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时代数智化企业的基本特征

产业互联时代数智化企业的基本特征,第1张

产业互联时代数智化企业的基本特征

随着5G的逐步推广和深入应用,人类 社会 进入产业互联时代已经是确定不移的趋势。这次必将波澜壮阔的数字化大潮,和二十年前开始发展的信息化有什么区别?尤其是进入产业互联时代的数智化企业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特征?笔者想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浅见,并梳理出七大特征以供参考。

第一个特征:从票据电子化转向管理数字化

信息时代的第一步,是将手工 *** 作转为系统 *** 作,将纸质化文本票据转变为电子化资料。而数智化的第一步,是建立管理数字化体系,业务策略和平台规划都是为了生产数据原料,并通过数据清洗和数据建模进行深层解读,从而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未来。电子化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数字化是数智时代的核心。

第二个特征:从业务在线化转向应用全景化

信息时代主要实现将业务、客户、服务、管理等由线下转到线上,从而提高处理效率、优化业务协同。无论是私有云部署,还是公有云部署,根本目标都是解决业务和管理的在线化。而数智时代,由于一切皆连接,一切皆数字,数据将无处不在,业务和管理触角会伸向 社会 、生活、商业的各个角落,工作时间不再只限定在八小时内,工作对象不再只限于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全渠道的服务体系,全天候的业务连接,零时延的数字生成,让基于移动办公的应用全景化成为数智时代的必然。

第三个特征:从结果静态化转向过程动态化

信息时代业务在线化主要处理的是静态数据和结构化数据,而数智时代通过节点级增强型管控,以及结合物联网的边缘计算,可以实现全过程、多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比如通过节点数据采集,可以准确计算响应时间和响应效率;通过文字、、视频等不同类型数据的智能分析,可以做出更全面更精准的评估;通过非结构化行为数据的聚合分析寻找相同点,或者离群分析寻找不同点,可以对组织/个人的潜在倾向或未来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等。

第四个特征:从流程标准化转向服务个性化

信息时代,软件服务主要是帮助企业实现业务规范化和流程标准化,让全公司业务遵循同样的规则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转。而数智时代,标准化服务只是最基础的要求,更需要根据不同员工不同职能设计个性化的服务场景,或者通过大数据提炼个体的差异性,并根据个体意愿和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服务。比如福利设计,在信息时代基本是按照同样的规则进行分配和管理,但在数智时代,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真实诉求,并提供符合其意愿的福利方案。员工的真实诉求不一定是来自容易信息失真的调研,也可能来自基于大数据的行为分析或词云分析。

第五个特征:从系统自动化转向平台智能化

提升效率是信息时代和数智时代的共同追求,信息时代主要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来实现。比如审批业务根据预置的条件自动流转、合同到期系统可自动发起续签审批、员工根据人才盘点结果自动发起业务工单等。进入数智时代,还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平台能象人类一样去思考。信息时代解放的是人类的双手,而数智时代解放的是人类的大脑。

比如建立组织/员工行为分析模型后,平台可自动抓取相关数据,随着数据量的逐步增加而动态更新和调整,为管理者制定组织/员工的管理策略提供实时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第六个特征:从组织封闭化转向生态开放化

信息时代的组织管理主要是封闭式,组织内部和外部界限分明,系统主要解决的是组织内部的业务问题。而数智时代,生态的开放化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界限逐渐模糊。平台化和生态化是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企业要实现平台化,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态。同理,企业要构建自己的生态,就必须要有平台化的支撑。

进入数智时代,每个企业既是数字的贡献者,也是数字的获益者,成功企业的定义一定是能通过数字建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所以数智时代的企业生态必然是开放式,做数字资源的整合者,做上下游产业链的集大成者。通过平台提供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员工、客户和供应商,而是面向全 社会 ,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

在企业内部,数智时代的组织管理也将变得更加柔性,依托内外部大数据对员工进行画像分析,并基于画像分析结果实现员工的动态匹配,让传统的层级制和职能墙不复存在,员工基于优劣势的动态组合更加理性和科学,组织沟通的成本也将大幅降低。

第七个特征:从雇佣契约化转向知识市场化

信息时代的雇佣机制主要以契约为基石,进入数智时代,公司加雇员的传统雇佣机制,将逐步让位于平台加合伙人的竞合机制。竞合机制在组织内部的表现形式,是类似于众包或分包市场的任务分配,员工可自由领取任务;在组织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依托平台面向全 社会 发布任务,任何有意愿、有能力的组织或个体都可以申请或承接。这种自由灵活的竞合机制,是以知识为载体,组织或个体通过出售知识提供针对性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笔者所列的上述七大特征,前六个特征已经在很多优秀企业进入规划甚至实践阶段,比如华夏幸福,第七个特征还只是预测。我想随着 社会 保障体系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种KaaS模式的知识市场化迟早会发展起来,并将目前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灵活用工模式推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

公有云和私有云是常见的部署形式,而混合云相对来说是将业务中的核心部分与外围部分予以区分,从而利用公有云、私有云的各自特点予以配合,相对来说国内该类部署的案例还比较少。从实际的业务来看,选择具体的部署形式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共性因素,分别是产品服务、资金预算、数据安全、团队配合。
首先,不管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还是专属云,其都是具体目标产品服务的落地方案,企业对于产品服务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具体部署形式的选择。例如,对于人力、财务、销售等常见的、成熟的、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其往往能够提供通用性的功能,满足客户的日常需要。因此,除非集团公司对于自身的制度有高度定制化的需求,其便可以采用公有云的方式来获得类似标准化工具类服务的使用;同理,对于工程行业中的数字化系统,往往系统开发所需要支持的PAAS三维数据引擎等底层组件,仍在行业早期新兴的发展阶段,并且考究数字化系统落地项目的业主客户往往属于大型集团,其便更可能倾向于私有买断的部署形式,从而更好对系统硬件设备、平台系统开发有更充分的管控权。
其次,关于资金预算,对于创业型的中小公司来说,其往往资金有限而无法长期负担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那么便可以考虑公有云的方式,通过较为实惠的价格专业相关的专业服务;而对于资金较为充裕的企业,价格并非其考虑的重点,更加关注于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上,其为了避免公有云带宽传输不稳定的影响,便更有可能采用私有云的方式予以搭建架构系统,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状态。
再次,对于数据安全,对于那些涉及病患隐私、重大工程机密等重要数据的企业单位,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云计算平台安全、数据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准则的情况下,其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私有云方式予以本地化部署,保证数据的安全。这里要提醒的是,云计算安全正相关于数据加密的层级,而加密的层级相关于技术水平,而技术水平依赖于具体运维和加密团队算法,而这一类与持续的人员、技术等资金投入高度正相关。因此,客观看公有云的提供商每年的投入远远超过单个客户持续的私有云安全投入,理论上公有云安全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私有云的水平。当然,对于以上的高度重要数据,私有云部署并叠加内外网物理隔绝,其安全层级是更高更全面的。
最后,私有云的部署要求能够对本地设备予以持续的管理维护,这就需要完整的运维团队予以对应。同时,由于云计算的松耦合伸缩调用理念,其往往业务实践与传统软件维护有一定的不同,传统的IT团队如果不对云计算、本企相关的服务调用等方面有所了解,往往其运维水平无法配合具体的业务落地。如果没有合适的团队,同时公司希望不对云基础设施负责投入,那么便可以采用公有云的方式。

物联网云服务是物联网世界的核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平台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其中,物联网云平台是物联网网络架构和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枢纽。
其向下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层,汇集传感数据;向上则是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具体的基于传感数据的物联网应用。
此外,还可通过它实现对终端设备和资产的“管、控、营”一体化,并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的服务能力,如数据路由、数据处理与挖掘、仿真与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整合、通信管理、应用开发、设备维护服务等。
物联网产业发展至今,行业应用需求逐步崛起,底层技术逐步成熟,因此发展完善的物联网云平台技术,从而刺激下游应用的部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215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