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在印相继遭禁,专利困局该怎么破?

国产手机在印相继遭禁,专利困局该怎么破?,第1张

  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近日裁定,小米侵犯了爱立信的专利,禁止小米在印度销售和进口手机,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几天前,更有外媒报道,德里高等法院接受了印度手机厂商Micromax的上诉请求,宣布禁止一加手机在印度从事销售工作。原因是一加手机违背Micromax与Cyanogenmod独家签订的系统授权协议,私自出售搭载CM系统的一加手机。如今,发展势头迅猛的国产手机在“集体出海”过程中,专利麻烦都将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专家表示,我国手机厂商应眼光放长远,提前就重点专利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做好专利部署,加大知识产权创新投入,同时应联合起来应对专利战。

  小米自今年7月进军印度以来,短时间内已获得印度市场1.5%的市场份额,此次专利纠纷无疑将对其“走出去”计划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我国手机厂商在海外遭遇专利困局绝非从小米开始。在更重视专利的欧美国家,华为、中兴这些出海较早的中国企业早就遇到了国际巨头的专利“狙击”。如今,在东南亚、印度等专利保护不算很好的国家,中国手机厂商也开始遭遇类似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爱立信针对小米的诉讼能够获胜,注定引来各大巨头的争相模仿,不仅小米会被国际巨头围攻,正在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扩张的金立、Oppo、TCL等品牌也会被盯上,所有中国厂商都可能遭到打击。

  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苏京等专家表示,创新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模仿苹果、三星等著名品牌普遍被我国手机厂商视为一条“捷径”。过度模仿不仅损害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无疑也加大了陷入专利纠纷的风险。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一部中国制造的手机,从芯片、存储器、屏幕等硬件,到 *** 作系统等软件,绝大部分都采用进口产品,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关键环节都没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世界巨头利用专利或其他手段在关键技术上限制我国企业,后果将不堪设想。

  专家表示,专利已成为手机厂商参与海外竞争的有力武器,不仅能用来抵御竞争者的打击,还可以主动打击竞争者,我国手机厂商应眼光放长远,掌握并用好专利武器。

  刘鹏等企业负责人说,华为、中兴是中国企业中“出海”的先行者,在专利方面都吃过大亏。他们痛定思痛,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专利库,在海外大量申请各种基础专利、外围专利,构建自己的保护网。

  “中国企业应为成功准备,而不是为失败准备。”李苏京等专家表示,中国企业应提前就重点专利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做好专利部署,否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彭大芹说,企业要高度重视专利问题,可选择与专利拥有者进行沟通和授权谈判,或通过收购等方式予以补强。

  “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抱团取暖。”张毅、李苏京建议,可成立专门处理专利问题的产业联盟,对内专利共享,交叉授权,小米等专利较少的企业可以给华为、中兴等专利大户适当经济补偿;对外则达成攻守同盟,共同应对专利战。

  产业联盟成立后,如果再遇到外企起诉我国企业的问题,产业联盟就可以调查外企是否侵犯了联盟内任何一家企业的专利。假如这家企业也侵犯了联盟内其他企业的专利,产业联盟就可以与其谈交叉授权,从而化解危机。如果其拒绝谈判,产业联盟还能在国内发起对等诉讼,起诉这家外企侵权,要求禁售甚至罚款。

  有些人不禁会质疑,国产手机在国际市场屡遭禁售,为何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很少发生?

  事实上,各国在专利相关法律的制订和具体的执行上的确存在着差异,但鉴于小米使用人家技术(专利)不付费的事实,即便是法律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这个基本事实也足以应该让小米在中国市场遭遇在印度市场的专利诉讼。但是在中国的国外企业非但很少对中国违反或者免费使用自己专利的厂商提起专利诉讼,反而遭到以诸如垄断等为理由的调查。例如目前仍等待处理结果的高通在中国的反垄断调查(核心还是收取专利费的问题)。可见,在中国市场(例如智能手机市场)我们也许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专利保护体系和意识。这从高通之前称其担心在中国有部分厂商不向高通缴纳授权专利费可能会影响到高通未来营收和利润中可见一斑。

  不知业内在此看到了什么?人家高通不是担心未来授权费率降低,而是怕有的中国企业会借助高通的反垄断调查根本不缴纳专利费,或者说是加剧这种趋势 (因为之前就有不少的中国企业不向高通缴纳专利费)。而联想到高通在中国遭遇反垄断调查的背景和缘由(据称是中国相关企业的举报),这里颇有恶人先告状的意味。当然我们在此并非是指所有的中国手机企业,但其中肯定有所谓的心怀叵测或趁火打劫的。这种大的市场背景之下,哪家国外企业会冒着风险去起诉中国的手机厂商(仅指手机相关的专利授权)呢?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反咬一口。即便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未必能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

  令我们不解的是,近期,中国手机企业突然开始注重专利了。例如之前传闻的华为、中兴等厂商要起诉小米等相关企业专利侵权或者没有缴纳专利授权费。但据称之前要求对高通进行反垄断调查(原因是利用垄断地位收取过高专利授权费)的,就有这些中国的企业。这究竟是不是对我们这些企业莫大的讽刺?或者所谓专利的价值在我们国内厂商的眼中变成了“有用就是真理”的翻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主观肆意贬低或者抬高专利的价值。但与国外相关企业在中国一样,虽然彼此间专利战叫嚣得很厉害,甚至危言耸听,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想必这些厂商也清楚,鉴于中国目前的专利保护现状,提起诉讼的结果未必如愿,甚至可能得不偿失,即专利持有厂商未必通过诉讼获得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而侵犯专利的厂商付出的代价成本也不足以让自己有什么伤筋动骨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米在印度遭禁(暂时)反衬的是中国在专利保护叶公好龙、外强中干的现状,专利的价值在某些中国手机企业中被滥用而未能体现和发挥专利作为进攻或者防御的作用,进而可能会最终影响我们企业在产业中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的相关企业在中国市场也有类似小米(注不是特指小米)在印度市场的结果,哪怕是暂时的,也是我们专利保护的一大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00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