁发的世界第一个公司全球范围的ISO 14001认证。这都充分肯定了爱立信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尽责的企业宗旨,也是爱立信成功将商业运作与环保意识完美结合的表现。
另外,企业作为社会有影响力的一份子,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因此,爱立信在全球范围内秉承“做优秀企业公民”的理念,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社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自1990年至今,爱立信累计向中国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赠已超过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
爱立信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出资建立希望小学,并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爱立信向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提供奖学金、奖教金用于鼓励优秀的学生教师;爱立信赞助“春蕾计划”,帮助失学女童返校;在中学设置“爱立信电信空间站”;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教学设备;赞助“21世纪爱立信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和写作比赛;爱立信及其员工还向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捐款一百万元,用于资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的孩子们。
爱立信积极参与体育发展事业,赞助“爱立信中国乒乓球擂台赛”;赞助了中国甲A联赛、香港足球联赛等体育项目。早在1990年,爱立信为亚运会在北京召开赞助了一千一百万美元的通信设备。1996年,爱立信为支持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向中国奥运代表团赞助了数字移动电话。2001年,爱立信特邀世界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瓦尔德内尔作为公司积极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国际形象大使。
在中国,爱立信积极参与赈灾救助。1996年,爱立信向遭受水灾的河北省捐献价值100万美元的紧急通信设备;1998年,爱立信向河北张家口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及价值10万元的御寒衣物,捐助张北地震中受灾的群众。1998年9月,爱立信支持内蒙古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灾后重建工作,赠送了价值50万美元的GSM基站设备,以提高洪涝灾区应急通信和抵御灾害的能力。在国际上,2000年,爱立信宣布同联合国发展署和国际红十字会等人道主义援助机构联合制定“爱立信灾害反应行动”,通过利用爱立信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和产品,通过爱立信的全球分支机构向这些组织提供最及时的通信手段,加快灾难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2003年4月30日,爱立信向北京市政府捐赠了价值人民币120万元的医院应急通信系统,安装在宣武医院支持抗击非典。同日,爱立信在北京的合资公司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捐助15万元人民币支持北京顺义区抗击“非典”。2003年6月3日,爱立信来自各地的员工自愿捐款人民币295,573元,用于资助战斗在全国各地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爱立信为中国的环保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2000年4月,爱立信员工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在潮白河两岸建设了500亩“爱立信绿色希望林”。 2001年,爱立信向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捐赠了200万元人民币,连续三年对在该自然保护区内繁衍生息的世界级珍稀动物藏羚羊的保护工作进行捐助。2001年夏,爱立信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了“爱立信地球之友环保展”,将环保意识更深入的推向大众。2004年,爱立信再次向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捐赠一批急需的物资,用于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
爱立信将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社会一名优秀的企业公民。

缺乏互 *** 作性和不明确的价值主张

尽管对物联网的潜力有着共同的信念,但行业领导者和消费者正在面对更广泛地采用物联网技术的障碍。许多物联网解决方案要么缺乏互 *** 作性,要么缺乏终端用户的明确用例。在启用了物联网的环境中,有可能是与物联网标准和接口的技术不兼容。这是由于需要将多个来源生成的IoT数据集成到分析和决策系统中才能进行进一步分析。

消费物联网领域的许多小配件已经吸引了早期采用者,但未能展现出与普通人生活的相关性。

“为了提高销量并推动需求超过早期采用者的需求,我们需要停止制造玩具,而致力于为真实的人们构建真正的日常问题的简单解决方案。”

爱立信最近对丹麦公司采用IoT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公司正在努力“准确地确定物联网的价值在哪里”。公司必须确定物联网的价值所在,以便捕获它,否则不采取行动。这表明采用物联网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性的,而是分析性的。

传统的治理结构

物联网与公司传统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冲突,因为物联网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和缺乏历史优先性。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缺乏数字化领导力,也阻碍了创新和物联网的采用,许多公司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正在等待市场动态发挥出来”,或采取进一步行动关于物联网“正在等待竞争对手的动作,客户拉动或监管要求。”这些公司中的一部分冒着“柯达”风险-“柯达是一个市场领导者,直到数字中断使摄影与数字照片黯然失色”-未能“看到破坏力影响他们的行业”和“真正拥抱新的商业模式,破坏性的变化开启了。柯达创造了一台数码相机,投资了这项技术,甚至了解到照片将在网上分享”,但最终未能认识到“在线照片分享是新业务,而不是只是扩大印刷业务的一种方式。

爱立信于1876年成立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从早期生产电话机、程控交换机发展到今天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设备商,业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领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决方案以及专业服务的供应商。

爱立信的起源:

1876年4月1日,拉什-马格拉斯-爱立信和同事安德森一起注册了名为“拉马爱立信机械修理公司”。在Stockholm Drottninggatan15号一间租借的厨房里,爱立信的简陋作坊开工了。爱立信的机电作坊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主要的设备就是一架制造仪器的脚踏式机床,运行资金只有1000克朗,还是从一位叫做Maria Stromberg那里借的。

当时,美国的Alexander Graham Bell刚刚获得第一批专利,从此电信业向世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爱立信敏锐地对这个新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创业之初,爱立信主要从事修理电报机及其它电器仪表,爱立信以其非凡才能、饱满精力、精炼手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迅速设计并生产出一系列改进的设备。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用于铁路系统的爱立信自动电报装置。爱立信以其优质的工作和优良的产品在当地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很快得到来自消防、警察和铁路运输部门的众多公、私机构的订单。

1877年,美国生产的电话机开始进入瑞典市场,爱立信通过对电话机的维修和认真研究,迅速掌握了电话机制造技术,并于1878年11月推出了爱立信自己的电话机。由于爱立信设计的电话机经济耐用,很快就赢得了大量订单。尽管当时电话机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但爱立信以其超人的洞察力觉察到,一个全新的充满前途的产业即将诞生。爱立信在电话机和相关的设备研究、改进方面投入了他毕生的精力。

爱立信的发展:

初创成功

1880年,美国的贝尔公司利用在美国生产的设备在斯德哥尔摩、Gothenburg、Malmo、Ndsval和Soderhamn建立了瑞典首个电话网络。这对爱立信来说,形势异常严峻,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的设备可以和贝尔产品媲美,那么爱立信公司面临失去瑞典整个国内市场的危险。

1881年,摊牌的时刻到了,位于Baltic海岸的Avle市为当地的一个电话系统公开招标,贝尔的出价是每年为每户安装和运行系统需要200克朗,并可以与当地用户签订为期5年的合同。爱立信通过仔细研究,勇敢地站出来挑战贝尔,提出每个用户的初装费为275克朗,每用户每年只需缴纳56克朗作为运维费用。同时,贝尔和爱立信生产的设备都同时在Gavle安装并作试用比较。

大多数试用者最后验证认为:两家公司的产品均运作良好,然而爱立信的电话“更加简便、耐用、美观”。通过Gavle交换机协会和权威专家的最后鉴定,爱立信最终获得本次竞标的巨大成功。10天后,爱立信的设备竞标方案略作修改后便付诸了实施。

同年在挪威,贝尔与爱立信再次展开市场竞标,爱立信获胜。这是爱立信公司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商业成就,也是爱立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向世人公开展示,爱立信的技术和产品有能力和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竞争。

快速发展

1880年爱立信公司雇员表上只有10名工人,到1884年,这个数字接近100名。从此以后,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爱立信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几乎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衰退。1883年爱立信和塞德格伦创办的斯德哥尔摩公众电话公司(SAT)双方就电话供应签订正式供货合同,爱立信全面负责SAT的电话及相关设备供应,从此开启了爱立信和SAT的长期合作。1883年,爱立信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第一家较大规模的工厂。次年爱立信迁入新工厂,1885年根据安东-阿文的设计,爱立信生产出了第一部手持话筒电话机。1887年爱立信签订了当时最大的一笔合同,为SAT在斯德哥尔摩开办的欧洲最大电话局供应基础设备。

1892年爱立信的海外业务拓展取得显著的进展,与荷兰电话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并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供货合同。1893年爱立信电话机产量超过10,000台。1896年,爱立信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始股本达到100万克朗。1897年爱立信开始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开办工厂,组装并生产电话机。

1902年,爱立信在纽约开办办事处。1903年爱立信与英国国家电话公司联合组建英国爱立信制造有限公司,工厂设在比斯顿。1904年,爱立信在美国的布法罗购置地皮,准备建立爱立信电话机制造公司的工厂。1905年,爱立信和SAT等公司一起接受了墨西哥经营电话的特许权,于1909年由新组建的墨西哥爱立信公司接管。1908年爱立信公司接受委托,负责使泰国的曼谷的电话网现。1911年爱立信在巴黎成立了爱立信电话机公司,并在巴黎郊区哥伦布设厂。爱立信匈牙利公司于同年成立,设厂于布达佩斯。

品牌推广

爱立信公司1876年在瑞典创立,公司创始人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Lars Magnus Ericsson)开办了一家“拉•马•爱立信机械修理”公司。创业之初,爱立信主要从事修理电报机和电器仪表。1877年,爱立信先生通过对电话机的维修和认真研究,于1878年11月推出了自己生产的电话机。

1881年,爱立信公司在瑞典与挪威取得两次关键性的竞标成功,为爱立信开拓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1892年爱立信签订了与中国的第一个供货合同。

在长达1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经历过数次高速增长,同时也经受过数次危机的考验。二战后,电话市场需求激增,爱立信率先成功研发了纵横制系统,并籍此提升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电信业公认的知名通讯公司。20世纪70年代初,电信业开始进入数字时代,爱立信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大受市场欢迎的AXE交换机。

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长达10年的技术累积,爱立信的数字交换技术在行业中领先。随着移动通信的逐渐兴起,爱立信凭借技术优势开始赢得更多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全球通讯业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数字时代。这一时期也是爱立信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爱立信的业务重心也由固定电话向移动通信系统转移,并在GSM/GPRS网络时代里获得了巨大成功。拥有2G/GSM领域40%的市场份额和25G/GPRS近50%的市场份额,爱立信成为了无可置疑的通信业领导者。

20世纪90年代,电信行业经历了一段爆炸式的高速增长,爱立信也保持了连续10年年均35%以上的快速增长。然而,自2000年起,受到全球经济萎靡的消极影响,通信业也出现急刹车,全球诸多大电信企业均受到严重冲击。爱立信也不例外,公司经营在高速增长10年后陷入亏损。面对亏损,爱立信快速做出了应对:2001年第一财季,爱立信推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的“成本控制计划”,并实行了“瘦身行动”。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市场和行业的变化,爱立信开始了市场战略的调整,将公司的核心业务做了全面的优化与整合。

2001年2月,爱立信将其手机生产业务交给伟创力(FLEXTRONICS)公司代工,自己则集中力量于手机的技术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2001年9月,爱立信成立子公司爱立信移动平台公司,向全球移动电话及无线信息设备生产商提供开放标准的25G和3G技术平台授权,该公司后来发展成爱立信的一大新核心业务——技术授权。

2001年10月,爱立信与日本索尼(SONY)分别出资50%组建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将双方的手机业务进行合并。索尼爱立信公司总部设在伦敦,致力于开发并向全球用户提供25G和3G手机终端。

2002年,爱立信的核心业务在经历调整之后发展成四大支柱业务:网络系统设备、全球专业服务、技术平台授权以及索尼爱立信的移动终端。2002年9月,爱立信成功增发近30亿美金的新股,为公司的财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3年4月,思文凯就任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文凯坚持并进一步强化了前任的“成本削减计划”,以实现公司运营的“精干、高效、低成本”为目标。2003年第3季度,爱立信宣告结束亏损,恢复盈利。随着全球通信产业回暖,爱立信之前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显露成效,爱立信在全球3G市场上表现突出。爱立信拥有40%的3G WCDMA市场份额,在3G领域拥有无可争辩的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得益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对研发的巨额投入,继3G之后,爱立信在4G LTE国际市场依然位居领导者位置。LTE(Long Term Evolution)就是爱立信最先提出的4G标准并为国际标准组织3GPP所确认。从2009年以来,爱立信已经全球部署了130多张4G LTE网络,覆盖的用户超过3亿。

2012年2月15日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被索尼收购,成为索尼旗下全资子公司。索尼爱立信遂改名为索尼移动通信(Sony Mobile)。爱立信从手机终端领域正式退出,转而专注于移动网络设备和通信专业服务。

2011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简介 诞生于新世纪第一年、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已经成为国内IT业界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继2001~2010年连续十届成功举办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之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将于2011年12月1日(周四)在北京举办2011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
2011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以“新市场、新应用、新模式”为主题,多位政府官员、知名专家、企业精英等演讲嘉宾,500多位业内厂商代表,将在求真务实的氛围中,共同研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会,探讨“十二五”开局之后新市场如何催生新应用,新业务模式怎样带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应如何调整战略和思路,以期更好地面对新市场和新经济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由大变强。

2011年,我们聆听着中国ICT产业变革的三部曲:需求的改变创造了一大片新市场;国内外企业纷纷推出满足新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掀起“圈地运动”;而在这场混乱的征战中,老旧的业务模式与盈利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变迁的步伐,无法让新应用的价值最大化,于是,新模式在业界的呐喊与实践中,慢慢成型。
如果给这三部曲分别冠名,那便是“新市场”、“新应用”、“新模式”――而这正是2011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主题。这场由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中国电子报社、通信产业报社、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主管网、中国计算机行业网联合承办的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盛会,将会重奏这三部曲,演绎产业变革之路。
说到变革及其轨迹,无论是按硬件、软件等行业角度划分,还是从市场、应用、模式等层面着手,都是一个庞杂的大话题。若要找个切入点,那么就从被现在最红的“苹果”砸中的、也是离大部分用户最近的移动终端产业说起――
移动终端产业服务化
自从2007年苹果推出革命性手机产品iPhone之后,终端产业的热浪就没有平息过。离得比较近的一个大事儿,便是10月底,索尼与爱立信分手的消息――索尼宣布将以14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爱立信所持的50%的索尼爱立信股票,交易完成后,索爱将成为索尼的全资子公司。
十年的联姻,就此结束。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两年前,联想集团以总额两亿美元收购联想移动,重新进入手机市场的事儿。
相似的举动,相似的原因。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近日发布的报告,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426%,从一年前的8280万部增长至1181亿部。而这一数据是建立在近几年每个季度都同比大幅增长的基础之上的。
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逐步培养起了消费者使用移动应用和服务的习惯,带动了消费者对智能移动终端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新的移动终端不断出现。
2010年4月,苹果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并创下了发布三周销量突破100万部的惊人成绩。随后,联想、惠普、HTC等计算机界和通信界的大佬纷纷布局该领域。
和智能手机一样,平板电脑也成为了抢手货。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1700万台,同比增长280%。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近期也发布预测数据称,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将接近6000万台,并在未来几年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销量预计将达33亿万台。
今年3月,摩托罗拉移动推出“摩计算”概念。根据摩托罗拉移动的定义,“摩计算”产品是有别于PC与智能手机的全新终端,能为消费者带来与PC类似的移动计算性能。摩托罗拉移动以双核双系统的“手机―电脑”合体产品――ATRIX 作为“摩计算”产品的范本。
两个月后,英特尔又提出了“超级本”概念:更轻、更薄,且具有超长待机时间和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这一概念很快得到了联想、Acer、华硕等厂商的回应。
如此快速发展的移动终端市场,层出不穷的创新移动产品,有哪家企业愿意错过?这也正是索尼和联想回购手机业务的原因之一。
不过,智能终端产业的兴起给终端厂商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在硬件方面,更是业务模式的改变――这从联想的业务重组和战略转型中可见一斑。
联想在回购了手机业务后不久,便正式发布了联想移动互联网战略――通过对产品、服务、应用和内容端到端的整合,为用户带来更丰富和顺畅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今年年初,联想组建了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业务集团(MIDH),并让联想的大将刘军担任该集团总裁。如今,联想更是着力打造“四屏一云”的产品构架,让手机、PC、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协同工作、互联互通,并构建基于这些终端的云应用平台,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
从联想在战略层面和执行层面的改变可以看出,它正在转变自己的业务模式――从一个单纯的硬件提供商,转向一个整合各类硬件与应用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许多大的计算机厂商或通信厂商都走着与联想相似的路。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宣布转型成移动互联网公司,在推出硬件产品的同时,也推出了应用商店以及地图等服务。中兴通讯也于今年4月份,发布智能终端品牌战略:在技术层面,进行系统、终端、应用到服务的全面布局;在产品层面,将面向消费者推出个人、家庭、办公的全面智能终端解决方案。
移动终端产业爆发带来的影响并不孤立,它给软件产业变革也创造了条件。
软件产业历经“三变”
“我们的许多用户,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用户,都试图实现企业的实时运营。但处于移动状态的员工,当其手头没有数据进行实时决策时,实时运营就会变得很难实现。”SAP联席CEO施杰翰曾这样表示。
不过,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物联网的兴起,以及网络环境的改善,这类问题正在逐渐被解决。曾经因为条件未成熟而被压制的用户需求,慢慢得到了满足。
例如在快消行业,业务人员活动范围大,工作随意性强,企业很难管理和查询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而现在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一个移动终端定位服务管理平台来解决。通过这种平台以及员工的智能移动终端,企业管理者就可以对员工进行定位、轨迹查询、考勤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保险行业。如今,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正在由以保单/保险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这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对保户的投保业务咨询进行快速响应,以加速保单成交速度。那么,进行高效的保险展业,在移动状态下开展业务,已经成为目前保险行业的迫切需求。 而通过移动终端上的软件,业务人员可以进行客户信息录入、现场签单、第三方支付等工作,缩短了出单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签单的成功率。
此外,与物联网相关的软件系统,如安防监控平台、智能交通系统、农业病虫控制平台等也正在兴建中。
就在移动、无线行业应用快速发展之时,消费级的移动软件业早已呈现出爆发之势,社交游戏、交友、LBS等各类服务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大应用商店内的软件数量能说明一切:10月份,苹果对外表示其应用商店内应用的数量已经超过50万个;谷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第二季度,在安卓应用商店中的软件总数超过了25万个。
这些现象是软件产业经历的变化之一:软件的承载体或者说是应用场景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SAP花58亿美元收购Sybase,并大举进军移动商业应用领域的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不仅使软件的应用场景更多了,也改变了部分软件,特别是消费级软件的开发模式。
“拥有四年以上软件从业经验的人员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过去,我们的团队是成百上千人的,我们开发一个软件的周期短的要一到两年,长的可能需要五年以上,开发出的软件是为了服务市场上80%的用户,并取得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eico design 公司创始人张伟表示,“现在,开发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开发一个软件,只要三到四个人,只需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而这个软件服务的对象是一小群具有某种非常相似特质的人。”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用户获得软件、更换软件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低;同时,相互分享、交流的氛围,提高了用户更新软件的频率,也加快了用户需求的变化速度。
除了应用场景和开发模式发生变化外,软件的交互模式,或者说软件提供商的业务模式也在改变着――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
当然,从软件行业角度看,这是交互方式的创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新需求下诞生的新业务形态――云服务。
云模式的不同效用
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这使得企业的IT系统越来越庞大,IT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越来越复杂,相对应地必然是成本的提高。于是,一种新的需求应运而生――降低IT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成本。
在这种需求下,云计算成为了业界一致认可的解决之道:概括来讲,企业将软件和服务统一部署在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计算、存储资源及应用软件、支持工具等可按需使用,这既可以有效地为企业节省成本,也方便企业拓展业务。
除了企业用户表现出的需求外,终端的多样化也让个人用户对云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毕竟用一个U盘在多个终端间来回导数据,并不是件很方便的事儿。
虽然需求各不相同,但解决方式都基于云计算这种模式。这使得大的ICT企业纷纷拥抱云计算,推出烙上“云”标签的服务。
传统的IT巨头,如IBM通过整合软件、硬件与服务各条产品线,大力推进行业云的建设;联想也结合云终端应用,借“云”发力移动互联网;惠普则以存储为核心,推出混合云产品。
在传统的电信领域,也正风起“云”涌。华为于去年底,发布全球云计算战略,整合其在终端、网络及云端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打造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今年11月初,华为更是设立了IT产品线,大举进军云计算领域。中兴通讯宣布2011年战略性进军云计算领域,将云计算作为公司新的战略增长点之一,并借此进军IT领域。 此外,众多国内外电信运营商也纷纷推出云平台及云计算解决方案。
而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实践SaaS模式。以用友为例,去年12月底,用友就发布了“S+S”(管理软件+云服务)的云战略,并不断加速产品解决方案和云服务互相融合。
互联网巨头自然不会放过这场盛宴。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等不仅推出了面对企业的云服务,也争相上线各种面向个人用户的云服务。阿里巴巴推出了面对企业的云计算产品,将资源与互联网上的主流建站软件程序相结合,提供给中小互联网创业者;今年7月,阿里巴巴还推出了云0S( *** 作系统),进军移动云服务领域……
可以看出,在这些ICT巨头中,有的以云服务作为核心业务,有的借云计算进军另一个行业,有的靠云平台打通旗下各项产品,有的将云应用视作自己主营业务的助推器……云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标配,并发挥着不同的效用。
实际上,无论是打上“智能”标签的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产业,还是拥有更多应用场景的软件行业,亦或是代表着下一波IT浪潮的云计算产业,它们的发展加速着中国ICT产业前进的步伐,助力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是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中国最大的IT专业媒体集团。成立二十余年以来,研究院秉承“信息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致力提供决策咨询、管理顾问、媒体传播、评测认证、工程监理、创业投资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府决策软科学研究、传媒与网络服务、评测与认证服务、咨询与外包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六业并举发展的业务格局,成为国内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子报》、《通信产业报》等6报10刊41个网站,以及影视、出版、广告、展览等众多传媒信息业务,单期读者1500万人次。

众所周知,5G网络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2020年全球将有170家运营商实现5G商用,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会覆盖5G网络,5G用户数将达17亿;到了2025年,全球5G用户数将达177亿。市场巨大倒是其次,主要是因为5G技术对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有极大地推动。所以全球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5G技术!

有机构认为,“到2024年,网络和边缘技术将带来650亿美元的商机。2019年,英特尔在这一领域营收已达100亿美元。”就目前来看,全球5G技术服务商走在前面的是华为、诺基亚和爱立信等公司。
但今日有媒体爆料,又有一家巨头公司准备进入这个领域抢蛋糕,这就公司就是芯片行业里的英特尔!

英特尔表示未来将投入25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建立600万座英特尔5G基站。英特尔不仅没有退出5G市场,反而会成为华为5G有史以来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早在今年2月份,英特尔就发布了一款10nm工艺的无线5G基站芯片——凌动P5900,这是5G网络早期部署的关键目标,这也对外透露英特尔将在5G领域大展拳脚!
其实5G行业的竞争激烈,这是意料之中。因为怎么说呢?华为的5G设备虽然进入了欧洲大多主流国家。但美国一直不使用华为的5G设备!所以我认为,随着英特尔的加入,美国到时候应该会选择英特尔,要知道,英特尔和苹果公司的关系也很好,两家公司在业务上也多有来往,双方合作肯定会在5G领域里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但不要紧,目前华为无论是在5G订单还是5G基站出货量方面都是保持全球第一。战胜的对手越多,这才能体现华为更强大。

2019年1月15日目录

?轨交、铁路托底基建,订单逐渐回暖行业拐点显现(太平洋证券)

?市场终端需求有所回暖,血制品行业底部温和复苏(广发证券)

?政策驱动应用快速落地,物联网产业进入快车道(广证恒生)

?基建发力利好工程机械,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东吴证券)

?智慧能源平台稳健增长,双良节能闪现业务新亮点(国联证券)

1。轨交、铁路托底基建,订单逐渐回暖行业拐点显现(太平洋证券)

2018年四季度,发改委总共批复重点项目11万亿元,强度超过2017年以来所有季度,而在所批复重点项目中,轨道交通与铁路项目投资额分别为7113亿、4293亿元,是基建稳增长的重要载体。太平洋证券指出,就地区而言,四季度批复轨道交通项目集中在省会城市,而铁路项目75%投资额来自华东华南省份,与“十三五”规划所体现的华东华南是铁路建设重点区域的情况基本相符。

近期上海建工、葛洲坝披露了公司2018年新签订单情况。根据测算,上海建工下半年建筑施工订单同比增长412%,增速大幅高于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9%);同时葛洲坝四季度国内新签合同总额同比上升528%,增速四季度扭负为正并迅速上升。太平洋证券认为两家重点公司订单情况表明2018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随着基建补短板基调的确定以及PPP清库的结束,重点公司新签订单迅速回暖,行业拐点逐渐体现。

1月上旬,中国铁建、中国化学、中铝国际三家央企公告中标投资额100亿以上的PPP项目,其中两项为公路建设,一项为高新区综合开发。太平洋证券认为在清库结束后,PPP商业模式已逐步呈现回暖迹象,项目落地率稳步提升,但市场对PPP项目质量及带来的负债仍然较为关注。首先,就三家央企签订合同情况来看,所签订PPP项目运营期均有良好的现金流支撑,其次,重点PPP公司东方园林发行2019年第一期公司债券时,债券期限仅为两年,并且在第一年末追加回售权利,而太平洋证券认为上述条款体现了投资者对公司PPP项目现金流质量以及PPP投资增加公司负债的担忧。同时,也注意到了PPP单个项目投资额逐渐增大,这也将有利于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的龙头企业。

基建板块方面,太平洋证券推荐轨交施工龙头隧道股份(600820SH)、铁路龙头及轨交施工领先企业中国中铁(601390SH);房建板块方面,太平洋证券推荐市场份额稳定提升,估值有修复预期的建筑行业龙头中国建筑(601668SH)。

2。市场终端需求有所回暖,血制品行业底部温和复苏(广发证券)

广发证券指出,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同比增长12%,进口占比有所提升。根据中检院及各地药检所披露,2018年国内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折合10g/瓶)为470393万瓶,同比增长12%,其中国产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为19052万瓶(同比增长74%),进口人血白蛋白279873万瓶(同比增长153%),进口占比提升至595%。2018年第一季度是国内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低点,后三季度批签发量逐步回升,反映了市场终端需求有所回暖。

2018年国内人凝血因子VIII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00IU/瓶)15917万瓶,同比增长194%,近几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华兰生物已连续多年市占率排名第一。纤维蛋白原批签发总量(折合05g/瓶)为8895万瓶,较往年同期下滑约52%,主要原因是上海莱士批签发同比下滑幅度较大;博雅生物全年批签发量实现近翻倍增长,其市占率遥遥领先其他企业。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批签发总量(折合200IU/瓶)为9868万瓶,基本与往年持平。

免疫球蛋白类产品批签发呈现分化,狂免表现亮眼。2018年国内静丙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5g/瓶)108304万瓶,略低于往年同期水平。静丙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15%、12%、10%,位于国内前列,合计占据国内62%的市场份额。广发证券根据对各上市公司的财报分析发现,目前血制品细分产品中静丙的库存压力相对较大。特免类产品中,狂免表现亮眼,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00IU/瓶)79375万瓶,同比增长603%;乙免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18219万瓶,同比增长274%;破免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50IU/瓶)33725万瓶,同比减少206%。人免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300mg/瓶)6399万瓶,较往年同期下滑明显,同比减少36%。

广发证券认为,从血制品相关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来看,各企业的血制品业务收入季度环比稳步提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环比大幅改善,应收账款与票据以及库存逐步企稳,说明终端需以及销售渠道正在逐渐好转,因此判断血制品行业正于底部温和复苏。建议重点关注华兰生物(002007SZ)与博雅生物(300294SZ)。

3。政策驱动应用快速落地,物联网产业进入快车道(广证恒生)

广证恒生指出,低功耗广域网是未来几年连接数爆发最快的领域,局域物联网是连接数最大的领域。未来在5G场景中,能同时支持高带宽和窄带宽、低时延和高时延这些“两极分化”的场景。

根据《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趋势预测》预测,2017~2022年全球蜂窝连接复合增速24%、LPWA为62%、局域网18%,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接近200亿部。其中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市场(占比约2成以上),2022年,预计中国物联网终端总数达到448亿部,蜂窝物联网30亿部(25%)、LPWA113亿部(95%)、局域网305亿部(29%)。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预测,至2020年全球物联网通信模块中,4G及NB-IoT模组出货量持续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主流,两者合计占比将超过50%。

公众网络M2M连接数距“十三五”期末目标值完成318%,相关应用将在下半程规模推进。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从截至2018年6月的完成情况看,广证恒生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距“十三五”期末目标值完成80%;公众网络M2M连接数共计54亿,距“十三五”期末目标值完成318%。NB-IoT在“十三五”上半程处于网络建设阶段,相关应用将在下半程规模推进,预计连接数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广证恒生表示,物联网平台成为解决物联网碎片化,提升规模化的重要基础。根据物联网白皮书,设备管理平台(DMP):基本由通信模组、通信设备提供商主导,目前形成博世BSI、DiGi、诺基亚Impact、Sierra Wireless四大主流DMP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一般不单独提供,多集成与端到端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之中。连接管理平台(CMP):网络管理平台由电信设备商、运营商主导,全球形成思科Jasper、爱立信DCP、沃达丰GDSP三大阵营,两类运作模式,一是以Jasper为代表的纯连接式,即卡管理平台,目前规模最大,与全球超过100家运营商、3500家企业客户开展合作;二是以爱立信DCP为代表的连接管理与核心网捆绑模式,目前规模明显小于Jasper,与全球超过20家运营商和1500家企业客户开展合作。

麦肯锡将物联网场景分为9类,包括工厂、医疗保健、外部环境、工地、车辆、家庭、人类生产力、办公室。九项应用的最大潜在价值可以高达111万亿美元,平均的潜在价值也有74万亿美元。物联网在智能制造、车联网、公共事业、智能家居、可穿戴这类大细分市场未来几年预计可实现25%~50%的复合增长率。

广证恒生重点推荐中兴通讯(000063SZ)、烽火通信(600498SZ)、光迅科技(002281SZ)、通宇通讯(002792SZ)、亿联网络(300628SZ)、高新兴(300098SZ)。

4。基建发力利好工程机械,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东吴证券)

东吴证券指出,2018年12月挖掘机销量16027台,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全年挖机销量203420台,远超2011年年销量178352台(历史最高水平),2018年第四季度单季度挖机销量超6万台(同比增长24%)也是历史最高水平。根据草根调研的情况看,2019年挖机销量可能有10%~20%的下滑,但小挖受益于农村劳动力短缺将持续增长。

2018年以来,挖掘机出口量同比增速维持在70%以上,出口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内厂商海外布局多年,叠加“一带一路”沿线的工程需求对挖掘机出口的拉动作用,东吴证券预计未来出口销量依旧维持高增长。国内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量5408、4441、4463台,市占率分别为34%、28%、28%,东中部市占率略有上升,西部市占率有所下降。就吨位销售情况分析,12月小挖、中挖、大挖销量分别为8870台、4980台、2177台,分别占比55%、31%、14%。由于2017年中大挖销量增速较快,基数较高,目前中大挖销量增速均有减缓,小挖势头强劲占比持续扩大。

东吴证券认为,下游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放缓,预期基建发力利好工程机械。11月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上涨93%,1-11月累计同比上涨97%;房屋新开工面积单月同比上升217%,1-11月累计同比上升168%,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1-11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上涨37%。近期政策放松,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基建项目审批明显加快,基建投资有望迎来反d。

此外,环保核查趋严将加快更新需求释放,国三切换国四标准有望推动更新需求提前释放,拉长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周期。此外1-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68%,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增长14%)产生分化,可推断开发商为缓解经营压力主动采取快开工、快开盘、快回款的高周转模式,东吴证券认为这也是下游需求持续旺盛的原因之一。

东吴证券持续首推三一重工(600031SH),推荐恒立液压(601100SH)。建议关注徐工机械(000425SZ)、柳工(000528SZ)、中国龙工(3339HK)、中联重科(000157SZ)。

5。智慧能源平台稳健增长,双良节能闪现业务新亮点(国联证券)

双良节能(600481SH)1982年以溴冷机起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溴冷机生产基地,之后横向拓展换热器、空冷器,加码多晶硅还原炉,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工业领域的节能设备、节水设备、新能源设备的系统集成商。国联证券认为,未来公司将扎根工业领域,并大力拓展民用节能市场,由单一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和智能运维业务转型,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能源设备主要有溴冷机、换热器、空冷器和多晶硅还原炉。其中溴冷机已经由民用中央空调逐步转向工业余热利用,由于工业能耗占比较大及工业企业复苏,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溴冷机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在行业中已占据龙头地位。2018年,国联证券预计溴冷机实现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30%。换热器方面,其业务下游应用广泛,国内需求稳健,但出口增长较为迅猛。与此同时,公司空冷器业务在手订单丰富,节水效果明显,在缺水少水地区尤其适用。拥有国内首座全钢结构空冷塔,技术实力领先,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订单的释放。此外,多晶硅还原炉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多晶硅产量上升带动还原炉的产量增长。总体看,能源设备稳中有升,出口是亮点,根据国联证券对业务的拆分预测,预计2018年能源设备实现收入2158亿元,同比增长3666%。

公司通过设立全资孙公司双良智慧能源开展智慧能源能效云平台业务,还通过牵手阿里云打造混沌能效云平台,采用EMC、EPC或OC的模式不断向公共建筑节能业务进行拓展。国联证券指出,智慧能源开发的能效云通过大数据分析、预知式提醒、远程监控、云端备份、远程专家诊断的功能,与节能设备实现O2O互联互通,对节能设备能耗实时监测、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负荷预测与分析、节能调优控制、能源成本考核管理等实时互动,提升节能效果,实现每年节能20%~35%。此外,公司在公共建筑节能过程中的案例较多,节能效果明显,回收期短,经济效益好。未来公司通过公共建筑节能业务的持续拓展,逐步实现国内领先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国联证券预计公司2018~2020年EPS分别为015元、018元、021元,对应的PE分别为23倍、19倍、16倍,鉴于公司能源设备受下游工业复苏稳定增长,未来公共建筑节能业务有望快速放量,给予“推荐”评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248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3
下一篇 2023-06-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