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常规的治疗模式是,急性期在医院接受救治,慢性期居家治疗,定期到医院取药和检查,表面上看这些患者在定期接受医生的治疗和随访。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管理主要是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基本空白,即使提供生活方式干预,患者依从性极差,而生活方式干预是心血管病慢性期治疗的基础,也是药物治疗有效的前提保证。患者和家属虽然接受到一些健康知识,但没有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化健康知识,患者常听信伪科学。结果是患者不仅没有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常自行停服有效的二级预防治疗药物,转而服用偏方,导致反复发病住院,反复手术,甚至英年早逝。
生活方式干预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急于救治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缺乏时间和精力对慢性期患者进行全面个体化的长期随访管理。传统的心脏康复在国外开展多年,心血管获益是显著的,不足之处是患者的依从性不高,与时间和地域限制均有关系,并且医院需要较高的人工成本和专用的场地设备,这也是影响我国目前心脏康复发展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云计算技术深入医疗,为提高心血管病预防康复治疗的可及性以及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新的手段。目前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覆盖我国大部分区域,保证大多数人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接受心脏康复治疗。智能手机已经进入4G时代,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技术进步保证远距离数据实时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专家、社区、患者和家属的有效实时沟通,实现对心血管康复的实时连续技术指导,实现多个任务和多个网络的立体交叉互动。生活方式具有传染性,通过组织患者建立健康网络群,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
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使获得患者生命体征、体质指标、自我评价指标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对患者远程、实时的心血管和运动功能的评估、监测、分析、预警及康复指导,在节省人力、场地、设备和资金的前提下有效实施心血管预防和康复。
近10年来手机APP的出现,结合互联网和智能感知技术,可实时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并实时监测评估,实时给予风险预警、体质评估、行为建议并实时获得反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医务人员、家属和社会工作者沟通,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社会支持和行为提醒。
然而,目前市场中的手机APP,主要聚焦于健康个体的饮食、运动、心理,少有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哮喘的疾病管理。而且,目前大多数健康管理软件仅部分实现上述功能,缺乏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规范的疾病管理模式,软件的设计思路和管理模块通常没有医学专业人员全程参与,医疗系统缺乏对健康管理软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医学评价,因此整合进现有医疗体系存在挑战。
我国目前移动医疗产业发展迅速,亟需制定相应的规范保证移动医疗的良性发展。此外,网络传输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人群如老年人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的人群不善于使用互联网,需考虑简化APP管理模式;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疾病状态(如急性和慢性病)对APP管理模式的需求均有不同,需要更细化APP管理软件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移动医疗将是医学领域重要的辅助工具,促进产生新的诊疗模式,提高临床决策能力,尽管目前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随着移动医疗规范的出台,医疗系统积极参与移动医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移动医疗必将提高医疗体系的服务能力,改善目前的诊疗模式,降低医疗人力成本,最大化利用各种医疗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