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有哪些案例?

数据安全有哪些案例?,第1张

“大数据时代,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大数据价值同时,解决好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刻不容缓。”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在贵阳参会时指出。
员工监守自盗数亿条用户信息
今年初,公安部破获了一起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
被窃取的用户信息主要涉及交通、物流、医疗、社交和银行等领域数亿条,随后这些用户个人信息被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黑市进行贩卖。警方发现,幕后主要犯罪嫌疑人是发生信息泄漏的这家公司员工。
业内数据安全专家评价称,这起案件泄露数亿条公民个人信息,其中主要问题,就在于内部数据安全管理缺陷。
国外情况也不容乐观。2016年9月22日,全球互联网巨头雅虎证实,在2014年至少有5亿用户的账户信息被人窃取。窃取的内容涉及用户姓名、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和部分登陆密码。
企业数据信息泄露后,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用于网络黑灰产运作牟利,内中危害轻则窃财重则取命,去年8月,山东高考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9900元学费致死案等数据安全事件,就可见一斑。
去年7月,微软Window10也因未遵守欧盟“安全港”法规,过度搜集用户数据而遭到法国数据保护监管机构CNIL的发函警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数据资源商业价值凸显,针对数据的攻击、窃取、滥用和劫持等活动持续泛滥,并呈现出产业化、高科技化和跨国化等特性,对国家和数据生态治理水平,以及组织的数据安全能力都提出了全新挑战。
当前,重要商业网站海量用户数据是企业核心资产,也是民间黑客甚至国家级攻击的重要对象,重点企业数据安全管理更是面临严峻压力。
企业、组织机构等如何提升自身数据安全能力?
企业机构亟待提升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大数据安全威胁渗透在数据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大数据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源、大数据加工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服务等环节的各类主体都是威胁源。”上海社科院信息所主任惠志斌向记者分析称,大数据安全事件风险成因复杂交织,既有外部攻击,也有内部泄密,既有技术漏洞,也有管理缺陷,既有新技术新模式触发的新风险,也有传统安全问题的持续触发。
5月2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称,互联网日益成为经济社会运行基础,网络数据安全意识、能力和保护手段正面临新挑战。
今年6月1日即将施行的《网络安全法》针对企业机构泄露数据的相关问题,重点做了强调。法案要求各类组织应切实承担保障数据安全的责任,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另外需保障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安全可控。
石现升介绍,实际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过《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明确要“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
“目前,很多企业和机构还并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也不知道依据什么标准作为衡量。”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数据安全管理尚处起步阶段,很多企业机构都没有设立数据安全评估体系,或者没有完整的评估参考标准。
“大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已提国标申请
数博会期间,记者从“大数据安全产业实践高峰论坛”上了解到,为解决此问题,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职能部门与数据安全领域的标准化专家学者和产业代表企业协同,着手制定一套用于组织机构数据安全能力的评估标准——《大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该标准是基于阿里巴巴提出的数据安全成熟度模型(Data Security Maturity Model, DSMM)进行制订。
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总监郑斌介绍DSMM。
作为此标准项目的牵头起草方,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总监郑斌介绍说,该标准是阿里巴巴基于自身数据安全管理实践经验成果DSMM拟定初稿,旨在与同行业分享阿里经验,提升行业整体安全能力。
“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从来都不是某一家公司企业的事。”郑斌称,《大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制订还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公安三所、清华大学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业内权威数据安全机构、学术单位企业等共同合作提出意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 *** 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家用电器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具体的说就是在农业、物流、能源、环保、医疗等重要领域都将推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物联网将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应用,催生出无人零售、精准医疗、智能制造等大量新模式新业态,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正在破题,一系列“独角兽”企业有望诞生。

扩展资料:

物联网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公共事业中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1、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是将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等数据信息实时采集,实时撑握农业生产的各种数据。

2、动物标识溯源:实现各环节一体化全程监控、达到动物养殖、防疫、检疫、和监督的有效结合,对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的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准确的溯源和处理。

3、水文监测:包括传统近岸污染监控、地面在线检测、卫星遥感和人工测量为一体,为水质监控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数据发布平台,为湖泊观测和成灾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与验证途径。

二、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1、电梯安防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电梯外围的传感器采集电梯正常运行、冲顶、蹲底、停电、关人等数据,并经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传送到物联网的业务平台。

2、输配电设备监控、远程抄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所有供电点及受电点的电力电量信息、电流电压信息、供电质量信息及现场计量装置状态信息实时采集,以及用电负荷远程控制。

3、企业一卡通:基于RFID—SIM卡,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门禁、考勤及消费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物联网在服务产业中的应用

1、个人保健:人身上可以安装不同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且实时传送到相关的医疗保健中心,如果有异常,保健中心通过手机提醒体检。

2、智能家居: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包括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能家居等,完成家电控制和家庭安防功能。

3、智能物流:通过GPRS/3G网络提供的数据传输通路,实现物流车载终端与物流公司调度中心的通信,实现远程车辆调度,实现自动化货仓管理。

4、移动电子商务:实现手机支付、移动票务、自动售货等功能。

5、机场防入侵:铺设传感节,覆盖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 袭击等攻击性入侵。

四、物联网在公共事业中的应用

1、智能交通:通过cPs定位系统,监控系统,可以查看车辆运行状态,关注车辆预计到达时间及车辆的拥挤状态。

2、平安城市:利用监控探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l19、l12等交互,从而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3、 城市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城市部件的分类、分项管理,可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

4、环保监测:将传统传感器所采集的各种环境监测信息,通过无线传输设备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

5、医疗卫生:远程医疗、药品查询、卫生监督、急救及探视视频监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在物联网前沿领域实现领跑

第一部分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波士顿咨询《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2017的定义:科技与金融融合为金融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更多人群、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如何分类?

金融科技分类尚无一致的标准,依据监管政策文件分类,中国金融科技的分类包括: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数字货币、互联网保险、股权众筹、智能投顾。

1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状况

金融科技首先是以美国和英国为起点在海外兴起的,兴起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金融机构遭遇信任危机。

(2)“千禧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

(3)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自2009年初,国际媒体对”金融科技“的报道累计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至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为宽口径投资形式,投资规模增长59倍。

可见,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大热的发展趋势。

2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
中国现已成为金融科技的第二大市场。 2013年至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的投资规模增长159倍,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水平。尤其在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两个领域,中国已是全球金融科技中的佼佼者。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驱动因素:

(1)金融需求。根据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的人口占比和xyk持卡人数占比的数据分析可知,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的覆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技术发展。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

(3)监管政策。政府对金融科技持开放和鼓励的政策,在支持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研发创新的基础上,也加大了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

3 中美金融科技早期发展的不同模式
第二部分

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业的“破坏性创新力量”

目前,一些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兴的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和业务领域都从C端和B端进行切入,开始深耕金融服务的新场景。
1 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为例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三大关键能力

2018年,蚂蚁金服融资140亿美元,市场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约有87亿名活跃用户,国内活跃用户数量552亿名。管理资产规模达22万亿元,余额宝资产15亿元。

蚂蚁金服的产品之一“花呗”的业务和传统银行xyk的业务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关键能力。

首先,是获客来源方面。“花呗”通过支付宝和淘宝进行流量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获客的成本,提高了吸引客户的效率。

其次,是用户体验方面。“花呗”通过在支付宝中链接多个场景,比如淘宝购物,电商平台消费,线下支付等,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

最后,是风控方面。“花呗”基于各类大数据建立了风控模型,具体到个人即为蚂蚁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

“花呗”就是在这三个关键能力的驱动下,运用科技丰富应用场景,提升数据积累和运用,并通过流量导入和数据分析来实现对长尾客户的覆盖和黏着。

2以成都“新网银行”为例简析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务模式
新网银行自称为一家“ 有银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公司员工70%为IT人员,无线下网点,全为线上服务的形式。该公司只提供一款小额的消费贷款产品,该产品7天24小时全时段在线,且90%借款人无信贷记录,同时也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的风控模型。以这种模式在经过三年多的运营后,新网银行的业绩稳步提升,不良贷款的比率仅占048%,是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1/4;营业成本也十分低廉,每笔贷款小于20元。

3 以消费金融为例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基于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知,新兴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不仅是提供了新型的产品,更是创新出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身份识别等底层技术,可以形成精准的客户画像。在此基础上提供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结合消费的场景,保证更高的用户体验,甚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可以归纳出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有如下不同。

4 对传统金融业的威胁

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务拥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用户体验;金融科技可以带来新的用户、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模式。

麦肯锡2017年关于全球数字化银行战略实践和启示的分析报告中统计了1700家银行业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定位和产品,调查数据显示,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涉足了客户分类和产品业务分类的各个领域,基本上所有银行业务都涵盖。
这些金融科技银行领先传统银行的成功经验,无疑都在冲击着传统机构的发展,督促着传统金融行业的进一步革新。

第三部分

传统银行如何转型与变革

面对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传统银行的主要应对措施就是进行数字化转型。全球多家数字化银行都将自己的战略目标调整为推动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进程。

1 中国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我国的银行体系相关。
在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

作为先锋企业的是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而后跟进的是国有银行及小部分股份制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

最后跟进的则为余下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常熟银行。
2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举措

(1)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金融信息云服务,实施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2)与科技公司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投行,与科技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3 以招商银行为例分析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招商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中,走在最前列,从成立初始,便重视科技发展。

(1)战略转型目标。2017年,招商银行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转型目标,即打造金融科技银行。该目标从以下三点进行落实:

 1)科技投入。2018年,招商银行的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78%;2019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372%,在整个银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招商银行甚至在2018年的年报中将“科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值高于35%”列入公司的章程。

2)组织架构。招商银行过去几年将零售金融这个业务部门进行重组,旨在架构灵活的创新团队。在整个架构中,尤其强调在IT开放方面,采用“传统+敏捷”的开发模式,从而使IT部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化能力支持前端部门实现快速迭代,继而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3)组织文化。招商银行着重建立开放、扁平、包容的互联网创新文化。

(2)零售业务的大力发展。招商银行被称为“零售之王”,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打造“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款App,根据2019年招商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这两款App的月活跃用户(MAU)达102亿,实现了92%的客户流量和80%的个人金融产品销售。招商银行通过这两大App实现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链接场景,加速产品的迭代。

4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及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不仅是在某一个业务、产品和渠道的变化,而是整个思想的变化,是一种整体的转型。

要做到从原有的产品思维(业务分割、渠道分割、垂直型组织、内部IT系统、考核指标面向产品、风险文化)向用户思维(场景搭建、渠道协调、敏捷性组织、数据中台、考核指标面向用户、创新文化)改变。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VUCA时代,因此传统金融行业就要针对这个情况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因此要确定如下几点:(1)如何打造敏捷性组织;(2)如何营造创新文化;(3)转型的方向与路径;(4)创新中的风险与管理。

5金融体系面临的新风险

(1)伪科技金融风险。

(2)风控模型有效性风险。

(3)隐私侵犯、数据滥用风险。

(4)不确定性风险。

6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1)平衡创新与规范。

监管强调风险管理和规范,要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鼓励创新。因此我们要实现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从区域监管走向跨区域、跨境监管;从事后监管走向事前事中穿透式监管的转变。

(2)消费者教育与保护。

要做到加快金融科技的相关立法,保护数据的隐私权和归属权,实现大数据的使用、透明和公开。中国可以借鉴学习海外的经验,比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加强数据保护立法,提高消费者数据权益保护意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于2019年发布了《数据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四部分

疫情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1 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中国银保监会2月1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15号文,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探索发展非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

(2)各大银行提供线上业务。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大而全的线上服务;中国农业银行对于线上医疗、教育等场景的接入等。

(3)产业金融数字化。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成为了行业的广阔前景。产业金融从原来传统银行的公司业务发展到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延伸至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再到以企业经营性流动资产和经营性固定资产数字化为基础,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云平台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产业数字金融。

2 威胁:银行业内分化加剧

(1)对金融业整体业绩的影响

1)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2)资产质量压力增大;

3)利润增速下行;

4)行业内分化。

(2)对中小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威胁更大

1)更大的业绩下滑压力;

2)金融科技投入不足;

3)金融科技人力不足。

第五部分

结束语

最后伊教授引用了田惠宁行长的一句话:“面对危机,积极拥抱变化,快速试错,快速学习,快速进化,才是应对危机最好的方法论。”不论是对于银行、企业、组织,还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都适用同样的道理。
——《伊志宏教授讲座实录》

银行给您办理的物联网,可能是指物联网金融服务。物联网金融服务是银行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中,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金融服务。常见的物联网金融服务包括智能柜员机、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等。具体来说,银行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运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定制化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 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了近三年以来金融 科技 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浙江省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全面推进“数字浙江”建设。2021年以来,浙商银行深入贯彻中央与浙江省委的战略部署,围绕“两最”总目标全面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思维和理念,提升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数字化体系与机制,积极打造“ 科技 +金融+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银行经营提质增效。


一、金融 科技 创新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兴 科技 的快速发展,各类数字化技术不断涌现,在政务、金融、产业链等各领域进行了大量应用,逐渐拉开了各行各业乃至全 社会 的数字化转型大幕。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来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和迭代后,对 科技 手段的重要性与 科技 引领金融创新具有清晰的认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银行业在技术变革浪潮中持续推动金融 科技 发展与转型升级,电子化取代了原有的手工 *** 作、登记簿记账模式,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应用互联互通以及线上业务办理。当前,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 探索 与应用,银行业对数字化转型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银行通过金融 科技 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在推动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产业链转型升级,为经济 社会 全面数字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金融 科技 创新挑战

尽管银行业开始加快金融 科技 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还是存在来自内外部的制约与挑战。

第一,技术成熟度制约业务场景落地。 数字化转型浪潮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技术在各自领域的成熟度存在差异,每种技术均有各自发展时期特定的业务场景产物,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限性制约了应用场景的落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在图像识别、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进行了较多应用,但在语义识别、逻辑推理等领域仍处于技术发展上升期,尚未形成具有较好效果的示范应用。另外,如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进行了较多应用,但在跨链、链上链下一致性以及作为基础设施构建更大范围联盟链等关键技术上仍然需要突破。因此,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将金融 科技 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场景、重塑流程。

第二,安全自主可控尚待内外部能力提升。 我国银行应用的大部分 *** 作系统、服务器等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库、技术平台等软件较多依赖于国外相关技术厂商,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尚待提升。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部分银行及厂商基于Hyperledger Fabric等国外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应用于金融业务之中,虽然是开源产品并且实现了国密等符合国情与监管要求的特性,但仍可能存在安全后门、制裁使用等问题。对应领域的人才不足也使得国产化进程较为困难,国产基础设施、软件的能力、易用性、生态等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三,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创新与迭代。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通过产学研、迭代开发等机制快速推进,甚至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上采用了“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加快突破,而标准化建设往往需要在技术与应用进入初步推广期之后进行立项,标准制定的周期相对较长,可能无法跟随新技术、新应用的变化,需尽快建立适合数字化转型的标准化体系快速迭代建设机制,为金融 科技 应用提供规范指引。

第四,互联网对银行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带来冲击。 头部互联网公司在零售端产品、架构、运营等方面的理念与管理模式独具特色,银行在吸纳融合互联网典型机制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一是在组织架构上,银行因为特有的金融属性需在审慎框架内进行有限尝试,而互联网公司可通过扁平化管理加快决策,其 科技 公司属性允许进行试错;二是在运行模式上,业务部门与信息 科技 部门相互独立,以需求为驱动开展研发工作,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阶段新技术应用的敏捷反应、快速决策、技术储备,而互联网公司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切入点的理念在零售端布局产品占据了大量入口。银行如何平衡两者,推动产品创新与应用推广,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金融 科技 创新对策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新技术与金融场景的融合应用,更是对体制机制的重塑。以浙商银行近年来的实践为例,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有四大核心。

第一,加速 科技 前置,引领业务创新 。浙商银行目前已成立研究院,综合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落地金融应用,优化经营模式、改造业务流程,加强数据运用,提升各条线业务和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浙商银行与知名高校以及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金融 科技 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 探索 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加强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以 科技 引领业务创新。

第二,强化自主可控,加强技术攻坚 。浙商银行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核心应用自主研发,近年来在区块链、知识图谱等底层基础技术与应用建设上完全自主可控,积极拥抱鸿蒙、鲲鹏、麒麟、泰山等国产软硬件基础设施生态,并通过多方安全计算、TEE等技术加强对敏感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自主可控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浙商银行积极参与各项省部级重点课题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等,以最大限度激活企业 科技 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攻坚核心关键技术,助力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金融 科技 发展模式。

第三,以标准化建设引领,有序推进技术发展 。浙商银行广泛参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标准制定。目前已参与《信息安全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 参考架构》、《信息安全技术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参与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北京金融 科技 产业联盟等机构主导的具有行业、产业示范意义的标准制定,为金融 科技 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浙商银行积极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向行内标准的转化和引导,切实做到以标准为指引,推进产品实施,提升各项技术与应用的标准建设。

第四,转变 科技 管理,创新协同机制。 浙商银行全面构建适应于平台化服务等全行战略发展要求的全新金融 科技 组织架构,实施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协同机制,推行一体化敏捷研发机制;实施“引进来、输出去”工程,持续加大 科技 投入和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金融 科技 复合型人才,充实金融 科技 队伍,通过金融 科技 产品输出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构建生态,形成标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申请区块链、人工智能金融 科技 基础技术相关专利,截至2021年8月末,区块链发明专利授权数9项,位居股份制行第一。


四、金融 科技 创新

一是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双引擎驱动业务创新。浙商银行于2017年在同业首创基于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将企业各类资产转化为区块链电子金融工具,帮助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 社会 效益。同时,为解决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数据一致的问题,提升链上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浙商银行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真实、实时的企业经营动态、动产质押数据,建立了“客观信用体系”,通过边缘端统一管控、原生数据上链、多维度交叉验证等机制,提升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构建良好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生态,目前已在金属加工、养殖、仓储等行业进行了试点与推广。

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运用提升风控能力。浙商银行大数据风控平台综合应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技术,广泛引入外部相关数据、模型,填补了客户准入、关联关系、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预警管理、财务分析等系统支持能力的空白。浙商银行充分整合利用内外部数据构建10亿级企业画像知识图谱,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舆情分析预警自动化处理,根据大数据风控规则或模型形成预警信号或风控结论,进一步深化金融 科技 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全行风险管控的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


五、金融 科技 创新展望

第一、纵横驱动,构建金融 科技 应用创新基石 。一是顶层纵向驱动,设立“金融 科技 管理委员会”,创新 科技 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由“一部N中心”向“一部一公司一研究院”转型,实现组织架构变革;二是业务横向驱动,通过金融 科技 支持团队派驻业务条线协同业务创新,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提出,主动在业务模式中融入金融 科技 能力,提升数字化能力转化率;三是 科技 横向驱动,加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实现快速迭代的研发机制,构建适应不同行业技术输出和业务服务于一体的基础性平台。

第二、对标同业,加强新技术综合运用 。通过对标先进同业的产品服务体系、先进的金融 科技 手段,研究先进同业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好的机制; 探索 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交叉解决方案,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形成新一代金融应用技术,从而加速推动银行业金融 科技 创新进程。

第三、场景切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切入点,提供“ 科技 金融 行业 客户”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乡村振兴、“双碳”、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推进自身金融 科技 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转载自《中国金融》2021年第22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35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4
下一篇 2023-06-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