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物联网是什么?有国内商业化了吗?

卫星物联网是什么?有国内商业化了吗?,第1张

1 卫星物联网,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卫星通信来做物联网项目。一般的物联网的都是通过2G/3G/4G网络来做物联网项目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因为2G/3G/4G网络信号不好或者用不了,必须借助卫星通信将物联网终端采集的数据传回后台,比如在沙漠地区、海洋上或一些偏僻的无人区。

2 商业化问题

国内已经有商业化应用了,我可以分享一个我们做过的项目。

项目背景

在戈壁滩地区对运输车队进行监控,主要采集车辆的定位信息,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实现一键报警。基于位置信息在平台端开发一些设备管理、地理围栏等功能。整体上客户要求不复杂,主要难点是地面网络信号不太好,大片地区根本没有信号,所以需要考虑通过卫星通信来确保信息的传输。

卫星通信资费

我们考察了好几个卫星系统:北斗(短报文)、铱星的模块、海事卫星,但都不是很满意。通过北斗短报文传输位置信息,卫星通讯费用最便宜,目前是入网费600元,流量费850元包年(一年内不限制随便发信息),但是据说硬件稳定性不太好,另外就是国外的信号还不稳定;铱星的卫星通讯费用有些偏高,10元/1000bytes;最后在朋友推荐下找到了ORBCOMM在国内的代理商,因为据说ORBCOMM主要做低轨卫星,通讯费比较便宜。其实,也没有便宜多少,他们给的卫星通讯费是9元/1000bytes。但是他们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2G网络和卫星网络双链路通信,有地面信号的时候,用2G网络发送数据,物联网卡就可以实现,没有地面网的时候,通过卫星传输数据,这样整体的资费就比较便宜了。我们测算了一下,通过ORBCOMM卫星发一条位置信息大概是10个字节,也就是1条信息折算下来是1毛钱,这个价格基本上可以接受了。

电源问题

因为我们的设备是用在车上,所以就直接在车辆点烟器上取电了,但是考虑到紧急情况下车辆会熄火,为了方便救援设备还需要持续工作,所以又内置了电池。电池容量先不透漏了,正常情况单电池供电可以用5-8天,紧急情况用3-4天没有问题(紧急情况下,设备发信息的频率提高了)。

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要高频次通过卫星发送数据,肯定要有稳定的电源供应。但是在具体的项目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的设备通过卫星发送信息默认是20分钟发一次,每发一次大概是50mAh。据我所知一些安装在集装箱上的卫星定位设备(在海上跑的集装箱)是一天发一条信息,这样外加一小块太阳能电板就可以保证供电了。

信号问题

目前所有的卫星通讯一个基本的条件是,终端天线需要和卫星建立直连接线,就是中间不能有任何遮挡,一旦有遮挡就连不上了。这样的话,市内肯定是用不了了,城市里也不太好用,偏僻的戈壁滩、海上这些地方用卫星就没有问题。

硬件设备尺寸

你们可能会好奇?这么微弱的信号要接收到,设备要有多大啊?我放几张吧。

先看我们的终端设备:

深圳市新时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尺寸图

天线才是关键:

安装在车顶的卫星天线

在卫星主机里集成了GPS和卫星通讯模块,为了使用地面网络传输信息,又搭了一个2G的车辆定位器(这个便宜些)。2G的定位设备做为主设备,通过232协议与卫星模块连接,当搜不到地面网络,就通过卫星终端发数据。关于天基物联网的项目,欢迎讨论!

国内外关于卫星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现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自主可控为主,设计模块化卫星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以提高卫星可用性和性能可重复利用性,实现快速、低成本的发射。
二是模块化卫星设计理念的探索,在模块化卫星设计过程中,采用可复用的卫星模块,可以有效减少研发时间,提高卫星性能。
三是模块化卫星设计方法的探索,在设计模块化卫星时,需要从卫星总体设计、模块组合、载荷设计、总体架构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有效的卫星模块化设计。
四是模块化卫星设计技术的探索,在卫星模块化设计中,将对复杂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分解,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实现卫星模块化设计。
总之,国内外关于卫星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现状已经相对成熟,各方都在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为高效、实用的卫星模块化设计。

12月12日,一枚搭载着四颗人造卫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首飞成功。

之所以“长征八号”如此特殊,原因在于其标志着中国的多项空运、空探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首个太阳同步轨道运载火箭,首个应用整机可回收技术火箭,首个国际竞争力的商飞火箭等。此外,“长征八号”搭载的由国电高科协同平安共同研发的天启 星座 08星——“平安1号”, 将是首个应用于金融物联网的商用卫星。而这一突破将真正实现金融物联网由终端监控向广域监控“从0到1”的突破。

今年11月,我国首部覆盖 科技 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 科技 创新条例》启动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措辞,确立了技术创新由企业为发起点,通过面向市场的技术革新实现 社会 技术进步,企业效益提高的总纲领。

而中国平安过去10年的发展,印证了企业技术储备与革新在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规避技术钳制或形成商业壁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年聚焦“硬 科技 ”

“三句离不开技术 科技 ”——在提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时候,很多人都对他有过这样的印象。

曾几何时,中国平安是打出第一个电销电话,卖出第一个互联网保险,是第一个为分公司架设互联网,第一个建起呼叫中心的保险公司。在马明哲的治理下,中国平安从诞生之日起就怀着 科技 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用 科技 解决商业模式问题的条件反射。

过去十年中,平安集团屡屡以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身份在 科技 圈“出圈”。2013年,中国平安,阿里,腾讯联合启动的纯线上保险公司众安保险, 科技 圈的“三马同槽”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平安对 科技 技术的渴求。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则是,早在2011年,平安内部就曾孵化成立“平安金科”。而以此为起点,平安集团在十年中派生出的 科技 型企业已经超过11家,总市值截止2020年上半年已合计超过700亿美元。

那么在这十年中,平安集团究竟孕育了什么样的 科技 能力?很多人说中国平安是“金融圈最懂 科技 的企业之一”。而如若知道中国平安在这方面的努力,你一定会觉得这一描述仍然是有些过谦了。

以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为例。今年,在由CVPR2020举办的扫描文档竞赛中,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团队分别以 ANLS 8484%和 MAP 8090%的成绩,力压阿里达摩院,科大讯飞,中科院等人工智能强手,荣获两项任务榜单第一。

同样是在今年,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借“意图获取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介质”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而平安 科技 联邦学习技术团队的论文《GraphTTS:Graph-To-Sequence Modelling in Neural Text-to-Speech》被国际ICASSP 2020 接收,其标志着平安推进的图神经网络在语音合成领域的应用首次获得全球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PCT排名中,平安 科技 以1691件专利排名全球第8位。然而由点及面,平安的知识产权体系,如今已经完成了从品牌商标向发明专利、以及从全局覆盖到精选聚焦的转变。而围绕加以提炼的核心技术专利,中国平安已经逐渐学会了通过场景锤炼形成商业竞争力与护城河,并与技术落地形成反哺效益的良性技术发展格局。

场景锤炼技术护城河

科技 能力不止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萌芽,更能在广袤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与应用场景下百炼成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安集团瞄准 科技 能力的立足点在于 科技 在不同场景下的转化,检验与落地,而“平安1号”物联网卫星的发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悉,近年来,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B端互联网玩家争先恐后进入的领域。此前供应金融业务在确保货品流通真实性上存在难题,导致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敢想不敢做“。随着产业物联网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品仓库和运输实时追踪,由此保障交易真实性,成为了破题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确立了破题“方法论”,问题仍接踵而至——根据多年来中国平安对物联网技术的实践,传统的物联网技术需通过物联网感知终端监控标的物状态,通常包括短程视频监控,定位,重量等方式获取标的信息。但受限于监控距离与终端设备稳定性,抗干扰力,安全性与普适性的问题,加上物联网设备接入需要企业间的互信与配合,纯物理的物联网终端存在比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而借助引入卫星监控技术,平安集团的新一代物联网架设能力,则能够突破传统物联网技术对物理空间的高要求,通过平安图像图形分析智能和技术积淀,实现对货品,运输流程的高空追踪监控。

使用 科技 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其实早已经变成了平安集团的习惯性思维。

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平安集团拥有数以万计的保险代理人团队,面对数以万计的客户,如何利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代理人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大规模评判以及统一培训?

平安集团的破题方式,是通过综合多项专利的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代理人是否擅长交谈,举止亲切或容易取信于人,包括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智能问答等技术,实现工作助理,知识助理、销售助理等赋能型功能,从而实现保险代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国平安致力利用 科技 解决经营问题,更要让 科技 符合平安本身的商业逻辑,而平安集团横跨金融至医疗的丰富的场景,成为中国平安取之不竭的 科技 成果转化利器。

从 科技 壁垒到 科技 赋能型

随着 科技 商业的多元化与 科技 场景的泛化,塑造技术壁垒固然能创造一定阶段的优势。但技术转化的最终阶段在于生态赋能,与广泛的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链接,则将真正成为技术转化的最大价值所在。

此前,中国平安的图神经网络专利在语音合成技术上的应用,已经被应用于金融壹账通Gamma Voice智能语音中台。根据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这一项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客服等形式,将有效替代几乎70%的人工客服场景。而在默Call上的应用,则已经为使用该服务的金融机构多激活了超过70%的用户,几乎降低了本由电销运维而产生的75%的人均运营成本。

而在中国平安所瞄准的另一个领域,即医疗领域中,平安好医生已然成为了一个”国民级“平台:截止上半年,用户数量突破346亿人,平均月活6730万,咨询量831万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真实采用 科技 手段解决诊疗问题,中国平安所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平台撮合。除了纯线上的在线诊疗业务,中国平安“AskBob”系列智医还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在线下帮助患者和医生,如帮助患者实现快速诊断与科室指引,或借助临床信息快速帮助医生锁定病征,通过人工智能判断实现对应疾病诊疗,降低误诊概率等。而在单体应用之外,中国平安利用“AskBob卫健”与“AskBob慢病”,通过智慧城市业务启动公共卫生层面的赋能,如帮助城市预判手足口病趋势,以及帮助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病势预判与干预预防建议。

或往大了说,中国平安做的事情,已经开始向弥合国内医疗资源地区不平衡的状态迈进。

正如平安 科技 合规合法部总经理所说,中国平安目前经过了一阶段专利确权与申请,二阶段知识产权应用挖掘与价值开发。如今,中国平安正瞄准第三阶段——即广泛的生态赋能与经济互联开始。

北斗导航。

大多数智能手机已经支持了多个导航系统,世界上有几大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 GPS 全球定位系统,我国的北斗导航,欧盟主导的 Galileo 伽利略卫星导航,俄罗斯 GLONASS 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日本 QZSS 准天顶卫星系统导航等。

比如最新的 iPhone 11 Pro/Max 手机,在其苹果官网上发现支持内置 GPS/GNSS,还支持 iBeacon 微定位,这里的 GNSS 是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GPS 等单一卫星导航系统的合集或者增强版。但并未明确表示 iPhone 11 Pro 已经支持北斗导航。

所以要想知道手机是否支持北斗导航,第一个方法就是去手机品牌的官网查询相关机型的技能参数,在导航定位一栏会明确标明是否支持北斗导航。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卫星定位app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云计算等技术,专注为各行各业车辆提供实时定位、监控高度、警报、视频、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等安全管理功能,以及为外勤人员、老人、儿童、宠物等提供定位及相关增值服务。

卫星定位支持基于各类GPS Tracker产品的"轨迹回放、防盗报警、非法移动报警、电子围栏等 *** 作

需要配合安装卫星定位的各类GPS Tracker产品才能进行使用。由于app使用了GPS定位服务,对电池续航时间有较大影响,使用时请特别注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星定位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机定位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斗高精度导航打造未来智慧出行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30多年。近年来,卫星产业产值增幅逐步趋稳,产值规模稳中有升。《2020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的74%。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两者合计占整体卫星收入比例的93%。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被纳入国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范畴会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未来蓝海无限。

卫星互联网进入与地面通信融合发展阶段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3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迭代升级。

第一阶段:企图替代地面通信网络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物联网等服务为主,后来随着地面通信系统快速发展,卫星互联网由于市场定位错误、技术复杂度高、投资过大、研发周期长及系统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在与地面通信网络的竞争中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卫星成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阶段(2000-2014年)。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在极端条件下向航空、航海等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第三阶段:卫星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开始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升级,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

卫星互联网应用空间广阔

传统地面通信骨干网受限于铺设成本、技术攻克等因素,仅覆盖了约20%的陆地面积,在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区域进行延伸普及存在现实障碍。

而卫星互联网突破了地面基站的固定连接方式,通过太空基站动态覆盖的连接方式,包括星地互联和星星互联,实现全球连接。

卫星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成本优势明显,可以应用于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道等行业,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有效补充。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根据上下游关系,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

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电器元件及材料、燃料厂商,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企业、政府、高校、个人等终端用户。

产业链的中游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其中,卫星制造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个部分;卫星发射主要包括运载火箭研制、发射服务提供和卫星在轨交付;地面设备制造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卫星运营则主要由地面运营商、卫星通信运营商、北斗导航运营商和遥感数据运营商组成。

卫星运营及服务收入占比较高

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根据SIA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的74%。

2012-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2774亿美元,同比上升328%;2019年,受到卫星制造和卫星制造收入的影响,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

从细分卫星互联网赛道来看,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两者合计占整体卫星收入比例的93%,而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仅分别占到整体卫星产业收入的5%、2%。

我国卫星互联网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我国处于卫星互联网发展初期,产业链结构逐渐完善。在我国产业链发展初期,处于卫星制造与卫星发射行业的公司将优先释放业绩;

在中国卫星互联网体系逐渐建设完善之后,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且这两个领域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国内加快部署星座计划,重点卫星计划已具雏形。

从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项目来看,卫星发射将集中在2022-2025年;从建设进展来看,目前已发射的多为试验星,并未实现星座组网,典型代表有“鸿雁”星座、“虹云”工程、“行云”工程等项目。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470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8
下一篇 2023-08-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