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在物联网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创新?

海尔在物联网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创新?,第1张

在物联网领域的利用上,海尔可谓做到了极致。不仅仅在智能家居领域,在医疗领域亦然,而医疗服务也是物联网最具潜力的应用之一。
以家电起家的海尔,与大健康看似并无关联,但在其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看来,海尔所具有的物联网思维是其可进军大健康领域的原因。
2018年,始于低温存储硬件设备制造的海尔生物,将硬件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将生物医疗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据媒体报道,张瑞敏认为,物联网思维背后是体验经济成为主导。以物联网思维实现大健康产业升级迭代,在此基础上,海尔以关爱健康生命状态的“医患合一”理念提供物联网+医疗服务,构建健康产业链群生态,以智能终端产品、方案为主的物联网+医疗科技,从关心用户的健康生活方式升级为关爱用户的健康生命状态并不断迭代。
在物联网+医疗科技领域方面,血液网解决方案就是海尔生物的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针对传统血液管理存在的行业痛点,海尔利用物联网将血库前移到手术室、ICU、急诊科等临床用血点,实现急救零等待、用血零浪费、信息零距离,构建了血液信息的全流程追溯和冷链监管系统。
据了解,海尔生物医疗于2018年1月推出血液网解决方案,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每一袋血液都有自己的“标签”。包括有它的所有身份信息,包括温度、位置等信息,通过扫码加入“血液网”,可以实现整个临床用血全流程的信息监管和可追溯。血液网的诞生,为手术用血、急救用血提供及时保障,为挽救生命提速。
物联网在移动监测、智能可穿戴、POS机、气象、医疗和能源等行业用途很大,而且是实现设备联网不可或缺的产品,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

RFID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手持式读写器,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RFID应用无处不在,有研究称RFID技术或将代替条形码和二维码,领衔电子标签发展潮流。
RFID技术或将代替条形码和二维码
根据国家物联网二维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解释,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几何形体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来记录数据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一维条码、RFID(射频)等技术,二维码在很小的面积内能承载大量信息,印刷和识读成本更低,安全保密性更强,识别效率也更高,具有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的神奇。
其实,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度,使用矩形图案来表示二进制数据,杨坚争解释,二维条码的长度和宽度范围内都记载着数据,可以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能够储存的内容高出几十倍。不仅如此,还可以对、声音、文字、指纹、网址等信息进行编码。同时,方形二维码的三个顶点作为"定位点",读码机通过辨识定位点可以从任何方向读取识别。而许多用户在扫二维码时都有一个体验-不需要完全清晰对准,甚至有时候只扫到二维码的一部分就能读到信息。
"超市收银员在扫商品条形码时,盒子等平面上的条码很容易扫到,但是例如馒头、蔬菜这样不平整的物品,条形码有时候就没法扫出来,只得手动输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主任、全国物品编码技术委员会委员杨坚争教授说,"二维码则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当二维码因穿孔、污损被损坏或者弯折时,还是一样可以识读,甚至损毁面积达到50%也依旧可以恢复。"
与此同时,RFID技术则是依托在互联网的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对物品进行非接触、远距离、穿透式、移动识别,使物品从生产、存储、运输、经销商、卖场到消费者供应链各环节被实时追踪,并自动记录产品物流信息,实现产品物流信息自动化,同时通过物流信息自动化跟踪溯源,实现最佳的防伪效果。
RFID技术具有绝对防伪性、加密技术、无法再利用、全程溯源、信息控制等优势,可以更好地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防伪打假的投入、提高产品档次。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将带来物流信息产业的巨大变革。发达国家正在依托互联网和RFID技术建立国际物联网体系,国际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RFID标签是物品进入国际物联网必不可少的身份识别手段。据悉,RFID技术已在欧美市场广泛应用,随着中国市场RFID技术的发展和RFID标签价格的降低,RFID标签将替代条形码和二维码。
RFID技术应用无处不在
通道管理
通道管理包括人员和车辆或者物品,实际上就是对进出通道的人员或物品通过识别和确认,决定是否放行,并进行记录,同时对不允许进出的人员或物品进行报警,以实现更加严密的管理,我们常见的门禁、图书管理、射频卡超市防盗、不收费的停车场管理系统等都属于通道管理。
数据采集与身份确认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是使用带有RFID阅读器的数据采集器采集射频卡上的数据,或对射频卡进行读写,实现数据采集和管理,如我们常用的身份z识别系统、消费管理系统、社保卡、yhk、考勤系统等都属于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定位系统
定位系统用于自动化管理中对车辆、人员、生产物品等进行定位。阅读器放置在指定空间、移动的车辆、轮船上或者自动化流水线中,射频卡放在移动的人员、物品、物料、半成品、成品上,阅读器一般通过无线的方式或者有线的方式连接到主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对读取射频卡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人或物品的位置和其他信息,实现自动化管理,常见的应用如博物馆物品定位、监狱人员定位、矿井人员定位、生产线自动化管理、码头物品管理等。
RFID技术广泛应用于通讯传输、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和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而在仓储物流管理、生产过程制造管理、智能交通、网络家电控制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党校学员、工作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能交通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数据信息,识别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对象, *** 作快捷方便。一般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大部分组成。RFID技术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大等优点,其应用将为智能交通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
目前,发达国家在智能交通方面已开始推广应用RFID技术;随着该技术的日趋成熟,开始逐步在国内门禁管制、仓储物流管理、航空行李分拣和智能交通管理自动收费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对于智能交通管理上的应用还只是凤毛麟角,只有几家RFID业内公司提出了各自的公路/车辆RFID管理系统,通过对车辆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从而自动识别和自动管理车辆活动,例如不停车收费系统等。
高校宿舍考勤管理
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安防产品在校园中的应用也越来广泛,已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部分。尤其是高校,面积大,建筑多,人群密度大,教职工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形式。按区域来划分,高校重点防范区域一般有教学区、生活区、公共区等,而作为生活区的宿舍/公寓是安全防范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学生宿舍的管理方法一般通过宿舍管理员进行人工管理,由于宿舍楼中的房间多、学生多,一到两名宿舍管理员很难有精力管理整幢公寓楼。所以这种方法就会造成一定安全隐患,引发一些宿舍/公寓管理的问题。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RFID技术进行学生宿舍/公寓的考勤管理。通过在宿舍楼入口处摆放无障碍通道(由于宿舍/公寓的消防要求,一般不采用闸机的形式。)来对进出的人员进行考勤,同时联合视频监控、门禁控制等多种管理方式共同打学生宿舍/公寓安全环境。目前在RFID技术的应用中根据频段不同大致分为低频、高频近距离、高频远距离等不同技术。而各技术类别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应用中有所差别。下面就每种技术在宿舍/公寓的应用方式及各优略点进行总结。
数字城管
目前数字城管中部件事件的定位目前主要通过城管巡查人员持PDA人工检查万米网格内的各类部件和事件,并可利用PDA摄像头结合GPS定位作现场采集上报,其标识的准确性受人为影响较大。而城市管理包罗万象,除了市容环卫之外,对涉及城市安全运转的重要市政交通设施、燃气管道、给排水设施及水质等进行监测、监管,建设城市减灾信息系统,建立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立面向城管政务服务系统等,都是数字城管进一步的建设内容。
在数字城管的进一步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准确标识监控对象,如何解决特殊环境下的数据采集传输是数字城管监控网络的末端和关键数据来源,而RFID技术是这些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也被称为电子标签技术,是无线电技术在自动设备识别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非接触方式下的双向通信,完成对目标对象的自动识别和相关数据的读写 *** 作,具有无接触、精度高、抗干扰、 *** 作快捷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电子标签具有全球唯一识别码,可唯一代表物体本身,是衔接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的钥匙。利用RFID的这些技术特点,结合相应信息系统的管理,可以大大增强数字城管的作用,更好实现对城市部件的管理,方便事件处理

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防疫,为了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我国组织科技防疫技术攻关,通过专家论证、现场测试等形式,在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食物运输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多项新兴科技成果的应用。

1、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每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检测周期中,出具气溶胶检测结果,从而迅速便捷地发现首都体育馆内是否有气溶胶阳性物质存在,通过实时检测场馆空气,第一时间排除病毒,降低感染风险。

2、穿戴式医疗级智能设备

为了给场馆人员以及奥运健儿进行更加精准、便携的体温监测,我国研发出了一款穿戴式医疗级智能体温计。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

它的大小如同创可贴一般,测温精度可达005°C,单次充电可供连续测温 10 天以上。运动员只需要把体温计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皮肤上,就能在手机软件上实时获取自己的体温。

3、各种AI智能机器人

消毒机器人对整个场馆进行病毒的消杀;无接触配送机器人在各个场馆内迅速转移着食物和必要的物料;物流机器人借助着“激光+视觉”自动避障导航策略,进行主题路线的制定,在场馆内完成物品的运输;智能巡检机器人协同工作人员对重点保障点位进行不间断巡视,从而保证可靠供电,这也是电力团队首次应用数字化指挥模式;颁奖机器人,为冬奥健儿颁奖,增添了来自于科技的趣味。

4、智能移动方舱

智能移动方舱,在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可以实现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集成。还可用于发现伤情、快速查体、转运救护、出具报告等多项医疗服务。在测试赛现场,冰球场上的运动员从受伤到在这里完成诊疗,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其基于5G的应急智慧救援平台及救援单兵设备、运动损伤辅助诊断系统、智能专家推荐系统及智慧调度平台等系统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力量,助力冬奥智慧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地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驾护航。

这就是北京冬奥会上的智慧医疗,“以5G、AI、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科技冬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创新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提供了现实 *** 作范例。”

智能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能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72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 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