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芝麻信用、相互宝等这些日常用到的应用,去掉“金服”二字的名字,与蚂蚁一直以来“科技公司”的定位不再有违和感。
对于更名一事,蚂蚁集团方面向Tech星球回应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从支付宝、TechFin,再到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蚂蚁的业务看似一直在“拥抱变化”。
但是,纵观其发展过程,始终有一条重要的科技线:从电商、支付、开放再到全球化,科技始终是蚂蚁的基因。
今年上半年,蚂蚁就动作频频。
首先是三个月前的3月10日,支付宝改版,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首页突出本地生活应用。
紧接着,在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 Day)这一天,蚂蚁宣布将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
去年,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述公司的三个变化之一:金融科技的创新和输出。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根据市场公开信息,蚂蚁技术收入的占比越来越高。
预测显示,到2021年,蚂蚁来自技术服务收入的占比将提升至65%。
换句话说,蚂蚁的收入构成,越来越倚重技术服务。
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用户规模突破12亿的科技独角兽,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不止是金融行业2017年,从百度加入芝麻信用的徐惠发现,没有底层的技术做支撑,打开信用公平这扇大门就无从谈起。
他找到的钥匙是区块链技术。
芝麻信用底层是中心化的数据模型,徐惠则觉得未来的数据模型可能是去中心化或者是多中心化的。
2018年,他从芝麻信用转而加入2015年开始组建的蚂蚁区块链团队,担任蚂蚁区块链首席产品架构师。
与很多技术人不同,虽然身为架构师,徐惠却直接面向司法、租赁、版权业务的客户。
而这正是蚂蚁区块链独特的技术和商业之路,也是蚂蚁一直以来技术与商业的发展之路。
蚂蚁区块链最初以金融科技的形态呈现,但如今应用的范围早已不只在金融业。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技术已经落地50余个场景,技术上能够支持10亿账户规模,每天10亿笔交易量,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PPS)。
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第二家企业可以实现。
蚂蚁区块链研发技术团队最初成立于2015年,由于看到了区块链在解决商业信任当中的重要价值,这个小小的研发团队将区块链应用在了公益领域,第一个公益区块链是用来解决捐款人不知道自己的善款去向的问题。
这可以看作蚂蚁区块链业务发展最早的尝试。
蚂蚁区块链团队但市场上像蚂蚁这样坚持做技术价值的企业成为少数派。
2017年前后,区块链行业正值发币、一夜暴富的浮躁时期,但蚂蚁一早在发“空气币”这件事上做出了取舍,井贤栋在各种场合强调:蚂蚁不做ICO,要落到实体经济,要去服务国计民生,去创造实际的一个真实的价值。
蚂蚁对于区块链的定位聚焦在:服务实体经济,技术都要跟实体行业应用挂钩。
“蚂蚁这么大体量,发币吗?”“如果不发币,就算了。
”不发币,让一些冲着蚂蚁的体量和发币来应聘的技术人心灰意冷。
听说蚂蚁不发“空气币”,好多人选择创业公司入职。
不仅是应聘者,很多客户也关心蚂蚁能不能发币,能不能用蚂蚁的区块链发币。
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客户就没兴趣了。
很难想象,背靠阿里的蚂蚁,在区块链之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7年末到2018年,这段时间区块链最火,而我们招人最难。
”蚂蚁区块链首席产品架构师徐惠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回忆。
“那时候,投资大佬的深夜对话,把币圈预期炒得非常高,大家只看到了一夜暴富的机会,这个时候无论是招技术的人员,还是招产品或者业务,都非常难。
”这还只是挑战之一。
发“空气币”来钱比较快,容易产生收入,但做底层技术是一个长期的慢活,还有可能没有结果。
这中间要耗费大量的专利技术投入,人力和财力投入。
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始赚钱。
唯有当成实在创业团队,用创业的方法来激励自己,“艰难的时候,需要扛过去,可能一半靠信仰,一半靠努力。
”徐惠说,“但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是有价值的。
”不久后,蚂蚁区块链看到了一点点亮光。
峰回路转,监管层禁止ICO,把发币的泡沫打掉。
蚂蚁的积累终于凸显出来。
客户在这个时候,开始优先想到蚂蚁区块链技术。
蚂蚁是唯一少数几个,没有被发币所动摇,一直坚持在链圈的企业。
转而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时期,行业头部客户开始找上来。
“上层的决心很强,这个决心是从头到尾的,不是等到中间的某个环节再调整。
”蚂蚁做区块链的定位从一开始就确定而清晰。
区块链的定位是解决信任的问题,用不可篡改技术解决各行各业都存在的问题。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这是一句阿里老话,也是支付宝时期就烙印在蚂蚁身上的slogan。
不停地去围绕“信任”基础,摸索各种各样的技术和产品,所有的技术都是要用来解决实际性问题。
2018年,区块链行业的很多公司开始收缩、裁员。
蚂蚁区块链反而越来越坚定加大投入。
客户也开始有进展。
2018年,蚂蚁已经有了一些客户,到了2019年,客户变得更多。
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
2017到2018年,在没有收入的两年里,区块链团队就像是坐了冷板凳。
“因为,阿里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故事,阿里云和淘宝早期一直亏钱。
我们安慰自己说,你看所有很牛的业务都要经历过最黑暗的时刻,所以现在我们也是要亏损的状态。
”徐惠和同事用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安慰自己。
第一个客户的涌进,就像是一道曙光。
一个租赁商户,也是一家创业公司,需要在免押金租赁模式中,规避用户不归还物品的风险,降低坏账率。
通过区块链解决信任的问题,让用户如期归还。
用区块链颠覆行业,起点虽小,这家租赁公司点燃了蚂蚁区块链团队。
随后,支付宝大量商家是蚂蚁区块链业务的第一波转化对象。
这波种子用户星火燎原。
在对外服务过程中,最难的是大客户。
有共识的话,转化是时间问题。
更大的难点是在于客户是否认同区块链的价值。
徐惠觉得,这挺有挑战。
“最大的挑战就在于说要说服大家改变。
意识到区块链能够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包括生产关系。
”“我想要看一看,但是我还是不放心”。
这种状态的客户,区块链价值往往发挥不出来。
企业客户愿不愿意做这件事情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把区块链看成是一个增量技术,只是提升5% ~10%,区块链的意义不大。
但是,真正想让区块链带来100%~200%的变化,需要试错和付出成本,需要彻底改造供应链关系、生产、流水线……区块链是蚂蚁的后天吗?阿里巴巴在发展过程中,从B2B到淘宝、阿里云、蚂蚁,一直有一个全新的业务机会在后面,创造新的价值。
蚂蚁科技布局。
Tech星球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区块链有机会成为蚂蚁的下半场,不过它还在一个初创期,长大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征服大B客户6月8日,蚂蚁自研数据库OceanBase独立公司成立,许多客户对这家新成立的数据库公司CEO杨冰说:“这是一个加分项。
”OceanBase支撑了支付宝、网商银行等业务,经过淘宝超大规模业务场景、支付宝金融级场景以及双11等历练。
今年3月,OceanBase正式通过阿里云向全球开放。
2009年,杨冰加入蚂蚁金服,一晃11年过去了。
前10年,杨冰跟阳振坤的团队一起推进OceanBase业务,杨冰负责中间件,他的工作支撑了在OceanBase还不成熟的时间段里业务的各种需求。
两个团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杨冰的直接汇报领导,前任阿里云总裁、现任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花名:孙权)加入后,将阿里云从一个技术产品变为商业成功的科技公司的经验带入蚂蚁,这对杨冰现在的业务具有很大的指导性。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2016年,杨冰开始参与了蚂蚁科技开放的整个全过程。
此前,他负责蚂蚁金融云产品技术。
从技术做起,迭代自己的商业思维。
杨冰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介绍说,成立独立公司的两三周以来,他跟销售团队一起签了几家大客户。
独立的公司,正在获得“大B”(大中型企业为主的to B客户)客户的信任。
“大B客户,最担心不是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他觉得技术是你的强项;而是你能不能懂to B,持续的去做这件事情,保证他们的业务连续性”,杨冰思考。
据公开信息,2017年,OceanBase的技术服务开始对外输出,建设银行、南京银行、人保健康险等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上线,还为全球几家支付平台的核心系统提供支持。
此外也涉足交通、铁路等领域。
现在,以独立公司形式运作OceanBase,是蚂蚁科技战略的进一步清晰。
相当于给客户选择蚂蚁技术,一个更好的理由和更坚定的信心。
“很多客户找过来,大家都来重新来去审视你这个产品”,杨冰感受到。
另一个原因是TCP二次刷榜。
今年5月21日,OceanBase在国际权威TPC-C测试中,性能数据创下7.07亿tpmC的新纪录,卫冕世界第一数据库。
这一成绩相比2019年的首次打败甲骨文,在性能上实现了近12倍增长,这让外界发现,原来OceanBase真的是数据库的“未来者”。
支付宝OceanBase性能与所有的技术攻坚史一样,OceanBase的发展并也不是一帆风顺。
2010年,王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同事阳振坤加入了支付宝;2016年,OceanBase替换了支付宝最核心的账务系统中的Oracle数据库;2017年,蚂蚁全面去IOE。
和阿里云一样,早期的OceanBase团队也面临过多次解散、不被看好,坐冷板凳的局面。
2014年“双11”前夕,阿里巴巴CTO、时任支付宝CTO的鲁肃,给了阳振坤承担10%流量的机会。
时任蚂蚁金服CEO彭蕾敲开OceanBase作战室的门。
她问:“阳老师有信心吗?”其实,阳振坤和团队做好了承担100%交易数据库的能力。
这一年的最后,OceanBase项目曾获得蚂蚁的最高荣誉——CEO大奖,由阳振坤带领的OceanBase团队十多位技术,带的是戴上了“土豪金”工牌带,终于扬眉吐气。
2016年,OceanBase完成了对支付宝核心系统中Oracle数据库的全面替换。
2019年“双11”,OceanBase数据库处理峰值达到了6100万次/秒。
OceanBase发展历程OceanBase诞生时,号称是金融级的数据库,但如今的目标改为覆盖全行业。
包括跟金融行业一样有超强业务连续性需求、国产化替代需求的公司,一些运营商用户也涌现出来。
“让我比较开心的是,很多生态的合作伙伴,一些围绕数据库生态的服务商,各种各样领域的一些软件公司,主动找了我们。
”杨冰内心有许多OS。
“这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一款数据库。
你们是有潜质可以扛起国产化大旗的分布式数据库,是让人期待的新一代国产数据库公司。
”“你们迈出这一步棋,独立成立子公司太对了,决策太正确了,我们非常期待你们能够成功。
”听到这样的话,杨冰和团队非常的开心,也确实是有一点点小意外。
为了公司的独立,那些争取没有白费。
独立公司以后,蚂蚁成为独立新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这让OceanBase有了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技术底盘的颜色从成立之日起,蚂蚁就“始于科技”。
其目的,一方面,是科技普惠;另一方面,则是让蚂蚁整个业务的生态做得更大,包括蚂蚁金融云、数据库、中间件区块链等技术都秉承着,成熟一个开放的一个策略。
用内部严苛的业务场景打磨技术产品,先在蚂蚁自己内部大量应用,找出很多的问题,突破技术的瓶颈。
当技术成熟后,转变成一家子公司来去运作。
这成为蚂蚁技术输出的方法论。
杨冰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谈及自己的想法,“一款好的软件不是做出来的,是用出来的。
尤其是底层的技术,例如数据库 *** 作系统。
”软件的设计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大量的使用打磨验证。
把软件的稳定性,工程的复杂度慢慢收敛到一个趋于稳定的状态,再开放出去给大量的外部客户使用。
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问,蚂蚁的技术发展规律和优势是什么?首先,遵循技术本身的规律。
当一个通用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被应用到更多更广的场景,可以提升技术的稳定性、成熟度和技术能力。
其次,诸如OceanBase这样的独立数据库的公司,在大阿里体系内,能够跟阿里云等产生良多的商业协同,在解决客户问题的时候,协同形成一些组合拳解决方案。
还可以借力阿里云的销售部队,以及遍布全球的交付部队。
而作为独立的公司,秉持开放,服务客户时又不仅仅局限于阿里云合作伙伴,这一步设计的精妙。
大量的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流,包括一些思想的借鉴,这是阿里体系,相比单一创业团队在思考和突破上的优势。
从内因看,这是整个蚂蚁科技战略的一个延续。
从金融云到区块链,再到数据库,蚂蚁始终在这样的方式下,孵化出新的技术。
这些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而是从底层可以改变整个技术方向,甚至演进到下一代,产生代际变化的技术。
对于蚂蚁来说,与其说“科技”是一个称号,不如说更是一种基因。
从支付宝诞生之日,就开始了技术锻造到“双11”练兵,这是蚂蚁技术历程的1.0阶段。
2015-2018年之间,堪称2.0时代,这期间的蚂蚁逐渐开放,把技术用在自身和合作伙伴身上。
到了2018年ATEC大会,蚂蚁全面开放金融科技,技术收入占比提升,技术进阶到3.0阶段。
而现在,蚂蚁进入了技术4.0阶段。
近万名科技人才,服务全球12亿用户,63%以上的员工是技术人员。
“虽然现在蚂蚁金服架构上,有全面的金融服务功能,但其早期团队绝大多数其实是做技术、销售出身的,支付宝第一任 CEO 陆兆禧也不是金融背景,并非行业专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支付宝更没有想过做金融相关的事。
其生长路径,与典型的传统金融企业有巨大不同。
面对一个又一个新的诉求,这个团队似乎总是在进行新的尝试,寻找新的工具,去解决老的矛盾。
从业务中生长出来,又在生活场景和用户痛点夹缝中,逐渐丰满。
”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学者香帅认为。
《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一书中写道:技术的输出已经逐渐成为蚂蚁金服一项重要的业务,同时也是蚂蚁金服“连接”一切的重要“黏合剂”,更是蚂蚁金服未来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一环。
2017年1月的一天,马云、曾鸣、张建锋等阿里集团高管和蚂蚁的高管开会。
“TechFin”,马云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科技重塑金融”。
“TechFin的意思,就是本质上是家技术公司,是要用技术去赋能金融机构,这意味着第一要专注在技术上,第二要更加开放地去服务于金融合作伙伴。
”鲁肃对此诠释道。
“蚂蚁金服问世第一天,定位就是技术公司”,井贤栋认为,“如果将蚂蚁金服比喻成一个人,在3岁的时候很难明白20岁之后的事情,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愿景,往前走的每一步都在校准,更清楚地理解愿景和我们实现愿景的路径。
”蚂蚁的触角是敏感的,他正在底层技术路径的发展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章:《OceanBase数据库背后的传奇故事》;《蚂蚁不想成为大象》;《OceanBase:蚂蚁爬上舞台》;《向技术的长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