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农业:公司控股子公司上农信开发有成熟的农产品安全管理系统及农业物联网系统,“互联网+”水产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获得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基于北斗技术的农产品((畜禽)供应链控制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获得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嘉定区蔬菜补贴农药管理系统获得2015年度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领域最佳解决方案奖,上农信大田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获得2015年上海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2、富邦股份: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物联网、土壤修复等新兴业务领域积极进行布局;在植物营养助剂、大颗粒钾肥、含磷废水处理等朝阳行业逐步实现产业化,致力于成为农业大数据领先企业。
3、荣联科技:公司提供数据采集和接入产品,通过边缘计算和数据平台技术支持车联网水联网、农业物联网、智能楼宇运营管理平台等的建设和运营。
4、大禹节水:大禹研究进行产品、产业和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从市场、技术、政策角度为公司举旗定向;大禹资本汇集行业专业人士,为实体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与保障;大禹设计拥有杭州和甘肃两家设计院,提供全水利行业整体设计和咨询方案;大禹工程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负责工程整体方案的集成、安装和施工;大禹制造在全国有多处生产基地,进行节水材料的研发创新和节水产品的智能化生产制造;大禹智慧水务致力于农田和水利领域信息化软件集成和硬件产品制造,打造现代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体系;大禹环保立足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农村污水处理领域设备、技术、建设和运营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大禹国际走向全球,国际业务遍及韩国、泰国、南非、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需要了解股票,可以登录平安口袋银行APP-金融-股票进行查询。
温馨提示:
1、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相关产品由对应平台或公司发行与管理,我行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等责任;
2、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12-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智慧农业是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升级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的实现,需要以智慧农业物联网作为核心技术支撑。智慧农业物联网简单说来,可由智能数字采集系统,智慧农业大平台和智能数字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智能数字采集系统由各类传感器、检测仪器、RFID、视觉终端、生物雷达、无线遥感以及各类通讯转换设备组成。广泛地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物流等各个领域。在线实时地采集各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实现农业大数据的监测、收集和最终形成。
作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的中枢,智慧农业大平台采用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GIS、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通过智能化 *** 作终端,实现农业的自动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最优化控制,全程化监管,智能化决策。为农业企业、公众消费者、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提供科学智能、诚信可靠、透明高效、持续创新的统一协作平台,全面提升面向“三农”问题的服务能力。
智能数字控制系统接收来自大平台的指令,可对无人机、机器人、温室环控设备、渔业养殖设施以及各类农机进行智能化控制。
成都世纪锐通科技有限公司(>2015-04-23 国农互联
各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美国
推进农业数据标准化。从长期来看,农业物联网需要的是可以相互识别的可 *** 作标准,这样不同设备才能在一起工作,否则不同设备传回的信息格式不能兼容。目前AgGateway和OADA正在研究农业数据标准化的问题。AgGateway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商业联合组织,致力于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和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的使用。OADA是一个帮助农民全面、安全获取数据的开放式项目。美国农业与生化工程师协会(ASABE)也在支持建立农业数据标准的工作。
大农场引领农业物联网应用。就农业物联网技术覆盖主体而言,大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引领者,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中起着示范作用。美国大农场采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相对更多,研究显示,美国大农场对技术的采用率高达80%。而对于小农场而言,由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高,它们使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过在大农场的示范作用带动下,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农场采用物联网技术。
信息化基础设施奠定农业物联网发展基础。从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约为15亿美元,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可以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同时,美国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如BISIS(生物科学情报社)、CAB(英联邦农业局)、AGRICOLA(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和AGRIS(FAO农业情报体系)等。
日本
政府大力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农业物联网在2004年被列入日本政府计划。当时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其核心是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相连,在未来形成一个人或物均可互联、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其中就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日本政府不断加强对智慧农业的扶持补助,通过一系列补助措施,到2020年日本农业信息技术化规模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计划在十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普及农用机器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
制造商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日本农户在最初引进农业物联网时,由于成本过高、技术较难掌控等原因,物联网设备长时间处于停用状态。后来在制造商与当地农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逐渐接受并理解了物联网技术,比如在家里看看农作物的照片,并对比一下各类数据便可管理偌大的土地,并可较以前减少一半的工作量。
产、官、学协同研发农业物联网技术。近年来,日本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由NEC、富士通、日立等大型公司的IT部门牵头研发,并与三井物产等农用品开发商合作。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发展符合日本国情的精确农业。目前,日本产、官、学合作进行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确农业的基础研究,提供农业生产应用的作物生长模型数据库,可用于农业物联网的农业生产指导信息平台。二是精确农业机械的研究,提供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 *** 作终端。
英国
政府考核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英国政府通过执行欧盟的单一补贴政策,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产出与效益等很好地纳入补贴政策的考核指标,把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程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予以支持,督促农业生产者广泛利用农业物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融合,推动开展农业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环境保护、生产发展、效益提高、收入增加、资源节约等多重目标的均衡发展。
政府引导、多元市场主体拉动农业物联网建设。英国发展农业物联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推动,政府主要是制定引导政策,采取扶持措施引导农业生产者,电信运营商、IT公司等农业物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以政策为指引,以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按照有偿、自愿、效益的原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可持续性,能够较好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注重涉农人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涉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计划。政府制定政策,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并拟定了具体考核标准,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了各种网络学校和培训中心,开展了适宜于农村地区的各种网络或者视频远程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要求不低于6%用作计算机和网络费用,一些农村制定了学生和计算机、图书馆的具体比例等,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涉农人员的知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对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色列
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业物联网发展。农用土地有效集中和生产经营组织化是以色列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以色列945%的土地为国家所有,私人土地仅占55%。农业生产经营主要采取较为独特的集体农场(基布兹)和农业合作社(莫沙夫)两种形式。应运而生的是由多家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联合组建的区域合作组织,它使整个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这些农业经营主体更加关心并追求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对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愿望更加强烈,并且可以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物联网发展。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和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是以色列农业物联网发展不可比拟的优势。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6%靠科技,其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高达数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以色列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业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以色列鼓励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办或联办私人示范农场、科技型开发企业、推广型的培训示范基地等。
滴灌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滴灌在一般人印象中,就是布设大量打上微小孔洞管线的一种节水浇灌方式,但以色列人运用物联网技术把它做到了极致。以一个深埋地下的简单喷嘴为例,它凝聚了大量的高科技,它由电脑控制,依据传感器传回的土壤数据,决定何时浇水、浇多还是浇少,通过物联网技术,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节约了人力成本。铺完管线以后,未来大量农田的灌溉将由少数几个农民通过智能设备来控制。
国外农业物联网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力推农业物联网建设
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农业强国,还是以色列这样的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他们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规划、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并以此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强化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此外,政府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也是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要动力。
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指农业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检测、控制、存储的载体、执行机构、数据库和管理软件等。例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备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化专家系统和管理软件,配置性能完善的控制系统、通信传输、电力供给等信息化元器件,这一系列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国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重要基础。
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动力
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农业物联网发展状况来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农业产业化将变革农业组织管理结构,实现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经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组织会涌现出来,相比传统分散经营的农户而言,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关心并追求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必然会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因此,我国应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组织必将凭借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水平。
以农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
日本、以色列等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农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比如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加强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引进海外人才,培养农业物联网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人才团队,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农业物联网研究为立足点的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实施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专家大院工程、企业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四大示范服务与推广工程,强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加大对涉农人员农业信息科技教育
日本、英国等国家在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都涉及对相关人员进行农业信息科技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涉农人员事先对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评估,提高他们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具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时能够得心应手,从而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传播。我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国家即使研发出高科技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虽然能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在落后的农村很难推广应用,我国涉农人员的信息科技水平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所以,我国要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站、“阳光培训”工程、专题培训班、网络学校、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涉农人员的信息科技水平,为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如下:
1、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利用各种资源卫星收集国土资源情况,利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传输和互联网等综合化信息监测、传输、分析平台实现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和资源监测。
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的林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加州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相应部门提供实时的资源利用信息,为统筹管理林业提供支撑。欧洲主要利用资源卫星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其中,法国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对病虫害进行测报。
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农业物联网主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先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感知生态环境变化。
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大鸭岛上海燕的栖息情况进行了9个月周期性的环境监测,采用区域化静态MICA传感器节点部署,实现了无人侵、无破坏的对敏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监测。
美国、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主要综合运用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大到伟大,一直是公众对中国企业的期待。企业的成长,是中国经济的一面镜子,也是国家进步的一个标志。从头部企业到独角兽再到小微企业,都氤氲着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好的未来。那些“怀璧”的企业,孕育着独特的经营之美。它们或是有着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创新,或是服务加分,或是 社会 责任,或是瑰丽创意,这些都构成公司的“巧实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添砖加瓦。
等行李是大多数人航空出行的欠佳体验。而在即将投入运营的大兴国际机场,随着超宽带(UWB)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的使用,10厘米的精度,将使托运行李追踪“尽在掌握”。
“行李有迹”的背后,是一家民营卫星导航企业的身影——合众思壮。人们耳熟能详的GP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运用到手机导航、物流跟踪、工程测量、精准农业等领域?这其中有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行业市场。
从代理国外终端产品起家,到自主研发出全球首颗支持全信号的导航芯片,过去的1/4个世纪,合众思壮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路径,也诠释了中国经济转型迭代的升级历程。
“自主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在位于北京亦庄经开区的合众思壮新时空科创中心,负责技术研发的公司副总裁吴林颇为感慨,“但我们一直想得很明白,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与北斗共同成长
“3、2、1,点火。”6月25日2时9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2020年整个北斗三号将全球组网、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覆盖全球。
在这次发射前一个月,由合众思壮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全面支持北斗三号民用导航信号体制的高精度基带芯片“天琴二代”在京正式发布。
“公司的发展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基本是同步的。”吴林向记者回顾合众思壮发展 历史 时提到。
1994年,美国GPS系统进入民用领域,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正式立项。这一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的郭信平辞职下海,注册成立了合众思壮公司,成为首批进入卫星导航领域的企业之一。
“卫星导航应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彼时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刚刚确立不久,到处都是蓝海,卫星导航产业更是如此。拿下美国最大的导航型GPS生产商——佳明公司中国总代理的合众思壮,在渔船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后,又搭上了迅速扩张的车载导航市场发展“快车”,就此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和市场开拓。
在吴林看来,前十年的发展很重要。“没有前十年的资本积累和市场开拓,可能就没有后边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很多企业都走过了类似的道路。从一个贸易型的或者说代理别人的产品销售的企业,走向自主产品研发,最终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转型发生在2010年前后,由于业务调整,合众思壮与佳明分道扬镳,合众思壮的业务模式逐渐从加工代理转向自主生产研发。郭信平曾形容这种转型是“丢了一块东西,我们要用自己的东西把它补充上来”。
另一个背景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加速组建。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成功组网,开始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在政策层面,一系列旨在加快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密集出台。这期间,合众思壮不仅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收购了全球第三大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与板卡企业Hemisphere。
天琴迭代
不久前,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出现5天的宕机,在行业内部引起了不小震动。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伽利略的“停摆”对生活并没有造成影响。但宕机带来的启示在于,如果此次出现故障的是GPS系统呢?
一个完整的卫星导航产业链包括上中下游,上游是基带及射频芯片、板卡等基础元器件,中游是承载定位功能的终端设备,下游则是包括系统软件在内的运营服务内容。其中,射频及基带芯片,是产业链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GPS的优势地位,上游领域的主导权被美国企业牢牢把控,而北斗的出现打开了一个缺口。合众思壮在今年5月推出的天琴二代,将支持的频点从24个增加到31个,做到了对所有导航系统信号的支持。
吴林表示,卫星导航芯片中的频点其实就类似于智能手机芯片中的网络体制。芯片支持频点数量的多少,可以理解为是手机支持3G或4G的区别。“支持的频点越多,意味着同时接受处理导航信号的能力越强。”
目前,天琴二代是全球首枚支持全 星座 全频点的基带芯片。而在实践中,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全 星座 全频点意味着要对目前所有卫星信号统统进行仔细的梳理分析,并且要在55纳米的芯片上实现对这些信号处理通道的设计排布。“一般的民用导航芯片只有40多个处理通道,但在天琴二代上,集成了1100个通道。”吴林介绍。
相较于分析目前已知信号,对未知的感知更为棘手。吴林说:“我们在通道上留了个后门,通过设置一个灵活相关器的技术,同时搭配相应的软件配置,实现了对未来产生的新的卫星导航信号进行解调。也就是说,未来的信号怎么改变,通过软件,我们也可以同步改变。”
创新激励
在 科技 创新领域,后起之秀往往会遭遇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在近些年,国际上对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出口管制越来越严苛,这对企业引进新技术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如何破局成为技术创新型企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谈及此事,吴林表示,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是做技术的,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影响,最主要的一个影响就是专利。“对合众思壮来说,在技术领域的破局是肯定要做的。”
例如,在卫星导航领域,有一项窄相关技术,可以提高接收机定位性能,但这一专利国外企业已经申请了。“你明知道对方的处理算法很好,但你就是不能用,那怎么办?你必须得自己去创新,找条路子把它绕过去。”
破与立,一体两面。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企业对专利申请和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据吴林介绍,在专利申请方面,目前公司有专业人员从事这一工作,负责技术查新、保护范围等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已经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进行 科技 创新。“我们公司有专门的奖金,技术人员申请专利被受理奖一次,专利获得通过再奖一次。”
据了解,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北斗研发的公司,合众思壮目前拥有国内授权专利152项、国外授权专利44项,累计申请PCT国际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710项。
掌握核心技术给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在吴林看来,拥有核心技术,才可以不断有效地改善终端产品,保证整体系统方面技术的领先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它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竞逐全球
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国内卫星导航市场贡献率约60%-80%。
在全球层面,随着GPS三代卫星重启发射,欧洲和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印度、日本、巴西等国也正在筹谋。从应用端看,随着物联网、智慧农业、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成长,对导航精度的需求越来越大。
以上种种,意味着卫星导航产业的大航海时代即将到来。
而近年来合众思壮的一系列并购案可以看出公司走向全球的“野心”。在2013年收购北美半岛股份之后,公司还先后拿下了意大利测绘企业STONEX、加拿大上市公司AgJunction等国外公司。目前,合众思壮已构建了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在内的国内外产品研发生产与营销架构体系,产品遍布全球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这一思路一定程度上复刻了国际卫星导航产业的领军企业——美国天宝导航(Trimble)的发展路径。自2000年往后的十年里,天宝进行了100起左右的并购,由此成为一家深耕于GPS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和北斗系统从区域走向全球一样,我们希望合众思壮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中国企业,而是一个面向全球的企业。”临近采访结束,吴林向记者袒露合众思壮的愿景。他表示,在接下来的应用场景中,卫星定位只是其中一部分,例如智慧农业中挖掘机的自动 *** 作,还需要与视觉传感器等相关技术进行集成融合,而合众思壮的产业链将覆盖高精度的专业产品、平台建设和运营服务。
“天琴”藏“牛郎织女”
对新产品的命名向来是件讲究事儿。但“天琴”一名的由来却颇有些偶然色彩。
天琴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定的88个现代 星座 之一。但在访谈中,合众思壮市场公关部经理张瑞丰回忆说:“这是一个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灵感最初源于引力波事件。“天琴一代”首发于2016年,这年2月,人类首次宣布探测到引力波,即便是从现在看,这依然是天文界的大事件。而中国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就叫“天琴计划”。
带着些“蹭热点”的想法,“天琴”这个名字浮现了出来。张瑞丰介绍称:“天琴座的主星是国人熟知的织女星,作为一颗卫星信号处理芯片,织女的形象与芯片的功能天然契合,也寄托公司编织‘中国精度’的愿景。”
另一方面,在卫星导航领域有两种主流的信号增强系统——星基和地基。“天琴”芯片属于星基增强,用 星座 命名也凸显出这一特点。
“织女”出现了,“牛郎”在哪儿呢?
三年后的2019年“天琴二代”发布会上,合众思壮正式发布的Phantom与Vega两个系列的高精度板卡新品,除搭载“天琴二代”基带芯片外,还加入有“天鹰”宽带射频芯片和Cygnus天鹅抗干扰技术。
河鼓二,“天鹰座”的主星,俗称牛郎星。射频芯片的功能主要在于捕获、接收卫星信号。以牛郎星主 星座 命名,“天鹰”也代表着该产品具有强大的信号捕获能力。二者的完美结合在象征板卡卫星信号捕获、跟踪及处理能力更强劲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层带着浓浓中国文化特质的浪漫色彩。
天鹰是信号捕获,天琴是信号处理,天鹅是信号抗干扰技术。在夏季夜空,3个 星座 的主星呈等边三角形,组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在吴林和张瑞丰看来,这个“铁三角”,也象征着融合三项技术的产品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精度定位。
使用多重数据加密。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安全是因为使用多重数据加密。“农业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应用、物联网、视频监控、4G通信、IPv6等先进技术构建的农业专家智能、农业生产物联控制和有机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三大应用为一体。蜂窝物联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可实现在线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监控+自动化控制,实时掌控农作物的“心跳”、“脉搏”、“体温”、“温饱状态”、“病虫害”等特征,实现农业设施智能化远程控。相比传统农业管理,可节水50%-80%,节约肥料30%-60%,节省农药50%,提高效率5倍以上,目前福建蜂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已在全国各地的温室大棚、生态农林园场、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基地广泛应用。(1)一套投入,全面升级
一套设备的成本投入,便能完成对温室大棚的全面智能化、生产标准化的升级改造。节约成本,有效节约成本。
(2)产品升级,全为致富
保障产品的优质、高产,形成极富特色、极具卖点的品牌农产品。产品加分,消费者放心,新农人致富。
(3)产业升级,激活资源
以大数据调动农场全部可用资源,激活农场休闲、旅游等功能。助力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新农人多方面创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