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局
特斯拉和蔚来等的下半场,即将遇上意料之外的对手。
年轻人们的钱包正在为苹果的iPhone 12打开时,大概很多人料想不到,可能一年之后,iCar也要来了。
苹果造车的消息,在日前甚嚣尘上。据报道,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报道还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这也意味着,到了明年,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名单里,即将加上一款Apple Car。而在推出“划时代”的 科技 产品这块,苹果可是极富经验的。消息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过5%。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但对新能源电动 汽车 的新贵们来说,它们面对的对手可能还有更多。日前,百度也传出了造车的消息。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百度与吉利 汽车 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组建电动 汽车 合资企业事宜。几天后的12月18日,有媒体报道,百度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日前,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并开始招募司机。
科技 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但现在,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当年的互联网造车,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浪。现在,“新造车时代”则将迎来新的时期。新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而特斯拉们真的即将和百度滴滴苹果们的电动 汽车 ,一同跑在道路上竞争了吗?
就在12月22日,马斯克亲自爆料说,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的“至暗时刻”,他曾经找过库克,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连给个后脑勺的机会都不肯奉上。
不知道马斯克的爆料是为了暗示下库克没有眼光,还是惋惜两家公司当初失之交臂,但这也侧面显示出,苹果在造车这件事上早已在下功夫。
马斯克所说的“至暗时刻”,大约发生在2017-2018年左右,Model 3的产能爬坡,马斯克还曾经在媒体上一度落泪。苹果并没有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发表相关的时间表。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苹果的 汽车 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正准备离开美国,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从事自动驾驶 汽车 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占比达37%。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也许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这样的感觉,因此,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直到2016年底,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且对美国交通监管部门发函,请他们不要限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测试。
苹果最初曾经想过,秉承“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设计独立的车型。据《纽约时代》之前的报道,苹果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研发实验室,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
在2017年,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和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相比,简直是个叛徒。而且,从商业化角度来看,也是相当简单粗暴。
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个零部件都问题多多。更何况,苹果并没有这方面相关的积累。2016年,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项目一度搁浅。此后,苹果 汽车 项目的倾向也似乎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方向。
苹果没有收购特斯拉,但是在2018年开始,苹果召回了特斯拉的Doug Field,收购了吴恩达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并且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科技 公司对于造车的热情,早已有之。但现在它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百威”携手造车的消息,百度表示“不作评论”。但在消息传出后,百度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美东时间12月16日,百度股价盘中涨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百度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而百度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还是2019年4月12日,陆奇离职的前夕。
在11月,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 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日前,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开始招募司机。 据报道,长沙投放的第一批D1车型大概有700辆左右,月租金在4200-4400元之间,租车时还需缴纳1万元押金。
11月26日,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智能纯电 汽车 项目“智己 汽车 ”启动。12月17日,智己 汽车 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
除此之外,华为和长安 汽车 的合作,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华为、长安 汽车 和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打造新的高端 汽车 品牌。正如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毕竟智能 汽车 ,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现在,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 科技 公司,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虽然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但“ 科技 互联网公司+车”,似乎也赋予了市场新的想象力。
新能源 汽车 的牛市,正方兴未艾。以特斯拉、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理想 汽车 等为代表的新造车公司,虽然在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还仍然无法和老牌车企比肩,但是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异常优秀,特斯拉的市值更是一度跃居车企榜首。
但现在,特斯拉们撞到了意想不到的对手。“新造车势力”的第二波可能要来了吗?
科技 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百度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来支持未来的发展,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 汽车 ”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智能电动 汽车 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65432美元,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
汽车 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电动化和网联化在 汽车 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自动驾驶 汽车 ,将和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智行者 科技 创始人张德兆对燃 财经 说。当 汽车 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 汽车 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汽车 行业也早已被“互联网势力”渗透。当年的乐视造车,虽然折戟沉沙,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的深圳银隆,也最终无果,格力目前仍然在造车路上 探索 ,但是当年的一批互联网人,包括李斌、何小鹏、李想等,在2014年进入造车领域,现在的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作为特斯拉的“中国学徒”,股价也在今年跟着水涨船高,蔚来 汽车 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百度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百度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2018年,百度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2018年,百度和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对于造车,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对于“只争朝夕”的 科技 公司们来说,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无疑更具爆点。
国内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智能网联”和“新能源 汽车 ”也成为了热词。“技术提升推动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而 科技 公司在智能化和网联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它们也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中国 汽车 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
智能 汽车 产业飞速发展,政府的相关规划也起到了指明方向的意义,那么,资本的跟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了。
即使是传统车企,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路口,开始着手从技术创新方面,去进行改进和提升。牵手 科技 互联网公司,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进行研发,早已经是各大车厂的进行时。
“做自动驾驶,对高端研发人才的要求极高。”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曾经说,“但是,车厂的薪资体系,未必能承担这部分的投入。其次, 汽车 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标准体系,实际上这对技术的快速创新和迭代速度而言,是有影响的,很难快速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因此,在自动驾驶方面,它们也更愿意通过公司之间的合作,以及外部投资的方式,以其他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来参与这个行业。”
造车,远比手机制造要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在上游的 汽车 制造商们,显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解决方案提供商们要做下去的前提,也是和车企、零部件厂商、测试机构等,能够紧密合作,达成一个合作的生态。也因此华为和小米等都表明了态度“不造车”。
和当年乐视等投入巨资烧钱直接造车相比, 科技 巨头们目前显然更为谨慎。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百度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 汽车 ,有可能与传统 汽车 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百度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对造车的传言,百度表示不予评论。
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选项之一。在此之前,也已经有阿里和上汽合作智己 汽车 ,华为和长安 汽车 合作高端电动 汽车 项目在前。
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切入,联手大型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是软件公司们“做硬件”时常用的方法。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和华为一样, 科技 巨头们可以不造车,但造车的,都是它们的代工厂。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 科技 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包括苹果在内,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将是条捷径。”颜景辉说。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据报道,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但并未进行下去。
但是,苹果 汽车 的消息不断紧锣密鼓地传出,也表示,在未来,类似苹果、滴滴这样的公司 汽车 上路,似乎并不是不可期待的事情了。
12月22日,有报道称,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 汽车 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且需求量巨大,以备苹果明年发布 汽车 的要求。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的 汽车 上,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另据Dig Times的报道,苹果在美国的 汽车 生产线正在筹备中,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在2019年,苹果已经在 汽车 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而截至今年12月,苹果在一年之内,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这些专利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例如, 汽车 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来 *** 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术,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 游戏 、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尽管造车难度颇大,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一旦下场,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苹果这样的 科技 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里,早已有了互联网资本的渗透。腾讯是蔚来的大股东之一,小鹏 汽车 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在今年6月,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 汽车 的D轮融资;蔚来与威马的背后,也都有着百度资本的加持。
也许未必我们能尽快看到这些 科技 公司亲自下场造车,但它们的动向和影响,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则是那条搅动水波的“鲶鱼”。
颜景辉也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而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毕竟,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无论它与特斯拉战况如何, 汽车 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