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B定位技术和蓝牙AOA有哪些不同?

UWB定位技术和蓝牙AOA有哪些不同?,第1张

这个问题,建议你先从底层有个认知,便于理解实质性的区别。

一、技术原理

1)UWB、蓝牙,是一种通信技术于标准,各有其标准协议,两者应用频段也不相同,UWB遵循IEEE 802154A,蓝牙发展至今已到51代标准。

2)AOA、AOD、TOF、TDOA等,皆为定位方法,AOA可配合蓝牙应用,也可配合UWB应用,而蓝牙,目前不会配套TOF,TDOA应用,此点由硬件底层技术决定了。

3)AOA方法:简化理解,就是通过测量标签与基站的角度,进行换算得出两者的距离,因而两者的角度辨识度是关键。

AOA示意

4)TOF、TDOA方法,简化理解,就是通过时间进行测量,什么时间呢,是标签与基站之间的信号飞行时间,无线信号的飞行速度近似光速,所以测量精度要求会高。

TOF示意

二、应用特性

由上可知,UWB技术,通常指的是采用TOF、TDOA方法的,蓝牙AOA,字面已可以理解,采用AOA方法。

1)安装特性:

    安装上,UWB整体更优。UWB采用飞行时间且无线频段基于超宽带脉冲波技术,抗干扰性能更优,安装时环境可选择性更宽,而AOA因与角度有关,基站安装要求具备一定高度范围,否则需要安装的基站数量成倍增长。

2)成本特性:

     成本上,蓝牙通常更优。单体硬件成本而言,UWB的标签成本通常为蓝牙标签成本的2~3倍。单体基站成本差异较小。但遇到高度受限场景,蓝牙所需部署基站激增,则整体成本优势可能逆转。

3)维护特性:

     维护上,蓝牙更优,但对于使用者的影响,多数场景差异不大。通常应用于人的,是充电方式,UWB一次可用1~3个月,蓝牙通常用换电方式,一次半年~1年。对于物品,则基本都可做到1~3年。故依据使用场景不同,对于维护的判定则有所偏倚。

4)群体特性:

    群体上,UWB目前更广泛的适用于工业场景,其工业应用保障性也已经受众多案例验证和认可。蓝牙更多使用于商业环境,目前基于手机都具备蓝牙功能,其也有独特的标签(终端)自由特性,部分场景可自然融入消费者。

5)供应关系特性:

    目前国内乃至全球,UWB方案厂商都基于Decawave芯片研发,故产品性能特性上区别有限,更多的区别是基于落地案例经验而优化的算法及整体服务,如WEWILLS众志基于1200+的落地经验,以物联网大平台及贴地气服务根基。蓝牙AOA,目前国内厂家较少,仍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更多的落地案例推动厂家丰富化及技术成熟化。

三、全面性

     另,建议除了UWB及蓝牙AOA,可以全面的了解物联网相关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采用单技术或多技术特点融合的方式,将会是更好适配需求的不二法宝。以下共享部分分析。

物联网技术对比

1g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这是一个物理名词!伽利略首先发现并测量了它。事实上,重力加速度是由万有引力F(重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产生的。我们知道,当初速度为0的物体随着重力加速度自由下落时,其速度与时间有关,即V=gt,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单位为秒(s)。加速度是一个物理概念,描述的是机体速度变化有多快的物理量。

一、单位表示
通常用A表示,单位是M/s,1g的加速度是98m/s,其实也可以用万有引力的公式推导出来,也就是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加速一年需要多久?在天文学意义上,用来计算光年的年份是指儒教年,儒教年是36525天,每天864万秒,儒教一年是315576万秒。那么以98m/s计算,一年后的速度大概是30926448km/s,差不多就是30万km/s!粗略来说,不是,除了光子,当物体达到光速时,其能量理论上是无限的。

二、解释
光子没有静止质量,所以它的质量是无穷大。这解释了书中的一个道理。没有任何物体的速度能超过光速。因为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就越难进一步加速。一个物体只有做无限的功,供给无限的能量,才能达到光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其次,如果时间足够长。重力加速度一般是指行星引力的一个分量对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三、表面引力值
同样,从无限远到行星表面引力势能的减少是一个有限值,所以物体不可能达到光速。如果你只是指以1 g加速,那么在计算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未来维持这样的加速度需要无穷的能量,原因也是一样的。主要是重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产生的。引力是牛顿在1687年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这个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和m2来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那么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为f=(gm1m2)/r,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也可以简称为引力常数。g由卡文迪什用扭秤装置测得,其值约为66710-11nm/kg。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d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d头的地地导d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d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扩展资料: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技成果

如果能造出来,那么无论是对军事,还是对航天,还是对于尖端科技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绝对是颠覆性的。

第一、造出这种飞碟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获得了一款极其耐热,同时及其坚固的材料。关于这点,看一下当时苏联设计的米格31截击机。为了保证飞机在高速运动的状态下,不会因为高温而损坏,干脆使用了大量的不锈钢来代替普通的航空铝合金。这还仅仅只是数倍因素,并不是光速。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起码再也不用担心航空工业“心脏病”的问题了。

其次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能够持续性、高效率的提供和生产能量的方式。起码常规的喷气式发动机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能量产生和转化效率。而且就光速飞行的飞碟来说,消耗的能量绝对是数以万计。我个人感觉,只有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能做的足够小,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最后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飞碟这种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而且不仅仅是掌握,更是掌握成熟。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有人也曾经尝试去这样设计,但是最终的效果都不理想,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发展。而且速度超过光速,那么必然需要相当强大的计算机,起码是类似“贾维斯”的人工智能才可以轻松驾驭飞行,靠人是完全不可行的。

第二、哪些技术是可以放在什么地方。

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技术,那么起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的军事威慑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因为这种飞行器的存在,我们可以直接采取核武器轰炸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打击。而且完全不需要担心导d的拦截,因为任何导d和高炮都追不上你。同时任何国家向我国发射的核导d都可以轻松拦截,这个飞行器的速度这么高,完全可以在核武器刚刚发射的时候,就直接跑过去把核武器摧毁。

其次,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将达到颠覆性的发展。星际之间的移民,往返将不再是问题。如果未来有一天,人类在火星建立了宇宙前进基地,那么或许需要人们将其

最后,在目前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甚至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距离单位:光年。所以就目前我们的认知来看,如果能够做到让宇宙飞行速度超越光速,那么在飞船上的人将会觉得时间过的很慢。当然这也是科学家的猜想,不过科学家也指出,速度只是时间的快进键,所以速度达到光速并不能把你送到小时候,然后怂恿家人去买马云的股票。

不过按照目前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不要说五年了,五十年之内能不能造出突破光速的飞行器,尚且是个极其不确定的因素。因为要突破极限的方面太多了,首当其冲就是材料学,随后还有功能方式,同时还有人工智能等大方面。不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那么绝对是改变世界的新发明。

有质量的物质不一定能达到光速。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能超越光速,因为质量与光速存在比例关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299792458米,且相对于任何参考系而言都恒定不变,事实上不仅是光子,任何不具有静止质量的物质都能且只能以光速移动。

而对于具有静止质量的物质而言,无论它们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光速。为什么呢?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拥有静止质量的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与引力质量等效的惯性质量,惯性质量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速度趋近于光速,惯性质量便趋近于无穷大,继续加速就需要无穷多的能量,而宇宙中的能量虽然很多,但并非无穷,既然宇宙中都没有无穷多的能量,又如何能够将拥有无穷大质量的物体推进到光速呢。拥有静止质量的物体无法达到、更无法超越光速,这是针对于真空中的光速而言的,而在现实之中,最接近于真空的环境就是宇宙了,它的平均密度仅为每立方米1X10∧-28千克,宇宙的密度很低很低,几近真空,但也并非绝对真空。

光速为每秒299792458米,但光却很难有机会在真空中自由驰骋,大多数的情况之下,它都是在介质中移动,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介质中移动的光,速度被显著降低了,研究发现在折射率n≈133的水中,光的传播速度只有真空中的75%,这就给其它物质超越光速创造了条件,于是一个在介质中超越光速的现象就出现了,这就是契伦科夫辐射现象。契伦科夫辐射现象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可以观测到的介质中物体的超光速现象。它是在1934年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契伦科夫所发现的,于是这一现象也因此而得名。

契伦科夫辐射现象简单来讲就是指介质中运动的物体速度超过光在该介质中速度时,所发出的一种以短波长为主的电磁辐射,而在介质中能够超越光速的物体通常就是指电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62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 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