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型信息化集成技术,正改变着我国传统农业的面貌。当前,蓬勃发展的农业物联网存在哪些瓶颈,如何推动其更好发展,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智慧农业啥样
在北京夏黎城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不间断监测室外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指标,实时采集温室内环境和生物信息参数。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网络型灌溉管理系统能节水69%,智能施药系统可节省农药15%至20%,整个系统可使得菊花分化到现蕾的时间缩短5至7天,商品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北京夏黎城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的一个核心基地。该示范工程初步建设了5000亩核心示范区、2万亩直接带动区和5万亩辐射带动区。据测算,通过物联网技术,核心区蔬菜产量平均提高约10%,基地每年增收1600万元以上。北京市农委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告诉记者,由于前期示范的良好效果,今年又有6个农业企业和一些农户主动提出安装传感器,通过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
“农业物联网主要有感知、传输和控制三大作用。”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长许世卫解释,农业物联网不仅能感知水、肥、热、气、光等外部环境变量,还能感知生物本体,比如,对水稻叶片中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感知。“如果感知到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缺氮了,就要添加氮肥。如果等到肉眼看到叶片发黄再追肥,就晚了。”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等约束,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说,通过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各环节智能化程度,目标是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等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农业部启动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并认定了40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区外,各地农业物联网发展也方兴未艾。
制约瓶颈在哪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不计成本的示范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要解决谁为应用买单的问题。”2013年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柏斯维认为,试点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实现产业化,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条件可控性差,这决定了物联网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明显不同于在工业等领域,导致了其发展初期受资金制约严重。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首要问题。记者采访发现,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据了解,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不是从事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普通种植大田的农民是无力承担的。
“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我国传感器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少。国产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经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同时,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还要继续探索。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物联网设备要力求方便实用和‘傻瓜化’。”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负责人李道亮教授告诉记者,宜兴水产养殖物联网从实验室概念型产品到最终成熟的应用系统,一共研发了3代产品,对电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块总计改进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为适应当地环境特点和农民 *** 作简便进行的改进。
发展途径何在
“农业物联网项目要以‘测得出、传得快、算得灵、用得好’为建设标准,重点在功能设计、核心技术、推进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张合成对记者说。
据介绍,农业部正在积极谋划,争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启动“益(e)农计划”,系统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农业物联网是个复杂的工程,总体处于试验阶段,既要重视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与现有信息化工作结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物联网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他认为,应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优先发展。
面对国内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有关专家表示,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难度大的技术要加快引进吸收,短平快的技术要自主研发,把传感器转换成低成本、便携式的仪器设备,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智慧农业解读
解读一
智慧农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时定量管理,根据农产品(含粮食、水果和肉类等)的生长情况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优质环保,例如奥科美的义田帮手。
解读二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解读三
“智慧农业”是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与科学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让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实现综合、全面的应用。在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智慧农业”目前已进入知识处理、自动控制开发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等阶段,渗透到农业各个方面。
解读四
智慧农业,说到底就是让你的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等更加“智慧”,简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聪明点种地、聪明点做养殖。
智慧农业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低成本
一套智慧农业设备至少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一个农民能全年的收入或许也就这么点钱。因此,低成本的智慧农业设备将会成为更多农民伯伯的喜爱——换而言之,低成本将是智慧农业的趋势之一。
趋势二:简易 *** 作
从事传统农业的农人朋友们一听到互联网、计算机就觉得头晕,甚至会心想:我初中还没毕业,让我去 *** 作电脑、计算机,你这不是折腾人么?
众所周知,智慧农业的根本是服务农业、服务农民,而不是让农人觉得折腾人,所以易 *** 作、易学、不用动脑子的智能设备将会在农村走俏——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吗?
趋势三:专家们会参与生产
专家们会参与生产,这是智慧农业为传统农业带来的一大改变。不管专家们是否在办公室,他们知识和智慧还是值得参考的。
农人朋友们可以把不懂的问题和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度用直播的方式发给专家们看,让专家们来帮我们分析分析。但是结果还是要靠自己,不能全信专家的。
趋势四:协作加强
智慧农业将会让分工更加明确。农民干好自己的事情,把其他的事情交给专家们就行了——当然,这里的协作、反馈将会更加频繁。
趋势五:可视化占主流
如今,消费者们都想要买放心的农产品,这种“放心”包括了解这些蔬菜是不是打了农药、打了多少农药,乃至通过视频的方式去了解这个农产品的“身世”。所以,未来农业或者说智慧农业将少不了可视化这一趋势。
趋势六:垂直智慧农业成为发展方向
什么都讲究细分,智慧农业也一样。随着发展,未来会有更多智慧农业的垂直行业分出来。智慧农业将会更加精准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趋势七:整合性的智慧农业
这个时代都在讲究整合、跨界,貌似不把对方整合了就活不下去了似的,不玩个跨界都不好意思活在世上——这听上去像是“无稽之谈”,但其实有它的道理。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农业的深度、宽度都会有其他行业的影子,比如都市智慧农业、旅游农业,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少不了“整合性”三个字。
趋势八:营销类的智慧农业
能帮助卖产品的智能设备是最受欢迎的设备。智慧农业就是要为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让产品卖的更快、农民更快的致富。这才是智慧农业的发展之根本。
趋势九:门外汉越来越多
智慧农业本来就是个高科技、高智能的行业。不读几年书,是很难高效利用智慧农业。现在我国从事智慧农业的都是科技公司、IT精英。这些“精英新农人们”——离开农村已经很多年了,但恰恰是这些人能设计出符合农民伯伯的智能设备。
趋势十:智慧农业终究会被超越
超越是智慧农业的未来。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智慧农业,下一个是什么农业呢?随着土地资源等资源变得越来越紧俏,种植、养殖将不仅仅只在地球上展开,人们将会向太空、其他星球上开展农业生产。或许,以后智慧农业将会被太空农业、生物农业等等先进的技术代替。
农业从传统到现代,最终会发展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精准技术的智慧农业阶段,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和最少的成本投入,达到农作物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智能化管理——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智慧农业做好当前的事情,保护好环境、杜绝污染,让智慧农业点亮城市与生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们还能依靠这个地球生活。国家扶持的水产养殖项目: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等自然资源,生产出优质稻米和各种名优水产品等,比如种水稻时,在稻田里养殖一些稻花鱼、小龙虾,青蛙等,使效益最大化。2、智能渔场的智慧渔业模式。智能渔场的智慧渔业模式就是支持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3、休闲渔业。休闲渔业就是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这种比较健全,但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已正在尝试。
4、鱼菜共生的新商业模式。鱼菜共生的新商业模式就是集蔬菜栽培与高密度鱼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比如鱼池上面可养一些水培蔬菜,这样鱼产生的排泄废弃物就可为蔬菜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可实现双倍效益。
5、渔光互补的跨界渔业模式。渔光互补的跨界渔业模式就是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对于农民来说,收益相当可观。
法律依据
《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 共8个部分、26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及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强化投入品管理。强化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的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严厉打击制售假劣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和违法用药及其他投入品的行为。投入品应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的力度,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养殖水产品追溯体系,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保证水产品安全。三是加强疫病防控。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完善渔业官方兽医队伍,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优化水产养殖用疫苗审批流程,加快疫苗推广和应用。
鳗鱼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问题一直困扰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工厂化健康鳗鱼养殖是采用现代工业技术、生物技术等的无公害健康鳗鱼养殖生产模式。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系统进行健康鳗鱼的高密度养殖,全程实行半封闭式或全封闭式管理。鳗池的选择。选择通风、阳光充足、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养殖场。鳗池采用水泥池和温室结构养殖。鳗池消毒。鳗鱼苗下池前用过磷酸钙对新水泥池进行消毒,存满水后按每立方米水1kg的比例加入过磷酸钙,在池中浸泡1~2天,放出旧水,注入新水,然后放苗。
鳗鱼苗体质娇弱,在收获、暂养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因磨损而感染和诱发细菌性疾病。因此,放养时必须进行消毒,以增强鳗鱼苗的抗病能力。消毒方法采用碘制剂或食盐在整个池塘中喷洒药浴,消毒时间在鳗鱼苗下池后当天晚上进行。流水水泥池养殖自然条件较好,鳗鱼苗放养密度为900~1000g/m2,低密度放养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但在放养鳗鱼苗前,需要将尼龙袋放入池塘,当袋温接近池水温度时,再将袋取出放入池塘,以加强鳗鱼苗对环境的适应。养鳗初期,全池均匀投喂红虫,开始一天四次,后逐渐改为早晚各一次,日投喂量为鱼重的5%左右。
在养殖过程中,应训练鳗鱼苗。通过在鳗池附近搭建饲料台,训练鳗苗从分散到集中、从夜晚到白天、从天然活饵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进食。由于鳗鲡苗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每50天左右分离一次鳗鲡苗,即挑出个体小鳗鲡苗,分等级饲养,以保证鳗鲡苗具有相对整齐的规格。对所辖区域内的鳗鱼养殖进行普查,调查掌握青塘污水的数量、面积、品种、方式、日常管理、排放周期和流向,并做好动态管理登记。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资金支持,引导农民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增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鳗池标准化改造,提高循环水利用率和取排水处理设施,支持生态沟、生态池等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推进智慧养殖,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鳗鱼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开展数字渔业示范。
养鳗企业应当配备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质在线监测、水生生物检测等水处理设施和相应的基础仪器设备;应建立水产养殖生产档案,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记录水产养殖品种、种子来源和生长、饲料来源和投喂、水质变化、疾病发生、主要症状、用药名称、时间和剂量等。《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应当在水产品全部售出后保存2年以上。加快水产养殖节水减排工作,鳗鱼企业水产养殖用水应使用天然水,不得乱采地下水。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应采取进排水改造、生物净化、人工湿地、种植水生蔬菜和花卉等技术措施,促进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投入品备案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用药指导,严格执行兽药安全使用规定、兽药处方和饲料使用管理制度,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使用药物、非法使用其他投入品、向水产养殖水域投放生产和生活垃圾、不合理处理污染或含病原体水体和水产养殖死亡生物等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