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智能座舱

解读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智能座舱,第1张

汽车 诞生以来的130余年的时间里, 汽车 作为把人安全、舒适、便捷地从A点运送至B点的工具,这一基本属性却始终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在 汽车 新四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 汽车 都被打上了智能化的标签,智能 汽车 也开始诞生。对于智能 汽车 来说,应该需要具备那些功能呢?

智能驾驶

只要 汽车 作为把人从A点运送到B点的交通工具的基本属性不变,那么对于 汽车 驾驶的核心诉求就不会改变。而智能 汽车 的出现,则带来了全新的驾驶体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加入以及不断迭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出行方式。

       在过去,驾车出行更多是驾驶员 *** 控车辆,完成A点到B点的运送。现在,随着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不断完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将覆盖越来越多的具体化场景,可以是替代部分A点到B点运送的辅助驾驶、可以是从停车场内实现智能寻位以及全场景智能泊车等。

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呈现出强感知+强智能的趋势。自动驾驶架构和硬件作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表现的依托,将直接决定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表现的优劣。

智能座舱

智能 汽车 所带来的交互方式的革新带来的是全新的用户体验场景,从原先的功能车机体验延展到智能座舱体验。无论是车载系统、全场景交互、驾驶环境模拟显示或者车载应用及服务生态等,其背后的智慧,当面可见。

       简单来说,在智能座舱内,你可以直接用语音表达需求,例如“你好小P,空调避人吹”,车辆就能迅速做出反馈。不仅如此,强大车载智能系统的智能应用也能够不断丰富,想象一下,车载智能 娱乐 系统提供 游戏 、K歌、音乐与有声读物等多种选择,可以通过外接设备,不仅可以在车内一展歌喉,也能在大屏上来一场竞速赛。

       除此之外,智能座舱内可以实时显示驾驶环境模拟,可以在车内看到更广范围、更多系统感知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周围环境模拟、限速指示、施工提醒等,让智能座舱带来完全不同的交互体验,也许这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超越传统的驾驶空间定义,进化为交互体验与智能出活的控制中心。在这里,可以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万般可能,从智能座舱开启。

智能网联

一方面,智能 汽车 作为万物互联网络中一个节点,是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车联万物(V2X)的起点,将在未来拓展出新的产品使用场景,新的使用场景将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用户体验。比如目前已经实现的与家居互联、远程 *** 控等。

      举个例子,通过NFC卡片钥匙或手机,就可直接打开车门。也可以通过云端发卡,分享NFC数字钥匙给亲友用车,分享你的智能驾驶乐趣。在未来,智能网联将会不断接入智能设备,实现个人出行生活的智能化升级,一切精彩都从车内开始。

      另一方面,网联化本身也给智能 汽车 产品带来自我迭代的能力-即OTA。对于智能 汽车 来说,OTA可以加速智能 汽车 的迭代,无论是新增功能亦或者是优化现有功能体验,每次升级,都会让小鹏 汽车 变得越来越智能,都让你的爱车变得更懂你。

物联商业网有队智能交通中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相应的总结,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x0d\1、无线通信。目前已经有多种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可以应用在智能交通系统当中。UHF和VHF频段上的无线调制解调器通信被广泛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短距离和长距离通信。\x0d\2、计算决策。目前汽车电子占普通轿车成本的30%,在高档车中占到60%。根据汽车电子领域的最新进展,未来车辆中将配备数量更少但功能更为强大的处理器。\x0d\3、感知技术。电信、信息技术、微芯片、RFID以及廉价的智能信标感应等技术的发展和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为车辆驾驶员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是基于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x0d\4、视频监测识别。利用视频摄像设备进行交通流量计量和事故检测属于车辆监测的范畴。视频监测系统(如自动车牌号码识别)和其他感知技术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它们并不需要在路面或者路基中部署任何设备,因此也被称为“非植入式”交通监控。\x0d\5、定位技术。车辆中配备的嵌入式GPS接收器能够接收多个不同卫星的信号并计算出车辆当前所在的位置,定位的误差一般是几米。GPS信号接收需要车辆具有卫星的视野,因此在城市中心区域可能由于建筑物的遮挡而使该技术的使用受到限制。\x0d\6、探测车辆和设备。部分国家开始部署所谓的“探测车辆”,它们通常是出租车或者政府所有的车辆,配备了DSRC或其他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些车辆向交通运营管理中心汇报它们的速度和位置,管理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到广大范围内的交通流量情况以检测交通堵塞的位置。

物联网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时感知层即利用 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网络层,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的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车联网(InternetofVehicles)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

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

扩展资料:

2013年8月27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起成立的“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包括15家整车厂在内的共30家单位组成,成员涵盖了汽车制造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硬件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及有关科研院所。

联盟旨在通过联合各相关行业的力量,协同攻关、协调发展,在推进Telematics车载应用服务之外,重点推动车联网技术对于汽车安全性与经济性等性能提升的应用。

2015年1月22日,百度官方正式宣布,百度车联网战略将于2015年1月27日正式发布。至此,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在内的互联网三巨头全部参战车联网系统争夺战。

车联网概念引申自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根据行业背景不同,对车联网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传统的车联网定义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

随着车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上述定义已经不能涵盖车联网的全部内容。根据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体系介绍

从网络上看,IOV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体系。

第一层(端系统):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同时还是让汽车具备IOV寻址和网络可信标识等能力的设备。

第二层(管系统):解决车与车(V2V)、车与路(V2R)、车与网(V2I)、车与人(V2H)等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可服务性与网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

第三层(云系统):车联网是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用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用的复合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3年,GPS+GPRS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也不是物联网,只是一种技术的组合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ITS试验和IOV概念都是基于这种技术实现的。

参考资料:

车联网_百度百科

主要技术是依靠RFID技术。它分为感知层,应用层和传输层!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技术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88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 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