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设备恐成网络安全重灾区吗?

物联网设备恐成网络安全重灾区吗?,第1张

随着人工智能一路高歌猛进,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活新时代渐行渐近。当前,物联网设备市场呈指数级增长态势,传统设备接入互联网成为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大势所趋。

人们在享受万物互联带来的便利同时,物联网终端的安全问题却逐渐暴露出来,甚至成为最薄弱环节。联网的打印机、路由器,都可能成为被黑客利用的“后门”,借以窃取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

业内透露,物联网设备成为黑客攻击的捷径并非危言耸听。2014年1月发生的针对物联网设备的一起攻击行为,攻陷了10多万个联网设备,包括电视机、路由器和至少一台智能电冰箱,每天发送30万封垃圾邮件。攻击者从任何一个设备发送的消息也就10条,因而很难阻止或查明攻击源头。来源:央广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F5亚太区安全解决方案架构师曾经总结过这个问题,即:万物互联时代已经来临,各类物联网设备的数量正在成倍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棘手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安全问题主要涉及第一个就是,攻击源由于lOT设备的加入,会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这个敌人,而且这种巨大性是会越来越刚性的发展的,就是TB级的对抗会成为一种常态,第二个企业级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有限资源的目标一定要把Securityas Service 就是运营商层面的安全服务纳入到你的防御架构当中,这是唯一可应对TB级流量的一个防御架构。第三个就是实体数据中心里面一定要走混合的架构,不能再像原来单一的以盒子的堆砌,作为这个防御架构的运维模式,一定要考虑用这个虚拟化的资源应对那些突发的,上百倍的这种流量的变化。这三个趋势是未来F5可能遇到的一些挑战,所以F5已经在加强准备了,等到危机来临的那一天,F5早就出方案了,直接找F5就好了。

物联网技术标准不统一
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方面,不同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而导致各个专用的网络之间无法连通或无法方便的连通(需要设计复杂网关)等,阻碍行业发展。
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网
目前互联网是利用最大的因特网,但是物联网还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导致市场上都是各家做各家的解决方案,做自己的网络管理平台,没有一个庞大的像互联网一样的全国性的管理平台,不能发挥万物互联的作用。
物联网的安全性
物联网要求不计其数的智能设备能轻松入网,可以在网中唯一地识别某一个设备,这样将有大规模的信息处于物联网中,信息的安全性如果不高,可能被竞争对手或不法分子如黑客等利用,其实互联网上目前也存在这样的胁,而物联网将比互联网集成更多的信息,安全性是个大问题。
能耗问题与污染问题
技术创新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能源,未来物联网将是涵盖数以亿记的大网,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供电,能源将是一个大问题。而且随着设备的增多,将有更多的信息产生,其中包括大量的“垃圾信息”,加剧了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数据分析与应用问题
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的设备产生了急剧增长的海量数据,且具有迫切的分析需求。在这个领域的解决方案将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它比那些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项目能更快地获得投资回报。大数据分析应用在广泛发展,许多行业都可以通过它进行行业资源的优化。但是目前物联网对数据的分析和潜在价值挖掘的能力还没有凸显。
转自百度百家号,希望以你帮助。

你好,要保障物联网信息安全需采用一定的防护手段。物联网是“万物互联”的网络,物联网技术原理更需要依托计算机,然而现在信息泄露事件还是非常严重的。前段时间国家有过相关报道过,在2020年境外约52万个计算机恶意程序控制服务器控制了国内大约有531万台主机,国家的信息安全也还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威胁,所以物联网被黑客攻击并且监控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要保障物联网信息安全可以采用加密软件来防护的解决方案,天锐-绿盾加密软件可以对信息安全进行有力防护;如果担心被黑客攻击,可以采用天锐-绿盘的智能备份系统来对信息进行智能备份,通过灵活数据备份策略和高速恢复的智能备份方式,有效保护信息的安全。

想要降低物联网中的安全风险祥泰电气认为需要从加密等多个方面去考虑,整体来说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有效进行:

1、安全编码-物联网开发商应当严重遵循安全编码实践,并将其作为设备软件构建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质量保证与漏洞识别/整治,我们利用这种方式简化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相关保护工作,同时轻松降低潜在风险。

2、认证与设备识别-为每台设备提供惟一身份并配合理想的安全认证机制,这将使得设备自身拥有安全连接能力以及后端控制系统及管理控制台。如果每台设备皆拥有自己的独特身份,则企业将能够了解当前通信设备的宣称身份是否属实。要实现这项目标,我们需要使用PKI等个别设备识别解决方案。

3、加密-在利用物联网解决方案时,企业必须对不同设备及后端服务器之间的往来流量进行加密。确保各 *** 作命令经过加密,且通过签名或者强编码保证其完整性。另外,由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任何敏感用户数据也应该被加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54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 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