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招商

产业园招商,第1张

产业园招商的问题都大同小异,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没有设定好主要的产业方向,二是没有市场化的招商策略。往往是什么企业都招,更多利用政府资源而非市场化运作。这样遇到经济形势快速增长的时候,还可能会有招商成果,反之则会越来越乱,乃至荒废了大量的市政建设及园区建设成本,而招商一无所获。

上述两点问题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解决。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多年招商经验指出,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点:

1、联合行业龙头确立产业方向

联合行业龙头共同开发,或者定向开发是园区产业定位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让利于这些龙头企业,那么其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就会跟进,再配以优质的服务和政策,相信很快就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招商策略。目前一些主题性园区,特别是以行业领域内龙头企业为主的投资商,往往更容易确立行业方向完成招商工作。

2、以市场拉动产业

产业围绕资本与市场,最终还是市场,一个没有市场的产业注定是要消亡的,因此在园区中建设某类专业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采取规模化前店后厂的开发模式,将会很容形成园区产业方向,促进快速招商的完成。

3、政策性限制以聚集产业

所谓的政策性限制,就是以行政手段,半强制性的将区域内分散的企业,以认证、许可经营的方式,聚集到园区中,这需要政府做很多工作,而且由于直接干预了市场,也会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但这样的策略最直接也最有效。当然,前提是不要损害企业的利益,过分增加其动迁的成本,且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便其入住后更有机会去赢得市场。否则,这样的措施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类似案例屡见不鲜。

4、在整体搬迁中寻找机会

随着城市化发展,原来靠近主城区的产业或市场都会面临搬迁,因此他们对于园区的需求可以说是“刚需”,只要企业还要生存,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办公生产空间,无疑类似的行业整体搬迁是我们的招商重点。但类似的整体搬迁,多半直接和政府对接,以其规模化的优势与政府谈判,因此应在初期就与这些即将动迁的企业进行洽谈,以联合发展未来区域行业经济结合园区规划来进行洽谈与合作,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5、专注于配套服务让市场自动调节

随着产品的建设完成,配套设施的完善,乃至周边公共服务的提升,行业方向也会变得逐渐清晰,因为一个逐渐成熟的市场会自动调节产业聚集,但这需要时间,一般需要3-5年时间,因此一个没有明确行业定位的产业园区,在选址不是特别不利的情况下,只要专注于配套服务的建设,最终还是可以完成大部分招商工作。这是因为企业必定向稀缺的市场、丰富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完善的配套、优质的生产性服务这些生产要素比较充足的地方转移,这是市场因果规律,是水到渠成的招商策略。

(2021年12月15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数据资源

第三章 基础设施

第四章 发展应用

第五章 数据安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大数据有序 健康 发展,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数据,是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包含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以及对数据集合开发利用形成的新技术和新业态。

第三条 大数据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创新引领、开放开发、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工作的领导,将大数据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规划,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解决大数据发展和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并向 社会 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数据统筹管理、开发利用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定期进行综合评估。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数据发展促进工作。

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数据和相关安全监管工作,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和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数据安全监管工作。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标准化管理部门制定公共数据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开发、交易、安全等标准。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 社会 团体参与制定数据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技术规范。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融通。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大数据发展和数据安全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大数据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九条 鼓励公民、法人、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或者其他 社会 组织在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开发、发展应用工作中先行先试、 探索 创新。

第二章 数据资源

第十条 公共数据资源实行目录管理。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制定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组织编制并发布本省公共数据资源目录。

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应当与省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相衔接。

第十一条 采集数据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向被采集者公开采集规则,明示采集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采集者同意。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相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数据采集工作。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凡能通过共享获取的公共数据,政务部门不得重复采集。

政务部门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职责,依照法律、行政法规,需要获取非公共数据时,掌握非公共数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供相关数据。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通过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公共数据。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汇聚、存储、管理全省公共数据资源。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通过本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汇聚、存储、管理本地区公共数据资源,并接入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将业务系统接入本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按照本部门数据资源目录实时、全量汇聚,不得直接共享数据;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未能汇聚的数据应当经同级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确认,依托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以服务接口的方式提供共享服务。

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汇聚的政务数据按照属地原则及时回流至设区的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

第十三条 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数据治理工作机制,明确数据质量责任主体,完善数据质量核查和问题反馈整改机制,并对整改情况跟踪督查。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加强数据质量管控,健全数据纠错机制,对采集的公共数据进行校核、确认,确保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第十四条 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和暂不共享三种类型。

无条件共享类公共数据可以提供给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共享使用;有条件共享类公共数据只能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的必要范围内共享使用。凡列入暂不共享类公共数据的,应当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政策作为依据。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通过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共享和获取数据,获取的数据应当用于本部门履行职责需要,不得提供给第三方,也不得用于其他目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所获取的数据与纸质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五条 公共数据开放应当遵循统一标准、分类分级、安全有序、便捷高效的原则。

公共数据开放分为普遍开放和依申请开放两种类型。属于普遍开放类的公共数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直接从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无条件免费获取;属于依申请开放类的公共数据,应当向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申请,经大数据主管部门征求数据提供单位同意后获取。

第十六条 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省人民政府设立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承担公共数据汇聚治理、安全保障、开放开发、服务管理等具体支撑工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本地区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

二级开发主体基于具体应用场景,需要获取一级开发主体汇聚治理的数据资源的,应当经大数据主管部门同意,并按要求使用数据,定期向大数据主管部门报告开发利用情况,所开发的数据产品应当注明所利用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日期。

二级开发主体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十七条 依法获取的各类数据经处理无法识别被采集者且不能复原的,可以交易、交换或者以其他方式开发利用。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获得的合法收益,受法律保护。

数据交易、交换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 社会 公德,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社会 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多元化的数据合作交流机制,鼓励掌握非公共数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政府共享数据,将相关数据向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汇聚,加强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深化融合。

鼓励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数据合作交流机制,推进行业数据汇聚、整合、共享。

第三章 基础设施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遵循统筹布局、集约建设、资源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大数据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应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第二十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建设本级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共享、统一开放、开发服务等基础平台,推动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创新应用。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统筹推进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宽带、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和接入能力,推进全省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构筑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

第二十二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统筹推进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和边缘计算节点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云计算等大数据计算能力工程,构建高效协同的智能算力生态体系。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生态、市政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网信等有关部门应当构建全省统一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平台,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 发展应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应用和服务导向,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创新,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完善 社会 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 科技 、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等有关部门应当推进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的发展,形成创新协同、布局合理的产业生态体系。

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软件产业集群,构建 健康 可持续软件产业生态。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应当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过程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配送等环节数字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 科技 、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制造业企业将大数据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推动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应用,推进大型制造业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面向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大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重点拓展交通、金融、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创新服务产品和模式。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城市信息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数字化 社会 治理和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在 社会 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公众参与等方面,加强大数据创新应用,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 社会 治理能力,提高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水平。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和协同办公,推进纵向贯通,优化办事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便捷化、标准化。

第五章 数据安全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和安全审查制度,明确各环节中数据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坚持数据安全和数据开发应用并重,建立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容灾备份能力建设,保障数据采集汇聚、共享应用和开放开发等环节的数据安全。

第三十一条 开展数据采集、使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数据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维护国家安全和 社会 公共安全,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采集、传播、泄露、篡改、交易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军工科研生产、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等内容的数据。

第三十二条 开展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所采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或者匿名化处理,记录数据处理全流程,不得泄露或者篡改采集的个人信息。

第三十三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使用的监管制度,并会同本级有关政务部门加强数据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按照要求使用公共数据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暂停提供数据服务;拒不改正的,可以终止提供数据服务。

第三十四条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数据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发现共享数据使用部门有违规、超范围使用数据等情况,应当向同级大数据主管部门通报,要求暂停或者终止对其提供数据服务;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故时,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并向同级大数据主管部门和网信等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处理和使用公共数据过程中,因数据汇聚、关联分析等原因,可能产生涉密、涉敏数据的,应当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安全评估,根据评估意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政务部门应当会同大数据主管部门按照保密、安全监管等规定,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置能力,定期对开放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有关行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本行业的数据安全保护规范和协作机制,加强对数据风险的分析评估,定期进行风险警示。

第三十六条 公共数据汇聚共享、统一开放、开发服务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当明确数据安全保护的工作责任,加强平台数据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毁损、泄露、篡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接触、破坏、侵入公共数据汇聚共享、统一开放、开发服务等基础平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大数据发展水平和各地区经济差异,统筹规划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要求,制定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关键技术、重点产品、配套服务、商业模式等创新发展。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优先支持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数字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大数据产业金融服务,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加大对大数据应用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大数据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大数据创新企业。

第三十九条 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建立数字园区,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

数字园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集群招商、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大数据研发机构、大数据企业孵化器、大数据企业、大型数据中心,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

第四十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培育数据交易市场,鼓励和支持数据交易活动,促进数据资源有效流动。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应当规范数据交易行为,鼓励和引导数据交易主体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加强对数据交易平台的监管。数据交易平台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数据交易过程中的个人信息泄露。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订大数据人才发展计划,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大数据相关专业,为大数据人才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业创新等活动创造条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本土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采用设立研发中心、学术交流、技术持股、期权激励、服务外包、产业合作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年度计划指标。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对大数据企业用电给予扶持。电力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推动供电企业为大数据企业提供用电保障。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等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群体提供相应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其在出行、就医、办事、消费等方面的基本服务需求。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大数据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大数据发展应用及相关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大数据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开发公共数据的;

(二)未按照规定实现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

(三)篡改、伪造、泄露数据的;

(四)未依法履行数据安全保护职责的;

(五)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和二级开发主体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侵犯国家、 社会 和他人合法权益、利用公共数据获取非法利益以及未履行数据安全保护职责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公共数据汇聚共享、统一开放、开发服务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单位未按照规定履行平台管理职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大数据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八条 非法采集、使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军工科研生产、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等数据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非法接触、破坏、侵入公共数据汇聚共享、统一开放、开发服务等基础平台的,由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是指政务部门以及公益事业单位、公用企业。

(二)公共数据,是指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依法履职或者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收集、产生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各类数据及其衍生数据,包含政务、公益事业单位数据和公用企业数据。

(三)非公共数据,是指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展活动所产生、获取或者加工处理的各类数据。

(四)政务数据,是指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采集、获取或者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所产生的数据。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22年2月1日起施行。

(福建日报)

易数链报道

来源|产业大视野

产业,是招商引资的核心问题。为了帮助大家强化各省产业布局认知,我们对全国31改革省市区的 优势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重点进行了整理,是招商引资及了解各地产业布局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

01 广东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造纸、医药、 汽车 等九大支柱产业,造船、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通用飞机等先进制造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 汽车 、半导体照明(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健康 卫生等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等。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业;

2、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3、培育壮大一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计划;

4、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5、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等6个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

6、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海洋经济;

7、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8、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9、发展影视传媒、动漫 游戏 、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集群。

02 北京

优势产业 : 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限制发展的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 汽车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工业、农业、商业、 旅游 业、金融保险业、文化 社会 事业、环保工业和基础设施。 科技 、医疗、养老等服务领域。鼓励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2、促进 健康 、养老、 体育 产业发展;

3、打造金融、信息、 科技 服务三大优势产业;

4、力争在新能源 汽车 、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5、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


03 上海

优势产业﹕ 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制造业、服务业、城市基础建设与公用事业及农林渔木业。

重点发展的6大工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汽车 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

3、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 科技 项目,在新能源 汽车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

4、推动大飞机、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4 天津

优势产业﹕ 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业、国防、现代物流、海洋经济。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商业和电子商务,研发、结算中心和企业总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打造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泛 娱乐 和信息安全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产业;

2、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研发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创新机构。打造 科技 小巨人升级版,着力推进能力、规模、服务升级, 科技 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0万家,小巨人企业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

4、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建设一批运营平台、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机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品牌;

5、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05 重庆

优势产业﹕ 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IT产业、 汽车 摩托车产业、高端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引进和实施一批石墨烯、轨道交通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环保技术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2、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打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万亿元产值;

3、延伸 汽车 产业链,年产销量力争达到400万辆;

4、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6、大液晶显示产业规模;

7、加快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基于3D打印技术等新型制造方式;

8、推进石墨烯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高端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新材料基地;

9、瞄准通用航空器、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主机与关键零部件,提升高端交通装备产业优势;

10、加强页岩气开发央地合作和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构建勘探开发、加工应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11、拓展天然气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12、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新药开发引进,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

13、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和总包能力,形成对接市场、配套完备的环保产业集群;

14、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势,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加工、增值应用企业,形成服务国内外的大数据产业链;

15、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完善跨境电商口岸通关、国际配送和结算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6、把 旅游 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 旅游 目的地;

17、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 社会 深度融合;

18、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06 江苏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医药产业、建材产业、机械产业、石化产业、轻工产业、冶金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医药、生物及新材料;传统产业: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生产服务业:物流、金融、服务、商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

2、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

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促进现代金融、 科技 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5、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做强做大骨干企业;

6、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7、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8、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

07 山东

优势产业﹕ 轻工业、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传统产业为工业主体。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 健康 、 旅游 、文化、休闲、 娱乐 、 体育 等产业,引导各类服务业改善供给结构;

2、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

3、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4、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5、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


08 浙江

优势产业﹕ 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抓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信息经济为龙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2、加快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

3、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设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


09 四川

优势产业﹕ 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机械产业、信息产业及医药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7+7+5”产业: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

2、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

3、发展现代农业和 健康 养老 旅游 业;

4、发展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全域 旅游 ,建设川藏世界 旅游 目的地;

5、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及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

6、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培育石墨烯、北斗卫星导航、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7、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8、着力提高电子信息、 汽车 制造产业本地配套率;

9、支持川酒、川茶、川菜、川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10、推动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


10 福建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优势行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为种养植业等第一产业,石化、电子、机械、轻纺、能源、医药等第二产业及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运输、 旅游 、物流、教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2、2020年,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产值均超万亿元;

3、 旅游 、物流、金融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4、做大特色优势农业。


11 山西

优势产业﹕ 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 旅游 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 社会 事业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提升改造。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七大非煤产业;

2、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煤基清洁能源;

3、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煤机、煤层气、电力、煤化工等装备制造产业;

4、积极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产业;

5、大力发展电动 汽车 产业;

6、发展 旅游 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 健康 养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7、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分享经济。


12 安徽

优势产业﹕ 汽车 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行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新型建材工业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计划;

2、促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 健康 服务等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3、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 社会 融合发展;

4、建设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综合试验基地;

5、加快发展量子通信、航空动力、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

6、培育壮大 科技 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


13 江西

优势产业﹕ 飞机、陶瓷、铜冶炼。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2、推进LED产业基地建设;

3、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的开发应用;

4、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

5、培育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导航等产业;

6、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4 河南

优势产业﹕ 化学制品、氧化铝、电解铝、整车产品、粮食制成品、装备制造业、彩电玻壳、新型电池、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和超硬材料。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电气装备、矿山装备、现代农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

2、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3、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生产能力、软件开发、动漫 游戏 、移动多媒体等产业;

4、加快发展冷链、休闲、 健康 、饮品、配餐、主食等食品产业;

5、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零部件产业,加速电动 汽车 产业化。

6、钢铁、电解铝等产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

7、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8、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化。


15 湖南

优势产业﹕ 烟草、钢铁、机电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抓好电力机车工程实验室及智能制造车间等重点项目建设;

2、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化;3、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两型住宅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成长;

4、加快培育新能源 汽车 、高性能数字芯片、智能电网、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

5、推进浮空器、高效液力变矩器、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项目建设;

6、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7、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


16 湖北

优势产业﹕ 冶金、 汽车 、纺织、建材。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生态 旅游 、生态农业、 健康 养生 、节能环保等产业;

2、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形成2至3个产值过万亿的产业;

3、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

4、盯紧光电子、3D打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

5、实施智能制造等九大工程;

6、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7、培育30个新兴领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17 河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推广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打造京张 体育 文化 旅游 产业带;

2、壮大保定 汽车 、石家庄通用航空、唐山动车城、秦皇岛 汽车 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3、推进沧州激光、邢台新能源 汽车 业园;

4、做强光伏、风电、智能电网三大新能源产业链;

5、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

6、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监测、治理装备产业;

7、推动 旅游 产业发展;

8、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18 辽宁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促进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

3、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4、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 健康 发展;

5、支持快递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6、加快发展临港、临空产业。


19 陕西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启动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 汽车 、3D打印、机器人、高端芯片制造、智能终端生产等产业;

2、推进 汽车 基地和新能源 汽车 研发;

3、以国家基金图推动航空发动机专项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4、建立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

5、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项目。


20 贵州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积极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

2、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3、建设一批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4、促进航空航天、智能终端、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 汽车 等装备制造业;

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21 云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培育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

2、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产业;3、重点发展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产业;

4、培育生态文化、 养生 休闲、大 健康 、文化创意、民族 时尚 创意等服务业。


22 黑龙江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推动钛合金、3D打印、机器人、复合材料、石墨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 旅游 业,培育冰雪 体育 产业;

3、鼓励和引导 社会 力量投资养老 健康 产业;

4、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5、推动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大数据中心。


23 广西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拉长糖业产业链;

2、推动铝产业集群发展;

3、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

4、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地理信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 汽车 、新能源、生物医药、大 健康 、人工智能、高效储能、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


24 新疆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2、打造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基地;

3、石油石化、煤炭等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

4、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展集生态农业、医疗保健、 体育 健身、休闲 旅游 、养老服务为一体的 健康 产业。


25 内蒙古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煤炭深加工、精细化工、有色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

2、促进现代煤化工向下游延伸、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向高端发展、农畜产品向终端拓展;

3、大力推进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做大装备制造业;

4、拓展锂电池、永磁材料产业链,努力做大电动 汽车 产业;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26 吉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无人机产业,无人机产业产值增长50%以上;

2、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灾备中心等项目;

3、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9大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27 甘肃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制药及中藏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2、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 健康 养老产业、文化 旅游 产业等。


28 宁夏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瞄准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中高端产业;

2、抓好3D打印、数控机床、高端轴承、碳基材料等项目;3、光伏发电装备、风机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4、培育信息产业,支持软件、 游戏 等产业发展,引进智能终端、可佩戴设备等信息装备企业;

5、培育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


29 海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软件业、电商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建立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提高互联网产业规模化水平;

2、扶持发展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临港产业加速发展;

3、十二个重点产业: 旅游 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 健康 产业,金融保险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 体育 产业。


30 青海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延伸补强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

2、发展轻工纺织、饮用水、中藏药加工、民族用品等消费品工业;

3、发展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 旅游 产业。


31 西藏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加快 旅游 产业大发展;

3、加快发展唐卡、藏毯、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4、加快发展保健食饮品、休闲健身、康复疗养等 健康 产业。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

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是信息消费的引擎和重要内容,是未来最具活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我市拥有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对于提升产业层级,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美丽天津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结合《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计划,期限为2015年至2017年。

一、产业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软件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强力驱动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优势产品不断涌现,聚集效应日益明显。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37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11亿元(居全国第十位),年均增长386%,超过全国软件产业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13年底,全市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软件企业总量超过1500家,其中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达到544家,登记软件产品2482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848件。

- 1 -

软件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全市逐步实现了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集约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软件产业核心区,以周边区县软件园为主体的软件产业辐射区和以中心城区商务楼宇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特色区。其中,滨海高新区成功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标志着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也必将带动我市软件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产业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人才等核心要素缺乏,中小软件企业规模化发展不足;二是重点领域优势还需进一步巩固,骨干企业整合发展资源的能力还需提升,带动产业链的作用不突出;三是产业发展氛围不浓郁,产业聚集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政策等关键要素配置不足,使得我市对优秀软件资源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立足基础、龙头带动、发挥优势、载体支撑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大数据、IC设计、泛娱乐、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重点领域,优化产业发展载体,着力聚集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壮大一批中小软件企业,着力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发展水平,推动我市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我市软件产业基本形成结构优、企业强、载体 - 2 -

精的发展格局,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其中2015年达到1000亿元,2016年达到1200亿元,平均增长20%左右;软件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亿元以上软件企业达到150家,十亿元企业达到25家;软件产业聚集区达到8个,聚集区面积达到1000万平米,将我市打造为京津冀软件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地和中国北方软件产业聚集新高地。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围绕支撑软件产业规模发展、高端发展的核心关键要素,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手都要抓,坚持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端都要硬,着力培育10家左右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中小软件企业业务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着力引进5家左右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人才的支撑能力。

1、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2、着力推动中小软件企业规模发展

- 3 -

针对我市软件产业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的现状,围绕制约中小软件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协调和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对掌握具有排它性和不易模仿性技术的中小软件企业,加大项目、融资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发出具有特色和行业竞争力的软件产品。支持和鼓励各类优秀软件专业人才创办和领办中小软件企业。鼓励大企业将部分业务转包给中小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联合拓展业务。通过扩大中小软件企业的群体规模和单体规模,壮大全产业规模。

3、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骨干企业

以吸引一批软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为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中科院、工程院、知名高校和中央直属的大院大所等为重点,采取合作成立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其先进研发成果到天津转化和产业化;瞄准世界软件500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并把握京津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区位和成本优势,积极引进地区总部、研发基地、技术支持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等落户,着力支持企业在天津建立新的工作团队;做好落地企业的服务工作,加速产业链条的形成。

4、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端、紧缺人才为重点,着力引进海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到天津创新创业,面向三北地区知名高校,引进一批优秀软件专业毕业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利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天津市高等院校,以及天津市大学软 - 4 -

件学院等平台资源,为产业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采用“订单式”、“定制式”等培训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四大优势领域,构建八大战略共同体

按照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原则,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重点加快大数据、IC设计、泛娱乐和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领域的发展。同时,激发企业开拓精神,鼓励行业内企业建立战略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争取项目、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重点围绕数据库、数据安全、IC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服务外包、金融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八大产业战略共同体。

大数据领域。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围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等我市优势领域,重点在数据库、数据仓库、商业智能分析软件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积极拓展专业数据库在政府、电力、电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云计算技术中心,着力开发自主可控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产品,加速推进能源互联网等重要领域的大数据的应用,大力推进大数据服务的产业化;加大云安全软件的开发。开展计算机病毒防治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关键技术和成果,促进和引导我国的反病毒行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数据库、数据安全建设2个战略共同体。到2017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550亿元。

- 5 -

IC设计领域。充分依托国内IT市场,扩大IC设计企业的发展规模,加强企业与新一代终端厂商的合作,在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物联网、三网融合等领域,形成系列化的IC产品,大力发展系统级芯片(SoC)、通信芯片、物联网传感器芯片、射频标签(RFID)芯片、数字电视IC设计等。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大力开展无线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基带、射频多媒体芯片,数字电视音视频芯片及其应用方案的研发,做好与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和测试的衔接,培育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发挥好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将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引领示范区。支持企业建立IC设计战略共同体。到2017年,IC设计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

泛娱乐领域。大力发展影视、游戏、动漫、文学等数字内容行业;加快互联网娱乐平台行业的发展,提高数字媒体内容的传播速度;着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行业。不断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企业的经营和赢利模式,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逐步建成我国北方数字出版、在线视频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心。围绕动漫游戏、数字影视建设2个战略共同体。到2017年,泛娱乐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软件服务外包领域。围绕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和KPO(知识流程外包)等关键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促进行业向高端发展,形成若干家规模、能力、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企业。重点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扩大通讯和电力软件研发规模,发展智能电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支持等外包业务。壮大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拓展呼叫中心、港口 - 6 -

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医疗卫生、通讯与公共事业等行业的业务流程设计。鼓励企业聚焦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领域,重点拓展知识产权研究、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测试、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外包业务。支持企业建立服务外包战略共同体。到2017年,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同时,大力加快汽车、电力、金融、教育等行业应用软件,尤其是把握工业40时代机遇,推动功能性工业软件的智能应用和研发;支持内容服务、网络应用服务、电子商务、多媒体、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和商业信息服务等互联网业发展;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围绕金融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建设2个战略共同体。到2017年,行业应用软件、互联网及嵌入式软件等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2优化八大产业聚集区建设

立足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着力完善聚集区环境,引导软件资源定向聚集,促进软件企业孵化成长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滨海高新区软件园。重点发展软件服务、服务外包、互联网、动漫游戏、IC设计等产业方向。同时进一步完善软件园环境,在居住、交通、餐饮与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专项提升,将软件园打造为宜居、宜商、宜工作的综合体。

开发区泰达软件园。重点发展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IC设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产业方向。适度超前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提高现有IC设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效果,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软硬完善的环 - 7 -

境加速产业资源的聚集。

保税区空港软件园。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软件服务、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等产业方向。通过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区布局,达到最优集聚效应,为发展以软件产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创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重点打造以动漫影视、广告传媒、互联网IT为主的泛娱乐集群,并着力打造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武清电子商务园。重点打造以电子商务为主导,云计算服务平台、第三方电商支付、服务外包为辅的软件产业集群。为中小电子商务个人与企业打造信息化服务环境和孵化平台,同时融合主流模式,构建综合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中北高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手机游戏、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智慧信息、电子商务、可穿戴设备、北斗应用等产业方向。加速招商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加速、生产力促进中心、IDC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通过定向聚集打造我市软件产业新基地。

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围绕智慧化、信息化方向,积极承接北京优势资源溢出,重点发展两化融合行业应用软件,推进天津宝坻智慧云产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全国性数据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津南海河教育园聚集区。围绕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优秀软件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软件企业向海河教育园聚集,同时支持高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创办和领办软件企业。

四、保障措施

- 8 -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落实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等国家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信息、技术、创业、培训等服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二)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强本市相关专项资金向项目聚焦,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开展针对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业务。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骨干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并购。

(三)强化项目支撑

鼓励大型企业发挥自身基础和优势,瞄准产业重点方向和前沿领域,集成多方资源和技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并积极申请国家项目支持;鼓励各领域战略共同体联合申请国家和天津市相关项目;加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发挥好项目的带动作用,鼓励本土软件企业快速形成配套能力,促进我市整体软件产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各主管部门和产业园区做好项目落地、实施的配套服务工作。

- 9 -

(四)加深开放、交流和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重大项目引进力度。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好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等京津合作示范区的作用,积极吸引北京优秀软件资源,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积极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引导和鼓励京津冀三地软件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强联合攻关。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在境外设立研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申请国外专利,在海外推广应用。

附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 10 -

附表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序号

1

总各相关单位落实本行动计划情况。 2

委、市国税局、市财政局

积极推动软件产业载体建设,形成各有优3

势、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源互补和产业结构升级。

人民政府、宝坻区人民政府

4

智力支撑。 5

键技术研发类项目合作攻关。 6

级。 7

业实施重点项目,壮大产业规模。 8

桥梁作用,为软件企业做好服务。



支持市软件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软件行业协利用软件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我市软件企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 政府 新区人民政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软件产业结构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人民搭建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做好人才培养,为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提供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教委 政府、西青区人民政府、东丽区人民政府、津南区人民政府、武清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人民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

工作任务

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汇

责任部门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 11 -

智慧农业是将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的现代农业技术。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智慧农业的发展导致有较多的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到智慧农业行业,导致我国智慧农业行业企业较多且企业构成较为复杂。

智慧农业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慧农业行业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团(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大北农(002385)、大华农(300186)、吉峰农机(300022)、华英农业(002321)、雏鹰农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赛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红太阳(000525)、四川美丰(000731)、辉丰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慧农业行业产业链、智慧农业行业全景图谱、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智慧农业上下游行业供给规模、智慧农业行业竞争格局、智慧农业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智慧农业行业产业链全景图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等工具对动植物、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检测,提高对农业动植物生命体本质的认知能力以及农业复杂系统的调控能力和农业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达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智慧农业上游主要原材料为有色金属、单晶硅及电子陶瓷等,上游零部件及系统包括集成电路、卫星导航系统及传感器等。智慧农业中游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机械、智能化养殖等;智慧农业下游主要为农产品生产。

智慧农业上游卫星导航系统代表性企业主要包括北斗星通、华测导航、中海达、华力创通等;集成电路代表企业主要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SK海力士等;传感器领域主要代表企业包括海康威视、大立科技、歌尔股份等;从原材料来看,智慧农业上游所需设备及系统原材料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包括焦作万方、新疆众合等企业;单晶硅生产企业包括隆基、众合股份等;电子陶瓷生产企业包括京瓷、三环集团等企业。

智慧农业中游数据平台领域代表性企业包括海芯华夏、奥科美等;无人机植保领域代表性企业包括大疆创新、极飞科技等;农机自动机械领域代表性企业包括博创联动、司南导航等;智能化养殖领域包括网易等科技企业,以及特驱集团、温氏股份等企业。

智慧农业下游主要包括中粮集团、深农智能、新希望集团等企业。

政策推动智慧农业行业的发展

2014年我国提出“智慧农业”概念,2016年“智慧农业”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说明了我国政府对智慧农业的重视。未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我国会愈加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我国智慧农业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政策支持下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智慧农业行业

目前在我国政策的支持下,不仅吸引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传统种植和养殖企业,例如大北农、中粮集团、温氏股份等开始进入智慧农业行业,也吸引了一批具有智能技术的现代互联网企业进入智慧农业行业,例如互联网巨头企业网易在2009年开始智慧养猪,利用现代科技对猪的身体状况、进食量以及排泄情况进行远程遥感监控,为猪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产出的猪肉美味、安全,网易的这一举措使得网易在智慧农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且名声大噪。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虽然目前我国的智慧农业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得益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支持,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得以稳定发展。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产权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并行,保护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权,提高其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为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打造良好基础。

目前未有权威的数据公布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规模,按照中金的数据,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应用渗透率还不到1%,假设按照渗透率逐年递增的情况进行测算,结合我国农业产值,初步估算出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622亿元左右。

上游——智能农业上游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

智慧农业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单晶硅、电子陶瓷等,这些原材料主要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的承载设备的电子元器件制造。目前我国针对有色金属和单晶硅的供给较为充足,而电子陶瓷因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导致我国本土具有规模的电子陶瓷生产企业较少,电子陶瓷的供给较依赖于日本、美国等国家。

游——智慧农业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供给较为稳定

智慧农业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主要包括卫星导航系统、集成电路以及传感器等。其中在卫星导航领域,我国本土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基本实现全方位覆盖,可在智慧农业领域投入使用;而集成电路领域供给较为充足,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61470亿块,较2019年同比增长2955%;传感器方面,我国的传感器供给企业大多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可突破技术壁垒且在不断扩充产能导致我国传感器供给较为稳定。

——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之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在智慧农业行业的应用主要在于为农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在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下农民可以实现一遍使用平板电脑刷新闻一遍进行田间作业,农机会按照卫星导航系统预先设定的路线进行施肥、打药等工作。

201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表示“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促进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意见》的发布对卫星导航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全球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以及欧洲和欧空局联合开发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

从供给方面来看,全球定位系统(GPS)拥有的卫星数目较多,且分布均匀,保证了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至少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能够实现全球全天候连续的导航定位服务,是目前提供服务最广且适应性最强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的第三代北斗导航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导航系统。

在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优于99%,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在亚太地区性能更优。而格洛纳斯系统是目前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系统在欧洲定位较为精准。

——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之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精准的分析在农业种植、牲畜养殖等过程中的天气变化、病虫害以及空气湿度、牲畜健康等因素,有效的减少农业种植、牲畜养殖等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

随着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提高,我国集成电路的产品也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总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实现产量累计值为261470亿块,较2019年同比增长2955%。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实现82050亿块,较2020年第一季度增长6210%,增长率增高较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因新冠疫情停工停产,集成电路行业开工率较低导致的。

——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之传感器

我国传感器行业主要供给企业有海康威视、化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多数传感器及传感器元器件生产企业都为上市企业,规模较大,产能较为稳定。其中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均在积极拓宽公司传感器产能。综合来看,智慧农业上游传感器供给情况较好。

中游——智慧农业细分产品供给企业较有保障

智慧农业中游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服务、智能化养殖、植保无人机以及农机自动驾驶。从智慧农业细分市场的四大产品供应商情况来看,按照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应用类型,目前市场供给结构中,主要以数据平台服务提供占主要地位,其次为智能化养殖解决方案。

——中游之数据服务平台服务

数据平台服务指的是利用传感器、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并分析,通过可视化展示,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病虫害监测,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预测等。

农业数据收集主要有卫星、无人机和传感器等“空天地”三种方式,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收集土地、农作物以及天气气候等数据、无人机航拍实时监测农作物长势、病虫害等数据以及传感器采集空气、土壤的温湿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和农作物生长数据等,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可视化模型,实现对作物的精准管理。

一般而言,农业数据平台服务供应商通过给经销商提供设备解决方案,并构建农户周边土壤的数据,让经销商给农户提供定制化、精准作物配方肥料,从而打造自己的农资品牌。在数据平台服务方面,为规模化的农业种植提供服务,既扩大自身的市场,又积累了配套技术和产品,真正做到为农业服务组织赋能。

目前我国主要的智慧农业数据服务提供商包括海芯华夏、奥科美、佳格天地等。具体的大型农业数据平台服务供应商产品布局如下:

——中游之无人机植保服务

对于无人机植保而言,关键是确保农业无人机植保过程中的农药喷洒效果,而影响无人机植保效果的要素包括农药、无人机以及植保队。

目前我国植保无人机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以大疆创新、极飞科技、高科新农以及远牧控股为主,其中大疆创新是植保无人机行业的绝对龙头企业,而极飞科技、高科新农以及远牧控股的植保无人机技术正在慢慢提升。

——中游之农机自动驾驶

农机自动驾驶最主要的技术为农机车辆导航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农机沿直线作业功能,同时通过摄像头获取周围作物生长数据以及导航卫星实时跟踪车辆信息数据,将三者获取的数据经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控制端,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利用车载计算机显示器实时显示作业情况以及作业进度等。

2020年,中国农业自动导航系统与设备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农机已支持安装北斗终端超过23万台套,较2019年接近翻了两番;其中,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售17万套,同比增长188%。

现阶段国内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售价在5-6万元/套,相比数年前的10-14万元/套的价格已有大幅度下降,目前,中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可获得约15-25万元/套的农机补贴,减轻了农民的购置负担,推动了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销量增长。

——中游之智能化养殖

养殖行业主要分为四个核心环节:育种、繁育、饲养和疾病防疫。智能化养殖利用新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理念降低畜禽死亡率、提升产品质量,主要应用在繁育、饲养以及疾病防疫等三个阶段。在一整套智能化养殖解决方案中,既包括了数据平台服务等软件设施,也包括智能化养殖设备,例如自动化喂养装置、监控摄像头、传感器、耳标等一系列设备。

目前,大型供应商包括互联网企业以及农业科技型企业大多能够提供一整套的智能化养殖解决方案,客户可结合实际场景需求,对产品和设备进行灵活选择,自由搭配,中小型企业则更多的提供线上的养殖服务平台软件或系统,定位于养殖生产管理服务,实现移动化办公,进行初级的数据处理等。

下游——智慧农业下游应用领域需求较广

植物产品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果蔬生产以及药材生产等。在智慧生产过程中,需要实现无人化生产,在播种过程中需要植保无人机和农业无人车进行播种和农药喷洒,在农作物采摘环节则需要使用自动采摘机器人和自动分拣机器人。而在动物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则需要自动孵化机、自动饲喂器、自动屠宰机和自动分拣机。

2013-2019年我国谷物农产品人均需求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我国人均谷物需求量为11794千克,较2018年同比减少142%。从豆类产品来看,2013-2019年我国豆类产品人均需求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豆类人均需求量实现930千克,较2018年同比增长1209%。

从薯类产品来看,2013-2019年我国薯类农产品呈波动变化,2019年我国薯类农产品人均需求量为287千克,较2018年同比增长855%。

注: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2020年数据,暂用2019年数据。

从我国农产品种植企业热力图来看,河南、安徽、四川、贵州是我国农业种植企业分布较多的省份,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也有较多农产品种植企业分布。

2013-2019年,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为203千克,较2018年消费量下降的原因在于非洲猪瘟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猪肉消费量减少。2013-2019年我国牛肉和羊肉人均消费量郡城波动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牛羊肉人均消费量分别为22千克和12千克。

从我国畜牧养殖企业分布热力图来看,安徽省是我国畜牧养殖企业分布最多的省份,其次是新疆、西藏等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省份畜牧养殖企业较多。

总结——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较好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外加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慢慢的消失导致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2020年11月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支出了建设智慧农业的目标,在政策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在技术与资金方面支持智慧农业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较好。具体智慧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如下: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农业行业产业链全景解析与招商策略建议深度研究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72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 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