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原杭州东华链条总厂)创建于1991年11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链条生产企业之一,拥有杭州自强链传动有限公司、杭州盾牌链条有限公司、杭州东华传动件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华东链传动产品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杭州东华兴旺特种链传动有限公司等5家子公司,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6亿元,总占地面积300余亩,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亿元,设备2000余台套,年生产能力达3000多万米。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2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新品开发近700种。公司1999年以来综合实力居中国链条行业第一,在2000年当选为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链传动分会会长单位,并在2005年取得连任。2003年并购杭州盾牌链条有限公司,同年跨省并购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从零部件制造跨入整机生产销售。
公司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标准链条及特种链,如A、B系列链条、汽车链条、不锈钢链条、联合收割机链条、重载弯板链条、立体车库链条和免维护链条等,近年来不断投入资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研制各类特种链条、高精度高强度链条,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新需求。
公司生产的“东华”、“自强”和“盾牌”链条采用国家标准(GB)、国际标准(ISO)或先进工业国家标准(JIS、ANSI、DIN、BS)生产,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各种产品。“东华”牌注册商标已在马德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全球67个国家注册成功,并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自强”牌链条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自强”商标获浙江省著名商标。东华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2002年通过浙江省商检局实施的过程检验审核,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商检“绿色通道”资格企业之一。公司产品大部分出口,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并与约瀚迪尔、纽荷兰、克拉斯等世界前几位农业机械制造商配套,为西门子、博世等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流水线链条。在国内销售网遍布全国各地,与多家重点主机厂配套,如为上汽批量配套汽车驱动链、宝钢生产专用输送链等,我们的链条批量进入了冶金行业、石油机械行业。
公司1996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顺利改版,通过ISO9001:2000版审核,公司2002年率先国内同行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被认定为浙江省绿色企业之一,2004年7月取得了由美国石油协会认证的API SPEC Q1证书,同年顺利通过了杭州市清洁生产验收,于06年1月取得了由上海德世爱普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认证的ISO/TS16949:2002认证证书,12月取得了北京中机诚业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认证的精密滚子链、套筒链及摩托车链条的产品认证证书。公司在贯彻ISO9000质量体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范、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了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不断改进、良性循环的机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公司还建立和实施了一级计量检测体系,同时在公司内部推行6S和看板管理,提升了现场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国内外用户的要求,此外公司还通过了很多重要客户的第二方审核,如法国凯建、广州日立、西奥电梯、JD、CLAAS等等。
东华广纳英才,吸收各类管理、专业技术精英,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技术研发中心,每天都有新产品问世。现公司已拥有30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的链条以及28项各类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项,是浙江省省级技术中心,杭州市专利试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公司每年都要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引进先进设备,采用先进工艺,持续不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的保证能力,加快产品开发的进程。东华每年还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发展力量,与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全国链传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链传动研究所、浙江应用工程材料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链传动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汽车链条研究所,共同开发汽车链。公司在06年8月建立了杭州东华链条集团院士工作站,旨在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纵深发展,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开拓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正积极筹建东华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汽车时规链、驱动链产品及专机的研发。
“不断开发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我们将一如既往秉承求实、创新、高效、卓越的企业精神,以信心和实力打造一流的国际链条集团,创不朽基业、铸百年东华。
90后大学生掘金开启智慧农业
因为梦想和现实总有距离,所以你的“梦想”可以不必过于“现实”。哪怕有人认为你的想法只是“痴人说梦”,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毕竟超越现实的梦想才值得我们用心去追逐,也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我们的潜能。
章斌:1992年出生,毕业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成立了杭州万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任该公司总经理
瓜果蔬菜是不是该“喝”水了施肥、打药如何掌握分寸设施环境因素可控吗如果你要问农民们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病虫害管理靠什么来掌握,或许你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感觉+经验”。
从过去农民单纯的经验,过渡到如今运用信息化智能系统来控制农业生产,一位大学生实现了从学生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在一般人眼里,创业者和老板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90后创业者章斌的口中却得到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是老板,我是现代农民,我要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农耕方式”。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经理,他创建了杭州万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2名员工、200万注册资金。尽管公司规模还不大,摆在他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但他坚定地认为,创业首先要能吃苦,而且要吃得苦中苦,如果没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干成一番事业的。
学生时代“水培种植”的经营经验
让他赢得了创业导师的青睐
大学期间,章斌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各种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和创业比赛上。
大一的下半学期,他对水培花卉植物很感兴趣,就以个人的名义向学校租了一块实验用地,专心做起了“水培花农”,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头。“十几平方米的一块小地,就是我的花卉培育基地,让我尽情地倒腾,放开手脚去实践。”他说,自己坐公交车去石桥路的花卉市场拿种苗,然后剪枝育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就把它放入 玻 璃器皿进行水培。
根据课堂所学,加上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很快,章斌掌握了普通花卉的水培技术,第一次200多盆绿萝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鲜嫩欲滴。当他把自己的成品展示在宿舍楼下叫卖时,碧绿的颜色搭配精美的 玻 璃器皿,引来学生们纷纷驻足,220盆植物以15元的单价很快被抢购一空,而他投入的成本每盆不到5 元。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让他激动不已,于是他用赚来的钱继续引进品种,并叫来几个同学一起合伙干,申请成立了花卉协会,直接从市场拿货,辗转卖给高校的学生和老师,这样的业务,每个月给他们带来几千元的收入。
他的举动引来了一位老师赞许的目光,这位老师就是他现在的导师吕伟德教授。章斌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骨干成员就是以他为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吕教授就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当年吕教授带领他们一起参加了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参赛的“农业物联网项目”得到了在场评委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特等奖。“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个这么好的团队,还有一名资深的创业导师。”他说。
后来,章斌在“挑战杯”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农业”的理念,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参加了第四届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得一等奖、最佳职业规划之星的荣誉称号。
他说,“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洗礼,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项目还存在诸多不足,通过评委一次次的问答和交流,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2012年9月,章斌引入注册资金200万,成立了公司。
点击鼠标打理农田
物联网技术成为种植企业的智慧助手
章斌创立的杭州万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于下沙高教园区,专注于园艺信息化技术化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专门为园林、园艺、现代农业等行业提供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短短半年,他的公司已经为多家农业企业搭建了农业物联网项目平台,其它农资公司闻讯后,也纷纷向他伸出了 橄 榄枝。
目前,公司与省内5家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农业互联网试验基地,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支新秀,公司成立9个月时间,章斌就通过设备安装、技术转让和出售知识产权软件等合作方式,盈利数十万,让公司的经营步入正轨。在章斌的带领下,公司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著作权登记5项,公司在软件产品开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等方面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内共有13所中职、高职院校选用他们开发的软件产品。
走进公司,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台大屏幕液晶显示器,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我们在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建德一家农业合作社大棚苗圃的全景,另一个屏幕上不断闪动着数字、曲线和图表,工作间里的技术人员正在实时记录,将数据汇总入库。
谈到自己努力经营的事业,章斌言语中透露着自豪感。他说,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当前农业领域比较先进的技术之一,去年,他的公司就给余杭一家农业科技企业装上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平台,给大棚装上了“千里眼”,实现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远程控制,成为了国内首家水培植物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
他拿出手机,给我们现场演示农业物联网的 *** 作系统。在他登录管理平台后,记者发现,距离公司几十公里外的种植大棚全景就显示在手机屏幕上,通过简单的 *** 作,安装在大棚顶端的喷雾器根据远程发射的指令开始工作了。他说:“这个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能化,所有大棚内的环境因子都可以自动检测,传输到平台上,实现智能化管理”。
章斌又指着一个盒子介绍说,这是无线传感器,负责采集温室内土壤的温湿度、空气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传感器每隔30分钟将采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监控室,实时反映温室内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技术员足不出户就能及时、准确掌握设施内的环境情况。除了传感器,温室内还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并且安装了IP网络对讲系统,对讲系统与中控系统连接, *** 作员与温室工作人员直接交流,实现“无缝隙”对接。
在某农业合作社3000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大棚里,记者看到,一米多高的地方装上了感应装置,地面上铺着黑色地膜,地膜下隐隐露出滴灌管,井然有序的农业生产,却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章斌说,有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种植大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靠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当然不用那么多人了,你只要用手机或者电脑登录管理系统,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实时看到棚内的温度、光照、作物生长情况,对大棚内的水阀、排风扇、卷帘门进行开关控制。
知识要成为力量,需要实践的转化 ——把“怀才”变成“尽才” 与普通士兵相比,大学生士兵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更强烈一些。 观察首批16名直接提干的优秀大学生士兵,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他们都找到了能发挥其知识优势的岗位或舞台;二是尽管身在基层,但他们都得到了全面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广州军区某防空旅自动化站一级士官任思宇用“挑起担子走快步”概括了自己两年来的军旅之路。他从深圳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入伍后,刚下连就在旅里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崭露头角,成为部队第一任网络管理员。当年即参加联合防空演练,面对突发故障,他这个新兵又作为“主力”被推上前台,成功排障。“挑着担子走得快,是因为身上有压力,有了压力便会产生动力。”任思宇如是说。 大学生刚到部队,常给人一个印象:眼高手低,想法太多。其实有想法是好事,关键是怎么看。他有想法,你给办法;他有动力,你给信心;他有兴趣,你给舞台,“眼高”就能变得“手高”。章斌从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应用专业毕业入伍来到海军某潜艇支队后,尽管第一次值更就出了差错,但各级还是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别人不敢想的事,他敢试试;别人不敢碰的,他敢动动。两年多来,他先后参与并排除隐患故障数10次,总结出了10多万字的专业维护体会,所在专业岗位先后5次被评为“红旗岗位”。 大学生士兵来到军营,大都有着美好的“自我设计”。然而,能不能成功的关键,不完全在于他们是否有“自我设计”,而在于怎样在军营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设计”。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尹玮,入伍之初全是对金戈铁马的憧憬。可3个月新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云南省军区军犬队当了一名“狗医生”。经过两个星期的思想斗争,尹玮做通了自己的工作,刚穿上军装时的那股热情又回到了身上。他精心实验研究,不仅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研制出了某新型抗体疫苗,个人荣立三等功,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 对大学生士兵来说,初入军营可能大多遭遇“专业不对口”的苦恼。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的羌族战士苏畅,没想到进军营后整天跟铁甲战车打交道。两年多过去了,苏畅成了“一专多能”的优秀士官人才。说起“专业对口”问题,他非常理性:“大学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没有什么不对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合适的岗位就是用武之地。” 大学生士兵有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而部队是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战斗集体,强调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何对他们加强引导,使其个人优势发挥与部队建设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值得我们深思。(解放军报/赵风云)章斌:男,1974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大学本科学历。历任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供应、销售经理,浙江富春江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办主任、总裁助理、董事长助理,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山东中茂圣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