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AT+CMEE=1
报告移动终端错误
AT+CFUN=1
设置终端功能
AT+CGSN=1
查询模块序列号
AT+CEREG=1
查询网络注册状态
AT+CGATT
查询连接状态
AT+CESQ
查询设备信号强度
//=====================================================
//===================向电信云注册=========================
AT+CGPADDR=1
检查默认的IP地址
AT+QLWSERV="180101147115",5683
设置电信云的IP地址和端口
AT+QLWCONF="8669xxxxxxxxxxx" (AT+CGSN=1 这条指令获得)
设置NBIOT设备的IMEI序列号
AT+QLWADDOBJ=19,0,1,"0"
AT+QLWADDOBJ=19,1,1,"0"
添加新的LwM2M对象ID
AT+QLWOPEN=0
以直接推送模式注册到IoT平台 0表示直接模式, 1表示缓存模式
这里采用直接模式,因为这样接收的效率更加高
AT+QLWUPDATE
更新到物联网平台
AT+QLWCFG=”dataformat”,1,1
配置16进制字符串来发送和接收电信云的通信指令
//==============到此注册成功,接下来可以直接收发信息============
AT+QLWDATASEND=19,0,0,11,3130313233343536373839,0x0000
发送信息,只要改其中11,和后面的数据长度就可以了
AT+QLWDATASTATUS
确认发送成功
+QLWDATARECV: 19,1,0,4,AAAA0000
直接接收来自电信云的数据
//=================断开连接=================
AT+QLWCLOSE
取消电信云的注册
AT+QLWDEL
删除LwM2M连接
//==================================================
其他命令的使用
//==================================================
0、查看软件版本号
ATI
Quectel_Ltd
Quectel_BC26
Revision: BC26NBR01A02
1 、sim卡读取情况
AT+CIMI
460111174580174
OK
2、//查看置乱算法返回值
AT+QSPCHSC
+QSPCHSC: 1 //返回1可以入网,返回0的话是入不了网的,需要AT+QSPCHSC=1指令设置成1
3、频带查询、修改
AT+QBAND=
+QBAND: (0-15),(1,2,3,5,8,12,13,17,18,19,20,25,26,28,66)
OK
AT+QBAND=1,5
OK
AT+QBAND
+QBAND: 5
OK
3、进入psm模式和退出
AT+SM=UNLOCK 允许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 7秒后没有 *** 作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
AT+SM=LOCK 不允许进入低功耗模式
4、时间查询
AT+CCLK
5、网络的附加或分离
AT+CGATT
AT+CGATT=1
AT+CGATT=
6、醒来提示
AT+QATWAKEUP=1
7、power off the module
AT+QPOWD=0
1、重启
AT+QRST=1基于nb—iot数据采集终端设计的目的是降低能耗,减小体积。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应用逐步深入到了生活各个方面,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物联网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无线采集终端功耗大的特点极大的制约了物联网进一步的广泛应用,低能耗,体积小的数据采集系统应运而生。
1、频段、服务质量和成本。
LoRa工作在1Ghz以下的非授权频段,在应用时不需要额外付费,NB-IoT和蜂窝通信使用1GHz以下的频段是授权的,是需要收费的。
2、电池寿命。
关于电池寿命方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要考虑,节点的电流消耗以及协议内容。LoRa是一种异步的基于ALOHA的协议,也就是说节点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需求进行或长或短的睡眠;而蜂窝等同步协议的节点必须定期地联网,这样就额外的消耗了电池的电量。
3、网络覆盖和部署时间表。
NB-IoT标准在2016年公布,除网络部署之外,相应的商业化和产业链的建立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努力去探索。LoRa的整个产业链相对已经较为成熟了,产品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同时全球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了全国性的网络部署。
4、设备成本。
对终端节点来说,LoRa协议比NB-IoT更简单,更容易开发并且对于微处理器的适用和兼容性更好。同时低成本、技术相对成熟的LoRa模块已经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了,并且升级版还会接踵而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