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去年防疫需求爆发导致MCU供应不足的场景又再现了,不过此次更加“惨烈”,一方面AIoT、汽车电子需求强劲;另一方面晶圆代工、封测端产能吃紧,再加上得州暴雪、瑞萨大火等天灾影响,MCU市场供需失衡情况愈演愈烈。
众多乱象
中国台湾地区的MCU大厂盛群发布通知称即日起暂停2022年订单,初步预计5月中旬前恢复接单。另外,盛群预警晶圆及包装厂通知近期将有另一波涨价,涨价幅度为15%-30%。
当天另一家台湾地区MCU大厂松翰也指出,由于晶圆厂交期拉长,就算是在第三季投片,也多在明年第一季产出,为考量成本浮动、交期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只要是2022年交期的订单,现在也已全数暂停接单。
除了暂停接单外,台湾地区的义隆、凌阳、九齐、新唐等MCU厂商此前就宣布了涨价的消息。
纵观中国大陆地区市场状况,随着供应链情况的日益紧张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的日益加大,灵动微、敏矽微、瑞纳捷半导体等本土MCU厂商相继发布了涨价函。
此外,美国得州暴雪、瑞萨火灾也大大冲击了车用MCU的供应情况,尽管英飞凌、恩智浦的半导体工厂已于三月下旬着手复工,不过复工的首要任务将是生产因停工而延迟交付的订单,所以短期内供给吃紧的程度仍持续维持。前几天复工的瑞萨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且预计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将生产恢复到大火之前的水平。
与此同时,MCU产品的交期也一再拉长,招商银行研究院研报称,当前MCU的交货期已经从此前的3~4个月延迟到6个月以上,有些种类的交货期甚至长达9个月以上,几乎所有的MCU交货期都增加了两个月以上。
国产替代
在众多乱象的背后,是AIoT、汽车电子的持续火热,MCU作为不可或缺的零部件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市调机构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MCU需求将达到438亿颗,市场规模达1500亿元人民币。然而,该市场仍由恩智浦、瑞萨、瑞萨电子、Microchip、英飞凌等国外厂商垄断,本土MCU厂商份额寥寥。
国际巨头牢牢把持下,本土MCU厂商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其实不然。业内人士认为,全球贸易日益紧张的局势以及MCU缺货危机都给国内厂商带来了机遇。国内某知名分析师唐宇(化名)表示:“MCU这波缺货涨价潮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国际大厂交期延长,急于拿到货的公司已转向本土厂商。中颖电子、兆易创新等公司的订单饱满,在其一季度的财报便有很好的体现。”
国内某MCU厂商在慕尼黑展会上更是对记者直言:“车用MCU缺货的大环境加速了国内芯片厂商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落地,我们也快速地进入了国内一流的整车厂甚至国际大厂。”
如今各大MCU厂商的订单均较为充足,不过如何真正地实现国产替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上述MCU厂商认为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打造差异化创新的产品,只有设计出更高功能安全等级的MCU,才能真正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唐宇也指出了国产MCU的隐忧,即等欧美大厂缓过来,订单会不会回流?对此,唐宇认为国内厂商需在“绑定客户”上多下功夫,加强技术的同时也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结语:全球MCU市场呈现的缺货、涨价、交期延长、暂停接单等乱象,对本土厂商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国产替代”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观察。另一方面,在全球晶圆厂、封测厂产能饱满的情况下,能不能拿到足够的产能也在考验着各大厂商的供应链关系。
责任编辑:tzh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