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调研报告

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调研报告,第1张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谋发展新路、布发展新局,为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下面是我收集的2017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充分融入全球分工网络,成为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组装基地。以初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张为动力、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的传统动能。
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的价格上涨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动能正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一,随着近年来人口红利消退,以劳动力工资为代表的初级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环节的价格优势正在削弱,一些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第二,中国工业、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有12个大类的增加值规模名列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钢铁、水泥、煤炭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甚至更多。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量巨大,即使单个工厂达到环保标准,但总的污染物排放也有可能超过环境容量,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第三,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整体低迷,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许多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甚至出现一批“僵尸企业”。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产业升级滞后于国内需求升级的速度,造成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同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高端产品。国际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更是大力推进美国制造业回流,同时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开放、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正受到来自发达国家从高端和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可以说,中国原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亟待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由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由初级生产要素驱动转向高级生产要素驱动,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由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转向高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主体地位。
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兴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成熟,新兴产业正在形成。2016年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2017年AlphaGo又化身Master在网络快棋战中对中、日、韩顶尖高手取得60连胜,显示出新兴技术改变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巨大潜力。由于世界各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差距不大,而且后发国家在旧技术系统的沉淀投资少、转换成本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成为工业强国的难得契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到,美国在电气革命时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日本在电子信息革命时期成为制造业强国都是如此。因此,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为我国实现增长动能转换,并从原来的追随、模仿向并行、领跑迈进提供了历史机遇。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R&D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2015年,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7%,已经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无论R&D强度、科研水平还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美、日、德等制造业强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在新兴领域的赶超,必须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产业共性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社会50等,以期在未来的关键技术、专利、标准等战略资源上获得主导权。中国也必须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促进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战略新兴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甚至发挥主导性,同时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虽然我国已经涌现出华为等一批世界级企业,在高铁、核电装备等领域也进入世界领先行业,但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用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生产工艺、企业管理、商业模式、产业业态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加强重点攻关,解决基础材料、元器件等制约国内产业发展的瓶颈。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近期重点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并在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供给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近期要继续坚持下大力气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为新动能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新动能蓬勃发展可期
在传统动能减速的同时,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悄然崛起,新动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亮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创业活跃,涌现出以分享经济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商业模式。可以预料,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及前沿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动能将会迎来蓬勃的发展,旧动能也将通过改造升级重新焕发活力。


2021年8月25日,小米集团公布2021年Q2业绩。总收入达人民币878亿元,同比增长640%;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3亿元,同比增长874%,均创单季 历史 新高。“手机 X AIoT”核心战略成效显著,支撑各业务持续增长,业绩表现超出市场一致预期。

这个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首次晋升全球前二,高端市场不断取得突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290万台,同比增长868%,市占率为167%。与此同时,小米在高端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价人民币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价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超1200万台,已经超过2020年总量。小米互联网服务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6月MIUI全球月活跃用户454亿,同比增长321%。

小米持续 探索 智能互联生态,AIoT平台全球领先。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含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为374亿,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达102亿;智能电视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连续十个季度稳居第一。

小米境外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1年Q2,境外市场收入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816%。据Canalys,按照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在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欧洲、东南亚市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首次排名第一。

小米坚持技术为本,2021年Q2研发投入人民币31亿元,同比增长565%。自创立至今,小米始终重视人才激励,今年启动青年工程师计划,为技术人才提供股权激励。同时,小米还积极承担企业责任,今年7月小米在全球公开市场首发30年期4亿美元绿色债券,将用于绿色融资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智能手机跃居全球第二,技术创新驱动高端产品力提升

随着长期在技术、人才和渠道积累势能逐渐转化为成长动能,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出货量首次晋升全球第二。同时,小米全面发力高端市场,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人民币591亿元,同比增长86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5290万台,同比增长868%,收入及出货量均创 历史 新高。据Canalys统计,2021年Q2,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67%。而在中国大陆市场中,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主要厂商中同比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51%。

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双品牌策略持续发力,产品矩阵日益丰富,满足用户多元选择和极致体验。

小米品牌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和 探索 ,夯实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2021年8月推出的Xiaomi MIX 4,是小米第一款搭载内嵌屏下摄像头全面屏的高端手机,配备最强充电系统120瓦有线秒充及50瓦无线秒充,支持UWB一指连技术,以多项创新技术引领行业趋势。

随着高端产品力的突破,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价3000元人民币或以上及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超1200万台,已经超过2020全年总量。

Redmi品牌继续坚持“高端产品大众化,大众产品品质化”理念,以高品质赢得全球用户信赖。截至4月30日,Redmi Note系列累计出货量超过2亿台。

小米积极拓展渠道布局,进一步强化品牌势能。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之家在中国大陆线下门店数突破7600家,较4月末新增超过2100家。依托于全平台发力,今年618期间小米全平台金额突破人民币190亿元,同比增长90%,智能手机取得安卓手机品类全平台销量第一,智能互联领域销量也遥遥领先,IoT品类获得全平台158项销售冠军。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高速增长, 科技 赋能互联互通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人民币207亿元,同比增长359%。海外智能产品品牌力持续释放,Q2小米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938%。智能电视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据奥维云网统计,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连续十个季度稳居第一,继续稳居全球前五。

作为小米新十年战略“手机X AIoT”的核心组成部分,AIoT业务持续 探索 新技术,驱动产品迭代创新,为用户带来全新 科技 体验。

8月,小米发布小米平板5系列,搭载自研MIUI For Pad系统,带来更为便捷的 *** 作体验;一同发布的超高端新作小米电视大师77"OLED,除了具备顶级音画体验,更集前沿 科技 融合一身,实现UWB联动功能。此外,小米还发布首款高端人工智能音箱Xiaomi Sound和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

小米在 探索 、创新道路上持续向前,多款年度旗舰产品不仅代表小米对未来 科技 不懈 探索 ,同时也代表其对互联互通新体验的持续突破。在UWB技术支持下,小米手机和智能设备能感知相对距离和方向,拿手机指向附近支持UWB的智能设备即连接并控制。目前,小米电视大师77"OLED和智能音箱Xiaomi Sound均支持UWB技术,当手机对准智能设备,便可自动d出相对应的 *** 控界面,可以将手机上正在播放的音乐传递到电视或者音箱上。

互联互通体验升级也为小米智能生态赢得更多用户。2021年6月,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达102亿。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374亿。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740万,同比增长445%。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386%,达到5650万。

从产品创新到体验升级,小米持续为AIoT平台蓬勃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互联网业务稳健增长,多元化生态活力增强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稳步增长,实现人民币70亿元,同比增长191%,创下 历史 新高。商业生态活力持续提高,小米广告业务继续展现强大增长活力,收入再创单季 历史 新高,达到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462%。

智能手机业务快速增长,以及生态活力的增强,带动用户数量高速增长。2021年6月,全球MIUI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321%至454亿。其中,中国大陆地区MIUI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3%至124亿,较2021年3月环比净增530万用户。

境外互联网业务正在形成新的增长力。2021年Q2,小米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达人民币11亿元,同比增长968%,占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156%,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及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

高增长背后,一方面是境外重点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西欧、拉美地区在2021年6月MIUI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分别增长超过60%和125%;另一方面,小米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深耕互联网产品与服务能力,同时与全球领先互联网公司建立广泛和深度合作,共建小米生态。

摩根大通指出,随着小米在中国市场更多高端手机推出及每月活跃用户量持续增加,互联网服务下半年及明年增长将加快。

全球业务爆发式增长,欧洲市场登顶第一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市场业务持续突破,境外市场收入创 历史 新高,达到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816%,占总收入497%。根据Canalys统计,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二季度小米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

欧洲市场迎来最好表现,排名登顶。根据Canalys统计,2021年Q2,小米在欧洲地区智能手机市占率第一,达到285%。此外,在西欧地区,小米市占率进一步上升至222%,市场份额稳居前三。在西班牙,小米市场份额连续6个季度第一,市占率412%;在意大利和法国首次达到第一,市占率分别达到350%和297%。

小米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强劲。Canalys数据显示,在印尼,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占率达到282%,排名第一。在新兴市场,小米保持迅猛涨势。据Canalys数据,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拉美地区排名稳居前三,同比增长3244%。

全球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小米持续加大境外市场渠道建设,提升运营效率和能力。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除印度外境外运营商渠道,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300%。小米线上渠道优势效应持续扩大,在除印度以外境外市场线上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

站在“手机 AIoT”新十年战略的新起点,小米坚定以技术为本,赋能产品升级和提升用户体验,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 科技 带来的美好生活。

华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诺基亚和爱立信,三者在5G的进展也是齐头并进。在5G技术标准的制定、研发投入、市场布局及客户签单数等方面正开展激烈的竞争。

2017年,诺基亚重回通信行业巅峰。数据显示,全球通信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中,诺基亚收入249亿美元,超越昔日的冠军爱立信,排名第二。而第一名,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华为,收入为751亿美元。

爱立信方面,其巨大优势仍然在于在无线接入网络(RAN)领域,其已取代诺基亚成为德国电信的RAN供应商。研发支出的增加已经使这项技术为公司带来很大收益,使爱立信在设备招标中更具价格竞争力。不过,与华为相比,来自瑞典的爱立信曾长时间在财务方面陷入沼泽,如发力5G,可能会扭转局势。

据爱立信公布2018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第三季度营收538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477.96亿瑞典克朗。第三季度净利润27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43.48亿瑞典克朗,Q3财报有所扭转,但爱立信如要实现持续的盈利和增长,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作为曾经的手机时代王者、如今的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诺基亚于今年8月份获得美国运营商T-Mobile5G网络建设的订单,该订单总价高达35亿美元,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5G交易合同。

与爱立信的遭遇相似,由于4G网络需求放缓及其他运营商的竞争,诺基亚在推出手机领域后在设备商领域的表现也较为暗淡。

扩展资料

数据显示,目前诺基亚宣布已经参与了50个5G试验,而爱立信已经签约了38个电信运营商5G合作协议,华为公布的信息中也显示其获得了25个5G商用合同,从数量上来看应该是旗鼓相当,现在断言在5G领域称王还为时尚早,爱立信、华为和诺基亚等公司也正主导着无线基础设施市场。

对华为来说,任何事件均不会影响其5G在国内商用市场的布局,5G也将对国内外的产业链带来全新的改变。不仅仅是3C领域,对于VR、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应急安全等产业均会因此受益,华为的落脚点更多,衍生的可能性也更多。

参考资料:

OFweek - 华为的竞争对手们在做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89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 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