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干啥的

物联网是干啥的,第1张

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

当代新型农业便是智能农业吗?二者对比有什么区别?

传统农业人力管理方法,欠缺合理的方式方法收集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环境监控系统;选用手工制作 *** 纵完成对浇灌、降温水帘、防晒网、排风扇等的 *** 纵,消耗人力资源、消耗时长,错误率非常高。

现代化农业传感器数据信息相对性单一; 对得到的信息还需开展人力统计分析和剖析;欠缺智能化系统的信息管理和研究服务平台;不可以保证灾难预警信息和解决连动。

智能农业选用物联网,根据传统式温室大棚的温控设备开展设计的具备稳定性、安全系数、扩展性的硬件软件系统软件。运用互联网技术和plc触摸屏即时远程控制获得温室大棚里面的环境监控系统及短视频图象,根据数据统计分析,远程控制或自动控制系统温室大棚目前的温控设备,确保温室内空气最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根据手机上、电子计算机等数据用户向客户消息推送实时监测信息内容、预警信号等,完成温室大棚智能化系统、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远程管理。

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发展趋势。根据应用传感器网络、无线基站和通信传输设备,根据全自动监管传送作用,可以便捷地将农牧业农业园的消息传送到管理人员的双眼中。智能农业可以完成管理人员和农业园中间的相互连接。

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推动农牧业生产运营。在现代化农业中,智能农业的运用对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运营水准有着关键功效。智能农业运用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技术即时收集农业的环境监控系统,并运用这一些信息开展科学合理的剖析。智能农业不但可以为农作物生长发育造就最好标准,提升农作物总产量和品质,并且可以提升水、肥等农副产品的使用率。

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和农业产品安全性的确保。运用rfid标签、电子器件条形码、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网络通信和互联网,可以完成农业产品和食物的人性化或组成化的智能化数据可视化监管和管理方法。智能农业完成了对农业产品生产制造、存储、饭桌、生产制造、市场销售过程的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农业完成了农副产品和食物的智能化、数据可视化物流运输和管理方法,提升了农副产品和食物的品质水准。

实时监测功能
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将数据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服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远程控制功能
针对条件较好的大棚,安装有电动卷帘,排风机,电动灌溉系统等机电设备,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控制温室内的水阀、排风机、卷帘机的开关;也可设定好控制逻辑,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自动开启或关闭卷帘机、水阀、风机等大棚机电设备。
查询功能
农户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后,可以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历史温湿度曲线、历史机电设备 *** 作记录、历史照片等信息; 登录系统后,还可以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专家通告等,实现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
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预先设定适合条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值可根据农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季节的变化进行修改。 当某个数据超出限值时,系统立即将警告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农户,提示农户及时采取措施。
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向集约型、规模化转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部决定启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下称区试工程),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为确保区试工程顺利进行,制定如下方案。一、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市场的多重约束,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任务越来越重。实施区试工程,对于探索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提高农业物联网理论及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一)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种学科技术的集成,兼具系统性和整体性。农业是个古老产业,兼具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实施区试工程,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集成、组装模式和技术实现路径,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适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探索构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框架体系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将为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积累农业物联网应用经验,促进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应用尚处于尝试性起步阶段,整体应用水平和建设规模明显落后于电力、医疗、环保等其它行业。各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本呈各自为战、散兵游勇式发展,点多面广,严重缺乏顶层设计,为示范而示范的现象较普遍,重复投入问题较突出,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较少。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逐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全面、整体、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积累经验。(三)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虽然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物联网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缺乏稳定投入,系统推动的后劲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物联网效果发挥和长远发展。实施区试工程,不仅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工程项目的示范、引导和带动,能够促进社会各方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二、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工程目标。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二)总体思路。按照“统一规划、系统设计、领域侧重、统分结合、整体推进、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遵从“先集中规划后分区试验,先集中建平台后组装集成,先试点试验、积累经验后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分步推进实施。在系统规划设计的同时,支持天津、上海和安徽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及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分别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和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监测为重点领域开展试验示范,力图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模式,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分阶段推广应用。(三)重点任务一是研究和部署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农业物联网重大行业应用,重点突破多源信息融合、海量信息分布式管理、智能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农业资源规划与管理、生产过程精准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领域的共性的服务。二是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行业标准。联合产学研用单位,研究和编制农业领域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等的使用规范,制修订一批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及传感节点、数据采集、应用软件接口、服务对象注册以及面向大田、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用等方面标准。三是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装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传感器,研制成熟度、营养组分、形态、有害物残留、产品包装标识等传感器,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的系统引进和自主研发,加强动植物生长过程数字化监测手段、模型研究,突破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四是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模式。针对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电子商务、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等的监测监控,分别研发系列专用传感、传输、控制等设备,开发相应的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构建全程技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围绕农业物联网的感知识别、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业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六是强化政策措施研究。总结区试工程经验,研究提出促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的政策建议,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营造农业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三、试验布局 围绕天津、上海和安徽农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统筹考虑行业及产业链布局,逐步实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试点省市的整体推进。(一)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天津毗邻北京,经济和交通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设施农业发达,目前拥有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6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小区55个,蔬菜和水产品自给率高。试验重点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小区等开展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探索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信息化管理,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减少交易环节,提高交易效率。一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环境信息采集技术产品集成应用。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小区,探索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及可持续商业模式。二是设施农业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引进与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作物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作物径流、叶面温度、蒸腾量等作物关键生理生态信息在线获取,实现即时灌溉决策与在线营养诊断。三是设施蔬菜病虫害和水产病害特征信息提取与预警防控。融合设施环境、视频、动植物生命感知信息,引进创新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实现设施农业主要作物的重点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信息实时提取与预警、事前防治与控制。四是探索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与服务模式。集成现有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设施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服务平台,面向农业主管部门、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人员、农户等提供多渠道、内容丰富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服务;总结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服务模式。五是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以天津韩家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综合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实现物流、配送、仓储高效管理,并依托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在全国的2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构建“产地装车、销地卸车、网上交易撮合、单品种全国互联互通”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二)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农产品主要依靠外阜输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对确保大中城市食品安全具有普遍意义。试验重点是农产品(水稻、绿叶菜、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搭建农产品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全过程智能化监控,有效追溯农产品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全过程信息。一是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生产环境信息实时在线采集技术,研究生产履历信息现场快速采集技术,开发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实现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反馈。二是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物联网系统。在农业生产环节,建立水稻、绿叶菜等农产品田间 *** 作电子化档案,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规范管理,做到来源清楚,领用清晰,用量明确。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物联网技术引进与创新。引进、消化国外农业物联网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相关技术基础上,研制集多种传感器、车辆定位、无线传输于一体的冷链物流过程监测设备,力争在稳定性、可靠性、低成本和低能耗方面有进展。开发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基于物流过程的实时化监测与智能化决策。四是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构建与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数据库,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提供从农田到餐桌为主线的物联网综合应用服务,实现以追溯为核心的多方式溯源服务。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模式。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示范。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推广从农产品生产至终端销售全程追溯的应用系统,搭建农产品产销服务信息平台。(三)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大田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服务为重点,通过远程视频监控与先进感知相结合的农情数据信息实时采集、高效低成本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智能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一是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基于传感网数据采集,集成开发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灾情的动态高精度监测。二是建立基于感知数据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基于信息采集点感知数据,集成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开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管理。三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基于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农机作业质量监控终端与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农机资源管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调度指挥。四是构建集成于12316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12316平台为基础,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服务系统,构建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情监测、生产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机调度、市场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五是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小麦、水稻等主产县(市、区)建设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开展“四情”监测预警、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作业调度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探索物联网在大田作物生产上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机制。六是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设施蔬菜、畜牧、渔业、茶叶、水果等产业,依托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规模种养殖场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探索适合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四、条件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有序、高效推进区试工程任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区试工作由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建区试工程技术专家组,由国家有关科研、教育系统的专家参与,负责研究制定区试工程总体技术解决方案,指导区试工程建设,研究和突破关键技术,制定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等。试点省市要成立以分管省市领导为组长、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涉农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技术专家组,负责推进本省区试工程。(二)明确工作分工。农业部负责组织制定区试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区试工程,组织专家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标准规范、共性技术和设备研究与熟化工作,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应用模式及经验推广;试点省市领导小组及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落实配套经费、推进区试工程及技术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加强资金监管及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等工作。(三)确保稳定投入。要按区试总体方案安排,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以确保区试工程整体、稳步推进。农业部负责监督中央补助资金使用。试点省市要按不少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并制定相应资金管理办法;注重积极引导有关IT企业和有实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参与区试工程,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注重商业模式的培育,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

我们先来看看,与2G、3G和4G相比,5G的先进之处:

速度,超高!

5G的速度是4G的100倍。这也就意味着什么?1秒下载完一部**毫无压力。

时延,超低!

往大了说,自动驾驶和工业40的实现靠它,往小了说,玩游戏超顺畅,丝毫感觉不到延迟。

覆盖面,更广!

5G单个基站的覆盖范围会比4G大得多。这样一来农村也用不着担心没有5G信号了。

热点,更高!

相对于同时多人用4G卡的现象,5G实现了更顺畅,人多也不是事了。

如果感触还不深的话,下面的这些数字或许能让你更有切身体会:

1000x的容量提升1000亿+的连接支持10GB/s的最高速度1ms以下的延迟

这俨然就像是一个“没有光纤的宽带”。

“牵一发而动全身”,5G的这些优越性能给社会带来的变革也是实实在在的。

5G带来的社会变革

游戏新体验

玩着依赖鼠标和手柄的游戏没意思?想要跟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好友进行一场虚拟现实游戏?想要在被“困在”地下室娱乐室的时候造访一座建造在海边的房子?

有了5G,再配上虚拟显示头头套,顺畅的内容传输绝不是问题。

虚拟现实将成为5G杀手级应用之一。快速的数据传输让玩家不需要在虚拟显示内容的传输过程中等待太多。

真是给游戏玩家带来了一个大大的福利。

自动驾驶汽车更安全

5G所提供的快速网络可以协助自动驾驶汽车,它既能让汽车在经过道路交叉口的时候跟控制中心交流,也能跟来往的车辆展开“对话”。

“你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红绿灯的街道—虽然汽车要经过十字路口,但它们却不会撞上彼此。”

所有汽车安装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记录下汽车的驾驶过程,这样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回放事故发生时的情景。

这就是5G的魅力所在。

远程医疗成为可能

5G的强大“能力”让远程医疗变成了可能,医疗人员可以远程对病人展开诊断。

可以有多远呢?

医生能在距离病人1000英里的地方用机器人对他们进行手术。不仅如此,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还能借助5G网络接受专家的诊断。

这就意味着一个病人可以找来世界上最优秀的医生为了看病。

关键时刻能够救命啊!

极为真实的视频会议

现实中,人们之间的通信将越来越向可视化靠拢。

想象一下通过一个非常清晰的视频跟人交流,或是与乐队成员的远程排练,这看起来非常简单,但现在的网络技术却无法满足,因为滞后的问题其无法实现真正的即时通信。

实现全景视频

不少人一定会对体育馆内的巨屏所吸引。但如果有了5G,你就能在游戏或者智能手机中获得同样的实时画面,甚至可以切换镜头,即时重播。

高分辨的4K视频会让你耳目一新。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像好莱坞大片里一样快的网速。

还记得《超凡蜘蛛侠》里皮特·帕克用Bing搜索Kurt Connors博士的情形吗?当时,网页非常快地跳转出了搜索结果,不过这种情况在现象生活中还无法发生。

因为即便是在网络非常快的情况下,当下网页的加载时间大约也要1到2秒。

但5G却能实现。

5G技术的到来可以说为我们开启另一个智能时代革命。

你也许可以:

不需要出门,就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观看**、比赛、演唱会

不需要再手动去开启、关闭家中的照明及电器,它们全体智能化服务我们的生活

不需要去 *** 纵汽车,它可以自己载你到目的地

……

而且对用惯了手机的我们来说,5G的带来的变化或许更为让人瞩目。

5G对于我们有啥用?

现有的手机4G网络或许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上网需求:

刷个微博或者朋友圈文字加载很快,上个网页也不用像2G时代一样盯着加载条发呆,偶尔看个短视频,月底清流量看个高清视频也都不会卡顿,玩个手游延迟基本也能维持在100ms以下。

那是你完全没有体验到5G带来的“刺激”。

如果说5G在4G的基础上网速翻番,或者翻两三番,那么它的作用还真不大。关键就在于,5G相比于4G,网速有着几十甚至几百倍的提升。

这意味什么呢?

超高的下载、上传速度

相信经常用手机玩大型游戏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烦恼:下载或者更新个游戏得很长时间,等游戏等得花儿都谢了。

而5G网络的网速真能实现每秒25GB的下载速度,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大型游戏不到1秒就可以下载完。

还有就是手机的应用数据、照片、视频等大体积文件,云盘备份或下载都需要不短的时间。在5G时代,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流量不限量或将成为现实

在4G时代,我们也见到了不限量的流量套餐,但普遍来说资费都比较昂贵。

而在5G时代,由于成GB的流量消耗以秒计,现在的流量收费法则自然不再适用。

我们很有可能在5G时代迎来流量的不限量。

真的好期待啊!

手机成为万物互联的控制平台

万物互联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物联网的最终极目标之一。

但由于目前的无线网络带宽和延时不达标,导致物联网发展得并不透彻,现阶段实现的物联网还比较低端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无人驾驶的汽车需要通过网络从云端获取数据和指令,如果存在较高的网络延时,那么指令的传递将被拖延,这对于高速运行的汽车来说显然是不允许的。

万物互联的意义不仅在于高度的设备自动化,还表现在用户对这些设备的自主控制上。而智能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自然也充当了指令平台的角色。

一机在手,万物无忧。

大存储失去存在的意义

多大的手机存储够用?有人说128GB,也有人说得256GB,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手机大存储时代。

而有了5G网络,大存储也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原因就在于足够高的网速允许了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

需要什么,从云端获取即可。

举个例子说,60帧的4K**,一部需要几十GB的存储空间。有了5G,带宽足够保证60帧的4K视频实时播放不卡顿。

也有人会说,随着软件需要的空间变大,大存储是少不了的。

其实不然,网络有了充足的带宽和超低的延时,这就允许了软件安装在云端服务器上。手机用来传输指令并接收画面即可。

大存储再大也大不过5G的速度。

性能不再是智能手机的瓶颈

刚才我们提到了软件的云端安装,其实这个途径不仅可以节省手机存储,也可以解决手机存在的性能瓶颈。

虽然移动端处理器的性能一直在提升,但与服务器级别的处理性能相比还存在天壤之差。

也就是说,在5G时代很有可能继云盘之后出现手机云处理器、云显卡的概念,用手机使用专业软件、运行大型电脑游戏不再是问题。

在未来,手机处理器将不再成为决定手机档次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而负责网络传输的基带、调制解调器等则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手机信号无处不在

相信大家有这样的遭遇,在进入电梯或者地铁后,通话质量会严重降低,或者直接没有信号,手机信号强度问题一直是运营商头疼的问题,虽想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但5G强大的信号覆盖能力,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你不论何时何地,信号都是“满血”状态。

……

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要过这样的生活了:

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和空调自动开启,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自动调至适中的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你的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戴上眼镜,妻子带着孩子正在上学的路上并挥手说早安,吃过早餐,眨了几下眼睛,汽车带着你自动行驶在马路上,在车上开启了视频会议……

可以这样讲,3G、4G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5G,将实现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这时质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54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9
下一篇 2023-08-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