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年春节期间,腾讯推出的“微信红包”着实火了一把,再加上近日沸沸扬扬的“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的支付补贴之争,让移动支付一夜之间闯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台式机和笔记本,在移动中完成更多的消费、交易、和支付行为。移动支付的巨大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无论是阿里巴巴支付宝侧重的远程支付,还是腾讯微信擅长的近场支付,都在冲击着传统零售支付体系。
但移动支付在起步之初,需要跨越几道关键的障碍。
移动支付面对的几个制约因素
首先,是安全问题,这也是让许多消费者仍然对移动支付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手机病毒、“木马”侵袭以及支付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本身就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再加上便捷与安全往往此消彼长,移动支付手续比PC上的互联网支付更简便,也会降低安全性。如微信红包,由于支付认证与使用过于便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更别提若一个绑定了微信账号的手机被他人捡到和擅用带来的风险。
消费者信息的安全同样存在风险。中国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机制长期以来严重缺失。在互联网支付中已经出现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而在场景更开放的移动支付环境下,这一风险就更加突出。
另外,刚接触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安全习惯较弱,也会放大风险。如媒体曾有报道,在微信抢红包最火爆的几天,一些群里有人发出与抢红包极为类似的链接,但点入后却是商户介绍,更有甚者引发木马中 毒。
安全隐患不除,移动支付的习惯与文化短期内就难以形成。要消除这种隐患,就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央行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已于去年年底建成,或将实现目前“山头林立”的不同移动支付系统的“联网通用”,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
除了安全问题,还有利益分配问题。移动支付所涉环节尤其多,包括银行、支付企业、软件厂商、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等。目前在这多方参与者中,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各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明确的权责分担机制,使得现有的业务拓展和竞争往往停留在低水平的“跑马圈地”阶段。
再有,支撑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目前还不够丰富。作为行业领先者的支付宝,其应用场景的拓展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微信支付更需要创新环境载体。当年POS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xyk的普及,但其中也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利益协调。移动支付要想真正冲击、甚至取代传统零售支付工具,必须能够创新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而这不是一两家企业能够完成的,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