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诱惑?

你为什么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诱惑?,第1张

你为什么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诱惑?

在什么情况之下,你会接受死亡你会觉得死亡并没什么不好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你为什么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诱惑

自杀的棱镜

“在什么情况下,自杀是合理的甚至是恰当的”耶鲁大学教授雪莱·卡根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盘腿坐在讲桌上发问。在他著名的选修课《死亡哲学》的倒数第三讲,他向底下的同学提出“让我们谈一谈自杀”。这个课程的录像被放在网络公开课上,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量。

这个让人想起加缪的那句话: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而在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看来,“自杀,一个已是太多。”他们将这句干脆明确的话当做自己的口号,致力于阻止、减少每一例自杀。这跟许多致力于预防自杀机构的目标不谋而合。

看起来,有两个“自杀”。一个是更为抽象的哲学探讨,一个是挽留每一个鲜活生命的行动。前者借自杀追问生命意义和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后者拒斥自杀以保证“活着”,因为活着才有快乐和幸福的可能。细想一下,两个“自杀”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如何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

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主任叶兆辉参与的研究报告《2002-2011年中国自杀状况》今年发布。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下降至每10万98人,降幅达到58%。下降主要得益于年轻农村女性,中年男性的自杀率并未随着整体减少而走低。主要的忧虑指向老人,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从2008年开始保持不变甚至回升。

因而,自杀问题亦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心的视角。这片东方土地上,自杀问题如何发生,有何特点,拯救如何可能

抑郁症候群

31岁生日那天,木碗在桥上犹豫不决。她不知道这天是否应该服从脑子里不断响起的命令:从桥上跳下去。

电话突然响了。同学祝完生日快乐,顺嘴问了一句你在哪里。木碗支吾着说外面。对方察觉到了什么,不断打电话来问她所在的地点。凭着电话里的风声和汽笛声,他判断她在江边。同学赶来,一把拉下已经跨坐在栏杆上的木碗。这不是木碗第一次企图自杀。她试过割腕、开煤气、吃安眠药、撞车,在跳楼前被人及时阻拦。她后来说自己一再自杀而一再未遂,是罕见的幸运。

这是多年前的旧事了。现在木碗是人妻、心理咨询师,曾长时间服务于抑郁症公益互动机构。2005年4月9日,在经历了四五年黑暗生活,多次自残、试图自杀后木碗被确诊重度抑郁。

几乎是上海最有名的抑郁症患者罗卫平跟木碗有相似的轨迹。这位前任的黄浦区法院高级法官在50岁时因抑郁退休,有两次、共六年的抑郁症经历。第二次是新世纪的头五年,比之前严重得多。

像是陷在最深的泥沼里,活着本身成了痛苦。“能说出来的痛苦都不叫痛苦,我没法准确形容那种状态。整夜失眠,把自己关在家不跟人交流,拒绝一切外界信息,身体虚弱得好像随时会垮掉……这是对自己和生活的否定,说白了就是对活着失去了兴趣。”死可能是解脱,成了想得最多的事情。他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死法。又一次他想从楼上跳下去,被妻子一把抱住。而后他成了家人的密切监控对象。

他挺了过来。如今罗卫平63岁,是上海希望24h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接线员。他不介意拿着自己抑郁、想自杀的过往,去劝说别人。因为他是过来人,看得见那些人的痛苦。

我们头次见面约在上海的地铁口,他刚给一展览拍完照赶来,风尘仆仆,人总是一副匆匆的姿态。两颊瘦削凹陷,颧骨泛着潮红,像长时间高扬的情绪所致。递来的名片背面,满满地写了十一个头衔,顾问居多,从中可一窥他眼下忙碌琐碎的生活。他喜欢把生活排得满当,以创造价值感的来源。这据说是他远离自杀意愿的“秘诀”。除了这些“虚职”,他去了6次汶川参与灾后心理援助,参与21次大学生支教,援建4所希望小学。

“都是打酱油。”他 *** 着自嘲的语调,“别人说我是神经病。没事儿,我自己开心就行。”这位老人乐于交流表达,但时不时,嘴里的话就跳脱交谈语境,跑偏到别处去。“可能是抗抑郁的药物吃多了,矫枉过正,搞得我有点儿‘躁狂’。”这话听着,像真相和玩笑掺半。

在中国,63%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绝大部分是抑郁症。木碗和老罗险些成为 “63%”的一部分。那时抑郁还是件听着挺远的事儿。但近几年,抑郁变得高频,好像大家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随着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这一病症越发普遍地跟自杀联系在一起。貌似,中国的自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精神医学问题。

这一判断值得商榷。在欧美和其他发达国家,超过90%的自杀者都被诊断出患有抑郁或酒精、药物滥用等精神疾病。中国的比例相对来说显得低,并不符合西方对自杀与抑郁症等紧密关联的设定。

老罗搞不清这些理论,他的信条是能帮一点是一点。他算了算,自己一共劝阻了16名意欲自杀的抑郁症患者,还不包括对那些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干预。有的是对方拨打自杀干预热线,接线员老罗用言语说服,并为其寻找亲友或身边人的支持。有时候,在生死面前,他也违反那个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的“不准私下见面”的禁令,火急火燎赶往现场进行救援。赵嘉曾是他救下的人之一。

绝望的“诱惑”

赵嘉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希望在1月18日彻底消失。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一年前的上海,冬日,房东上门催缴拖欠许久的房租。可赵嘉口袋里只有二十块钱。外头有数十万的债务,这倒也不急于一时。但五万元的法院到期执行是躲不过的。他被折磨得焦灼不堪,每晚依靠药物才能入睡。

付不起房租的尴尬和窘迫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送走房东,他背着黑色双肩包,一路行至苏州河边。他在傍晚的河畔犹豫不决:要不干脆跳下去,结束无望的生命这不是赵嘉第一次想到死。他肩上的书包里就放着把水果刀,作为另一种选择的途径。

希望是一点点从生活中剥离的。2002年,赵嘉因一桩自认冤屈的经济纠纷入狱,四年后回到生养他的城市。但本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房子、事业、婚姻、女儿,只剩年迈久病的双亲。基本生存都是个问题。

“我是一个上海人,出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你说一个人到了这步田地,是不是最坏了。”赵嘉那年四十岁,人生过半,从头来过的机会渺茫。但他是从那高的地方掉下来的,“好的几年时光”又都给了牢狱,如何能甘心赵嘉重新下海,生意起起伏伏,举债维持,还是走向困境。

“只要给我前面看到一点火光,我都能缓过来。但不能一点光都没有。”一年后的上海,初冬,赵嘉坐在我的面前,描述那几年是如何来了又走、不肯驻留。

获释后为了见女儿一面,他在她上学路上候了七个清晨。再相见的时候,小姑娘迎面走来,认不出他。赵嘉假装路人经过,上去撞了她一下。 没反应。再撞一下,女儿抬头愣了:“爸爸!”大男人的眼泪立马掉了下来,他一把抱住女儿。

为了留在女儿身边,也为了有个容身之处,赵嘉向离婚的前妻提议“再试试”。于是他搬进了前妻和女儿的家,又在一家刚成立的文化传媒公司寻得工作。父母在世,儿女在侧,他好像得了转圜。

他最在意的、和女儿的关系也恢复顺利。“回去以后我没有爸爸的样子。我希望跟她做朋友,没有代沟。我把自己的先生请出来给她补课,每周都陪着她去。我们在一起打打闹闹,有段时间也很聊得来。”十四五岁的姑娘生得乖巧,虽早早被母亲告知赵嘉入狱的过往,对此只字不提。父母亲吵架的时候,她不说话,也从不责怪。

结果,生活向赵嘉撒了个谎。前妻没有真正接受他。争吵中,她会暴躁地指着赵嘉:“你出去!”话里隐隐透着“我是主人”的轻蔑。女儿总是跟抚养自己的母亲更亲近些。不到一年,赵嘉搬了出来。一星期的时间,女儿的手机无法接通。前妻隐瞒了女儿的动向,赵嘉再没见过他的孩子。

生意开始亏损,赵嘉需要资金回转,向身边的朋友开口。要面子,他没说亏了,只说想做事、缺钱。几人伸出援手。但生意越做越糟,一败涂地。除了还不上钱的焦虑,赵嘉心上压着对朋友的愧然。他还得瞒着父母。当时的父亲已经三次脑梗,母亲是重度抑郁患者,且被查出结肠癌。

生活就是这样一步步“逼迫”他起了自杀意念。希望湮灭了。作为自杀者的最大特点,绝望是对美好生活可能性的彻底否决。在自杀诱因分析里,常见的女性因为感情、男性因为现实压力、年轻人不够成熟、老人失落于家庭的说法,最终都落在绝望感上。不再能追寻幸福,只能陷入不幸,生活不值得继续。在现代自杀学的源头,这种绝望是英国人波顿笔下的“魔鬼洗澡水”,诱惑人们自杀。

男性、中年、城市

赵嘉最终没有跳下苏州河。他想起了无所恃怙、自己又亏欠太多的父母。入狱的四年,只有他们去监狱探望、寄钱,等他回家。责任感抵抗了绝望。

第二天夜里,面对自己财务和良心均有亏欠的好友,赵嘉再次崩溃。他拿出水果刀抵住脖子,迅速被在场的老罗夺下。虚弱的身体让他无力反抗。赵嘉告诉我,那是他一生中最糊涂的时刻,幸亏被阻拦。他迅速地恢复了理智。

少数知情者怀疑赵嘉当时得了抑郁症。进修过心理学的他坚决否认,“我还是有自控力的。”他没有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自己一点点调整回来了。

抑郁症或精神医学并不能解答“63%”以外那些死去生命的苦楚。自杀之所以是“唯一的哲学问题”,因为它指涉的是尘世生活值不值得过,即人类幸福这一根本。生之所以会不如死,一方面是眼前的生活与美好绝缘,充满不幸,一方面是认为这不幸永远不可能或在可忍受的时间内不能好转。复杂的幸福理论告诉我们,通常少有人会真正认为“活着”本身是件好事,在现世考量中生命比应然之意要轻。

但真的毫无希望吗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是否有能力理性评估自己的真实处境,是值得怀疑的。他们所给出的那些绝望的理由,是否经过了通盘的深思熟虑赵嘉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世界上还有留恋和牵绊。

见面那天,赵嘉重复说了好几次“我是个男人”。自尊和脸面是人生要义。所以,他无法和前妻继续生活,很多事情要瞒着父母,不能跟朋友吐露实情。压力和问题一人独挡,可见其艰难。在社会学自杀研究领域,赵嘉属于典型的自杀高危人群。简单地说,这群人多有以下特点:男性、中年、生活在城市。

根据研究报告,过去十年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下降至每10万98人,降幅达到58%。但下降主要得益于年轻农村女性,中年男性的自杀率并未随着整体减少而走低。城市大部分自杀者集中在35岁至49岁之间。与我们的既有“中国女性自杀率高”的印象不同,在2006年前后,城市和农村的男性自杀人数开始超过女性。

该领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根据他对19世纪欧洲的观察,得出论断:“随着工业化发展、城市化推进和现代化的深入,人们的社会整合力减少,失范程度增加。”而这些高危的群体,更大程度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异化、孤独、疏离群体的问题。他们面对自杀的“诱惑”更加脆弱。

我们对此类描述毫不陌生,甚至谙熟于心。这不是眼下的中国,至少是舆论里中国的模样吗或许,涂尔干一个多世纪前的话语在中国正得到回响。

在回响声中,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出现了。根据去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统计,国内服务机构共设立55条心理热线与危机干预热线。它们向所有能打来电话的人开放,电话那头,应该有一名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提供疏导和干预。但现实没有这么完美,不少热线已经提示空号。

苏州河边,当赵嘉陷于愧对父母和渴求解脱的分裂时,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希望24h的电话。希望24h是上海市首个24小时危机干预公益热线。这个电话号码是赵嘉几天前搜索自杀、调整心情的时候从网上捡来的。电话那头的温柔女声听完他的话,急了。

老罗原本是作为法律援助,参与赵嘉的后期干预。按理,两人是不能见面的。但救人心切,老罗坏了这个规矩。他陪着赵嘉去面对有所亏欠的朋友,夺下了他架在脖子上的刀刃。两人结下情分,维持至今。

那些轻生的老人

跟老罗一起支援过汶川的黄卫平至今对两位自杀未遂的老人念念不忘。他是上海一家从事生命教育机构的志愿者,过去数年曾支援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一次是五年前,他在养老院跟那个割腕自杀的老人聊了一个下午。老头儿是宁波人,七十岁了,有点儿孤僻,精气神还可以。被抢救回来后,老宁波不停地表达歉意,“给大家添麻烦了”,好像自己犯下了严重错误。那个清晨,他趁大家吃早饭的工夫,用指甲刀的刃面割伤了自己。他事先在床边放了个脸盆,怕滴下的血弄脏地面。

事后老宁波充满了罪责感。他最在意的是给大家添麻烦,所以有了那个脸盆,所以他许诺不再犯相同错误。黄卫平对老宁波的评估结果是“配偶去世后的创伤和孤独问题”。妻子三年前去世,随后他被送进养老院。虽然有两个儿子,但绝少被探望。但这简简单单的评估能否全然地诠释他的痛苦黄卫平说他自己也怀疑。

另一次是三年前,独居的老太太自杀三次未遂。也是家庭矛盾,她把房子给了小女儿,伤了另一个的心。老太太后悔,成天叨叨,于是跟小女儿关系也不好了。她开过煤气,跳过楼。到后来,女儿觉得老太太是以此要挟,不是有必死的`心。她是个多病的老人,抓着上门的志愿者一直絮絮叨叨地说。可能,碎嘴的表达方式也增添了子女的反感。

久病厌世和家庭纠纷通常被视为老人自杀的最大诱因。这不难理解。当生命的光焰日益萎去,疾病带来的无力、困顿和疼痛是折磨的一大来源。自身社会性发展的可能性急剧下降,老人将期待的目光转向家庭,一旦家庭成员不能满足自己感情的期待,无法提供支撑和依靠,就会因爱生怨,容易绝望。

在近十年中国自杀率总体下降的背景里,不论城市还是乡村,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从2008年开始保持不变甚至回升。眼下,中国老年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到五倍。

在香港大学的办公室,参与那份研究报告的叶兆辉教授告诉我,随着老年人群体的壮大,他们的自杀问题将会成为预防干预工作的主要忧虑。在展开研究的最后三年,中国自杀人群的近半数是65岁以上老人,其中79%来自农村。

谁来挽留这些意欲离去的老人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接线员申晓艳的印象里,她从未接到老人的求助电话。仅有的一次,是一名男士替母亲求助。因为两名女儿的相继离世,母亲精神恍惚,有自杀倾向,于是儿子打了这个电话,咨询如何保护母亲。常见的自杀干预热线看来收效甚微。子女亲朋的关怀劝说也难以保证。如果尚无法照料他们的现实生活,谁有闲暇来关怀老人的内心呢一种错误的理解是,心灵会跟着身体一起衰朽。老人好像什么都不用讲究,一切凑合就行。

但这些自杀老人正以生命为代价,用最激烈极端的方式发出求援的呼吁。如果说涂尔干的描述和论断体现了当下中国自杀问题的重要一面,但显然不是最严峻的一面。

绝望和希望相互纠缠

希望24h热线的办公地点设在浦东东方希望大厦的负一层,和英语培训机构、某社会组织办公室,还有整座大厦的食堂靠在一起。自2012年12月开通以来,它一年里共接到2941人次“自杀者”的来电。发起人、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说,热线目前最大的瓶颈是跟警方的沟通合作尚未建立,跨省市报警和救援工作也难以开展。

相似的问题也在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出现。尽管已经成立十年,挂靠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下的干预中心仍没有建立单独的和警方、医院的沟通合作渠道。这意味着当情势危急,它也只能通过“110”、“120”发出现场救援的请求。

中心“元老”朱方方现在想起一个电话仍然心有余悸。大概六七年前的深夜,一个失恋的女孩在电话那头哭诉男友的离去,说觉得头晕,站在楼顶边吹风,失败的爱情让她心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在朱方方的劝慰下,她不愿意跟父母联系,却同意再见见男友,要一个答案。等待的折磨中,女孩开始了倒计时。从十开始,十、九、八、七……朱方方说她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在团队帮助下,“110”、“120”都已拨打,但朱方方觉得那一声声数数是在考验自己。她记不清是倒数至四还是三的时候,那个女孩的男友到了。危机最终解除。

那个女孩的做法有多少姿态的成分朱方方迟疑了一下,说可能有。但她马上强调,在自杀干预中,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不是发出求援信号的人就不会自杀。绝望和希望相互纠缠。哪个取胜,就看那个瞬间哪个的样子清晰一点。抓住绝望里的那一点点念想,放大它,恰好是干预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如果女孩没有拨打那个电话,结局有可能不同了。作为最常见的自杀干预方式,热线无疑是全然被动的。它只有先接收到求助信号,才会启动干预模式。而那些没有能力发出求助信号的人要如何是好呢

而且,自杀似乎是任何公共职权机关逻辑之外的事情。警方、医院所关心的都不是自杀本身。这也确实不是他们职责所在。而关心自杀的干预热线呢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热线至今没有专项经费,费用来源于深圳卫计委统一划拨到医院的公共卫生经费。民间的如希望24h热线,是全然的志愿者组织。

这些困境最终指向一个问题:谁有权利干预他人的自杀,以恰当的理由不允许自杀或者,谁能强迫人们获得生的智慧和勇气

曾长时间呆在华北某县观察研究自杀问题的吴飞指出了根源所在。在一系列关于自杀的论著里,这位北大的哲学系教授说:自杀问题的真正悖谬之处或许正在于此。一方面,自杀意味着人们的幸福生活受到了威胁;另一方面,这种极为私人化的幸福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外力难以干涉的。

自杀问题在某层面体现了现代性的两难。在个人权利、自由成为普世价值的眼下,谁能扭转凭借自由意志做出的决定

拯救之后

课堂上,雪莱·卡根提到,即使自杀危机解除,那些为之困扰的问题并不会凭空消失,痛苦而绝望的人们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幸福。

哲学老师的话有道理。赵嘉到现在还没有把债务还清,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慢慢来嘛。”他努力着把自己搞得忙碌一点,少想一些。赵嘉喜欢跟孩子在一起。他组建了一个300多人的球迷QQ群,从里面挑人建了两支青少年球队,多是学生。虽然还没有经济效益,但已经拉到了赞助商。另外,他给两个初三的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免费。

在其中一个叛逆的初三女孩身上,他花费了太多精力。除了自己免费给孩子补语文,他掏钱请数学、英文老师,给孩子买善存、红景天。甚至在跟她父母商量,等她念大学时,由他出钱把孩子送出国去。

寄托是情感的投射,让我想起他给前半生作结时说的话:“(原本)家里也有一个孩子,现在也不知道到哪去,找不到了。所以我的身世,前半生就这样。”

赵嘉说快乐是比较重要的,能改变心里很多负面的东西。他老教那些孩子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但快乐对他来说仍是困难的,“我自己也做不到那个境界”。

那些过往的挫折和痛苦,并不会变成宝贵的财富或者正能量的源泉。赵嘉明白,痛苦还在那里。“说白了,我不能保证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不会自杀。因为这么说是虚的。人总有一个情绪的边界,一旦破了人就崩溃了。心态就完全坏了,还会走这条路。”

这种“脆弱”牵连着赵嘉的生活状态。除了经济压力,赵嘉仍孑然一身,父母是仅有的亲人。他承认这种漂浮在半空中的不安定状态对心理影响非常大。赵嘉羡慕老罗“有个家庭、有个伴侣、有个孩子,有一个安稳的念想”。

不幸的因子不会自然消失。叶兆辉懂得这个道理。“自杀不单单是医疗问题,而是整体的社会健康问题。”他说,在干预自杀个案的同时,同等重要地,是要改善整体环境,避免导致绝望的不良因子出现。整体环境的改善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是整个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保障、工作环境的改善,内在的是要提升人们承受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去十年间,他领着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团队,在香港持续不断地寻找改善环境预防人们自杀的方法。

这些努力包括了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建议把木炭集中售卖,不能随意摆放;在地铁月台上安装安全闸门;关怀自杀者家属,防止其自杀;在网络上搜寻边缘的可能有自杀倾向的人群;深入社区,关怀其中弱势群体,宣扬干预知识。

在《死亡哲学》的最后一课,仍然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的雪莱·卡根谨慎地得出结论:“假设有这种情况,有人能力理性地评估自己的处境,发现自己死了更好。全盘考虑,而非仓促行动,深思熟虑,完全自愿,有很好的理由的决定。自杀就是可接受的,虽然不是在所有情况中。”

但他马上接着说:“当我们看到某人试图自杀时怎么办我们能够确定他满足了所有上述限制条件吗我们应该谨慎,应该假定这个人悲伤过度,一叶障目,无法清晰思考,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正当的理由。”

难以把握的现实境况和人心,决定了“自杀”这个选择是非常难全然符合理性的。哲学讨论是一回事儿。而面对每一个柔弱的心灵和生命,都应该要竭力挽留。

;

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
“宅急送”商号和圆形猴标的诞生源于陈平总裁在日本留学工作时的构想。
1994年1月18日公司成立,在北京国防大学一间10多平米的宿舍里,靠7个人3辆车起家 。1995年10月15日,日本长野县株式会社一城运输小林利夫先生加盟,从此,宅急送开始全面腾飞。
由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武汉、西安等七家全资子公司及全国200余家分公司、营业所、营业厅以及数百家合作公司,使公司的快运业务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城镇和地区,构建了安全、完善、高效的“宅急送全国快运网络”。
公司率先搭建了"宅急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开单、查询、结帐等业务可轻松在网上完成;货物条码跟踪技术的(Bar Cod)和车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采用,使客户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货物信息;宅急送CALL-CENTER的投入使用,使客户与公司联系更加便捷。宅急送公司正从一个以卡车为主的传统快递公司向以信息技术为牵引的现代化快运企业飞速发展。
公司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建立了物流基地,仓储面积近60000平方米。开通了京广、京沪、京沈、西郑、成西、广沪等多条干线物流班车,再加上庞大的中国航空货运网络依托,使宅急送拥有安全可靠、运行通畅、通达全国的快运物流通道。
公司与美亚保险公司精诚携手,以其国际化的标准服务和为宅急送量身订做的保险产品,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解除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珍重承诺,送物传情",宅急送的优质服务赢得了诺基亚、爱普生、西安杨森、熊猫移动、丰田、浪潮、LG、 波导等国际国内上千家著名企业的信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保持了长期稳定、友好的合作。
宽松、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严谨、细致、高效的工作作风造就了一批批忠于职守、精通业务的人才;优秀的企业文化孕育出来的宅急送人,以"不言实行,忠效为先"的精神,挑起了中国快运追赶世界水平的重任。
一、到市场定位,并为之宁愿放弃部分客户
宅急送的前7年,基本上可以认为白干了。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大,所以公开渠道已经无法看到宅急送前7年的财务数据。
1994年时的宅急送模仿本"宅急便"的产物,以做同城快运起家。如同一个搬家公司,定车、包车、南城、北城。宅急送就像一个街头玩杂耍的,送鲜花、送牛奶、送烤鸭、接孩子甚至洗抽油烟机,什么都做,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打一q换一个地方。但也是最初挣到的"碎银子"维持了公司的正常运作和生存。
由于没有核心业务,创业之初的30万元资金,对于宅急送来讲,显然无法支撑很久。宅急送一直不遗余力地谋求新资金的进入。1995年10月,日本长野县一城株式会社社长小林利夫带来的180万元资金,成了公司继续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从此以后,宅急送的业务开始由向老百姓代送鲜花、蛋糕等转向代为企业发货、送货、仓储配送,其服务也逐步由零散客户转向企业客户。直至今天,占20%的大企业客户创造了宅急送80%的营业收入。
可以说,1994年~1999年近7年的时间,宅急送只能算站稳脚跟。而真正的发展,源于1999年宅急送总裁陈平的那篇《重审宅急送之业务》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第一次明晰了宅急送的市场定位:做社会零散货物的全国门到门快运。市内快运、包装仓储、长途运输,都只是全国门到门业务的组成部分。文章还从业务内容、价格、受理方式以及业务体系等方面,对宅急送做了深刻的反思。
宅急送的快运产品则定位在5~50公斤的高附加值小件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宅急送坚守这个定位,放弃了康师傅、正大集团、科龙空调和已经合作5年的雀巢等客户。
至此,在经历了同城快递、提货送货、仓储派送、城际派送等一系列业务摸索后,宅急送锁定了全国24小时门到门的服务,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起飞。
2002年11月,宅急送实现第二次融资,北京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新股东,占有股份13%,这无疑也是雪中送炭。新资金的进入加快了宅急送业务转变的步伐。目前,宅急送又以"2D10"和"2D17"为其核心产品。所谓2D10,是指当天下午5点上门收货,第二天上午10点前送货到门,即"开门见货",保证客户一上班就能收到货;2D17指当天下午5点上门收货,第二天下午5点之前送货到门。
宅急送提出"2D10"和"2D17"的概念,靠的是这几年铺设起来的物流网络。目前,宅急送已拥有自营网点200多家和200多个合作网点,拥有车辆1000多辆,2004年预计新增444辆。目前,"2D10"和"2D17"首先在区域间实现,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内的快运业务,通过每天几班的物流班车,夕发朝至。
二、严格控制成本,并用"文化"保障企业运行
如果说市场定位的成功,使宅急送获得了高速增长的前提,那么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则直接保证了其价格优势。宅急送的成本节约是一分钱一分钱抠出来的。
宅急送希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杜绝一切乱花钱的现象。2月17日,宅急送召开大型的全国经理会议,毫无例外,所有的人都是搭乘最早或最晚的航班,凌晨到达,既节约会议成本,又不耽误会议时间。在一般企业,这样一个大型会议需要花费30万-50万元,而宅急送只花费了8万元。
不仅如此,在市场拓展上,宅急送也是精打细算,有时只花两万元便可设立一个营业网点。以贵州为例,先租一个房子,租几辆车,招七八个人,一部电话、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个网点就此诞生。
在宅急送的企业招待费上,无论款项大小,招待一个人都需经过三个人签字:招待人、接待人、审批人。而一旦有人私自乱报"条子",一经举报,十有八九被撤职。宅急送太原分公司总经理就因总成本费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而被撤职。
----陈平,无疑是带领宅急送高速运转的核心人物。这个个头不高的湖北人,脸上随时都挂着笑容,但笑容掩饰不住背后的野心。宅急送的增长速度和陈平的野心是成正比的。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北京兆维大厦11层宅急送总部,墙壁上到处可见这样一张海报,标题是:宅急送,你离联邦快递有多远?海报右下角是陈平的一句话:梦想成就未来!而海报的正文是下面的这个表格。
----这是陈平的梦想。但他也很清楚,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目标,这两组数据的差距可能需要几代人去填补。但陈平说,宅急送需要这种激励,正因不可企及,才会激励员工永远去追
----陈平每年的大半年时间都在外考察,寻找将宅急送向前推进的方法。每次出差回来到首都机场,都会径直到附近的华北物流基地看一看。他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到了宅急送的血液中,并希望通过一套企业文化概念,将其传达给每一个宅急送的员工。如果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宅急送的美德的话,那这种美德多少也有些无奈,资金的薄弱无疑是一直以来困扰宅急送的最大难题。这一点,陈平本人也在多种场合讲到。
----目前,宅急送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三次融资。即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在香港上市,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陈平称,公司目前正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与其他本土竞争对手和跨国企业抗争。据陈显宝介绍,宅急送的市盈率达到20倍应该没有问题,考虑到上市时机和股票市场情况,宅急送希望在股市融资5亿元人民币。
----但随着资金的进一步充实,宅急送将往何处走?市场定位再一次摆到了陈平面前。
----在国外,一个综合的物流企业一般由三部分业务组成。位于金字塔塔尖的业务是邮件快运,这一部分,国内几乎由邮政系统垄断;中间的一部分是包裹快运,即目前宅急送在做的5~50公斤的小件快运;塔基是第三部分,即大件运输,也就是传统的物流。
----陈显宝介绍,尽管目前企业客户仍是公司营业额的主要来源,但零散的客户会是宅急送未来的业务重点。随着邮政业务的逐步放开,和国内物流消费市场的成熟,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公司也会涉足利润率最高的5公斤以下的私人小包裹快运。但随着公司资金的壮大和业务的发展,塔基部分的物流业务也可能会涉及,那时,宅急送面临的将是从快运企业到真正的物流企业的又一次重新定位。
宅急送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初通过在香港上市的方式,筹集2亿~4亿港元,以解决企业扩张中对强大现金流的需求,并计划租赁2~3家全货运飞机,并为组建宅急送航空货运公司做准备。建设自主独立的航空货运体系是宅急送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用于北京、广州直飞上海,并以上海为分拣中心中转货物。
宅急送明确了航空快递为龙头的战略重点,开始以包机、包舱、包板、包吨等多种形式与国航、上航、南航等13家航空公司展开客机腹舱包租运输合作,开辟了100多条航线,在全国七大物流基地之间开通固定航空包机运输干线,大中城市之间开通了多条支线。
现在,航空货运已占宅急送运输的60%,日处理货物达3万多件,2004年的货运量达到84万吨。
陈显宝说,宅急送已经开始了国际快递业务,但它并不是宅急送的主营业务,国内快递业务才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
开拓代收货款增值业务
宅急送扩张需要大量的现金流作保障,陈显宝称,快递行业最大的风险问题就是现金流是否能跟上,目前,与国外公司先交钱再运货不同的是,国内快递业普遍是先送货后付款,这样一来,快递公司越大,代垫款越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
“宅急送一个月的代垫款就是8000多万元,如果客户公司垮了或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破损产生纠纷,都将影响自身企业的资金回笼,造成现金流风险。”陈显宝说道。
在积极运作香港上市扩张现金流的同时,宅急送力图通过开通目前只有中国邮政EMS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代收货款增值服务的方式加快资金回笼速度。
代收货款(COD)即指承运商在完成异地间物品递送的同时代委托方客户向收货方客户同收货款的一项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它是伴随着电视购物、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电视、网络购物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开展这类购物方式的商家对提高物流派送成交率及代收款返款周期尤为关注。
“代收货款本是物流企业的一项延伸服务,它为客户带来收款便利的同时,也能为宅急送减轻资金的压力。”陈显宝预计,在全国推行COD,宅急送每月代收款回笼资金将达到5000多万元。
优势是返款周期短
据了解,目前,UPS、联邦快递、DHL、TNT等国际快递巨头在国内还没有开展此类业务,而它们在国外都有此项服务,很明显,宅急送将直接与目前在国内唯一开展此类业务的中国邮政EMS展开竞争。
。“宅急送”商号和圆形猴标的诞生源于陈平总裁在日本留学工作时的构想。1994年1月18日,由陈东升、陈平等7人创建的“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10月15日,日本长野县一城运输(株)小林利夫先生加入,成立“北京双臣一城快运有限公司”,从此,宅急送开始全面腾飞;2002年底,北京物美集团公司的加盟使公司规模更加壮大;2003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
宅急送副总裁熊星明对此表示,目前宅急送在网络建设方面与中国邮政EMS相比还不具备大的优势,但是,在对客户的返款周期上宅急送最短15天,最长30天,而中国邮政EMS要一个多月。另一方面,宅急送没有入网费、押金等多种附加收费,只有1%~3%的手续费,这是宅急送的竞争力所在。 你相信吗?一个曾经需要员工开车沿街兜揽生意的不起眼的快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0个分支机构、650余名员工、130余台车辆、企业总资本达到2000万元的合资企业。
你应该相信!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有一个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就是——
本期主角个人资料
淘金者:陈平
性别:男
年龄:42岁
籍贯:湖北天门县
简历:1978年应征入伍;1984年就读于西安政治学院;1990年转业;同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本语;1992年任香港一洲集团日本分公司商务代理;1993年回国创业,成立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
当十年前,“快递”在京城人的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已经有一个人“慧眼识发展”,看准了“快递”的发展前景,这就是陈平。
“闭门造车”勾画蓝图
“我是在日本萌生办‘宅急送’念头的。”
陈平原是留日学生。刚到日本,便被满大街“宅急便”古怪的车型所吸引。后来得知,这就是被日本人称为“飞脚”的快运公司的运输车。
“一次国内的一个朋友到东京拜访我,因为走得急,将给在大阪亲戚的礼物忘在了我那里,东京到大阪去一趟要花不少钱。当时我一没时间,二没钱,于是想到了‘飞脚’。”
东京到处都有“宅急便”24小时昼夜服务的连销店,工作人员看陈平是个穷学生,特意告诉他,可以对方付款。两天以后,陈平接到了大阪打来的感谢电话。由此,“宅急便”快捷的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3年,靠打工小有积蓄的陈平想回国发展。干什么好呢?他想到了“宅急便”。回国前半年,他让人从国内寄来北京交通图,熟悉北京的道路、车站、商店的位置,琢磨在哪里布点,一张地图被用红笔、蓝笔勾勒得面目皆非。没有市场可行性报告,没有企业管理经验,就这样,陈平在日本“闭门造车”式地勾画着自己在北京的发展蓝图。
生意“火爆”却赔钱
1993年10月,陈平回到北京。第二天,就跑去联系买车。一个月后,取名为“北京双臣快运”的公司挂出了招牌,两台“中面”和一台“小面”刷上了“宅急送”的商标。凭着在日本得到的印象“满街跑的车、满街送物品,老百姓需要方便快捷的服务”,陈平以及两个朋友和招聘的三个司机,开始了“快递”生涯。
偌大的京城,成立个公司不显一点声音。尽管在北京的国贸中心、赛特购物中心等繁华地点设了“宅急送代办处”,但第一天没有生意,第二天还是没有主顾。第三天,陈平坐不住了,就把司机和车“赶”到了马路上“扫街”。
陈平急得嘴上起了燎泡,让朋友帮忙做了一个广告,言之“宅急送”购物送货、跑腿办事、取货发货都可以办理。广告一登,生意还真来了。有要“宅急送”代取衣服、修冰箱、换煤气、洗地毯、擦油烟机的,有要求送蛋糕、买烤鸭、运鱼缸、接送孩子的,还有的摩托车坏在半路上,要“宅急送”去拉。一天到晚,电话不断。生意可谓火爆,但却赚不到钱。
“做这些事很费力气。像修冰箱,通常小车装不下,要用一台大车、一个司机,住户要是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就更费劲了。要用两个搬运工把它搬下来,再送到指定地点,往往需要一个上午时间。修好后取回,再搬上去还要半天,往返四次收费才70元,高了老百姓承受不起。而当时,请一个搬运工工资是300元,司机是500元,再加上车、油、电话费、房租、工作服,每月的开销得两万元。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简直是赔死了!那时司机跑一天才拿到20多元钱。他们不干了,跑去质问我:‘这是给我们喝饮料的钱,还是给我们开的工资?’”提起当初的艰辛,陈平至今记忆犹新。
眼盯“外企” 扭亏为盈
“宅急送”开张半年多,老百姓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于是陈平把目光转向了企业。最先认可“宅急送”的是那些在国内已与“快递”打过交道的外资企业。松下是“宅急送”服务的第一个外企客户。
“我们是在给客户送电视机时认识的。松下看我们服务好,车也漂亮,便给了我们一个长途活,送货到唐山办巡回展。那一次我们挣了一万多元,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自此以后,陈平的公司就和松下建立了长期的关系,松下需要运电器全找他们,每天都用他们四五部车。随后,又与东芝、柯达、宝丽来、惠普、IBM等大的外企建立了业务关系。同时又主动与国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恳谈、揽活。慢慢地,“宅急送”开始有了知名度。一些企业上门来委托“宅急送”代送货物。“宅急送”的营业额逐月上升,业务范围也从为老百姓代修电视、冰箱、洗衣机,代送鲜花、蛋糕转向为企业取货、发货,仓储配送。
到1994年年底,面向百姓的业务量下降为10%,而企业的业务量占了90%,月营业额平均达到80000元,全年营业额达到70万元。“宅急送”自此扭亏为盈了。时空网提供
宅急送总裁陈平:坚持的力量
(2002-12-24 18:21:16)
1993年,从日本回国的陈平只带了两样东西:第一,一张被标得密密麻麻的北京地图,这是他在东京的小屋内设计好的未来北京快运网点布局图;第二,30万日元的资金。凭着这两样东西,他要做中国的“宅急便”
路上,一辆中型货车急驰而过,车身上那只活泼的绿猴子和醒目的“宅急送”三个美术字如往常一样熟悉。每次在路上见到风风火火的这三个字的时候,仿佛能够看到那端货主焦急与期盼的神色。这个充满日文气息的名字是如何飘扬过海地在国人心中扎下根、既而又如何成长为著名的“京城飞腿”呢?这是记者在即将见到宅急送总裁陈平时藏在心中的一个问号。
在陈平总裁的办公室里,记者再次见到了那只绿色的猴子。陈平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其实这个已为京城人所熟知和喜爱的标识正是出自学过美术的陈平之手。这也是陈平创业历程的开始。
“克隆”出来的产业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生活中有一个好帮手———宅急便,而宅急送其实正是宅急便的克隆。
1990年,学美术出身的陈平从中央工艺美院来到了日本。陈平坦言,那时的他对于赚钱、拿绿卡并无概念。当时陈平的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在那里要找到一个能使自己人生闪光的契机,为自己“这辈子做什么”找到定位。陈平恐怕怎么也想不到,12年后再回首东渡扶桑的岁月,他的人生真的在那里出现了转折。
在日本不到3个月,陈平注意上了日本铺天盖地的“宅急便”。那时日本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比出租车还多的速递车辆。到学校还书、向房东付钱、送圣诞礼物……人们无须事必躬亲,只要招呼一声“宅急便”就一切OK了,费用只相当于公共汽车的车费。而且因为可以倒付款,往往不花一分钱便把这麻烦事儿办成了。这让陈平动心了,眼前热火朝天的快运业使陈平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发现了一个产业,这就是经济的血管———物流业。而此时中国的状况是,每个企业都仿如一个小而全的小社会,没有明细化的专业分工,更没有突出自己的主业。
而当时,在日本就业的中国留学生就高达30万人。陈平不无感慨地说,这30万人中,如果有3万人或者3000人能够带个项目回国的话,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何等的力量?然而遗憾的是,决心赶超美国的日本经济腾飞很快,说是遍地黄金并不为过。他身边的多数人面对这样的诱惑踌躇了。为此,在日本最大的华文报纸之一———《留学生新闻导报》上,陈平以一个整版对徘徊着的学子发出了呼喊:想求学的尽心学;想赚钱的拼命赚;想干事业的快点回!
当日本各媒体纷纷登载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新闻时,陈平敏锐地意识到,回国创业的时机到了。为赶上“下海”的第一班车,发现一个新兴产业的陈平带着他的梦想回到了北京,那一年是1993年。
坚持的力量
在日本已经非常发达的物流业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但陈平坚信:这片天空必定大有可为。回国后的陈平只带回了两样东西:第一,一张蓝图。陈平带回了一张标得密密麻麻的北京地图,这是他在东京的小屋内设计好的未来北京快运网点布局图。还有一样就是30万日元的资金。
回首创业的道路,陈平颇为痛心地说,由于业务的不清晰使企业走了不少冤枉路。他心中“宅急便”的蓝图在中国总是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陈平总结了两个因素:一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人们生活水平低,消费需求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第二,法律环境和商品意识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陈平举了一个例子,回国后的第二个月,他同各区的一些门市网点合作,在北京共设了十个点,以每个区做转运站,各区之间展开交流。陈平原来的设想是一年之内把北京的市场做起来,3年后在全国展开业务。然而,在签定协议的半个月之后,陈平未见到半个客户上门。于是他再也坐不住了,到下面各点挨个儿考察。这一看,陈平懵了,原来,这些网点似乎商量好了一样,早已用平板车开始了自己的送货业务,将宅急送甩在一边。
突然之间,陈平茫然了,他不知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于是,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什么能赚钱就去做什么:送烤鸭、接送孩子、换煤气、送鱼缸……就这样,咬着牙撑到年底,宅急送勉勉强强才赚了4700元。就这点钱还是大家从牙缝中抠出来的:因为身为总经理的陈平没日没夜地干,每月也只拿800元的工资。更令他痛苦的是,素质良莠不齐的员工常常会给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打击:一天早上,他到了公司后,居然发现他的库管员连同仓库的所有东西一齐消失了。
开业不到半年,快运公司碰到了第一道资金紧张的坎,最后一点儿有限的资金还在兑换人民币时被骗子悉数骗走,这对艰难度日的陈平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无奈之下,陈平向家人出让股份,筹到50多万元的资金,使公司暂渡难关。由于零散业务利润微薄,而且先垫付款不利于资金周转,企业步履蹒跚地走到1995年10月的时候,第二次资金危机又出现了。这次,日本长野县一城株式会社社长小林带着100多万元资金来了,双方的合作使宅急送再次活了过来。
就这样,陈平怀着心中的信念,顶着种种压力,咬着牙闯过了一道又一道坎。
回首艰难的过去,陈平感到庆幸,因为他没有放弃。一旦认准了一条路,就带着充足的耐力和韧性上路。那时他常用来鼓励员工、也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句话是:可口可乐只是一个卖汽水的,也可以卖到世界500强的第四名,超过了那些造飞机、产汽车的公司。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做出辉煌,只要有做好、做精、做强、做大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具备了这样的信心和恒心,最后一定会拥有成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陈平逼迫自己不动摇、不放弃,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学会放弃
“当断不断,必有后患”。身为一名企业家,陈平不仅懂得“贵在坚持”,更学会了在得意的时候放弃。
在宅急送不知业务在何方的时候,陈平曾很偶然地在北京站看到了几千平米堆满滞留货物的货场,“这些货就是宅急送的未来市场”。但是,每日坐收仓储款就可以稳拿13万元的车站货运管理者,过惯了优哉游哉的生活,不愿揽下这样的麻烦,一口回绝了陈平。但货场偶然一次的火灾使车站站长对陈平的送货建议发生了兴趣。最终,几千张包裹催领单上盖上了宅急送的印章和电话。然后,宅急送又将此法炮制到各个车站。一夜之间,宅急送火了个不亦乐乎,终于过上了不缺钱的日子。
生意越来越火,陈平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他预感到,车站不会甘心与外人长期分享这样一块肥肉,它醒悟的那一天就是企业陷入危机的时候,最后企业还是要靠送货打开出路。可以想到,决定放弃时陈平将面临的压力。但事实是,宅急送硬是在一两个月之内,跟着委托的客运站学会了自己发货。尽管利润很低,但陈平仍然坚持将发货作为宅急送的主业。正如陈平所料想的那样,车站很快同宅急送断绝了业务往来,而此时,宅急送的发货业务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不久以后,宅急送又挖掘出了一条“生财之道”:送鲜花。这在当时的北京可算是一桩新鲜事物,从当年北京各大报纸的竞相报道中可以想见当时宅急送业务的火爆。陈平对此记忆犹新:仅1996年的情人节那一天,宅急送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5万!然而,面对这样的“财路”,陈平又一次决定放弃了。
因为他的理想是做中国的“宅急便”!他要专注地走一条路。
对于陈平的决定,企业上到管理层、下到司机,都划了一个问号。但陈平矢志不渝。由于送花业务深入人心,直到半年后,宅急送才最终退出了这一领域。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做发货业务的快运公司越来越多。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陈平知道,一块奶酪大家吃,很快就会被吃光,于是,他又开始寻求崭新的服务方式,直到他找到了“门对门”服务。一年后,宅急送便在全国铺开了一张送货上门的网。
1998年,到上海考察的陈平又发现,多家快运公司已经跟进了门到门服务。这次,他将24小时门对门服务当作一个方向,自加压力,以割舍利润为代价,寻求航空代理,解决了上站的难题。继而又在全国建立自己的分公司,铺设内网。这两点最终使宅急送成功地实现了24小时门到门服务。今年,宅急送已经将内网伸向了全国范围的小城市,而且预计明年的触角将伸向全国各县市。据陈平介绍,如今的宅急送已经有120多个网点,可以满足400多个城市的服务要求。
陈平和他的解人燃眉之急的宅急送终于走上了理想的轨道。
上市上天上榜
对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陈平有一个大胆的预言:中国的物流业将在十年之内有一个飞速发展,二十年后将迎来它的鼎盛时期。当中国的物流业进入到2010年这一鼎盛时期,谁能在这个行业中挑大梁、谁坐第一把交椅的问题应该就在此刻见分晓了。当然,对于所有竞争者而言,现在大家还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之上的,伯仲暂时难分。以邮局为例,陈平虽然承认其网络和资本的优势,但也并非没有弱点:因为它还需要改制,它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还要从头开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通、联邦快运、中铁、邮政快递等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候令。
当然,陈平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着的压力,宅急送目前之所以能够同实力强大的外资快运———联邦和平共处,尚未发展到你死我活、互相吃咬的地步,就是因为宅急送的“门到门”的两扇门都在国内,而联邦的“门到门”却是一道门在国内,一道门在国外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国家战略和“放管服”改革的推进,物业行业已逐渐由单一的社区空间走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国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软性基础设施”;保利物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精准定义自己的角色,明确事业价值与远景目标,确立面对重大矛盾时必须遵循的价值标准,以及经营管理关键环节的做事原则,从而为“大物业战略”的落地推进提供清晰的指引,为此,保利物业于2020年8月2日,启动了企业文化体系构建项目。

一、政策监管放松,经营边界打破,物业行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1政策监管逐步放松

2020年10月26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部署,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推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2021年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放宽了物业企业经营边际,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经纪、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

近年来,物业行业政策逐步松动,由规范型性政策向鼓励型政策转变,政策监管逐步放松,取消物业人员的职业资质管理、物业资质核定审批;政府放管服加大采购力度,横向拓展行业管理业态边界;融入基层治理,城市治理与乡村振兴带来增长空间。总之,政府监管逐步放松,为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让每一位从业者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2物业头部企业竞相定义行业

2020年,物业头部企业竞相定义行业,比如:万科物业公司改名为“万物云”;碧桂园服务召开品牌焕新发布会,围绕“新物业”,发展“新科技、新生态、新服务”三大板块;雅生活服务拟更名为“雅生活智慧城市服务”……一时之间,对于行业本质的研究与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战略升级与品牌焕新,成为行业的主旋律。

3从业人员职业价值感、认同度较低

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感、认同度不高是物业行业的通病。长期以来,物业是一个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的行业,基层员工承受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偏见,大部分人把物业行业作为一个职业生涯的跳板,只有少部分人立足长远,真正把物业管理作为安身立命的终身事业。

4保利物业率先发布“大物业战略”

保利物业主动顺应国家战略、敏锐把握行业先机,继2018年推出“镇兴中国”公共服务品牌之后,于2019年率先发布“大物业战略”,具体内涵包括:全域物业、全业态物业、全民物业、全技术物业、全价值物业,宣告整个行业进入“大物业时代”;2019年12月19日,保利物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

二、内外并重,注重传承,精准把握文化特色

保利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6月在广州成立,是保利发展控股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截至2019年12月,公司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春等170个城市,在管面积超过287亿平方米,合同面积498亿平方米,已成为了物业行业规模和品质的领军者及标杆示范企业,致力于发展全业态管理的保利物业,管理的业态除了社区居住物业之外,还包括城市地标性写字楼、政府公建、城镇景区、特色产业、院校、医院等业态;保利物业2018年度品牌价值超过90亿元,是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前四的全国性大型物业服务企业。

每家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性格标签,或许每一个员工、客户都是自己的答案,然而,保利物业的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其文化特色是什么?则需要采用专业的调研方法,开展深度调研,汲取优良的文化基因,精准把握保利物业文化特色。

在实地调研阶段: 注重外部研究与内部调查并重,其中,外部研究包括物业行业本质与发展趋势研究、对标企业案例研究、保利集团文化管控要求研究,内部调查则包括公司发展历程与文化溯源、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及其文化表现、不同群体精神面貌与行为特质等;在调研方法上,不拘一格,多种手段并举,其中包括资源研究、重点访谈、专题座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在调研期间,双方项目组成员力求深入一线,与“铁三角”员工做知心朋友,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困惑与生活烦恼,进而整体上把握一线员工的利益诉求。

在共识研讨阶段: 企业文化重在把握核心,团队核心即为中高层管理者,因此,精心策划实施中高层共识研讨会非常重要,这是项目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双方项目组提前下发了保利物业管理团队共识会的学习材料,以便让参与人员对于行业趋势、研讨议题有充分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练力求打破等级观念,营造“平等互助、共创共享”的活跃氛围,采用“企业文化画布、世界咖啡、六顶思考帽”等工具,向时间要效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萃取最佳的思想成果,精准把握公司的文化特色。

总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诞生过程就是保利物业不同层级诉求相互碰撞,逐渐形成共识的过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实地调研,中期的中高层共识研讨,后期的意见征集,每一个保利物业人都积极参与、真情投入。双方项目组历时139天,走访6个省市,访谈人员达200,参与问卷达35000份,经过9轮研讨,13易其稿,真正凝聚了保利物业人共同智慧。

三、结合公司战略诉求及团队特点,构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其实,“星火文化”在保利物业由来已久,积淀深厚,在源头上,既包括集团文化的传承,也包括自身人文精神的沿袭;保利物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结合公司战略诉求及团队特点,构建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其文化特色概括为“星火文化”,属于保利物业的独特性格标签。

1“星火文化”来源

“星火文化”有三个方面的来源,首先,它源自保利集团红色基因的传承,“星火”象征着光明、温暖与希望,体现了保利物业作为央企的责任担当;其次,它源自保利物业人文精神的沿袭,“点点星火,为万家灯火”,长久以来,保利物业致力于打造最具人情味的物业服务品牌,不断为美好生活注入人文动力;最后,它源自保利物业发展模式的概括,进入大物业时代的保利物业,就必须像星火燎原一样,充分利用公服全域管理项目以面促点的拓展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2 “星火文化”内涵

“星火文化”有两重内涵,对外,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与引领意识,大力弘扬“星火精神”,真诚服务于每一个客户、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场景,以星火燎原之势,描绘国民美好生活的璀璨星空,真正成为大物业时代的国家力量;对内,尊重关爱每一名员工,通过重塑行业地位、重新定义职业、拓宽职业平台、提升职业价值,为员工点燃梦想的星火,让燎原的激情照亮全体保利物业人的生命天空。

3 “星火文化”主要内容

经过多轮的研讨,反复的打磨,保利物业构建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星火文化”具体包含核心理念、方针理念和执行理念三个层次,共十四项理念要素,其中:核心理念层包括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三大要素;方针理念层包括企业精神、经营方针和管理方针三大要素;执行理念层具体细分为市拓、产品、服务、合作四个经营理念要素,以及人才、品质、风控、创新四个管理理念要素,定义了自己的角色,明确事业价值与远景目标,确立面对重大矛盾时必须遵循的价值标准,以及经营管理关键环节的做事原则,为“大物业战略”的落地推进提供清晰的指引。

附1:保利物业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星空模型”

附2:保利物业“星火文化”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总览
四、对外主办中国镇长论坛,对内举行首届“保利星火节”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星火文化”的确立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持续不懈地落地推进才是关键。下一步,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把理念融入公司战略、规章制度、品牌活动之中;当前,“星火文化”在两个方向进行了传播落地,对外,主办了第三届中国镇长论坛,发布了全新的理念,让社会公众了解了公司的角色定位及使命追求;对内,举行保利火把节,发布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及企业文化视频,并对理念、行为准则进行了深入解读,让各层级员工对于“星火文化”有了初步全面的认知。

1主办第三届中国镇长论坛   

2020年12月11日,由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保利发展联合主办的2019社会治理与协同创新中国镇长论坛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召开,来自28个城市和地区的500余名政界嘉宾、专家学者、行业大咖相聚上海,围绕论坛主题“精细善治 镇兴中国”,共同探讨新时代下的社会治理与协同创新;在镇长论坛上,发布了保利物业的全新理念,其中包括使命(善治善成,服务民生)、愿景(致力成为大物业生态平台首席运营商),为了实现使命、愿景,保利物业以城镇服务为核心载体,带来了公共服务产品的内容——5G产品服务包、四大样板工程、三大支撑。

2举行首届“保利星火节”

“星火文化”是保利物业企业文化的独特标签,“星火”是贯穿项目始终的一条鲜明主线,为此,把每年的12月19日的公司上市日,命名为“保利星火节”,它是属于每一个保利人的盛大节日,届时,有4万名员工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其中。2020年是保利物业的第一届“保利星火节”,其中包括前期的星火节悬念海报的发布,中期的全新星火文化内涵发布,并发布线上H5与员工互动,后期的星火文化系列稿件的征集。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传播载体的创新,将成为打造企业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届“保利星火节”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扩大了参与人员的数量,增强了现场互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有力地提升了“星火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五、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1主要价值

①构建经营哲学

保利物业企业文化体系构建项目主要价值是构建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经营哲学,厘清物业行业的本质,明确公司角色与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在确定“大物业时代的国家力量”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括核心理念、方针理念和执行理念三个层次,共十四项理念要素,贯穿经营、管理的所有关键环节,其形成的纲领性文件《保利物业纲领》,是保利物业经营管理的方法论,为统一全员思想、规范全员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原则指引。

②拟定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行,知行合一才是企业文化建设达到的理想状态,因而,构建经营哲学之后,还应该把理念落到员工日常行为之中,为此,基于服务理念,拟定了服务守则,基于价值观,拟定了星河运营官行为准则、星海职能官行为准则、星海指挥官行为准则,以及干部管理纪律红线。总之,不同层级的行为准则为员工日常行为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为下一步干部团队的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

2 若干启示

企业文化不仅需要传承创新,汲取过往的优良文化传统,而且也需要尊重行业特点、团队特质,基于最新的行业趋势、公司战略,从不同角度思索对于企业文化的诉求;那么,从保利物业企业文化体系构建项目来看,行业趋势、基层员工是需要重点考量的两个方面:

①关注行业趋势对于企业文化之诉求

企业发展无法脱离外部行业环境的影响,当外部行业趋势与本质发生变化时,公司自身应该顺势而变,主动求变,进而引领行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政策监管逐步放松,各大头部企业纷纷借助资本运作,抢占增量市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住宅业态向非住宅蓝海延伸,机械化、智能化成为一种趋势……物业行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对于物业管理的认识也正悄然发生改变,基于以上行业趋势,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市场化”、“品牌建设”、“智能化”等关键词对于企业文化的诉求。

②关注基层员工对于企业文化之诉求

假如说行业趋势是公司发展的“星空”,那么基层员工就是公司发展的“大地”,作为物业企业,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才可能保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物业行业基层流失率比较高,直接影响业主满意度和品牌形象,作为公司,应该站在“重新定义一个职业”的高度,为大家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点燃基层员工心中的梦想,重新激发对职业的认同感与企业的归属感,基于基层员工现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尊重”、“人文关怀”等关键词对于企业文化的诉求。

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通盈公司的员工正在向“大长江”生产一线准确配送需要的摩托车车架。王亚方 摄
核心提示
●以前中国很多企业不在乎物流环节,因为有较好的赢利空间,但现在不同了,随着燃油、人工成本的上升,赢利空间逐步被压缩,物流环节作为第三方利润源会得到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重视。
●暴利会掩盖很多管理上的不足,企业只有在微利的时候才会重视管理。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面临供应链的整合问题,企业为了专心生产,提高研发能力,必然要把非核心业务逐步外包出去。生产物流就是这样应运而生。江门地区制造业要不断做大做强,物流外包之路是肯定要走的。
●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生产物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让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脱身出来,轻身前进,集中精力做研发和销售;可以为生产商转移风险,从整车下线那一刻之前零配件都不属于生产商,零配件在运输、储存、生产诸环节中损坏、缺失包括经济不景气等风险都由供应商和物流企业承担;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灵活更经济,节约成本……
●江门是一个中小城市,但并不代表我们的理念就很小。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很小的平台上,但我们的视野是全球的。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时45分,身着赫绿色工装的崔陆杰,都会准时出现在大长江集团棠下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同他一起到岗的,还有其他8位同事。8时整,大长江总装部身着淡蓝色工装的白班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崔陆杰在10分钟内对生产线查了一遍,当看到生产线边的某种配件即将少于40套时,他立刻打电话通知中转区内的同事供货。几分钟后,一辆满载40余套配件的挂具车被推到生产线边换走了刚刚空下来的挂具车。
“这种配件,生产线边上最多只能放两(挂具)车,第三辆车在中转区备货。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于安全数量我们就会被罚款。”崔陆杰解释,“当中转区的货物不足时,一般要提前6-7个小时通知后方仓库备货。”
“这就是及时性配送,”一位资深物流工作者向记者解释:“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晚,刚刚好(just in time),即JIT,是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实,出现在大长江集团总装生产线上的崔陆杰和他的同事并不是该集团的员工,他们是大长江物流外包单位通盈物流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盈公司)的员工——作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领头羊,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大长江尝试性地将自己一小部分零配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通盈公司承担了其中五大类十几种配件的供货服务,这种物流模式在我市制造业中还极其少见,颇有先行者的意味。
“整个供应链物流可以分段为:入厂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在中国,目前销售物流外包较为成熟,而生产物流外包不太普遍,做得的是汽车行业。”曾经就职于通盈公司的物流硕士李岩介绍,“现在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停留在销售物流外包阶段,少数企业将生产物流外包,或者将各物流环节整合外包,能做到把整个供应链打通、将供应链物流外包的企业就更少了——这就像一个金字塔,走到上面的非常少。目前生产物流外包在江门只能说是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嫰芽。”
与制造业的“无缝对接”
“传统模式中,供应商把零配件送到制造企业的仓库,制造企业再通过内部物流把零配件送到生产线上去,”通盈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兆韬说:“而现在,供应商把零配件送到我们的仓库,由我们把零配件及时准确地送到生产线上,我们负责的就是这一段的生产物流。”
这种模式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我们普通员工来说,难就难在与制造业的‘无缝对接’。”22岁的陈召威是通盈公司介入生产配送的早期员工之一,他对此颇有感触。“在学习阶段,我们白天在大长江熟悉他们的生产流程,晚上回来开会研究我们的服务如何与它对接。本身制造业的管理是非常精细严格的,而且它已经发展了十多年,有非常完善的制度,而我们则完全是个‘门外汉’,要达到它的要求需要一段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大长江提醒得多一些,熟悉一段后,就出台了《直供件配送管理细则》,包括及时供货、工服穿戴、货物摆放、标识单的写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刚开始时我们觉得这里也罚那里也罚,实在是太难了,甚至有打退堂鼓的心理。”
要做到JIT(及时供货)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通盈公司同时为大长江集团老厂和棠下两处生产基地多个生产部位配送物料,刚开始,由于距棠下较远,加上现场服务人员对生产流程不熟悉,配件到达安全数量临界点时报告不及时,造成生产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次,需要马上送车圈到生产线上,我和经理等3人把货送到大长江门口时,因为某种原因车辆进不去,由于怕耽误生产,我们3人扛着车圈从大门口扛到车间,一楼扛到二楼,一直扛到生产线上,像打仗一样,每个人都非常紧张。”陈召威说。
与通盈同时进入大长江集团的兄弟物流公司有的退出了,但通盈公司坚持了下来:“我们是把它定位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去开发的,集全师之力重点开发这个业务。我们的脚步是坚定不移的,哪怕前期付出得再多。”通盈公司董事长石伟坚说。
在不断的摩擦碰撞中,作为一个新兴的物流公司,通盈公司与客户的要求越来越合拍。2007年,通盈公司在棠下距大长江生产基地仅200米处租了一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仓库,并在大长江的仓库内设了100余平方米的中转区,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备货,双方的合作也进入一个稳定时期。
“我以前没有制造业的工作经验,这次接触到大长江,大型制造业的管理真的很让我震撼——其管理就像一个炼钢炉,把背景不同、素质不一的员工炼成了一个个标准件。”陈召威说。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盈公司通过与大长江合作,也把自己炼就成一种合乎制造业高水准要求的“标准件”。
索取刀锋上的利润
“我们公司之所以退出为大长江做生产配送,一个原因是这方面的利润太薄,不可能成为我们目前的主营业务。”某物流公司的主管坦率地对记者说。
“刀锋上的利润”,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业内人士讲得最多的话。
“如果仅仅在生产物流阶段就能赚钱,那是一个奇迹。”石伟坚说。
“一般很大的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考虑到物流外包问题,这时候它的内部各项管理已经比较完善,成本控制和效益都做得比较好,像大长江,经过十几年的优化,它原来的团队已经把成本控制得相当好了。企业把这部分业务外包,他愿意给的成本,绝对在它原来的成本范围之内,或者比它原来的成本略低一点,这才是企业引进第三方物流的动力源泉。”石伟坚说。
“而物流企业对制造业相对比较陌生,我们要付出培训成本、学习成本。比如说,制造业原来一个配送小组需要10个人,而现实是,我们必须只需9个人才能从中赚到利润,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得比他们好,才能谋求到刀锋上的利润。”一位业内人士说。
既然是“刀锋上的利润”,还有什么坚持的理由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面临供应链的整合问题,企业为了专心生产,提高研发能力,必然要把非核心业务逐步外包出去。生产物流就是这样应运而生。江门地区制造业要不断做大做强,物流外包之路是肯定要走的,但江门除了传统物流外,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大型的有一定技术力量支撑的物流企业,这给我们介入提供了契机和动力。”石伟坚说。
通盈物流2006年落户江门,2006年10月与大长江开始合作,从最初的仅配送车圈到现在配送五大类几十种型号的配件,从最初在生产物流业务上投入不到10人到现在投入近70人,他们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前期发展之路。谈到利润问题,石伟坚介绍,有一段时间通盈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干线运输等品牌业务,但令他自豪的是,现在生产物流业务也基本上做到了赢亏平衡。“生产物流利润的真正体现应该在后期,在企业上量、上规模以后,尤其是在介入了整个供应链之后。”石伟坚说。
谈到江门生产物流业的前景,石伟坚斟酌了一下,用“审慎的乐观”五个字来概括。
星星之火 何时燎原
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生产物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可以让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脱身出来,轻身前进,集中精力做研发和销售;它还可以为生产商转移风险,从整车下线那一刻之前零配件都不属于生产商,零配件在运输、储存、生产诸环节中损坏、缺失包括经济不景气等风险都由供应商和物流企业承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灵活更经济,节约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的服务公司,可以提高服务质量……”陈兆韬提出了诸多优点。
但是目前在江门,真正愿意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生产物流的制造企业并不多。
“公司的零配件采购都是通过系统下单后,由上游配件商将零配件发运至工厂。对于成品,我们自己有仓库来存储。是否会引入第三方物流要视每个企业自身情况来定。”我市一家上规模的制造业生产商如是说。
“生产物流讲求规模效益,但在江门,很难找到像大长江这么大规模并且愿意做内部深入改革的企业,愿意把这样的内部物流开放出来的制造业不多。”一位业内人士说,
“打破原有供应模式,就意味着原有利益平衡的打破,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难度非常大。”石伟坚说:“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江门制造业仍面临着观念的改变。物流外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这要求生产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才能坚持下去。比如,我们的员工刚到生产线上时肯定不如制造业原来的员工熟练效率高,那么有的企业可能就会缩回去,觉得不如自己搞——但是,大而全不一定是好处,一定要有正常的合理的分工——物流外包之后,企业可以轻身前进,可以干更多的事情。”石伟坚说。
今年以来,随着油价上涨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制造企业成本压力增大,物流企业也遇到了寒冬。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既是一个外在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随着燃油、人工成本的上升,对物流企业来说,不可能再靠粗放式的管理、同质化的服务来求生存了,这迫使物流企业思考如何做好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制造企业服务,向更高层次转型。”李岩说,“对制造业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前中国很多企业不在乎物流环节,因为他有较好的赢利空间,但现在不同了,当赢利空间逐步被压缩,物流环节作为第三方利润源会得到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重视。”
“暴利会掩盖很多管理上的不足,企业只有在微利的时候才会重视管理。”广正顾问有限公司总顾问张一泓说。
“审慎的乐观”,这是通盈公司董事长石伟坚对生产物流在江门发展前景的看法。虽然生产物流在江门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对于这一个小小的“嫩芽”,很多人还是抱以欣喜的态度,正如一位业界人士所说:“江门是一个中小城市,但并不代表我们的理念就很小。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很小的平台上,但我们的视野是全球的。”
相关链接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已广泛地被西方流通行业所接受。

经历过痛彻心扉失败的史玉柱,对商业的理解比同龄人甚至比许多老江湖要深得多。与老一代企业家不同,史玉柱不是瞅准了国家政策双轨便利或依附体制才发现了致富机会。他一开始遭遇的就是生存问题。没有利润,没有真金白银,就一天也不能存活。一种对前途的未知和对死亡的恐惧,使他不得不把利润放到最重要位置。他没有特权和体制可以依附,只有到市场上去寻找客户。

化装成机会的陷阱
曾经将他捕获

第一桶金通常会使人记忆犹新。那不仅仅是一笔款子,而是植入了一种经商基因。
1989年,史玉柱辞职下海在深圳创业,成立公司专门推销巨人汉卡。他利用报纸先打广告后收钱的时间差,用全部的4000元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13天后,史玉柱即获15,820元;一个月后,广告已换来10万元回报;四个月后,他成了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巨人”也诞生了。史玉柱第一次认识到广告的魅力。砸广告和人海战术的商业观,由此成型。
1995年2月10日,史玉柱下达了“三大战役”的“总动员令”,第一个星期就在全国砸了5000万元广告费,把整个中国都轰动了,风光无限。可后来一评估,知名度和关注度都有,但广告效果是零,因为当时还不知道要向消费者卖什么。这种盲动肆虐,是史玉柱走下坡路的起点。两年后终于导致了巨人大厦的坍塌。
巨人破产,让史玉柱领悟到一个真理。无论是政府高官还是当红媒体都帮不了你,只有客户才能真正帮助你。经营的方略只能来自于对客户心智的求索过程,不能来自于其他任何地方。一天不把客户琢磨透,就多一天的痛苦。正是这种隐忍与决心,让史玉柱奇迹般起死回生。

痴迷毛泽东,
发现商业帝国的根据地

当灾难光顾,一般人通常会陷入郁闷和深深的责难中。责怪别人,责怪自己,责怪所有的熟人和陌生人。在这种痛彻心扉的责怪中,有些人倒下了,支不住了,垮了,选择了自杀或是遁入空门。而少数人却能看到,灾难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型的天赐良机。上天告诉你先前的路不通了,需要抛弃成见或经验,以全新的视角来透视今天的现实。史玉柱就是少数这样的哲人。
10年前“巨人大厦”倾塌,史玉柱把3000多媒体的狂批乱轰,以及内部的一场场批判会,看成是他得以东山再起的资本。他说,这十来年我一直在吃那一次巨亏的老本。史玉柱变得谦卑起来,他知道那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会欺骗他,他必须清除成见,必须专注于现实,必须一刻接一刻地把握真实。
史玉柱崇拜毛泽东。毛泽东当年不出国,坚持在国内发展的战略深深吸引了他。当年国内不乏出国取经归来的才俊,可最后得天下的是娴熟掌握中国国情的毛泽东。他掌握了农民的心思,用土地改革发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用毛泽东的视野看今天,史玉柱看到了比留洋更为紧迫的任务:了解农民,了解农村市场。他更看重在全球化还没有波及到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巨人大厦的倾斜,让史玉柱看到了把事业建立在心思变化太快的城市人身上是多么危险。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农村。那里有着所有一切事业的基础。当李东生用了5年因为“洋插队”而导致效益滑坡被评为最差老板的时候,史玉柱则用了5年,一举成为最受瞩目的当红企业家。

校正靶心,
盯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

最早在江苏省江阴市推广的脑白金产品具有象征意义。起初还没有产品,史玉柱就带上策划,拿个很漂亮的包装盒去当地农村一户一户地推荐。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家。史玉柱就拉个板凳坐下来跟她们拉家常。村里人很有戒心,无论怎么说都打动不了他们。于是,他就换了一个说法,把脑白金的各项功能详细描述。村里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史玉柱看到,这些平时不在乎饮食营养的群体,其实在深层意识中,对于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也有着特别强烈的追求。但让他们自己掏钱出来买,还是有障碍。他们不会把钱花在不是生活所必需的事情上,却期望能够收到这样的礼物。还有点难于启齿。因为从小就一直给儿女们讲述克勤克俭,怎么突然就可以张嘴说要补养品?老人们兴奋地叙说着儿女们回乡带的各种礼物,多数都是家里没见过的。如果儿女们在外面通过电视、报纸自己知道你们这些延年益寿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享福了。
终于,史玉柱心里有底了。他信心十足地对团队说:“行了,我们有救了。脑白金很快就能做到10个亿。”于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便开始“蹂躏”中国人的大脑了。在人们的“傻冒广告”的骂声中,他很快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脑白金销售十年不衰。脑白金的收益,很快让史玉柱还上了巨人大厦的欠款,而且还拥有了投资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财力,投资银行又使他获得了今日超过百亿元的市值,同时为他奠定了进入网游业使他拥有了一个打造新巨人的上市平台的准备。
史玉柱的想法永远跟常人不一样,他总会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创业者都不是摇着鹅毛扇指派他人干活的主,什么营生举足轻重他就干什么,绝不假手他人。他喜欢打破旧的模式,走别人认为行不通的路。脑白金起步至关重要的是营销策划,史玉柱当仁不让地走在最前边。
在起伏的商业江湖中浸泡,史玉柱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早期公司有了点钱就开始闹矛盾,以致史玉柱当众摔电脑说:“我从此再不搞股份制了!”他主张不给员工股份,愿意给员工高工资、高奖金。史玉柱的公司一个人说了算,再也没有内斗了。正是这种义无反顾的魄力,使得巨人从一开始就有了凝聚力很强的内核。

人性至察,
终成游戏研发

2004年10月,盛大公司的一批研发人员走出来寻找投资。史玉柱连忙投入2000万元网罗这批人才,开发《征途》。开发这款游戏,史玉柱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人,而是一个研发的。
对于他来说,没有经验是他从事所有创业的资本。他不需要经验,他只需要把自己与繁华的世界隔离开来,专注于网游研发。他的方式很奇特,就是找玩家聊天。据说,史玉柱坚持在与600个玩家聊天,每人至少2小时。按2小时计算,600个人,就是1200个小时。一天10个小时的话,也要聊天120天。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他本可以找十几个人聊聊天就行了,其他凭借想象,也可以有个八九不离十。
史玉柱不这样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把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闪光点汇集在一起,就可以有无人匹敌的竞争力。跟人聊天很容易,尤其是目的性不强的聊天,很可能是难得的消遣。可是真要抱定目标去与新新人类聊天120天而不生出厌倦来,史玉柱怕是第一人了。
在1200多个小时的聊天过程中,他一个个洞悉了从事网游的乐趣、激情、 义愤、郁闷、心跳、欢畅、紧张、算计、张狂、好奇、窃喜、嫉妒、悔恨、无奈、宣泄、控制、霸气,以及说一不二、依剑昆仑、饮马天河的干云豪气等等。所有这些复杂的甚至对立的情绪,他先前还没有体验过,甚至连想像都不可能,现在他却了如指掌。给所有这些情绪一种载体,一种释放机制,正是《征途》最吸引人的地方。史玉柱这个40多岁的成熟男性,却平心静气地进入十几岁少年的情怀。对人性的这种把握和定力,是史玉柱主导的《征途》不同于任何一个网游的根本所在。
人都有惰性。如果不能身先士卒一刻接一刻地提出新的问题,单凭做一份工的技术人员,不会一个接一个地去攀援那无尽头的山峰。那是一份工,而不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对史玉柱来说,这就不同了。对完美的追求,是他的生命。在迟疑不决的时候,需要的一个“是”或“不是”,坚定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走。研发是这样,服务是这样,企业经营管理的总体运营也是这样。只有当事人,最知道利润指标能够说清的问题是有限的。而只有置身其中,反复体悟并推究事理,才可以知道实际上可以做得更好。

修炼市场感觉

一般人会把网游定义为城市市场,而史玉柱却偏偏把它定义为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市场。他在全国设立了1800个推广办事处,一年之间将推广队伍扩充到2000人。2000多人的推广队伍穿行于农村网吧。农村网吧土气,是被人忽视的角落,有商家上门免费送张贴画,网吧老板们乐呵呵地接过《征途》游戏海报,在网吧显眼处张贴。史玉柱还给这些农村网吧定期“包机”――将网吧内所有机器全部包下来只允许玩《征途》游戏。全国5万个网吧同时参加活动,一个月的费用上百万。农村网吧上座率低,包场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史玉柱还采取了让网吧分享卖《征途》点卡10%折扣的方法。几大措施下去,一下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史玉柱没有忘记他的玩家,打出了“给玩家发工资”的广告。只要玩家每月在线超过120小时,就有可能拿到价值100元的“全额工资”。工资是以虚拟货币的方式发出,但玩家可以通过与其他玩家的交易而获得现金。
2006年12月,史玉柱被评为中国互联网新锐人物。而2007年12月,史玉柱已经傲视群雄,处于互联网领头羊位置。他自己说,那是一种市场感觉,使他与众不同。史玉柱傲视群雄的市场感觉,说穿了就是一种潜入价值链相关者心智中的技能和辛苦。史玉柱不像大多数老板那样忙于各种论坛上和EMBA班去学习,也不习惯于跟政府要员和名商大贾私密聚会,更没有许多老板打高尔夫的雅兴,他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客服上。他说,自己每天就是住房、汽车、办公室三点成一线地走动。
“我现在很闲,基本没什么事情。每天大概有10个小时做客服,很喜欢做。”史玉柱说。他喜欢帮助游戏中玩家解决碰到的问题,那也是《征途》能够一刻接一刻地更新的原动力。玩家分分钟遇到的问题,都是游戏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老板冲在第一线,跟老板听汇报来决策,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中国公司的头号问题,不是技术,不是战略,不是模式,不是体制,而是忽视了客户的心智。通过一天十几小时做客服,史玉柱真正掌握了业务的核心,掌握了客户的心智。

史玉柱的超越与隐忧

史玉柱的征途,取得的成功更大,引发的争议也更大。
史玉柱吃透了中国人的人性,也引发了空前的争议。征途游戏中传递的金钱至上价值观,以及对人们的金钱与权力欲望的膨胀,都是引发争议的焦点。中国游戏如果一直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成分,或是始终与金钱和权力绑在一起,势必将为游戏产业带来重重阴影。那些沉迷于网游而耽误了功课和前程的孩子,那些因为要置办高级配置铤而走险去偷去抢的少年,那些因孩子沉迷网游而伤心失意的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把罪恶归结到史玉柱的身上。
史玉柱是商界的奇才。但他缺乏一种对世人的悲悯之心,缺乏为国人甚至全人类服务的爱心,就凭这一点他永远落后于马云,落后于柳传志,落后于张瑞敏。
围绕着史玉柱的争议很多。笔者关于史玉柱吃透中国人的人性文章曾引起广泛讨论。其中一位征途玩家的评论,特别值得关注:
“我是征途游戏的玩家。玩了一年多了,我最大的感受是,史玉柱纯粹是一切向钱看,什么道德、良心、伦理之类的东西在他身上和他的游戏上绝对表现不出来。玩过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每天有数不清的人在骂他,骂他骗钱,骂他鼓励青少年杀人,游戏中还故意设置恶意整人道具。征途游戏害了多少青少年,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数不清的。我只能说史玉柱是个纯粹的商人,不具备一个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他就算挣了钱又怎么样?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敬的,但中国其它网络游戏商,却总是有人称赞,这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史玉柱瞄准人的贪婪和权力欲,还有既懒惰而又想过瘾的心理,设计出圈钱的装备配置环节。人类的劣根性成了他圈钱的工具。掌握客户心智是一个锐利的武器。而悲悯心与对人类福祉的关怀,无疑是更为基本的一种推动力。史玉柱与中国企业家当警醒。
人的心理通常有两极。一端是自我,另一端是无我。心理中自我的一面将自己视为物质的和分裂的,通常是我们所有恐惧的源头。心理中无我的一面将自己视为精神的和联结的,并且是我们所有爱的源头。理性的选择取向往往落在自我与无我的中间。已经走到建立自我极端的史玉柱,或许会在衣食不愁之后想到另外一极的无我吧?当真能形成这样的转换,史玉柱或许会成为中国企业家转型的一个路标。
2008年1月10日,巨人突然宣布已获得运动休闲游戏《运动王国》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的代理权。
《运动王国》允许玩家建立一个单一的角色来玩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戏,如网球、篮球、滑冰等。这款游戏刚好迎合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或会激发更多玩家对这款游戏的热情。这款游戏可能预示着史玉柱的悄然转型:从迎合放大恶俗到开发人们的志趣。

中国企业家转型的路标

史玉柱一边在网上冲浪,一边又跟柳传志、段永基等第一代企业家交流。两相对比,他发出了无限感慨:“我感觉到我们这些人还是落伍,年轻一代确实发展很快,走得也很快,让我们看了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史玉柱说出了一个时代的落幕:看重人脉关系的第一代企业家正淡出舞台,那些专注客户和行业的新一代企业家走上前台。
第一代企业家多是90%的精力跑关系和人脉,10%的精力钻研公司业务运作。他们在沼泽地里坚持下来,奠定了今天经济起飞的基础。而新一代企业家,则把这个等式给颠倒过来。90%的精力钻研业务,10%的精力搞公关。我们见惯了那些政客式的企业家,他们以90%的精力回旋于各种高层公关之中,以灿烂的微笑应对每一个接近的媒体。而史玉柱则避免了这样的无知和下等,他更愿意以120%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客户和业务。
史玉柱现在依然可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是在深夜,如果他发现问题,也会通知相关人员研究解决。史玉柱内心的恐惧依然是那样强烈,他不敢冒失去玩家的危险。中国创业者的矛盾司空见惯。有些甚至走上了毁灭生命的地步,这一切给了史玉柱很强的印记。他牢牢控制着公司股权,不敢轻易予人。
史玉柱的商业观念,一直在与时俱进。从初期简单的广告和人海战术,到后来的潜入客户心智中去把客户琢磨透,再加上抓住人性本真的务实管理,史玉柱代表了迄今为止一代中国商人的成长轨迹。
同众多中国企业家一样,史玉柱建立了自我,却没有产生“追求无我”的冲动和欲望。他的绝对控股、对团队严格的控制等行为,表现出了他内在的忐忑和不安。史玉柱是在人们追求财富和价值实现上与他的团队产生了共鸣。现在的史玉柱是一个过渡。史玉柱是一个勇于自省的人。相信他会最终在积累财富与提升国民福祉之间达成某种平衡。
史玉柱那种心无旁骛专注于客户心智的战略和执行体系,以及那行之有效地隔离营销团队与现金流的办法,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史玉柱的东山再起,或许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即看重人脉关系的第一代企业家正在淡出舞台,那些专注于客户和行业的新一代企业家正在走上前台。
(本文作者系著名管理专家,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世界银行顾问中国房地产项目顾问、福特基金会资助“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课题负责人)

如果是说异联商城里现在的商品和用户浏览界面的确实是不怎么要,也可以说是非常的糟糕。现在异联商城里的商品的价格是普遍的高于淘宝价的,有的还会比市场价都高,而且商城里的产品的种类也很少,并且很杂乱,现在并没有真正的做到给用户以实惠;对于用户的浏览界面的话,你去稍微浏览一下也会感觉很不好的吧,而且现在异联的商品上传的都是各个地方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不够专业,有的不够认真,所以导致了产品的浏览页面也是很不理想的,不过任何事物都是要有发展的,淘宝也不是一天就做的那么好的

看看:也许对你有帮助!

曾经,网络游戏坎坎坷坷,艰难创业;

如今,网络游戏市场广大,辉煌无限。

在这风起云涌的许多年间,有多少网络游戏起起伏伏,多少游戏公司成成败败。

忆往昔峥嵘岁月,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已近无言。

于是,我们写下这篇文字,回顾那些为中国网络游戏业付出过的前辈

回顾那些在网络游戏史上作出贡献的作品。回顾网游历史上一个个里程碑般的事件

或许我们记叙的并不完整,或许我们还有很多错误,或许我们不是第一个,但是我们都将尽心总结。

因为,历史不为彰显,只为纪念。

1969——1977PLATO盘古开天地,ARPAnet混沌育未来

交流与娱乐是人的本性,哪里有人,那里就充满了娱乐与交流,在网络产成之初,网络游戏便已经开始酝酿,这些小小的雏形,如同星星之火,孕育着无限的未来

网络游戏的起源可追溯到1969年,当时瑞克·布罗米为PLATO(ProgrammedLogicforAutomaticTeachingOperations)系统编写了一款名为《太空大战》(SpaceWar)的游戏,游戏以八年前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款电脑游戏《太空大战》为蓝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可支持两人远程连线。

这套系统上很快出现了很多的连线游戏,所能支持的同时在线人数也大大增加。1972年,PLATO的同时在线人数已达到1000多名。PLATO成了早期网络连线游戏的温床。

PLATO在游戏圈内并未获得其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这并不能抹杀它对网络游戏以及整个游戏产业所做出的贡献。PLATO上的不少游戏日后都被改编为了游戏机游戏和PC游戏,例如《空中缠斗》(Airfight)的作者在原游戏的基础上开发了《飞行模拟》(FlightSimulator),80年代初,这款游戏被微软收购并改名为《微软飞行模拟》,成为飞行模拟类游戏中最畅销的一个系列。1974年推出的《帝国》是第一款允许32人同时在线的游戏,这一联机游戏模式成为现代即时策略游戏的标准模式。1975年发布的《奥布里特》(Oubliette)是一款地牢类游戏,大名鼎鼎的角色扮演游戏《巫术》(Wizardry)系列即源于此。

有趣的是,1969年也正是ARPAnet(Advance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诞生的年份。大家知道,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研制的世界上首个包交换网络,它的成功直接促成了互联网以及传输控制协议(即TCP/IP)的诞生。

由于当时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连线游戏的平台、 *** 作系统和语言各不相同。它们大多为试验品,运行在高等院校的大型主机上,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弗吉尼亚大学,以及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

这时游戏的特征:1、非持续性,机器重启后游戏的相关信息即会丢失,因此无法模拟一个持续发展的世界;2、游戏只能在同一服务器/终端机系统内部执行,无法跨系统运行。3、完全免费,尽管当时的网络还是一件完全的奢侈品

1978——1992Mud平地风云起,公司触网显商机

1978年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罗伊·特鲁布肖用DEC-10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戏——“MUD1”,这是一个纯文字的多人世界,拥有20个相互连接的房间和10条指令,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人机交互,或通过聊天系统与其他玩家交流。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多人交互网络游戏,它可以保证整个虚拟世界的持续发展。尽管这套系统每天都会重启若干次,但重启后游戏中的场景、怪物和谜题仍保持不变,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计算机上运行,而不局限于埃塞克斯大学的内部系统。

后来一些专业的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开始涉足网络游戏,如Activision、Interplay、SierraOnline、StormfrontStudios、VirginInteractive、SSI和TSR等,都曾在这一阶段试探性地进入过这一新兴产业,它们与GEnie、Prodigy、AOL和CompuServe等运营商合作,推出了第一批具有普及意义的网络游戏。当时的网络游戏出现了“可持续性”的概念,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成年累月地在同一世界内不断发展,而不像PLATO上的游戏那样,只能在其中扮演一个匆匆过客;并且游戏可以跨系统运行,只要玩家拥有电脑和调制解调器,且硬件兼容,就能连入当时的任何一款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市场的迅速膨胀刺激了网络服务业的发展,网络游戏开始进入收费时代,许多消费者都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来玩网络游戏。从《凯斯迈之岛》的每小时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时6美元,第二代网络游戏的主流计费方式是按小时计费,尽管也有过包月计费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气候。

同时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交流发展,国人也渐渐意识到游戏网络玩法的存在,《东方故事》即将产生

1993——1997泥塘游戏陷泥塘,东方故事耀东方

事实上,1992年的《东方故事》不仅写下了一个东方的故事,也带来了一个交流的桥梁。国外的华人学生对其进行汉化之后,它的源码93年便迅速传播到了香港和台湾,发展出形形色色的中文mud来。当时台湾的MUD全部使用英文或者繁体码,种类比较贴近西方,故事情节和背景多以神话故事为主线,和后来内地偏重武侠世界还有很大不同。

再让我们看看国内网络建设的情况

1992年6月中国开始第一次正式讨论如何接入internet的问题

1992年12月中科院院网(CASNET)、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初步完成建设。

1994年6月28日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相连接的试运行专线。

1995年中科院的NCFC网络建成。

1995年下半年中科院的网内开始流传一个台湾MUD的简体中文版-新东方故事2,这是mud进入内地的第一步。

此时,中国大部分的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有幸触网的人们(大部分在电信部门)还在使用9600bps的调制解调器进行连接。

就在这样的岁月里,Mud来了,虽然发展缓慢,只是在少数科研院校和电信部门的先行者中传播,没有被大众了解和接受。

但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中文mud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慢慢发展起来,步伐虽然缓慢但是有力,虽然流传不广但设计完善,不能不让人感慨当时的爱好者的能力,感慨兴趣和娱乐的力量。

ES2一被引进内地,就出现了无数的变体。比较典型的有《侠客行》,《西游记》,《风云》等。这些类型的MUD全部是在ES2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构建的武侠世界结构上更为精微丰富,文化上也更容易获得国人的文化认同。以后的每代天神和巫师(mud的管理者)都在不断改进自己管理的mud,期望能跳出ES2的影子,发展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架空世界来。

由于没有外在画面的瓶颈,没有商业化的束缚,在结构复杂和拟真方面mud达到了网络游戏的顶峰,使其更接近于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商品。界面极度的不友好,系统充分的复杂,世界足够的大,练功足够的枯燥,这注定mud成为了网络艺术的阳春白雪。现在的玩家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玩家是如何快乐的进行游戏,同样mud的内涵恐怕今天的玩家也很难领略到。时至今日,中国网络游戏系统的发展趋势都还是简单化而不是拟真化。mud从某些方面来说成为了一个端点而不是被超越的对象,这和以后的传奇和奇迹(MU)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有人不同意笔者上面的观点,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些早期接触过mud的程序员和系统设计师造就了今天的网络游戏产业;mud玩家对游戏的热情,对图形化、普及化的强烈愿望,也成为了今后图形网络游戏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1998年在线棋牌起联众艰苦创业鲍岳桥

1998年《网络创世纪》还在国外大红大紫。

1998年Mud还在大专院校默默传播

1998年陈天桥还在证券公司忙碌

1998年游戏迷们还在为《星际争霸》《三国志5》津津乐道

但是1998年不是中国网络游戏的空白,因为,联众来了。

虽然联众棋牌游戏比其他网络游戏缺少虚拟世界的部分,但在交互性上却是类似的。作为在中国最早流行的在线游戏,联众对中国网络游戏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毕竟在中国网络游戏成功者中,鲍月桥是第一个。

1月,鲍岳桥、简晶、王建华三人创立了联众游戏网,经营在线棋牌游戏。看到毫无人气,缺乏资金,线路不畅的联众,谁又能想到世界知名的的棋牌游戏网站将就此诞生呢?

鲍岳桥是值得敬佩的,他那时的困难非同一般,没有网络条件,他们四处搬家,从东方网景到银联线路,再到北京信息港,总算基本达到了线路不断的基本要求。

没有足够玩家,他们就轮流在联众上守着。一个人同时开三个ID,一个人同时扮演三个人,这样只要有一个网友上来,游戏就可以玩起来。

6月4日,联众游戏开通。没钱打广告,当然也没人知道这个网站,一个来玩的人都没。三个人就发挥自身力量四处找网友,拉他们过来看看。陆陆续续有一些人来,大都是抱着“看看鲍岳桥他们又做了些什么”的想法来的。由于大家上来的时间段不同,谁也碰不上谁,游戏基本上玩不起来。联众于是在首页贴出一个通告:“希望大家集中在中午过来,这时人比较多,我们自己也在。”

6月18日,东方网景在首页为联众开通做了一条预告,那天联众的点击次数超过了1000次。发现这招挺管用,三个人就去很多ICP的BBS贴了很多广告帖子。

为了庆祝玩家“坐满8张桌子”,鲍岳桥特意将那张网页保存下来,作为骄傲的证明和纪念。后来,一些媒体陆续开始报道联众。一个特明显的事实是,报道发表当天一定会让联众多出几十个登录者,于是鲍岳桥在记者采访完,总不忘叮嘱记者一定要在报道中将联众的网址写上。

12月31日,联众同时在线的人数终于突破了1000人。联众刚开始做的时候,微软围棋站点五六千人同时在线,韩国IGS600多人同时在线,台湾Acer1000多人同时在线,但是后来除了微软,其他站点发展都很慢。

1999年网络创世初创世精忠报国终报国

99年的中国,国外UO的传说让国内的玩家心驰神往,国内制作人也已经开始了中国网络游戏的制作,人们已经开始对图形MUD津津乐道,联众的棋牌也日益红火。

99年的中国电脑房转型的网吧人满为患,明的暗的,合法的不合法的,雨点般的建立起来,网民成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电子商务这一个一个的名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令他们心痒难耐。

99年的中国,数字化成为最时髦的名词,“com”成为财富和成功的象征,数字英雄传说不断,烧钱神话此起彼伏。

99年的中国说,我已经准备好,于是,游戏来了。

最先进入网络游戏领域的是图形mud,1999年4月经过对一个电话游戏的升级改造,乐斗士推出了国内最早的图形MUD游戏—《笑傲江湖之精忠报国》。

笑傲江湖采用了非常简捷的界面和 *** 作方式,这显示了这款游戏由电话游戏升级而来的简陋,但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客户群,到2000年2月25日,笑傲江湖已经有了10万人的用户群,在当时可谓成功了。既然是mud游戏,江湖门派自然不可缺少,门派之间虽然区别不大,但在当时确实令玩家兴奋不已,游戏的PK和战斗系统非常简单别致,也是笑傲在当时能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

成功之后,乐斗士很快从海虹集团那里获得了1000万的投资,迅速组建成了笑傲江湖网站控股公司。

2000年5月1日,“笑傲江湖会员卡”正式发售。《笑傲江湖》开始了收费时代。

1999年7月,90年代最重要的网络游戏——《网络创世纪》通过第三方软件商开发“Sphere”的模拟服务器来到中国。虽然无法领略官方服务器的魅力,但是UO的大名仍然让向往已久的人们心驰神往,他们狂热地下载着UO的客户端,用36K的小猫向着600M的UO世界努力。尽管稳定性还是人数上限上都是无法和Origin的正规Server相比,尽管停顿时有发生,尽管系统当机算家常便饭,甚至很多Sever有玩家数据被清零的情况。但是套用当时玩家的一句话说:“我们能玩上UO,这就足够了。”

的确,UO的魅力值得坚持,精彩的行会系统,自由丰富的玩点,庞大的世界构架,即使是今天的网络游戏也未必能够超越,虚拟的社会生活诞生了无数美丽的故事在网上不断流传,用UO截图做成的四格漫画也不止一次让我们开怀大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网吧里面看到有人在玩UO,他们的欢呼和脸上洋溢的笑容并不比玩其他游戏的玩家少。

紧接着,UO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私人架设的免费服务器毕竟不够专业,GM的素质也难以保障,滥杀无辜,以权谋私的情况十分严重,游戏中玩家怨声载道,而这个问题始终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另一方面PPK和PK的斗争日益严重,“杀”还是“不杀”这个问题。一直令玩家迷惑。其实直到今天“私服”与“公服”,“PK向”与“非PK向”,GM的素质,都还是每个网络游戏的热点话题。

99年可以说是中国网络游戏的新纪元,图形网络游戏终于来到,虽然还并未普及,玩到的人也很有限,但是毕竟走出了文字MUD的象牙塔,星火燎原地开启了图形时代。

2000年万王三国双雄立,黑暗韩流走麦城

2000年中旧的游戏正在发展,新的辉煌还未来到

2000年中市场已经被厂商注意,但收费模式正在摸索

2000年中网络条件已经基本满足,国家政策和态度并不明朗

2000年中国内的网游研发没有成熟,韩国的网络游戏已在观望

2000年是市场形成的过渡时代。

1999年8月,吴锡桑与身在加拿大的好友梁宇羽中一起编写《天下》网络游戏的策划书,并负责寻找和落实资金。12月,他说服了创业伙伴陈仲文一起投资。2000年1月,天夏科技公司成立了。半年后,天夏就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游戏引擎,并使用该引擎制作了一个以古代武侠为故事背景的网络游戏《天下》。此游戏一推出,吸引了很多网络游戏迷,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用户就达到数十万人的规模,同时在线玩家也达到了数千人。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网络游戏的前辈没能发展起来。

联众开始收费了,此时的联众已经今非昔比,注册人数70万,同时在线9000人,知名度步步升高,常有名人在里面练习指导,收会员费指导费的方式也是水到渠成,但这种功能收费的方式常见于很多网站当中,没有成为网络游戏的普遍标准,真正对网络游戏经营产生非凡指导意义的是KOK——《万王之王》

《万王之王》的原形是台湾非常著名的同名文字MUD,在经过图形化之后在台湾正式推向市场并开始商业化运营,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当时的内地网络游戏市场完全处于空白阶段,没有一款正式运营的图形网络游戏,仅有的世界上最著名的网络游戏UO在中国内地还只是以非官方服务器的形式存在,可以说当时这块处女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华彩软件带着雷爵的《万王之王》勇敢地踏出了这一步。

作为业界的先驱,《万王之王》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网络游戏运营的雏形,免费提供游戏程序客户端,通过服务来收费的模式虽然在国外早已采用,但在国内采取这种方式《万王》的确是第一个,当时大媒体纷纷惊呼崭新的运营模式将一举肃清长期笼罩在游戏产业上空的盗版阴云,为游戏产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他们没有说错,从《万王》开始,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沿用了这种模式。直到近期,虚拟物品收费的尝试才突破了《万王之王》订立的规则。

《万王之王》无疑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游戏,其城邦系统,职业系统都极为丰富,而宠物和骑乘系统直到现在都还是网络游戏的热点之一,强调团队合作,强调自由和建设,同以后的《魔剑》可谓一脉相承,事实上《万王之王》的工会以后也活跃在《魔剑》之上。同以后的韩国游戏的过分商业化相比,《万王之王》在商业化和游戏性之间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当时的玩家显然还不能适应游戏过程中收费这样一种方式,《万王之王》收费后,相关的讨论很快在玩家中展开,有些玩家认为这种收费方式难以接受,因为“互联网=免费”的观念还深入人心,购买软件就应该是一次付费,终生使用的传统方式。而赞同这种收费方式的玩家无疑看得更远:既然在公司的服务器上玩网络游戏,就要对公司提供的服务器服务付出持续性的费用,这种费用和去**院看**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和现在“网络游戏运营=娱乐服务”的理念一脉相承。

尽管《万王之王》的收费方式最终得到大部分玩家的理解和赞同,但当时玩家的总数量仍然有限,付款购卡的渠道在建设时期也是困难重重,玩家难以及时买到万王的点卡和月卡,这极大的限制了《万王》的推广,也是这样一款优秀的游戏在当时影响有限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以后所有的网络游戏几乎都会遇到,直到网络游戏的全盛时期才得到较为完美的解决。

《万王》发布两个月之后,台湾智冠也紧随其后,携《网络三国》进入市场,由于《万王》的文化背景许多中国玩家并不认同,复杂的系统和 *** 作方式难以上手,加上对网络的要求比较高,平易近人的《网三》迅速吸纳了很多玩家,并且赢得了不少好评。

同时宇智科通代理的韩国网游《黑暗之光》进入国内,但是由于游戏本身质量不高,加上当时韩国游戏的知名度还非常低,(只有单机游戏《西风狂诗曲》让中国玩家知道原来韩国人还会做游戏)玩家对韩流并不感冒,游戏很快寂寂无闻。

2000年的网游充满了对经营模式的探索,台湾公司成为主体撑起了网络游戏制作运营的天空。黯淡的业绩不会太久,辉煌的时期即将来到。

2001年千年红月韩流起,石器时代战国兴

在2001年,网络游戏能够赚钱已经通过先驱的试验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无数神话般的网络巨人身陷绝境,曾经炙手可热的网络股沦为垃圾的时刻,网络游戏的一点点利润成为了救命稻草,对于处于泡沫破碎时期的网络业,网络游戏一夜间成为英雄、希望和未来。相当庞大的资金开始投入网络游戏产业,希望能为整个网络业找到未来。

首先来到中国的,是北京华义引进的日本游戏《石器时代》。

以往的网络游戏一直被人们抱怨太沉重太复杂,而石器时代作为国内的第一个Q版网络游戏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入内地,一时令玩家们神清气爽,有趣可爱的人物,远古时代那简单的故事背景,轻松不血腥的PK方式,吸引了大量新玩家前往尝试,一时间,《石器时代》和《网络三国》形成了双雄并立的局面。

中国的网游市场如此光大,几乎能吸引非玩家的网络游戏都能获得成功,大量当时刚刚上网的ggmm们都喜欢上了《石器时代》。很快《石器时代》的在线人数就突破6万大关,远远的超过了《网络三国》,“石器”成了当时网络游戏的代名词。2001年2月27日北京华义规定了游戏的收费制度,由于这份制度和华义原来承诺的收费方式有颇多不同,引起了《石器时代》玩家的普遍不满,但华义却毫无反映,矛盾开始进一步激化,各地的玩家开始向消协投诉,虽然当时消协还并没有处理此类问题的规章,但华义还是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发表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允诺所有3月13日之前注册的玩家都可以获得免费的50小时游戏时间。可以说,玩家的维权行动取得了成功。这件事影响不大但意义深远,标志着玩家服务意识的觉醒,对游戏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今后,这类维权事件还将不断发生,伴随着每个运营商的成长和前行。

话分两头,先锋《黑暗之光》的惨败并没有击碎了韩国厂商进军中国的梦想,紧接着《千年》、《碰碰I世代》、《红月》依次冲击中国市场的大门。

《碰碰I世代》最终没能成功,这证明休闲社区性的网络游戏难有建树,PK探险的RPG才能在中国成功发展。其实笔者认为,并非休闲社区在中国没有市场,而是网站社区竞争者太多,而且多为免费,不论是网易社区,chinaren社区,qq的社区都各有特点,一款网络游戏来满足玩家的社区交流欲望并没有特别的竞争力。

真正成功的是《红月》和《千年》,2万和3万的同时在线人数,8万的峰值人数在今天都可算表现不凡,这两款游戏几乎可以概括直到今天依然不变的韩国游戏的特点:直观,易上手,画面优良,还有PK自由。

由于2001年网游玩家群空前增加,原来存在但是大家关注较少的外挂问题也被重视起来,外挂在《石器时代》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开始在每一种网游中蔓延,不少国内和国外的软件工作室都走上了制作外挂之路。开始可能出于兴趣和成就感,但后来就陷入巨大的商业利益不能自拔。客观的说,在游戏的推广期,外挂给玩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石器》和其他网游玩家群的发展功不可没,所以连官方也多少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是很快当发展期过去之后,玩家开始从探索世界转向相互竞争时,外挂对公平的破坏,对游戏性的削弱就变得如此明显,以至于可以毁掉一款游戏的前途。于是,在以后的网游中,运营商都采取了对外挂的抵制态度,甚至采取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割除“毒瘤”,接下来的《龙族》便是如此。

《龙族》由第三波戏谷推出,以它优秀的质量,欧洲剑与魔法的设定,类似《网络创世纪》的系统,得到了大量老玩家的青睐。成为网络游戏的一时之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时网络游戏几乎款款都制作精良,有自己独到特点,很少有跟风之作。反观现在网络游戏制作,用心程度已经大不如从前,令人叹息。但也更说明一个道理,网络游戏自身质量不是一切,运营商提供服务的能力对网游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是这样的游戏同样也受到外挂的侵蚀。运营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之策,但又不能无所作为,于是冒天下之大不违,对几乎所有玩家进行回档,这种粗暴的行为在虚拟世界中犹如天神宣布世界末日的来到,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玩家的过激行为,不少玩家开始疯狂的PK四周能看到的玩家,毁灭他们能毁灭的一切。(这种行为在以后RO服务器清档时也能能看到)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外挂依旧猖狂而老玩家大批离开。虽然《龙族》凭着自身过硬的素质没有倒掉,但元气大伤的它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网游市场上再也没能冲到前排。回过头来看到这段往事,我们一方面为第三波反外挂的决心而感到敬佩,另一方面也吸取了教训,以后的网游服务商都不敢轻易回档,纷纷从程序的改良方面寻求外挂的解决。

纵观2001年的业界,市场已经扩展,大批非玩家进入网游领域,厂商开始不用担心是否有人玩的问题,游戏的制作和模式也逐渐成熟,网游优劣成败的焦点集中在运营方式和服务好坏上。此时硬件的问题仍然困扰网游的经营者和玩家,卡机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2001年,内地网络游戏的研发正在悄然进行,苦于找不到盈利模式的网易开始了《大话西游online》的研发,天晴数码的《幻灵游侠》也在默默酝酿。

2001年末,一个不出名的小公司开始在中国大陆测试一个并不出名的网游。据说当年韩国公司几次前来中国大陆,但当时所有大型网游运营商都不愿意代理这款网络游戏,最后只有那小公司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就在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将写下网络游戏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是的,这就是盛大网络公司,还有它的——《传奇》。

2002年大话幻灵国军出阵,盛大传奇乱世称雄

2002年是网络游戏飞速发展,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中,中国互联网发展可谓“美不胜收”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攀升至7950万,在一年之内增长了204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559万新人走进网络空间,增幅超过48%。上网计算机数为3089万台,增幅为48%,在这种背景之下,网络游戏已经不再为硬件设施,市场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92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 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