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有哪些?

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有哪些?,第1张

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

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2017年以来,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跨界应用不断兴起。我国物联网数据规模及多样性持续扩大,行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细分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进入落地关键期。

前瞻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到了201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7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预计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物联网发展呈现新特点与趋势分析

1、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爆发式增长,物联网解决方案渐趋成熟。2017年以来,全球物联网设备规模、普及率和企业级应用项目的爆发式增长,物联网解决方案渐趋成熟。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强劲增长,达到84亿台,首次超过人口数量。全球物联网市场有望在十年内实现大规模普及,到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成长至39-111万亿美元。

2、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物联网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

2017年,我国物联网市场逐步回归理性,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全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其中物联网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预计2021年我国物联网平台支出将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C端用户(个人用户)更加关注物联网设备带来的实际智能体验,B端用户(行业用户/企业用户)则更加关注物联网应用的投入产出比。

3、物联网细分领域热度出现分化,技术演进驱动应用产品向智能、便捷、低功耗方向发展

2017年以来,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力等领域逐渐得到规模化验证,“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细分市场开始出现分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成为四大主流细分市场。芯片、智能识别、传感器、区块链、边缘计算等物联网相关新技术的迭代演进,加快驱动物联网应用产品向智能、便捷、低功耗以及小型化方向发展。

4、中国物联网重点上市企业营收达48338亿元,同比增长207%,创近五年新高

2017年,我国沪深板块52家及港股板块11家重点物联网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均创近五年新高,概念股交易趋于活跃,亏损面收窄,企业净利润总额波动增长,总体盈利情况出现好转。

5、无锡持续深化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累计建成、获得20多个物联网相关国家级品牌

2017-2018年,无锡持续强化应用试点示范,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进一步细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一核两翼多元”产业格局凸显。截至2017年底,无锡物联网营业收入2437亿元,拥有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发明专利申请量2500多件,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700多座城市,其中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1个,牵头制定国际标准“物联网参考架构”,正式掌握顶层架构标准主导权,已累计建成、获得20多个物联网相关国家级品牌,全球影响力稳步提升。

中国物联网行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市场与产业协同不足,行业标准政出多门,高端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基础设施亟待全面升级,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仍然突出等。

中国物联网产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物联网应用基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协同,加快开发消费端规模化应用产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互 *** 作研究;明晰安全防护思路,各有侧重分类实施。

 物联网的最基本功能特征是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和在线服务”(Ubiquitous Connectivity),具备十大基本功能。
1在线监测:这是物联网最基本的功能,物联网业务一般以集中监测为主、控制为辅。
2定位追溯:一般基于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GPS(或其他卫星定位,如北斗)和无线通信技术,或只依赖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定位,如基于移动基站的定位、RTLS等。
3报警联动:主要提供事件报警和提示,有时还会提供基于工作流或规则引擎(Rule“sEngine)的联动功能。
4指挥调度:基于时间排程和事件响应规则的指挥、调度和派遣功能。
5预案管理:基于预先设定的规章或法规对事物产生的事件进行处置。
6安全隐私:由于物联网所有权属性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物联网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7远程维保:这是物联网技术能够提供或提升的服务,主要适用于企业产品售后联网服务。
8在线升级:这是保证物联网系统本身能够正常运行的手段,也是企业产品售后自动服务的手段之一。
9领导桌面:主要指Dashboard或BI个性化门户,经过多层过滤提炼的实时资讯,可供主管负责人实现对全局的“一目了然”。
10统计决策:指的是基于对联网信息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统计报表功能。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重点领域主要是指涉及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物联网、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此外,还包括金融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

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原因如下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今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挖掘数据价值,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活力,发挥数据要素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一是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适应不同类型数据特点,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满足各领域的数据需求,实现数据资源高质量供给。二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加快构建数据产权、流通、分配等规则体系的基础上,重视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以及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场内和场外相结合的数据交易模式,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与市场主体,加快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三是创新数据开发机制。统筹公共数据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构建规范有序的国家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红利,鼓励多方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在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基础上,大力提升数据开发及应用水平。
加强技术引领,提升数字研发能力。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一是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瞄准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智能硬件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端芯片、 *** 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注重原始创新,重点突破“卡脖子”难题。二是培育数字技术研发人才。实施“互联网+技能”培训计划,支持校企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数字人才技能大赛,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复合型“数字工匠”。三是打造数字技术研发平台。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汇智聚力推动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向前发展。
深化产业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就要求坚持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释放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一是夯实数字基础。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为数字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强化技术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优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新技术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发展平台赋能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营造产业生态。加快营造数字赋能的产业生态,实施数字变革创新行动。发挥工业互联网产业新优势,推动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赋能平台。打造5G全连接工厂和全场景数字经济园区,探索全链条、整园区赋能增效路径,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产业升级。
完善数字治理,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一是加强数字经济监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明确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职责,开展社会、媒体、公众监督,建设行业自律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改进监管技术和手段,探索建立适应平台经济特点的监管机制,有效打击数字经济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快数字经济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机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健全技术规则治理体系,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切实保障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推进多元主体治理。建立完善政府、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有效协同的数字经济治理新格局,形成治理合力,鼓励良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畅通和规范多元主体合理诉求表达和正常权益保障渠道,做好各类矛盾、问题及纠纷化解与预警工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85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 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