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平台是什么?
物联网平台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就如物联网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已有技术在新情景和新用例中的应用。每一个行业巨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整合业务和产品线,抽离共性技术、业务流程等重组出一个“业务平台”,并称之为物联网平台。例如,系统服务/软件厂商通过开放开发工具、API来搭建一个AEP平台;工业巨头将某一细分领域的Kown-how数字化并封装成一套解决方案,便能够提供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当然,一个平台的构建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上下游的资源整合优化,以及根据业务需求和顶层规划进行有逻辑的重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
基于平台供应商数量众多的现实,大多数的供应商只能提供平台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这类公司并不能称为物联网平台提供商。如果仅仅提供连接管理或者应用使能这类简单功能,那么只能被称为连接管理平台或者应用使能平台,而不能称为综合性物联网平台。
物联网平台功能类型有:ICP(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CMP(连接管理)、DMP(设备管理平台)、AEP(应用使能平台)、BAP(业务分析平台)等。
物联网平台举例:
互联网领域 :
阿里云—Link物联网平合、腾讯—QQ物联、百度云—天工智能物联网平台、京东—京东微联、小米—小米IOT开发者平台
通信领域 :
中国移动— OneNeT、中国联通— 物联网平台20、中国电信—ctwing、华为—Ocean Connect、中国通信服务—CCS开放物联网平台
作者 | 尼古拉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1990年,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麦迪那区买了一块地皮,开始为自己建造一幢豪宅。七年之后,这幢豪宅终于完工,盖茨为此花费了113亿美金。这其中还不包括地价。
与传统豪宅相同的是,盖茨的豪宅地域广大,景观优美,功能齐备,极尽奢华,但与此同时,它与传统豪宅之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它还是当世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典范之作。
盖茨为这套豪宅取名“未来之屋”。
这就是人工智能赋能之下的万物互联,这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联网”)。
很多人以为未来屋离我们还很远,其实未来屋早就来了。
站在2019年的时点上,很有必要地回头看看,物联网这颗潜伏多年的种子,将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
1
手环背后的蝴蝶效应:万亿级别信息产业
1982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三个懒于去买可乐的程序员聚在了一起,认真地 探索 了如何科学购买可乐。他们在可乐机里安装了微动开关,并连接到服务器上。这样,人们可以在电脑里查询可乐的数量及冷热。
这台可乐机叫做“Only”,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当时唯一物联网设备。随后一系列的物联网设备开始诞生。
那么,何谓物联网?
与互联网把人连接起来不同,物联网是把万事万物连接在一起。物体通过传感器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产生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互,交织在同一张网络上, 最终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并进行无所不在的计算; 而数据连接成巨大的神经网络,可以自动产生决策。
以时下流行的小米智能手环为例,只要戴着这个轻巧的小东西,它就可以记录你的运动量,监测你的睡眠质量。你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走路和跑步的效果,及时调整健身计划,还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 健康 状况。
物联网是智慧世界最后一张拼图。 高效、精准、解放人力,这是物联网的关键词, 而物联网背后大数据的积累,则是新的生产资料。 物联网之上,无数从未被搜集统计的信息被数据化,万物信息上传到云端,成为数字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环。
你身上带上的小小的手环,可能成为你的生命系统重要的监护人。 物联网这只蝴蝶,扇动几次翅膀,足可引起中国大地上的一场龙卷风。
互联网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物联网的世界正在到来。
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这一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地球上人口的数量。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 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并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
米家会是“未来之家”?
GSMA智库预计,从2017年到2025年,产业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47倍的增长,达到138亿产业物联网连接;2017年到2025年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25倍的增长,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将会有18亿消费物联网链接。 互联网在枯竭,而物联网将成为推动 科技 市场增长的最大风口。
从物联网连接的渗透率来看,渗透率最高有智能计量、车联网、智能家居和安防。在这些领域的数据最有可能率先实现闭环,最先落地。
尤其智能家居。它是2019年物联网最大的变化的领域,以超预期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StrategyAnalytics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数量为164亿户,市场规模为84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智能家居数量预计将达到293亿户,年消费额将达1550亿美元;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908亿元,预计2017-2021年GAGR为4812%。
目前,“未来之家”的中国市场,已经突破了千亿体量。但是,“未来之家”究竟局里我们还有多远呢?
答案是,近在咫尺。
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大大加速了未来之家的落地。近年来,NB-IoT技术的普及,能解决能耗、覆盖率与成本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满足地下管网、室内及偏远地区监测邓物联网需求,而5G的落地更是大大加快了物联网的进程——它能使网络时延降至1ms、速度高达20Gbps、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00万终端,更能解决高要求的物联网需求。智能家居一触即发,巨头们早早布局,加码抢滩。 “未来之家”最可能先将由谁来实现?
美国有谷歌、苹果、亚马逊,而中国有小米 。
目前,全世界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第一是小米,占全球市场份额19%,第二、第三、第四是世界级巨头——亚马逊(12%)、苹果(1%)、谷歌(09%)。超乎想象地,小米超越了BAT巨头,也超越了美国巨头,成为全球第一。
小米在物联网基础之上,衍生出了“米家”,空调、电视、扫地机器人、电饭煲、洗衣机、智能门锁等都可以链接到米家上,实现语音智能 *** 控。可以说,进入米家,就是进入当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屋了,而目前小米开发的米家APP上,月活用户不断增长,已经突破了260万,单纯非小米手机的米家APP用户就超过了50%。
自1990年比尔盖茨开始建造未来屋以来,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诞生,但几十年来智能家居一直离普通人非常遥远,这其中的推广之难显而易见。
那么,小米IoT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3
小米提前布局的IoT生态链
智能家具有三大痛点:第一、商业通道的封闭性,非智能化的家居产品不能接入平台;第二、技术上没有打通,不同设备有不同的生产商,彼此不能互相连接,前两点都妨碍了智能家居间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第三个痛点是成本高,质量差,性价比低,导致渗透增长率低下。
小米打造了庞大的产品线,构建了小米之家IoT生态链,IoT产业自此迎来转机。 今天,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智能硬件平台,没有之一。
小米对家居物联网关键领域都进行了卡位。2014年,小米推出智能手环开始,陆续推出空气净化器、路由器、净水器、电饭煲、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电动滑板车、声波电动牙刷、小爱音箱、蓝牙温湿度器、智能闹钟、行车记录仪。各项产品接入IoT生态链,能实现统一控制,互相协同,打造智能家具场景。
图:小米部分产品一览
此外,小米研发并生产了智能的互联互通的模组。 虽然产品不是同一个公司做的,但是只要用了小米的模组,不同设备就能互相连通。 这能帮助更多的产品接入到小米IoT生态链中。 例如,小米已经和宜家达成合作。宜家所有的全系智能照明产品,统统能通过ZigBee协议接入小米IoT生态链中。用户可以通过小爱同学和其他入口等控制宜家相关产品,并与小米其他IoT智能设备互联互通。除了宜家,小米还在全季上海虹桥中心酒店,与全季共同开发了智慧酒店系统;与”车和家“一起打造小爱同学车载解决方案。爱空间则推出了智能家居安装服务小米智能照明家装套餐。小米生态链渐趋完整。
第三点是小米一直坚持极致高效为根基的“性价比”路线。 这得益于过去的沉淀。小米一贯坚持高性价比路线,建立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而小米有一个以“米粉”为核心的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产品能快速规模化生产,把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图:小米家居保持极高性价比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产品的“专注”,保证了质量。小米产品这么多,但是只有手机、电视和路由器是小米生产的,其他的产品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孵化出不同的产品。小米直接在市场“抢”在细分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合作,每个公司都是专注在各自领域沉淀多年的企业, “专注性”保证了了米家的智能化设备保持高效和稳定。
2019年Q1,小米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171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70%。高连接数使得产品保持高速迭代,IoT开发者平台全生态已经建雏形。
4
IoT的未来谁主沉浮,小米会一直领先?
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观,国内各领域巨头陆续布局。BAT等互联网巨头基于自身云计算优势,主要布局B端大型客户,只有阿里在C端消费级IoT相对成熟。而智能设备供应商中,华为、小米起步较早,通过打造自身设备连接平台,构建消费级IoT平台;OV在消费级IoT的布局尚未成形。
而阿里、小米、华为三者模式看似类似,但是细看大有不同:
从控制中心来看,小米、阿里起步较早,布局较全面。小米的小爱同学和阿里云的天猫精灵起步相近,华为起步较晚。
但从种类看,小米和华为控制中心布局较全,华小米和华为在手机端优势明显,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比小米的高,但是小米的手机IoT配套显然比华为齐全。除了智能音箱和智能音箱外,小米还有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环等作为入口。
云计算方面,阿里无疑拥有最强的云计算能力。华为云整体优势大于小米,但是优势主要针对B端,在整体的应用层面,并不一定比小米突出。
IoT平台方面,阿里平台视之为物联网重点,因此阿里的平台搭建最成熟;小米次之,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平台搭建不如前两者。
每个部分强弱不同,和各巨头发展的重点不同有关。阿里重点在于应用管理平台搭建和数据处理,华为凭借着海量连接以及NB-IoT技术,重点做底层的设备连接平台。而小米注重智能家居的整体生态。
而从C端物联网的流量分布来看,小米遥遥领先。全世界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第一是小米,占全球市场份额19%。小米名符其实地超越了BAT巨头,也超越了美国巨头,成为全球第一。
也就是从目前布局来讲,小米遥遥领先。
为什么是小米?而这样的成功有没有护城河呢?
首先,流量是物联网竞争的关键,能帮助小米避开BAT的流量垄断,小米手机+其他控制入口+智能赢家设备+IoT平台,构成了完整的闭环,自成护城河,而不需要导入BAT的流量。
随着生态链的完整,IoT业务开始呈现规模效应,在2019年Q1,IoT版块财务数据亮眼。2019年Q1,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部分营收达人民币120亿元,同比增565%。小米AIoT特征显著,呈现爆发式增长,反映出小米的AIoT领先优势。并且,AIoT业务已经开始兑现收入,未来预计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年手机出诞生,人们只视之为可携带的通话工具,认为取代PC是痴人说梦;而未来屋的幻想的提出,当时也被无数人认为是幻想。而现在,小米经过了多年布局,梦想中的“未来之屋”真的要来了。
雷军在2019年之初再次喊出了,小米要全面AllinIoT,未来五年持续投入高达100亿,抓住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的新风口。这是对业务战略重点布局方向的清晰界定,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建立深厚基础,迎接5G、人工智能及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周期。
小米的未来是什么?
小米的未来依然只会是小米,是AIoT最终及最初的幻想。
参考及引用:
[1]丛林基于技术、应用、市场三个层面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
[2]苏 美文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3]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4]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M],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中信出版社
[5]从亚马逊飞轮看小米的护城河[R],西南证券
[6]小米纪录片,一团火
[7]以硬件为入口逐步推进互联网变现的 科技 巨头[R],光大证券
[8]从亚马逊飞轮看小米的护城河[R],西南证券
[9]雷军致投资人公开信
[10]访谈,王自如对话小米副总裁
[11]虎嗅:小米生态链的未来在哪里[Z],江浩Corli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巨头之一,谷歌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谷歌在物联网方面的布局就首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软件到硬件,谷歌在物联网领域做了什么?软件:系统+通讯
2011年5月,在当年的GoogleI/O大会上,谷歌首次提出了Android@Home智能家居计划。通过Android@Home,用户在一部安卓手机或平板上就能控制家中的电灯、空调、音响播放器等一系列的智能家居产品。
在技术实现上,Android@Home采用了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ZigBee技术,其传输特点就是低功耗、低成本和低延迟。同时,谷歌还在安卓 *** 作系统的底层开放了针对家电控制的专用API接口,符合规范的家电通过ZigBee技术与手机建立好物理连接,安卓应用程序就能通过专用的API实现对这些家电的一系列智能化控制,除了远程开关 *** 作之外,一些智能电灯产品甚至能在用户玩游戏时配合剧情产生频闪效果。
到了2012年,谷歌又基于Android@Home发布了一款名为NexusQ的球状流媒体播放器,该产品被外界视为谷歌凭借Android@Home进入智能家居的标杆。但不幸的是因为高昂的定价和只能支持谷歌的内置服务,NexusQ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2013年年初就匆匆下架。至此,谷歌以自身产品进军智能家居的努力宣告失败,而在随后接近一年的时间中,Android@Home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作为一家主打软件产品的公司,谷歌在打造物联网软件平台的努力自然不会随着Android@Home的失败而消失。
2014年10月,谷歌公布了ThePhysicalWeb项目源码,希望通过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方式建立起一套智能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用户不需要下载专门的App,只需要像浏览网页时那样,点击某个设备对应的URL链接,就能实现对该智能硬件的 *** 作。但作为一个早期的实验性项目,谷歌并没有正式推出,只是在开发者群体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
在2015年的GoogleI/O大会上,谷歌针对物联网应用正式发布了名为Brillo的物联网RTOS实时 *** 作系统,和基于json的物联网通讯语言Weave。
其中Brillo是一个极简化的Android *** 作系统,拿掉了所有复杂的上层界面,只留下 *** 作系统底层的核心,使得Brillo可以被方便地嵌入门铃、监控摄像头、烤箱等各种型号的智能硬件之中。
而Weave是基于json的智能硬件通信语言,谷歌意在创建智能硬件间通用的通信、指令收发方案,让智能设备之间通过Weave实现自主化的互动和沟通。例如在用户锁门的同时,不需要手动 *** 作,烤箱和空调就会探测到门锁的状态并主动关闭自己的电源。
I/O大会之后,谷歌又在7月份发布了一款开源的低功耗蓝牙通信平台Eddystone,目的是为了抗衡苹果的iBeacon,在物联网近场通讯技术上保留自己的话语权。
2016年年初,谷歌针对Brillo、Weave和Eddystone等技术召开了Ubiquity开发者峰会,向开发人员全面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实现细节,帮助他们在谷歌的物联网框架下进行更深度的开发。
至此,谷歌在物联网软件方面形成了从 *** 作系统到通讯协议的全面布局。摘要:海尔不仅是家电巨头,也是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之一,且品牌享誉全球,品牌价值高达 2218 亿元人民币,作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在顺应物联网时代下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建造了中国首个互联工厂,也打造了中国首个 U+ 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开启智慧家庭新生态。
争相布局物联网 智能家居成争夺主战场
自2009年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基于本国家的物联网相关政策,也被视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概念引爆全球,其中我在2010年就开始关注物联网这一新型产业,在过去几年时间内,尤其在2014年起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涉足物联网领域,预示着产业逐渐从概念到落地的转变,发展速度迅猛。其智能家居是巨头们争夺焦点,变成各巨头争雄的主战场,另外在此时间内也涌现出众多参与这一领域的创新创业者,就像一列火车,不管是科技巨头亦是创新创业者都争相挤上去。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逐渐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延伸至物联网的大背景下,不管是科技企业,亦是传统企业,或是各国政府,亦对物联网充满各种期待。谷歌当年以32亿美元收购Nest,在当年被视作为承担了谷歌在物联网的梦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一笔巨额收购未能给谷歌在智能家居领域带来实际性的作用。三星同样在2014年收购SmartThings智能家居平台,并以SmartThings平台深耕生态建设,然而其平台在今年也显得寂静。苹果也是在2014年向市场发布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不过两年时间过去,苹果在智能家居领域并没有很好的建树。
作为全球三大科技巨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是全球科技行业典范,面对全新的物联网领域,也在积极构建新的智能家居格局,虽然在物联网领域探索多年后,并未形成一套成熟可行的商业模式,但经过多年探索中为行业奠定基础,继亚马逊后,谷歌也推出一款Google Home智能音箱,欲通过音箱抢占智能家居入口,很难说一款智能硬件很难聚拢上下游产业资源,在我看来,行业更需要一个成熟的生态平台,而非一款硬件。
中国崛起:将诞生谷歌、微软量级的物联网公司
由于物联网领域并没有成熟商业模式,在物联网资深人士杨剑勇看来,哪怕在互联网领域称霸全球科技巨头,也没有找到惠及百姓的大规模落地应用,那么中国企业在物联网市场中能否找到突破口?在没有成熟商业模式及成功模版可借鉴的情况,参与物联网领域的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地“试错”中前进。杨剑勇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物联网领域也将领跑世界,与美国同步发展,尤其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方面与美国赛跑,伴随着中国在全球物联网领域的崛起,中国企业将有机会诞生如谷歌、微软量级的物联网公司。
在庞大的物联网产业链中,以及未大规模部署之前,摸索中前进的动力源自于自对行业和对用户的理解,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就在智能家居产业来说,相比科技企业而言,家电行业巨头似乎更了解用户需求点,如海尔布局智能家居领域,搭建全球首个全交互、全个性、全开放的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并成为物联网时代下最大平台级公司。
海尔搭生态推动智慧家庭落地 成行业引导者
据了解,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围绕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家庭引领为目标, 从开放推动家庭电器网器化出发,诚信交互沉淀用户社群,通过交互分享链接人、通过物联网链接网器,围绕智慧场景构建生态圈,以共创共赢为驱动,让参与者、产品与生产,资源和数据,实现跨界的协同,形成共享增值的生态价值网络。
在追溯海尔U+发展历程之时,笔者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年微软提出了”维纳斯计划”,海尔是国内最早响应该计划的企业之一,把家用PC主机装入到家电中,试图以此打造智能家居设备,至此海尔智能家居项目却确立下来,经过十几年在智能家电、智能家居领域积极布局,海尔于2014年3月17日率先对外布了全球首个U+智慧生活平台。海尔U+平台的推出,不仅代表了在智能家居领域布局从做产品到做平台变迁,也在行业树立了典范,构建了全球首个完整的生态平台,至此苹果在2014年6月发布了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而三星则是在2014年8月15日收购物联网厂商SmartThings布局智能家居平台。
2015年3月,正式上线海尔优家APP,这是海尔为U+开放平台打造的智能家居生态入口,也是U+平台推出的全球首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一站式O2O服务APP,率先实现跨品牌、跨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互联互通,打破边界,统一的帐号体系实现用户、生态、网器的互联互通,使得海尔智慧生活生态圈的布局和成功落地,占了物联网时代的先手。
今年3月8日,海尔U+平台全新升级,推出智慧生活20战略,并正式发布U+智慧生活大脑,带领行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引领智慧家庭行业发展。除了不断完善自身平台实力,海尔U+还积极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9月9日,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海尔作为发起人推动成立了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解决行业发展的难题,全面推动智慧生活产业链的全面落地。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家电巨头海尔扛旗领导中国企业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抢占国际话语权。在今年物联网标准组织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简称OCF)和 AllSeenAlliance宣布双方正式合并,由此成为全球物联网行业最大的标准组织,海尔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成为OCF董事会成员。
对行业来说,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打破行业壁垒,建立统一的智慧家庭互联互通标准,实现不同产品和品牌之间互联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加速智能家居行业的快速普及。
对于入住U+平台的合作方而言,海尔从生态资源的引入到共享,使得全球智能家居软硬件开发者的开源生态圈进一步得到完善。依托海尔集团的相关产品、技术、品牌、供应链、资金、渠道打造全生态链的企业供应的开放平台,各类型的合作伙伴都能通过加入U+开放平台,获取自身的商业利益,从而真正地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对消费者而言,随着用户对U+智慧生活大脑的持续使用,它将越来越了解用户习惯,知识库也将不断更新与扩充。无论从技术还是内容层面来看,U+智慧生活大脑都是帮助用户实现智慧生活的关键一环。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撑,海尔U+智慧生活大脑创造性的赋予家电“会思考、能决策“的能力,引领智能家居发展从控制阶段,迈入自然交互的全新阶段。而海尔所搭建的厨房美食、卫浴洗护、起居、娱乐、安防五大生态圈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闭环智慧家庭生态体验。
随着家居智能化的日益普及和生态体系的逐渐成熟,推动着行业迅猛发展,也许有部分百姓觉得物联网依然是一个未来概念,作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致力于推动智能家居走进全球亿万家庭,其U+平台让不同设备互联,只要你想,就完全可以基于海尔U+这一平台创建一个智能家庭。物联网已不是未来,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海尔不仅在推动着智能家居落地而努力,也引领智慧家庭行业发展,与入驻到U+开放生态圈的企业,共同为用户打造智慧家庭奠定了基础,为用户开启崭新的智慧生活。
作者系传感物联网创建人杨剑勇(科技名人、物联网权威人士),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物联网没有主平台,就像互联网一样,它不依托于平台,是普通的化的,大众化的。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而架构标准则是标准化的核心,就像宪法之于法律的意义。
我国在2014年1月提交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立项申请,至3月投票结束,第一轮没有通过,2014年5月再次提交,9月正式通过。这是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同盟没有预料到的。
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的,因为中国拿到了国际物联网架构的设计权、主导权,物联网架构是中国人的。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自豪、开心、激动、兴奋,标准通过以后我们曾觉得高枕无忧了。
物联网起源于多个领域
多个领域都在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很多条线都在做物联网。
电信领域推动物联网的研究应用是较早的领域之一,叫M2M(机器到机器的通讯),目前的发展不像想象得那么快。
互联网领域,则是大家所熟知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的互联网),1999年MIT提出,是强调把互联网延伸到物体上的连接,最初IOT的声音并不是很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IOT的声音大过了M2M,但是,这一领域真正的大的典型应用还没有出现。
传感器领域,则称之为网络化的传感器,较为知名的如Smart Dust(智能尘埃)于1997年被提出,这个领域实际上也是很小,大约2000年过后的几年,这一条线的热度非常高。
传感器网络领域,早年也是物联网的强大的生力军,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军用开始应用到民用,最著名的是ZigBee联盟,但更注重于短距离互联。
溯源、标识领域,就是大家熟悉的激光码、条码、二维码、RFID等, RFID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敌我识别系统。但是市场总空间还是很小,功能很弱,主要是标识。
智能化也是在物联网领域声音比较大的另一个分支,强调物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化,以IBM为代表,比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在工业自动化的领域,美国2006年提出了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术界有一些声音,在应用层面声音不是很大。
还有众多的行业,比如安防、消防、环保等等,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物联网的需求,并实践探索。
在中国,我们感知中国则把物联网作为物理在研究,从1999年开始,从实体世界的角度研究推动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管哪个领域探索物联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向实体世界,解决我们现实实体世界中的问题。
参考资料:
王如晨/文
编辑
摘要
加速裂变。
共创与融合:穿越无边界挑战。
OPPO的本分:跃迁组织力。
就像一树骨朵,OPPO裂变在加速。它正从全球手机业垂直维度向着更多品类、更多入口、更多服务、软硬服一体的融合生态迈进。
不过,裂变之下,这家公司也在通过内在的文化与组织力,形成开放与节制、共创与融合的产业跃迁机制,以确立未来10年新的增长模式。
活泼与节制之间,一放一收,背后有OPPO长期的文化力、组织力、领导力。它们才是这家公司真正化解挑战、实现增长的基础力量。
过去16年,OPPO经历了多轮行业变迁。而今正处于诞生以来最为复杂的 历史 周期。它的裂变与融合,有望成为我们观察企业、产业跃迁的典型案例。
强烈印象来自24日结束的2020年OPPO开发者大会。
这舞台的生态开放维度不同以往,几乎覆盖了OPPO除制造环节之外的所有要素。
2017年OPPO移动开发者大会,强调了移动端生态;2018年OPPO确立“IoT万物有智 更慧生活”,强调5G时代手机入口价值,不过,未展示更多技术与平台积淀。
2019年未来 科技 大会,创始人陈明永定义“万物互融”,包括技术、组织及文化融合,并公布了未来三年500亿研发计划。这称得上OPPO发展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次新生态壮行大会。
几天后的OPPO开发者大会,吻合了他的指引:ColorOS发布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引擎;IoT启能行动;IoT开发与服务平台定义为HeyThings,并与ColorOS深度打通(含账户)。此外,确立手机、智能手表、耳机为核心入口等。
入口谈不上完整,开放亦需具体政策支撑,但整体看,OPPO技术、产品、生态已出现结构性变化,“云+端”雏形、 科技 属性顿显。这标志着,2020年,OPPO将展开扩张之旅,一个“软硬服”一体的形象凸显。
若非疫情,OPPO各维度或早已展示。不过,事缓则圆。24日开发者大会呈现出整体风貌。
首先必提ColorOS11。作为全球基于安卓11的首发OS,在2019年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基础上,新增两大开放引擎,即AI 与跨端融合。
应意识到OPPO“无边界”一词。它是对陈明永“万物互融”指引的落实。“无边界”不止UI理念,而是覆盖应用、数据、生态、设备等层面的分布式AI能力。借此,OPPO未来将能打通手机、智能手表、PC、电视、智能 汽车 等许多IoT终端,关联各种场景与服务,建立一致性体验。
几个数字让人捕捉到ColorOS生态能力:已开放27项系统能力,第三方伙伴超过100家,日均接口调用过3亿;月活超37亿;将适配33款机型。
已非狭义手机OS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OPPO不重视手机。恰恰相反,这是手机主业精耕细作信号,只是不再仅是终端概念,而是核心生态枢纽与关键入口。
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易炜表示,2019年至今,于个人 娱乐 、家庭家居、运动 健康 等场景陆续发布耳机、手表、CPE等多款智能设备。同时,HeyThings IoT在技术、体验、营销、渠道、数据五大方面赋能伙伴。截至目前,已与美的、奥克斯等30多家品牌建立合作,涉及50多个品类、300多个SKU。
这效能得益于ColorOS与HeyThings IoT完整的技术能力。美的副总裁兼CIO、IoT事业部总裁张小懿表示,在OPPO手机和智能家居APP支持下,通过自动发现、快速配网、Breeno语音控制,能快速实现智能场景落地,提高用户体验。
OPPO已发布启能行动20,首期将在技术、产品、营销、渠道四方面投入2亿资源。
入口拓展也在加速。官方确认,OPPO智能电视将于10月发布。夸克认为,它有望成为OPPO物联网与内容生态入口服务的另一利器,并创造一个新的文娱生态。
不要觉得OPPO物联网只是横向品类扩张。它有着胜过竞品的垂直思维。HeyTap 健康 平台的发布,让人看到OPPO IoT生态的纵深布局。
单从可穿戴入口看,HeyTap不性感。但它具备设备接入和服务分发两大基础能力,包括 健康 数据中心与 健康 接口。后者提供多种便捷接入方式,20多家合作伙伴已接入。
这是IoT核心场景争夺战。 不仅可将OPPO完整的能力解耦、开放,更能将业界现有IoT模式引向深入。老实说,目前大部分IOT场景停留在连接阶段,谈不上智能,很多根本尚未打通 社会 化服务。HeyTap展示了OPPO战略执行与协同能力。
如此,就能发现,融合视野中,ColorOS、HeyThings、HeyTap就像“两横一纵”,“基座+垂直生态”的版图开始确立。 健康 如此,随着OPPO 智能电视等入口诞生,未来会有文娱以及更多服务。
一个“软硬服”一体的OPPO形象凸显。
因此,2020年OPPO开发者大会,也称得上一场 增长战略大会 。OPPO到了结构化变化的周期。
但人们也看到了问题与挑战。
一、OPPO为何出现如此密集的开放?
二、在一个外部宏观趋势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而竞争态势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里,OPPO能否成功实现驱动转换?
第一个话题显而易见。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仍在增长,但就中国而言,随着人口红利弱化,梅特卡夫定律已失去动力。过去主要依赖终端出货的增量思维,开始逐渐让位于“增量+存量精耕+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
苹果如此,华为如此,小米如此。OPPO也不例外。
IDC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7亿部。全球前五大厂商分别为: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该机构预计,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将萎缩228%。
因华为海外承压、2019年以来集中转向本地,从而导致竞争加剧,一度出现华为一家市占超过50%的扭曲局面。
疫情加重了2020年压力。尽管OPPO、小米在海外尤其华为传统地盘获得不少出货,仍无法改变趋势。OPPO到了增长驱动转换周期。在深耕手机主业基础上,将强化IoT布局。
有利好面。尤其5G、AI的融合力量。陈明永谈“万物融合”时,就更多侧重5G时代的数字化风潮。他多次强调,OPPO已不止手机公司。
OPPO两年来的动向反映了这一趋势。它的裂变比许多同业迅猛、紧迫。
竞品此前经历过升级。小米、华为物联网布局略早。小米起步于2013年。截至今日,号称全球最大消费物联网平台。多家互联网巨头亦不断渗透其中。阿里、百度都已建起独立平台。
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如此局面下,OPPO能否实现驱动转换?
1、 IoT格局是否已定?
2、 OPPO IoT生态模式的差异化竞争力与有效性。
我们的观察是,尽管IoT概念已诞生多年,出货有一定规模,就所谓格局说,远未到落定时刻。
以小米为例。依营收计,IoT算主业。但截至目前,除米家与小爱音箱交互,IoT终端之间并未出现真正的跨端协同,很难称得上稳定模式。事实上,一些合作伙伴更看重小米渠道,出货思维重。
亚马逊、阿里、百度都有一定规模。但后三家更多是单品入口,尤其智能音箱。迄今为止,这类公司的物联网几乎都是孤岛形态。
格局远未落定。这行业甚至刚刚意识到要走出“连接”周期。OPPO们拥有同等的机会。
OPPO更是具备完成驱动转换的条件与竞争力:
1、 手机主业全球存量用户、日活用户规模庞大;
2、 走向一体化开放的价值,精细化运营能力;
3、 未被充分认知的产品力与"中台"能力;
4、IoT开放策略灵活、节制,共创共生的共同体意识富有想象空间。
OPPO强调IoT,并非弱化手机。陈明永多次强调“深耕主业”。手机不仅贡献营收、现金流、利润,也是技术沉淀、商业模式升级的核心保障。
手机更是IoT核心入口。即便每年出货增量有限,更新换代、存量博弈下,它依旧有其他终端无法替代的战略价值。
更要看到OPPO过往的一体化能力。从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到品牌、渠道、服务,这种能力,到新周期,每个环节都具有开放、独立的生态价值。而且,裂变之后,也会形成基于全链路数据的精细化运营,跨端协同能发挥独特的力量。
再有品牌与渠道服务。前者有利于OPPO IoT快速渗透用户心智,后者目前正在进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改造,必定会成为拉动多元终端出货的力量,等于壮大OPPO的“出海口”。一旦形成更大规模,渠道端甚至会有更加独立的运作。
说到OPPO产品力,过去见证过手机创新。今日最大触动却是产品力、平台定义能力。ColorOS自不必说,一年来,HeyThings与HeyTap的定义与升级,展示了OPPO不同以往的商业化能力与场景思维。
产品力背后,同样拥有技术积淀与结构化的能力。
外界很难理解这组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全球2019年专利申请数据显示,PCT专利申请排名前十申请人中,4家中国企业,OPPO位居全球第五。截至2020Q2,OPPO全球专利申请49000件,授权超19000件,5G、AI、影像专利申请前列;快充超2800件,VOOC闪充已成靓丽名片。
当人们不断渲染同业研发体系时,OPPO已建立起6大研究所、4大研发中心,拥有超过万名研发团队成员。
技术积淀是OPPO一个未被充分认知的话题。没有它,只靠商业化思维,一年内定义平台方案,几乎难以想象。因为,无论ColorOS还是HeyThings、HeyTap都是打通底层技术与组织藩篱的结晶。这部分,下面我们还会分析组织力,暂时略过。
说到OPPO IOT差异化竞争力,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则是开放机制。
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易炜公布了IoT开放赋能的“共创生态”策略,除了自身定义的终端与入口,有关合作伙伴产品,将采用生态选品方式完成。主要有两个层面:
1、 符合OPPO IoT价值主张、但由合作伙伴开发完成。
包括精品标杆,HeyThings直连,OPPO都会深度参与,并输出品质标准。
2、 更多第三方 普品 ,则采用灵活连接方式。不过,OPPO仍会根据品牌调性挑选,设计、品质严格把关。
这策略不同于小米机制。小米更多靠投资创造供给,虽能丰富品类,壮大出货,但最后与伙伴之间很难消除竞争关系。
雷军曾说,小米生态不是围墙,而是篱笆。这定位至今并未真正化解内在博弈。投资带来的生态价值,更多在于连接,而非融合。
OPPO未来应该也会采用投资嫁接、孵化方式,不过,从现有机制看,它有望生成不同于遍地投资的路径。HeyThings平台比小米连接要更开放、生动。而从合作对象看,OPPO虽起步晚,合作企业与品牌质量更近 头部 ,扩张更稳健。
此外,不同于简单连接,OPPO服务隐含较深的数字化赋能,尤其智能化全栈解决 案。比如,除产品接入,还提供营销和渠道支持。
以合作伙伴乐 为例。产品上线OPPO智能家居APP商城, 个 品牌曝光8000万次,销量提升276% 。
这是一套超越“连接”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参照阿里集团“商业 *** 作系统”,可以视之为“IoT商业 *** 作系统”。它让我们看到了OPPO潜在的2B能力。随着品类扩充,入口进一步多元化,再加上制造端与供应链协同,OPPO其实是业界数据链完整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其他竞品,机制也有缺憾。华为IoT产品几乎全是自给。阿里、百度拥有开放平台,前者有数字赋能与渠道力,但平台定位决定了很难独立打造多元入口;百度技术积淀不错,却缺乏终端经验,入口依赖智能音箱,DuerOS 甚至依靠经销商兜售。
OPPO IoT模式,有差异化的路径。
当然,快速裂变的OPPO,有戒惧意识。 它 明白,尽管平台级产品出色,也不可能盲目对标现有同业。它强调,不会进入全品类,而是立足用户洞察,深耕优势场景。垂直领域尤其 健康 领域的 探索 ,展示了OPPO锻造IoT商业模式的动向。
OPPO历来也不是蒙眼狂奔的角色。过去多年,无论陈明永还是OPPO幕后母体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强调较多的一句都是“敢为天下后”。它的意思是,基于用户洞察,只要确立了方向,就不怕涉入晚。
裂变中的OPPO,既展示了高速扩张的能力,同时又戒惧地强化着节制与融合。
我们一直很好奇,OPPO身上为何会有这种思维。它出自用户或行业洞察、技术、生态体系的要求,抑或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约束?
我想给出自己的一点思考:那就是,裂变与融合思维,恰是基于文化、价值观而沉淀出来的一种方法论、一种能力、一种组织力、领导力。
在我们看来,相比技术、产品、平台等层面创新,它才是此刻OPPO升级的核心保障与驱动力。
若选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段永平与陈明永等人多年来反复强调不已的“本分”。
这表达最早出自段永平。长期以来,它也是步步高与OPPO的价值观信条。
不过,“本分”从理念转化为方法论、组织力与领导力,经历了一个过程。
最初“本分”侧重商业伦理、道德层面。段永平多次强调“诚实”,后来逐渐扩充为从内到外四个层次,即知道什么是对的事;坚持做对的事;发现错了马上停;努力把事情做对。
这表达丝毫没有西方组织管理学人“掉书袋”风格,却深入人心。它里面有模糊,也有严格甚至严苛的进阶。后来,段永平常用stop doing list还原逻辑。
这理念特适合方向已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军文化。尤其与“敢为天下后”结合后,会产生强大的战略定力,摧枯拉朽。
但它也容易形成保守机制,尤其于个体与小团队而言,会习惯等待上级命令再赴汤蹈火。一旦遭遇行业转型升级,容易出现问题。
当年OPPO转型智能机过程中,自上而下定义产品,一度换得冷场。它激发了陈明永组织持续升级的意识。OPPO曾请IBM负责从研发流程开始的组织架构变革。陈明永逐步放弃了过去的“指令型管理”,将思考交给各层面,坚持全员分享。
这为组织灌注了新机制,带有批判性思维。今日OPPO裂变,也有一个大致脉络。
只追溯到2018年。当年,OPPO 成立了软件工程事业部、互联网事业部、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研究院等诸多部门。年末开发者大会确立深耕手机、扩张IOT业务后,OPPO已到战略升级节点。
陈明永很少出来。但2019年1月开始,接连发声,明显是从文化、商业理念层面唤起组织创新原力。升级“本分”理念,恰是他切入的基础。
比如2019年1月4日,OPPO企业文化“本分”新增一条内涵,即“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通过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质”,并将其作为第二条释义。如此,五大内涵如下:
1、隔离外在的压力和诱惑,保持平常心态,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住我们应该做的合理方向;
2、本分要求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通过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质;
3、本分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求责于己;
4、本分规范了与人合作的态度 —— 我不 赚 人便宜;
5、本分高于诚信,即使没有承诺,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也要做到。
这显然是在趁着新年节点唤起变革意识。
有些紧迫。两周后OPPO年会上,陈明永站在OPPO 10年发展节点(以手 机算 )上,对外发出未来10年指引。切入角度同样是“本分”,从而奠定了“拥抱变革”的基调。
演讲中,他说,外部形势不乐观,未来几年,5G、AI、IoT都是OPPO机会,作为一家 科技 公司,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三方面扎实推进,即深耕手机主业;精准布局IoT,打造新入口;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软件工程重大突破。
然后注意他这一句:“未来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竞争。做好具体业务还不够,我们还要不断修炼内功,提升组织的系统作战能力。”
显然,借助“本分”强调了组织力。继续看他的三点要求:
1、更加自信。敢亮剑,同时做好基本面,“加强流程与平台建设,提升组织能力”。
2、更加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能总等总部“开q”命令,时机合适就要主动出击,大胆推动,“总部会为你调动资源,助你成功”。
3、更加融合。新业务、新区域,新人才越来越多,产品更多元,个体、组织和业务之间交集多。思想要开放,眼界要开阔,不能关门做事,要和其他平台业务“打通”。
这不就是OPPO“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变革号召么?
这与华为、阿里过去几年的倡导完全一致。华为说要充分授权前方听得见炮火的分队,给予灵活调动火力的权限;阿里2015年逍遥子上台后,第一封信内容跟陈明永年会演讲内涵相近,随后主导了“大中台、小前台”变革。
若从当初智能机转型、IBM提供咨询服务计,OPPO变革理念要更早。
陈明永继续推动着顶层设计,就差一次相对明晰的壮行大会了。果然,2019年未来 科技 大会,他定义了“万物互融”,包括技术、组织及文化等层面,并公布了未来三年500亿研发计划。
这称得上OPPO发展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次新生态壮行大会。
半年后,我们看到OPPO系列组织架构升级。比如全球销售体系、营销体系调整等。今年6月也有一个信号,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兼任欧加首席产品体验官,负责产品线规划。这可能意味着,OPPO会进一步强化融合思维,为未来组织升级尤其中台架构升级建立新的机制。
OPPO不缺技术与商业要素,但真正驱动裂变的,正在于组织力与陈明永的领导力。
为何说“本分”升级也是一种方法论与组织力呢?
你看看陈明永的辨析。他说,“本分”价值观最重要一条是“隔绝压力和诱惑,保持平常心态,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住合理方向”,方向感、做正确的事情和“本分”可直接划等号。
如何把握方向、做正确事情?那就需要质疑与挑战、批判性思考,从反面求证。
他说,回归OPPO当下,重拾批判性思考已成当务之急, OPPO人应按照“本分”内涵永葆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争做文化的践行者,而不是旁观者”。
我们从中听到了裂变与增长的声音。2020年与未来一个周期的OPPO,有望成为行业的关键变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