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开始太空之旅。神舟十一号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于11月18号顺利返回,11月22日下午,举行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
医学实验生物样本、特色农作物和药材种子(种苗)、纪念哈达、潍坊风筝……这些刚刚完成太空游的“宝贝”一一亮相。
随着开舱指令的下达,缓缓升起的高空作业车将工作人员送上返回舱顶部,工作人员熟练地拧动一把特殊“钥匙”,开启了舱门。
工作人员进入舱体,陆续取出搭载的物品包,交由公证人员检视,选择性拆包。
此次移交的搭载物,既有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行33天的物品,也有跟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66天、由航天员带回的物品。
现场移交的搭载物品包括:解放军总医院科研团队的医学实验生物样本,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装置,云南、宁夏、陕西等省区的特色农作物和药材种子(种苗),西藏的纪念哈达,山东潍坊的风筝等。
来自香港的代表现场展示了从太空带回来的蚕茧。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麦邓碧仪表示:这证明就是在微重力下面,(蚕)吐丝还是有影响的。我们有陆路的丝绸之路、有海的丝绸之路,有太空的丝绸之路,这个很有意义的。
参加移交仪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官员说:像枸杞这种种子在太空游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会进行变异,进行育种这样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除了这些物品,还有一些航天员入住天宫二号时带进去的生活用品和健身器具等,比如锻炼用的自行车,也要打包带回。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要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此次天宫二号特别搭载了18种特殊材料,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在低重力环境下的高温加热,来进行多种材料的相关探索,这其中大部分都将带回地面。
航天员随神舟十一号飞船带回的12个科学实验的样品中,包括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纳米及其复合材料、金属单晶生长等材料。另外6个样品留轨,为科研人员理解空间和地面的热传导等特性提供基本的技术数据。图为开仓现场。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在现场接受了采访。
任务特点
飞得更高这是因为未来的载人空间站轨道位置较高。过去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公里,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比过去高了50公里。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也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飞得更高对飞船的要求也更多,这意味着交会对接时飞船的控制与神舟十号不一样,还需要连续变轨。
实验更多这是因为这次飞行要进一步考核神舟飞船作为人员物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性能。任务期间神舟十一号要进行4项在轨试验项目:包括宽波束中继在轨验证试验、变轨控制验证试验、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踪太阳功能验证试验、微生物控制试验。通过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飞船设计功能,获取和积累载人环境相关的飞行试验数据。
时间更长这是是因为此次任务中,航天员需完成组合体30天中期驻留任务,比神舟十号的15天翻了一倍。在这一个月中,要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健康,也要保证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飞船在驻留、应急、返回方面的保障能力就需要比过去更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