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当前发展情况

物联网的当前发展情况,第1张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物联网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及并确认概念,在1995年至2005年间经历了萌芽期。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拓展,物联网行业进入初步发展期。2009年,中国、欧盟、美国对于物联网都提出国家战略层面的行动计划,全球物联网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19%;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126亿个。“万物物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万物互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整体来看,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当前,全球物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136万亿美元。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2021年1-4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根据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236亿户。

近年来,物联网连接数与手机用户数的差距是越来越小,三大运营商物联网用户超过手机用户指日可待。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三大运营商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是1605 亿户,而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236亿户。

值得提醒的是,仅2021年前4个月,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净增一亿户。

在这些终端用户中,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公共事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173%、178%、219%,可以看出运营商物联网连接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其蜂窝网络实现的,只有不到少部分是通过固网、WiFi、蓝牙等非蜂窝方式实现,这也正体现了运营商蜂窝网络优势。

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已布局多年,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的物联网智能硬件涵盖智能家居、智能抄表、智慧停车、智能穿戴、车联网等中国众多行业。

中国联通则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在连接管理方面,中国联通物联网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连接管理平台,承载连接数规模已达228亿。

而中国电信物联网用户已超2亿,NB-IoT用户近8000万,NB-IoT连接数全球第一,NB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NB-IoT智慧水务、智慧燃气连接数超2000万

可以说,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已成为全球蜂窝物联网市场的领导者。

2021年,物联网的确是一个较好的入口,作为物联网数据传输的载体,物联网卡自然也受到了重视。

物联网卡是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于集团用户所推出的一种上网卡,可以说,从穿戴、家居、安防、工业、农业等等领域,物联卡都能够内嵌并获得合理的应用。

而公司如今申请办理物联网技术上网卡十分便捷,能够根据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电信网、联通公司或是一级地区代理申请办理,同时也可以联系搜卡之家。

搜卡之家是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第三方物联卡交流平台,每天行业内容实时发布,让你及时了解物联网行情资讯,另外,为全方位满足物联网行业对物联卡的多元化需求,搜卡之家与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面向全国范围内的物联用户,提供物联网专用的网元设备接入业务。

高通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营收净利双增长

高通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营收净利双增长,高通该财季营收为111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创下历史纪录,净利润为2934亿美元,高通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营收净利双增长。

高通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营收净利双增长1

美东时间周三(27日)盘后,全球移动芯片巨头高通发布了强劲的第二财季业绩报告,其中营收和每股收益都超出了华尔街分析师此前的预期。

高通周三收涨12%,报1351美元。受财报利好提振,该股在盘后交易中继续上涨逾6%。

财报显示,高通第二财季调整后营收为1116亿美元,高于预期的106亿美元,同比增长41%;调整后每股收益为321美元,亦高于预期的291美元,同比增长69%。

具体分业务来看,其最重要的芯片业务部门QCT(Qualcomm CDMA Technologies)报告的销售额为955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技术许可部门QTL的营收达到158亿美元,也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55亿美元,同比下降2%。

业绩指引发面,高通表示,预计第三财季每股收益将介于275 - 295美元,营收约为109亿美元。该公司的预测高于华尔街预期的998亿美元的营收指引。

据悉,高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智能手机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的销售,以及蜂窝网络连接技术的许可。

该公司周三发布强劲业绩之际,正值市场对2022年芯片企业的业绩持更广泛的怀疑态度,芯片企业能否继续受益于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强劲需求和供应有限的有利局面。

高通向投资者强调,公司可以成为许多其他市场的芯片供应商,而且可以在主营手机芯片业务之外实现多元化。

四大市场均出现增长

高通的四个主要芯片市场在截至3月份的财季中都实现了增长。

手机市场是高通芯片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56%,至633亿美元。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智能手机销售可能放缓,但这家主要安卓芯片制造商尚未受到影响。其次,射频前端业务是一项专注于5G连接芯片的业务,增长28%,至116亿美元。

目前,汽车市场的销售额仍然很小,但该公司仍然乐观地认为,它与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合作将带来更多的增长。高通汽车部门销售额为339亿美元,同比增长41%。来自瑞典的美国汽车技术提供商Veoneer的收入不包括在截至3月份的季度内,高通最近刚完成这家公司的收购。

此外,生产低功耗和低成本芯片的物联网业务增长61%,至172亿美元。

高通还表示,当季公司支付了764亿美元的现金股息,并回购了价值951亿美元的股票。

高通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营收净利双增长2

美国当地时间4月27日,高通发布了2022财年第二财季财报。

报告显示,高通该财季营收为111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创下历史纪录;净利润为2934亿美元,同比增长67%;调整后净利润为3661亿美元,同比增长68%。高通该财季营收和调整后每股摊薄收益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

高通长期主打产品为智能手机处理器,也为苹果iPhone供应基带芯片,因此其业务表现更容易受到终端需求影响。财报显示,高通手机芯片收入增长了56%,至633亿美元。

市场曾有声音认为,随着中国安卓手机需求放缓,高通增长会受到威胁,但高通上季的手机芯片收入高于此前华尔街分析师预估的599亿美元。

为了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高通施行了多元化策略,积极跨足汽车、物联网等领域,近期还加大对个人电脑市场的投入。

高通称,物联网和汽车业务在第一财季快速增长,提振了业绩。本季度高通物联网智能设备芯片收入增长了61%,至172亿美元。汽车芯片销售额增长41%,至339亿美元。

目前,宝马、通用汽车和雷诺是高通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客户,高通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通信处理、数字驾驶舱、信息娱乐等相关技术。高通还为无线固网运营商提供芯片,称正与125家公司合作开发无线固网接入产品。

销售芯片和软件以外,高通还通过向外提供通信专利技术授权收取专利费,即高通技术授权(QTL)业务。本季度,高通QTL营收小幅下滑2%至158亿美元。

过去一年多,在全球晶圆代工产能紧缺的情况下,高通采取了优先保障5G和旗舰产品出货的策略,但主要代工方三星4纳米良率不及预期,叠加新冠疫情和欧洲局势影响,高通出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今年,供应链传出高通将把新款5G旗舰芯片“骁龙8 Plus”代工订单由三星转至台积电,采用台积电4纳米工艺生产,最快4月出货,预计三季度放量。不过,高通与台积电对此均不予置评。

高通首席执行官安蒙(Cristiano Amon)称,本季度业绩反映了公司在增长和多元化策略执行上的成果,以及市场对处理器技术的强劲需求。

安蒙表示,高通在三星的Galaxy S22系列手机中占有四分之三的份额,而在上一代手机中只有40%。通常,三星在Galaxy S系列手机中有近一半比例采用自研芯片。此外,高通还为小米、OPPO和荣耀等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提供集成芯片。

展望2022财年,高通预计,受益于三星Galaxy系列旗舰手机与部分中国智能手机供货商,旗下智能手机业务将增长50%以上。

强劲的获利前景和创纪录的单季营收,刺激高通股价在盘后交易一度大涨73%。该股周三在正常交易时段上涨12%到13510美元。

高通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营收净利双增长3

高通发布2022年第二财季财报。数据显示高通本财季营收11164亿美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创下历史纪录;净利润2934亿美元(约合1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营收和利润双双大涨。

高通CDMA技术集团本季度的营收达到9548亿美元,同比增长52%。其中来自手持式设备的营收为63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来自射频前端业务的营收为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8%;来自汽车业务的营收为339亿美元,同比增长41%;来自物联网业务的营收为1724亿美元,同比增长61%。

从财报上能看出,高通的业绩正处于蓬勃发展状态,特别是骁龙5G芯片产品,营收大涨56%。虽然竞争对手联发科本季度的业绩表现也同样很亮眼,但高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营收创新高,利润大涨。

前几年,安卓手机中高端市场,可以看成是高通骁龙和华为海思麒麟相互竞争的战场,两者战的不可开交。而联发科虽然也有着不低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性能方面的弱势,基本只能出现在部分中低端机型身上,无缘3000元以上价位段的市场。

但是,自从华为手机业务遭到限制,海思麒麟芯片无法生产,高通骁龙瞬间失去竞争对手,并快速在中高端市场进行扩张,吞并华为腾出的市场空间。一时间,高端市场几乎是高通骁龙一家独大,近两年的业绩也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不过,联发科刚好也在这两年快速发展起来,天玑系列5G芯片的诞生,尤其是天玑700/800系列的出现,帮助联发科迅速占领中低端5G手机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2020年下半年,联发科在全球移动手机Soc市场的份额终于赶超高通,成为世界第一。

今年,联发科再次带来天玑9000/8000系列两款产品,在高端市场与骁龙8系形成对抗。可以看出,联发科在处理器性能、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已经完全追赶上高通的脚步,高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

5G建设成本攀升 中国移动增收不增利

在流量红利消失、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提速降费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三大运营商无一例外陷入增长瓶颈,集体出现营收下滑的趋势。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上半年,三家运营商的营业收入却都实现正增长。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0 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6927 亿元,同比增长 32%。其中,中国移动营收3899亿元,同比增长01%;中国电信营收为193803亿元,同比增长17%;中国联通营收为1504亿元,同比增长38%。在净利润方面,中国联通净利润为3344亿元,同比增长109%;中国电信净利润为13949亿元,同比上升03%;只有中国移动同比下降05%至5577亿元。

有证券分析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联通、电信的利润增长与成本控制有关。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也表示,业绩增长得益于“持续良好的资本开支控制和高效运营”,其中包括控制5G资本开支,严控用户发展成本、清理低效无效产品和渠道等。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25997亿元,同比下降11%;中国联通销售费用为1488亿元,同比下降148%。此外,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5G网络上的共建共享也使得两家节省了大量网络建设开支。王晓初此前透露,在5G的五年建设周期中,共建共享将为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各节省2000亿元的资本开支。

而按照中国移动财报的解释,其上半年营运支出为330745亿元,同比增加1073亿元。其中,由于5G网络、数据中心规模扩大,电费增长较快导致的网络运营及支撑成本同比增加11%,成为营运支出攀升的主要原因。

中国电信移动用户大增 成携号转网最大受益者

根据三大运营商的月度运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为946亿户,排名行业第一;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为343亿户,排名行业第二;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为309亿户,排名行业第三。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上半年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净流失353万户,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净流失8947万户,而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实现了净增长790万户。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由此不难看来,中国电信成为了携号转网新政的最大受益者。

从三家财报来看,固网宽带业务正成为三大运营商营收增长的新动力之一。上半年,中国移动宽带收入为36368亿元,同比增长1059%;中国电信宽带收入为353亿元,同比增长05%;中国联通宽带收入为219亿元,同比增长59%。

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业务却表现不乐观。上半年,中国移动语音收入同比下降1539%,短彩信收入同比下降988%,无线上网收入同比仅增长32%,增幅远低于去年同期;中国电信语音收入同比下降1158%,互联网收入仅同比增长43%;中国联通语音收入同比下降155%。

工信部发布的 2020 年上半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上半年固定通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2%,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09%。截至 6 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 1595 亿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 465 亿户。电信业务使用方面,移动电话通话量降幅逐步收窄,移动互联网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同比增长 304%。

“新基建”成财报亮点 广东多个数据中心拟投产

数字化转型成为近年运营商的共同方向, 2020年上半年,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建”业务也成为运营商们的财报亮点。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IDC及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29%,物联网及大数据收入均增长50%以上;中国电信行业云收入同比增长304%,物联网收入同比增长155%;中国联通IDC及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29%,物联网及大数据收入均增长50%以上。

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在5G应用场景的变现上加快 探索 。比如,政企客户等B端市场被中国移动视为“蓝海”,今年7月,他们推出了5G专网产品、技术、运营三大体系,其5G专网包含“优享、专享、尊享”三种模式。中国联通在8月18日的5G+工业互联网推进大会上发布了三款“5G专网产品”和两大“5G专线产品”,这些都是5G在垂直行业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基础。

除了5G建网投资,运营商们也启动了数据中心的投资计划。南都记者从中国移动了解到,该公司拟加快推进移动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IT云资源布局;优化形成“3(热点区域中心)+3(跨省中心)+X(省级中心+业务节点)”数据中心布局。 而中国电信则透露,未来该公司将继续加快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陕的大型数据中心建设。

广东移动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在2020年将投产广州、汕头、湛江数据中心一期二阶段项目,2021年拟投产东莞数据中心一期二阶段项目,这些项目主要用来满足大区网络云业务和省级IDC业务的需求。广东联通则透露,该公司互联网基地一期广州中新知识城项目、广州联通白云北、深圳联通坂雪岗、佛山联通三山等四个重点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将在年底前全年投产,全面助力工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

5G半年投资合计约880亿 基站年度目标或提前完成

按照2019年财报显示,三大运营商2020年将建成50万个基站。其中,中国移动将新建25万个5G基站,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联通共建约25万个5G基站,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含)以上城市。其中,中国电信负责建设14万个站,中国联通负责建设11万个站,整体分布上呈现“南电信,北联通”的特点。

南都记者对比三家运营商2020年上半年财报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在中国超过50个城市已累计开通了188万个5G基站;中国电信上半年建成开通5G基站约8万个;而中国联通在超过50个重点城市新增共建共享5G基站约15万站。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已达到41万个。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用于5G网络建设的资本开支合计约880亿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投入552亿元、126亿元、201亿元。若仍按照年初公布的资本开支计划,即中国移动全年拟投资约1050亿、中国联通全年预估投资350亿、中国电信全年估计453亿投资来推算,下半年三大运营商还有97347亿元用于5G预算在路上。

随着5G建设进展的加快,5G基站目标将会提前完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近日表示,从目前三大运营企业的进展来看,预计在9月份有可能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8月7日,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也表示,预计今年8月底前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建设进度远远超过时间进度。

就目前趋势,5G基站的2020年的建设目标很可能继续“加码”。近日,中国移动就表示,全年新建5G基站数量将提升至30万个。 中国联通则称年底前可用5G基站将超过30万站,覆盖全国所有地市。而工信部预计,到今年年底,运营商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

“其实,运营商在5G建设方面并不一味‘求快’,而是向着‘又快又好’的目标前进。”有电信方面的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广东电信和广东联通近日联合完成了全省全部21个地市5G 200MHz超大带宽共建共享组网验证。对此,广东电信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目前运营商通常采用100MHz频率带宽进行5G网络部署,广东电信、联通将双方的频率带宽进行整合,共建200MHz频率带宽的5G网络,提升了网络速率与容量。

随着国际标准组织3GPP宣布R16标准冻结,5G SA(独立组网)网络的建设也在提速,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告诉南都记者,今年运营商的SA基站招标都已经结束了,设备到货安装、调测、优化、运行,“我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安装,会非常快。”8月17日,深圳正式宣布成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SA)全覆盖的城市。据了解,深圳5G基站已累计建成超过46万个。

出品: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

统筹:甄芹 田爱丽

云从 科技 7月20日成功过会,在与旷世 科技 、商汤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AI四小龙"的上市比拼中率先上岸,公司也因此成为科创AI第一股。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累计亏损2684亿元,此次在科创板公司募集资金375亿元,科创板的上市也意味着公司可以缓解常年亏损带来的资金压力。

AI公司赚钱太难了。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处于亏损状态,10%的赚钱企业基本是技术提供商,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同样处于亏损阶段。AI四小龙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而且一个比一个能亏,比如依图 科技 2017-2020H1累计亏损7268亿元;旷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间累计亏损1306亿元。商汤 科技 IPO不太顺利,有消息称公司将于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虽然目前不清楚商汤 科技 亏损多少,但公司与云从 科技 一样,也是亏损的状态。

为什么AI公司赚钱这么难?

云从 科技 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高效人机协同 *** 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前者是凭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 *** 作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全面连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态核心入口,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后者是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出行等应用场景,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向客户提供基础 *** 作系统、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的应用产品和核心组件以及技术服务,其中基础 *** 作系统是可以直接销售给客户的,一般交付给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和第三方软件厂商,由客户二次开发后投入使用。公司提供的 *** 作系统有智能云平台、视图汇聚分析平台、融智云平台和集成生物识别系统,基于不同的功能,面向物联网、政府、公安等城市治理和金融、商业等不同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户前期没有购买云从 科技 *** 作系统,则公司向客户销售 *** 作系统和应用产品,保证相关应用产品有效运行。核心组件是基础 *** 作系统内可以独立交付的功能模块,通常是封装了核心AI能力的软件包,主要交付给研发实力强、对软件管控要求较高的客户,由客户集成到其自由系统中使用,基本不涉及进行定制化开发。技术服务主要是人机协同 *** 作系统在软件产品销售以外的服务,包括公有云服务、风控服务和智能化运维服务。

成立至今云从 科技 人机协同 *** 作系统及应用产品相继经历了初步推进人机协同 *** 作系统内核沉淀的V10、综合多类业务场景的基础 *** 作系统V20和升级人机协同 *** 作系统V30三个阶段,实现了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四个重点领域的基础 *** 作系统的整合。公司的V40版本则是升级了智慧治理领域的融智云平台和智慧金融领域的集成生物识别系统,通过AI技术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在系统层上云从 科技 开发了面向不同领域的基础 *** 作系统,通过系统和组件的方式将AI技术赋能应用场景。2014年以来旷视 科技 便开始了Brain++这一AI生产力平台的研发,覆盖从数据生成、清洗、预处理、标注和存储到算法架构设计、实验环节设计、训练环境搭建,再到训练、加速、模型评估和产生模型以及模型分发、部署应用全流程。Brain++集成了包括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和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将算力、算法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作为AI基础设施,实现从算法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化和规模化供给:

旷视 科技 的Brain++平台相比云从 科技 的 *** 作系统+组件的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将算力、算法和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AI的全流程。比如公司的Brain++商业版覆盖了数据管理、模型开发和算力调度等算法生产全流程,还可为客户提供集群搭建和部署在内的硬件交付,让客户不必为寻找AI硬件供应商和软硬件适配等问题烦恼,提升了AI的效率。Brain++平台和算法构成了旷视 科技 的核心AI能力:

业务模式上,云从 科技 的基础 *** 作系统、组件和应用产品可以单独销售,但旷视 科技 的Brain++平台是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对外销售的,这构成了俩公司业务上的差异。

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实现营收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这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483亿元、780亿元和751亿元,2020年主营业务下降主要系疫情影响,这与其商业模式有关。报告期内公司其他业务主要为向少量客户提供外购硬件和技术开发服务,2019年其他业务收入一度达到027亿元,但占比仍较小。

主营业务中人机协同 *** 作系统营收为031亿元、183亿元和237亿元,营收占比为62%、227%、313%;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为452亿元、597亿元和515亿元,营收占比为936%、740%和682%:

旷视 科技 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以物联网为AI技术落地载体,通过构建完整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验证的解决方案的AI公司。公司业务分为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三大类。2017-2020Q3公司营收为304亿元、854亿元、1260亿元和716亿元,其中60%以上的营收来自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云从 科技 营收中第三方软硬件和智能AIoT设备营收占比虽然从2018年的812%下降至2020年的508%,但仍占据半壁江山。号称行业领先的AI公司,营收一半竟然来自硬件产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AI公司靠什么赚钱?

毛利率来看,报告期内云从 科技 主营业务毛利率虽然由215%提升至432%,但仍大幅低于依图 科技 和旷视 科技 的毛利率,依图 科技 主营业务毛利率由2017年的574%提升至2020H1的71%,是这几家公司中最高的:

细分到具体产品或服务,可以看出云从 科技 人机协同 *** 作系统的毛利率在7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人机协同 *** 作系统中软件授权业务的毛利率超过80%,主要是绝大部分软件授权业务涉及安装调试或定制开发,产生了相应的费用。报告期内公司技术服务毛利率由9945%下降至40%,因为金融风控业务涉及对外采购数据服务,2020年新增的数据中心智能化运维服务需要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降低了毛利率水平。

云从 科技 营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为1776%、2343%和2819%,主要是该类业务根据客户需求,需外购部分配套软硬件产品或服务,外购材料成本较高,挤压了毛利率空间。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毛利率相比可比企业也明显偏低,比如依图 科技 软件、软硬件组合在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分别为641%、819%、875%、868%和113%、328%、543%和696%。

云天励飞和云知声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水平相比依图 科技 和旷视 科技 偏低,与云从 科技 相当。比如云天励飞数字城市云隐管理业务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级业务毛利率分别由4227%、6316%下降至3823%和4443%,主要系解决方案中需要采购硬件并有一定比例的安装服务成本,尤其是硬件设备比例上升会拖累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旷视 科技 业务毛利率水平来看,消费类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超过80%,但其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459%下降至2020Q3的181%,营收占比最大的城市物联网毛利率下降至30%以下,因此拖累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旷视 科技 在招股书中提到,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是公司传统核心优势业务,主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供云端SaaS类及移动终端类解决方案,成本以软件为主,毛利率水平最高。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主要为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筑管理,这一业务随着行业经验积累、项目设计与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按理公司具有提升毛利率空间的能力。但旷视 科技 提到,因为项目成本中硬件占比提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结合云从 科技 、云天励飞和旷视 科技 等业务模式,可以看出:如果单纯靠出货 *** 作系统等业务,公司可以保持一个很高的毛利率。未来随着业务不断成熟,成本和费用的下降,公司具有盈利的可能。但目前来看,旷视 科技 、依图 科技 等为代表的AI公司还是以解决方案业务为主,这就涉及到一些硬件的采购和安装,相应的导致毛利率的下降。

AI四小龙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而且一个比一个能亏。云从 科技 报告期内累计亏损2684亿元,看起来不少,但在旷视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面前还是弱爆了。

依图 科技 2017-2020H1净利润分别亏损1166亿元、1161亿元、3642亿元和1299亿元,累计亏损7268亿元。旷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间分别亏损775亿元、280亿元、6639亿元和2846亿元,累计亏损1306亿元。商汤 科技 IPO不太顺利,有消息称公司将于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虽然目前不清楚商汤 科技 亏损多少,但公司与云从 科技 一样,也是亏损的状态。

寒武纪主营业务是AI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主营业务与云从 科技 等明显不同,但2017-2020年公司仍然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2020年寒武纪亏损大幅减少,但扭亏为盈还是遥遥无期:

行业龙头亏损严重,中小AI公司同样亏的不少。比如提供数字城市运营管理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云天励飞2017-2020Q3期间净利润累计亏损1607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67亿元,报告期内营收累计仅为68亿元,赚的还没有亏的多。

为什么AI公司赚钱这么难?

先说说这些公司亏损的直接原因。

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毛利从105亿元增长至328亿元,毛利率由215%提升至432%,但期间费用由338亿元飙升至1061亿元,直接造成营业利润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由129亿元增长至274亿元,销售费用率由2663%提升至3628%,这属于很高的水平了。此外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由2018年的148亿元增长至578亿元,营收占比由3061%提升至7659%,已经足以让公司亏损了:

报告期内云从 科技 实施股权激励并产生了相应的费用,但这种费用短期对公司利润带来压力,假以时日影响会消除,但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增加是持续性的,毕竟这与公司经营密切相关。比如云从 科技 销售费用中占比最大的是人员薪酬,主要是公司业务扩展,销售人员和平均薪酬增加。

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各家公司为了保证持续的竞争力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迭代速度比较快,以云为例产品迭代周期一般为2-6个月,因此人工智能行业的研发是个持续时间长且投入高的过程。比如云从 科技 2020年研发费用率超过75%,公司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在研项目有基础平台、算法工厂、AI融合数据湖、知识计算和人机自然交互等8项之多。

亏损最严重的旷视 科技 也是如此。2017-2020Q3公司期间费用由402亿元增长至1349亿元,规模上超过公司的营收,这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由2414%、3345%、6650%提升至416%、5756%和9223%:

另外为了提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积极性,或者出于营造缺钱的目的,AI公司还会实施股权激励,并为此产生巨大的股份支付费用,侵蚀了公司的盈利空间。比如2019年云从 科技 实施了股权激励,产生了1303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2019-2020Q3云天励飞为激励核心团队、保证团队稳定性,对核心成员实施股权激励,为此分别支付了208亿元和719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

目前抛开其他不谈,在研发上的投入和股权激励产生的巨大费用,凭借这两项,已经让大多数AI公司陷入亏损了。

客户变动大、客户集中度较高、单一客户依赖性较高等仍是AI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而这一难题事关公司经营是否可持续,也是这类公司上市中的拦路虎之一。无论是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创业板还是审核制下的主板,从发审委到上市委,都盯着这一问题。

今年3月份上交所在云从 科技 第一轮问询中就要求公司就"不同类型产品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内容、销售收入及变动原因,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等进行问询。

2018年云从 科技 第一大客户分别为北京物联新泊 科技 有限公司,营收占比为3011%;2019-2020年北京汇志凌云数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公司第一大业务,营收占比为3049%和1098%,销售金额变动也非常大。另外江苏趋云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和江西骏马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后就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上交所还就合理性、交易价格公允性和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等进行问询。

云从 科技 这种情况在其他AI公司中也存在。比如2017-2020Q3旷视 科技 前五大客户相继经历了杭州联汇 科技 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四家公司,销售金额也从2500多万到8500多万不等,而且多个客户经历了一轮游,在下一年度中不见踪影:

从云从 科技 的反馈来看,AI公司面临碎片化问题,不仅仅是场景的碎片化,还有订单的碎片化。以2020年度人机协同 *** 作系统客户分布情况来看,云从 科技 绝大多数客户的订单规模在1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订单占比很低。应用场景上,公司产品覆盖了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营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客户集中度上,云从 科技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6223%下降至2792%,相反依图 科技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3512%提升至6202%,而旷视 科技 常年在20%-30%左右徘徊。

客户的飘忽不定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端的复用性很低,订单的碎片化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AI公司要想寻求发展就要不断开发新用户、不断延伸新的应用场景,这势必增加了公司的额外开支。前文已经提到,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销售费用率很高,尤其是职工薪酬占主要比例,主要是为了扩大业务区域、开拓客户而招兵买马,相应的费用不断增长。

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大环节,其中目前以旷视 科技 、云天励飞等为代表的企业多为技术层公司,主要通过开发相关算法赋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应用场景。目前中国的AI产业相比美国,差距在于第一是基础层实力偏弱,尤其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传感器等领域的公司太少,而且华为等部分企业因为实体清单影响,经营遭遇困难:

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相继布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层,但更多的企业处于应用层,参照互联网公司,应用层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技术实力不佳、综合能力不足的公司会逐渐掉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的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类似,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加入让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华为、腾讯等公司拥有打通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能力,而且在技术、研发、客户、市场等方面拥有云从 科技 等难以撼动的优势,因此势必给这些公司带来巨大压力。

从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曲线来看,其已到了从技术转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节点,目前如何规模化落地成为行业痛点。不过对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这些资本一路输血充大的公司来说,现在紧迫的事情是如何通过上市在补血的同时还让曾经的投资者退出,毕竟这么多年下来它们等不及了。

万一所投公司倒闭了,一切都打水漂了。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69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 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