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峻的形式之下,为什么还要坚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疫情严峻的形式之下,为什么还要坚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第1张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2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2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3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3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3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3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3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3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3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3
三、政策建议-借“危”之风,重构产业结构 4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4
(二)供给端-分类实施行业政策,推进一行一策 4
1、稳定传统服务业,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4
2、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创新服务升级 5
(三)需求端-大力扩大内需, 5
1、提振消费者信心 5
2、积极推动新基建,扩大内需 5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企稳,企业复工进程及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成为政府及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大,并且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助推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快递业、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及旅游、房地产、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金融业等,笔者结合疫情影响程度、行业技术含量、经济驱动潜力三大要素区分行业集群,请参见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各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但应对策略应结合行业特性,笔者从供给侧与需求端两个角度分析。
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需求模拟数据,气泡大小代表经济驱动潜力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本文供给侧主要指第三产业服务提供方,参与者包括企业及企业员工。企业主要面临两大冲击,一方面短期内原有业务承受巨大冲击,主要表现为现金流短缺,需求萎缩等;另一方面企业无防控经验,防控形势严峻且成本高昂。企业员工主要面临流通不顺畅及个人收入质量下降等问题,总体而言,供给侧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复工复产后,大部分现金流紧张,但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酒店、线下商场等行业,根据外部数据[1]显示约有55%的中小企业目前资金链已断裂,约203%的中小企业现金流可维持基本支出1-3个月,如资金回流速度不及经营性现金流、资本性现金流等支出,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失业率攀升。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第三产业中部分企业有能力组织复工复产,如线下商场、餐饮业等,线下商场可能因为物流不及时或上游无法供应货物等问题,导致商场处于空转状态,等同于半停工状态,餐饮业情况类似。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复工复产后,政府未统一提供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产品,所有企业均会因此增加防疫成本,同时房租、人员成本等固定性成本存在延迟性但总量基本未发生变化。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一方面,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控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关键员工无法走出其所在区域返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外来人员管控严格,不承认其他地区健康码,不允许其他区域人员进入或需要重新隔离14天,导致工作人员进不来。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疫情期间,终端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主要表现为线下转变为线上,聚集性行业需求降至冰点,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当前,消费者对疫情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忧虑情绪,针对餐饮、文旅、酒店等聚集性消费,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致部分已复工餐厅或影业陷入无法复工的状态。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外出购物频次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针对生鲜、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或医疗用品等,不少消费者选择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等服务,推动线上业务发展,无法适应该需求的企业将进一步衰退。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偏好“智能+”消费,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到家经济等应运而生,该类需求或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疫情来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资产总额较大的两大行业,在信贷及房租减免方面助力经济发展。其中,金融业通过定向降息、信贷展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现金支持,房地产业通过免除自有商业地产房租等方式为企业减免资本负担,政府可进一步与企业合作继续助力困难企业,主要企业及方式见表1:
在“新冠肺炎”下,防控与经济并重,建议政府从信息化建设、供给侧与需求端三个角度统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升级。其一,信息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智慧城市;其二,供给侧关注企业如何活下去及创新转型、融合新业态等;其三,需求端关注如何刺激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被催生的新消费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在此疫情中,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等政务信息化手段作用凸显,促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助于信息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通信行业发展,并形成稳定的运维收入。
将综治、社保、食药、民政、消防、行政执法等不同部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整合为社会治理“一张网”,形成一张网后,网格管理员的招募、培训、管理等运营业务将形成持续性收入,按每个区县级行政区域600万元/年[1]的运维收入体量计算(约雇佣100-150个网格员),则成都市23个[2]县级行政区市场规模为138亿元/年。未来成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降低成本,网格化管理本身将创造较大的利润规模,同时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工业领域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传统工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连续多年超过20%。物联网作为通信行业新兴应用,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国家政策扶持,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浪潮,将使我国创造出相比于互联网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
物联网利用射频识别(RFID)、GPS、摄像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过程中,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是智能工业的核心。
工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传统工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测算,2014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为1260亿元;2016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为1804亿元。2017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约为2354亿元。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1、IT安全问题
和前几次由新的硬设备、技术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不同,工业40是由互联网所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因此,有66%的受访者认为IT安全是一大挑战,当企业的IT系统连上网络,随时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威胁出现在仓储管理系统、机器设备或供应链当中。
2、制造系统管理问题
工业40除了带来生产效率之外,同时也改变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当智能生产真正落实后,将会对制造管理系统带来巨大的变革,且势必变得更为复杂,包括整体的生产物流、人机协同作业等改变,也让员工培训更显重要。
3、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通讯网络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关键,但是要建立一个让所有组织都能够配合的网络,必须要有一个一致的接口、通讯标准和规范。目前许多标准都还未建立,例如工业通讯、工程、IT安全、数字化工厂、设备整合等都还未被纳入整体参考架构中。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正在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向传统行业中的深度渗透。工信部于2013年9月发布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重点提出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以物联网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型网络化智能生产方式正塑造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新的服务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汽车、飞机、工程装备、家电等传统工业领域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转型,孕育和推动全球新产业革命的发展。
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已推出了二十余种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产品,涵盖了石油天然气平台监测管理、铁路机车效率分析、提升风电机组电力输出、电力公司配电系统优化、医疗云影像等各个领域。AT&T基于GE的软件平台Predix开发M2M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将通过M2M连接到网络。
例如: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工厂,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导入物联网的智能工厂,至少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功能,即:电子工单、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过程可控化、产能精确统计、车间电子看板。通过这五大功能,不但可实现制造过程信息的视觉化,对于生产管理和决策也会产生许多作用。根据物联网在智能工业的产值贡献比例来看,2023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需求规模在7821亿元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15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 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