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梁 (1900--1978)中将,整编军军长。号日如,广东增城人。1900年7月1日生于增城县二楷乡欧福田村。早年赴南洋,1917年回国。1919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二期步科。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黄国梁
别名:号日如
籍贯:广东增城
出生地:增城县二楷乡欧福田村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00年
去世年月:1978年
职业:中将
黄国梁
人物生平
黄国梁, 福建 平和县霞寨 铜陵(今名钟腾)村朝阳楼人,为乾隆年间武科榜眼。
榜眼府在平和县 霞寨镇钟腾村(原名铜陵村),因为有了黄国梁,所以才有了榜眼府。从资料和相关人员的叙述中了解到,黄国梁(1756—1795年)是 漳州市唯一的一个武榜眼。他于清朝乾隆丙子年(1756年)生于铜陵村朝阳楼一个贫苦的农家。其父 黄天祥(朝廷诰赠武翼大夫)与其母 卢氏淑德,生有七子,因家教严谨,都有出息,尤其是第七子黄国梁悟性极强,小时候读诗书,才华聪慧,而且身材魁伟,身高超过19米,臂力过人,在他的故乡钟腾村如今还保留着他年轻时练功用的几块大武石,每块重达340斤。黄天祥见黄国梁喜欢舞刀弄剑,酷爱武术,就倾尽家中积蓄,带他前往当时著名的严峰祖祠武馆,聘请名师,精心指导,传授 武功。黄国梁秉性灵敏,勤学苦练,武功大进,刀q棍棒样样精通,特别是刀功超群出众,手握120斤重的大刀,挥舞起来 虎虎生风。
相关事件
据说,有一次,他挑炭到小溪卖完归来,绕道路过 大坪古圳岭脚,见一把120多斤的大刀要两位武馆学徒扛着,以为 武生素质太差,过于文弱,说了几句,武馆学徒心生不服,说他“看人做事不费力,不敢真的试一试”。于是,黄国梁就势握住刀把一提,居然像持一根烧火棍般的轻松自如,且颇有架势地舞弄开来。顿时,武生惊羡不已。马上禀报师傅。武馆教头听后,认为黄国梁是难得的练武人才,若能把他招到门下,训练雕琢,他日必成大器。于是悉心打听后,把黄国梁招入武馆中,尽心调教,传授大刀套路。黄国 梁一习三年,在名师指点下,加上平日勤学苦练,武功大进,尤其是刀功超群出众。
史籍记载
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黄国梁参加武举乡试中举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他又进京会考,登进士,殿试发挥出色,黄国梁的“魁身踢斗”大刀技法,赢得乾隆皇帝和满场喝彩,被钦点辛丑武科第二名(俗称榜眼),特选为 御前侍卫郎。据说,黄国梁当时不会说官话(北京话),由时在朝中担任要职的 漳浦籍 文华殿大学士 蔡新翻译。蔡新曾作一对名联祝贺黄国梁登第:安土敦人敬长爱亲犹是当年遵古训;抚今追惜登科及第果然继世振家声。该联句首嵌入“安抚”之字,意指安抚寨,有饮水思源追念先祖之意;句中“敦人敬长爱亲”是对优良道德品质的赞颂,“登科及第”,“继世振家声”是对黄国梁光宗耀祖的祝贺。整副对联可谓言简意深,反映出蔡新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见黄国梁与蔡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约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黄国梁在铜陵村故居附近择地营建一处颇有规模的 榜眼府第,工程用银13300两。乾隆亲笔题写“榜眼及第”的金匾,悬挂于府第正厅中堂。嘉庆元年(1796年)黄国梁又用13300两 白银在榜眼府斜对面的西北侧约600米处,建了一座 三层楼高的四方形土楼,取名“余庆楼”。约在此左右,黄国梁去世,享年39岁。死因不详。灵柩由朝廷派官员护送回乡,一路上奏哀乐、击响鼓,18面 爪哇铜钟敲鸣和音,隆重以葬,葬于铜陵桶盘摇珠,后移葬大坪圩岭。
黄国梁的祖居地朝阳楼前现仍保留有他中榜眼及第石旗杆(八角形)二台,中举人石旗杆(四角形)一台,是珍贵的历史见证,尤其是榜眼府第,可以说是漳州市一处十分难得罕见的武科 文物古迹。钟腾村村支书说,黄国 梁中榜眼后,故里的青年才俊以他为榜样,形成刚健习武的社会风气,大家习拳练艺,追求上进,讲武德,张正气。不但钟腾本村,而且邻近的学子也受学于此,当时经常用“钟腾能不能(有名气),看溪平(榜眼府读书的后代)”来激励读书人。 清朝乾隆乙未年(1775年),黄国梁19岁时考中秀才;乾隆丁酉年(1777年),21岁时考中 武举人;乾隆辛丑年(1781年),25岁时进京会考辛丑科,高中进士。在同年朝廷殿试中,荣获一甲二名,以大刀绝技“ 魁星踢斗”惊服天下,被乾隆皇帝钦点为“榜眼及第”,授封为“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任职终身。黄国梁受封后,当朝文华殿大学士,漳浦人蔡新喜出望外,书写一副对联赞颂他:“安土敦人敬长爱亲犹是当年遵古训,抚今追昔登科及第果然继世振家声”,蔡新把黄国梁当成家乡的骄傲,和黄国梁结下深厚的友谊,如今大坪安抚寨 黄氏大宗祠里还留着这副对联的真迹。黄国梁酷爱故乡山水,于乾隆甲辰年(1784年)回乡省亲时,曾游览附近的名胜“石晶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