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2次飞行。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改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也为文昌航天发射场年度航天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轨道卫星发射重量将达到6吨至7吨左右。今年3月刚加入长征火箭家族的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高轨道55吨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
此次发射成功,长七改火箭挑战我国首次两颗高轨道主卫星的“一箭双星”发射。为了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合理容纳两颗卫星,设计人员采用了串联布局,打造了外支撑整流罩,并且通过新研复合承力倒锥和高整体机加卫星支架,有效提升了整流罩内可用包络空间,使任务实施成为可能。
01星02星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让我国在高空轨道领域,发射重量型卫星奠定了基础,向真正的航空航天强国迈进。; 未来,我国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对人才的争夺。可以发现,今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动作频频,实际上城市经济圈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模式,很多省份都在尝试当中。对于武汉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充满乐观的,“十四五”将是武汉的黄金五年。
武汉迎来三十年最好发展机遇
武汉曾经有至少四次的高光时刻,所以“大武汉”的名气至今不减。但近三十年来,武汉的地位却一直不高。
如果分别给武汉用三个词来形容过去三十年的武汉,分别是什么1991-2000年的武汉是“迷失的十年”、2001-2010年的武汉是“失落的十年”、2011-2020的武汉是“涅_的十年”。
1991-2000年,武汉和深圳一个在迷失,一个在崛起,一个代表中西部,一个代表沿海地区;2001-2010年,武汉最失落的十年,以武钢为代表重工业开始衰落,摊大饼式的落后城建让人诟病,光谷开始野蛮扩张,武汉产业和交通均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的压力,GDP一度跌至15名开外。2011-2020年十年间,堪称武汉“涅_的十年”,不服周的武汉痛定思痛,开启“满城挖”模式,全城交通、绿化大升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数字化经济。
经历了2020年再一次洗礼,站在下一个十年,武汉迎来来最好的发展良机!
第五个全国性经济带正在路上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谁是中国区域经济“第四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崛起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所以成为第四极,是因为该区域拥有两个超级大城市:成都和重庆。在两个城市的城市能级和规模在全国位列前十!
那么,中国区域经济“第五极”在哪目前来看,最有可能在长江中游经济圈,也就是以武汉为核心的经济圈。那么“第五极”和"第四极"相比差距在哪呢最主要是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还不够强,这里主要包括武汉的中部地区核心地位,以及长沙和南昌的省内龙头地位。
因此,武汉不再满足省内龙头地位,还首次提到“提高在中部地区的城市首位度”。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的地位在中部一直都很高,2016年,武汉从区域中心城市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科教、文卫、医疗、交通等方面实力排名靠前,综合实力仅次于一线城市,是我国“第五城"的有力竞争者。
而就在近日,湖南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这是湖南首次提出“强省会”战略,标志着长沙正式吹响“强省会”的号角。长沙面临合肥和郑州的竞争压力,近几年增长明显乏力,“强省会”战略势在必行!而南昌的强省会摆在了“省会兴则全省兴”的高度。11月初,江西提出: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南昌要瞄准更高目标,彰显省会担当,大幅提升经济首位度,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位。
当下,沿海三大发达经济区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一轮转型;而广大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掀起了“强省会”热潮,而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和武汉等却担当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带领整个区域参与新一轮的区域竞争!
长江经济带下一个十五个发展重心
武汉的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上海、武汉、重庆被定位为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来10-20年,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大走廊将会被彻底打通,长江沿线生态建设也将大力推进!再看看武汉的位置,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线的十字路口!所以说,未来10年是武汉和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
来源:武汉大城事
宇宙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早有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中”。
事实上,航天不仅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正值2018年关将近,当回顾这一年中国所走过的航天路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份长长的成绩单:
截至12月27日,中国在2018年完成了38次火箭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完成了第296次飞行,其中包括:
18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并组网成功;
遥感卫星30号04组、31号01组成功发射;
高分一号02、03、04星,高分五号、六号、十一号成功发射;
高景03、04星的成功发射,并与2017年发射的01、02星完成首批组网;
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嫦娥四号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
风云二号H星的成功发射,并与在轨的风云二号E、F、G星开展组网观测;
海洋一号C星、二号B星成功发射;
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四号成功发射。
不仅如此,2018年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中国民营公司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航天领域的商业化尝试也迈出了实质性的脚步。例如:
5月17日,“零壹空间”成功将中国首枚民营亚轨道商业火箭发射上天。
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虽然发射失败,但这却是中国民营公司在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意义。
12月7日,长沙的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多颗卫星成功升空。
2018年的航天发射成果中,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北斗三号基本系统 星座 部署的圆满完成。10次成功发射、18颗北斗卫星升空、19颗成功组网,北斗导航系统成功迈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然而,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成功,也离不开整个北斗系统的大背景。
北斗导航卫星副总指挥沈苑在造就演讲中就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阶: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
从1994年,中国开始建设北斗一号,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2012年完成了由14颗卫星组网的北斗二号,稳步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区域性系统建设。
2016年发布白皮书、2017年完成首发、目前已完成19颗卫星组网的北斗三号,基本实现了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的发展目标,最终将在2020年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成为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并列的四大全球性定位系统。
据 沈苑 介绍,与此前的北斗一号、二号相比,北斗三号在服务范围、宇航能力、与其他全球系统的兼容性,以及精度等性能上都有大幅提升,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地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即便与其他三大全球导航系统相比,北斗三号也在星间链路技术、自主导航能力、在轨重构和在轨赋能技术等方面,具备独一无二的后发优势。
“ 2018年是商业航天的元年,在商业发射、太空 旅游 、天地一体化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当一切条件具备后,商业航天的利好空间也就来了,这里面将诞生出无数独角兽。”
今年1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 在造演讲时预言,下一个风口将是商业航天。而进入航天领域的民营公司大致会分为:卫星公司、火箭公司、测控公司等等。而在现实中,永远不缺乏敢于率先吃螃蟹的先驱。
比如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这些民营航天公司的CEO 舒畅、张昌武、杨峰 在2018年也都先后接受造就的采访,或是登台演讲。
运载火箭是卫星飞天的基础工具。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 说,火箭的发射燃料、可重复使用技术、商业化前景,这些都是民营公司必需考虑的。
中型运载火箭是目前唯一可以托举未来低轨发射市场的火箭序列。在他看来,液氧和甲烷的结合,将是经济环保、实用性最佳的火箭推进剂。
就在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实现发射,尽管没能成功上天,但这却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说是国内民营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并不为过。
以往,航天事业是一项倾举国之力的国家级太空竞赛,耗时费力。但正如 天仪研究院的CEO杨峰 在造就的演讲中所说,现在的航天领域已经采用一种做“微小卫星”的方法,只需要1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几百万的经费,就可能取得过去要用10年、耗资几亿才能取得的航天成就。
这种小步快走的航天 探索 方式,不仅稳扎稳打,更为民营公司的进入创造了非常现实的可 *** 作性。就在今年12月7日, 杨峰 的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多颗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按计划,虹云工程总共会发射156颗卫星,在太空上建立能覆盖南极北极的全球性天基互联网。通俗地讲,就是可以供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无死角地接入WiFi。毫无疑问,这项工程将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里诸如无人驾驶、物联网、航空运输、海洋工程等多个亟需全球范围无缝网络连接的行业提供服务,也将为民营航天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